首页 / 正文

卷十二 颜渊第十二

[疏]正义曰:此篇论仁政明达、君臣父子、辨惑折狱、君子文为,皆圣贤之格言,仕进之阶路,故次先进也。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马曰:“克已约身。”孔曰:“复,反也。身能反礼则为仁矣。”)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马曰:“一日犹见归,况终身乎。”)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1(孔曰:“行善在己,不在人也。”)颜渊曰:“请问其目。”(包曰:“知其必有条目,故请问之。”)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郑曰:“此四者,克已复礼之目。”)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王曰:“敬事此语,必行之。”)

[疏]“颜渊”至“语矣”。

○正义曰:此并下三章,皆明仁也。“子曰:克已复礼为仁”者,克,约也。已,身也。复,反也。言能约身反礼则为仁矣。“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者,言人君若能一日行克已复礼,则天下皆归此仁德之君也。一日犹见归,况终身行仁乎。“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者,言行善由已,岂由他人乎哉。言不在人也。“颜渊曰:请问其目”者,渊意知其为仁必有条目,故请问之。“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者,此四者,克已复礼之目也。《曲礼》曰“视瞻毋回”、“立视五巂”、“式视马尾”之类,是礼也。非此则勿视。《曲礼》云:“毋侧听”,侧听则非礼也。言无非礼,则口无择言也。动无非礼,则身无择行也。四者皆所以为仁。“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者,此颜渊预谢师言也,言回虽不敏达,请敬事此语,必行之也。

○注“马曰:克已约身”。

○正义曰:此注“克”训为“约”。刘炫云:“克训胜也,已谓身也。身有嗜欲,当以礼义齐之。嗜欲与礼义战,使礼义胜其嗜欲,身得归复于礼,如是乃为仁也。复,反也。言情为嗜欲所逼,已离礼,而更归复之。今刊定云:克训胜也,己谓身也,谓能胜去嗜欲,反复于礼也。”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孔曰:“为仁之道,莫尚乎敬。”)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包曰:“在邦为诸侯,在家为卿大夫。”)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疏]“仲弓问仁”至“语矣”。

○正义曰:此章明仁在敬恕也。“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者,此言为仁之道,莫尚乎敬也。大宾,公侯之宾也。大祭,褅郊之属也。人之出门,失在倨傲,故戒之出门如见公侯之宾。使民失于骄易,故戒之如承奉褅郊之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者,此言仁者必恕也。已所不欲,无施之于人,以他人亦不欲也。“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者,言既敬且恕,若在邦为诸侯必无人怨,在家为卿大夫亦无怨也。“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者,亦承谢之语也。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孔曰:“訒,难也。牛,宋人,弟子司马犂。”)曰:“其言也訒,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子曰:“行仁难,言仁亦不得不难。”)

[疏]“司马牛问仁”至“訒乎”。

○正义曰:此章言仁之难也。“子曰:仁者,其言也訒”者,訒,难也。言仁道至大,非但行之难也,其言之亦难。“曰:其言也訒,斯谓之仁已乎”者,牛意嫌孔子所言未尽其理,故复问曰:“只此其言也訒,便谓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者,此孔子又为牛说言訒之意,行仁既难,言仁亦不得不难。

○注“孔子”曰至“马犂”。

○正义曰:《史记·弟子传》云:“司马耕字子牛。多言而躁。问仁于孔子,孔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是也。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孔曰:“牛兄桓魋将为乱,牛自宋来学,常忧惧,故孔子解之。”)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包曰:“疚,病也。自省无罪恶,无可忧惧。”)

[疏]“司马”至“何惧”。

○正义曰:此章明君子也。“司马牛问君子”者,问于孔子言君子之行何如也。“子曰:君子不忧不惧”者,言君子之人,不忧愁,不恐惧。时牛兄桓魋将为乱,牛自宋来学,常忧惧,故孔子解之也。“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者,亦意少其言,故复问之。“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者,此孔子更为牛说不忧惧之理。疚,病也。自省无罪恶,则无可忧惧。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郑曰:“牛兄桓魋行恶,死亡无日,我为无兄弟。”)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包曰:“君子疏恶而友贤,九州之人皆可以礼亲。”)

[疏]“司马”至“弟也”。

○正义曰:此章言人当任命友贤也。“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者,亡,无也。牛兄桓魋行恶,死亡无日,故牛常忧而告人曰:“他人皆有兄弟,若桓魋死亡之后,我为独无兄弟也。”“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者,子夏见牛忧无兄弟,以此言解之也。商,子夏名,谦,故云商闻之矣,示非妄谬也。言人死生短长,各有所禀之命,财富位贵则在天之所予,君子但当敬慎而无过失,与人结交恭谨而有礼。能此疏恶而友贤,则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四海之内,九州之人,皆可以礼亲之为兄弟也。君子何须忧患于无兄弟也。

○注“郑曰”至“兄弟”。

○正义曰:云“牛兄桓魋行恶,死亡无日”者,案哀十四年《左传》云:“宋桓魋之宠害于公,公将讨之。未及,魋先谋公。公知之,召皇司马子仲及左师向巢,以命其徒攻桓氏。向魋遂入于曹以叛。民叛之,而奔卫,遂奔齐。”是其行恶死亡之事也。桓氏即向魋也,又谓之桓司马,即此桓魋也。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郑曰:“谮人之言,如水之浸润,渐以成之。”马曰:“肤受之愬,皮肤外语,非其内实。”)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马曰:“无此二者,非但为明,其德行高远,人莫能及。”)

[疏]“子张”至“已矣”。

○正义曰:此章论人之明德。“子张问明”者,问于孔子,何如可谓之明德也。“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者,此答为明也。夫水之浸润,渐以坏物,皮肤受尘,渐成垢秽。谮人之言,如水之浸润,皮肤受尘,亦渐以成之,使人不觉知也。若能辨其情伪,使谮愬之言不行,可谓明德也。“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者,言人若无此二者,非但为明,其德行可谓高远矣,人莫能及之也。

○注“马曰:肤受之愬,皮肤外语,非其内实”。

○正义曰:愬亦谮也,变其文耳。皮肤受尘,垢秽其外,不能入内也,以喻谮毁之语,但在外萋斐构成其过恶,非其人内实有罪也。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曰:“死者,古今常道,人皆有之。治邦不可失信。”)

[疏]“子贡问政”至“不立”。正义曰:此章贵信也。“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者,此答为政之事也。足食则人知礼节,足兵则不轨畏威,民信之则服命从化。“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者,子贡复问曰:若不获已而除去,于此三者之中何者为先?“曰:去兵”者,孔子答言,先去兵。以兵者凶器,民之残也,财用之蠹也,故先去之。“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者,子贡复问:设若事不获已,须要去之,于此食与信二者之中先去何者?“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者,孔子答言,二者之中先去食。夫食者,人命所须,去之则人死。而去食不去信者,言死者古今常道,人皆有之,治国不可失信,失信则国不立也。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郑曰:“旧说云:棘子成,卫大夫。”)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郑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过言一出,驷马追之不及。”)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孔曰:“皮去毛曰鞟。虎豹与犬羊别者,正以毛文异耳。今使文质同者,何以别虎豹与羊犬邪?”)

[疏]“棘子”至“之鞟”。

○正义曰:此章贵尚文章也。“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者,卫大夫棘子成言曰:君子之人,淳质而已,则可矣,何用文章乃为君子?意疾时多文章。“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者,夫子指子成也。子贡闻子成言君子不以文,为其言过谬,故叹曰:可惜乎!棘子成之说君子也,过言一出于舌,驷马追之不及。“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者,此子贡举喻,言文章不可去也。皮去毛曰鞟。言君子、野人异者,质、文不同故也。虎豹与犬羊别者,正以毛文异耳。今若文犹质,质犹文,使文质同者,则君子与鄙夫何以别乎?如虎豹之皮,去其毛文,以为之鞟,与犬羊之鞟同处,何以别虎豹与犬羊也?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郑曰:“盍,何不也。周法什一而税谓之彻,彻,通也,为天下之通法。”)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孔曰:“二谓什二而税。”)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孔曰:“孰,谁也。”)

[疏]“哀公”至“与足”。

○正义曰:此章明税法也。“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者,鲁君哀公问于孔子弟子有若曰:“年谷不熟,国用不足,如之何使国用得足也?“有若对曰:盍彻乎”者,盍犹何不也。周法什一而税谓之彻,彻,通也,为天下之通法。有若意讥哀公重敛,故对曰:既国用不足,何不依通法而税取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者,二谓什二而税。哀公不觉其讥,故又曰:什而税二,吾之国用犹尚不足,如之何其依彻法什而税一乎?“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者,孰,谁也。哀公既言重敛之实,故有若又对以盍彻足用之理。言若依通法而税,则百姓家给人足。百姓既足,上命有求则供,故曰:君孰与不足也。今君重敛,民则困穷,上命所须,无以供给,故曰: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也。

○注“郑曰”至“通法”。

○正义曰:云“周法什一而税谓之彻”者,《公羊传》曰:“古者什一而藉。古者曷为什一而藉?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多乎什一,大桀小桀。寡乎什一,大貉小貉。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什一行而颂声作矣。”何休云:“多取于民,比于桀。蛮貉无百官制度之费,税保”《谷梁传》亦云:“古者什一而藉。”《孟子》云:“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赵岐注云:“民耕五十亩者贡上五亩,耕七十亩者以七亩助公家,耕百亩者彻取十亩以为赋,虽异名义,多少同,故云皆什一也。”书传云十一者多矣,故杜预云:“古者公田之法,十取其一,谓十亩内取一。”旧法既已十亩取一矣,《春秋》鲁宣公十五年初税亩,又履其馀亩,更复十收其一,乃是十取其二,故此哀公曰:二,吾犹不足。谓十内税二,犹尚不足,则从宣公之后,遂以十二为常,故曰初。言初税十二自宣公始也。诸书皆言十一而税,而《周礼·载师》云凡任地,“近郊十一,远郊二十而三,甸稍县都皆无过十二,漆林之征二十而五”者,彼谓王畿之内所共多,故赋税重;诸书所言什一,皆谓畿外之国,故此郑玄云:“什一而税谓之彻,彻,通也。为天下之通法。”言天下皆什一耳,不言畿内亦什一也。《孟子》又曰:“方里为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汉书·食货志》取彼意而为之文云:“井田方一里,是为九夫。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百八十亩,馀二十亩为庐舍。”诸儒多用彼为义。如彼所言,则家别一百一十亩,是为十外税一也。郑玄《诗笺》云:“井税一夫,其田百亩。”则九而税一,其意异于《汉书》,不以《志》为说也。又孟子对滕文公云:“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郑玄《周礼·匠人注》引《孟子》此言乃云:“是邦国亦异外内之法。”则郑玄以为,诸侯郊外郊内其法不同,郊内十一使自赋其一;郊外九而助一,是为二十而税二。故郑玄又云:“诸侯谓之彻者,通其率以十一为正。”言郊内郊外相通其率为十税一也。杜预直云十取其一,则又异于郑,唯谓一夫百亩,以十亩归公。赵岐不解夏五十、殷七十之意,盖古者人多田少,一夫唯得五十、七十亩耳。五十而贡,贡五亩;七十而助,助七亩,好恶取于此。郑注《考工记》云:“周人畿内用夏之贡法,邦国用殷之助法也。”

子张问崇德辨惑。(孔曰:“辨别也。”)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包曰:“徙义,见义则徙意而从之。”)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包曰:“爱恶当有常。一欲生之,一欲死之,是心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郑曰:“此《诗·小雅》也。祗,适也。言此行诚不可以致富,适足以为异耳。取此《诗》之异义以非之。”)

[疏]“子张”至“以异”。

○正义曰:此章言人当有常德也。“子张问崇德辨惑”者,崇,充也;辨,别也。言欲充盛道德,袪别疑惑,何为而可也。“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者,主,亲也。徙,迁也。言人有忠信者则亲友之,见义事则迁意而从之,此所以充盛其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者,言人心爱恶当须有常。若人有顺己,己即爱之,便欲其生;此人忽逆于己,己即恶之,则原其死,一欲生之,一欲死之,用心无常,是惑也。既能别此是惑,则当

袪之,“诚不以富,亦祗以异”者,此《诗·小雅·我行其野篇》文也。祗,

适也。言此行诚不足以致富,适足以为异耳。取此诗之异义,以非人之惑也。

○注“郑曰”至“非之”。

○正义曰:案诗刺淫昏之俗,不思旧姻,而求新昏也,彼诚作成。郑笺云:“女不以礼为室家,成事不足以得富也,女亦

适以此自异于人道,言可恶也。”此引《诗》断章,故不与本义同也。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曰:“当此之时,陈桓制齐,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故以对。”)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孔曰:“言将危也。陈氏果灭齐。”)

[疏]“齐景”至“食诸”。

○正义曰:此章明治国之政也。“齐景公问政于孔子”者,齐君景公问为国之政于夫子也。“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者,言政者正也,若君不失君道,乃至子不失子道,尊卑有序,上下不失,而后国家正也。当此之时,陈桓为齐大夫以制齐国,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故孔子以此对之。“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者,诸,之也。景公闻孔子之言而信服之,故叹曰:“善哉!信如夫子之言,而今齐国君不君,以至子不子,虽有其粟,吾得而食之乎?”言将见危亡,必不得食之也。

○注“陈氏果灭齐”。

○正义曰:《史记·田完世家》:完卒,谥为敬仲,仲生穉孟夷,夷生泯孟庄,庄生文子须无,文子生桓子无宇,桓子生武子启及僖子乞;乞卒;子当代之,是为田成子;成子弑简公,专齐政;成子生襄子盘,盘生庄子白,白生大公和,和迁齐康公于海上;和立为齐侯;和孙威王称王,四世而秦灭之。是陈氏灭齐也。《世家》云敬仲之如齐,以陈子为田氏,《左传》终始称陈,则田必非敬仲所改,未知何时改耳。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孔曰:“片犹偏也。听讼必须两辞以定是非,偏信一言以折狱者,唯子路可。”)子路无宿诺。(宿,犹豫也。子路笃信,恐临时多故,故不豫诺。)

[疏]“子曰”至“宿诺”。

○正义曰:此章言子路有明断笃信之德也。“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者,片,犹偏也。折,犹决断也。凡听讼必须两辞以定是非,偏信一言以决断狱讼者,唯子路可,故云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者,宿,犹豫也。子路笃信,恐临时多故,故不豫也。或分此别为一章,今合之。

○注“孔曰”至“路可”。

○正义曰:云“听讼必须两辞以定是非”者,《周礼·秋官·大司寇职》云:“以两造禁民讼,以两剂禁民狱。”注云:“讼谓以财货相告者。狱谓相告以罪名者。造,至也。剂,今券书也。使讼者两至,狱者各赍券书,既两至、两券书,乃治之。不至及不券书,则是自服不直者也。”故知听讼必须两辞方定是非。偏信一言,则是非难决。唯子路才性明辨,能听偏言决断狱讼,故云唯子路可。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包曰:“与人等。”)必也,使无讼乎!(王曰:“化之在前。”)

[疏]“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1

○正义曰:此章孔子言已至诚也。言听断狱讼之时,备两造,吾亦犹如常人,无以异也。言与常人同。必也,在前以道化之,使无争讼乃善。

○注“王曰:化之在前”。

○正义曰:案《周易·讼卦·象》曰:“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王弼云:“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讼在于谋始,谋始在于作制。契之不明,讼之所以生也。物有其分,职不相滥,争何由兴?讼之所以起,契之过也。故有德司契而不责于人。”是化之在前也。又案:《大学》云:“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郑注云:“情犹实也。无实者多虚诞之辞,圣人之听讼与人同耳。必使民无实者不敢尽其辞,大畏其心志,使诚其意,不敢讼。”然则“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是夫子辞。“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是记者释夫子无讼之事,意与此注及王弼不同,未知谁是,故具载之。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王曰:“言为政之道,居之于身,无得解倦,行之于民,必以忠信。”)

[疏]“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正义曰:此章言为政之道,若居之于身,无解倦,行之于民,必以忠信也。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郑曰:“弗畔,不违道。”)

[疏]“子曰”至“弗畔矣夫”。

○正义曰:此章及注与《雍也篇》同,当是弟子各记所闻,故重载之。或本亦有作“君子博学于文”。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疏]“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正义曰:此章言君子之于人,嘉善而矜不能,又复仁恕,故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也。小人则嫉贤乐祸,而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故曰反是。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1(郑曰:“康子,鲁上卿,诸臣之帅也。”)

[疏]“季康子问政”至“不正”。

○正义曰:此章言为政在乎修已。“对曰:政者,正也”者,言政教者在于齐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者,言康子为鲁上卿,诸臣之帅也,若已能每事以正,则已下之臣民谁敢不正也。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孔曰:“欲,多情欲。言民化于上,不从其令,从其所好。”)

[疏]“季康子”至“不窃”。

○正义曰:此章言民从上化也。“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者,时鲁多盗贼,康子患之,问于孔子,欲以谋去也。“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者,孔子言,民化于上,不从其令,从其所好。苟,诚也。诚如子之不贪欲,则民亦不窃盗。非但不为,假令赏之,民亦知耻而不窃也。今多盗贼者,正由子之贪欲故耳。

○注“孔曰”至“所好”。

○正义曰:云“民化于上,不从其令,从其所好”者,《大学》曰:“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注云:言民化君行也。君若好货,而禁民淫于财利,不能正也。”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曰:“就,成也。欲多杀以止奸。”)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孔曰:“亦欲令康子先自正。偃,仆也。加草以风,无不仆者,犹民之化于上。”)

[疏]“季康子”至“必偃”。

○正义曰:此章言为政不须刑杀,但在上自正,则民化之也。“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者,就,成也。康子之意,欲多杀止奸,以成为有道也。“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者,言子为执政,安用刑杀也。“子欲善而民善矣”者,言子若为善,则民亦化之为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者,此为康子设譬也。偃,仆也。在上君子为政之德若风,在下小人从化之德如草,加草以风,无不仆者。犹化民以正,无不从者。亦欲令康子先自正也。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郑曰:“言士之所在,皆能有名誉。”)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马曰:“常有谦退之志,察言语,观颜色,知其所欲,其志虑常欲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马曰:“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马曰:“此言佞人假仁者之色,行之则违,安居其伪而不自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马曰:“佞人党多。”)

[疏]“子张”至“必闻”。

○正义曰:此章论士行。“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者,士,有德之称。问士行何如可谓通达也。“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者,夫子复问子张,何者是汝意所谓达者。欲使试言之也。“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者,闻谓有名誉,使人闻之也。言士有德行,在邦臣于诸侯,必有名闻;在家臣于卿大夫,亦必有名闻。言士之所在,皆有名誉,意谓此为达也。“子曰:是闻也,非达也”者,言汝所陈,正是名闻之士,非是通达之士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者,此孔子又说达士之行也,为性正直,所好义事,察人言语,观人颜色,知其所欲,其念虑常欲以下人。言常有谦退之志也。“在邦必达,在家必达”者,以其谦退,故所在通达也。“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者,此言佞人色则假取仁者之色,而行则违之,安居其伪而不自疑也。“在邦必闻,在家必闻”者,言佞人党多,妄相称誉,故所在皆有名闻也。

○注“马曰: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

○正义曰:此《周易·谦卦·彖辞》也。言尊者有谦而更光明盛大,卑者有谦而不可逾越。引证士有谦德则所在必达也。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包曰:“舞雩之处有坛墠树木,故下可游焉。”)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孔曰:“慝,恶也。修,治也。治恶为善。”)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孔曰:“先劳于事,然后得报。”)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疏]“樊迟”至“惑与”。

○正义曰:此章言修身之事也。樊迟从游于舞雩之处,有坛墠树木,故弟子樊迟随从孔子游于其下也。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者,修,治也。慝,恶也。此樊迟因从行而问孔子,曰:“敢问欲充盛其德,治恶为善,袪别疑惑,何为而可也?”“子曰:善哉问”者,其问皆修身之要,故善之。“先事后得,非崇德与”者,言先劳于事,然后得报,是崇德也。“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者,攻,治也。言治其已过,无治人之过,是治恶也。“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者,言君子忿则思难。若人有犯己,一朝忿之,不思其难,则忘身也。辱其身则羞其亲,故曰:“以及其亲也,非惑与?”言是惑也。

○注“坛墠”。

○正义曰:封土为坛,除地为墠。言雩坛在所除地中,故连言坛墠。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包曰:“举正直之人用之,废置邪枉之人,则皆化为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孔曰:“富,盛也。”)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孔曰:“言舜、汤有天下,选择于众,举皋陶、伊尹,则不仁者远矣,仁者至矣。”)

[疏]“樊迟”至“远矣”。

○正义曰:此章明仁、知也。“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者,言泛爱济众是仁道也。“问知。子曰:知人”者,言知人贤才而举之,是知也。“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者,樊迟未晓达知人之意,故孔子复解之,言举正直之人而用之,废置邪枉之人,则皆化为直,故曰能使枉者直也。“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者,樊迟虽问举直错枉之语,犹自未喻,故复问子夏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者,子夏闻言即解,故叹美之曰:“富盛哉,此言乎1“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者,此子夏为樊迟说举直错枉之事也。言舜、汤有天下,选择于众,举用皋陶、伊尹,则不仁者远矣,仁者至矣。是其能使邪枉者亦化为直也。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包曰:“忠告,以是非告之。以善道导之,不见从则止。必言之,或见辱。”)

[疏]“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正义曰:此章论友也。言尽其忠以是非告之,又以善道导之,若不从己,则止而不告不导也。毋得强告导之,以自取困辱焉。以其必言之,或时见辱。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孔曰:“友以文德合。”)以友辅仁。”(孔曰:“友相切磋之道,所以辅成己之仁。”)

[疏]“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正义曰:此章以论友,言君子之人以文德会合朋友,朋友有相切磋琢磨之道,所以辅成已之仁德也。

猜你喜欢
  三传辨疑卷十·程端学
  四书管窥卷七·史伯璿
  卷三·胡寅
  提要·毛奇龄
  尚书句解卷三·朱祖义
  卷三·林岊
  诗传遗説卷四·朱鉴
  卷首目录·乾隆
  卷十一·李光地
  卷八·王植
  艺术与科学·钱穆
  抱朴子內篇卷之十七   登涉·王明
  卷一百四十一·佚名
  卷二十一·佚名
  开元释教录卷第十一(别录之一)·智升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百三十九·彭定求

        卷339_1 【刘生诗】韩愈   生名师命其姓刘,自少轩轾非常俦。弃家如遗来远游,   东走梁宋暨扬州。遂凌大江极东陬,洪涛舂天禹穴幽。   越女一笑三年留,南逾横岭入炎州。青鲸高磨波山浮,   怪魅炫曜堆蛟虬

  • 赵士暕·唐圭璋

      士暕字明发,汉王元佐玄孙。元符元年(1098),赐进士出身。绍兴五年(1135),密州观察使转达清远军承宣使。   好事近   蜡梅   雪里晓寒浓,已见蜡梅初折。应是月娥仙挂,与娇魂香魄。   玉人挨鬓一枝斜,不忍更多摘。酒面

  • 遇变纪略·佚名

    聋道人述崇祯癸未秋,予茕然草土,拙守无所事。时左帅叛兵甫戢(左良玉将移兵就食江宁),江路稍通。掌道涂公印海(名必宏,南昌人),以记室来召;不可辞,挟蒯缑北上。十月晦渡淮,闻潼关失守,督师孙传廷全军覆没,闯贼乘势入陷西安。十一月二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八·佚名

    弘治十五年六月辛卯朔○南京暴风雨 季陵神宫监及 懿文陵树木桥梁墙垣多推拔冲塌者 命都察院右都御史刘宪巡抚宁夏○裁革狭西真宁甘泉二县县丞主簿各一员宜君中部浮化三县主簿各一员甘泉中部宜君崇信镇原五县儒学训导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十五·佚名

    正德九年八月辛卯朔日有食之○壬辰晋府河东王奇淮薨王昭靖王长子母妃张氏景泰癸酉生成化丙戌封长子丁未袭封至是薨辍朝一日赐祭葬如例谥曰荣安○癸巳升刑部郎中陈丸畴为狭西按察司副使○宁王宸濠奏迩者宗枝日繁多以选

  • 历代名贤确论卷二十三·佚名

    列国通论王伯【温公 荆公】五伯【颍滨】桓文谲正【东坡】楚吴越【颍滨】齐鲁【白乐天 颍滨】管蔡齐楚曹宋【颍滨】春秋诸小国【颍滨】春秋无贤臣【孙邵 范文正公】三不欺【吕温 荆公】王伯温公曰合天下而君之之谓

  • 卜天璋传·宋濂

    卜天璋字君璋,洛阳人。其父世昌,金代为河南孔目官。宪宗南征时,世昌率领众人归降,被授予镇抚官,统帅民兵二千户;后升真定路管万户民众。宪宗六年,将河北百姓三千多人迁于河南,让他去领导,从此家迁汴。天璋幼年聪明,有抱负,读书学

  • 万国钦传·张廷玉

    万国钦,字二愚,新建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授职婺源知县。征召为御史。言事慷慨,不回避权贵。十八年弹劾吏部尚书杨巍,被责备。居住乡里的尚书董份是大学士申时行、王锡爵的座主,嘱咐浙江巡按御史上奏请求问候。万国钦说

  • 卷七十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通志卷七十三选举略【二】选举制【举官】【臣】等谨按举士举官分为二途肇始於唐文职武职之分选於吏部兵部亦自唐分之盖以荐举徵辟失实徇私朝廷未收得人之益已不胜门户党援之习诚不若归於画一之制其道

  • 卷七十四军装一·冯煦

    军械局省城军械局为经理军装、器械之所。设总办一员,各项管理军械官均归节制。凡研究武备、修整器械、稽查库储及筹划调查一切责任,至为繁重。循皖省向设军械所之旧,光绪三十三年定名军械局。惟军火一项存储城北汪家勘火

  • 马忠肃公亮墓志铭·晏殊

    巨宋有天下,重三后光,九围淑清,慎柬豪隽,宣扬治迹,海岳冥助,英贤辈出。惟仆射扶风忠肃公,讳亮,字叔明,委质三朝,勤身四方,践履华显,保绥吉禄,尽瘁克终,褒甄有加,进退哀荣,为儒臣表式。公之先本居彭城,中徙庐江,因而占籍。曾祖复、王父韬

  • 第五卷·冯梦龙

    再生纪略 下廿九日,闻总兵吴三桂在边,发愤服仇,上书与母舅祖大寿。时大寿与旧总督洪承畴俱在东虏营中,新总督孙传庭亦未死。逆闯谋于伪将,欲恳其父骧以家书招三桂。是日,守城兵卒皆呼下城,城外兵马数万入城领赏。东西市房为

  • 第三十八卦 睽 火泽睽 离上兑下·佚名

    睽:小事吉。彖曰:睽,火动而上,泽动而下; 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说而丽乎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小事吉。 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睽之时用大矣哉!象曰: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 初九:悔亡,丧马

  • 管子补注卷六·刘绩

      法法第十六        外言七  不法法则事毋常【不设法以法下故事无常】法不法则令不行【虽复设法不得法之宜故令不行】令而不行则令不法也法而不行则脩令者不审也【法既得宜而犹不行则以脩令者未审之故也

  • 卷三·李光坡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仪礼述注钦定四库全书仪礼述注卷三安溪 李光坡 撰士相见礼第三郑目録云士以职位相亲始承挚相见之礼○疏曰篇内含卿大夫相见以其新升为士或士自相见或士往见卿大夫或卿大夫下见士或见已国君或士

  • 历算全书·梅文鼎

    六十二卷。梅文鼎(1633—1721)撰。梅文鼎字定九,号勿庵。安徽宣城人。著书八十多种,主要成就在天文学、数学方面。是书汇集梅氏所著二十九种,言历者居前,言算者列后。内容大体可分三部分:一是历学理论,如《历学疑问》、《历

  • 摩尼教残经·佚名

    摩尼教经典。北宇56、新8470。全卷十七纸粘接,存三百四十五行。首残尾全,无题名。初由罗振玉名为《波斯教残经》,刊布于《国学丛刊》第二册,后收入日本《大正藏》第五十四卷。1911年,法国沙畹、伯希和考定此经系摩尼教残经

  • 师子庄严王菩萨请问经·佚名

    一卷,唐那提译。佛依庄严王菩萨之请问而作方曼荼罗,说供养地藏菩萨等八大菩萨。佛在耆阇崛山,有师子庄严王菩萨,请问大会庄严之因?佛言,昔作方曼荼罗供八菩萨所致。谓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虚空藏菩萨,普贤菩萨,执金刚主菩萨,文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