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礼传家
【原文】
陈亢①问于伯鱼②曰:“子亦有异闻③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4)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5)其子也。”
【注释】
①陈亢:字子禽,他一向对孔子心存怀疑。②伯鱼,孔子的儿子孔鲤的字。③异闻:特别的听闻。陈亢怀疑孔子对自已的儿子有不同于其他学生的特别的教育。(4)趋:快走。按照礼的规定,臣经过君的面前,儿子经过父亲的面前,都应快走以示尊敬,⑤远其于:与自己的儿子保持距离,以免偏私、溺爱。
【译文】
陈亢问孔鲤说:“您从老师那里受到过与众不同的教育吧?”孔鲤回答:“没有。他曾经一个人站在庭中,我恭敬地走过,他问我:‘学《诗》了吗?’我说:‘没有。’他便说:‘不学《诗》,就不会说话?’我退下后便学起《诗》来。又有一天,他还是一个人站在庭中,我恭敬地走过。他又叫住我问:‘学礼了吗?’我说:‘没有。’他便说:‘不学礼,就无法立身。’我退下后便学起礼来。要说有什么特别的教育,就这样两次罢。”
陈亢下来后很高兴他说:“我问一件事得知了三件:得知《诗》,得知礼,还得知君子不偏爱自己的儿子。”
【读解】
过去很多文化人家的厅堂里都挂着“诗礼传家”的匾额,这来源大概也就起于孔子对自己儿子的教育了吧。
而我们看到,孔子对于儿子学《诗》学礼的要求,的确也不是什么与众不同的教育。在《泰伯》篇中,孔子就曾经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阳货》篇中,孔子又要求学生们说:“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所以,要求学《诗》也好,学礼也好,都是对学生们的普遍教育,而不是什么家传秘诀。这一点也再次证明了圣人“有教无类”(《卫灵公》)的教育方针。回到《诗》和礼本身的重要意义上来看,《诗》就是《诗经》,由孔子删削编定,在孔子看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不仅,‘思无邪”而且“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在当时简直就是一部百科全书。无论是外交谈判还是社交场合,引《诗》蔚为风气,所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至于说礼的重要性,那就更是不言而喻的了,礼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古代的礼在很大程度上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法。所以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礼既然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一个不学礼,不懂礼的人怎么能够在社会上立身处世呢?这就是“不学礼,无以立”的道理所在。
猜你喜欢 卷六一·邱濬 卷二十八·孙瑴 卷二·李明复 卷三十·湛若水 卷一百五十一·秦蕙田 卷二十七·魏了翁 卷十六·盛世佐 卷六·王质 卷一百六十九·佚名 大乘起信论卷上(实叉难陀译)·马鸣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四·欧阳竟无 记阅书遣闲·太虚 十住经卷第四·佚名 佛说巨力长者所问大乘经卷上·佚名 存财于信徒·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