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六)

从上所述,昔贤讫未得其至近至妥之路以指教于学者,后之人顾能得之邪?此必须具体作答,即伍、严两先生为学之路是已。然两先生固有所不同。欲言其所用功夫之不同,还须从其解书不同说起。

伍先生之讲“格物致知”也,全从《大学》本文内得其训释:“格物”即格其“物有本末”之物,“致知”即致其“知所先后”之知。天下、国、家、身四者皆物也,而其本在身。达其本末,知所先务,一以修身为本(事事责己不责人),则心思力气一向驰骛乎外者渐得收拢来,刻刻在自身意念行动上用功夫,便自近道。《大学》提出“近道”,学者所必当着眼。明德是道;必近道焉,乃有以明明德也。由格物致知以至诚意统所谓近道。功夫要在诚意上做,而格物致知则其前提,以引入诚意者也。诚意功夫如何做?慎独、毋自欺是已。人能一念归根向里,慎于兹始,而意渐即于诚,夫然后于一向不免自欺者乃有所觉察,而进一步毋自欺焉,明德之明浸启矣。慎而曰“独”者,其始必在独居(人所不及见)独念(人所不及知)上认真,其卒也独知(阳明所云良知)炯然以露,昭昭而灵灵矣。——是谓由近道而即于道。(1)(参看我所为《礼记大学篇伍氏学说综述》一文之第六至第八各段。)

人能觉知其自欺,是其“心正”矣。从而毋自欺焉,是即修身而“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国治”、“天下平”可致也。盖凡此皆从修身立其本,而以次收其功效者。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以修身为本,而致其力于慎独;功夫门径只是如此。——此伍先生之说也。

严先生之为说异于是;其着眼在一“善”字,以此贯串《大学》全篇。盖《大学》固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而紧接以“知止”为其作始也。善必在乎物我情感之通。故严著之训释“格物致知”云:

“物”者对己之称,凡一己之外皆是也。(略)“格”字(略)展转引申总以感通通达为正训。“致”者,极也。(略)所谓“知”者(略),盖即应物起感之感耳。是故通彼之谓“格物”,极感之谓“致知”。通彼者通彼之情,极感者尽吾之意。即感即通,即通即极;情同意洽,若无间然,是谓之格物以致其知矣。

其切要语云:

一念通物即是“善”;通而极之,即是“至善”;慎守而弗失之,即是“止至善”。小人者何?小之一国,一国之外非所通也;小之一家,一家之外非所通也;小之一身,一身之外非所通也;小之一时之欲求,一时欲求之外非所顾也。无感无通,不耻不畏,此小人之所以无忌惮也。故通之之谓大,窒之之谓小。通之之谓善,窒之之谓恶。(略)夫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其本始功夫,舍物我感通之外,亦将何所致力哉!

严先生极言“格致”恰即是“忠恕”:

(上略)反身者何?自度其情而已。是故格物者推己以及物;致知者尽己以全天。格致之学,忠恕之道,一而已矣。皆所谓能近取譬,求仁之方耳。

(上略)夫推恩尽己,所以为善也。推恩者恕,尽己者忠。忠恕之道即格致之功。

古语“忠恕违道不远”。孔子既以吾道一贯诏曾子,而曾子顾以忠恕语人,意或在此。严先生以忠恕释格致,功夫平实,予人以入手外。

猜你喜欢
  卷十九 康王之诰第二十五·孔颖达
  卷十·杨士勋
  尹文子 ·尹文
  读书録卷八·薛瑄
  第七篇 箴言 第八十一章 天之道·林语堂
  卷十·朱鹤龄
  劝助品第十三·佚名
  四法品第二·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三十九·唐慧琳
  建中靖国续灯录卷第九[宋刻]·惟白
  (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卷第一·陈梦雷
  实际主义批评·太虚
  坊记集传原序·黄道周
  卷六·佚名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六·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沧海遗民剩稿·王松

    刘序台湾斗绝海外,居人敦尚气节,有郑延平遗风。甲午一役沦为异域,东海之蹈、西山之节,所在有人;以余所知,王君友竹其一也。清襟高躅,与古为徒。仲蔚之室,四壁徒立;管宁之床,十年不移。铲迹荒谷,托长镵以哀咏;抗心古哲,娱覆瓿之玄文

  • 第七出 遥祝·许自昌

    【番卜算】〔净冠带上〕乐广在皇州。屈指悬弧候。南山高对泰山浮。遣祝华封寿。明时帝用补山龙。日照新池凤迹重。卑散自知霄汉隔。若为门下许从容。自家梁中书的便是。窃相府之权。藉郄家之荫。一生富贵。止赖山妻

  • 五集卷一百·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五集卷一百古今体六十六首【乙卯八】山东巡抚玉德护理河南巡抚吴璥各报复得嘉雨及秋禾将熟情形诗以志慰廿九甘霖此获同【据玉德奏济南东昌泰安武定兖州沂州曹州登州莱州

  • 吴潜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吴潜(1196-1262)字毅夫,号履斋,先世自宣城迁溧水,潜则生于德清。嘉定十年(1217)进士第一,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改签广东军判官。绍定间,历太府少卿、淮西总领,迁太府卿兼权沿江制置使、知建康府、江东安抚留守。端平元年

  • 卷一百七十三 皇祐四年(壬辰,1052)·李焘

      起仁宗皇祐四年七月盡是年十二月   秋七月乙巳,如京使趙瑜為京西鈐轄,專管勾捉賊。   出內藏庫錢三十萬緡、絹十萬匹,下河北助糴軍糧。至和元年八月可考。   丙午,命知桂州余靖經制廣南東、西路盜賊。時諫官賈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六十八·杨仲良

      神宗皇帝   青苗法上   熙宁二年九月,制置三司条例司请以常平广惠仓见在斛斗,遇贵量减市价粜,遇贱量增市价籴。其可以计会转运司用苗钱及钱斛,就便转易者,亦许兑换,仍以见钱,依陕西青苗钱例取。民情愿豫给,令随税纳斛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八十七·佚名

    万历三十一年八月甲申朔户部尚书赵世卿奏矿税一事不但夺臣部之业而祸生灵误 君父每一念及臣心直碎盖太阿不可假人中涓衔命纵横历七八年不收令天下知有税使不知有 皇上彼诚盗 皇上之大权 万乘至尊俯较锱铢匹夫荧惑

  • 卷之九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

  • 东坡先生年谱·王宗稷

    ●仁宗皇帝景祐三年丙子先生生于是年十二月十九日乙卯时。按先生《送沈逵》诗云:&ldquo;嗟我与君皆丙子。&rdquo;又有《赠长芦长老》诗云:&ldquo;与公同丙子,三万六千日。&rdquo;又按《玉局文》云:&ldquo;十二月十九日东

  • 太祖纪·脱脱

    (一)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名匡胤,姓赵氏,涿郡人。高祖赵月兆,赵匡胤称帝后追尊庙号为僖祖,在唐朝做官时历任永清、文安、幽都三县的县令。赵月兆的儿子赵王廷,即后来的顺祖,历官藩镇从事,累官兼御史中丞

  • 纪纲传·张廷玉

    纪纲,临邑人。是个生员。燕王起兵经过他的县时,纪纲迎叩马前,请让他效力。王爷与他相互交谈,很喜欢他。纪纲善骑射,奸诈狡猾,善于探取他人意向。王爷非常喜欢他,授他为忠义卫千户。登上皇位后,又升他为锦衣卫指挥使,令他统领亲

  • 附錄·佚名

    ○嘉靖二十九年九月日,春秋館奉敎撰前後官幷錄監事:推誠協翼炳幾定難衛社功臣大匡輔國崇祿大夫議政府左議政兼領經筵事豐城府院君臣李芑。監事:推誠協翼炳幾定難衛社功臣大匡輔國崇祿大夫議政府右議政兼領經筵事溫陽府院

  • 卷之八·罗汝芳

    万历甲戌季冬,方伯晹谷方公、宪长西岩顾公、大恭同野李公、禹江张公、宪副渐江张公偕予集会五华书院,进三生讲书――初&ldquo;仕而优则学&rdquo;,次&ldquo;颜&times;&times;&times;(此缺三字,观下文意,疑为&lsquo;渊季路&rs

  • 泾野子内篇卷三·吕柟

    东林书屋语郑子訚问礼庶子为所生母练冠麻衣縓缘为父后者无服父死始为其母缌今亦斩衰何先生曰由父视之有妻妾也由子视之知其母不敢知其妾也生身之恩莫大焉而不三年非所以存其子也故孟子曰虽加一日愈于己且继母慈母养母

  • 论语集编卷二·真德秀

    宋 真德秀 撰八佾第三【凡二十六章通前篇末二章皆论礼乐之事】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佾音逸○季氏鲁大夫季孙氏也佾舞列也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毎佾人数如其佾数或曰毎佾八人未详孰是季氏以大

  • 卷十·刘敞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传卷十宋 刘敞 撰襄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仲孙蔑防晋栾黡宋华元卫甯殖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围宋彭城其谓之宋彭城何围邑必系国非伐宋也故谓之宋彭城然则孰伐鱼石也鱼石走之楚楚子取彭城而封之诸侯为

  • 卷十一·杨复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仪礼图钦定四库全书仪礼图卷十一     宋 杨复 撰丧服第十一子夏传【疏曰传者不知是谁人所作人皆云孔子弟子卜商字子夏所为案公羊传是公羊高所为高是子夏弟子今案公羊传有云者何何以曷为孰

  • 还乡记·郁达夫

    郁达夫作。初载1923年7月23日至8月2日上海《中华新报》副刊《创造日》,后收入1923年10月上海泰东书局版《茑萝集》。本文写的是作者回归故里富阳,从上海至杭州的旅途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以“零余者”之身,彳亍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