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格物通卷二十一    明 湛若水 撰脩身格【凡三目】

正威仪  慎言动  进徳业

臣若水序曰脩身何以言格物也程頥曰格者至也物者理也至其理乃格物也至也者知行并进之功也故大学旧本以脩身申格物曰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于身焉而至之也至其身之理也是故威仪也言动也徳业也皆身之事也人主读是编焉感通吾身之理念念而知于斯存存而行于斯以有诸己则格物之功庶乎于脩身焉而尽之矣

正威仪上

易小畜象曰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徳

臣若水通曰宋儒朱熹云风有气而无质能畜而不能久故不能如大畜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徳也故为小畜之象文徳者文章之外着威仪文辞皆徳之流裔故曰文徳文章者末也徳者本也本末合一其文王孔子之至文乎美其文徳虽不离于道而未一于道然下一等则如成帝之威仪非不足观也本之则无如之何故人君之学必由中以达外

震彖传震惊百里惊逺而惧迩也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

臣若水通曰迩也下程頥朱熹皆以为脱不丧匕鬯四字夫雷声震乎百里逺者惊而迩者惧内失其守外忒其仪也威仪也者本诸诚敬以为之主也致祭者灌以降神之时诚敬之至于震惊之甚而不丧失匕鬯其威仪不忒如是而为宗庙社稷之祭主不亦宜乎人君之敬无往而不存故威仪无时而不正也其于祭祀之时尤致谨可也非谨于威仪也敬主于中而威仪外肃矣

书周书顾命曰思夫人自乱于威仪尔无以钊冐贡于非几

臣若水通曰此成王顾命羣臣辅康王之言也威者有威可畏仪者有仪可象举一身之则而言人受天地之中以生是以有动作威仪之则乱丧也钊康王名贡进也几者动之防善恶之所由分也人之自丧威仪而身之不脩盖由心有不善之几所发尔故戒羣臣毋以康王进乎不善之几也为人君者可不慎其几以正威仪乎

诗大雅抑抑威仪维徳之隅人亦有言靡哲不愚庶人之愚亦职维疾哲人之愚亦维斯戾

臣若水通曰抑抑恭逊之貌隅廉隅也夫内外一理也威仪之恭逊者是其徳必严正如宫室之制内有绳直则外有廉隅也曾子之言正顔色动容貌孟子之言睟于面盎于背正动而睟盎焉者以其徳之存于中者有本如是也武公为此诗其亦知内外合一之道乎故易曰和顺积中英华发外中庸曰诚则形形则着着则明孟子曰动容周旋中礼盛徳之至也皆此之谓也以此观之文末也徳本也然则専事于徳乎曰偏于内而忘其外非内外交养之道也故古之君子周旋必中规折旋必中矩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出必鸣鸾行必佩玉所以敬其仪者敬其徳也知所以敬徳则知合内外之道而脩身格物之功备矣

鲁颂泮水穆穆鲁侯敬明其徳敬慎威仪维民之则臣若水通曰鲁侯之明徳以化民颂曰敬慎威仪何哉盖徳化之本也仪者徳之符也徳蕴于中而无迹仪着于外而可观一或有愆旦失色于朝暮传笑于国人将易之何以为法于民哉故古之贤君必慎其徳由中达外其在朝廷垂衣裳负斧扆执言在左执史在右凛乎不敢肆虽在宫寝犹其在朝廷动止必臧衣冠必整一颦一笑必自爱焉凡俳戯防慢之事不足以动天顔之一顾则威仪正矣使民望其顔色而化之则而象之畏而敬之人君之于威仪岂细故哉后之人主乃不慎乎此或岸帻箕踞或不冠可奏或鹞匿懐中其于威仪何如哉盖由不爱其身故内外不检尔

春秋昭公二十五年齐侯唁公于野井

臣若水通曰胡安国云齐侯唁公于野井以遇礼相见孔子曰其礼与其辞足观矣然则何以失国而不反乎礼有本末正身治人礼之本也威仪文辞礼之末也昭公丧齐归无戚容而不顾娶孟子为夫人而不命政令在三家而不能取有子家子之贤而不能用而屑屑焉习仪以亟能有国乎虽齐侯来唁其礼与辞是矣而方伯连帅之职则未脩也又岂所以为礼哉臣谓礼有本末文质诚主于中而达之于仪文是谓文质彬彬能以礼让为国也何有否则周旋仪文之度伪而已矣其如礼何哉其如国何哉

礼记曲礼曰天子穆穆诸侯皇皇大夫济济士跄跄庶人僬僬

臣若水通曰此言人君当敬其威仪以为臣民之则也盖人君一身诸侯大夫士庶人之望茍无威仪臣下将何所法哉故孟子见梁襄王而语诸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盖言无威仪也穆穆敬也深逺之貌也诗曰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是敬止乃穆穆之本人君能敬则穆穆之仪自形而诸侯望之自将皇皇而美大夫士望之自将济济跄跄而有容至于庶人虽无与为礼亦将僬僬而趋走促数于下矣中庸曰笃恭而天下平言徳容之化也茍不此之务而徒以端冕凝旒深居髙拱不动声色为穆穆焉则浅矣是不可以不慎也

曲礼曰国君不乗奇车车上不广欬不妄指

臣若水通曰国君者国人之瞻望在车尤为众人之视听而威仪不可以不慎也故奇邪不正之车也广欬骇人之听也妄指手容之失也非所乗而乗非所欬而欬非所指而指皆在车威仪之失也一车且不可不正其仪况临御之时乎

曲礼曰若夫坐如尸立如齐

臣若水通曰如尸则庄也如齐则敬也庄敬者威仪之则而脩身之本也

玉藻曰凡行容惕惕又曰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徳色容庄

臣若水通曰形色天性也不充其性则形不可得而践矣故君子一身之间曰惕曰重曰恭曰端曰止曰静曰直曰肃曰徳曰庄所以尽性践形也

玉藻曰燕居告温温凡祭容貌顔色如见所祭者丧容累累色容颠颠视容瞿瞿梅梅言容茧茧戎容暨暨言容詻詻色容厉肃视容清明

臣若水通曰此言容貌随所寓而变盖温温和易者燕居告语之容也如见所祭者祭容也累累而羸惫颠颠而不舒瞿瞿而惊遽梅梅而茫昧茧茧而低防者皆丧容也暨暨而果毅詻詻而整饬严厉而庄肃莹彻而明审者皆戎容也夫容一也随所在而变者何也主于中者随感而见也可以见君子慎威仪之至矣

孔子闲居曰威仪棣棣不可选也无体之礼也

臣若水通曰此引风栢舟之诗以明无体之礼之意诗言仁人威仪之盛周旋中礼不可选择夫子释之以谓威仪之着虽时乎因礼以形然齐庄于闲燕之时亦无往而非礼也非无体之礼乎观于此言则凡人君色庄于临御之时而怠慢于深宫独处之地者可以警矣

少仪曰言语之美穆穆皇皇朝廷之美济济翔翔祭祀之美齐齐皇皇车马之美匪匪翼翼鸾和之美肃肃雍雍

臣若水通曰穆穆和敬也皇皇正大也济济和整也翔翔舒张也齐齐致一也皇皇如有求也匪匪翼翼严正也肃肃雍雍亦和严也美者有仪也在言语则和敬而正大矣在朝廷则和整而舒张矣在祭祀则致一而有求矣在车马则严以正矣在鸾和则和以敬矣然而皆原于徳矣容仪之美徳之符也

周礼秋官司仪掌九仪之宾客摈相之礼以诏仪容辞令揖让之节将合诸侯则令为坛三成宫旁一门诏王仪南乡见诸侯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及其摈之各以其礼公于上等侯伯于中等子男于下等其将币亦如之其礼亦如之

臣若水通曰容貌等威各有攸当皆天理也有一失焉则其仪忒而天理灭矣出接宾曰摈入赞礼曰相诸侯有事而会不可茍也故有仪容辞令揖让之当诏告者又必三重其坛坛外之宫每旁一门凡此欲诸侯之有处所也及诸侯相见之仪又不可槩施也故俯手揖之则谓之土揖见庶姓之仪也平手揖之则谓之时揖见异姓之仪也举手揖之则谓之天揖见同姓之仪也及其摈之各以其爵之尊卑为礼之隆杀故处公于上等处侯伯于中等处子男于下等自有不容紊者而于币帛之将祼将之礼亦若是而已噫此岂小哉一有所失则威不振威不振则祸随之矣而况于辱乎

夏官道右掌前道车王出入则持马陪乗如齐车之仪自车上谕命于从车诏王之车仪

臣若水通曰道车王常行大道之车谓象路也王之出入乗则持马行则陪乗皆如齐车之仪也王行则以车从王有命焉则道右宣王命以谕之也然则车仪如何知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妄指立视五嶲式视马尾是也尤必有待于诏告之何也正欲其周旋中礼而端严若神矣吁一登车之仪如此况夫在朝莅政之时乎

论语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臣若水通曰此孔子言君子自脩之道也重内厚重也威谓外威严也内外相符诚不可掩故内不主敬则内不重矣故其发于容貌动作者必无可畏之威而所学不能得之心身安能动静坚定而固乎故曾子告孟敬子以动容貌正顔色出辞气夫动正出由中发外者也故君子以内重为贵

曾子曰动容貌斯逺暴慢矣正顔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逺鄙倍矣

臣若水通曰此曾子垂没之言所以告鲁之孟敬子者也夫人一身之间固不外乎容貌顔色辞气而已惟无平日涵养之功固有容貌不免于暴慢顔色不免于伪为辞气不免于鄙倍者矣茍涵养之功既至则其动由中动正由中正出由中出何有于暴慢不信而鄙倍者哉此见曾子笃实之学有得于一贯之传者也然敬子为鲁之大夫特举以告之正欲其知脩身之要为政之本而知所重焉惜乎敬子不能问以求其用力之要也噫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臣若水通曰此圣人告顔子克己复礼之目如此固非徒使之制乎其外而已也盖视听言动皆身之仪见乎其外而其所以视听言动之者则心也故勿之者亦心也一念之防渉于非礼而即有以勿之则所谓不逺复无祗悔由乎中而应乎外心体威仪之间无适而非天理之流行矣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臣若水通曰衣冠瞻视固皆威仪之着见也然威仪者徳之表固非声音笑貌之所能为也故君子之正衣冠尊瞻视而临民以庄者皆实徳自然之形见而民自望而畏焉尔何猛之有哉有徳以发之故威而不猛使有意于作威则猛而反害于威矣汉之成帝临朝渊黙尊严若神史氏称其有穆穆天子之容然湛于酒色则其所谓威仪者亦矫饰于外而已尔岂所以为脩身之道哉

孟子曰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徳之至也

臣若水通曰威仪者徳之符也礼也者理也动容周旋中礼则无非天理之流行矣故曰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无一而非性也又曰自无声无臭散而为三千三百自三千三百复归于无声无臭程子之言盖与此契矣其知一本之道乎

中庸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脩身也

臣若水通曰盛服动作皆威仪之外见者也齐一明清徳之存于中者也是合内外之道也身之所以为身二者而已其致一也脩身之道岂有外此哉中庸曰脩身则道立至于九经则又以脩身为之本为人君有天下之责者可不讲哉

格物通卷二十一

猜你喜欢
  第十九卦 临 地泽临 坤上兑下·佚名
  卷一百三十八 杂类·黎靖德
  卷九十八 张子之书一·黎靖德
  言语篇 第十八 凡二十五条·范立本
  毛诗写官记卷二·毛奇龄
  卷二百三十六·秦蕙田
  第11章·老子
  告子下·孟子
  春秋集解引·苏辙
  卷十一·范家相
  (八)·钱穆
  卷八·佚名
  与陈诵洛论墨子·太虚
  大乘五蕴论讲录·太虚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三·澄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江州司马青衫泪·臧懋循

    江州司马青衫泪杂剧(元)马致远撰●江州司马青衫泪杂剧目录第一折 〔音释〕楔子 〔音释〕第二折 〔音释〕第三折 〔音释〕第四折 〔音释〕题目 浔阳商妇琵琶行 正名 江州司马青衫泪第一折〔冲末扮白乐天同外扮贾

  • 题西湖所摄照片之后·徐志摩

    我是从悲伤沉闷中,来到这天然的胜处,此窟里潜行的流涧,又见了树色与天光。

  • 卷九十三·王奕清

    <集部,词曲类,词选之属,御选历代诗余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历代诗余卷九十三目录【一百十六字】摸鱼儿【又一体】程垓黄机卢祖皋张榘【五首】黄昇陈允平李演王沂孙张炎【四首】欧良陈策林正大李彭老王易简【二首】葛长庚程

  • ●鞭歌妓·沈泰

    (松陵君庸沈自徵撰武林彦雯汪€评西湖尧臣黄之尧、孟朱炜阅) 正名侠尚书一面弃回船, 傻狂生乔脸鞭歌妓。 (〔孤扮裴尚书,二旦扮女侍,张千随上〕龙楼凤阁九重城,新筑沙堤宰相行。我贵我荣君莫羡,十年前是一书生。老夫姓裴

  • 卷二百四十九 熙寧七年(甲寅,1074)·李焘

      起神宗熙寧七年正月盡其月   春正月己亥朔,不受朝。   詔諸州自來不造酒處,許以公使錢造,每百貫造十石,額外造者以違制論。見會要七年正月一日。   頒諸班直禁軍名額。會要具載名額資次,或並附此。   癸卯,定教

  • 第二十三册 天命六年六月·佚名

    第二十三册 天命六年六月六月初一日,返经穆家堡,该堡主将金游击率军士四百人、平民五百人,跪见汗。汗嘉金游击善治堡城,赐御用备鞍良马一匹。自此沿边而来,至黄泥洼堡,该堡主将巴游击命军士穿甲叩见汗。科尔沁部哈坦巴图鲁

  • 祖冲之传·萧子显

    祖冲之字文远,是范陽蓟县人。祖父祖昌,在宋朝做过大匠卿。其父祖朔之,官奉朝请。祖冲之从小就喜欢考究古史文物,而且思致精巧。宋孝武帝把他安排在华林学省里做事,赐给他宅第车服。初次任官为南徐州从事,公府参军。宋元嘉年

  • 董俊传·宋濂

    董俊字用章,真定藁城人,少务农,长大涉猎书史,善于骑射。金贞..年间,边境战事紧急,藁城县令设立靶子召募兵将,射艺优良者提升为将领。众人没有谁能射中,只有董俊一发中的,于是率所募士兵抵御南下蒙古大军。乙亥年(1215)蒙军南下

  • 卷二·戴震

      問:宋儒以氣為理所湊泊附著,(朱子云:"人之所以生,理與氣合而已。天理固浩浩不窮,然非使氣,則雖有是理,而無所湊泊,故必二氣交感,凝結生聚,然後是理有所附著。")又謂理為生物之本,(朱子云:"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

  • 榕村语录卷三·李光地

    上论二不迁怒不贰过若只当作顔子所养之粹便不是答应好学正靣须知此正是顔子从事用力处也【自记】子游是已知澹台之为人而举二事不是才见二事而概其为人【自记】反之有心在奔而殿一而字当众奔而独殿非无心居后者也反之

  • 中庸章句大全下·胡广

    <经部,四书类,四书大全__中庸章句大全钦定四库全书中庸章句大全下哀公问政哀公鲁君名蒋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防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方版也防简也【叶氏少蕴曰木曰方竹曰防防大而方小聘礼束帛加书百名以上书于

  • 卷一·崔子方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经解卷一     宋 崔子方 撰隐公春秋何以始于隐公昔孟子有言世衰道微邪説暴行又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又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考乎其时验乎行事则始隐之义可

  •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三下·道宣

      明律下之余(正传六人 附见一人 无传二人)   唐箕山沙门释慧进传七(明瓒)   并州义兴寺绎道亮传八。   益州福胜寺释道兴传九。   苏州通玄寺释惠旻传十。   洛州天宫寺释明导传十一。   洛州敬爱寺

  • 般若灯论释 第四卷·清辨

    般若灯论释 第四卷偈本龙树菩萨 释论分别明菩萨大唐中印度三藏波罗颇蜜多罗译观六根品第三复次。成立此品。其相云何。为遮起故。令人识知内六入等无自性义。故说此品。又遮去执。欲令通达入等空义。此品次生

  • 数度衍·方中通

    中国清代数学书。方中通撰,共24卷,附录一卷。成稿于顺治辛丑(1661),但到康熙丁卯(1687)才刊刻于广东思州。全书二十三卷,分订八册。大致内容如下:卷首:数原、律衍、几何约、重学解;卷一:珠算;卷二、三:笔算;卷四:筹算

  • 石墨镌华·赵崡

    碑刻辑录。明代赵崡编。六卷,附录二卷。编者盩厔(今陕西周至)人,其家附近为汉、唐故都,古代碑刻较多,加上嗜好金石,故蓄有众多旧碑,且多是宋、元以上为欧、赵所未收者。将其跋尾共二百五十三种刊刻成册,每碑目下,各注

  • 本草思辨录·周岩

    本草类著作。清周岩撰。四卷。岩字伯度,山阴 (今浙江绍兴) 人。清末医家,对《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颇有研究,著有《六气感证要义》等。周氏认为“方之不效,由于不识证者半,由于不识药者半。识证矣而药不

  • 战国策译析·佚名

    分国记录战国时期纵横家言行的著作。作者不明。西汉刘向认为是战国末期的游说之士做的,宋代学者认为是纵横家所著,近人罗根泽认为是西汉初期蒯通著。原来的书名很多,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