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經傳中實字易訓,虛詞難釋。《顏氏家訓》雖有〈音辭篇〉,於古訓罕有發明;賴《爾雅》、《說文》二書解說古聖賢經傳之詞氣,最為近古。然《說文》惟解特造之字,如:虧、曰。而不及假借之字;如:而、雖。《爾雅》所釋未全,讀者多誤。是以但知「攸」訓「所」,而不知同「迪」;攸,與由同;由、迪,古音相轉。「迪」音當如「滌」。滌之從攸,笛之從由,皆是轉音,故迪、攸音近也。《釋名》曰:「笛,滌也。」但見「言」訓「我」,而忘其訓「閑」。《爾雅》:「言,閑也」,卽詞之「閑」也。雖以毛、鄭之精,猶多誤解,何況其餘?高郵王氏喬梓貫通經訓,兼及詞氣。昔聆其〈終風〉諸說,每為解頤,乃勸伯申勒成一書。今二十年,伯申侍郎始刻成《釋詞》十卷,元讀之,恨不能起毛、孔、鄭諸儒而共證此快論也。元昔敎浙士解經,曾謂《爾雅》「坎、律,銓也」為「欥、聿,詮也」字之訛,辛楣先生韙之;又謂《詩》「鮮民之生」、《書》「惠鮮鰥寡」,「鮮」皆「斯」之假借字;《詩》「綢直如發」,「如」當解為「而」;發乃實指其發,與「笠」同,非比語。傳、箋竝誤。《老子》「夫佳兵者,不祥之器」,「佳」為「隹」同「惟」。之訛。《老子》「夫惟」二字相連為辭者甚多。若以為「佳」,則當雲「不祥之事」,不當雲「器」。若此之疇,學者執是書以求之,當不悖謬於經傳矣。《論語》曰:「出辭氣,斯遠鄙倍。」可見古人甚重詞氣,何況絕代語釋乎?

嘉慶二十四年小寒日,阮元書於贛州舟次。

語詞之釋,肇於《爾雅》。「粵」、「於」為「曰」,「茲」、「斯」為「此」,「每有」為「雖」,「誰昔」為「昔」。若斯之類,皆約舉一隅,以待三隅之反。蓋古今異語,別國方言,類多助語之文。凡其散見於經傳者,皆可比例而知,觸類長之,斯善式古訓者也。自漢以來,說經者宗尚雅訓,凡實義所在,既明箸之矣。而語詞之例,則略而不究,或即以實義釋之,遂使其文扞格,而意亦不明。如「由」,用也;「猷」,道也;而又為詞之「於」。若皆以「用」與「道」釋之,則《尚書》之「別求聞由古先哲王」、「大誥猷爾多邦」,皆文義不安矣(此舉一以例其餘,後皆放此)。「攸」,所也;「迪」,蹈也;而又為詞之「用」。若皆以「所」與「蹈」釋之,則《尚書》之「各迪有功」、「豐水攸同」,《毛詩》之「風雨攸除,鳥鼠攸去」,皆文義不安矣。「不」,弗也;「否」,不也;「丕」,大也;而又為發聲與承上之詞。若皆以「弗」與「大」釋之,則《尚書》之「三危既宅,三苗丕敘」、「我生不有命在天」、「否則侮厥父母」,《毛詩》之「否難知也」、「有周不顯,帝命不時」,《禮記》之「不在此位也」,皆文義不安矣。「作」,為也,而又為詞之「始」與「及」。若皆以「為」釋之,則《尚書》之「萬邦作乂」、「作其即位」,皆文義不安矣。「為」,作也,而又為詞之「如」、與「有」、與「與」、與「於」。若皆以「作」釋之,則《左傳》之「何臣之為」,《晉語》之「稱為前世」,《穀梁傳》之「近為禰宮」,《管子》之「為臣死乎」,《孟子》之「得之為有財」,皆文義不安矣。又如「如」,若也,而又為詞之「而」、與「乃」、與「當」、與「與」。「若」,如也,而又為詞之「其」、與「而」、與「此」、與「惟」。「曰」,言也,而又為詞之「欠」。「謂」,言也,而又為詞之「為」、與「與」、與「如」、與「奈」。「雲」,言也,而又為詞之「有」、與「或」、與「然」。「寧」,安也,而又為詞之「乃」。「能」,善也,而又為詞之「而」與「乃」。「無」,不有也,而又為詞之發聲與轉語。「有」,不無也,而又為詞之「為」。「即」,就也,而又為詞之「則」、與「若」、與「或」。「則」,法也;「及」,至也;而又為詞之「若」。「茲」,此也,而又為歎詞。「嗟」,歎詞也,而又為語助。「彼」,他也,而又為詞之「匪」。「匪」,非也,而又為詞之「彼」。「咫」,八寸也,而又為詞之「隻」。「允」,信也,而又為詞之「用」。「終」,盡也,而又為詞之「既」。「多」,眾也,而又為詞之「祇」。「適」、「徂」、「逝」,皆往也。而「適」又為詞之「啻」,「徂」又為詞之「及」,「逝」又為詞之發聲。「思」,念也;「居」,處也;「夷」,平也;「一」,數之始也。而又皆為語助。「曷」,詞之「何」也,而又為「何不」。「盍」,何不也,而又為「何」。「於」,詞之「於」也,而又為「為」,為「與」。「爰」,詞之「曰」也,而又為「與」。「安」,詞之「焉」也,而又為「乃」、為「則」、為「於是」。「焉」,詞之「安」也,而又為「於」、為「是」、為「於是」、為「乃」、為「則」。「惟」,詞之「獨」也,而又為「與」、為「及」、為「雖」。「雖」,不定之詞也,而又為「惟」。「矧」,詞之況也,而又為「亦」。「亦」,承上之詞也,而又為語助。「且」,詞之更端也,而又為「此」。「之」,詞之「是」也,而又為「於」、為「其」、為「與」。凡此者,其為古之語詞,較然甚箸。揆之本文而協,驗之他卷而通。雖舊說所無,可以心知其意者也。引之自庚戌歲入都,侍大人質問經義,始取《尚書》廿八篇?繹之,而見其詞之發句、助句者,昔人以實義釋之,往往詰{鞫}為病,竊嘗私為之說而未敢定也。及聞大人論《毛詩》「終風且暴」,《禮記》「此若義也」諸條,發明意恉,渙若冰釋,益復得所遵循,奉為稽式,乃遂引而伸之,以盡其義類。自九經、三傳及周、秦、西漢之書,凡助語之文,遍為搜討,分字編次,以為《經傳釋詞》十卷,凡百六十字。前人所未及者補之,誤解者正之,其易曉者,則略而不論。非敢舍舊說而尚新奇,亦欲窺測古人之意,以備學者之采擇云爾。

嘉慶三年二月一日高郵王引之敘

猜你喜欢
  近思録集注原序·茅星来
  卷六三·邱濬
  卷二十三·真德秀
  卷五十·黄伦
  卷三十一·康熙
  卷三十·张廷玉
  卷十二·敖继公
  卷六十三·顺治
  提要·王宏撰
  人主·韩非
  卷九·佚名
  卷四百四·佚名
  佛说老女人经·佚名
  寸丝不挂·佚名
  大般涅槃经疏 第三十卷·灌顶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十六·唐圭璋

    ○贺圣朝野僧归后,渔舟才缆,绿桧生烟。对寒灯、潇洒枕书眠。听石漱流泉。丹炉火灭,琴房人静,风自调弦。待孤峰顶上月明时,正一梦游仙。此首前尚有贺圣朝夕阳沈后一首亦未注名氏,案此乃丘处机词,见磻溪集○行

  • 卷二百四十四·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二百四十四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翠防南征録【三】华岳后溪蓬窗夜雨短长梦啼鸟唤人新旧愁万里论文一樽酒醉和明月上扁舟泉声恰似世情恶山色不如归兴浓自恨十围无处着何如瘦作束腰蜂

  • 卷四·孙一元

    <集部,别集类,明洪武至崇祯,太白山人漫藁> 钦定四库全书 太白山人漫藁卷四 明 孙一元 撰 五言律诗 秋兴二首 白帻乘高兴青山载酒瓯登临歌猛士形胜俯南州龙卧江光晩鵰盘云色秋西湖有狂客吹笛遍沧洲平野秋光净广川落

  • 资治通鉴后编卷四·徐乾学

    宋纪四【起阏逢困敦正月尽桑兆摄提格十二月凡二年】太祖啓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徳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干徳二年春正月辛巳大雨雪震雹 甲申帝以选人食贫者众诏吏部流内铨听四时参选仍命翰林学士承防陶糓等与本司官重详定循资

  • 读礼通考卷九十·徐乾学

    葬考九山陵三唐献祖建初陵唐书开元十一年八月追号宣皇帝曰献祖元和郡县志宣皇帝建初陵髙四丈周回八十丈懿祖啓运陵唐书开元十一年八月追号光皇帝曰懿祖元和郡县志光皇帝啓运陵髙四丈周回六十步建初啓运二陵共茔周一百

  • 尚文传·宋濂

    尚文字周卿,祖籍祁州深泽,后迁居保定。文幼时聪敏,胸怀奇志。张文谦为河东宣抚使,由参政王椅的推荐,征召尚文为掌书记官。不久西夏行中书省又征用他。至元六年(1269),开始订立朝中礼仪,经太保刘秉忠向世祖推荐,诏令尚文与其他

  • 卷三十七【下】·徐一夔

    钦定四库全书 明集礼卷三十七【下】 凶礼三 庶人丧仪 总叙 孔子曰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又曰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盖生乎天地之间者有贵贱之异而父母兄弟夫妇长幼之亲则无以异也故五服之制无间乎上下礼经所载公卿士庶之

  • 第二章 全地通同·梁启超

    凡大同之世,全地大同,无国土之分,无种族之异,无兵争之事,则不必划山为塞,因水为守,铲除天险,并作坦途。所有自古之崇山、盘栈、绝漠、横沙,头痛、身热之区,风灾、鬼难之地,深箐、密林之域,毒蛇、猛兽之所盘据,毛人、生番之所栖宿,

  • 附录·崔子方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经觧附録     宋 崔子方 撰春秋例要春秋之为书辞约而例繁欲其严也故其辞约欲其明也故其例繁例者辞之情也然则学者当比例而索辞然后可也例不胜其多故有与为例而疑于义者着之无与为例而不疑于义

  • 第八 摩篇 4·王诩

    【原文】故谋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①说也,故曰或结而无隙②也。夫事成必合于数,故曰道数与时相偶者③也。说者听,必合于情,故曰情合者听。故物归类,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者先濡。此物类相应④,于势譬犹是也。此言内

  • 说民第五·商鞅

    题记:商鞅在这一节论述了如何治理民众的问题。巧言善变,聪明有智谋,是民众违法乱纪的助手;儒家繁琐的礼节,使人涣散意志的音乐,是导致民众放荡淫佚的原因;仁慈是犯罪的根源;担保、举荐,是罪恶的庇护所。坏事有了帮助才能四处流

  • 卷一百九(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佚名

    △贤护长者会第三十九之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大城。住迦兰陀长者竹园。与诸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所作已办不受後有。长老舍利弗。为众之首。时诸比丘,围绕世尊欲听受法。身心调顺无有睡眠。当於尔时,如来世尊面貌容

  • 大智度論卷第六·欧阳竟无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釋初品中十喻第十一   解了諸法[一]如幻如燄如水中月如虚空如響如揵闥婆城如夢如影如鏡中像如化.   是十喻爲解空法故。問曰.若一切諸法空如幻.何以故諸法有可見

  • 摩利支天一印法·佚名

    有二印。一者身印。二者隐形印也。先作身印当心诵真言七遍。加持身五处。谓五处者。一心二额三左肩四右肩五顶是也。身印相虚心合拳。以二中指指端屈缠著二头指端。是大金刚轮印也真言曰。次作隐形印当心念诵一百八遍

  • 集诸经礼忏仪卷下·智升

        大唐西崇福寺沙门智升撰    比丘善导集记  往生礼赞偈一卷劝一切众生愿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国 六时礼赞偈。谨依大乘经。及龙树天亲此土沙门等。所造往生礼赞集在一处分作六时。唯欲相续系心助成往

  • 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莎士比亚

    《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晚年与人合写的戏剧,首次出版于1609年。故事情节大致是:主人公配力克里斯识破安提奥克斯父女的乱伦隐私,惧其权势,自己远航逃离本国。此后他颠沛流离,屡遭厄运。得知妻子

  • 测圆海镜·李冶

    古代数学经典著作。元李治著。共十二卷。成书于1248年。古称建立方程的过程为“造术”,解方程的过程为“开方”,该书重点在于造术,其方法称为“天元术”。该书给出的天元开方式简明准确,是一种符号数学,为对古代传统的数字

  • 太白阴经·李筌

    全名《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又名《太白阴符》、《阴符太白阴经》,中国古代兵书。李筌撰。10卷,约2万余字。现存平津馆影宋抄本、明汲古阁抄本、清内府抄本等。《墨海金壶》、《守山阁丛书》、《丛书集成初编》等多种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