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七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分记卷七     宋 程公说 撰年表七

晋卿年表

春秋诸侯鲁晋齐皆侯伯之旧宋则王者之后也鲁以周公宋以先王典章在焉若曰诸侯宋鲁于是观礼而齐晋代兴务以伯功相尚齐桓晋文之事可覆视也然宋之文献或不足征齐之内政务从简易君子谓其非古矣鲁于礼乐以僣为典晋置六军以僣为强圣人尤伤之盖鲁所重在文物故僣作礼乐而兵权之归私室者有不能收晋所重在伯权故僣有军制而典礼之存故府者或不能考则以其国政所施者异也晋作六军自景公始而考其原已兆于文公被庐之搜复大于清原之搜假搜而僣増军因军而僣命卿文公其作俑者欤故其强家世族迭命为卿以执国命而邦国王官之旧皆转为空官矣逮于悼公新军之舍稍更其僣然三军六卿防而莫革故余表晋诸卿始文终平皆取诸传而会盟征伐书于经者咸述焉嗟夫方六卿并命也晋伯于是为盛矣而终之分为六卿其亦势理之必至欤具着篇端表微君子得以考云作晋卿年表

二十九年

三十年

三十一年

搜于清原作五军以御狄赵衰为卿杜预注衰从原大夫为新军帅按新军将佐当有四人而传仅见衰名文六年遂罢之矣故附于此不复别谱

<经部,春秋类,春秋分记,卷七>孔颖达曰晋侯将以士縠梁益耳将中军先克曰狐赵之勲不可废也以狐射姑将中军赵盾佐之阳处父改搜于董更以赵盾将中军狐射姑佐之是一搜而三易中军帅三易者士縠梁益耳将中军易代前人是一易也狐射姑将中军是二易也又赵盾将中军是三易也致使贾季箕郑之徒怨恨而作乱大抵命元帅而顷刻屡改易何有于君权自赵盾弑灵公中行偃弑厉公驯致六卿分晋其所由来渐矣然则晋之霸业继于襄公晋之亡形实成于襄公云

<经部,春秋类,春秋分记,卷七

【杀大夫先縠士会代之】

按孔颖达曰当是士会佐中军郤克将上军不知谁代郤克佐上军疑是荀首为之尝考成二年传知防之父新佐中军防父荀首也宣十七年士会请老后郤克为政而荀首代佐中军首于十二年邲战尚为大夫不应宣之末年得佐中军故颖达疑先谷死后代郤克佐上军今从其说

按孔颖达曰十六年士会将中军则林父卒矣当是郤克佐中军疑是荀首将上军荀庚佐之尝考成三年荀庚来聘传称中行伯之于晋也其位在三是为将上军矣林父卒于宣公之季年不应始用荀庚于成公之世故颖达疑林父卒后荀庚即佐上军云

按孔颖达曰士会请老郤克将中军当是荀首佐中军荀庚将上军甞考成三年荀庚来聘传称中行伯之于晋也其位在三是为上军将也林父之卒虽不详何年以宣十六年传士会将中军推之疑林父已卒矣不应于成三年始用荀庚故颖达疑林父卒后荀庚即佐上军士会老后荀庚转将上军而杜预于成二年鞌之战以为士燮代荀庚也

十八年

成元年

按此年传云郤克将中军士燮佐上军栾书将下军而中军佐上军将下军佐皆阙然以其下传称楚屈巫对庄王云知防之父中行伯之季弟也新佐中军则荀首于此已佐中军明年荀庚来聘传称中行伯之于晋也其位在三则荀庚将上军矣邲战以来赵朔无代今栾书将下军则朔卒而以栾书代之不知谁代栾书佐下军也

按孔颖达于成二年传以为不知谁人代栾书佐下军考六年传服防注赵同佐下军而此年传以赵括为新中军佐则同是年已为下军佐矣

按十三年传云韩厥将下军荀防佐之此年传栾书将中军士变佐之郤锜将上军荀偃佐之韩厥将下军郤至佐新军荀防居守郤犫如卫杜预云荀防下军佐于是郤犫代赵旃将新军新上下军俱罢矣盖自三年作六军新军将佐六人皆赏鞌之功死亡不复补至此唯有韩厥在耳郤至佐新军不言中下是新军唯一知新上下军于是罢也

按是年传悼公即位使魏相士鲂魏颉赵武为卿不别其上中下也晋语云悼公即位使吕宣子佐下军彘恭子将新军令狐文子为之佐宣子吕相也恭子士鲂也文子魏颉也及宣子卒使赵文子佐新军文子赵武也观此但书下军佐及新军将佐二人而已其中上将佐及下军将皆不见焉尝考首末栾书将中军于厉公之世既弑厉公自此不复见于经其子黡于悼公即位初传言为公族大夫则是未为卿也至九年传言栾黡为下军将始次于韩起而九年以前则莫可得而知矣是时韩厥请老知防禀以为政而将中军其佐范匄荀偃将上军其佐韩起推而上之悼公初政韩厥实将中军疑知防为之佐范匄将上军荀偃为之佐韩起将下军自下军佐而下三卿则从国语为正故国语注亦云悼公即位传曰韩厥为政则厥当代栾书特栾黡不可得而详也

按九年传韩厥老矣知防禀焉以为政范匄少于中行偃而上之使佐中军韩起少于栾黡而栾黡士鲂上之使佐上军魏绛多功以赵武为贤而为之佐此虽见于九年传然自韩厥请老范匄为政则其序固当若此用列之七年云

按是年传云夏荀防士鲂卒晋侯搜于绵上以治兵使士匄将中军辞曰伯游长【荀偃】昔臣习于知伯是以佐之非能贤也【谓成十年知防将中军士匄佐之】请从伯游荀偃将中军【代荀防】士匄佐之使韩起将上军辞以赵武又使栾黡【以武位卑故不听更命黡】辞曰臣不如韩起韩起愿上赵武君其听之使赵武将上军韩起佐之栾黡将下军魏绛佐之新军无帅晋侯难其人使其什吏率其卒乘官属以从于下军

晋自是不出兵三军将佐不详见于传故叔向曰虽吾公室亦季世也戎马不驾卿无军行公乘无人卒列无长按二十九年传吴季札聘晋说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故但存此三人云

按五年传韩起之下赵成中行吴魏舒范鞅知盈杜预注五卿位在韩起之下皆三军之将佐

二十九年              【中行寅为下卿】

春秋分记卷七

猜你喜欢
  号令第七十·墨子
  礼论篇第十九·荀况
  温故而知新·孔子
  人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孔子
  卷十五·姜宝
  卷十六·山井鼎
  卷二十·魏了翁
  序·柯尚迁
  卷八十九·佚名
  王论品第五之二·佚名
  卷三十八·赜藏主
  皇明名僧辑略凡例·袾宏
  灵隐寺募化重建罗汉堂启·太虚
  全国教育会议提议案·太虚
  菩萨本生鬘论卷第十六·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十八章 公子寻亲·屠隆

    【金蕉叶】〔小生道装上〕朝思暮思。为严亲奔波路岐。行不尽山间水涯。止不择茅庵野寺。父似云中鹤。儿如陌上尘。茫茫天地裏。何处访吾亲。龙驹离家寻父。踪迹杳然。路上有人说。同方外僧道。往衡山来了。

  • 卷十五·郭知达

    钦定四库全书九家集注杜诗卷十五  宋 郭知逹 编古诗忆昔行【赵云忆昔者追忆往昔也鲍照衰老行忆昔少年时驰逐好名晨故公有忆昔之作止摘两字为题然必目之所亲见身之所亲歴者忆昔先皇廵朔方忆昔开元全盛日此纪目所亲

  • 卷四十六·志第十三·柯劭忞

      ○地理一   自唐末疆域分袭,历五代至宋,辽与西夏尚据边垂。金灭辽克宋,赵氏南迁,划分南北。又历百余年,而元兴。迨世祖取江南,中国始统于一姓焉。元之疆域,九州而外,幅员尤广。世祖以前,阿母河、别失八里俱置尚书行省。

  • 卷九十一 志六十六·赵尔巽

      ◎礼十宾礼   藩国通礼山海诸国朝贡礼敕封藩服礼外国公使觐见礼   内外王公相见礼京官相见礼直省官相见礼士庶相见礼   四曰宾礼。清初藩服有二类,分隶理藩院、主客司。隶院者,蒙古喀尔喀,西藏、青海、廓尔喀

  • 卷四百二十三 元祐四年(己巳,1089)·李焘

      起哲宗元祐四年三月壬申盡是月甲申   三月壬申朔,監察御史王彭年言:「月朔、四孟、臘享太廟及奏告諸室,羣官執事循奉典禮,殫竭精恪,惟恐不嚴。其在交接神明之際,先則祼地,次則獻爵,為獻官躬行之事;而瓚之實鬱鬯、爵之實

  • 第一百三十六回 瘸围公府陈逆干纪 避军舰总理蒙尘·蔡东藩

      却说孙中山先生在广西预备对北用兵,屡次电嘱陈炯明筹饷,谁知陈炯明此时已暗和吴佩孚通款,不但不肯遵命,而且克扣饷械,布散流言,惟恐北伐军不败。中山虽念他以前的劳绩,不忍重惩,但为革命前途起见,又不得不将其停职,所以在

  • 长平之役·佚名

    【提要】 虎狼之国的秦国尽使欺骗伎俩,给轻信的魏国以空头承诺,目的是避免魏国助赵,减少攻赵的阻力,并待日后魏国势单力薄后作下一个攻击目标。 【原文】 长平之役,平都君说魏王曰:“王胡不为从?”魏王曰:“秦许吾以垣雍。”

  • 礼五九·徐松

    册命王亲大臣国朝《开宝通礼》载三师、三公、亲王、大臣临轩册命仪。凡降制命宰相、亲王、使相、枢密使、西京留守、节度使及公主制书,皆有备礼册命之文,多上表辞免而未尝行。其制并翰林草词,夜中进入,翌日自内置于箱,二黄

  • 卷上·陈淳

    命  命,犹令也,如尊命、台命之类。天无言做,如何命?只是大化流行,气到这物便生这物,气到那物又生那物,便是分付命令他一般。  命一字有二义:有以理言者,有以气言者,其实理不外乎气。盖二气流行,万古生生不息,不成只是空个气?必

  • 卷五·张自超

    <经部,春秋类,春秋宗朱辨义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宗朱辨义卷五高淳张自超撰僖公元年春王正月【文定以为上请命于天王内承国于先君而后书即位上虽不请命于天王内犹承国于先君亦书即位上既不请命于天王内又不承国于先君

  • 卷九上·佚名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礼集说钦定四库全书周礼集説卷九上布宪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郑氏曰宪表也主表刑禁者掌宪邦之刑禁正月之吉执旌节以宣布于四方而宪邦之刑禁以诘四方邦国及其都鄙达于四海

  • 卷之十一·邵经邦

    弘道录卷之十一义君臣之义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录曰:中之一字,自尧始发,乃道统之渊源也。盖君臣之义,匪但尊卑相属,各分相临而已。天之所不能清,地之所不能宁,鬼神所不能信,曰月所不能明,莫匪赖

  • 未通第十五·桓宽

    【题解】本篇就与抗击匈奴侵扰的自卫战争密切相关的赋税和徭役问题,展开辩论。&ldquo;未通&rdquo;,即篇中&ldquo;未通于计&rdquo;的缩词。这是御史对文学&ldquo;盐、铁何福&rdquo;的说法的驳斥。御史曰:内郡人众,水泉荐草

  • 五灯会元续略卷第四上·远门净柱

    明支提山嗣祖沙门 净柱 辑临济宗南岳下二十七世东明旵禅师法嗣湖州东明海舟普慈禅师苏州常熟钱氏子。出家於破山。听讲楞严至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有疑。往参万峰。举前话再拜求示。峰便劈头两棒栏背一踏。以脚两踢曰。

  • 兜率龟镜集卷上·弘赞

    广州南海宝象林沙门释弘赞在犙辑○初集 应化垂迹一切大地菩萨。住首楞严定。於十方世界。以种种色像。普门示现。诱化群生。同归觉岸。故首楞严三昧经云。尔时名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此弥勒菩萨。一生补处。次於世

  • 第二十一卷·圆瑛

    福州鼓山涌泉禅寺圆瑛弘悟述 受法弟子明旸日新敬校辛四 诸人趣 分三  壬初 蹑前警起  二 详列十类  三 结叹可怜 壬初分二  癸初 负债反复征偿  二 负命杀食不已  今初复次,阿难!从是

  • 疯门全书·萧晓亭

    外科著作。清萧晓亭撰。二卷。晓亭,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以善治麻风著称。萧氏以《内经》、《难经》、《伤寒论》为理论根据,广集各家论麻风名论,结合其多年临床经验,于嘉庆元年(1796)撰成是书。约六万一千字。书中对

  • 乐府指迷·沈义父

    词论。南宋沈义父撰。一卷。义父字伯时,吴江(今属江苏)人。宋亡,隐居不仕。此编前有沈氏自序,谓得词法于翁逢龙、吴文英,故作此以传子弟。作者对词篇创作中诸多理论问题用“得之所闻”,糅合己意,分门别类予以阐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