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十、经学复盛时代

经学自两汉后,越千余年,至国朝而复盛。两汉经学所以盛者,由其上能尊崇经学、稽古右文故也。国朝稽古右文,超轶前代。康熙五十四年,御纂《周易折中》二十二卷;乾降二十年,御纂《周易述义》十卷;康熙六十五年,钦定《书经传说汇纂》二十四卷,钦定《诗经传说汇纂》二十卷,序二卷;乾隆二十年,御纂《诗义折中》二十卷;乾隆十三年,钦定《周官义疏》四十八卷,钦定《仪礼义疏》四十八卷;钦定《礼记义疏》八十二卷;康熙三十八年,钦定《春秋传说汇纂》三十八卷;乾隆二十三年。御纂《春秋直解》十六卷;乾隆四十七年,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以经部列首,分为十类。夫汉帝称制临决,未及著为成书;唐宗御注《孝经》,不闻遍通六艺。今鸿篇钜制,照耀寰区;颁行学官,开示蒙昧;发周、孔之蕴,持汉、宋之平。承晚明经学极衰之后,推崇实学,以矫空疏,宜乎汉学重兴,唐、宋莫逮。乾隆五十八年,诏刊十三经于太学,依开成《石经》,参以善本,多所订正。嘉庆八年,复命廷臣磨改,以期尽善,尤为一代盛典,足以别黑白而定一尊。

凡事有近因,有远因。经学所以衰而复盛者,一则明用时文取士,至末年而流弊已甚。顾炎武谓八股之害,甚于焚书。阎若璩谓不通古今,至明之作时文者而极。一时才俊之士,痛矫时文之陋,薄今爱古,弃虚崇实,挽回风气,幡然一变。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皆负绝人之姿,为举世不为之学。于是毛奇龄、阎若璩等接踵继起,考订校勘,愈推愈密。欺为近因。一则朱子在宋儒中,学最笃实。元、明崇尚朱学,未尽得朱子之旨。朱子常教人看注疏,不可轻议汉儒。又云:“汉、魏诸儒,正音读,通训诂,考制度,辨名物,其功博矣。”后以宋孝宗崩,宁宗应承重,而无明据,未能折服异议;及读《仪礼疏》,郑答赵商问父有废疾而为其祖服制三年斩,乃大佩服。谓礼经之文诚有阙略,不无待于后人;向使无郑康成,则此事诚未有断决。朱子晚年修《仪礼经传通解》,盖因乎此;惜书未成而殁。元、明乃专取其中年未定之说取士,士子乐其简易。而元本不重儒,科举不常行;明亦不尊经,科举法甚陋。慕宗朱之名,而不究其实,非朱子之过也。朱子能遵古义,故从朱学者,如黄震、许谦、金履祥、王应麟诸儒,皆有根柢。王应麟辑《三家诗》与郑《易注》,开国朝辑古佚书之派。王、顾、黄三大儒,皆尝潜心朱学,而加以扩充,开国初汉,宋兼采之派。斯为远因。圣人之经,本如日月,光景常新,有此二因,而又恭逢右文之朝,宜其由衰而复盛矣。

由衰复盛,非一朝可至;由近复古,非一蹴能几。国初诸儒治经,取汉、唐注疏及宋、元、明人之说,择善而从。由后人论之,为汉、宋兼采一派;而在诸公当日,不过实事求是,非必欲自成一家也。江藩作《汉学师承记》,以为梨洲、亭林两家之学,皆深入宋儒之室,但以汉学为不可废,多骑墙之见、依违之言,岂真知灼见者,乃以黄、顾二公附于册后。窃谓如江氏说,国初诸儒无一真知灼见者矣,岂独黄、顾二公!《师承记》首列阎若璩,江氏必以阎为真知灼见;案阎氏之功在考定古文之伪,而其《疏证》信蔡《传》臆造之事实,邵子意推之年代;其说《诗》,以王柏《诗疑》为然,谓《郑》、《卫》为可删;乃误沿宋学,显背汉儒者。江刻于黄、顾而宽于阎,是并阎氏之书未之考也。当时如胡渭《易图明辨》,能辟《图》、《书》之谬,而《洪范》并攻汉儒。陈启源《毛诗稽古编》能駮宋以申毛,而经说间谈佛教。万斯大、方苞等兼通《三礼》,多信宋而疑汉。其不染宋学者,惟毛奇龄;而毛务与朱子立异。朱子疑伪孔古文,而毛以伪孔为可信;朱子信《仪礼》,而毛以《仪礼》为可疑;此则朱是而毛非者。虽由门户之见未融,实以途径之开未久也。此等处宜分别观之,谅其求实学之苦心,勿遽责以守颛门之绝业。

雍、乾以后,古书渐出,经义大明。惠、戴诸儒,为汉学大宗,已尽弃宋诠,独标汉帜矣。惠周惕子士奇,孙栋,三世传经。栋所造尤邃,著《周易述》、《古文尚书考》、《春秋补注》、《九经古义》等书。论者拟之汉儒,在何邵公、服子慎之间。而惠氏红豆山斋楹帖云:“《六经》宗孔、孟,百行法程、朱。”是惠氏之学未尝薄宋儒也。戴震著《毛郑诗考正》、《考工记图》、《孟子字义疏证》、《仪礼正误》、《尔雅文字考》,兼通历算声韵,其学本出江永,称永学自汉经师康成后,罕其俦匹。永尝注《朱子近思录》;所著《礼经纲目》,亦本朱子《仪礼经传通解》。戴震作《原善》、《孟子字义疏证》,虽与朱子说经牾,亦只是争辨一理字。《毛郑诗考正》尝采朱子说。段玉裁受学于震,议以震配享朱子祠。又跋朱子《小学》云:“或谓汉人言小学谓六书,非朱子所云,此言尤悖。夫言各有当;汉人之小学,一艺也;朱子之小学,蒙养之全功也。”段以极精小学之人,而不以汉人小学薄朱子《小学》。是江、戴段之学未尝薄宋儒也。宋儒之经说虽不合于古义,而宋儒之学行实不愧于古人。且其析理之精,多有独得之处。故惠、江、戴、段为汉学帜志,皆不敢将宋儒抹杀。学求心得,勿争门户;若分门户,必起诟争。江藩作《国朝汉学师承记》,焦循贻书诤之,谓当改《国朝经学师承记》,立名较为浑融。江藩不从,方东树遂作《汉学商兑》,以反攻汉学。平心而论,江氏不脱门户之见,未免小疵;方氏纯以私意肆其谩骂,诋及黄震与顾炎武,名为扬宋抑汉,实则归心禅学,与其所著《书林扬觯》,皆阳儒阴释,不可为训。

国朝经师,能绍承汉学者,有二事。一曰传家法,如惠氏祖孙父子,江、戴、段师弟,无论矣。惠栋弟子有余萧客、江声。声有孙沅,弟子有顾广圻、江藩。藩又受学余萧客。王鸣盛、钱大昕、王昶皆尝执经于惠栋。钱大昕有弟大昭,从子塘、坫、东垣、绎、侗。段玉裁有婿龚丽正,外孙自珍。金榜师江永。王念孙师戴震,传子引之。孔广森亦师戴震。具见《汉学师承记》。他如阳湖庄氏《公羊》之学,传于刘逢禄、龚自珍、宋翔凤;陈寿祺《今文尚书》、《三家诗》之学,传子乔枞;皆渊源有自者。一曰守颛门。阮元云:“张惠言之《虞氏易》,孔广森之《公羊春秋》,皆孤家专学也。”阮氏所举二家之外,如王鸣盛《尚书后案》,专主郑义;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兼明今古;陈乔枞《今文尚书经说考》,专考今文;胡承珙《毛诗后笺》,陈奂《毛诗传疏》,专宗《毛诗》;迮鹤寿《齐诗翼奉学》,发明齐《诗》;陈乔枞《三家诗遗说考》,兼考鲁、齐、韩《诗》;凌曙、孔广森、刘逢禄皆宗《公羊》,陈立《义疏尤备》;柳兴宗《榖梁大义述》,许桂林《榖梁释例》,皆主《榖梁》,钟文烝《补注》尤备;《周官》有沈彤《禄田考》,王鸣盛《军赋说》,戴震《考工记图》;《仪礼》有胡匡衷《释官》,胡培翚《正义》;《论语》有宋翔凤《说义》,刘宝楠《正义》;《孟子》有焦循《正义》;《尔雅》有邵晋涵《正义》,郝懿行《义疏》;皆卓然成家者。家法颛门,后汉已绝,至国朝乃能寻坠绪而继宗风。传家法则有本原,守颛门则无淆杂。名家指不胜屈,今姑举其荦荦大者。

国朝经师有功于后学者有三事。一曰辑佚书。两汉今文家说亡于魏、晋;古文家,郑之易,马、郑之《书》,贾、服之《春秋》,亡于唐、宋以后。宋王应麟辑《三家诗》、郑氏《易注》,虽蓃采未备,古书之亡而复存者实为首庸。至国朝而此学极盛。惠栋教弟子,亲授体例,分辑古书。余萧客《古经解钩沈》,采唐以前遗说略备。王谟《汉魏遗书钞》,章宗源《玉函山房丛书》,辑汉、魏、六朝经说尤多。孙星衍辑马、郑《尚书注》,李贻德述《左传贾》、《服注》,陈寿祺、乔枞父子考《今文尚书》、《三家诗》。其余间见诸家丛书,抱阙守残,得窥崖略,有功后学者,此其一。一曰精校勘。校勘之学,始于《颜氏家训》、《匡谬正俗》等书。至宋,有三刘、宋祁之校史。宋、元说部,间存校订,然未极精审,说经亦非颛门。国朝多以此名家,戴震、卢文召、丁杰、顾广圻尤精此学。阮元《十三经校勘记》,为经学之渊海。余亦间见诸家丛书,刊误订讹,具析疑滞,有功后学者,又其一。一曰通小学。古人之语言文字与今之语言文字异;汉儒去古未远,且多齐、鲁间人,其说经有长言、短言之分,读为、读若之例。唐人已不甚讲,宋以后更不辨。故其解经,如冥行擿埴,又如郢书燕说,虽可治国,而郢人之意不如是也。小学兼声音故训。宋吴棫、明陈第讲求古音,犹多疏失。顾炎武《音学五书》,始返于古。江、戴、段、孔,益加阐明。是为音韵之学。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昌明许慎之书。同时有严可均、钮树玉、桂馥,后有王筠、苗夔诸人,益加阐明。是为音韵兼文字之学。经师多通训诂假借,亦即在音韵文字之中;而经学训诂以高邮王氏念孙、引之父子为最精,郝懿行次之。是为训诂之学。有功于后学者,又其一。

国朝经学凡三变。国初,汉学方萌芽,皆以宋学为根柢,不分门户,各取所长,是为汉、宋兼采之学。乾隆以后,许、郑之学大明,治宋学者已鲜。说经皆主实证,不空谈义理。是为专门汉学。嘉、道以后,又由许、郑之学导源而上,《易》宗虞氏以求孟义,《书》宗伏生、欧阳、夏侯,《诗》宗鲁、齐、韩三家,《春秋》宗《公》、《榖》二传。汉十四博士今文说,自魏、晋沦亡千余年,至今日而复明。实能述伏、董之遗文,寻武、宣之绝轨。是为西汉今文之学。学愈进而愈古,义愈推而愈高;屡迁而返其初,一变而至于道。学者不特知汉、宋之别,且皆知今、古文之分。门径大开,榛芜尽辟。论经学于今日,当觉其易,而不患其难矣。乃自新学出,而薄视旧学,遂有烧经之说。圣人作经,以教万世,固无可烧之理;而学之简明者有用,繁杂者无用,则不可以不辨。《汉书艺文志》曰:“古者,三年通一艺,用日少而畜德多。”此简明有用之学也。又曰:“后世便辞巧说,幼童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此繁杂无用之学也。今欲简明有用,当如《汉志》所云“存大体,玩经文”而已。如《易》主张惠言《虞氏义》,参以焦循《易章句》、《通释》诸书;《书》主伏《传》、《史记》,辅以两汉今文家说;《诗》主鲁、齐、韩三家遗说,参以毛《传》、郑《笺》;《春秋》治《公羊》者主何《注》、徐《疏》,兼采陈立之书;治《左氏》者,主贾、服遗说,参以杜《解》;《三礼》主郑《注》,孔、贾《疏》,先考其名物制度之大而可行于今者,细碎者姑置之。后儒臆说,极屏勿观。则专治一经,固属易事;兼通各经,亦非甚难。能考其源流而不迷于涂径,本汉人治经之法;求汉人致用之方,如《禹贡》治河、《洪范》察变之类,两汉人才之盛必有复见于今日者,何至疑圣经为无用以孔教为可废哉!

《皇清经解》、《续皇清经解》二书,于国朝诸家,蓃辑大备;惟卷帙繁富,几有累世莫殚之疑;而其中卓然成家者,实亦无几;一知半解,可置不阅。今之治经者,欲求简易,惟有人治一经,经主一家;其余各家,皆可姑置;其他各经,更可从缓。汉注古奥,唐疏繁复,初学先看注疏,人必畏难,当以近人经说先之。如前所列诸书。急宜研究。或犹以为陈义太高,无从入手,则《书》先看孙星衍《今古文注疏》,《诗》先看陈奂《毛氏传疏》亦可。但能略通大义,确守古说,即已不愧颛门之学。此古之治经者所以重家法而贵颛门也。国朝诸儒有承家法而守颛门者,亦有无家法而非颛门者;今主一家,当取其有家法与颛门者主之。《国朝汉学师承记》具列家法颛门甚详,其成书在乾、嘉之间,故后出者未著于录。嘉、道后,治今文说者,《师承记》皆不载,《皇清经解》亦未收其书,书具见于《续经解》中,故《续经解》更切要于前《经解》也。学者诚能于经学源流正变研究一过,即知今之经学,无论今文古文、专学通学,国朝经师莫不著有成说,津逮后人。以视前人之茫无途径者,实为事半功倍。盖以了然于心目,则择从甚易,不至费日力而增葛藤。惟西汉今文近始发明,犹有待于后人之推阐者,有志之士,其更加之意乎!

《四库提要》经部总叙曰:“自汉京以后,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学凡六变。其初专门授受,递禀师承;非惟训诂相传,莫敢同异;即篇章字句,亦恪守所闻。其学笃实谨严,及其弊也拘。王弼、王肃,稍持异议。流风所扇,或信或疑。越孔、贾、啖、陆,以及北宋孙复、刘敞等,各自论说,不相统摄。及其弊也杂。洛、闽继起,道学大昌;摆落汉、唐,独研义理;凡经师旧说,俱排斥以为不足信。其学务别是非,及共弊也悍。(原注:如王柏、吴澄攻驳经文动辄删改之类。)学脉旁分,攀援日众;驱除异己,务定一尊。自宋末以逮明初,其学见异不迁,及其弊也党。(原注:如《论语集注误》引包咸夏瑚商琏之说,张存中《四书通证》即阙此一条以讳其误。又如王柏删三十二篇,许谦疑之,吴师道反以为非之类。)主持太过,势有所偏;才辨聪明,激而横决。自明正德、嘉靖以后,其学各抒心得,及其弊也肆。(原注:如王守仁之末派,皆以狂禅解经之类。)空谈臆断,考证必疏,于是博雅之儒,引古义以抵其隙。国初诸家,其学徵实不诬,及其弊也琐。(原注:如一字音训动辨数百言之类。)”案二千年经学升降得失,《提要》以数十言包括无遗,又各以一字断之。所谓拘者,两汉之学也;杂者,魏、晋至唐及宋初之学也;悍者,宋庆历后至南宋之学也;党者,宋末至元之学也;肆者,明末王学也;琐者,国朝汉学也。《提要》之作,当惠、戴讲汉学专宗许、郑之时,其繁称博引,间有如汉人三万言说“若稽古”者。若嘉、道以后,讲求今文大义微言,并不失之于琐,学者可以择所从矣。

猜你喜欢
  卷一百一十九 朱子十六·黎靖德
  卷一·朱熹
  卷一三六·邱濬
  体论·杜恕
  卷一百八十七·山井鼎
  卷十八·吕本中
  卷三十三·朱熹
  卷八·吴廷华
  卷六·张尔岐
  卷五百五十·佚名
  大雲初分得转生死业烦恼健度第六·佚名
  百千颂大集经地藏菩萨请问法身赞全文·佚名
  妙法莲华经玄义节要卷下·智旭
  题普庵祖师书金刚经·太虚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第三·知礼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杨际昌

      国朝右文,超轶前代。世祖抚有宇内,不废文翰。长洲尤悔侗尝作《西厢传奇》“临去秋波”文,深邀睿鉴,叹为才子。後见《读离骚乐府》,亦称旨,俾教坊内人,播之管弦。及龙驭升遐,悔罢官,自北平归,新城王司寇士礻真

  • 癸卯、甲辰三十二首·许南英

    癸卯、甲辰(光绪二十九~三十年、一九○三~○四)癸卯复奉调帘之役,有感而作新学吾何有?从公今复来。若凭文取士,终觉世无才。洙泗木将坏,亚欧花未胎。群公皆硕彦,何以报涓埃!社会浪滔滔,风潮学界高!群嗤先进野,自命少年豪!思想主冲突

  • “你指着太阳起誓”·闻一多

    你指着太阳起誓,叫天边的寒雁 说你的忠贞。好了,我完全相信你, 甚至热情开出泪花,我也不诧异。 只是你要说什么海枯,什么石烂…… 那便笑得死我。这一口气的工夫 还不够我陶醉的?还说什么“永久”? 爱,你知道我只有一口气的贪

  • 葛立方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葛立方(?-1164)字常之,江阴(今属江苏)人,随父徙居吴兴。绍兴八年(1138)进士。历任左奉议郎、太常博士,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为考功员外郎兼中书舍人。累官至吏部员外郎、左司郎中、权吏部侍郎,出知袁州。隆兴元年(1163),命

  • 卷五十八 志三十三·赵尔巽

      ◎地理五   △江苏   江苏:禹贡扬及徐、豫三州之域。明为南京。清顺治二年改江南省,设布政使司,置两江总督辖江南、江西,驻江宁。又设淮扬总督,寻裁。及江宁巡抚。治苏州。又设凤庐安徽巡抚,寻裁。十八年,分府九:安庆

  • 卷之五百九十七·佚名

    光绪三十四年。戊申。冬十月。癸丑朔。享太庙。遣恭亲王溥伟恭代行礼。  ○遣官祭永陵。福陵。昭陵。昭西陵。孝陵。孝东陵。景陵。泰陵。泰东陵。裕陵。昌陵。昌西陵。慕陵。慕东陵。定陵。定东陵。惠陵。  ○

  • 卷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通志卷八氏族略【八】【臣】等谨按汉人姓氏郑志氏族略内俱经编録自无庸重见至满洲旗分内之高丽尼堪台尼堪抚顺尼堪等姓氏仍应仿照八旗氏族通谱之例另为编载附於满洲蒙古之後惟名位及格者无多每姓附録

  • 卷二十九关税·冯煦

    芜湖关关分户、工两部。工部抽分设于明成化七年,户部钞关设于崇祯三年。国朝因之差户部汉司官一员监收。顺治四年,改定差满、汉司官各一员,八年,专差汉司官一员。康熙四年,改归池太道管理,嗣改为徽宁池太广道,现称皖南道。九

  • 学记·戴圣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敎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

  • 乐庵语録后跋·龚昱

      太平全盛时三光五岳之气未【阙】       厚与今不同况贤于人者哉余自幼侍先尹相山及诸叔父行见其年余七十率皆彊健不甚服温补药余兄弟尝自斟酌气血已为弗类今见子侄辈才二三十歳徃徃饵雄附如常膳又逺不逮吾

  • 卷十四·傅逊

    <经部,春秋类,春秋左传属事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传属事卷十四  明 傅逊 撰宋殇公之弑隠公三年秋宋穆公疾召大司马孔父而属殇公焉曰先君舍与夷而立寡人寡人弗敢忘若以大夫之灵得保首领以没先君若问与夷其将何辞

  • 成大乘论·太虚

      皈心分第一  述意分第二  性相分第三  回向分第四  皈心分第一皈心无方自心体,自心常如真实性,广大清净德相海,无碍圆明微妙用。及彼满成大菩提,究竟正觉自心者,刹身庄严不思议,愿轮平等周法界,大智大悲大修行,无

  • 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裴休

    裴相公问师曰。山中四五百人。几人得和尚法。师云。得者莫测其数。何故。道在心悟。岂在言说。言说只是化童蒙耳。问如何是佛。师云。即心是佛。无心是道。但无生心动念有无长短彼我能所等心。心本是佛。佛本是心。心

  • 卷第三·佚名

    陀罗尼杂集卷第三 未详撰者今附梁录 摩醯首罗天王咒一首 八臂那罗延天咒一首 大功德天咒一首 八龙王咒八首(并诸菩萨天王龙王发愿说偈) 摩醯首罗天王咒 我摩醯首罗天王今欲说神咒。愍念诸众生为除苦本。除其我慢心令

  • 卷之十二·别庵性统

    续灯正统卷十二 南海普陀嗣祖沙门西蜀 性统 编集 临济宗 大鉴下第十九世 天童派禅师法嗣 宁波府天宁无镜彻禅师 举僧问岩头。浩浩尘中。如何辨主。头曰。铜沙锣里满盛油话。颂曰。百万雄兵入汉关。威如猛虎阵如山

  • 名优之死·田汉

    现代戏剧家田汉早期的多幕话剧的代表作之一,写于1929年。剧中的京剧名艺人刘振声老板,把“玩意儿(艺术)”看得比生命还贵重;他把演戏和做人紧紧联系在一起,其信条是“演正派戏,做正派人”。老旦刘凤仙从小卖给人家当

  • 妙法莲华经玄义·智顗

    二十卷。唐释智顗撰。《妙法莲华经玄义》亦称《法华经玄义》略称《法华玄义》这是天台宋评释《妙法莲华经》题名的主要着述为天台三大部之一。是由智口授,弟子灌顶随听随记整理成书。玄义以五章叙经,即:一法喻为名,二实相

  • 从容:弘一法师的人生智慧课·李叔同

    《从容:弘一法师的人生智慧课》讲述了从容是一种修养、一种气质、一种境界、是一个人的睿智与大度。从容是一种生活态度,面对浮躁忙乱、追逐物质和感官享受的社会,我们不妨学会跳出人我是非,修一颗从容自在心。从容是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