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文王官人第七十二

王曰:“太师,慎维深思,内观民务,察度情伪,变官民能,历其才艺,女维敬哉。女何慎乎非伦,伦有七属,属有九用,用有六微:一曰观诚,二曰考志,三曰视中,四曰观色,五曰观隐,六曰揆德。”

王曰:“于乎,女因方以观之。富贵者观其礼施也,贫穷者观其有德守也,嬖宠者观其不骄奢也,隐约者观其不慑惧也。

其少观其恭敬好学而能弟也,其壮观其絜廉务行而胜其私也,其老观其意宪慎强其所不足而不踰也。父子之闲观其孝慈也,兄弟之闲观其和友也,君臣之闲观其忠惠也,乡党之闲观其信惮也。

省其居处,观其义方;省其丧哀,观其贞良;省其出入,观其交友;省其交友,观其任廉。考之以观其信,挈之以观其知,示之难以观其勇,烦之以观其治,淹之以利以观其不贪,蓝之以乐以观其不寍,喜之以物以观其不轻,怒之以观其重,醉之以观其不失也,纵之以观其常,远使之以观其不贰,迩之以观其不倦,探取其志以观其情,考其阴阳以观其诚,覆其微言以观其信,曲省其行以观其备成,此之谓‘观诚’也。

二曰,方与之言,以观其志。志殷如●,其气宽以柔,其色俭而不谄,其礼先人,其言后人,见其所不足,曰日益者也。

如临人以色,高人以气,贤人以言,防其不足,伐其所能,曰日损者也。其貌直而不侮,其言正而不私,不饰其美,不隐其恶,不防其过,曰有质者也。

其貌固呕,其言工巧,饰其见物,务其小征,以故自说,曰无质者也。

喜怒以物,而色不作;烦乱之,而志不营;深道以利,而心不移;临慑以威,而气不卑,曰平心而固守者也。

喜怒以物而变易知,烦乱之而必不裕,示之以利而易移,临慑以威而易慑,曰鄙心而假气者也。

执之以物而遫决,惊之以卒而度料,不学而性辨,曰有虑者也。

难投以物,难说以言,知一如不可以解也,困而不知其止,无辨而自慎,曰愚赣者也。

营之以物而不虞,犯之以卒而不惧,置义而不可迁,临之以货色而不可营,曰絜廉而果敢者也。

易移以言,存志不能守锢,已诺无断,曰弱志者也。

顺与之弗为喜,非夺之弗为怒,沈静而寡言,多稽而俭貌,曰质静者也。

辨言而不固行,有道而先困,自慎而不让,当如强之,曰始妒诬者也。

征清而能发,度察而能尽,曰治志者也。

华如诬,巧言、令色、足恭一也,皆以无为有者也。此之为考志。

三曰诚在其中,此见于外;以其见占其隐,以其细占其大,以其声处其气。初气主物,物生有声;声有刚有柔,有浊有清,有好有恶。咸发于声也。

心气华诞者,其声流散;心气顺信者,其声顺节;心气鄙戾者,其声斯丑;心气宽柔者,其声温好。信气中易,义气时舒,智气简备,勇气壮直。

听其声,处其气,考其所为,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以其前占其后,以其见占其隐,以其小占其大。此之谓‘视中’也。

四曰民有五性:喜、怒、欲、惧、忧也。喜气内畜,虽欲隐之,阳喜必见。怒气内畜,虽欲隐之,阳怒必见。欲气内畜,虽欲隐之,阳欲必见。惧气内畜,虽欲隐之,阳惧必见。忧悲之气内畜,虽欲隐之,阳忧必见。五气诚于中,发形于外,民情不隐也。

喜色由然以生,怒色拂然以侮,欲色呕然以偷,惧色薄然以下,忧悲之色累然而静。

诚智必有难尽之色,诚仁必有可尊之色,诚勇必有难慑之色,诚忠必有可亲之色,诚絜必有难污之色,诚静必有可信之色。

质色皓然固以安,伪色缦然乱以烦;虽欲故之中,色不听也,虽变可知;此之谓观色也。

五曰生民有●阳,人有多隐其情,饰其伪,以赖于物,以攻其名也。有隐于仁质者,有隐于知理者,有隐于文艺者,有隐于廉勇者,有隐于忠孝者,有隐于交友者。如此者不可不察也。

小施而好大得,小让而好大事,言愿以为质,伪爱以为忠,面宽而貌慈,假节以示人,故其行以攻其名。如此者隐于仁质也。

推前恶,忠府知物焉;首成功,少其所不足;虑诚不及,佯为不言;内诚不足,色示有余;故知以动人,自顺而不让;错辞而不遂,莫知其情。如是者隐于知理者也。

素动人以言,涉物而不终;问则不对,详为不穷;色示有余;有道而自顺用之,物穷则为深。如此者隐于文艺者也。

廉言以为气,骄厉以为勇,内恐外悴,无所不至,敬再其说以诈临人。如此者隐于廉勇者也。

自事其亲,好以告人,乞言劳醉,而面于敬爱,饰其见物,故得其名,名扬于外不诚于内,伐名以事其亲戚,以故取利,分白其名,以私其身。如此者隐于忠孝者也。

阴行以取名,比周以相誉,明知贤可以征,与左右不同而交,交必重己。心说之而身不近之,身近之而实不至,而欢忠不尽,欢忠尽见于众而貌克。如此者隐于交友者也。

此之谓‘观隐’也。

六曰言行不类,终始相悖,阴阳克易,外内不合,虽有隐节见行,曰非诚质者也。

其言甚忠,其行甚平,其志无私,施不在多,静而寡类,庄而安人,曰有仁心者也。

事变而能治,物善而能说,浚穷而能达,错身立方而能遂,曰广知者也。

少言如行,恭俭以让,有知而不伐,有施而不置,曰慎谦良者也。

微忽之言久而可复,幽闲之行独而不克,行其亡如其存。曰顺信者也。

贵富虽尊,恭俭而能施;众强严威,有礼而不骄,曰有德者也。

隐约而不慑,安乐而不奢,勤劳之不变,喜怒之如度晰,曰守也。

置方而不毁,廉絜而不戾,立强而无私,曰经正者也。

正静以待命,不召不至,不问不言,言不过行,行不过道,曰沈静者也。

忠爱以事其亲,欢欣以敬之,尽力而不面敬以安人,以故名不生焉,曰忠孝者也。

合志如同方,共其忧而任其难,行忠信而不相疑,迷隐远而不相舍。曰至友者也。

心色辞气,其入人甚俞,进退工,故其与人甚巧,其就甚速,其叛人甚易。曰位志者也。

饮食以亲,货贿以交,接利以合,故得望誉征利,而依隐于物,曰贪鄙者也。

质不断,辞不至;少其所不足,谋而不已,曰伪诈者也。

言行亟变,从容谬易,好恶无常,行身不类。曰无诚志者也。

小知而不大决,小能而不大成,顾小物而不知大论,亟变而多私,曰华诞者也。

规谏而不类,道行而不平。曰巧名者也。

故事阻者不夷,畸鬼者不仁,面誉者不忠,饰貌者不情,隐节者不平,多私者不义,扬言者寡信。此之谓‘揆德’。”

王曰:“太师!女推其往言,以揆其来行;听其来言,以省往行;观其阳,以考其阴;察其内,以揆其外。是隐节者可知,伪饰无情者可辨,质诚居善者可得,忠惠守义者可见也。”

王曰:“于乎敬哉!女何慎乎非心?何慎乎非人?人有六征,六征既成,以观九用,九用既立。一曰取平仁而有虑者,二曰取慈惠而有理者,三曰取直愍而忠正者,四曰取顺直而察听者,五曰取临事而絜正者,六曰取慎察而絜廉者,七曰取好谋而知务者,八曰取接给而广中者,九曰取猛毅而独断者,此之谓九用也。

平仁而有虑者,使是治国家而长百姓;慈惠而有理者,使是长乡邑而治父子;直愍而忠正者,使是莅百官而察善否;慎直而察听者,使是长民之狱讼,出纳辞令;临事而絜正者,使是守内藏而治出入;慎察而絜廉者,使是分财临货主赏赐;好谋而知务者,使是治壤地而长百工;接给而广中者,使是治诸侯而待宾客;猛毅而独断者,使是治军事为边境。因方而用之,此之谓官能也。

九用有征,乃任七属:一曰国则任贵,二曰乡则任贞,三曰官则任长,四曰学则任师,五曰族则任宗,六曰家则任主,七曰先则任贤。”

正月王亲命七属之人曰:“于乎!慎维深,内观民务,本慎在人。女平心去私,慎用六证,论辨九用,以交一人,予亦不私。女废朕命,乱我法,罪致不赦。”三戒然后及论,王亲受而考之,然后论成。诸侯迁庙第七十三

成庙将迁之新庙,君前徙三日齐,祝、宗人及从者皆齐;徙之日,君玄服,从者皆玄服。

从至于庙,群臣如朝位,君入立于阼阶下,西向,有司如朝位。

宗人摈举手曰:“有司其请升。”君升,祝奉币从在左,北面再拜兴。祝声三曰:“孝嗣侯某,敢以嘉币告于皇考某侯。成庙将徙,敢告。”君及祝再拜兴。

祝曰:“请导君降立于阶下。”奉衣服者,皆奉以从祝;奉衣服者降堂,君及在位者皆辟也;奉衣服者至碑,君从,有司皆以次从,出庙门;奉衣服者升车乃步,君升车,从者皆就车也。凡出入门及大沟渠,祝下摈。

至于新庙,筵于户牖间,樽于西序下,脯醢陈于房中,设洗当东荣,南北以堂深。

有司皆先入,如朝位;祝导奉衣服者乃入,君从奉衣服者入门左,在位者皆辟也;奉衣服者升堂皆反位,君从升,奠衣服于席上,祝奠币于凡东;君北向,祝在左;赞者盥升,适房荐脯醢,君盥酌奠于荐西,反位,君及祝再拜兴;祝声三曰:“孝嗣侯某,敢用嘉币,告于皇考某侯。今月吉日可以徙于新庙;敢告。”再拜。

君就东厢西面,祝就西厢东面,在位者皆反走辟,如食闲。

摈者举手曰:“诸反位。”君反位,祝从在左,卿大夫及众有司,诸在位者皆反位。祝声三曰:“孝嗣侯某,絜为而明荐之享。”君及祝再拜;君反位,祝彻,反位。

摈者曰:“迁庙事毕,请就燕。”君出庙门,卿大夫,有司、执事者皆出庙门。告事毕,乃曰:“择日而祭焉。”

猜你喜欢
  恢国篇第五十八·王充
  士翼卷三·崔铣
  卷十·郑方坤
  卷五十九·乾隆
  车舝·佚名
  卷四十六·李光地
  卷三·黄镇成
  卷十二·朱熹
  卷十六·赞宁
  大明品第四十九·佚名
  福量品第五·佚名
  成實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荷泽大师显宗记·神会
  庚辰重九缙云登高集序·太虚
  法华玄论卷第五·吉藏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歴代诗话卷六十五·吴景旭

      壬后集上之上  元诗  月泉吟社  诗评曰诗有六义兴居其一凡隂阳寒暑草朩禽兽山川风景得于适然之感而为诗者皆兴也风雅多起兴而楚骚多赋与比汉魏至唐杰然如老杜秋兴八首深诣诗人阃奥兴之入律者宗焉春日田园杂

  • 卷二十七 前燕录五·崔鸿

    慕容儁下 元玺二年春二月庚子立妻可足浑氏为皇后世子晔为皇太子皆自龙城迁于蓟宫初石虎使人探策于华山得王版文曰岁在申酉不絶如线岁在壬子真人乃见及此燕人咸以儁之应也羣下言大燕受命上承先

  • 卷二百五十一·杨士奇

    永乐二十年九月乙卯朔车驾次榆林○丙辰次岔道遣太常寺丞陈希道祭居庸山川○丁巳车驾度居庸关次龙虎台飨随驾将校北京文武大臣迎 驾见○戊午车驾次新店命官军以所获虏人口孳畜等物先入京城○庚申左春坊左庶子兼翰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七十八·佚名

    嘉靖三十年十月乙卯朔时享 太庙英国公张溶代○钦天监进明年大统历颁赐群臣○丙辰 孝洁皇后忌辰遣彭城伯张熊祭 陵寝○初韩府高平王融烇乐平府镇国将军偕涵襄陵府奉国将军旭榽各以事降为庶人至是其子女生未革爵之前者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七十五·佚名

    万历三十年八月庚寅朔户部尚书赵世卿言蓟州等镇管粮郎中胥从化称本部年例后期营路兵马两月粮银未关本月十六日各军汹汹即欲鼓噪幸抚院多方安慰稍稍暂止及今如何接济尚可遏乱未萌万一延缓蠢动之众必见谓绐已而疑之前谋

  • 六○八 寄谕盛京将军福康安将府丞李绶办理磨毁改刻碑碣等事覆奏·佚名

    六○八 寄谕盛京将军福康安将府丞李绶办理磨毁改刻碑碣等事覆奏乾隆四十四年三月二十一日大学士于<敏中>字寄盛京将军福<康安>,传谕奉天府府丞李绶,乾隆四十四年三月二十一日奉上谕:上年谕令李绶将奉天各属所有神祠坟墓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一百三十二·阿桂

    二月乙酉上谕军机大臣曰阿桂自攻围噶拉依以来贼众尚敢防死抗拒实为可恨昨逆酋虽将莎罗奔冈逹克遣其来投尚系异母之兄不甚爱惜是以令其先为尝试看来逆酋等之敢于聚众乆拒必因该处早经运贮粮食借以支持但思围中不能不资

  • 锦里耆旧传卷一·句延庆

    【起中和五年正月至蜀武成元年】(宋)勾延庆 撰正月地动一月十余度以七曜占之多兵饥馑 三月改光启元年 夏四月维州山崩石坠飞尘满空五月除授顾彦朗东川节度使二年东川遣郑君雄率众侵畧至徳阳县杀破斩郑君雄又常厚自峡

  • 欧阳询传(附欧阳通传)·刘昫

    欧阳询,谭州临湘县人,陈朝大司空欧阳危页的孙子。父亲欧阳纥,陈朝广州刺史,因谋反被杀。询本会被牵连处罪,不过侥幸获免。陈朝尚书令江总与纥有旧谊,收养了询,教他文字筹算。询虽然面貌很丑陋,却聪颖绝伦,读书即可数行并下,广泛

  • 卷一百五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五十四经籍考经【春秋】明张以宁春王正月考二卷以宁字志通古田人元泰定进士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入明仍故官洪武二年奉使册封安南王还卒于道事迹具明史文苑传石光霁春秋鈎元【无卷

  • 卷十五·李廉

    <经部,春秋类,春秋会通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会通卷十五     元 李防 宣公十年春公如齐公至自齐齐人归我济西田左氏【公如齐齐侯以我服故归济西之田注元年以赂齐者不言来公如齐因受之也】公羊【齐已取之矣其

  • 圣祖仁皇帝御制日讲礼记解义序·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御制日讲礼记解义序朕闻六经之道同归而礼乐之用为急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礼又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诚以礼者范身之具而兴行起化之原也天之生人品类纷纶莫可纪极圣人起而整齐之法於天则於地顺於

  • 司市/掌节·佚名

    司市掌管听断市场的争讼、教道经营、[掌管有关的]政令、刑罚、度量单位和禁令。按照次和叙的设置来区分地段、划分市场,按照货物的不同来分类陈列店铺而使买卖公平,用政令禁止出售细巧侈靡的物品而使买卖合理,通过招致商

  • 十八不共法品第二十一之馀·佚名

    佛复告族姓子。如来至真。无若干想亦无众念而令其心迷惑忘也。所以如来无若干想。如虚空土不可穷尽。不察众生而各各异。用其本净无若干故。察於诸佛无若干种。用其法界不可破坏。慧平等故。亦於诸法无差别想。用无欲

  • 卷第二十六·佚名

    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第二十六 宋池州报恩光孝禅寺沙门法应 集元绍兴天衣万寿禅寺沙门普会续集 祖师机缘 六祖下第五世之余(南岳下后第四世之余) 【增收】京兆府米和尚(亦曰米大师又曰米胡嗣沩山)问僧。近离甚处。僧

  • 重阳全真集·王重阳

    一作《全真前后集》或《全真前后韬光集》。道教文集。十三卷。宋王重阳撰。成书于金大定二十八年 (1188年)。据大定二十八年(1188)范怿序:重阳逝世后,由门人收集遗文诗词约千余篇辑成,内容主要是“诱人还醇返朴,静息

  • 妙法莲华经论优波提舍·佚名

    元魏中天竺沙门勒那摩提共僧朗等译,与《妙法莲华经优波提舍》同

  • 五蕴观·澄观

    佛教著述。唐澄观述。一卷。主要联系五蕴讲“人空观”和“法空观”。以回答“凡夫之人欲求解脱,当云何修”的问题。认为明了五蕴组合成的“人”只是“假名”,叫“人空观”;明了五蕴各自本身没有“自性”,均由诸缘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