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經傳中實字易訓,虛詞難釋。《顏氏家訓》雖有〈音辭篇〉,於古訓罕有發明;賴《爾雅》、《說文》二書解說古聖賢經傳之詞氣,最為近古。然《說文》惟解特造之字,如:虧、曰。而不及假借之字;如:而、雖。《爾雅》所釋未全,讀者多誤。是以但知「攸」訓「所」,而不知同「迪」;攸,與由同;由、迪,古音相轉。「迪」音當如「滌」。滌之從攸,笛之從由,皆是轉音,故迪、攸音近也。《釋名》曰:「笛,滌也。」但見「言」訓「我」,而忘其訓「閑」。《爾雅》:「言,閑也」,卽詞之「閑」也。雖以毛、鄭之精,猶多誤解,何況其餘?高郵王氏喬梓貫通經訓,兼及詞氣。昔聆其〈終風〉諸說,每為解頤,乃勸伯申勒成一書。今二十年,伯申侍郎始刻成《釋詞》十卷,元讀之,恨不能起毛、孔、鄭諸儒而共證此快論也。元昔敎浙士解經,曾謂《爾雅》「坎、律,銓也」為「欥、聿,詮也」字之訛,辛楣先生韙之;又謂《詩》「鮮民之生」、《書》「惠鮮鰥寡」,「鮮」皆「斯」之假借字;《詩》「綢直如發」,「如」當解為「而」;發乃實指其發,與「笠」同,非比語。傳、箋竝誤。《老子》「夫佳兵者,不祥之器」,「佳」為「隹」同「惟」。之訛。《老子》「夫惟」二字相連為辭者甚多。若以為「佳」,則當雲「不祥之事」,不當雲「器」。若此之疇,學者執是書以求之,當不悖謬於經傳矣。《論語》曰:「出辭氣,斯遠鄙倍。」可見古人甚重詞氣,何況絕代語釋乎?
嘉慶二十四年小寒日,阮元書於贛州舟次。
語詞之釋,肇於《爾雅》。「粵」、「於」為「曰」,「茲」、「斯」為「此」,「每有」為「雖」,「誰昔」為「昔」。若斯之類,皆約舉一隅,以待三隅之反。蓋古今異語,別國方言,類多助語之文。凡其散見於經傳者,皆可比例而知,觸類長之,斯善式古訓者也。自漢以來,說經者宗尚雅訓,凡實義所在,既明箸之矣。而語詞之例,則略而不究,或即以實義釋之,遂使其文扞格,而意亦不明。如「由」,用也;「猷」,道也;而又為詞之「於」。若皆以「用」與「道」釋之,則《尚書》之「別求聞由古先哲王」、「大誥猷爾多邦」,皆文義不安矣(此舉一以例其餘,後皆放此)。「攸」,所也;「迪」,蹈也;而又為詞之「用」。若皆以「所」與「蹈」釋之,則《尚書》之「各迪有功」、「豐水攸同」,《毛詩》之「風雨攸除,鳥鼠攸去」,皆文義不安矣。「不」,弗也;「否」,不也;「丕」,大也;而又為發聲與承上之詞。若皆以「弗」與「大」釋之,則《尚書》之「三危既宅,三苗丕敘」、「我生不有命在天」、「否則侮厥父母」,《毛詩》之「否難知也」、「有周不顯,帝命不時」,《禮記》之「不在此位也」,皆文義不安矣。「作」,為也,而又為詞之「始」與「及」。若皆以「為」釋之,則《尚書》之「萬邦作乂」、「作其即位」,皆文義不安矣。「為」,作也,而又為詞之「如」、與「有」、與「與」、與「於」。若皆以「作」釋之,則《左傳》之「何臣之為」,《晉語》之「稱為前世」,《穀梁傳》之「近為禰宮」,《管子》之「為臣死乎」,《孟子》之「得之為有財」,皆文義不安矣。又如「如」,若也,而又為詞之「而」、與「乃」、與「當」、與「與」。「若」,如也,而又為詞之「其」、與「而」、與「此」、與「惟」。「曰」,言也,而又為詞之「欠」。「謂」,言也,而又為詞之「為」、與「與」、與「如」、與「奈」。「雲」,言也,而又為詞之「有」、與「或」、與「然」。「寧」,安也,而又為詞之「乃」。「能」,善也,而又為詞之「而」與「乃」。「無」,不有也,而又為詞之發聲與轉語。「有」,不無也,而又為詞之「為」。「即」,就也,而又為詞之「則」、與「若」、與「或」。「則」,法也;「及」,至也;而又為詞之「若」。「茲」,此也,而又為歎詞。「嗟」,歎詞也,而又為語助。「彼」,他也,而又為詞之「匪」。「匪」,非也,而又為詞之「彼」。「咫」,八寸也,而又為詞之「隻」。「允」,信也,而又為詞之「用」。「終」,盡也,而又為詞之「既」。「多」,眾也,而又為詞之「祇」。「適」、「徂」、「逝」,皆往也。而「適」又為詞之「啻」,「徂」又為詞之「及」,「逝」又為詞之發聲。「思」,念也;「居」,處也;「夷」,平也;「一」,數之始也。而又皆為語助。「曷」,詞之「何」也,而又為「何不」。「盍」,何不也,而又為「何」。「於」,詞之「於」也,而又為「為」,為「與」。「爰」,詞之「曰」也,而又為「與」。「安」,詞之「焉」也,而又為「乃」、為「則」、為「於是」。「焉」,詞之「安」也,而又為「於」、為「是」、為「於是」、為「乃」、為「則」。「惟」,詞之「獨」也,而又為「與」、為「及」、為「雖」。「雖」,不定之詞也,而又為「惟」。「矧」,詞之況也,而又為「亦」。「亦」,承上之詞也,而又為語助。「且」,詞之更端也,而又為「此」。「之」,詞之「是」也,而又為「於」、為「其」、為「與」。凡此者,其為古之語詞,較然甚箸。揆之本文而協,驗之他卷而通。雖舊說所無,可以心知其意者也。引之自庚戌歲入都,侍大人質問經義,始取《尚書》廿八篇?繹之,而見其詞之發句、助句者,昔人以實義釋之,往往詰{鞫}為病,竊嘗私為之說而未敢定也。及聞大人論《毛詩》「終風且暴」,《禮記》「此若義也」諸條,發明意恉,渙若冰釋,益復得所遵循,奉為稽式,乃遂引而伸之,以盡其義類。自九經、三傳及周、秦、西漢之書,凡助語之文,遍為搜討,分字編次,以為《經傳釋詞》十卷,凡百六十字。前人所未及者補之,誤解者正之,其易曉者,則略而不論。非敢舍舊說而尚新奇,亦欲窺測古人之意,以備學者之采擇云爾。
嘉慶三年二月一日高郵王引之敘
猜你喜欢 近思録集注原序·茅星来 卷六三·邱濬 卷二十三·真德秀 卷五十·黄伦 卷三十一·康熙 卷三十·张廷玉 卷十二·敖继公 卷六十三·顺治 提要·王宏撰 人主·韩非 卷九·佚名 卷四百四·佚名 佛说老女人经·佚名 寸丝不挂·佚名 大般涅槃经疏 第三十卷·灌顶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