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立智理威传

立智理威,亦力撒合之弟,在东宫为裕宗等管理文书。

至元十八年,任立智理威为嘉定路达鲁花赤。他在任期间克勤克谨,达到朝廷对地方官吏提出的开辟田野、平均赋税、平息盗贼、消除诉讼等要求,使百姓安居乐业。考核他政绩的朝廷使臣,回去都称道立智理威的能干。世祖对立智理威说:“南人长期受战乱之苦,岂有不厌恶战争怕遭祸殃的?如果管理不好,百姓就会作乱。你回去将朕的这番意思告诉诸将,出现叛乱则进行讨伐,平服后就放宽些,不要多杀人,这样则人心安定。”立智理威回蜀,宣布世祖的这项圣旨。

不久,召立智理威回朝任泉府卿,后升迁为刑部尚书。宰相桑哥极力搜括民财,下面的人对他阿谀逢迎。有一小吏诬告漕臣刘献盗官仓粮食,被屈打成招。立智理威说:“刑部执法公正,今京城之内竟有漕臣被冤死,像这样何以令全国各地公正审理案件?”将此情形奏陈于皇帝,因此得罪了丞相而出为江东道宣慰使。任宣慰期间,兴办学校,选择任用优秀学生做官,为政严明,豪绅奸吏不敢放肆,但他不是靠行刑来治理百姓。元贞二年(1296),调任四川行省参知政事。大德三年(1299),由四川行省参知政事调任湖南宣慰使,接着任荆湖宣慰使。荆湖地区弊政多端,以公田为甚。该地区本无公田,却强迫百姓出公田租,且水旱灾害亦不减免。立智理威将从民间调查的实情上报朝廷,从而减轻人民负担。七年,再调任四川行省参知政事。八年,晋升为该行省左丞。蜀地发生饥荒,他出官粮赈济;死者无力安葬,他拿出自己的钱买地安葬,宽政爱民,四川大治。

十年,奉诏入朝,成宗大加奖赏,进爵资德大夫,任命为湖广行省右丞。湖广每年要上供丝帛绢绸,行省派去收买生丝原料的人,多损公肥私,工官剥削工匠,匠户日贫,丝织品质量低劣。立智理威到任后,不派专人收买生丝,而是令工匠到丝商那里去买,这样每年可省费数万贯。这一做法推行于别郡,都称便利。至大三年(1310),因病去世,享年五十七岁。初赠资德大夫、陕西行省右丞、上护军、宁夏郡公,谥“忠惠”。后又赠推诚亮节崇德赞治功臣、荣禄大夫、中书平章政事、柱国、秦国公。子二人,长子买讷,为翰林学士承旨;次子韩嘉纳,为御史大夫。

猜你喜欢
  第一百五十七回 受贿托倒戈卖省 结去思辞职安民·蔡东藩
  第一百三回 集巴黎欣逢盛会 争胶澳勉抗强权·蔡东藩
  元明事类钞卷十六·姚之骃
  卷之一百五十八·佚名
  卷之一千四百七十七·佚名
  卷之三百四十五·佚名
  第九卷 光绪(上)·缪荃孙
  通志卷六十·郑樵
  魏郑公谏续录卷上·翟思忠
  吴筠传·欧阳修
  李繯传·欧阳修
  郑樵传·脱脱
  戚继光传·张廷玉
  中日民四条约·佚名
  杨文濓·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三十九出 如杭·汤显祖

    【唐多令】〔生上〕海月未尘埋,〔旦上〕新妆倚镜台。〔生〕卷钱塘风色 破书斋。〔旦〕夫,昨夜天香云外吹,桂子月中开。〔生〕“夫妻客旅闷难开, 〔旦〕待唤提

  • 卷四百四十一·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四十一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七十五 陈烓 松迳风 一迳深且纡森森覆松栝清风池上来幽思与之发逸响谐素琴凉隂散缃帙弘景或可邀高怀共清豁 山寺夏游 素

  • 岳州行郡竹篱·张说

    山郡不沟郭,荒居无翳壅。 爱人忠主利,善守闭为勇。 苟非小勤瘁,安得期逸宠。 版筑恐土疏,襄城嫌役重。 藩栅聊可固,筠篁近易奉。 差池截浦沙,缭绕缘隈垄。 矗似长云亘,森如高戟耸。 预绝豺狼忧,知免牛羊恐。 闾里宽矫步,榛丛恣

  • 申忠愍诗集巻一·申佳胤

    (明)申佳允 撰 ○五言古诗 见圣堂感赋 少读封人编惓焉怀远托今者至于斯封人不可作风物尚依稀衣冠半零落顾兹太古民浑浑而噩噩河北緑林秋前年恣焚掠登莱倒干戈曹濮惊风鹤余亦抱关者夜深催击柝灾害复相仍彼苍一何虐安得封

  • 卷二百十六 熙寧三年(庚戌,1070)·李焘

      起神宗熙寧三年十月盡其月   冬十月戊午朔,命直史館李壽朋詳定百官轉對封章。   辛酉,龍圖閣直學士、知成德軍吴中復知成都府。   詔皇城使、端州團練使、樞密副都承旨李綬立班在都承旨之後、宮苑使之前。又

  • 读礼通考卷一百十四·徐乾学

    丧制七违礼一匿丧后汉书李燮传燮为河南尹先是颍川甄邵谄附梁冀为邺令有同嵗生得罪于冀亡奔邵邵伪纳而隂以告冀冀即捕杀之邵当迁为郡守防母亡邵且埋尸于马屋先受封然后发丧邵还至洛阳燮行涂遇之使卒投车于沟中笞捶乱下

  • 读礼通考卷八十五·徐乾学

    葬考四归葬檀弓太公封于营丘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注太公受封留为太师死葬于周子孙不忍离也五世之后乃葬于齐齐曰营丘】君子曰乐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本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注正丘首正首丘也仁恩也 疏狐死所以

  • 卷之二百五十五·佚名

      康熙五十二年癸巳五月丁丑朔上诣皇太后宫问安  ○戊寅刑部尚书胡会恩乞假迁葬允之  ○己卯仁孝皇后忌辰遣官祭陵  ○大学士等奏从前奉上□日收贮审拟喇嘛巴汉格隆等咒厌废皇太子允礽一案查案内除喇嘛巴汉

  • 卷之一百六十七·佚名

      康熙三十四年。乙亥。五月壬戌朔。奉差山西平阳等处赈济户部尚书马齐、请训上□日。上谕之曰、尔传谕巡抚噶尔图、平阳等处地震、房舍倒坏、人民压毙、伊应亲身于彼处设厂居住、将被灾百姓救护、候朕谕上□日。

  • 陈灌传·张廷玉

    陈灌,字子将,庐陵人。元末,世道不宁,灌在他房屋周围兴办林场,人们不理解他的这一举动。十年后,盗贼蜂起,灌率勇武之士屯驻于林中,盗不敢侵犯,他们这一乡得以安全无事。太祖攻占武昌,灌到营前拜见太祖,谈话间,太祖看出此人不凡,提拔

  • 卷一百五·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五明 杨士奇等 撰仁民周文王作灵台及为池沼掘地得死人之骨吏以闻於文王文王曰更葬之吏曰此无主矣文王曰有天下者天下之主也有一国者一国之主也寡人固其主又安求主遂令吏以衣冠更葬之

  • 《古事记》引言·太安万侣

    日本最早的古典文学,称为奈良朝文学,著名的只有两种,散文有《古事记》,韵文总集有《万叶集》。奈良朝七代天皇,自元明女帝和铜三年(公元七一o)迁都平城,至桓武天皇延历三年(公元七八四)再迁,七十四年间以现今奈良为首都,所以

  • 思辨録辑要卷十五·陆世仪

    治平类建都之地自古为闗中洛阳近则有北平其余如汴如金陵地势偏坦俱不可用三者之中议者以闗中为第一北平次之洛阳为下愚窃谓不然自古建都当以漕贡便利为第一岩险次之北平背倚雄闗东环沧海诚天府之国然漕贡之地元人全仰

  • 佛说须真天子经卷第一·佚名

    (文殊师利所报法言称一名断诸法狐疑法一名诸佛法普入方便慧分别照明持)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问四事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祇树之园给饭孤独精舍。与大众俱。比丘千二百五十人。菩萨万人。及诸

  • 优婆夷净行法门经卷下·佚名

    僧祐录云安公凉土异经附北凉录  修学品第二之余  复次毗舍佉。云何修行身黄金色光明照耀犹如金山。如来往昔无量劫中。常乐修善不嗔不恚。若有众生恶骂捶打。悉皆能忍不生嗔恨。恒自惭愧生大悲想。皆是过去先业所

  • 卷第七·费隐通容

    五灯严统卷第七南岳下二世马祖一禅师法嗣荆州天王道悟禅师渚宫人。姓崔氏。子玉之後胤也。年十五。依长沙寺昙翥律师出家。二十三。诣嵩山受戒。三十。参石头。频沐指示。曾未投机。次谒忠国师。三十四。与国师侍者应

  • 儒林宗派·万斯同

    十六卷。清万斯同撰。本书记孔子以下迄于明末儒家各派授受源流,各以时代为序,其上无师承后无弟子者,则列入附录。所列仅及人名、字号、师承与弟子,间有籍贯,而无事迹。自朱熹《伊洛渊源录》出后,《宋史》遂以道学儒林分为两

  • 左传附注·陆粲

    五卷。陆粲撰。陆氏平生着述,除此书外,还有《春秋胡氏传辨疑》、《左氏春秋镌》。此书前三卷驳正杜预《集解》,第四卷驳正孔颖达《正义》,第五卷驳正陆德明《辞义》。其训诂注意证据,多旁采诸家之论,亦间断以己意。其纠正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