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九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

禮書卷九十九

宋 陳祥道 撰

<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九十九>

<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九十九>

<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九十九>

<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九十九>

觥亦作觵詩卷耳七月桑扈絲衣言兕觥則觥角爵也周官閭胥掌其比觥撻罰之事小胥觵其不敬者則觵罰爵也先儒謂其受七升以兕角為之無兕則刻木為之如兕角然其用則饗燕鄉飲賓尸皆有之七月言朋酒斯饗稱彼兕觥春秋之時衛侯饗晉成叔而甯惠子歌兕觥其觩則饗有觥也鄭人燕趙孟穆叔子皮而舉兕爵是燕有觥也閭胥掌比觥是鄉飲有觥也絲衣言兕觥是賓尸有觥也蓋燕禮鄉飲酒大夫之饗皆有旅酬無筭爵于是時也用觥龍勺

疏勺

蒲勺

彛巾以畫布而勺有飾明堂位曰灌尊龍勺疏勺蒲勺是也尊巾以疏布而勺無飾禮器曰犧尊樿杓以素為貴是也樿白理木也與喪士素勺異矣龍勺刻之以龍也疏勺刻而疏之也蒲勺刻之以蒲也疏勺蓋與疏七疏屏疏渠眉之象同蒲勺蓋與蒲璧之象同龍水畜也疏水道也蒲水物也勺所以㪺齊酒明水故其飾如此考工記曰梓人為飲器勺一升爵一升儀禮加勺于尊皆南枋則杓者北面也每尊皆加勺則尊不共勺也鄭康成曰蒲勺如鳬頭不可考也斗

詩大東曰維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又曰維北有斗西柄之揭行葦曰酒醴維醹酌以大斗【毛氏曰大斗長三尺正義曰長三尺謂其柄也漢禮器制度注勺五升徑六寸長三尺是也蓋從大器挹之于樽用此勺耳其在樽中不當用如此之長勺也】蓋斗亦謂之勺勺非斗也勺挹于樽彛而注諸爵瓚斗挹于大器而注諸尊彛舊圖樽受五斗斗實五升勺柄長二尺四寸斗柄長三尺蓋其所傳者尚矣史記曰趙襄子令工人作為金斗長其尾可以擊人與代王飲厨人進斟因反斗以擊代王殺之此又非先王之所謂斗

鼎之器于象為備【易曰鼎象也】鼎之齊于金為多【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鍾鼎之齊】下有足上有耳有鼏以覆之有鉉以舉之【說文鼏以木横其鼎耳而舉之周禮廟門客大鼎七个即易玉鉉也鼏冪狄切】鼏茅為之長則束其本短則編其中扃木為之大者廟門容七个小者闈門容三个【考工記】詩稱鼐鼎及鼒爾雅曰鼎絶大者謂之鼐圜弇上者謂之鼒附耳外謂之釴欵足謂之鬲士虞禮有上鼎中鼎下鼎有司徹司馬舉羊鼎司士舉豕鼎魚鼎則鼎之體有大小侈弇之別而其用有牛羊豕魚之異天子諸侯有牛鼎【後漢書曰函牛之鼎】大夫有羊鼎士豕鼎魚鼎而已上得兼下下不得兼上則鼐鼎特王有之也周官膳夫王曰一舉鼎十有二掌客諸侯之禮鼎皆十二聘禮賓之飱饔皆飪一牢鼎九而飱腥一牢鼎七饔腥二牢鼎二七上介飱饔皆飪一牢鼎七而饔腥一牢鼎七衆介飱少牢飪鼎五大夫少牢五鼎士特牲喪禮三鼎既夕五鼎而掌客聘禮諸侯與卿之鼎過于王之數士既夕之鼎過于特牲之制何也聘禮陳鼎也王之日舉食鼎也特牲庸禮也既夕斯須禮也然所謂陪鼎羞鼎皆鉶鼎也鉶鼎所以實羮者也【亨人祭祀賓客共鉶羹】鉶羮所以具五味也其芼則藿【牛】苦【羊】薇【豕】也其臭則膷【牛】臐【羊】膮【豕】也自羮言之曰鉶羮自器言之曰鉶鼎以其陪正鼎曰陪鼎以其為庶羞曰羞鼎其實一也王日食九鼎而陪鼎三公食大夫七鼎而鉶鼎四【宰夫設四鉶于豆南】掌客土公鉶四十有二侯伯鉶二十有八子男鉶十有八聘禮之賓飱饔之羞鼎皆三上介飱饔之羞亦三少牢佐食設羊鉶豕鉶特牲正婦設兩鉶然公食大夫之鉶多于王日食者以公食者衆故也聘介之鉶同於賓者以王鼎殺故也周官亨人掌共鼎鑊以給水火之齊少牢爨在廟外之東三鼎在羊鑊之西二鼎在豕鑊之西然則牲體皆亨於鑊然後肉脀之鼎而羮納之鉶登【大羮在登】則鑊者釡錡之總名也舊圖天子之鼎飾以黄金諸侯飾以金容一斛大夫羊鼎飾以銅容五斗士豕鼎設以鐵容三斗而牛羊豕鼎各狀其首於足上若然魚鼎腊鼎豈皆狀以魚腊乎所謂飾以金與銅鐵而容一斛與五斗三斗蓋以後世之鼎言之也士喪禮陳鼎于寢門外西面士虞陳鼎于門外之右北面鼎入設于西階前東面特牲陳鼎于門外北面鼎入當阼階東面則鼎固有面矣其詳不可得而知

禮書卷九十九

猜你喜欢
  相刺第二十·桓宽
  卷一百一十五 朱子十二·黎靖德
  卷二十七·陆九渊
  卷六·陈天祥
  论语集注考证卷二·金履祥
  卷六十一·程公说
  第十六章 9·辜鸿铭
  卷一百五十七·卫湜
  卷十二·吕祖谦
  卷一·姜炳璋
  (四)里仁篇·钱穆
  一切经音义卷第八十三·唐慧琳
  卷七·赜藏主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十四·玄奘
  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还难·印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徐俯·唐圭璋

      俯字师川,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黄庭坚之甥。生熙宁八年(1075)。以父禧死事,授通直郎。崇宁初,入元符上书邪等。绍兴二年(1132),赐进士出身。累官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权参知政事,罢,提举洞霄宫。绍兴十一年(1141)卒,年六十

  • 第七出 骄虏·姚茂良

    【花心动】〔净上〕红缨大罩铁兜鍪。正値西风塞上秋。帐下拥貔貅。夺乾坤易如唾手。自家兀朮四太子是也。今有南朝岳飞。统兵前来与俺交战。把都每谁有本事的说上来。〔众随意各说介丑〕我有本事。论俺本事眞熟惯。

  • 第一场·田汉

    [四金将起霸报名。银珠 银珠。 李成 李成。 哈吉蒂 哈吉蒂。撒离喝 撒离喝。李成 众位将军请了。众 请了。李成 元帅升帐,你我两厢伺候。[“大发点”。四龙套、蒲鲁喝、完颜,大纛旗引上。蒲鲁喝 (引子)奉命取南华

  • 卷五十二 漢紀四十四·司马光

      起閼逢閹茂(甲戌),盡旃蒙作噩(乙酉),凡十二年。   孝順皇帝陽嘉三年(甲戌、一三四年)   夏,四月,車師後部司馬率後王加特奴掩擊北匈奴於閶吾陸谷,大破之;獲單于母。   五月,戊戌,詔以春夏連旱,赦天下。上親自露坐德陽殿東

  • 卷二百十九·毕沅

      ◎元纪三十七 ∷起柔兆敦牂正月,尽强圉协洽六月,凡一年有奇。   ○顺帝   至正二十六年丙午,一三六六年   春,正月,癸未朔,张士诚以舟师驻君山,又出兵自马驮沙溯流窥江阴。吴守将以闻,吴王亲往救之。比至镇江,敌已营

  • 卷第三·徐鼒

    前翰林院检讨加詹事府赞善衔六合徐鼒譔纪第三隆武(附绍武)隆武(附绍武)隆武帝,太祖九世孙也。讳聿键,小字长寿。其先唐定王桱,太祖第二十三子;封南阳。父器墭,唐世子;母毛氏。祖端王硕熿惑于嬖妾,欲立其爱子

  • 卷之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

  • 晋出帝本纪·欧阳修

    出帝的父亲敬儒是高祖的兄长,是唐庄宗的骑将,早逝,高祖把他的儿子重贵当自己的儿子。高祖有六子,五个儿子早死,重睿年幼,所以重贵即位。重贵年少而谨慎忠厚,善于骑射,高祖使博士王震教以《礼记》,学了很久,还不能通晓大义,他对王

  • 赵天麟·周诒春

    赵天麟 字君达。年三十一岁。生于天津。本籍住址。天津河北梁家嘴。兄贡珍。任天津中国银行事。已婚。子一女一。初学于天津普通学堂。官立中学堂。及北洋大学。光緖三十二年。以官费游美。入哈佛大学。习政治。宣统

  • ●竹窗三笔·袾宏

    杀生人世大恶或问。人所造恶。何者最大。应之者曰。劫盗也。忤逆也。教唆也。予曰。是则然。更有大焉。大莫大于杀生也。或曰。宰杀充庖。日用常事。何得名恶。而况最大。噫。劫盗虽恶。意在得财。苟欢喜而与之。未必

  • 卷五·范处义

    <经部,诗类,诗补传> 钦定四库全书 诗补传卷五     宋 范处义 撰 卫 淇奥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防故能入相于周美而作是诗也 淇奥之序取诗之数语以形容卫武公之德曰有文章即诗之有匪君子也曰又

  • 第72章·老子

    【原文】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1)。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2)。夫唯弗厌,是以不厌(3)。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故去彼取此(4)。【题解】张松如说:“老子正告统治者,对待人民要宽厚,‘无狎其所居,无

  • 仲子書卷二·冯云鹓

    上篇仲氏其先姬姓帝譽高辛氏之後也高辛氏才子八人其仲曰堪子孫遂以王父字為氏傳至夏禹有奚仲居薛為車正商有仲虺為湯左相至太戊以前有仲衍者仲虺之後凡數世皆有佐商之功逮至周有仲山甫宣王時為樊侯補衮西京詩人美之其

  • 俱舍论疏 第一卷·法宝

    俱舍论疏 第一卷沙门法宝撰将释此论五门分别。第一会初转法轮时。二学行次第。三教起因缘。四部执先后。五依文解释一会初转法轮时者。于中有四。一定成道日。二定转法轮日。三述中间事别。四会说不同一定成道

  • 阵纪·何良臣

    中国古代论述治军与作战原则的兵书。何良臣撰。有明万历十九年(1591)刊本和清《墨海金壶》、《珠丛别录》等6种丛书本以及1935年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1984年军事科学出版社点注本等版本。共4卷,66篇,48000

  • 天枢院都司须知格·佚名

    述净明道仙府机构及神名,即天枢院七录事及其属吏。本令收入 《太上净明院补奏职局太玄都省须知》。

  • 比目鱼·李渔

    传奇作品。清李渔撰。二卷,三十二出。渔有《笠翁传奇十种》已著录。此乃十种之一,约康熙年间成书。作者所著小说《连城璧》中《谭楚玉戏里传情,刘藐姑曲终死节》即述其事。此剧写书生谭楚玉浪游吴越间,与女演员刘藐姑一

  • 白兔记·刘唐卿

    全名《刘知远白兔记》,或称《刘知远》,中国古代南戏剧本。元永嘉书会才人(姓名不详)作,明徐渭《南词叙录·宋元旧篇》著录。清张大复《寒山堂新定九宫十三摄南曲谱》引注云“刘唐卿改编”。(刘唐卿,约元代中期在世,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