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祖冲之传

祖冲之字文远,是范陽蓟县人。祖父祖昌,在宋朝做过大匠卿。其父祖朔之,官奉朝请。

祖冲之从小就喜欢考究古史文物,而且思致精巧。宋孝武帝把他安排在华林学省里做事,赐给他宅第车服。初次任官为南徐州从事,公府参军。

宋元嘉年间(424~453),使用的是何承天制的历法,比古代的十一家历精密,但祖冲之认为还很粗疏,便另造新历法。上表说:

我广泛地考察了古代的典籍,五帝的度次,三王的交分,《春秋》的朔气,《纪年》的薄蚀,司马谈、迁的记述,班彪、固的志载,魏时的注历,晋代的《起居》,古今中外,我都有考察,自有文字记载,二千余年,日月离合的征象,星度疏密的验证,我都作了专门的研究和思考,因而都有自己的看法。加上我亲自丈量圭尺,观察仪漏,看得仔细,想得深远,经过考核推算,也弄明了其中的奥妙。

古代的历法往往粗疏多误,不够精密,各家制作又很纷乱,没人能弄明其究竟。近来何承天献上的历法,虽然有心改革,但方法比较简略,如今已有很大误差。根据我的校定,多次发现其错误,关于日月的位置,误差了三度,二次冬至的测定,几乎相差一天,五星的隐现,相差达四十天,留逆进退,有的出入两宿。分至失实,那么节闰就不正确;宿度违天,那么观察就难准确。我生在这个美好的时代,南齐书又肩负着朝廷的职责,因而不避愚盲,重新创制历法。

改易的立意有两点,方法的设置有三方面。关于改易,一:考虑到旧法一章中,十九年有七闰,闰数偏多。经过二百年就会误差一天。节闰一有出入,则应改变历法,因而历纪屡次变动,实由此条。现在改为每章三百九十一年有一百四十四闰,使其和周、汉之历相合,可以长期使用下去,不须再改动。二:根据《尧典》上所说:“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推算起来,唐世的冬至日,在现在宿之左五十度左右。汉代初期,用的是秦历,冬至日在牵牛六度。汉武帝改用《太初历》,冬至日在牛初。后汉用四分法,冬至日在斗二十二度。晋代姜岌根据月蚀检查日历,得知冬至日在斗十七度。我现在参照中星,再和蚀望核对,得知冬至日在斗十一度。总体看来,不满一百年,就相差二度。旧历法都是给冬至日确定位置,天数既有误差,则七曜的宿度,也就渐渐与之不对应了。误差太明显了,就应改。但以往只是合乎一时,都不能长远无误。因此以前历法之所以变革不已,便是由于此条。现在我让冬至日的位置年年有微小差异,和汉注相对照,都很审密,可以供以后长期使用,不必经常改动。另外关于设法,其一:以子起首记时,位置在正北,在卦爻上应着初九升气之端,虚宿处于北方列宿之中,元气的初发,便当在此刻。前代儒者虞喜,对其意义有过详细的论述。现在历法上元日的刻度,从虚宿一度开始。其二:考虑到日时的计算和称谓,都是将甲子放在前头的,因此历法设元,应在这一年。而自黄帝以来,世代所用历法,共有十一种,但上元的年份,没有恰值此名的。而现在我的历法中上元岁在甲子。其三:根据上元之年,历法中的许多条款,都应以此为始。而《景初历》的交会时刻有快有慢,元首有误差。另外,何承天的历法上,日月五星,各自有元,交会有快慢,也都留有误差,只求朔气能相合而已,因而列序纷乱,不及古意。现在我的历法中日月五纬交会快慢,都以上元岁首为始,这样使得群流共源,不致出现误差。

至于实物测量,实效验证方面,也是可以保证的。天象分明可见,就可以用尺表推算;气候虽然幽微,同样可以用寸管测量。我现在确定的历法,比较容易取信。我是在综核始终,推究疏密的基础上,革新变旧,适当繁简的。简约的部分,我自信合理,繁复的部分,我也自信无错。为什么呢?因为纪闰虽然有参差不齐,但都是可以通过数字来分辨的,而分辨是最能深入细密的,因此我一毫一厘都不放过,为的是达到全面精确,做了大量的艰苦工作,为的是确定一个永久的制度,并非是那种没有发明,没有革新的东西。如果我呈上的历法还有些长处,就请颁发给各有关部门,请他们审查鉴定。

祖冲之奏表送上去了,孝武帝让朝中懂历法的人士都来提意见,但没人能驳倒祖冲之。正赶上皇上不久驾崩,祖冲之的奏请没能落实。后来他出任娄县县令,谒者仆射。

当初,宋武平定关中,获得姚兴的指南车,光有外形没有内部机关,每回出行使用时,都得让人在里面人工转动。升明年间(477~479),太祖(萧道成)辅政,便让祖冲之按古法修复。祖冲之改用铜质的机关,修复后可以在作任何转动的情况下,都始终指向一个方向,是马钧以来从未有过的杰出作品。当时有北人索驭马..,也说他能造指南车,太祖让他和祖冲之分别造之,然后让其在乐游苑里当场比试,结果索车差距太大,被毁烧掉了。永明年间(483~493),竟陵王萧子良喜好古物,祖冲之为他制做了一个不倒器。

文惠太子在东宫时,看到祖冲之的历法,便启禀世祖(萧赜)施行,不久文惠去世,这事又搁下了。祖冲之后来转任长水校尉,兼任本职。祖冲之还作《安边论》,主张进行屯田,发展农业、养殖业。建武年间(494~498),明帝(萧鸾)让祖冲之到各地考察,打算搞些大的有利于老百姓的工程,赶上连年战争,这事也没施行。

祖冲之精通乐器音律,做博塞游戏当时数他独绝,没有对手。有感于诸葛亮造过木牛流马,祖冲之也造了部机器,不需利用风或水,只要一开机关就自行运动,不要人力。又造千里船,在新亭江上试航,一天能行百余里。在乐游苑里造了座水碓磨,世祖曾亲往观看。尤其善于计算。永元二年(500),祖冲之去世,其时七十二岁。著作有《〈易〉、〈老〉、〈庄〉义释》、《〈论语〉、〈孝经〉注》,《〈九章〉注》及《缀述》数十篇。

本史作者认为:文章,是人们情性的表现,精神的奏鸣。通过心灵来融铸思想感情,挥笔落纸便可见气韵天成。但都是从生命性灵出发,又受到兴趣爱好的影响,因而各人的感受不同,追求也就颇为纷杂。像子桓的品评人物,仲治的区别文体,陆机在《文赋》中的分辨,李充在《翰林》里的论说,张..摘句褒贬,颜延图写情兴,各有自己的主张,都成为某种标准。做文南齐书章的情形,一般是从思想感情生发开来,和无限丰富的形象生动结合,从而变化无穷。都是使用同样的语言音韵,但说出来的话各不相同;大家面对同一外部世界,但形诸笔端就千差万别。作诗的原则,原是本诸风雅,但经发展变化,便形成各自的风格。像陈思《代马》诸章,王粲《飞鸾》各篇,作为四言诗,其美妙可谓超前绝后。少卿的离辞,最具五言诗的才骨,难与争雄。桂林、湘水,有(张)平子的华美篇章,飞馆玉池,有魏文(帝)的美丽文笔,作为七言诗,谁能超过他们呢?卿、云之作巨丽,那是正宗一流,张、左之作恢廓,那是登峰造极,无以复加了。显宗(汉明帝)之述傅毅,简文之叙彦伯,分字造句,很合颂体。裴颜内侍,元规凤池,是子章以来,章表的上乘之作。孙绰作的碑文,可以前追伯喈,谢庄作的诔,可以后起潘岳,颜延的《杨瓒》,自比于《马督》,不仅文多,而且得体。王褒的《僮约》,束皙的《发蒙》,虽属滑稽之流,也甚奇伟可观。五言诗体,在各种体裁中一枝独秀。一般的玩物,时间久了就不爱惜了,文章也是如此,最忌陈旧。如果不能变新出奇,就不能称雄一时。建安文体,《典论》对之有褒有贬;潘、陆齐名,但二人文体大不一样。江左的文风趣味,道家意味很浓厚,郭璞得其灵变,许询极有名理,仲长的玄气,也还不能尽除,谢混虽然情致新鲜,但名声不大。颜、谢并起,各有绝活儿,休、鲍后出,也都名噪一时。并驾齐驱,各具风格。当今文章,作者虽多,但总的说来,大约有三种风格:首先是情意闲适,文词华旷,虽然也有精致之处,但终究还是归于徐缓。适合于公宴之用,本非标准。然而陈慢迂缓,也是大病,可以吸收些典正工作,但实在不合实用。这种风格,是从灵运那里发展而成的。其次是排比事物,讲求对偶,虽然能看出识多见广,但这也造成约束。有的全借古语,以表达现在的感情,牵强曲折,简直像木偶说话,只能看到些事例,完全见不着情致。这类作品和傅咸的五经,应琚的指事等著作,虽不能说全似,可也相差不多。其三是作诗的发端开头出语惊挺,使用的音韵节奏险窄急促,形象刻画追求婬艳,务使读者炫心动魂。这种诗也像颜色中有红、紫,音乐中有“郑、卫之声”一样。这种风格是受了鲍照的影响。除了这三种风格,我还想说点别的:作诗为文,应当注重天机自然,同时要有史传之类文化内涵,并且要有感而发,不要先设框架,无病呻吟。语言表达以简洁明了为尚,行文遣辞最忌故弄华丽高深,要有和谐的音乐美,给人滋润婉切的艺术感受。也可以适当吸收民间歌谣,轻松明快,不雅不俗。这样也会造成独特的艺术效果。总之作诗为文,有如轮扁斫轮一样,其中妙道,一言难尽,作家和评论者们,很少有人能称得上成熟了的。这不仅是因为大家的认识不相同,作诗为文之道的复杂性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清谈家的作风,往往是理胜其辞,若从这里出发要求文学,必然会对文学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能做到文理兼备的人是很少的。

赞语:要深切地感知人生,还要学习和体味文化精神,然后才能挥笔成文,于是文坛便如春园,万紫千红。

猜你喜欢
  卷四·钱俨
  ●卷八·陈康祺
   第十节 望北平·老舍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七十六·佚名
  卷之九十·佚名
  卷四十二·郝经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二 列传二百五十二·纪昀
  一○四二 军机大臣和珅等奏查核四库馆暨三通馆错误记过各员交部察议片·佚名
  八八八 军机大臣奏遵旨将各馆纂修拟定各书完竣日期等清单进呈片(附清单)·佚名
  ●目录·段光清
  世家卷第三十九 高丽史三十九·郑麟趾
  吴兢传·刘昫
  虞世南传·刘昫
  宋可传·脱脱
  卷三十七·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李伯虎·唐圭璋

      朝中措   伯虎伏以判府中大先生,二年边城,作   成士类。既著文以励学者,又复增请荐名,   为邦人无穷之利。兵祸荒凉之馀,遽能复承   平之旧数。非思造特达,何以得此!乡闾士   夫、庠序诸生等方日颂盛德,而讴歌

  • 第二十四出 遣求·梁辰鱼

    【小蓬莱】〔末扮季桓子外扮堂候官上〕僻守区区东鲁。被暴齐侵削何如。乞师求救。欲通使命。直到勾吴。化洽街衢不拾遗。几兴鲁国欲倾齐。尙惭当日收羣婢。走却人间孔仲尼。自家鲁国上大夫季孙斯是也。姬家右族。鲁

  • 唐音巻六·杨士弘

    元 杨士宏 撰张 震 注唐诗正音五五言絶句宋之问【之问字延清汾州人甫冠武氏召与杨烱分在习艺馆又游洛南诏从臣赋诗东方虬诗光成赐锦袍之问俄顷刻献览之嗟赏夺袍赐之诗评云魏自建安以来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

  • ●卷四·邵博

      司马文正公作《文中子补传》曰:文中子王通,字仲淹,河东龙门人。六代祖玄则,仕宋,历太仆、国子博士;兄玄谟,以将略显,而玄则用儒术进。玄则生焕,焕生蚪。齐高帝将受宋禅,诛袁粲,蚪由是北奔魏,魏孝文帝甚重之,累官至并州刺史,封晋

  • 第八十二回 出塞外绕途歼众虏 顾隆中决策定三分·蔡东藩

      却说陈琳被曹军擒住,解至操前,操盛怒相待;及见琳温文尔雅,不禁起了怜才的念头,即霁颜问琳道:“卿前为本初作檄,但可罪状孤身,奈何上及祖父呢?”琳答说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公今罪琳,琳亦知罪了;活琳惟公,杀琳亦惟公。”操听

  • 第一百三回 集巴黎欣逢盛会 争胶澳勉抗强权·蔡东藩

      却说外交总长陆徵祥,奉命赴欧,参与和会,嗣又有顾维钧、王正廷、施肇基、魏宸组,依次续发,同充巴黎和议全权委员。陆徵祥到法国时,各协约国所派专使,先后驰集。既而顾、王、施、魏各委员,亦皆踵至,共计列席会议,得二十七国

  • 湘阴公刘繫传·薛居正

    湘阴公刘斌贝,为徐州节度使。乾皊元年(948)八月中,有五色云彩出现。第二年冬末,有鸟飞来集于鲜碧堂庭前树上,黄色的羽毛红色的鸟嘴,金色的眼睛青色的翅膀,深红色的足趾黑色的尾巴,就像凤凰。有宾佐叹息说:“野鸟入室,主人将去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十六·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十六 乙巳春正月庚申朔。 己巳,常遇春、邓愈克赣州,熊天瑞出降。天瑞,荆州人,初以乐工乘乱聚兵,从徐寿辉攻略江湘间。后以陈友谅命攻陷临江、吉安,又攻赣州,凡四越月下其城,友谅以其有功,加天瑞参政,俾守

  • 三十八年·佚名

    (辛丑)三十八年清不知九年春正月1月3日○〈高宗太皇帝實錄卷之四十一〉一日。〈陰曆庚子十一月十一日〉三日。從二品李起鎬等疏略:謹按碧溪君臣混源,卽文忠公朱溪君臣深源之弟也,孝寧大君之曾孫也。混源與其兄深源,同爲師事

  • 尊孟辨卷下·余允文

    (宋)余允文 撰○郑氏【叔友】艺圃折衷折衷曰孟轲非贤人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三宿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沈同问燕可伐欤吾应之曰可此孟子之罪也余氏辨曰周衰之末战国纵横用兵争强以相侵夺当世处士务

  • 六经正误卷五·毛居正

    宋 毛居正 撰周礼正误天官宰 作冢误从□从豖□音莫老反重覆也豖敕玉反后皆然腊人 注腊之言夕也缺之言也三字醢人 注豆不尽于醢于作干误掌舍 作舎误舍从入从干从口口音围后掌舍之职同余仿此司会 作防误会

  • 卷四·叶酉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究遗卷四左庶子叶酉撰庄公下十有六年春王正月夏宋人齐人卫人伐郑传宋故也序先宋与伐郳同秋荆伐郑传郑伯自栎入缓告於楚秋楚伐郑不礼故也冬十有二月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滑伯滕子同盟于幽会

  •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四十七卷·宝亮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四十七卷辨护法等四种罪人不定义 论阐提断善根义 广辩诸佛非天非非天等事 辨三漏义 辨七漏义德王品之第二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至)是名不闻而闻案。僧亮曰。上说有为作因无常。涅槃从了

  • 卷第十四·德清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十四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净行品第十一 此品来意者。夫欲阶妙位必资胜行。有解无行虚费多闻故。故前品明解。此品辨行

  • 卷第十五·宗密

    圆觉道场礼忏禅观等法事卷第十五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 宗密 述 第二十二上 叹佛 如来成正觉时。以方便入善觉智三昧。入己於一成正觉广大身。现一切众生数等身。住於身中。如一成正觉广大身。一切成正觉广大身悉如是

  • 绝余编卷三·智旭

    蕅益道人智旭着门人圆果录序梵网合注序大哉。梵网经心地品之为教也。指点真性渊源。确示妙修终始。戒与乘而并急。顿与渐而同收。约本迹。则横竖俱开。兼华严法华之奥旨。约观行。则事理俱备。揽五时八教之大纲。文虽

  • 北齐文纪·梅鼎祚

    三卷。明梅鼎祚编。梅鼎祚仿冯惟讷《古诗纪》之意,辑陈、隋以前之文为 《文纪》,此为其一。北齐著作,刑劭、魏收居首,其余零篇短札,取备卷帙而已。书中所采自正史以来,不过 《文苑英华》、《艺文类聚》诸书。缘在流传本少,搜

  • 大乘修行菩萨行门诸经要集·佚名

    凡三卷。唐代智严译。今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略称菩萨行门诸经要集。系纂集诸经中,有关大乘菩萨行之要文而成,计有四十二经六十七条(或六十六条)。卷上引载象腋经、说妙法决定业障经等十一部之文,卷中引载海慧菩萨所问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