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八

<经部,四书类,四书集义精要

钦定四库全书

四书集义精要卷十八   元 刘因 撰论语十四

子罕下

十五章【出则事公卿】

此説本卑非有甚髙之行然工夫却愈精密道理却愈无穷故曰知崇礼卑又曰崇徳广业盖徳知虽髙然践履却只是卑惟愈卑则愈广又曰徳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必大】○此圣人必有为而言【焘】○此等处须有上截话恐是或有人説夫子如何故夫子因有此言【必大】

十六章【子在川上】

或问川上之叹程子所谓纯亦不已者其果圣人之本意乎曰程子之言非以为圣人之意本如是也亦曰非其心之如是则无以见天理之如是耳其曰其要只在慎独者何也曰言人欲体此道者当如此也盖道无时而不然惟慎其独则可以无所间断而不亏其体曰诸説如何曰杨氏谓知逝者如斯则知有不逝者异乎此矣其説则老佛之云非圣人之意矣曰荀子称孔子见大水必观焉而孟子论仲尼亟称于水特取有本之意其与此意有以异乎曰此未必一时之言也然孟子之言若推其极则亦程子意矣○逝只训往斯字方指川流处【植】○川上之叹圣人有感于道体之无穷而语之以勉人使汲汲于进学耳若遂以圣人此言専为指示道体而则误矣【文集】○天理流行之妙若少有私欲以间之便如水被些障塞不得恁滔滔地流去【赐】○此个道理吾身在其中万物在其中天地亦在其中同是一个物事无障蔽无遮碍吾之心即天地之心圣人即川流而见之但天命正而人心邪天命公而人心私天命大而人心小所以与天地不相似今讲学即欲去与天地不相似者以与之相似尔又曰空虚中皆是此个道理圣人便随事物上切出来【防孙】○与道为体四字甚精盖物生水流非道之体乃与道为体也【学防】○道无形体可见却是这物事盛载那道出来故可见与道为体言与之为体也这体字却粗只是形体之体曰如此则本然之体微不同曰也便在里面与道为体之体又説出那道之亲切底骨子恐人説物自物道自道所以指物以见道其实这许多物事凑合来便都是道之体道之体便在这许多物事上只是水上较亲切易见又问与道为体犹云性者道之形体否曰然【僩】○此四者非道之体也但因此可见道之体耳或曰如炭与火相似曰也略是如此【义刚】○日往月来寒往暑来水流不息物生不穷未是道然无这道便无这个了有这道方始有这个既有这个就上面便可见得道是与道做个骨子故言与道为体也若説天只如此髙地只如此厚便也无説了须看其所以如此者如何【防】○无天徳则是私意是计较后人多无天徳所以做王道不成【节】○不慎独便间断若有作辍如何得与天地相似【士毅】○川流不息天运也纯亦不已圣人之心也慎独所以为不己学者之事也【答陈与叔】○问东坡云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此语如何曰既不往来不消长却是个甚底物事这个道理其来无尽其往无穷圣人但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又曰逝者如斯但説不已而已未尝説不消长不往来渠本欲髙其説却不知説得不活矣既是往者如斯盈虚者如彼便是此理流行不已也东坡之説便是肇法师四不迁之説也【僩】

十七章【吾未见好徳】

或问十七章之説曰胡氏详矣胡氏曰好徳而好色是好徳未深也不好色而不好徳焉则其不好色亦何所就也是故色者人之所同好好而难疎徳亦人之所同好好而难亲知其病而痛药之不使稂莠得害嘉谷则志气清明而独立乎万物之表矣○问此即大学如好好色要得诚如此集注载卫灵公事与此意不相应如何曰此是理会好徳如好色却又必要根究灵公事不知如何自家读书自家且虚心去读若如此将见与圣人意思愈差错看圣人书恰似与他做奴仆一般他教住便住他教去便去而今却如与他做师友一般要与他校如何得论语只是説过去尾重则首轻这一头低那一头便昂大学是将两句平头説説得尤切如何要合来做一説【淳】○招摇如翺翔【节】

十八章【譬如为山】

或问十八章之説曰惟胡氏为尽善胡氏曰顔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此吾往者也冉有曰非不説子之道力不足也此吾止者也其进其止皆非他人所能此君子所以自强不息也

十九章【语之而不惰者】

惟于行上见得他不惰【时举】○如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不失与欲罢不能皆是不惰处【义刚】

二十章【惜乎吾见其进也】

或问二十章之説曰止特谓惰而不进耳诸説以此为圣人之极致以上下章攷之恐不然也

二十二章【后生可畏】

或问二十二章之説曰杨氏谓圣人与人为善又恶其怠而止之説亦有功

二十三章【法语之言】

或问二十三章之説曰胡氏本韩文公宋贯之苏氏之説又别为一意然亦可观曰法言者伊尹所谓逆于汝心者也理不可拒故勉而从之然以其逆心也故能改革者鲜矣巽言者伊尹所谓逊于汝志者是也情无所忤故甘而説之然以其逊志也故能寻绎者鲜矣改则法言为有功绎则巽言为可取此身之修坏国之治乱之所由也○法语之言巽与之言与谓巽顺与他説都是教他做好事【端蒙】

二十六章【衣敝緼袍】

或问二十六章之説曰曽氏以为子路尚志而忘物惟其不耻敝衣故能车马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此意亦善○袍是夹衣有绵作胎者【义刚】○终身只是久【淳】○问吕氏强弱之语曰世人见富贵者不妬嫉便羡慕【僩】○李闳祖尝云忮是嫉人之有求是耻已之无此説比吕氏又分晓【防】○问如何是执徳不底様子曰子路若只执緼袍不耻之徳而不闻夫子何足以臧之説则其志未免止于此义理无穷心体无限【贺孙】

二十七章【嵗寒然后】

或问二十七章之説曰谢説欲学者必周于徳一句最能明此章之意

二十八章【知者不惑】

仁者通体是理无一毫私心事之来者虽无穷而此之应者各得其度所谓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何忧之有【骧】○仁者理即是心心即是理有一事来便有一理以应之所以无忧今人有这事却无这理便处置不去所以忧【方子】○仁者天下之公私欲不萌而天下之公在我何忧之有勇者气足以助道义今有见得道理分晓而反慑怯者气不足也【泳】○有仁智而后有勇然而仁智又少勇不得【焘】○成徳以仁为先进学以知为先此诚而明明而诚也【铢】

二十九章【可与共学】

或问程子范氏诸説似皆以为称二物而舍轻取重之意谢意则为称一物而进退以权平者也何如曰诸家之説固疑于权二物而舍轻取重矣而范氏之説为详今请以其所引尧舜之説论之盖天下者物也与贤与子者其两之所在也当尧舜之时以权加诸与子则天下重与子轻而其权仰矣然加诸与贤而属之四岳臯陶则未足以胜天下之重而未免于仰也故必归之舜禹而后适得其平焉此范氏不尽之意而诸家之所同也其于谢氏之説亦何异哉○称得不可増加些子是经到得物重衡昂移退是权依旧得平便是合道故反经亦须合道也【焘】○当事之常而守其经虽圣贤不外乎此而众人亦可能焉至于遭事之变而处之以权则惟大圣大贤为能不失其正而非众人之所及也故孔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盖言其难如此【奏劄】○可与立者能处置常事可与权者能处置变事【贺孙】○立便是经能守经而有所立矣却説未可与权以此观之权乃经之要妙微密处非见道理之精密透彻纯熟者不足以语权也【僩】○反经合道一句细思之亦通縁权字与经字对説才説权便是变却那个须谓之反可也然虽是反那经却不悖于道虽与经不同而其道一也伊川之説不可不知此説亦不可不知又曰文中子云权义举而皇极立若云经权举则无害今云权义举则义字下不得经是义权亦是义义字兼经权而用之又曰经是经权是权但虽反经而能合道却无背于经如人两脚左脚自是左脚右脚自是右脚须相待而行方始行得不可将左脚便唤做右脚右脚便唤做左脚【贺孙】○公羊以反经合道为权亦未为不是如君臣兄弟是天地之常经而不可易者汤武之征伐周公之诛管蔡岂不是反经然到这里道理当如此做虽是反经却是合道理【恪】○伊川谓权是经所不及者权与经固是两义然论权而全离乎经则不是盖权是不常用底物事如人热病服凉药冷病服热药此常理然有时热病而用热药之冷病而用冷药之者此不可常用者然须下得是方可若毫厘之差即至杀人若用得是便是合如此既是合用兹权也乃所以为经也如周公诛管蔡与唐太宗杀建成元吉其推刃于同气虽同而所以杀之者则异盖管蔡与商之遗民谋危王室此得罪于天下得罪于宗庙盖不得不诛之也若太宗则分明是争天下也故周公可谓之权而太宗不可谓之权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故在伊尹则可谓之权在他人则不可也【时举】○经是常行底道理权乃常理行不得处而有个通变底道理权得其中固是与经不异毕竟权则可暂而不可常如尧舜揖让汤武征伐此是权也岂可常行乎【广】○权自是权经自是经但汉儒权变权术之説非圣人之所谓权也【时举】

三十章【唐棣之华】

或问或以小雅常棣之一章而夫子所删而不取者也信乎曰不然也按尔雅棠棣棣常棣栘则小雅之常棣与此章之唐棣非一物也且彼诗文义属连无刋削之迹必为所删则未知以此为彼之第几章乎攷之无证验之不合且非大义之所存也又何必曲为之説而强通之耶曰子何以知偏为翩也曰非独晋史为然也角弓之诗固有翩其反矣之句矣而汉武之赋所谓偏何姗姗其来迟説者以姗姗为行貌则亦以偏为翩字也

四书集义精要卷十八

猜你喜欢
  卷五十 经解第二十六·郑玄
  九守第五十五·管仲
  卷一百十二·陈祥道
  卷十三·朱熹
  卷二十四·冯复京
  卷十四·姜宝
  卷三十九·秦蕙田
  卷二·王昭禹
  卷之四·邵经邦
  成公·成公二年·左丘明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二·欧阳竟无
  卷四·印光
  ●参天台五台山记卷第六·成寻
  观音玄义卷下·智顗
  观音义疏卷上·智顗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黄岩叟·唐圭璋

      岩叟,四明人。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按岩叟似非名,葛天民无怀小集中有上巳呈黄岩叟诗,绍兴三十年进士之黄岩叟,疑或是另一人。   望海潮   梅天雨歇,柳堤风定,江浮画纵横。瀛女弄箫,冯夷伐鼓,云间凤咽鼍鸣。波面走长鲸

  • 赵桓·唐圭璋

      桓即钦宗,徽宗长子。元符三年(1100)生。政和五年(1115)立为皇太子。宣和七年(1125),诏嗣位,改元靖康,在位二年。金人围汴,胁上皇及帝北行。康王即位于南京,遥上尊号曰孝慈渊圣皇帝。绍兴三十年(1160)卒。   西江月   历代恢

  • ◆钱教谕良右(江村先生集)·顾嗣立

    钱教谕良右 【一作佑。】 良右,字翼之,平江人。言谈举止,济济有儒者意。吴兴赵孟俯、巴西邓文原遇之尤厚,数引拔之,良右殊无仕进意。至大中,署吴县儒学教谕。已代去,辄不复出。闲居三十年,一室萧然,坐客常满,咏歌酣嬉无虚日。聊

  • 第三折·佚名

    (谢金吾同梅香上)(金吾云)自家谢金吾。从拆了清风无佞楼回来,这几日只管眼跳。常言道眼睛跳,悔气到。难道有甚悔气到的我家里?梅香,且安排酒来,等我吃几杯咱。(焦赞上,云)某焦赞,和六郎哥哥私下三关。天色已晚,入的城来。便好

  • 卷一百四十八·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卷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一百四十八卤簿类五言排律元日望含元殿御扇开   【唐】张 筥万国来朝歳千秋觐圣君辇迎仙仗出扇匝御香焚俯对朝容近先知曙色分冕旒开处见钟磬合时闻影动承朝日花攒似庆云蒲葵那

  • 御选明诗卷八十六·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卷八十六七言律诗十九冯琦游广福寺【山有仙人?处】对削双峯小径开丹梯翠壁转萦回空香缥缈诸天下秋气萧森万壑来青草断碑余古洞白云残局冷仙台山僧野老堪同坐海鹤汀鸥莫浪猜秋夜独坐偶成丹鳯城西

  • 八集 三卷·钱德苍

    安天会北饯(外上)七寸潇湘管。(末上)三分玉兔毫。(付上)落在文人手。(丑上)犹如斩将刀。(外)某徐绩。(末)某杜如晦。(付)某殷开山。(丑)某程咬金。(众合)请了。(外)今有大唐师父往西天五印度求取三藏金经,奉俺圣人命令,着一十八路总管都在十

  • 卷十八·李斗

    ◎舫扁录扬州画舫,始于鼓棚。鼓棚本泰州驳盐船,至朽腐不能装载,辄牵入内河,架以枋楣椽柱。大者可置三席,谓之&ldquo;大三张&rdquo;,小者谓之&ldquo;小三张&rdquo;。驳盐船之脚船,枋楣椽柱如瓜架者谓之&ldquo;丝瓜架&rdquo;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四 列传五十四·纪昀

    列传唐 【五十四】○唐五十四陆贽陆贽△陆贽陆贽字敬舆苏州嘉兴人十八第进士中博学宏辞调郑尉罢归寿州刺史张镒有重名贽往见语三日奇之请为忘年交饷钱百万曰请 为母夫人一日费贽不纳止受新荼一串而巳以书判拔萃补渭南

  • 卷二·阮旻锡

    阮旻锡撰庚子,顺治十七年、海上称永历十四年。正月二十一日,报满州统兵将军达素头站兵至福州。二月,赐姓调回北汛诸提镇,候拨防守。三月,报达将军已到泉州,催促船只配兵。赐姓吊回南下官兵,分派屯扎。四月初二日,改右提督马信

  • 序·[清]刘健

    先中宪公居永昌,曾着吴三桂传及滇变记二种,皆纪逆藩之事。越数载,火焚故居,满目蓬蒿,南中杂说虽行世,视所失稿,仅存十之一耳。滇变距今四十余载,谈往事者,无稽之言,人各一说;无他,地远事久,以讹传讹故也。不孝健,当日趋庭,所受教,惧久

  • 卷二百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二百十八物异考木异宋理宗景定四年五月成都太祖庙侧大木仆忽起立生三芽 五年七月丙申知嘉定府洪涛言新繁县御容殿前枯木再荣【臣】等谨按王圻续通考载理宗淳佑九年祠山庙戟门前桂树上花

  • 卷十七·王鸿绪

    <经部,诗类,钦定诗经传说汇纂钦定四库全书钦定诗经传说彚纂卷十七大雅三集传说见小雅集说【朱子曰大雅非圣贤不能为平易明白正大光明○熊氏禾曰案小雅集传云正大雅会朝之乐受厘陈戒之辞文王大明緜三篇国语皆以为两君

  • 宗镜录卷第十五·延寿

    问。既博地凡夫。位齐诸佛者。云何不具诸佛神通作用。答。非是不具。但众生不知。故华严宗云。诸佛证众生之体。用众生之用。所以志公和尚歌云。日昳未。心地。何曾安了义。他家文字有亲疏。莫起功夫求的意。任踪横绝

  •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第五·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明教大师臣天息灾奉 诏译  菩萨变化仪轨品第二之二  所说真言仪轨。为彼水陆有情及阿修罗等。令具种种功德。真言曰。  曩莫三满哆没驮(引)喃(引)摩钵啰(二合)底贺哆舍(引)娑曩

  • 禁治产·巴尔扎克

    故事很简单,结尾却很令人意外和震撼。一切似乎在作者的笔下,在读者的眼里,善良正直的,一定会得到大团圆的结局。因为作为法官的包比诺是一个清廉的法官,最后经过认真调查发现,交际花侯爵夫人告早已分居的其夫侯爵是疯子要求

  • 沪游梦影·池志澂

    余在台湾之明年二月,有闽客招饮,召歌姬侑酒。酒半,客问曰:“子久沪,能为予谈沪之胜乎?”余曰,‘今日之饮乐甚,沪亦不过是,奚必沪哉!”既而客醉,余亦醉,仿佛身在海天龙电间,忽然珠环翠绕,忽然杰阁层楼.既醒而叹曰:‘嗟乎!世之游沪者,何

  • 一切流摄守因经·佚名

    全一卷。后汉安世高译,略称一切流摄经、一切流经、流摄经。现收于大正藏第一册。本经阐释智者见者欲灭尽一切漏,能以见、摄、避、用、忍、晓、行念等七者断尽烦恼,因取七断漏法中之第二之‘摄’(摄守、制御守护感官之谓),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