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十四

卷二十四

策问

生乎天地之间,具人之形体,均之为人也,品类差等,何其若是之相辽绝哉?今夫天下之俗,固不可以言古,然蒙被先王之泽,士之求尧舜孔子之道者日众,而儒宫学馆之间,有父兄之所教,有师友之所讲磨,而考其所向,则有常人之所耻者......二三子各悉究其日履之所向,尝试相与共评斯语,毋徒为场屋课试之文。试言人之所向相去若是辽绝者何故。己之气质,己之趋向,当在何地?今日之用心,今日之致力者,其实何如?

齐欲称东帝,邹鲁之臣妾肯死而不肯从之;秦欲称西帝,鲁仲连肯死而不肯从之。夫以齐秦之强,力足以帝天下,而卒沮于匹夫之一辞。「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之言,于是信矣。

西汉不崇礼义,好言时宜。叔孙通陆贾之徒,号称以儒见用,综其实,殆未有以殊于奇谋秘计之士也。

高祖宽大长者之称,见于起兵之日。惟恐沛公不为秦王,则长安之民所以爱戴之者,亦可谓深且素矣。继之以文景之仁爱,武宣之政令,所以维持之者,亦后世所鲜俪,元成哀平虽浸以微弱,亦非有暴鸷淫虐之行。然区区新莽,举汉鼎而移之,若振槁叶,天下慑然莫之敢争。

东都之兴,光武之度,不洪于高祖,明帝之察慧,有愧于文景多矣,章帝之仁柔,殆伯仲于元成之间,自是而降,无足讥矣。然绵祀埒于西汉,以曹操之强,其所自致者不后于高光,然终其身不敢去臣位。视天下有孔北海,如孺子之有严师,凛然于几席之间而不敢肆也。推其所自,则尊社卓茂以为太傅,投戈讲艺,息马论道,讲论经理,夜分乃寐,殆未可以文具而厚非之也。

二三子盍备论夫「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之道,......有能究唐虞三代之政,论两汉之得失,以及乎当世之务者,其悉书之毋隐。

有道之世,士传言,庶人谤于道,商旅议于市,皆朝廷之所乐闻而非所禁也。

夫子删诗定书,系周易,作春秋,传曾子则有孝经,子思所传则有中庸,门人所记则有论语,凡此因夫子所以诏教后世,而后世所以学夫子者,亦未有舍此而能得其门者。

圣人备物制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是故网罟、耒耜、杵臼作,而民不艰于食;上栋下宇以待风雨,而民不病于居;服牛乘马,刳舟剡楫,而民得以济险;弦弧剡矢,重门击柝,而民得以御暴。凡圣人之所为,无非以利天下也。二典载尧舜之事,而命羲和授民时,禹平水土,稷降播种,为当时首政急务。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有它过,而孟子何遽辟之峻,辨之力?......孟子曰:「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辟土地,充府库,约与国,战必克,此其为国之利固亦不细,而孟子顾以为民贼,何也?岂儒者之道,将坐视土地之荒芜,府库之空竭,邻国之侵陵,而不为之计,而徒以仁义自解,如徐偃王宋襄公者为然耶?不然,则孟子之说亦不可以卤莽观,而世俗之蔽亦不可以不深究而明辨之也。世以儒者为无用,仁义为空言。不深究其实,则无用之讥,空言之诮,殆未可以苟逃也。愿与诸君论之。

观古人之书,泛然而不得其实,则如弗观而已矣。

逢蒙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自非圣人,安能每事尽善?人谁无过?如以其行之有过,事之不善,而遂绝之,则是天下皆无可教之人矣。

《中庸》称隐恶,而《尚书》载其受终巡狩之后,独汲汲于明刑,自四罪而放之流之窜之殛之,无乃与隐恶之意异耶?孔子自言「为政以德」,又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又曰「政者正也」。季康子问:「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宜不尚刑也。而其为鲁司寇七日,必诛少正卯于两观之下,而后足以风动乎人,此又何也?

夫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汤德足以及禽兽,而不行于葛伯,必举兵征之。又东征西征不已,必十一征而天下服。周世世修德,莫若文王,而不行于崇,必再驾而后降。至伐元共,伐密须,伐囗囗,伐昆夷,盖未始不以兵,何耶?七国用兵争强,攻城取地,而孟子乃游其间,言「深耕易耨,修其孝悌忠信」之事,曰「仁义而已」,曰「仁者无敌」......其说傥可信乎?愿究其说而悉言之。

夫子讲道洙泗,《论语》所载,问仁者不一,又曰「子罕言仁」,如陈文子令尹子文之所为,皆世所难得,而不许以仁;如子贡子路冉有之徒,皆不许以仁。岂仁之为道大,而非常人之所能遽及耶?审如是,则所谓罕言者,是圣人之教人常秘其大者,而姑以其小者语之也。

且以子路子贡冉有皆圣门之高弟,其所以自立者皆足以师表百世。令尹子文陈文子皆列国之贤大夫,非独当时所难得,人品如此,盖亦古今天下之所难得也。然而皆不足以与于仁,则今日之学者,宜皆绝意于仁,不当复有所拟议矣。......故愿与诸生论之。

 

猜你喜欢
  易经·系辞下传·第十二章·佚名
  第五十六卦 旅 火山旅 离上艮下·佚名
  圣治章第九·佚名
  卷十九 子张第十九·邢昺
  晏子衣鹿裘以朝景公嗟其贫晏子称有饰第二十六·晏婴
  ●毛詩多識卷四·多隆阿
  序·史伯璿
  春秋辨义卷二十六·卓尔康
  卷十·熊过
  卷十八·盛世佐
  第8章 公冶长篇第五(1)·孔子
  治国有道[古仪第二]·王夫之
  卷第五 省事 止足 诫兵 养生 归心·颜之推
  第八卷·佚名
  为师胸怀·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百二十·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三百二十权德舆权德舆字载之天水略阳人未冠即以文章称杜佑裵胄交辟之德宗闻其材召为太常博士改左补阙兼制诰进中书舍人历礼部侍郎三知贡举宪宗元和初历兵部吏部侍郎

  • 云松巢集巻二·朱希晦

    (明)朱希晦 撰○七言律诗【五十四首】大龙湫【即能仁寺大瀑布】入眼千峯翠作堆喜寻龙鴈窟中来半崕有日飞晴雪一壑无云吼怒雷驻锡已知尊者意挥毫空想谪仙才忘归亭下忘归客手弄潺湲坐碧苔【忘归亭在瀑布下】送王田著作归

  • 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司马迁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

  • 卷一百七十四·列传第七十一·柯劭忞

      李秉彝 覃澄 谢仲温 姜彧 高源 韩政 冯岵 胡祗遹 王纲 思聪曹世贵 詹士龙 高良弼 白栋 孙泽 良桢 赵宏伟琏 琬   李秉彝,字仲常,通州潞县人。幼沉毅,见人倨坐,辄色变,由是众异焉。七岁读书,日千言。十岁,能习古篆隶。

  • 椒生随笔·卷六·王之春

    ◎俄人取伊犁城同治十年五月十七日,俄罗斯人取伊犁城,有旨派将军荣全驰往查办。忆咸丰十年间,俄人以洋枪等物,求易鸭绿江外地七千余里,朝命允之,遂启今日攘伺之端。积虑处心,非一日矣。◎论武汉胡文忠《陈湖北吏治兵政》一疏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十七·佚名

    嘉靖九年九月丁亥朔○庚寅 孝恭章皇后忌辰 奉先殿行祭礼遣昌化伯邵杰祭 景陵○辛卯吏科都给事中夏言兵科都给事中张润身等各言迩来人心玩愒朝参礼废或借言公差或妄称疾病填注门籍岁无虚月自今乞严示法程每月终将门

  • 卷十八·王当

    钦定四库全书卷 春秋臣传卷十八     宋 王当 撰襄公二 郑子产 子产郑卿公孙侨也一字子美氏曰国二十二年夏晋人徵朝于郑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子产寓书於宣子乃轻币郑入陈子产献陈捷于晋戎

  • 第三十六册 天聪五年三月至四月·佚名

    第三十六册 天聪五年三月至四月十三日,以送行孔果尔老人礼,汗召入宫内,杀一牛、四羊,备六麅之肉,列筵三十,宴之。十五日,科尔沁部孔果尔老人还。汗乃诸贝勒送至十里外。於蒲河岗,杀二牛、七羊,宴之。赐老人物件之数:带韂雕鞍一

  • 卷一百五·司马迁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卷一百五 汉   太  史   令司马迁 撰宋中郎外兵曹参军裴 駰集解 唐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司马贞索隐 唐诸王侍读率府长史张守节正义 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索隐王劭云毉方宜与日者龟筴相

  • 卷九职制律·窦仪

    【八门】律条二十四并疏令敕条三暑置官过限贡举考课刺史县令私出界在官不直不上之官限满不赴从驾稽违祭祀合和御药误御膳御幸舟船乘舆服御物外膳漏泄大事禁玄象器物制书稽缓错误署置官过限贡举考课诸官有员数而署置过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十八·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十八 乙巳冬十月乙酉朔,上闻明玉珍取云南失利,诸将往往暴掠,玉珍不能制,乃遗以书曰:“自元失其驭,天下兵起,假窃名号者,比比皆是。然仁人志士,务在救民,故泽被当时,福流后裔,惟愚者诛降戮民,自绝于天。今十

  • 轻重丁第八十三·管仲

    桓公曰:“寡人欲西朝天子,而贺献不足,为此有数乎”?管子对曰:“请以令城阴里。使其墙三重而门九袭。”因使玉人刻石而为璧。尺者万泉,八寸者八千,七寸者七千,珪中四千,瑗中五百。璧之数已具,管子西见天子曰:“弊邑之君,欲率诸侯而

  • 一切经音义卷第三十二·唐慧琳

        翻经沙门慧琳撰  药师如来本愿经一卷 无  药师琉璃功德经一卷 慧琳  药师七佛经二卷 慧琳  阿阇世王经二卷 玄应  普超三昧经三卷 玄应  放钵经一卷 玄应  月灯三昧经十一卷 玄应  大

  • 复卫西琴先生书·太虚

    卫西琴先生大鉴:两次倾谈,极为心洽。今以依先生教育之宗旨而欲达其目的,必须先从大乘佛化,以得到符合外内上下浑然一体之宇宙、人生实际之孔家儒化与大乘佛化,乃能收事半功倍之效。承先生之诚恳垂问,谨以此意贡献,幸参究之,并

  • 天童林野奇和尚行狀·通奇

    明賜進士出身文林郎翰林院編修前左春坊庶子兼侍讀學士掌院事纂修國史經筵日講冊封魯藩正使正治卿中奉大夫禮部右侍郎曹勳拜撰師諱通奇,號林野。四川重慶府,合州人。父蔡母余,生於皇明萬曆乙未十二月廿六日,幼時深靜沉默,不

  • 清经世文编选录·佚名

    本书(一册八六面五一、六○○字)不分卷,选自清代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盛康「皇朝经世文续编」、陈忠倚「皇朝经世文三编」及麦仲华「皇朝经世文新编」诸书。按有清一代,自道光中叶贺长龄集辑「皇朝经世文编」以后,至光

  • 周官集传·毛应龙

    十六卷。元毛应龙撰。毛应龙生平始末不得详知。据张萱《内阁书目》记载,应龙字介石,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大德间当官澧州教授。《周官集传》各家着录均为二十四部,原书久佚,清修《四库全书》,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出。《天

  • 诸法本无经·佚名

    三卷,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译。与《诸法无行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