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三十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纂言

钦定四库全书

礼记纂言卷三十     元 吴澄 撰孔子闲居

【孔氏曰退燕避人曰闲】

孔子闲居子夏侍子夏曰敢问诗云凯弟君子民之父母何如斯可谓民之父母矣孔子曰夫民之父母乎必逹於礼乐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无以横於天下四方有败必先知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矣【闲音闲凯邱改切弟徒礼切夫音扶郑氏曰凯弟乐易也原犹本也横充也败谓祸烖也方氏曰五至由粗以入精故曰致三无自内以逹外故曰行横于天下者以是道广被于天下也败者成之对不言成者思患而豫防败尤在乎先知也孔氏曰五至三无通幽逹微观微知着豫见祸害使民免离四方有福亦先知此主为民除害故举败言之广安游氏曰有败而先知先事备败使害不及民逹於天下为庆善吉祥之福使民富夀康宁非乐易之君子为之父母哉】

子夏曰民之父母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五至孔子曰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哀乐相生是故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志气塞乎天地此之谓五至【哀乐音洛】

【志谓心所存主一志字贯下四者诗谓使民各逹其情礼谓使民各得其理乐谓使民各乐其乐哀谓使民各哀其哀吾志之所到能使民各逹其情各得其理各乐其乐各哀其哀而天下平矣此志所到人之耳目不得而见闻而充塞乎天地之间如此方谓之逹礼乐之原非岂弟君子不能也郭氏曰至者至於民也民之父母者推其所有以与民共之人耳不能闻目不能见行之在心也塞满也吕氏曰听欲倾耳视欲正目明字衍也应氏曰五至三无其目虽多不出礼乐二者而已志与诗其感发之始至者周流乎精神之运者也无者超乎形迹之表者也】

子夏曰五至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三无孔子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

【三无不言志不言诗盖志行乎三者之中能是三者则民之情无不逹矣所谓礼乐之原非真有形而後为礼有声而後为乐有丧服而後为哀故以三无言之吕氏曰无声之乐和之至者也无体之礼敬之至者也无服之丧哀之至者也】

子夏曰三无既得略而闻之矣敢问何诗近之孔子曰夙夜其命宥密无声之乐也威仪逮逮不可选也无体之礼也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无服之丧也【其命音基逮大计切选宣面切匍音蒲匐蒲北切】

【郑氏曰子夏於意未察求其类於诗诗长人情也游氏曰文王夙夜基周家之命寛广静密天下之乐孰大於此礼不在升降揖让之间而在不可选择之际凡民有丧匍匐救之言其慈爱以仁存心也辅氏曰古之所引诗各以其意之所取而言之读者各随其事以观之夙夜基命则无时不和逮逮不可选则无动而不节匍匐救之哀不必见於服也】

子夏曰言则大矣美矣盛矣言尽於此而已乎孔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之服之也犹有五起焉

【郑氏曰服习也君子习读此诗起此之义其说有五也澄曰五起不大相远只是一节稍进一节而已杨氏曰礼乐之原即五至五至即三无三无即五起】

子夏曰何如孔子曰无声之乐气志不违无体之礼威仪迟迟无服之丧内恕孔悲无声之乐气志既得无体之礼威仪翼翼无服之丧施及四国无声之乐气志既从无体之礼上下和同无服之丧以畜万邦无声之乐日闻四方无体之礼日就月将无服之丧纯德孔明无声之乐气志既起无体之礼施及四海无服之丧施于孙子【施以豉切下同畜许六切闻音问】

【孔氏曰此五节从轻以渐至於重初言不违民但不违君之气志而已二云既得言君之气志得於下三云既从民所从也四云日闻四方及於远也五云既起是兴起也是微至着初时威仪迟迟但舒迟而已二则翼翼而恭敬三则上下和同无不从也四则日就月将渐兴进也五则施及四海所及远也初则内恕孔悲谓亲族之内悲哀其处近也二则施及四国所被远也三则以畜万邦皆为孝也四则纯德孔明益甚也五则施于孙子垂後世者也吕氏曰无声之乐在於气志无体之礼在於威仪气志与物不违则固乐矣於礼既得则尤乐矣於道既合则愈乐矣然则虽曰无声日闻四方矣是故天下乐之气志既起也威仪和而缓则无急廹之态矣敬而肃则无怠慢之容矣上下和同则无乖异之变矣然则虽曰无体而小者日就大者月将矣是故一人行之施及四海也若夫无服之丧本由内恕孔悲则视人之丧犹己之丧也既推是心施及四国必由是道以畜万邦厥今纯德孔明其後施于孙子此仁之至也气志既充威仪既备而笃於仁然後三无五起之义可得而尽矣周氏曰无声之中独有乐焉至乐也无体之中独有敬焉至敬也无丧之中独有哀焉至哀也至乐不离乎气志而气志既起者至乐之终也至敬不离乎威仪而施及四海者至敬之终也至哀不离乎内恕而施於孙子者至哀之终也】

子夏曰三王之德参於天地敢问何如斯可谓参天地矣孔子曰奉三无私以劳天下【劳力到切】

【郑氏曰三王谓禹汤文武也参天地者其德与天地为三也劳劳来也澄曰劳谓安其居节其力使劳者得休息也】

子夏曰敢问何谓三无私孔子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方氏曰天之高也凡在下者无不覆地之厚也凡在上者无不载日月之明也凡容光者无不照故曰无私】

其在诗曰帝命不违至於汤齐汤降不迟圣敬日齐昭假迟迟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围是汤之德也【日齐音跻假音格】

【朱子曰商之先祖既有明德天命来尝去之以至於汤汤之生也应期而降适当其时其圣敬又日跻升以至昭格于天久而不息惟上帝是敬故帝命之使为法於九州也应氏曰商诗言先世积德之盛帝命相应而不违至于汤而气数适与之齐故汤生於此时而不迟也降犹自天而降也汤虽应运不迟而惟急於日新之德其昭着感假迟迟不廹惟帝是敬故帝命之以为法於天下是其奉天而无私也】

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风雨霜露无非教也地载神气风霆流形庶物露生无非教也清明在躬气志如神耆欲将至有开必先天降时雨山川出云【神气之下旧重出神气风霆四字今删之】

【郑氏曰言天之施化收杀地之载生万物此非有所私也无非教者皆人君所当奉行以为政教清明在躬气志如神谓圣人也耆欲将至谓其王天下之期将至也神有以开之必先为之生贤知之辅佐若天将降时雨山川为之先出云矣吕氏曰此衍神气风霆四字盖天有四时运行於上地载神气动作於下春夏秋冬风雨霜露所以释天有四时也风霆流形庶物露生所以释地载神气也春秋执生杀之机冬夏极隂阳之用风雨霜露施於庶物者皆可取法无非教也风之动荡霆之震耀流形於下化育庶物使皆呈露发生者亦可取法无非教也然风霆犹风雨皆神气也降於天载於地以成化育者也独於地言之则以流形而可见也清而明者天之德也以天德在躬故气志如神孟子曰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谓者欲将至有开於兴王必先以生贤有开於兴王譬犹天降时雨也必先以生贤譬犹山川出云也张氏曰耆欲犹言福泽也雨之将作山川须出云盖一气耳澄曰教谓天地之政令圣人之清明与天地同德故其如神也亦如天地之政令及将兴王则天地必先为之朕兆盖天地圣人合一无二故其交相感应如此】

其在诗曰嵩高维岳峻极于天惟岳降神生甫及申惟申及甫维周之翰四国于蕃四方于宣此文武之德也【郑氏曰峻高大也翰干也言周道将兴五岳为之生贤辅佐仲山甫及申伯为周之干臣天下之蕃卫宣德於四方以成其王功此宣王诗也文武之德如此而诗无以言之取类以明义也魏氏曰孔子闲居之篇不知孰为之而其言天地之神为风雨霜露为风霆流形凡示人於覆载间者无非至教此义之至精者也继之曰清明在躬气志如神又举诗以明之曰惟岳降神生甫及申终之曰此文武之德也盖自天地山川之神气锺而为人是心清明与宇宙之流行发见者实同一原又推本而取之有如甫申之生乃繇十世而上文武二王积德所感呜呼人之此心与天地山川相为流通固也而人物之生又系乎时数清明之感山川英灵之会祖宗德泽之积是岂数数然哉真有以关盛衰之运当消长之数矣澄曰周初人才衆多此文武将兴之祥借申甫以喻周初所生之贤魏氏谓甫申之生由文武二王积德所感此以辞害意者非引诗假借之意然其言精深故兼取之】

三代之王也必先其令闻【闻音问】

【郑氏曰令善也言以明德善闻天乃命之王也】

诗云明明天子令闻不已三代之德也弛其文德协此四国大王之德也【大音泰】

【郑氏曰不已不倦止也弛施也恊和也大王文王之祖周道将兴始有令闻吕氏曰奉三无私以劳天下而得贤佐则必有令闻矣先以令闻慰服人心然後可以兴王业故三代之王必皆先之也江汉之诗曰明明天子令闻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以矢为弛以洽为协声之误也此亦宣王之诗而谓明明天子令闻不已为三代之德矢其文德洽此四国为大王之德皆取类言之也此篇始论为民父母之道终论参於天地之德致五至行三无者为民父母之道也奉三无私以劳天下者参於天地之德也然王者必得贤佐有令闻然後可以施为故以崧高江汉之诗申言之陆氏曰帝命不违至于汤齐正汤之诗也故曰是汤之德也崧高惟岳峻极于天非文武之诗也故曰此文武之德也矢其文德洽此四国非大王之诗也然大王於此犹有未优故曰太王之德也三代之德仿此盖言三代则非止禹汤文武澄曰文德浃洽於四国亦是令闻大王之迁岐也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如归市其令闻之孚於人者如此】

子夏蹶然而起负墙而立曰弟子敢不承乎【蹶居卫切郑氏曰承奉承不失坠也起负墙者所问竟辟後来者】

右记问答及礼之辞

礼记纂言卷三十

猜你喜欢
  七主七臣第五十二·管仲
  子道篇第二十九·荀况
  卷九十二·陈祥道
  卷三·杨简
  春秋管窥卷八·徐庭垣
  第七章 37·辜鸿铭
  第四章 3·辜鸿铭
  卷二十九·冯复京
  卷一·孔颖达
  卷五·刘瑾
  卷十二·敖继公
  卷一百三十三·佚名
  法上品第八十九·佚名
  在科仑坡与佛教徒大会主席马拉拉舍扣喇博士摩诃菩提会拉甲佛教监督金刚智博士谈话·太虚
  卷七十九·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楔子·郑光祖

    (旦扮夫人引从人上,诗云)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休道黄金贵,安乐最值钱。老身姓李,夫主姓张,早年间亡化已过。止有一个女孩儿,小字倩女,年长一十七岁。孩儿针指女工,饮食茶水,无所不会。先夫在日,曾与王同知家指腹成亲,王家生的是

  • 提要·皇甫冉

     钦定四库全书     集部八二皇甫集       总集类提要【臣】等谨案唐皇甫冉皇甫曾合集共八卷冉字茂政丹阳人天寳十五载进士大厯中官至左补阙曾字孝常天寳十二载进士官至监察御史谪阳翟令以终曽集一卷与

  • 卷156 ·佚名

    李洪 别姚江 古埭潮迎楫,苍山翠募耕。 人烟半渔钓,方物杂蛮荆。 宿雨迷梅坞,过云望四明。 匆匆理归柂,未暇脍长鲸。 李洪 丙寅元日 年年元日雨,常是一春愁。 客子诗多感,梅花信已休。

  • 两位太太·徐志摩

    她们俩同出去坐船玩: 我的太太与邻居的太太; 我独自在家里坐着—— 来了一个妇人,我的性命她, 我们一起坐着说着话, 不提防天气隐起了变化, 乌云一阵阵的涌起, 我不由的提心——害怕。 果然报来了消息, 说那船已经沉没, 淹死了

  • 志第四十四 食货四·欧阳修

    唐有盐池十八,井六百四十,皆隶度支。蒲州安邑、解县有池五,总曰“两池”,岁得盐万斛,以供京师。盐州五原有乌池、白池、瓦池、细项池,灵州有温泉池、两井池、长尾池、五泉池、红桃池、回乐池、弘静池、会州有河池,三州皆输米

  • 通志卷八十一·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宗室传第四宋长沙景王道怜【孙韫还秉】临川烈武王道规【子义庆鲍昭】营浦侯遵考【从父弟子季连】武帝七男庐陵孝献王义真 彭城王义康 江夏文献王义恭 南郡王义宣 衡阳文王

  • 八八五 寄谕广西巡抚朱椿等不必查办回教书籍·佚名

    八八五 寄谕广西巡抚朱椿等不必查办回教书籍乾隆四十七年六月初三日尚书 额驸 公福<隆安>、尚书和<珅>字寄广西巡抚朱<椿>、各省督抚,乾隆四十七年六月初三日奉上谕:据朱椿奏盘查回民搜获书籍现在严办一折,内据称桂林府

  • 赫连达传·令狐德棻

    赫连达字朔周,盛乐人,是赫连勃勃的后裔。曾祖父库多汗,因避难改姓杜氏。赫连达性格刚直,有胆略气力。少年时跟随贺拔岳征战有功,被任命为都将,赐爵长广乡男,升任都督。贺拔岳被侯莫陈悦杀害后,军中动乱。赵贵建议迎接太祖,众将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九十四·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九十四 洪武七年十一月壬戌朔,《孝慈录》成。先是,贵妃孙氏薨,敕礼官定丧服之制。礼部尚书牛谅等奏曰:“《周礼·仪礼》父在,为母服期年,若庶母则无服。”上曰:“父母之恩一也,而丧服低昂若是,其不近于

  • 庄俊·周诒春

    庄俊 字达卿。年二十九岁。生于上海。本籍住址。上海城内吾园路五十五号。已婚。初学于上海敬业学堂。南洋中学。及唐山路矿学堂。宣统二年。以官费游美。入伊里诺爱大学。习建筑工程。民国三年。得学士学位。被选入

  • 程氏经説卷三·佚名

    诗解【世传胡氏本辞多不同疑后人删润今悉从旧本也】周南 关雎诗者言之述也言之不足而长言之咏歌之所由兴也其发于诚感之深至于不知手之舞足之蹈故其入于人也亦深至可以动天地感鬼神虞之君臣迭相赓和始见于书夏商之世

  • 卷一·佚名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比丘众百千人俱。圆满一切白法。大师子吼智慧无量得大善利,并诸菩萨摩诃萨众。其名曰:普贤菩萨摩诃萨。宝印手菩萨摩诃萨。常现菩萨摩诃萨。功德庄严菩萨摩诃萨。福德音菩萨摩诃

  • 能大能小·佚名

    有一位信者问无德禅师道:&ldquo;同样一颗心,为什么心量有大小的分别?&rdquo;禅师并未直接作答,告诉信者道:&ldquo;请你将眼睛闭起来,默造一座城垣。&rdquo;于是信者闭目冥思,心中构画了一座城垣。信者:&ldquo;城

  • 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瑜伽法要一卷·佚名

        大唐南天竺国三藏金刚智译  我今顺瑜伽  金刚顶经说  摩尼莲花部  如意念诵法  修此三昧故  能如观自在  先择其弟子  族姓敬法者  多人所敬爱  智慧而勇进  决定毗离耶  觉慧常不舍

  • 弟子规·李毓秀

    初名《训蒙文》。传统蒙学读本。清代李毓秀编撰。后由儒生贾存仁修订,更名为《弟子规》。是一部对学童进行封建伦理教育和学习指导的蒙学教材。全书共1080字,以孔子《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

  • 子略·高似孙

    诸子书专科目录著作。高似孙撰。有《百川学海》本; 《四库全书》本;《学津讨源》本;1928年北平朴社排印顾颉刚标点本;1930年上海中华书局《袖珍古书读本》排印本;1932年张氏约园《四明丛书》刊本;1935至1937年上海商

  • 本草纲目·李时珍

    药物学著作。明李时珍著,五十二卷。书成于明万历六年(1578),万历十八年(1596)后刊行。系作者参阅八百余种古代医药书籍,遍访名医宿儒,广集民间验方;跋涉高山旷野,观察并收集药物标本;以《证类本草》为底本,整理、充实、反复

  • 血盆经·佚名

    全一卷。全称大藏正教血盆经。收于卍续藏第八十七册。本经叙述目连尊者至羽州追阳县时,见许多女子在血盆池地狱中受苦。目连问狱卒原委,狱卒即道彼等受苦系由于女子月经、生产时所流污血污秽了地神;加之用水洗其不洁之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