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名篇大旨

中庸之名,其所自立,则以圣人继天理物,修之于上,治之于下,皇建有极,而锡民之极者言也。二“极”字是中,“建”字“锡”字是庸。故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又曰:“中庸不可能也。”是明夫中庸者,古有此教,而唯待其人而行;而非虚就举凡君子之道而赞之,谓其“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之能中,“平常不易”之庸矣。 

天下之理统于一中:合仁、义、礼、知而一中也,析仁、义、礼、知而一中也。合者不杂,犹两仪五行、乾男坤女统于一太极而不乱也。离者不孤,犹五行男女之各为一0,而实与太极之0无有异也。审此,则“中和”之中,与“时中”之中,均一而无二矣。朱子既为分而两存之,又为合而贯通之,是已。然其专以中和之中为体则可,而专以时中之中为用则所未安。 

但言体,其为必有用者可知;言未发则必有发。而但言用,则不足以见体。“时中”之中,何者为体耶?“时中”之中,非但用也。中,体也;时而措之,然后其为用也。喜怒哀乐之未发,体也;发而皆中节,亦不得谓之非体也。所以然者,喜自有喜之体,怒自有怒之体,哀乐自有哀乐之体。喜而赏,怒而刑,哀而丧,乐而乐,音岳。则用也。虽然,赏亦自有赏之体,刑亦自有刑之体,丧亦自有丧之体,乐音岳亦自有乐之体,是亦终不离乎体也。书曰:“允执厥中。”中,体也;执中而后用也。子曰:“君子而时中。”又曰:“用其中于民。”中皆体也;时措之喜怒哀乐之闲,而用之于民者,则用也。以此知夫凡言中者,皆体而非用矣。 

周子曰:“中也者,和也。”言发皆中节之和,即此中之所为体撰者以为节也。未发者未有用,而已发者固然其有体。则“中和”之和,统乎一中以有体,不但中为体而和非体也。“时中”之中,兼和为言。和固为体,“时中”之中不但为用也明矣。 

中无往而不为体。未发而不偏不倚,全体之体,犹人四体而共名为一体也。发而无过不及,犹人四体而各名一体也。固不得以分而效之为用者之为非体也。若朱子以已发之中为用,而别之以无过不及焉,则将自其已措咸宜之后,见其无过焉而赞之以无过,见其无不及焉而赞之以无不及。是虚加之词,而非有一至道焉实为中庸,胥古今天下之人,乃至中材以下,得一行焉无过无不及,而即可以此名归之矣。夫子何以言“民鲜能久”,乃至“白刃可蹈”,而此不可能哉? 

以实求之:中者体也,庸者用也。未发之中,不偏不倚以为体,而君子之存养,乃至圣人之敦化,胥用也。已发之中,无过不及以为体,而君子之省察,乃至圣人之川流,胥用也。未发未有用,而君子则自有其不显笃恭之用。已发既成乎用,而天理则固有其察上察下之体。中为体,故曰“建中”,曰“执中”,曰“时中”,曰“用中”;浑然在中者,大而万理万化在焉,小而一事一物亦莫不在焉。庸为用,则中之流行于喜怒哀乐之中,为之节文,为之等杀,皆庸也。 

故“性”、“道”,中也;“教”,庸也。“修道之谓教”,是庸皆用中而用乎体,用中为庸而即以体为用。故中庸一篇,无不缘本乎德而以成乎道,则以中之为德本天德,性道。而庸之为道成王道,天德、王道一以贯之。是以天命之性,不离乎一动一静之闲,而喜怒哀乐之本乎性、见乎情者,可以通天地万物之理。如其不然,则君子之存养为无用,而省察为无体,判然二致,将何以合一而成位育之功哉? 

夫手足,体也;持行,用也。浅而言之,可云但言手足而未有持行之用;其可云方在持行,手足遂名为用而不名为体乎?夫唯中之为义,专就体而言,而中之为用,则不得不以 “庸”字显之,故新安陈氏所云“‘中庸’之中为中之用”者,其谬自见。 

若夫庸之为义,在说文则云“庸,用也”;字从庚从用,言用之更新而不穷。尚书之言庸者,无不与用义同。自朱子以前,无有将此字作平常解者。庄子言“寓诸庸”,庸亦用也。易系[文言]所云“庸行”“庸言”者,亦但谓有用之行、有用之言也。盖以庸为日用则可,日用亦更新意。而于日用之下加“寻常”二字,则赘矣。道之见于事物者,日用而不穷,在常而常,在变而变,总此吾性所得之中以为之体而见乎用,非但以平常无奇而言审矣。 

朱子既立庸常之义,乃谓汤、武放伐,亦止平常。夫放君伐主而谓之非过不及,则可矣,倘必谓之平常而无奇,则天下何者而可谓之奇也?若必以异端之教而后谓之奇,则杨、墨之无父无君,亦充义至尽而授之以罪名,犹未至如放君伐主之为可骇。故彼但可责其不以中为庸,而不可责之以奇怪而非平常。况中庸一篇元不与杨、墨为敌,当子思之时,杨、墨之说未昌。且子言“民鲜能久”,则中庸之教,著自古者道同俗一之世,其时并未有异端起焉,则何有奇怪之可辟,而须标一平常之目耶? 

子所云过不及者,犹言贤者俯而就,不肖者企而及,谓夫用其喜怒哀乐者,或过于情,或不及夫情,如闵子、子夏之释服鼓琴者尔。至其所辨异于小人之道无忌惮而的然日亡者,盖亦不能察识夫天命之理,以尽其静存动察之功,而强立政教如管、商之类,为法苛细,的然分明,而违理拂情,不能久行于天下而已。岂其无忌惮也,果有吞刀吐火、御风入瓮之幻术,为尤异于汤、武之放伐也乎? 

朱子生佛、老方炽之后,充类而以佛、老为无忌惮之小人,固无不可。乃佛、老之妄,亦唯不识吾性之中而充之以为用,故其教亦浅鄙动俗,而终不能奇;则亦无事立平常之名,以树吾道之垒也。 

况世所谓无奇而为庸者,其字本作“佣”。言如为人役用之人,识陋而行卑,中庸所谓“鲜能知味”之下游也。君子之修道立教而为佣焉,其以望配天达天之大德,不亦远哉?故知曰“中庸”者,言中之用也。 

猜你喜欢
  乡饮酒义·戴圣
  执节第十六·孔鲋
  卷三十二·湛若水
  居业録卷七·胡居仁
  第二篇 道的教训 第七章 无私·林语堂
  卷十九·卫湜
  卷六十七·沈廷芳
  卷十七·林之奇
  目录·鄂尔泰
  卷十一·杨复
  卷五十三·王与之
  卷一百九十二·佚名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二十二·宗喀巴
  私呵昧经(一名菩萨道树)·佚名
  如何去除不如法之境界·印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序·杨慎

    刻词品序声音之道,愚未之有考也。近得升庵翁所著词品,三月读未尝释手。微求其端。大较词人之体,多属揣摩不置,思致神遇。然率于人情之所必不免者以敷言,又必有妙才巧思以将之,然 后足以尽属辞之蕴。故夫词成而读之,使人恍若

  • 芳蘭轩集补钞·吴之振

    徐照赠徐玑一舸寒江上,梅花共别离。不来相送处,愁有独归时。去梦千峰远,为官三岁期。思君何可见,新集见君诗。送翁诚之去作巴陵县,南州雅有声。未凭湘水绿,能似长官清。笛冷君山月,帆轻夏浦晴。五言多好句,颜杜减诗名。送翁灵

  • 卷一·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一太宗皇帝帝姓李氏讳世民神尧次子聪明英武贞观之治庶几成康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而锐情经术初建秦邸即开文学馆召名儒十八人为学士既即位殿左置弘文馆悉引内学

  • 吴潜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吴潜(1196-1262)字毅夫,号履斋,先世自宣城迁溧水,潜则生于德清。嘉定十年(1217)进士第一,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改签广东军判官。绍定间,历太府少卿、淮西总领,迁太府卿兼权沿江制置使、知建康府、江东安抚留守。端平元年

  • 卷一百六十五·志第一百一十八·职官五·脱脱

        ◎职官五   ○大理寺 鸿胪寺 司农寺 太府寺 国子监 少府监 将作监 军器监都水监 司天监   【大理寺】旧置判寺一人,兼少卿事一人。建隆三年,以工部尚书窦仪判寺事。凡狱讼之事,随官司决劾,本寺不复听

  • 卷五十八·志第三十九·百官四·脱脱

        ◎百官四   ○符制   初,穆宗之前,诸部长各刻信牌,交互驰驿,讯事扰人。太祖献议,自非穆宗之命,擅制牌号者置重法。自是,号令始一。收国二年九月,始制金牌,后又有银牌、木牌之制。盖金牌以授万户,银牌以授猛

  • 第六十八回 结丁零再兴燕祚 索邺城申表秦庭·蔡东藩

      却说谢石班师,还至建康,孝武帝按功加赏,进谢石为尚书令,谢玄为前将军,谢安为太保,他将亦各从优叙。惟玄固辞不受,有诏嘉奖,赐钱百万,彩锦千段。并封张天锡为散骑常侍,兼西平公,朱序为琅琊内史,行赦境内,中外解严。嗣由谢安上

  • 通鉴续编卷十七·陈桱

    【甲子】十四年【金皇统四年夏人庆元年】春正月行人王伦为金所杀【金欲以伦为平泺三路都转运使伦曰奉命而来非降也金胁以威伦拒益力金杖其使俾缢杀之伦厚赂使少缓遂冠带南乡再拜恸哭曰先臣文正公以直道辅相两朝天下所

  • 资治通鉴后编卷四十三·徐乾学

    宋纪四十三【起柔兆困敦七月尽着雍摄提格二月凡一年有竒】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徳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景祐三年秋七月己夘新作延寜观本王中正旧第保庆太后出奁中物市其地而建之初有诏罢修寺观及是谏官御史以为言帝谓辅

  • 卷之五十四·佚名

    宣统三年。辛亥。五月。戊戌朔。谕内阁、贝勒载洵等奏、谨陈现修崇陵工程情形一摺。知道了。现月  ○己亥。谕内阁、前据御史瑞贤奏、藩司大员素行贪鄙。当经谕令长庚确查。兹据查明覆奏。新疆藩司王树楠被倢■<?曰

  • 六○一 谕程景伊徐立纲等着分别罚俸六个月或三个月·佚名

    六○一 谕程景伊徐立纲等着分别罚俸六个月或三个月乾隆四十四年二月十五日都察院等衙门奏,四库全书馆所进各书,该总裁等抽阅书内,俱有错误记过,应将协办大学士 吏部尚书程景伊、户部左侍郎董诰、翰林院侍讲学士朱珪、鸿

  • 卷一百二十四·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二十四 朱批纪成斌奏摺 雍正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河南河北总兵官【臣】纪成斌谨 奏为 圣恩高厚难名微【臣】图报心切罄竭愚诚仰祈睿鍳事窃【臣】武夫末弁荷蒙 皇上格外洪慈特放河北总兵【

  • 卷一百九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二经籍考集【别集四】明李承芳东峤集十五卷承芳字茂卿嘉鱼人弘治进士官大理寺评事明史儒林传附见陈献章传中靳贵戒庵文集二十卷贵字允遂号戒庵丹徒人弘治进士官至大学士諡文僖胡

  • 徐新六·佚名

    徐新六先生小传徐先生名振飞字新六浙江杭县人幼从耆宿受经史之学稍长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光绪三十三年卒业翌年由浙省派赴英国留学入柏明亨大学宣统三年得学士位复入孟德斯鸠大学商学院民国二年得商学士位旋又赴法求学以

  • 一 中国式的家庭理想·林语堂

    我颇以为《创世纪》中关于创造一节,应该从头写过。中国小说《红楼梦》里边的才子是一个极富于感情的柔性男人,最喜和女人为伴,万分崇拜他许多姊妹的美色,而常常自恨是个男人。他曾说,女人是水做的,而男人则是泥做的。其理由

  • 第四章 人生之理想·林语堂

    中国人文学者尽心于人生真目的之探讨,为学术界放一异彩,他们会悟了人生的真意义,因完全置神学的幻象于不顾。当有人询问吾们的伟大人文学家孔子以死的重要问题时,孔子的答复是:“未知生,焉知死。”一、中国的人文主义

  • 文选补遗·陈仁子

    四十卷。宋陈仁子(约1279年前后在世)编。陈仁子字同俌,一作同甫,号古迂,湖南茶陵人。生卒年不详。咸淳十年 (1274)漕试第一。宋亡后不仕。著有 《牧莱脞语》。书前有庐陵赵文序,谓《文选》不当收 《封禅书》、《魏公九锡

  • 庾开府集笺注·庾信

    诗文集注本。十卷。北朝周庾信撰,清吴兆宜注。庾信集在隋代有魏澹为其作注(见《隋书·魏澹传》),惜未传世;至清代又有胡渭对它加了注释,但也未能成书。吴氏此书在采辑胡注的基础上,又与徐树谷等人作了补注,是集合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