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六篇 统治的理论 第五十九章 如啬

治人事天,莫如啬 。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语译

治理国家修养身心,最好的方法,莫过于爱惜精神,节省智识。因为只有爱惜精神,节省智识,才能早作准备;早作准备,就是不断地积德;能够积德,就没有什么不能胜任的;既没有什么不能胜任的,就无法估计他的力量;无法估计他的力量,就可以担负保家卫国的责任。掌握了治理国家的道理,就可以长久站稳。这就是“深根固柢”、“长生久视”的长久之道。

或许导致近代道家研习法术的根由,就是老子在这第五十九章最后一句所说的话。事实上,从老子的自然玄同说,到努力成仙的法术的演变过程,本是最自然的发展。因此,中国历史上的道家,充满了“不朽”的神话故事,那些习法术的道士,更成了人们眼中的“活神仙”。

庄子曾特别详细地介绍了不少有关这方面的术语,比方:“内省”、“道引”、“养神”和“吸气”。这种术语很容易叫人联想起印度的瑜伽术。

我选了一些庄子“论不朽之崇拜”的作品,在下文中介绍给各位读者。

养神术

《庄子》之《刻意》

山林隐居之士,看破红尘及投水自杀的人,追求的是:磨炼意志使行为高尚,脱离现实而与众不同,发表高论而怨叹怀才不遇。这些乃是标榜清高的一群人。

清平治世之士,教诲化人及四处游历的人,追求的是:施行仁爱、节义、忠诚、信实、恭敬、俭朴、推举、辞让的美德。这些人乃是一些勤于修身的学者。

朝廷之士,忠君爱国及功勋盖世的人,爱慕的是:建大功,立大名,制定君臣礼仪,匡正上下名分。这些人乃是治理国家的政客而已。

江海之士和避世闲居的人欣慕的是:到有山有水的地方居住,闲来钓鱼为乐。至于像彭祖寿考这类导引练气、养护身体的人,所喜好的则是:修炼、呼吸、吐纳、倒挂树上若熊、伸足空中若鸟等保身长命的技巧。

如果能做到“不磨炼意志而行为自然高尚,不称说仁义而自然有修为,不建功立名而天下自然太平,不隐居于江海而自然优游闲散,不导引练气而自然身强命长,忘记一切,淡泊无欲,而所有美好的事都会随之而来”的境界,才算是天地的正道,圣人的美德啊!

所以说,恬淡、寂寞、虚静、无为 ,是天地的根本,道德的本质。圣人安静无为则平易,平易则恬静淡泊。若能如此,忧患邪气便不会入侵,也因此才能道德完备而不会神亏气损。

所以说:圣人生随自然,死随万物;静时和阴气一样地寂寥,动时若阳气一样地运行;不兴福,不起祸;有了感触而后接应,外物逼来而后周旋;摒弃智慧的技巧,以顺从自然的常理。

惟其如此,他才没有灾害,没有物累,没人批评,也没有鬼神的责罚。他生时无心,浮游于世;死时像休息般的静寂,没有思虑,没有预谋;光亮而不显耀,诚信而不必事先约定。因此他睡时不会做梦,醒时没有忧愁,终日神清气爽,魂魄不疲……

所以说,纯净而不混杂,专一而不变动,淡泊无为以顺应自然,才是养神护气的至道。

才全

《庄子》之《德充符》

哀公问:“什么叫做才全?”

孔子回答:“生死、得失、贵贱、贫富、君子、小人、毁誉、饥渴、寒暑等,全都是事物的变化,天命的流行,他们日夜循环不已,都不知源流何处。因此,除了顺其自然外,实不应拿它们来扰乱本性,混杂灵台。”

“若能经常保持纯和之气的流通,而又不丧失喜乐的性情,使心胸日夜交替着春和的气概,来顺应一切的变化,便叫做才全。”

见道

《庄子》之《大宗师》

南伯子葵问女偊说:“你的年龄已不小,怎么脸色看起来还像小孩子一样?”

女偊说:“因为我学道了。”

南伯子葵说:“我可以学道吗?”

女偊说:“不,不可以,你不是学道的人。譬如说:那卜梁倚有圣人之才,却没有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却没有圣人之才。因此我想,用圣人之道教他,他或许会立刻成为圣人吧,但是并没有这么快。”

“照理说,把圣人之道告诉具有圣人之才的人,是很容易的事。可是没想到,我耐心教了他三天,他才把天下看做虚空;再守他七天,他才把外物忘掉;我又守了九天,他才把自己的形体忘却。”

“一旦他忘却形体,也就像清晨的天气那样清明;能够达到清明的境界,也就能得到绝对的大道了。得到大道以后,便没有古今的区别;没有古今,就能进入不生不死的境界。在此境界中,未必因为绝了生念就会死,也未必有了生念就会生。”

“道支配一切事物的运行,因此万物莫不因道而生,顺道而死;也没有不是因道而成,因道而毁的。能够了解这个道理,外间一切生死成毁的变化,都不能扰乱他心情的安宁。”

忘却心灵与形体

《庄子》之《大宗师》

颜回告诉孔子说:“我进步了。”

孔子问:“何以见得?”

颜回说:“我忘了仁义。”

孔子说:“很好,可是还不够。”

过了几天,颜回又去见孔子说:“我进步了。”

孔子问:“何以见得?”

颜回说:“我忘了礼乐。”

孔子说:“很好,但是还不够。”

又过了几天,颜回又见孔子说:“我进步了。”

孔子问:“何以见得?”

颜回答道:“我已经能坐忘。”

孔子听了,惊问道:“什么叫坐忘?”

颜回说:“不知道有形体的存在,摒除聪明的作用,离开形体,去掉机智,和大道相合,就叫做坐忘。”

孔子道:“和大道相合,就没有私心;顺着大道的变化,就没有阻滞。你实在是贤人啊,我真该向你学习学习。”

猜你喜欢
  卷一 开宗明义章第一·邢昺
  卷十三 子路第十三·邢昺
  提要·高诱
  序·石成金
  卷八·江永
  卷一百五十六·卫湜
  尚书句解卷十一·朱祖义
  卷九十四·山井鼎
  五经稽疑卷五·朱睦㮮
  卷十八·王鸿绪
  卷十八·朱熹
  周书·旅獒·佚名
  卷五十八·佚名
  西来讲佛学之意趣·太虚
  答赵辰官问(十五则)·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十二·曹庭栋

    钦定四库全书宋百家诗存卷二十二嘉善曹庭栋编防斋小集危稹字逢吉抚州临川人旧名科淳熙十四年举进士洪迈赏其文擢第孝宗更今名调南康教授转运使杨万里按部骤见叹奬偕游庐山相与酬倡旋调临安府教授嘉定中累迁屯田郎官番

  • 卷四·郭元釪

    钦定四库全书御订全金诗増补中州集卷四宋耆旧宇文太学虚中【五十首】虚中字叔通成都人宋黄门侍郎以奉使见留仕为翰林学士承防皇统初上京诸虏俘谋奉叔通为帅夺兵仗南奔事觉系诏狱诸贵先彼叔通嘲笑积不平必欲杀之乃鍜链

  • 卷二十五 郊祀志第五·班固

    《洪范》八政,三曰祀。祀者,所以昭孝事祖,通神明也。旁及四夷,莫不修之;下至禽兽,豺獭有祭。是以圣王为之典礼。民之精爽不贰,齐肃聪明者,神或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使制神之处位,为之牲器。使先圣之后,能知山川,敬于礼仪,明神之事

  • 國語卷第五·韦昭

      魯語下   1 叔孫穆子聘於晉〔一〕,晉悼公饗之〔二〕,樂及鹿鳴之三,而後拜樂三〔三〕。晉侯使行人問焉〔四〕,曰:「子以君命鎮撫弊邑〔五〕,不腆先君之禮,以辱從者〔六〕,不腆之樂以節之〔七〕。吾子舍其大而加禮於其細,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 外戚传五·纪昀

    外戚传辽○辽(臣)等谨按辽史外戚有表而散见于列传以萧氏势均耶律不胜载也今取皇后亲父兄弟及尚帝女者汇为一卷萧达鲁【阿古齐】 萧哈里 萧逊 萧继先 萧巴雅尔【恒】德萧孝穆【孝忠 孝友阿拉 萨 巴】 萧托云 萧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七十九·阿桂

    十月壬子上谕军机大臣曰昨据明亮等奏绰斯甲布头人告知副将郑国卿有闻金川贼酋派兵来打之语已谕将军等一体留心防范今思贼酋狡诈百出其云派兵往此一路必系指东撃西之诡计且贼畨若果欲至绰斯甲布滋生事端则于侵扰木果木

  • 卷四十·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四十明 杨士奇等 撰治道宋哲宗元佑初蔡州教授秦观举贤良方正进策曰臣闻春则仓鶊鸣夏则蝼蝈鸣秋则寒蝉鸣冬则雉鸣此数物者微眇矣然其候未至则寂

  • 卷十三·佚名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御选明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臣奏议卷十三举纠漕运官状【正德五年】    邵 宝臣谨题为奉命催儹粮船举大义以纠运官事查得本年九月初五日济宁州地方被大夥流贼烧毁粮船臣仰思国计不

  • 春秋辨义卷首五·卓尔康

    明 卓尔康 撰书义二禘禘之説有时禘有大禘郊特牲曰春禘而秋尝明堂位曰季夏六月以禘礼祀周公于太庙祭义曰春禘秋尝祭綂王制曰春礿夏禘皆时禘也然以上所记杂有夏商若周礼以祠春享先王以礿夏享先王以尝秋享先王以烝冬享

  • 日讲书经解义进·库勒纳

    日讲书经解义进呈疏︵字位过密 无法显示︶【臣】库勒纳︵字位过密 无法显示︶【臣】叶方蔼等谨题为进呈刋完日讲书经解义仰祈圣鉴事【臣】等于康熙十七年二月初二日奉防尔衙门四书讲章刋完可即将书经讲章刋刻钦此【臣】等忝

  • 卷十九·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十九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尚书注疏第八存旧尚书卷第四古文尚书汤誓第一商书孔氏传【古本】尚书注疏卷第八【宋板】汤誓考异古本经汝曰我后不恤我众不作弗下皆同注出其不意下有也字桀逆拒

  • 卷七十一·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七十一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七十一宗庙制度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防大夏大濩大武【郑氏锷曰国子者将使之奉祭祀以行礼故以乐而教之舞黄帝之

  • 卷六·朱熹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仪礼经传通解__仪礼经传通解续钦定四库全书仪礼经传通解续卷六宋 黄干 撰丧大记下六 丧礼四之下补世妇掌丧纪之事帅女宫而濯摡为齍盛【摡古爱反摡式也为犹差择 拭音式清也 疏曰丧纪谓大丧朝

  • 卷四十八(玄奘译)·佚名

    △菩萨藏会第十二毗利耶波罗蜜多品第九之四复次舍利子,菩萨摩诃萨。精勤无倦修习毗利耶波罗蜜多时。於诸众生起病者想。何以故?一切众生常是病者,恒为三种热恼所烧恼故。舍利子,何等名为三种热恼。所谓贪欲热恼。瞋恚热恼

  • 附录·印光

    卷四/附录 中兴净宗印光大师行业记师讳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陕西郃阳赵氏子。幼随兄读儒书,颇以圣学自任,和韩欧辟佛之议。后病困数载,始悟前非,顿革先心。出世缘熟,年二十一,即投终南山南五台莲华洞寺出家,礼道纯和尚剃染

  • 释氏通鉴序·佚名

    史家者流。不出编年列传二体。左丘公谷因经为传。编年成书。龙门以下历代之史。皆从列传。司马文正公着通监一编。取法左氏。上下数千载。前後数十朝。禅代废兴存亡。贤否得失。一开卷得其大都。读史者善之。慨自纪载

  • 上清大洞真经·佚名

    作者不详,或云为东晋杨羲假托神灵所造。道教上清派主要经典。简称《大洞真经》、 《上清真经》,一名《三十九章经》,一名《九天太真道经》。上清派称之为道教三奇的第一奇,说若得《大洞真经》,不须金丹之道,读之万遍,

  • 摄大乘论释章·佚名

    佛典注疏。作者和卷数不详。敦煌遗书藏本。存斯2435号,首尾皆残。现名乃据内容新拟。是世亲著、真谛译《释大乘论释》的注释书。主要从《摄大乘论释》中选择一些关键名相进行疏义。现存“十种胜相义第一”、“三识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