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居业録卷一

(明)胡居仁撰

○心性第一

今人言心学者便要说静时无心居仁问之设若无心亦须有理彼又应曰静无而动有彼信以为静时眞无心与理矣夫天命之性与生俱生不可须臾离故静而未有事接之时则此心未动此理未发然此时此心寂然在内此理全具于中故戒谨恐惧以存养之若眞无心与理又戒惧做甚又存养个甚必有物在内故须主敬须存养故程子以为静中有物静中虽无所知觉亦有知觉在又有因程子说静中有物遂要察见本体看未发以前气象此又非也静中只有个操存涵养曷尝有看见察见或问周子言静无而动有何也曰周子言无以未形而言非眞无也乃无中含有也故朱子解之曰静非无也以未形而谓之无

今人言心便要求察而见其心之体则内里自相扰乱反无主矣然则古人言提撕唤醒非与曰才提撕唤醒则心惕然而在非察见之谓也

人心万理咸备无所不有只要修省得到

理无形而具于心心具是理而无迹故可谓之虚不可谓之无不可谓之空空则无矣心不虚不能涵具众理所以心体本虚也

心与理本一心虽虚理则实心中无他物只有此理全具在内

所以为是心者理也所以具是理者心也故理是处心即安心存此理即在非但在己如此在人亦然所行合理人亦感化归服非但在人如此在物亦然茍所行合理庶物亦各得其所先儒言人之为学心与理而已三代之治顺理者也心与理本不相离逐物欲则离矣异端则离矣圣人则心与理一也贤者合于一也

心体本全元无亏欠或为昏气隔塞或为旧习斵丧所以要涵飬者只要养完此本体则天徳自全

身行一日不过百里所厯不过十二时心则顷刻千万里顷刻千万岁盖身则梏于形气心则通乎神也

心理不相离心存则理自在心放则理亦失理明则心必明心明则理亦着存心穷理交致其功方是

心虽主乎一身体之虚灵足以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用之微妙实不外乎一人之心知此则内外体用一而二二而一也

离内外判心迹此二本也葢心具众理众理悉具于心心与理一也故天下事物之理虽在外统之在吾一心应事接物之迹虽在外实吾心之所发见故圣人以一心之理应天下之事内外一致心迹无二异端虚无空寂此理先絶于内以何者而应天下之事哉由其专事乎内而遗其外不考诸迹而专求诸心厌弃事物之理专欲本心之虚灵是分内外心迹为二本矣愚尝思之内外心迹终二他不得空则内外俱空实则内外俱实有则内外皆有无则内外皆无是则心迹皆是非则心迹皆非正则心迹皆正邪则心迹皆邪固未尝二也

吾儒则心与理为一故心存则理明心放则理昏释氏则心与理二故心虽存亦无理儒者用戒谨恐惧而心存是敬以直内万理俱在而遇事尤加敬慎故心与理不离释氏则屏絶思虑事理使不挠吾心以为存惟无事时如此做得事来一挠便乱了是他心存时已与理离而为二因心与理二故一动便乱或谓释氏有体无用予以为正是他无体故无用

理与气不相离心与理不二心存则气清气清则理益明理明气清则心益泰然矣故心与气须养理须穷不可偏废或曰修养家之飬气同否曰修养家所飬乃一身之私气私则邪矣恶人气亦盛何也恶人乃恶浊麄暴之气血气之私也若清纯刚直乃正气也尝验之存心密则麄暴昏浊之气自消理直则刚大之气自生心也理也气也二而一也正则俱正邪则俱邪

为物欲所胜者皆是心不能做主也处事不得其宜者亦是心失其职也此涵养省察之功当尽也

心具众理所患者纷乱放逸惰慢故须主敬主一无适所以整其纷乱放逸整齐严肃所以救其惰慢此存心之要法也

涵养本原与穷索义理实交相渉葢人心只有许多义理更无别物涵养既至则天理自明穷理既精本心愈安也

心精明是敬之效才主一则精明二三则昏乱矣

心在重处发熟处难忘若利禄重则心在利禄上发功业重则心在功业上发那边熟心只从放那边是恋着旧习也若非勇猛奋发择善固执改革旧习虽欲勉强操持心未易収尝谓学专为己心自少至外驰更加主敬其有不存者乎

心有主虽在闹中亦静故程子以为金革百万与饮水曲肱一也然必知之深养之厚心方不动

心有存主即能宰制万物孟子求放心是本原工夫释氏置心于无用之地曷尝有主

满腔子是恻隠之心则满身都是心也如刺着便痛非心而何然知痛是人心恻隠是道心

无事时不敎心空有事时不敎心乱

心无主宰静也不是工夫动也不是工夫静而无主不是空了天性便是昏了天性此大本所以不立也动而无主若不猖狂妄动便是逐物徇私此达道所以不行也己立后自能了当得万事是有主也

放心是逐物于外惕然警惧则即此而在矣是知戒谨恐惧乃存心之要也

用心不可太过过则生疾心为神明之舍过苦则神枯惟主一无适优游涵泳自然义理畅明

容庄则心正

未有外貎不庄心能一者

人庄敬体即立大本即在不然则昏乱无本

敬是庄严畏谨之意程子说主一是直截在心地上做工夫

言者心之声事者心之迹心正时言必不差事亦顺理

人心公便与天地同体才私便与天地万物暌隔释氏以自私之心强包括天地万物故背逆天地絶灭人物

吾儒是随事尽理以存其心所谓敬者只是专一谨慎无事时心专一在此不敢怠惰有事时心亦专一在此事上不敢怠惰所以无事时心湛然在内有事时即是这个心去应察处置所以动静表里本末共此心只是个专一畏敬佛氏只是硬把捉系缚这个心方其无事时把捉系缚得住有事时便乱了

观鼻端是取至近一物以覊系其心使动不得呜呼心至灵至贵为万事主宰而受制系于一物可哀也

朱子曰孟子说存其心虽是紧切却添事不如孔子只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立定规矩与学者守使之心自存

今之学道者多入异教是他做存心工夫上差了程朱辟异端甚详今被他反引其言入异敎去因此风已盛鼓惑后学陷溺人心世道必愈衰岂天意如此柰何柰何

释氏要无心终无不得故在空中见出一个假物事以为识心见性以为不生不灭其实未尝识心未尝见性也

天理有善而无恶恶是过与不及上生出来人性有善而无恶恶是气禀物欲上生出来

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性如水之源感动是水之流也如源本清流出来便有清浊清者是不为沙尘所溷浊者为所溷也用力之道当浚其源澄其流

理无不善所以发而为阴阳五行以生人物者气也其交感错综益参差不齐而清浊偏正于是焉分而贤愚善恶出矣虽有贤愚善恶之分然本然之善未尝不存乎其中但贤者因其气之清而能明其理有其善愚者因其气之浊以蔽其理而失其善流于恶矣故孟子言性善是就所生所禀之理而言孔子言性相近指气禀而言韩退之言性有三品是专就气禀而言程子言善固性也恶亦不可不谓之性是兼理与气禀而言如清者为水而浊者亦为水盖水之源本清流出去便有清有浊理之源本善禀于人便有善有恶故论性至周程张朱始备若荀子言性恶掦子性善恶混失之逺矣

荀子只性恶一句诸事壊了是源头已错末流无一是处故其以礼义敎化为圣人所造作伪为以矫人之性而化人之恶殊不知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此皆吾性中所具之礼圣人因而品节制作之礼义敎化既成又足以正其情飬其性节其欲成其徳此足见礼乐敎化自吾性中出圣人因而成之则性善无疑矣孟子言性善在本源上见得是故百事皆是荀子在本源上见错故百事皆错

荀子不知性之为理只在情欲上看故曰性恶遂以礼义敎化刑政皆圣人伪为其罪大矣葢礼义敎化政刑皆天理之当然人性之固有圣人因而裁制之惟伊川程子言性即理也眞实精切发明孟子性善最尽朱子又曰性者人心所禀之天理则又曲而详矣

朱子曰未感物时若无主宰则亦不能安其静只此便自昏了天性不待外物之引然后差也李延平曰人固有无所喜怒哀乐之时然谓之未发则不可言无主也

定性无内外无将迎明道不惟所见端的又工夫完纯非去圣不逺不能如此尝验之无内外工夫犹可能无将迎非心性已定无一毫牵引之私不能也

虽昏乱之世公论犹存此见人性之善处此见秉彛之不可冺处

善乃人性之固有人之所当为故张南轩曰为己者无所为而然者也董子曰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此南轩董子心术之正也不然是以私意为学固已与道离矣

韩子以博爱为仁虽不是犹胜以觉言仁者故朱子训心之徳爱之理又曰仁者本心之全徳中庸曰仁者人也朱子曰人指人身而言具此生理自然便有恻隠慈爱之意孟子曰仁人心也程子曰心如糓种仁则其生之性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朱子曰天地以生物为心而所生之物因各得夫天地生物之心以为心故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合此数说而体验之仁可得矣

仁则天理浑然万物皆有生意

人心若仁则万物皆在吾生育之中

本心之生理便是仁不仁戕其心生理也

涵飬得本心熟到清明和畅处仁可得矣

心如糓种仁则其生之性古今说仁字惟此最亲切

医书以手足风顽为不仁程子善之葢人而不仁私意蔽隔天理不能贯通天地万物漠然与己无干如风顽之人手足疾痛不相管摄也

程子说鸡雏可以观仁切脉可以观仁是无时无处不体验鸡雏是生意醇粹处切脉是生理贯通处程子用心熟方见

天地人物分虽不同同此一理形虽不同同此一气故圣人所以眞实恳恻以仁民爱物乃其心之自然非强而为之也其所以民安物阜而上下与天地同流者亦其效之自然非有一毫增益于性分之外也民之所以仰瞻感化者亦其心之自然而不容遏非有强也所以然者理一气一故也

欲生于气是气为主而灭乎理须使理为主而气顺焉

人之知识才能本于性然亦不能不蔽于气故性与气皆当养之以复初

不可自恕葢恕者求仁之方施于人之事也若施于己则自治不严偷惰茍简进修必倦改过必不勇矣

为善最乐即是心广体胖也

居业録卷一

猜你喜欢
  尚书古文疏证卷七·阎若璩
  第十七章 3·辜鸿铭
  卷二十六·陈启源
  卷十二·康熙
  卷一百三十一·秦蕙田
  卷六·王植
  《中庸》傳·欧阳竟无
  成公·成公四年·左丘明
  卷七十四·佚名
  ●重雕清凉传序·张商英
  建中靖国续灯录卷第一·惟白
  大林寺募修佛殿法堂序·太虚
  中国近代之民族生活·太虚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佚名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卷第一·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海音诗·佚名

    海音诗侯官刘家谋芑川着秋斋卧病谢朋徒,欹枕狂吟且自娱;绝域西来声不断,可知歌答有天吴。壬子夏秋之间,卧病连月,不出户庭。海吼时来,助以台飓;郁勃号怒,壹似有不得已者。伏枕狂吟,寻声响答韵之;曰「海音」。一方擘画括全台,叙述

  • 消寒新咏(清)铁桥山人、问津渔者、石坪居士 着·张次溪

    ●目录 消寒新咏  范二官  徐才官  王百寿  王喜龄  倪元龄  李玉龄  李福龄  毛二官  金福寿  胡祥龄  李桂龄  刘大保  宋长生  潘巧龄  李增官  张三寳  陈五福  王琦官 ●消寒新咏 铁桥山人、

  • 御批歴代通鉴辑览卷三十一·乾隆

      晋  孝恵皇帝  【乙丑】永兴二年夏四月张方复废羊后  秋七月东海王越自领徐州都督传檄讨张方  东海中尉刘洽以张方刼迁车驾劝东海王越讨之越传檄山东紏率义旅迎天子还旧都徐州长史王修説刺史东平王楙【字

  • 福建通志列传选卷六·陈衍

    王凤来陈文海林谦光施德馨黄式度傅为霖何朝炳王璋刘琦龄陈芳濂李倪昱朱升允陈日来张有泌石国任张锦黄继伯郭文鋕(兄廷筠)许懿善(子德树)童浚德史诚揭皇谟林国炫朱廷鸿(子阳、孙泗)庄元陈九龄陈鹏南(子思敬)陈元恕翁怀清谢金銮

  • 虞庆则传·魏徵

    虞庆则是京兆栎陽人,本姓鱼,他的祖上曾辅佐赫连氏,于是在灵武安家,世代都是北方的豪杰。 父亲虞祥,曾任北周灵武太守。 庆则小时候就雄健罢毅,性情倜傥,身高八尺,有胆略有气概,擅长讲鲜卑话。 他常常身披沉重的铠甲,腰带两革建,

  • 卷八十五·赵汝愚

    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八十五宋 赵汝愚 编礼乐门郊祀上英宗乞罢郊宫无益工作 吕 诲臣窃以国家之大事莫重於郊祭罄明察之心尚质崇简所以称天子之德也天神之佑荅以灵贶享是精诚而已陛下纂绍之初方修大礼自诏下中

  • 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司马迁

    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索隐】:南正重以司天,火正黎以司地。案:张晏云“南方,阳也。火,水配也。水为阴,故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兼地职”。臣瓚以为重黎氏是司天地之官,司地者宜曰北正,古文作“北”字,非也。扬

  • 严观韶·周诒春

    严观韶 字凤成。生于广东香山。永久通信处。上海靑年会。已婚。初学于檀香山。为檀香山丽记报经理。光緖二十九年。自费游美。光緖三十四年。入鄂海阿大学。习商业。宣统元年。入埃瓦省立大学。宣统二年。入芝加哥大

  • 泾野子内篇卷十三·吕柟

    鹫峯东所语汪威问衣服之制先生曰古人制物无不寓一个道理如制冠则有冠的道理制衣服则有衣服的道理制鞋履则有鞋履的道理人服此而思其理则邪僻之心无自而入故曰衣有深衣其意深逺履有絇綦以为行戒故夫子曰立则见其参于前

  • 孟子集注大全卷三·胡广

    <经部,四书类,四书大全__孟子集注大全钦定四库全书孟子集注大全巻三公孙丑章句上凡九章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复扶又反】公孙丑孟子弟子齐人也当路居要地也管仲齐大夫名夷吾相【去声】桓公霸

  • 提要·吴澄

    欽定四庫全書     經部五春秋纂言總例     春秋類提要【臣】等謹案春秋纂言總例七卷春秋纂言十二卷元吳澄撰澄有易纂言已著録是書採摭諸家傳注而間以己意論斷之首為總例凡分七綱八十一目其天道人紀二例澄所

  • 支那內學院院訓釋釋師訓第一·欧阳竟无

    訓支那內學院。舉四句︰曰師,曰悲,曰教,曰戒。次第釋之。注作師一有出類拔萃之物類,固應有出類拔萃之人類,即應有出類拔萃之思想,出類拔萃之先覺,與夫先覺覺後覺之事,而師之為物以立。識與識皆充法界,皆相梵網,故人與人、人與有情

  • 佛说圣法印经·佚名

    佛说圣法印经(天竺名阿遮昙摩文图)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佛告诸比丘。听诸比丘。唯诺受教佛言。当为汝说圣法印。所应威仪。现清净行。谛听善思念之。佛言。比丘。假使有人

  • 卷第五·佚名

    实叉难陀译八十华严经复次,普贤菩萨摩诃萨,入不思议解脱门方便海,入如来功德海。所谓:有解脱门,名:严净一切佛国土调伏众生令究竟出离。有解脱门,名:普诣一切如来所修具足功德境界。有解脱门,名:安立一切菩萨地诸大愿海。有解脱

  • 第十 别伽陀集·佚名

    呵责法为何?忆念法为何?众僧法为何?心念法为何?呵责法为忆念[罪]。忆念法为折伏。众僧法为获得[决断]。心念法为各人之[决断]。汝若为检问者,草率勿言,怒而勿言,怒而勿行。于经,于律,于随法,于所制,于随顺法,草率无利益之诤论语勿言。依

  • 康熙永定县志·佚名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增补 ,十卷,卷一(缺) ,卷二 封 域 志 ,卷三 营 建 志 ,卷四 学 校 志 ,卷五 赋 役 志 ,卷六 秩 官 志 ,卷七 选 举 志 ,卷八 人 文 志 ,卷九 兵 制 志 ,卷十 续 增 。

  • 高上玉皇满愿宝忏·佚名

    高上玉皇满愿宝忏,撰人不详。内提及元代加封文昌帝君、纯阳帝君(吕洞宾)尊号,应出于元末明初。原书十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威仪类。全书分忏仪、赞叹、皈依、除罪、断障、消灾、集福、成真、结意、满愿十节。各节内容

  • 大学古本说·李光地

    一卷。中庸章段一卷。中庸余论一卷。读论语札记二卷。读孟子札记二卷。清李光地(1642—1718)撰。李光地字晋卿,号厚庵,清代理学家,福建安溪人。康熙九年(1670)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学博而精,尤深入《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