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论语类考卷十四

明 陈士元 撰

兵法考

三军

朱子曰万二千五百人为军大国三军

元按周礼大司马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军将皆命卿二千有五百人为师师帅皆中大夫五百人为旅旅帅皆下大夫百人为卒卒长皆上士二十五人为两两司马皆中士五人为伍伍皆有长又有小师徒之軄防万民之卒伍而用之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伍师为军以起军旅以作田役以比追胥以令贡赋邱葵氏云万二千五百人为军乡制也乡有比闾族党州乡之名故军有伍两卒旅师军之数此制一定则士不待选将不改设有事置之行阵无事归之田里无招集之扰无廪给之费此先王之所以足兵也愚窃谓不然比闾族党州乡乃田里不易之制而伍两卒旅师军之法则于征伐之时以见在调之兵而编定之耳盖当其无事兵藏于农及其有事自依司马法四邱为甸出长毂一乘六十四井之内五百七十二家可任用者一千二百八十人之中取其七十五人籍于司马而民力始寛其七十五人非尽调为兵也又按司马法通十为成成百井八百家士十人徒二十人是八百家之中可任用者二千人二千人之中调三十人而已是籍于司马者一成之中百二十人有竒四分当兵之数兵一分之强以起军旅而民力愈寛安得谓伍两卒旅军师即依比闾族党州乡之法哉况军旅之起有大司马将之以行而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皆兵时始置安得谓比长闾胥族师党正州长卿大夫皆帅兵以行而将不改置士不待选哉彼徒见军制与乡制之数相合而即以军出于乡然天子六乡六遂大国三乡三遂次国二乡二遂小国一乡一遂乡有比闾族党州乡犹遂有邻里鄼鄙县遂也在乡者无一家非兵而在遂者独佚焉何其厚逺薄近如此哉天子六军姑勿论且以大国三军言之伍五人两二十五人三两七十五人出车一乘百人为卒三卒三百人出车四乘五百人为旅二千五百人为师三师七百五十人出车百乘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三军三万七千五百人出车五百乘而大国千乘共计六军乃緫三乡三遂之全数其交互调止取其半故曰三军耳岂谓三军皆三乡之民而无三遂之民哉尚书费誓云鲁人三郊三遂孔颖达疏云三郊三遂谓鲁人三军也又坊记疏云凡出军之法乡为正遂为副左传疏云古者用兵先取之乡乡不足取之遂遂不足取之公邑采地然则军制兼出乡遂而不専于乡也明矣鲁颂閟宫篇云公车千乘公徒三万郑注云万二千五百人为军大国三军合三万七千五百人言三万者举成数也然管子小匡篇云三分齐国以为三军万人为一军三军教士三万人则其数又与鲁颂合或者乃以一军万人为古法而周礼一军之数多二千五百人为妄加之数此又执一之见也

师旅 军旅

朱子曰二千五百人为师五百人为旅

元按易彖云师众也尔雅云师旅众也凡诗书言师与旅注多以众为训古人穪兵或云师旅或云军旅皆世俗之常语初无二义书云班师振旅此即师旅之谓周制旅积而为师师积而为军而小宰大司徒小司徒乡师封人皷人县师保氏遂师稍人鸡人典瑞小史大史典路司右旅贲氏大仆衔枚氏象胥皆有军旅之文孔子曰军旅之事未学又曰王孙贾治军旅子路曰加之以师旅盖军旅师旅之穪皆常语也

邢昺氏曰帅谓将也

元按周制统军曰将统师统旅曰帅统卒曰长统两曰司马统伍亦曰长是帅者统师与旅者耳谓之三军则为军将者三人为师帅者十五人为旅帅者七十五人为卒长者三百七十五人为两司马者一千五百人为伍长者七千五百人今曰三军可夺帅则又以统乎三军者言之是帅之为言通乎上下之称也管仲军令云五家为轨故伍人为伍轨长帅之十轨为里故五十人为小戎里有司帅之四里为连故二百人为卒连长帅之十连为乡故三千人为旅乡良人帅之五乡一帅故万人为一军五乡之师帅之是帅也者主也可以上下称者也牧誓云千夫长百夫长孔颖达疏云长与帅其义同夫周礼五人二十五人皆穪长牧誓千百人亦称长是三军可以称帅亦可以称长也

朱子曰陈谓军师行伍之列

元按传云善师者不陈善陈者不战春秋之时列国相攻非复成周之旧制矣苏轼氏谓周制万二千五百人为军其数竒而不齐是以多为之曲折以尽其变而不可败管仲变其制以万人为军三军三万人如贯绳然法令简一而民有余力以致其死故可以取胜愚因是考之变周制者不独齐有内政而已秦楚晋郑鲁卫皆非旧制秦作陷阵五人为伍十伍为队一军凡二百五十队以三千七百五十人为竒兵队七十有五以为中垒正门为握竒大将军居之六纛五麾金皷府皷辎积皆在中垒外余八千七百五十人分为八陈每陈各千九十四人又有独比参伍烈火队官曲部校禆军之称此秦制也楚武王作荆尸以伐随又授帅孑以立陈法其后又有左盂右盂两甄之陈至荘王又以三军为正军二广为亲军游阙为游兵而陈之左右分为二拒此楚制也晋献公作州兵文公作上中下之三军十家九县长軗九百其余四十县遗守四千又置三行又更为上下新军此晋制也郑则有鱼丽鹅鹳之阵着于左氏春秋传此郑制也鲁成公作邱甲每甸加步卒二十四人甲士一人三甸而加一乘三桓改作三军季氏専将一军而孟仲各専一军之半此鲁制也卫有王孙贾治军旅其制虽不经见而陈法必与列国异故灵公问焉而孔子以为未学者欲其先礼后兵耳孔子尝曰我战则克而夹谷之防以兵加莱人费人之乱以兵伐费人孔子岂真未学者哉

兵车

朱子曰不以兵军言不假威力也

金履祥氏曰齐桓亦不无兵车之合而语云不以兵车盖虽有兵车而未尝用之大战也故国语云诸侯甲不解累兵不解翳弢无弓服无戾胡安国云自伐山戎以前二十余年未尝命大夫为主将未尝与大众出征伐也

元按韵书兵戎器也兵车谓以车载戎器以战也司马法所谓兵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是已传云秦之鋭士不可以当桓文之节制此五霸所以惟桓文为盛与

干戈

孔安国氏曰干楯也戈防也

元按干戈皆兵器干一名楯一名橹即今旁牌方言云自关而东或谓之楯或谓之干关西谓之楯诗云师干之试注云干即楯也楯上施纷而后可持费誓云敿乃干注云敿系也楯之纷也纷如绶而小繋于楯以持之且以为饰也又干之为言扞也牧誓云比尔干注云并以扞敌左传成公二年齐侯抽戈楯以冒之是也戈似防周礼夏官司戈盾掌戈盾之物而颁之注云戈今时句孑防也或谓之鸡鸣或谓之拥头考工记云冶氏为戈防戈则两刃广二寸内倍之胡三之援四之防则三刃广寸有半内三之胡四之援五之又庐人为庐器戈柲六尺有六寸防柲一丈六尺诗云修我戈矛又云脩我矛防是戈与防不同而郑以戈为句孑防者盖以汉制言耳汉氏戈有旁出者为句孑亦名胡孑顾命云兊之戈在东房又云执戈上刃夹两阶戺而不言防者岂非以防长于戈不可以执于东房阶戺之间耶故知戈与防形相肖而长短大小不同朱子集注以戈为防未之考耳若谓戈为短防可也

九合 一匡

邢昺氏曰九合者兵车之防三乘车之防六谷梁传云衣裳之防十有一范注云十三年防北杏十四年防鄄十五年又防鄄十六年防幽二十七年又防幽僖元年防柽二年防贯三年防阳谷五年防首戴七年防母九年防葵邱凡十一防不取北杏及阳谷为九也

朱子曰九春秋传作紏督也古字通用

元按左传僖公二十六年齐伐我北鄙公使展喜犒师曰周公太公夹辅成王成王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书在盟府太师职之桓公是以紏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朱子谓九作紏盖据展喜之词而紏合宗族之紏亦其证也公谷辈不考乃直以为九防诸侯至数桓公之防不止于九则又因不以兵车之文而为之説曰衣裳之防九余则兵车之防然齐侯之防十有五衣裳之防十有一而兵车之防四岂有九合之数哉罗泌云九合者以葵邱之防言之也咸淮之防固出其后而贯谷之举又非其盛若乃兵车之防则荘公十四年伐宋二十八年救郑僖公元年救邢四年侵陈蔡六年伐郑与十五年之救徐首止之役定王世子所谓一匡天下者也夫以九合为葵邱之防是矣而又以一匡天下为兵车之防岂孔子所谓九防一匡者有二防耶昔晋平公问于叔向曰齐桓公九合诸侯一正天下繄君之力乎臣之力乎对曰譬之衣然管仲制裁之隰朋削缝之宾胥无纯縁之君举而服之尔臣之力也师旷倚瑟笑之平公问焉对曰凡为人臣犹庖丁之于味也管仲断割而隰朋熬煎之宾胥无齐和之爰进之君君不食谁其强之是君之力也夫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桓之盛举也而孔子以为管仲之力又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而不及桓公者何也盖以桓公当佐天子恢王纲纂旧服而不当挟天子以九合诸侯耳诗于卫风存木所以美桓公也而齐风则于桓公无述焉然则桓公本无伊周之志而管仲器小不能引以大道其身没而国乱也宜哉

请讨

朱子集注胡氏曰春秋之法弑君之贼人人得而诛之仲尼此举先后闻可也

黄震氏曰沐浴而朝告于哀公君臣之义尽矣责以先后闻是以仲尼为未足也

元按杨慎氏云孔子时已致仕家无藏甲身非兵主何所为若欲先是非司寇而擅杀也聚众则逋逃主也独往则刺客靡也二者无一可焉而曰先后闻谬矣此在论语注第一碍而不通即有疑者亦谓胡氏之失耳详考胡氏此言见于春秋隐公四年夏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之传引论语此章而继之曰然则邻有弑逆声罪致讨虽先而后闻可矣盖指宋陈之国移兵以讨州吁为言而非谓孔子也朱子集注引之増仲尼此举四字殊非胡氏之本意若可以先孔子当先为之不待后人之纷纷也

奔殿

马融氏曰殿在军后前曰啓后曰殿

金履祥氏曰殿兵家所谓防后也

元按司马法谋帅篇云夫前驱啓乘车大震倅车属焉注云大震即大殿也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秋齐侯伐卫先驱谷荣御王孙挥大殿商子游御夏之御冦注云先驱前锋军名大殿后军名王孙挥为前锋帅谷荣为御夏之御冦为大殿后军帅商子游为御故曰殿在军后也哀公十一年齐为鄎故国书帅师伐鲁孟孺子泄帅右师冉求帅左师及齐师战于郊樊迟请逾沟师入齐军右师奔齐人从之涉泗孟之反后入以为殿抽矢防其马曰马不进也然则孟之反为殿者为右师之殿耳是时顔羽邴泄俱在右师而同奔其左师有冉求为帅管周父为御樊迟为右乃获齐之甲首八十而不与右师同奔者岂冉求以武城三百人为已徒卒皆其所自选而季氏所益之甲士七千人皆其精兵也耶

论语类考卷十四

猜你喜欢
  昭公卷二十二(起元年,尽十二年)·何休
  弱民第二十·商鞅
  卷九十八 张子之书一·黎靖德
  经济文衡续集卷四·佚名
  第十二章 7·辜鸿铭
  六经奥论总文·郑樵
  卷一百七十七·秦蕙田
  第五十三卦:《渐卦》·佚名
  国蓄第七十三·管仲
  卷七十四·王与之
  序·王引之
  卷五百六十八·佚名
  梵志品第三十三·佚名
  宗镜录卷第十六·延寿
  理事·印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8 ·佚名

    蔡襄 谢阮评事 手授新书荷至情,何时仙诀得真精。 高年转觉面颜少,细字全由眼力明。 药籾谩劳分上下,丹炉终费修亏盈。 争如一语醒然悟,独葆天光不外营。 蔡襄 谢宋评事 斋馆从容接燕申,每临佳

  • 卷三百七十六·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三百七十六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十 岳正 游栢林寺 晓从招提游同袍胜云集中有缁衣流恐是遁远匹儒释偶相忘宾主情更密饭我蒲香馔坐我沈檀室相携历观览继目了无极载登大雄殿俯瞰衆僧窟

  • 卷六十三·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六十三 明 曹学佺 编 中唐十七 张继【字懿孙兖州人】 郢城西楼吟 连山尽塞水萦回山上戌门临水开朱栏直下一百丈日暖游鳞自相向昔人爱险闭层城今人复爱闲江清沙洲枫?无求客草緑花开山鸟

  • 志第二十 历六·欧阳修

    宪宗即位,司天徐昴上新历,名曰《观象》。起元和二年用之,然无蔀章之数。至于察敛启闭之候,循用旧法,测验不合。至穆宗立,以为累世缵绪,必更历纪,乃诏日官改撰历术,名曰《宣明》。上元七曜,起赤道虚九度。其气朔、发敛、日躔、月

  • 卷六十五·谷应泰

      ○矿税之弊   神宗万历二年二月,太监张诚等求领真定木税,工部执论不许。七年七月,给事中顾九思、王道成请撤浙、直织造内臣,上以示大学士张居正。居正曰:“地方多一事,则有一事之扰;宽一分,   则受一分之惠。灾地疲民

  • 东都事略卷九十二·王称

    列传七十五  杨绘字元素汉州绵竹人也举进士爲大理评事通判荆南神宗时爲修起居注知谏院建言宗室以服属裁荫子之数立出官之法神宗嘉纳向传范爲京东帅绘请易其任以杜外戚侥求神宗曰得卿如此言甚善诚可以止异日妄求也宰

  • 第四十九回 忤内侍朱穆遭囚 就外任陈龟拜表·蔡东藩

      却说梁冀带剑入朝,突被殿前一人,叱令退出,夺下佩剑,这人乃是尚书张陵,素有肝胆,故为是举。冀长跪谢过,陵尚不应,当即劾冀目无君上,应交廷尉论罪。桓帝未忍严谴,但令冀罚俸一年,借赎愆尤,冀不得不拜谢而退。河南尹梁不疑,尝举

  • 通鉴续编卷二十一·陈桱

    【乙酉】理宗皇帝寳庆元年【金正大二年  太祖皇帝二十年】春正月诏举贤良之士○湖州潘壬起兵立济王竑为皇帝竑讨壬平之【湖州人潘壬与其从兄甫弟丙以史弥逺废立心不平之乃聚众隂遣人至淮东通意于李全谋挟济王渡江而

  • 皇明纪略·皇甫录

    《后湖志》:国初,天下户计一千六十五万二千七百八十九,口计六千五十四万五千八百一十二。至弘治十五年,则户计九百六十九万一千五百四十八,口计六千一百四十一万六千七百三十五。国初田土计八百八十万四千六百二十三顷六千

  • 卷二十二·凌雪

    列传三十四 武臣传 李元胤、焦琏、王祥(附皮熊)、杨展、沐天波列传三十四武臣传李元胤、焦琏、王祥(附皮熊)、杨展、沐天波李元胤,字源白,榆林人。本姓孙,而育于贾;李成栋见而爱之,养以为子,因冒其姓。成栋先世山西卫官,少从高

  • 卷之八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瓴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四 列传一百三十四·纪昀

    列传宋 【三十八】○宋三十八杨亿【伟纮】 晁迥【宗悫】刘筠辥映谢泌孙何【仅】朱台符 戚纶张 去华【师德】乐黄目 柴成务杨亿晁迥刘筠辥映谢泌孙何朱台符戚纶张去华乐黄目柴成务△杨亿杨亿字大年建州浦城人祖文逸

  • 卷六·赵汸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氏传补注卷六   元 赵汸 撰襄公上元年追书也【据二年遂城虎牢不系郑者伯主之令以内辞书也哀三年围戚不系卫者以有卫石曼姑也此围彭城亦伯主之令且宋华元在焉而经特书宋彭城其为追书明矣但传以

  • 起世经卷第十·佚名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译最胜品第十二之余复次诸比丘。汝等应知。日天宫殿。纵广正等五十一由旬。上下亦尔。七重墙壁。七重栏楯。多罗行树。亦有七重。周匝围绕。杂色间错。以为庄严。彼诸垣墙。皆为金银琉璃颇梨赤珠

  • 卷之十二·别庵性统

    续灯正统卷十二 南海普陀嗣祖沙门西蜀 性统 编集 临济宗 大鉴下第十九世 天童派禅师法嗣 宁波府天宁无镜彻禅师 举僧问岩头。浩浩尘中。如何辨主。头曰。铜沙锣里满盛油话。颂曰。百万雄兵入汉关。威如猛虎阵如山

  • 摄阿毗达磨义论(Abhidhammatha-saṅgaha)·佚名

    归命彼世尊应供等觉者一 摄心分别一无比之等正觉者,正法及无上之众。 归命敬礼我当说,摄阿毗达磨义论。 其中阿毗达磨论,于第一义言四种: 心、心所、色、涅槃摄一切[尽无余]二其中,先述“心”,是欲界、色界、无

  • 梅花易数·邵雍

    古代占卜法之一。其方法为任取一字,画数以八减之,余数得卦。再取一字,以六减之,余数得爻,依易理占断吉凶,相传为宋邵雍所作。是一部以易学中的数学为基础,结合易学中的“象学”进行占卜的书,相传邵雍运用时每卦必中,屡试

  • 高丽史·郑麟趾

    朝鲜断代史。总编审郑麟趾,参加编纂的前后约数十人。1451年成书,用汉文写成。郑麟趾,朝鲜李朝领议政(首相)。著作除《高丽史》外,还有李朝的《世宗实录》、《文宗实录》、《资治通鉴训义》、《治平要览》、《历代兵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