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补篇

1979年本拟重印此书特撰补篇一文,内分八题,因故未付印,87年又检拾历年随笔札记十二条附后,合成此文。

中国文言与白话,即所谓语言与文字,有分别。亦可谓雅俗之分。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特别之处,为其他民族所无。

但文言即从白话来,白话中亦保有很多的文言,两者间有可分有不可分。

近代国人盛倡白话通俗,对文言古雅则深加鄙弃,把本该相通的两项,过分分别了,其流害即今可见,此下更难具体详说。

本书所收四篇讲演,乃就通俗白话中选出四辞,发明其由来。乃系从极深古典中,寓有极为文雅之精旨妙义,而竟成为通俗之白话。此亦中国传统文化之最为特优极出处。当时限于时间规定,仅讲述此四题。

其他可资发挥者,随拾皆是。今值此书重印,姑续申述数则如下。读者因此推思,则五千年传统文化,亦可谓即在我们当前之日常口语中,甚深而极浅,甚古而极新,活泼泼地呈现。从当前新处去悟,却仍在旧处生根。俯仰今古,有不知其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之乐矣。(一)自然

“自然”二字,乃道家语,谓其自己如此,即是天然这样。这是中国道家诵述最所贵重的。又称之为“真”。儒家则称之曰“诚”。不虚伪,不造作,人生该重。儒家所言之性命,便是此义。

人为则成一“伪”字,便无意义价值可言。但西方人则最重人为,科学即是一例。今吾国人乃称西方科学为自然科学,不知西方科学是要战胜自然,克服自然的,与中国人尊重自然因仍自然者大不同。

即如电灯、自来水,那都是不自然的。自然中有电有水,西方人运用来作电灯、自来水,那是反自然的。中国古人,在庭院中掘一井,用来汲水,较之出至门外河流中取水,方便多了。有人又发明了桔棒,可把井中水上提,省力多了。但庄周书中加以反对,说运使机械,则易起机心。机心生,则人道失真,一切便不自然了。

今日国人误用此“自然”二字,称西方科学为自然科学,于是遂误会中国科学亦源起于道家。其实道家前之墨家,岂不早已有了极深的科学造诣与运用了吗?今谓中国科学起于道家相违背处。流弊所及,便难详言了。(二)自由

“自由”二字

,亦中国人所常用,与自然二字相承而来。乃谓一切由他自己,便就是自然如此了。因中国人重自然,故亦重自由。儒家所讲一切大道理,其实都即是天命之性,每一人自然如此的,亦即是由他自己的,所以又说自由自在。由他自己,则他自己存在,故说自由自在了。

近代国人争尚自由,乃百年来事。然百年来之中国社会情景,则日失其自在。不自在,又乌得有自由。此一端,可证近代国人所争尚之自由,乃与中国传统自由自在之自由大异其趣了。此因近代自由乃竞向外面人群中求,而中国传统之自由,则每从人群中退隐一旁,向自己内里求。各自之自由,即各人内在之心性。今人言自由,则指对外之行为与事业言。孔子曰:“道之不行,我知之矣。”是对外不自由,孔子亦自知之。又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则其对自己内在之一心,固已获得其极端圆满之自由矣。故孔子为中国之至圣先师,逝世已两千五百年,而其当生之存心为人,则至今尚宛然如在。

故中国人言自由主在内,在心性之修养。不贵在外,为权力之争取。今人则一意向外,只要外面有一罅缝可钻,即认为乃一己自由所在,肆其性情,尽力争取,求变求新,无所不用其极。而各人之本来面目,则全已失去,渺不复存。亦不知在此上作计较。如此则仅知有外在之自由,即不再知有内在之人格。人格失去,复何自由可言。

西方人无不向外争自由,而亦终至失去其己身之存在。如希腊、罗马,乃及现代国家,无不皆然。而中国则自由自在,五千年来,依然一中国。故中国俗语,“自由自在”两语连用,涵义深长,实堪玩味。

今纵谓人生可分内外,但内在者总是主,外在者仅是客。失去其内在,则一切外在当无意义价值可言。则又何必尽向外面去争取呢?

中国人又言“自得”。《中庸》言:“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患难行乎患难,素夷狄行乎夷狄。君子素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把人处境分作贫贱、富贵、患难、夷狄四项,实即上述所谓人生之外面。每一境必有一处置,处置当,即可有得。得之由己,亦得于己,故谓自得。然则人各可自由自得,非他人与环境之可限。

又有“自作”、“自取”,不是好字眼。“自取其咎”,“自作自受”,都是要不得事。又如说“自讨没趣”,与“自求多福”大不同。求贵求之己,讨则讨于人。乞之其邻而与之,虽非自取,亦要不得。至如“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此等“成”,此等“取”,则属自由自在之自得。不在外面,不在别人,此即素患难行乎患难之大节操,大自由。

亦有“自谴自责”,“自认己失”,“自悔自改”,此皆其人之能自新处。人能自新其德,则“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此又是一大自由。自由、自在、自得,不关他人。

今人则外面受形势之引诱,又受权力之制裁,故其自由最多亦仅能在外面权力与法律之制裁下,获取其身外者。而其主要内心方面,则已失去,渺不可得。尚何争取之足云。(三)人物

“人物”二字,亦成为中国之通俗白话了。但人是人,物是物,为何连称人物,这里又有甚深妙义,可惜今人不加深求。

其实“物”字乃是一模样,可作其他之模范代表。“物”字“模”字,声相近,义亦通。如“勿”字“莫”字,亦声相近义相通。“物”字一旁从“勿”,乃一面旗,旗上画一牛,正如西方人之所谓图腾。图腾即是其一群人之代表。有一人,可与其他人团体中一些人有分别,又可作自己团体中其他人之代表,则可称之为“人物”。如孔子,与一般中国人有不同,而又可作一般中国人之代表,孔子遂成为中国一大人物。

中国人又称“人格”。其实此“格”字,即如物字,亦模样义。与人相互分别,而又可在相别中作代表,作一模样,那即是其人格了。俗语又称“性格””品格”,与西方法律上之人格义大不同。

中国四书《大学》篇中连用“格物”二字。物是一名词,而“格”字则借为一动词用。我们做人该知有一榜样,真认识这一榜样,则其他自迎刃而解。故曰:“致知在格物。”又曰:“物格而知至。”我们能知孔子是我们中国人一榜样,那岂不知道了做人道理了吗?做一孝一子,必该先知一榜样。做一忠臣,亦该先知一榜样。做一圣贤,仍该先知一榜样。孔子之“学而时习之”,这一“习”字,便似格物之“格”字了。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立便是完成了格的初步。

朱子注《大学》说:“物犹事也。”孝、弟、忠、信都属事,都该知有一榜样。即是都有一格。能合格了,便是通了做人的道理。今人学业成绩,定六十分为及格。明得此格字,便可明得人物之物字。可见中国道理应从中国之语言文字上悟入。

学业成绩有优等与劣等,有及格与不及格。而今人又盛呼平等。若人尽平等,则与中国俗语人格之义大相违背。故中国人又称“人品”,称“品格”。若人果平等,则何品格可言。(四)心血

中国人“心血”二字连言。论其深义,亦可谓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人人所易知,亦人人所难通。

西方人言身体生理,特以脑为全身之主宰,亦主一身与其四围之交通。

中国人言“心”,则超脑而上之。

脑仍是身体中一器官,心则融乎全身,又超乎身外。心为身君,乃一抽象名词,而非具体可指。

“血”则贯注全身,而为一身生命之根本。如脑部受伤,不见不闻,无知觉、无记忆,但其人之生命仍可存在。血脉流通一停止,其生命即告死亡。

西方人重主宰,重权力,则脑之地位为高。

中国人重存在,重根本,则血其最要。

又且血只在身内,不涉身外,中国人认为此乃生命之本。脑则仅是生命中一个体,而心则通于全生命而为其主。

兼心血而言,则一本相通,而又无个体之分别,此实中国人生大道理所在。

中国人又言“血统”。中国为一氏族社会,氏族即血统所成。

余尝论中国有政统与道统,而道统尤重。

中国五千年文化传统,有政统乱于上而道统犹存于下。

如秦灭六国,非由秦人统一中国,乃由中国人自臻于统一。秦二世而亡,而中国人之统一则仍继续。此乃中国人建立了中国,非由中国来产生出中国人。

故中国而夷狄则夷狄之,夷狄而中国则中国之。若中国人不遵中国人道理,则亦可认为非中国人。

故道统必尤尊于政统。中国人则该是一中国人,此乃道统血统之统一。“心血”两字连用,可显其义。

故读中国史,政治统一之治安时代,固当注意,而政治分裂或变乱时代,亦值同样注意,或当更加注意。

如魏晋南北朝,如五代,如辽、金、元及清代,中国可谓已失其常,而中国人则仍为一中国人,依然未变未失,血统道统犹然。中国人之心血,能历五千年而长存。

论及最近七十年之中国历史,则又政治变乱分裂而社会则日益扩展,其在海外者,有台湾人,香港人,新加坡人,其他散入亚洲各地乃及美、欧、非、澳各洲,至少亦得五千万人。

论其血,则同属中国人血统。

论其心,则亦全不忘其同为一中国人。

然而流亡离散,则亦无可讳言。

如求其能团结一致,则非认识做一中国人之共同标准不可,主要在从道统上求,当从历史求之。

中国人又言“心胸”,“心腹”。大陆乃中国人之心腹,历史则当为中国人之心胸。

中国人又言“人心”,“道心”。道心则有统。所谓道统,亦即中国人之文化传统。非兼中国人之心与血言,则此统不可得。

中国人又言“心情”,“性情”,又言“血心”,“血性”,但绝不言“血情”,可证俗语极涵深义。

人之有心,乃始有情。人之有情,乃始得称为人。

血则贯注于全身,仅属肉体中物,与情不同。情可交于身外,故必言心。

今人以“无情”、“薄情”称为冷血,“多情”、“深情”称为热血。其实血不关情,冷血热血两语,实指心言,亦可谓俗不伤雅。惟单称情感或感情,感必由心,而非仅由血,此亦可知。

故为一合格之中国人,理想之中国人,则必有血有情。

而血与情则统于心。心则统于道。如是之谓“通天人、合内外。”

俗又言“血仇”,“血债”,亦指其深入人心。又言“一针见血”,正贵其见到深处活处。

故必心血兼言,乃见人生之落实,与其深到。头脑则仅是一器官,一机械。

今世则贵电脑与机器人,无情无血,则高出人生,乃为近代人生所想望而莫及矣。世运如此,乃何可言。(五)味道

中国俗语又常“情味”兼言,有情始有道,又言“味道”。《中庸》云:“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饮食亦人生一道。孔子之饭疏食饮水,颜子之一箪食,一瓢饮,其中皆有道,故亦皆有味。常人饮以解渴,食以解饥,不知其中有道,故《中庸》说其不知味。

俗言又称“滋味”。滋有滋润、滋生、滋长、滋养义。人生必有长有养,有余不尽。其功在饮食,即为长养。若专以饮食为求味,此即不知昧,不知道。惟孔子颜渊能知饮食之道,斯乃有味有乐可言。其乐深长,又称乐味无穷。

俗语又称“趣味”,或称“兴味”。今人又常称“兴趣”。兴趣皆须有味,始能有余,长存而无穷,耐人回味。今人每求尽兴尽趣,尽则不堪回味,哪又失之。

中国俗语中此一“味”字,真是大堪深味,亦可寻味无穷矣。能知其人其事之有味无味,此真中国人一番大道理,亦可称是一项大哲学。

中国人又称“五味”。咸乃常味,酸与辣多刺激,甜味则多得人爱好,苦味饮膳少用。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苦劝苦谏,苦口婆心,亦见用心之苦。一片苦心,苦学苦读,苦修苦练,苦下工夫,苦行苦守,苦干苦撑,苦熬苦咽,坚苦卓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人生中乃有此一道苦味,苦尽甘来。对人赞美道谢,则连称辛苦。辛苦亦人生大道,此一道,乃为其他民族所不知。

佛法东来,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人海乃如苦海之无边,佛法亦普渡而无边,则亦大异于中国人生之有此一苦味之存在矣。

俗语又称“吃苦头”。可见苦自有头,乐则无穷。但又必甘苦兼言,苦乐兼言。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今日国人则惟知求乐,不懂吃苦。只认正面,不认反面。只许进,不许退。只要新,不要旧。只向外,不向内。只说西,不说东。只执一端,不执两端。一切东西就会不成东西,一切味道也就会没有味道,这又何苦呢?

中国人又称“品味”。如品茶品酒,茶酒皆有味,故可品。不入味,则不登品。凡物皆然,故称物品。斯知物亦各有其味矣。人之一身,及其面部,以及其所居之室,皆可加以装饰品。则凡所装饰,皆可玩味。就其人日常亲接之物,亦可见其人之品味矣。

中国人又称“体味”。不仅口舌,还须心赏,始得此味。胃肠不消化,则口舌无味,可证物品物味皆从人之品味中来。即观其人所品味,可知其自身本体之品昧。

今人乃言批评。批评亦一种分等分品之义。如狱官批判罪人,即依法分判其人之有罪无罪,以及罪之大小。今人言批评,则必批评他人之短处失处。实则其所批评,亦凭其己见。凡其所见,则都在他人之短处失处,斯亦可见其人生之无品而乏味矣。

中国人又连言“情味”,味淡乃见情深。故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如醴。今人则惟有浓味乃谓情深。最近有一学校教师,求爱于其一女同事,不得,乃杀之。法官判其罪,谓其情深,仅得徒刑。又有人连杀其亲生之父母,法官谓其有神经病,亦不判死刑。今世之民主政治,仅重法治,人生惟知有法律,宜可谓乃无情味可言。

中国人又称“韵味”。韵者,声之余。中国人贵有余,亦贵余味。但又贵知足,又称够味。足指当下言,余指往后言。如歌唱,既须够味,又得有余味,须能回味无穷,回味不尽,不要不足。此是中国人生理想中一妙境,一佳味。故中国人言尽心尽力,实则心力永远用不尽。今人则求尽欢尽兴,尽了则不欢,没兴了。生之尽,则死亡随之。故人生必求有后,乃得有余而不尽。就其个人生命言,则生而至足,乃为一完人。完人者,乃完其天命之性。天命之性则虽死而不尽。如孔子,乃使后世人追味无穷。亦可谓人莫不有生,苟不知其生之有性,则亦鲜知其味矣。

中国人又称“有鲜味”。北方陆地,人喜食羊。南方多水,人喜食鱼。合此羊字鱼字,成一鲜字。然鱼与羊,人所共嗜,未能餐餐皆备,于是鲜字又引申为鲜少义。但美字养字善字,则皆从羊,不从鱼。此或造字始于北方,此不详论。今日国人则尽慕西化,必以牛肉为最佳食品。然四千年来之语言文字,则不能尽改。而生为中国人,又不能不讲中国话,不能不识中国字。纵觉中国语言文字之乏味,而终亦无奈何。此当亦为今日中国人生中一苦味,又当如何期其苦尽之甘来,则亦无可深言。

又中国人常连言“笑骂”。谚云:“笑骂由人笑骂,好官我自为之。”笑本代表喜,骂则代表怒,哭代表哀,歌代表乐。故曰喜怒无端,笑骂无常。今喜字加了女旁,则嬉笑非喜笑,嬉皮笑脸非喜脸。一笑置之非喜意。笑里藏刀又非好笑。使人欲笑不得,而又有苦笑。中国一“苦”字中,有多少人性味存在,则诚欲索解人不得矣。

又按人生面部耳听、目视、鼻嗅、口食,外接声、色、气、味四项。俗称“味道”,惟“味”乃有“道”,其他声、色、气三项,皆不言“道”。疑目视耳听,其与声色相接,显分内外。鼻嗅之气,或可直进胸腔,但气自气,体自体,非各有变。惟口食,则所食皆化而为己有。故惟味,乃可继之曰道。至于气,俗亦称气味,下连一味字,却不如味之可连一道字。但声色则又与气味不同,称声音色彩,更无连用字。则声、色、气三字,岂不明有三别,而皆与味不同,其别亦自可见矣。孟子曰:“食色性也。”此色字则又与声色之色有辨。(六)方法

今人好言“方法”。实则中国人言方法,即犹言规矩。孟子说:“规矩,方圆之至矣。”非方则不成矩,是亦不足为法矣。惟儒家好言方,《易传·乾卦》言:“直方大。”人生在直,若有弯曲,仍须直,如是则成一曲。故两直相遇,乃成一方。方形有四角,乃成四曲四直。故有大方之家,又有一曲之士。其形成方,始可为法。一曲亦可自守,故仍得称为士。

天道圆,地道方。中国儒家好言人道,即人文,近于地道之方。而庄老道家言天道,即自然,近于圆。佛教东来,亦好言圆。但佛家既言圆通,又言方便。方又兼平义,故又称平方,又称方正。故方亦兼平正义。便则本是便僻,乃邪而不正义。人生中乃有许多不便处,如大便小便,均须避开人,去si处。便既须择一si处,亦称方便。因方在偏隅处,而其偏隅则共有四处,故称四方,亦称方便。

人行之道亦可分“正道”、“偏道”,“偏道”即“便道”。又分“大道”“小道”。君子行不由径,径则只是一小道、便道。如留客吃饭,谦言便饭,即非正式宴请。如便衣,亦非正式出客之礼服。托便人带信,此非正式派遣,容有不便处,遂有洪乔之误。更有便宜,中国人贵信义通商,只可获小利,不当牟大利,小利也得称便宜,即见有不便不宣处。故又称贪便宜,也只得贪小便宜,不得贪大便宜。今人则称便利,亦自有不便不利处。总之“便”即含有不正处。

中国人又称“方术”。术只是一条路,但此非大道通路。中国传统学术,共分经、史、子、集四部分,道路各有分别,但综合会通则共成一大道。如医生为一病人开药方,亦必各有分别,非可人人通用。只是对症下药,只某些人可用,故称药方。如是而言,方略方策,这一些策略,亦只寓特殊性,非即普遍大同性。俗又言方针,亦只针对一端一方而言。如称方向,则东西南北共四方,所向只其一方。子贡方人,孔子曰:“夫我则不暇。”孔子只言人生大道,那些有关他人的小处,孔子就不去加以批评了。

方指空间言,亦可指时间言。如云“方今”、“方兴未艾”,方亦只是当前之一时。庄周言:“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时间如此,空间亦如此。大方则时时处处皆然,故人人可得以为法。诗云:“定之方中”,便见有不方中处。方中乃仅指一刻一隅言,过了此刻此隅,便不见有定了。

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子方乃见有孝,父方乃见有慈。所谓止,便兼有变动无止之义。举一隅,贵以三隅反。人道有万方,亦有万法。人生之道子变动中求停止,必知此义。

又如“方言”,亦只仅可通行于一方。而大雅则可通行于四方,即其大全处。故大方乃可贵。

但中国人又称“方外”。位有定,而方外则不可定。要之,方亦只是一具体字,非一抽象字,此义不可不知。

又中国写字称书法,演剧亦称戏法,凡此等“法”,皆涵规矩法则义,故亦称法规法则。是法亦犹规则,又如言法律。在音乐中亦有五声六律,此律亦即音乐中之规矩法则。今西方人言技巧,乃在科学界之机械变动中。而国人乃以方法二字当之,则涵义差失太远矣。

方者,集四隅为一方,有空间静定义。法者,水流和平向下,不溃决,不枯竭,永是如此,兼有时间流动义。故中国人称“方法”,乃一标准模范,处处如是,时时如是。乃如水流之平匀稳定,时常流行。故中国人称方法,实是一种道义。今人称方法,乃是一种手段或技巧。果使手段技巧而能进乎道,乃始成为方法。为学做人皆当有方法,但方法异于技巧。技巧乃手段造作,非道义功夫。其间有大不同,不可不辨。

中国古人称“大方之家”,今犹称“方家”。一曲一隅不成方,其曲其隅必可推而通乃成方。今称专家,则专指一隅。纵其极有技巧,倘不能推而广之,通于他家,则又何得成为方。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水流之去,须时时去,不停不变,乃为法。偶一停止不再流,偶一溃决成横流,皆不得成法。

故专尚技巧之方法,必成为变乱世。必尚道义之方法,乃成为治平世。中国广土众民五千年文化大传统,乃有其方法可寻,而非技巧之所得预。史迹具体即可征。(七)平安

中国人最重“平安”。宋儒胡安定,读书泰山栖真观,得家书封面有平安二字,即不开阅,投书观外涧中。此见平安之可贵。既得平安,又何他求。

今先言“安”字。女性居家室中谓安,非闭户不许出,乃其心地自安。居之而安,俗称“安然”。又称“安贫乐道”,“安居乐业”。又称“安分守己”,只此一分,便可安可守。故中国人居家对长上,朝夕请安。西方人则道好。“好”与“安”不同,好在外有条件,安在心可无条件。又称“安定”、“安宁”、“安康”、“安祥”,只此心得安,便定、便宁、便康、便祥。又称“安之若素”,索即平义,今人言平素。《中庸》言:“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践行乎贫贱,素患难行乎患难,素夷狄行乎夷狄。”素即日常生活,更无其他钩搭牵挂,亦称平居。俗又称平素,不增添,不加夹,故称素。日常如此,亦当安之若素。平素常素亦称平常。能有常,便可安。变则心不安,故须能处变如常。纵使增加了种种花样,亦若平居之素。

素又有空白义,一切绘画皆画在白纸上。饮食不加味料是谓素食。人生亦当居心在平空平白处。今人称平等,“等”谓其相类似。一切相类似,则一空二白,更无差异处。如此始能反己自得,但实际亦仍是平常人,平常事。若定要出类拔萃,定要加进了些什么,与人不相似,那便不是一平常人,实际亦将无所得。故必有所得,始称平常。

要做得一平人,其心先得平。要做得一常人,其心须先有常。知平知常,便是一切花样都化去了,空白如一张素纸。其心如此,始得安。贫贱、富贵、患难、夷狄,实都无分别,等如无花样,那其心自安。居在家室内,与出在家室外,究竟有什么两样呢?只因此心不安,乃至花样百出。但古今中外,人与人,生与生,论其大体,皆来自天,又究竟有什么两样呢?贵能视人如天,一视同仁,那就平了安了。

中国道家言人生,先要把人心弄得一空二白。儒家言人生,先要把人心弄得平平安安。俗称“平空”',平白”,则已会通儒道而一之。中国人又称“平淡”“平和”。“和”字易懂,“淡”字难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戚戚即是不淡不和义。但人又有至亲至戚,哪能处亲戚亦淡然呢?这里又该有深义。当知人性中有孝、弟、忠、信,能淡然出之,则虽惊天地而泣鬼神,此心亦若平安无事。此处则须学。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但孟子则曰:“彼人也,我人也,彼能是,我何为不能是,我何畏彼哉。”主要亦在学,此心即平安。又曰:“平易近人”,“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则平安非难,贵能安居而已。今人则必以不平之心,创为非常之事,则终其生而不得安,亦固其宜。

中国人又称安步当车,平步登天。如何安步?如何平步?此中皆大有讲究。能知人生之一切皆平,一切可安,自能平步安步。毕生平安,就在此一步上。又曰“治安”“治平”。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能知水流之治,斯亦知人生之得其平安矣。此“治”字则须求之雅言,而俗语未之及。

诗又言:“从容中道”,人能见善则从,见恶则容,斯一从一容,则无不中道矣。人之能从容,即象其平安。今人则不肯从而必违,不肯容而必拒,一违一拒,又何平安之可言。(八)消化

“消化”二字,连成一语,人人能言,老幼皆知。但若分作两字来作解释,则涵义深远,亦可由此以明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矣。食物进口,投人胃肠,即消散,消耗、消亡,不复有其原形之存在,由是以营养全身,由臭腐化而为神奇,复由神奇化而为臭腐,由大小便中排泄以出。民以食为天,而其消其化,则在人之肠胃。其先为食物,后化为非食物,此非可以明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乎?而即在人人反身而求,当下可得。

然虽人人同有此肠胃,乃人人各不知此肠胃之何以消,何以化。是则消化功能虽在人,仍属天,此之谓“一天人”。内之如当身,外之如不知几何百万年前,自有人类即如此,是谓“合内外”。非一天人而合内外,亦无以明天人之际,与通古今之变。

又有“消息”二字,其义亦同样深远。息者从鼻从心,有生息义,有息养义。即如呼吸,一出一入,一去一来,亦如一种消化,乃为一种消息。然孰知息之必待于消,又孰知消之即成为息。死生存亡,成败得失,吾道则一以贯之矣。

《易传》言:“一阴一阳之谓道。”但《易》卦先乾后坤。濂溪《太极图说》亦谓:“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则言天道必先阳。又曰:“主静立人极”,则言人道仍先阴。化与息应属阳,消则属阴。消化、消息,亦皆先阴。又言变化,言休息。《中庸》言:“动则变,变则化。”一日三餐即其变,无变又何来有化。休,停止义。然一呼一吸,决不能停止。《大学》言:“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则止非真止,静非真静。终始连言,亦先终后始。此犹言消化、消息。

“消”之反面为“积”。荀子最好言积。孟子则言养,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养则有化、有息。气亦可言气化、气息,中国儒学传统荀终不如孟。道家庄、老多言消减义,不言增积义。《中庸》《易传》会通儒道,而消损义则决不下于增益义。今人好言积极,不好言消极,斯与吾文化大统必有所背矣。

今人又以阅读报章新闻谓“打听消息”,此语大有意思。如当前美苏裁止核武谈判,岂非举世一大新闻。然必当知其中何些当消,何些当息,何些可消,何些可息。此会议已历有年数,本届已属第三次,以前消息如何,约略推想以下消息。中国人言鉴古知今,全部二十五史,盛衰兴革,亦即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之大消息。若必排除旧有,乃可开创新设,此种消息,窃恐难求。

消息在听不在看,此亦有深义。中国人重声音过于颜色,色必附着,声则空灵。故中国人言聪明,聪在前,明在后,不言明聪。光色已有不同,声光仍有不同。语言先后,高下自别。故言痴聋,不言痴盲。痴即如聋,聋即如痴。暮鼓晨钟,乃在震其耳。天将以夫子为木铎,铎声亦入耳,胜于阳光仅照眼。故言销声匿迹,声可消,光与色则不言消。

又如言“不听教诲”,非不听闻,乃不同意,不赞成,是不听乃在心。与心不在则听而不闻大不同。又如云“听人摆布”,“言听计从”,此听皆在心。又如“百闻不如一见”。闻,指听人言。见,乃亲见之。人言不可信,与所谓耳提面命者又不同。若指耳目之官之功用,必先耳后目,继之以口、鼻、舌,其高下轻重又可知。

中国人以口之,一官,放于耳目之后,此意尤大可味。物之入口,仅以养身。声入于耳,乃可以听及他人之心性,以养己之心性,养德养神。故人之口与禽兽无大异,人之耳乃与禽兽大不同。孟子曰:“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果以五官言,则必先耳后目,而后及于口。此亦自然界生命进化一重要消息。

中国人又言“不消如此”,此语尤有深义。消化、消息皆重消,但不言可消。当消必消,不消如言不需。可见消乃人生所需。又言“不屑”,不屑之教诲其义又重于不消。此皆当明得“消”字义,乃可引申明得“不消”、“不屑”义。中国人称“不肖子”,此“肖”字亦兼涵有“化”字义。父母之于子女本具教化之责。子女于父母则不然。故父顽母嚣,亦不称不肖。

此皆以俗语上推之雅言,而可探听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大好消息。今人必鄙弃雅言,提倡俗语,此一消息恐不甚好。偶举八例,略加阐申,触类旁通,以待读者。(九)中和

《中庸》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今按:此章率性修道皆指人事言。事见于外,其蕴藏于内者则为情,即喜、怒、哀、乐、爱、恶、欲之七情是也。未发谓之中,谓其当未发时,不偏不倚,正位居中,故能发而中节。倘先有偏倚,或有宿喜,或有藏怒,则先已失中,其发亦未能有适中之和矣。此“中”字当先自有涵养工夫,故“中和”连言。非专指其藏于内,乃指其藏于内而先自有其中。(十)事情

俗称“事情”,事在心外各不相同,但事在心头不免因事生情。情则可以大略相同。如太阳晨起晚落,此属事。但日起日落,人心对之生情,则对朝阳可与对夕阳同。人情必相异。此人之情亦可与他人同。甚至千百年之前可与千百年之后同。中国诗人之咏朝阳夕阳,大体可证。

故事不同,而情则同。此一同处,中国人俗语称之曰“境”。如言“境遇”、“境界”。中国人言人生,极重此一境,故又称人生之境界。实则人生渡越此境界。如孔门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优,回也不改其乐。此见同一境,而处境之心情有不同。近人重西化好言境遇。中国人生则在此境遇中求性情。周濂溪教二程兄弟寻孔颜乐处,即指示人生重要意义重在此境遇中。当知乐处即在心情上,不在境遇上。近代人西化,务在外面境遇上求,不知在自己内部心性上求。此则中西文化大相异处。而吾国人今日已不知其辨矣。

今日世界则正在大变中,西方人向外求,到处碰壁,今始反而知改,转向内部求。如美苏核子谈判,即其一例。又商业、经济亦渐向内部求。如英如法,如其他各国,当前经济亦都同向美钞价值求,但心情内外有变,此即其一例。

行事表于外,必有其存于中者。当求表里一体,非可分割以为二。俗称事情,其中亦有甚深涵义。昧者不察,徒见其事,而不审其先自内蕴之情,则事而非事,并有适相违逆者。故《中庸》继此即提出一“诚”字来。诚则已发未发,表里如一。(十一)知识

余幼年读《水浒传》,而不知读金圣叹批注,往往仅见其事,不知其情。真伪莫辨,是非不明。嗣得小学中一顾老师指点,乃知读金圣叹批注,始恍然大悟。士先器识,而后才艺。俗又连言“知识”,知只是仅知其事,识乃识其内里之情。内外一体,始为真识。徒求子外,则乌从而知其体。

俗又称“相貌”,其实貌则一见便知,相则由相互比较,综合归纳而来,实乃一种识,而非止于知。故俗又称“识相”,但不言知相。俗又言“见识”,不言见知。一见而知,是见了便即知,言了见即不必再言知,言了知亦不必再言见。但见即知,却未必有所识。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能知到其人之内心深处,乃得谓认识其人。故俗又言“认识”,却不言认知,其中皆有深义。俗言识相,亦涵深义。若要再用白话来解释此两字,则诚难之又难矣。(十二)东西

俗又称万物曰“东西”,此承战国诸子阴阳五行家言来。但何以不言南北,而必言东西?因南北仅方位之异,而东西则日出日没,有生命意义寓乎其间。凡物皆有存亡成毁,故言东西,其意更切。(十三)运气

俗又言“命运”、“运气”。无论其为命与气,皆有运转不息义,又有周而复始义,故亦言“天运”。今人言运动,则大失其义。此“运动”二字,乃译自西方语,有比较竞争义,而无周而复始义,与中国原有俗语“运”字大不同。(十四)过失

中国人论人生,最重改过迁善。“过”有空间义。凡富贵,皆当适如其分,故曰“安分守己”,“过犹不及”。尽求富,尽求贵,所得愈多,或所失乃更多。故俗语连称“过失”。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不足虑,过乃可虑。

过之时间义,如过去。人之生命,不能过了便算,当好好保留。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倘过了便放弃,那真是一大过失,过去的不能尽让它过去,未来的亦不能尽要它即来。孔子圣之时,随时顺变,务求恰到好处。此亦是一种无过不及之中节处。

俗称“过失”、“过去”,人生不能无失无去,但可以无过。赤子时期失去了,当长大成人,并成为一大人。但赤子之心则未去未失,当善为保养,故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若并此而失去,则为人生一大过。

求长生,要此生永不过去,此是一过。求涅槃,要此生全不保留,此又是一过。生此世,却一心想要进天堂,此亦是一过。过失过去,失了去了,却有其不失不去处。故贵安贵守,又贵随时而顺变。如是如是,乃为无过。不失不去,才是可安可守处。

叔孙豹言“不朽”,不如孔子言“后生可畏”,乃为真无过。蘧伯玉“欲寡其过而未能”,此七字须好好参寻。(十五)号令

《论语》:“巧言令色鲜矣仁。”此“令”字有俗语讨人喜欢义。凡在上者令其在下者,亦必有使在下者喜欢意,故称令。又如俗语称令尊、令亲、令郎、令爱,令字皆有可亲可尊义。凡在上者令其在下,亦当使在下者对之可亲可尊,故亦称令。

又如屋檐漏水和缓,称“泠”,暴雨急漏则不称泠。又如“零散”“零落”,此皆如水滴放松,无严密逼切义。凡政府定一政令,下一法令,称为令,亦必和缓放松,不最严密、不逼切。

又如发号施令,“号”亦一好字眼。如人有名有号,必佳称,非恶称。又如帝皇年号,皆佳称。清代历朝年摘号,如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以下皆然。历史上各朝各代年号亦然。故称号召,又称口号。所谓号令,皆当如此。而岂专制帝王强其下以必从者,亦得称为号令?(十六)职业

今俗常称“职业”,其实此两字乃中西文化一大分别所在。中国人重“职”,主对外,尽我为人,有职位、职名、职分诸称。西方人重“业”,主对内,尽人为我,有事业、行业诸称。如父慈子孝,乃言职。中国人言五伦,皆言职。若言业,则无此分别。

西方人言自由、平等、独立,乃言各己之业。若言职,亦无此分别。故父母生子女,必当养育教诲之职。岂得自由为之子?又岂得为子者不孝其父母而与居平等之地位?又岂得各自独立,父为父,子为子,不相关联,不相牵涉?

即今工厂一职工,职位既定,即当守分,又乌得自由平等与独立?为商者在群中亦一职,故中国人必言信义通商。今从西方话,只称“商业”,决不称“商职”,可悟此二字之相异矣。故今俗称职业,以中国传统言,则可谓不辞之至。

今再言“进取”与“保守”,中国人重尽职,故主保守。西方人尚商业,故重进取。又岂得谓进取者全是,而保守则全非乎。

又中国人重职,故言“职事”,不得言事职。西方人重业,故言“事业”,不得言业事。其余类此者尚多,偶举一例,恕不备述。(十七)释包

包,从手为抱,乃向内会合。从足为跑,西湖庐山皆有虎跑泉,乃向外分开。奔跑乃分开脚步,会合运使。如言同胞,言双胞胎,乃指其合于内而分于外。从石为砲,亦指其内合而外分。咆哮,乃气足于内而外露。从食为饱,仅指足于内。从衣为袍,则指加于外。水泡亦然。从草则含苞待放。庖厨,米麦牲禽所聚,而分别烹煮,兼容并包,容于内而包于外。但如形容容貌,容亦兼外义。(十八)释兆

兆,从手为挑,从足为跳。兆有跃露迹象义,俗称兆头。春光明媚,惟桃最易透露其迹象。桃之夭夭,则以其艳放而早谢。逃则速离速去。不祧之祖,乃其祖先之永不离于祭祀者。亿兆则祖先已远,仅堪记忆,或不可计数。不如夫妇家庭乡党邻里,亲切而寡少。故称兆民,亦涵远义。(十九)释淑

窈窕淑女,窕乃幽深封闭,而微露其迹象。叔从宀为寂,从水为淑,非波涛汹涌,而静流细注。女性之美有如此,故称淑女。伯仲叔季,叔当有弟道,数一数二固可,老三老四宜有未当。(二十)释媛

媛从爱,如温暖,又如柔缓和缓。温柔温和乃女性美德。如援,能助人。从冷酷中得温暖,从紧张中得柔缓和缓。爰字作于是解,亦此义。

猜你喜欢
  卷五 曲礼下第二·郑玄
  卷七十·湛若水
  律吕阐微卷四·江永
  卷四·毛奇龄
  卷四十五·李光地
  卷二十三之下·何楷
  卷十八·姜炳璋
  目录·姜炳璋
  卷三百四十七·佚名
  大雲初分善方便健度第二十一·佚名
  功德品第三·佚名
  生死品法句经第三十七(十有八章)·佚名
  海潮音第二期宣言·太虚
  电贺缅僧高寿·太虚
  论掌珍论之真性有为空量·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八百九十七·彭定求

        卷897_1 【虞美人】阎选   粉融红腻莲房绽,脸动双波慢。小鱼衔玉鬓钗横,   石榴裙染象纱轻,转娉婷。   偷期锦浪荷深处,一梦云兼雨。臂留檀印齿痕香,   深秋不寐漏初长,尽思量。   楚腰蛴领团香玉,鬓叠深

  • 徐灿·龙榆生

    徐灿字湘频,江苏长洲人,海宁陈之遴妻。之遴为明崇祯进士,官中允。入清,累官弘文院大学士,加少保。坐结当营私,以原官发辽阳居住。寻召还,以贿结内监吴良辅论斩,免死流徙,卒於徙所。烂善属文,并精书、画。填词得

  • 崔与之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崔与之(1158—1239)字正子,一字正之,号菊坡,广州增城(今属广东)人。绍熙四年(1193)进士。授浔州司法参军,调淮西提刑司检法官,特授广西提点刑狱。嘉定中,权发遣扬州事、主管淮东安抚司公事,知成都府兼本路安抚使。端平元

  • 石匮书后集卷第三十三·张岱

    凌駉列传凌駉,字龙翰,徽州歙县人;崇祯癸未进士。授兵部职方司主事,为阁部李建泰军前赞画。曲沃兵溃降贼,駉独走真定,派守东门。城中有内应者,城遂陷;駉犹持戈巷战,身被六矢、砍三刀,倒枯井傍;贼见已死,舍之去。駉血流被面,横积尸中

  • 尚史卷六十六·李锴

    列传四十四韩诸臣传公仲朋 公叔公仲朋【一作明史记作侈】是为韩朋事宣恵王为相秦韩战于浊泽韩氏急朋谓王曰与国不可恃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王曰善乃儆朋之行将

  • 鲁迅眼中的自己·许寿裳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

  • 卫灵公第十五·孔子

    本篇以论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内容为主,其中专论君子的就达10章。所以本篇中名言名句非常之多。全篇原文42章,本书选30章。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原文】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①。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

  • 读梁漱溟君唯识学与佛学·太虚

    予读北京大学梁漱溟教授所著唯识述义,认为研究唯识宗学的良书,亦认为条贯东西洋哲学得一适当解决的方法论。但予是向来主张大乘各宗,所有因本与果极是平等无二的,但建言与制行的门径有不同耳。故不以贤首五教、圭峰三宗、

  •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五·佚名

    陈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首那译无所得品第八尔时,众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须真胝,白胜天王言:“如来为大王授记乎?”胜天王答善思惟菩萨言:“善男子!我授记如梦相。”又问:“大王!如此授记当得何法?”答

  • 卷第八·佚名

    鞞婆沙论卷第八阿罗汉尸陀槃尼撰符秦罽宾三藏僧伽跋澄译四圣谛处第三十二之一四谛者。苦谛习谛尽谛道谛。问曰。四谛有何性。阿毗昙者说曰。五盛阴是苦谛。有漏因是习谛。数缘灭是尽谛。学无学法是道谛。譬喻者说曰。

  • 缁门警训卷第四·如卺

    漉囊教意钞云。物虽轻小所为极大。出家慈济厥意在此。今上品高行尚饮虫水。况诸不肖焉可言哉。故律中为重虫命。偏制饮用。二戒由事常现。有用者多数故也。记云。出家之人修慈为本。慈名与乐。无杀为先。物类虽微保命

  • 卷七·性音

    宗鉴法林卷七 集云堂 编 旁出诸祖 牛头法融禅师(四祖信嗣) 因四祖到山。入庵后见虎迹便作怕势。师曰和尚犹有者个在。祖曰者个是甚么。师於言下有省。自后百鸟不复衔花。 雪窦显代融但亦作怕势。又云。洎合放过。 

  • 等待戈多·贝克特

    法国贝克特的戏剧。贝克特生于爱尔兰犹太人家庭,后定居法国。《等待戈多》于1953年上演,引起轰动,为“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全剧共分两幕,仅有5个剧中人。第一幕:黄昏、荒野、秃树、小径、两个流浪汉戈戈和狄狄做着

  • 洞真太上太霄琅书·佚名

    洞真太上太霄琅书。撰人不详,约出於南北朝。原本十卷,现存九卷。卷一为经文,卷二缺,卷三至十为注诀、科仪及修持法术。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缺第2卷。为早期上清经。福永光司《道教と日本文化》推 断其为5世纪作

  • 菱·叶紫

    因了夜晚在湖上的秘密的约会,官保满怀着幸福的恐怖与焦灼,他并没有想到他还没有吃晚饭,便躲着他爸爸的眼睛,溜到祖父的房间里去了。他可以在那里从容地准备着他赴会前所应该准备的一切:装菱角的篮子,钩子,划船用的桨片和补洗

  • 土官底簿·佚名

    二卷。不著撰人姓名。朱彝尊《曝书亭集》中有是书跋,只称钞于海盐郑氏,亦未言作者为何人。本书专记明朝嘉靖以前各省土司之情况。《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观其命名与缮写之式,疑当时案牍之文,而好事者录存之也。”

  • 四书通证·张存中

    元张存中撰。共六卷。计《大学章句或问通证》一卷,《论语集注通证》二卷,《孟子集注通证》二卷,《中庸章句或问通证》一卷。胡炳文作《四书通》,释义理而略名物。存中因排纂旧说成此书,以附其后,故名。与《四书通》乃

  • 月光菩萨经·佚名

    宋中印土沙门法贤译,佛在竹林精舍,因舍利弗,目犍连,先入灭度,为诸比丘说月光王舍头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