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杂篇·寓言第二十七

[题解]

《寓言》以篇首头二字名篇,名篇方法同《外物》。“寓言”就是以假托他人之言来阐发自己的道理。这是庄子论述自己观点的一种手法。全篇的宗旨在于庄子的哲理是用大量的寓言作为论证的根据的,但也包括了“重言十七”的内容。

在“寓言十九”、“不言则齐”、“庄子谓惠子日”诸段中,庄子把言论分成寓言、重言和厄言三种。其中只有无言之言的“卮言”才是符合自然的。只有忘言才有自然之理,才有万物齐一。在“曾参再仕而心再化”和“颜成子游谓东郭子养日”段落中,指出了修道的要领和过程。修道要心无所悬,心有所悬就是一种悲哀。修道的过程要经过九年才能达到至善的境地,达到了自然无为的境地,人们对待生死、利禄、得失就都无所谓过去研究庄子思想时,多重“寓言”的问题,而很少重视“重言十七”的问题,这是不对的,应当纠正之。

寓言十九(1),重言十七(2),卮言日出(3),和以天倪(4)。寓言十九,藉外论之(5)。亲父不为其子媒(6)。亲父誉之(7),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罪也(8),人之罪也(9)。与己同则应(10),不与己同则反(11);同于己为是之(12),异于己为非之。重言十七,所以已言也(13),是为耆艾(14),年先矣(15),而无经纬本末以期年耆者(16),是非先也。人而无以先人,无人道也(17);人而无人道,是之谓陈人(18)。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19),所以穷年(20)。不言则齐(21),齐与言不齐(22),言与齐不齐也,故曰‘无言’。言无言(23),终身言,未尝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有自也而可(24),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恶乎然(25)?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非厄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26)!万物皆种也(27),以不同形相禅(28),始卒若环(29),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注释]

(1)寓言:寄托他人说的话,如各篇中请多人物的对话皆为寓言,寓言并非文学故事之类,其中有真有假,广为说明道理。十九:十分之九。

(2)重言:真重的言论,一说借重先哲的言论。十七:十分之七。

(3)危(zhi)言,无有成见的言论。厄:漏卮,古代盛酒的器皿。日出:随时而出现,天天说出来。

(4)和:合。天倪:自然的分际。

(5)藉:通借,外:外人,别人。

(6)亲父:亲生的父亲。不为其子媒:不为自己的儿子做媒人。意思是自己说不如别人说。

(7)誉之:称赞儿子。

(8)罪:罪过,过错。

(9)人:别人,他人。

(10)礼:赞同。

(11)反:反对,反驳。

(12)为:则,不同。

(13)已:通己。一说已为止。

(14)耆艾:六十为耆,五十为艾,泛指老年人。

(15)先:.长。

(16)经纬:纵横。本末,始终。经纬本来,皆指学习而言。期:期待。

(17)无人道:缺乏人道。

(18)陈人:陈死的人,陈腐的人。

(19)曼衍:发展变化。

(20)穷年:尽年,终其天年。

(21)不言则齐:不说话就齐一而无是非。

(22)齐:不言的齐。不齐:不同。

(23)言无言:说了没有说的话。

(24)自:由。

(25)恶(wu)乎:怎么。下同。

(26)久:恒。

(27)种:种子。

(28)形:形式、形态。禅(shan):代替。相掸:新陈代谢。

(29)始卒若环:首尾相接象环。

[译文]

寓言十分之九,重言十分之七,卮言天天讲,总合自然的分际。寓言十分之九,借别人论说。父亲不为自己的儿子做媒。父亲称赞儿子,总不如让别人称赞更可信服;别人说就不是自己的过错,而是别人的过错。与自己意见相同就应和,不与自己意见相同的就反驳;同于自己的意见就肯定它,不同于自己的意见就否定它。重言十分之七,因为是自己的言论,这是年长者的言论。年长了,而没有纵横始终的期待长者,就不算是年长才智。做人而没有先人的才智,就是无道的人;人没有人道,就是那称陈腐的人。卮言天天讲,合于自然的分际,因此发展变化,因而享尽天年。人都不说话就齐一,齐一的无言与有言不同,说话与齐一无言也不同,所以说无主见的言论。说无主见的言论,就是终身在说话,却象没有说话;即使终身不说话,却也未尝不说话。可有可的原因,不可有不可的原因;对有对的原因,不对有不对原因。怎样才算对的?对的就是对的。怎样才算不对的?不对的就是不对的。怎样去肯定?肯定那些肯定的。怎样去否定?否定那应当否定的。万物本来就有对,万物本来就有肯定,没有什么事物不对,没有什么事物不可肯定。不是卮言天天讲,合于自然,还有什么能如它那样永恒持久呢!万物皆由种变化来的,以不同的形态相代替,始终象个圆环一样,不了解它的道理,这是所谓自然的变化。自然的变化就是自然的分际。

庄于谓惠子曰(1):“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2),始时所是,卒而非之,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年非也。”惠子曰:“孔子勤志服知也(3)。”庄子曰:“孔子谢之矣(4),而其未之尝言(5)。孔子云,‘夫受才乎大本(6),复灵以生(7)。’呜而当律(8),言而当法(9)。利义陈乎前(10),而好恶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11)。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12),定天下之定。已乎已乎!吾且不得及彼乎(13)!”

[注释]

(1)惠子:指惠施。庄子的朋友。

(2)六十化:六十次变化,六十次修善。

(3)勤志:勤行励志。服:役使心智。

(4)谢之:犹过之。

(5)来之尝言:未尝言之。

(6)大本:指天道。

(7)复灵:复为恢复,灵为灵善。生:生气。

(8)鸣:声。而:通则。当(dàng):符合。律:乐律。

(9)法:札法。

(10)陈:摆。

(11)直:只是。

(12)蘁(wu):违逆。

(13)彼:指孔子。

[译文]

庄子对惠施说:“孔子六十年中有六十次修善德行,开始肯定的,后来又否定它,很难说今天所认为是对的就不是五十九年来所认为是错误的。”惠施说:“孔子励志勤行用智学道吗?”庄子说:“孔子已经过于用智了,他未尝多言。孔子曾说‘人的才智是禀受于天的,恢复灵善而生。’发出声音符合乐律,说出言论而符合法度,利义摆在面前,而好恶是非的辨别,只能是服人之口罢了。要使人心服而不敢违逆,这样才算确立了天下的定则。算了吧,算了吧!我还赶不上他呢!”

曾子再仕而心再化(1),曰:“吾及亲仕(2),三釜而心乐(3);后仕,三千钟而不少洎(4),吾心悲。”弟子问于仲尼曰:“若参者,可谓无所悬其罪乎(5)?”曰:“既已悬矣。夫无所悬者,可以有哀乎?彼视三釜三千钟(6),如观乌雀蚊虹相过乎前也。”

[注释]

(1)曾子,曾参,孔子弟子。再任:第二次做官。化:变化,指道德修养变化,心情的变化。

(2)及亲:父母双亲在世。

(3)釜:六斗四升。

(4)钟:六斜四斗。不泊(沁:不及,指不及养双亲。

(5)悬:系。悬其罪:受其罪,指不受利禄的拖累。

(6)彼:指心无系于荣禄的人。

[译文]

曾子再做官时心情又有变化,他说:“我父母双亲在世时,做官只有三釜俸禄而心情很乐。后来做官得三千钟俸禄而不能奉养双亲,我心里却感到悲伤。”弟子问孔子说:“象曾参那样,可以算是没把心悬系在俸禄上的过错了吧?”孔子说:“还是心有悬系。如要心无所悬系,会有悲哀吗?那种心无所悬系于俸禄的人看三釜、三千钟,就象看鸟雀蚊虻飞过眼前一样。”

颜成子游谓东郭子綦曰(1):“自吾闻子之言,一年而野(2),二年而从(3),三年而通(4),四年而物(5),五年而来(6),六年而鬼入(7),七年而天成(8),八年而不知死,不知生(9),九年而大妙(10)。生有为,死也。劝公(11)以其死也有自也(12),而生阳也无自也(13)。而果然乎(14)?恶乎其所适(15)?恶乎其所不适?天有历数(16),地有人据(17),吾恶乎求之(18)?莫知其所以终(19),若之何其无命也?莫知其所始(20),若之何其有命也?有以相应也(21),若之何其无鬼邪?无以相应也,若之何其有鬼邪?”

[注释]

(1)颜成子游:复姓颜成,名偃,字子游。甫郭子綦的弟子。前见《齐物论》。《徐无鬼》篇作颜成子。东郭子綦:《齐物论》作南郭子綦,《大宗师》作南伯子葵,《徐无鬼》作南伯子綦。东可能是南字误文。

(2)野:粗野,语言放肆。

(3)从:顺从。

(4)通:通于一,通达为一。

(5)物:物化,与物混同。

(6)来:神明大来。

(7)鬼人:归人,归根深藏。

(8)天成:合于自然,独成其天。

(9)不知死,不知生:进入不死不生的境界,生死齐一。

(10)大妙:大道的神妙。

(11)劝:劝勉,公:天道,即道通为一的一。

(12)自:由,因。有自:有生而后有死为有自。

(13)生:生长,生成。阳:阳气。

(14)而果然乎:设问引起下文。

(15)恶(wu):何。适:适意。

(16)历数:有命无命的历数。

(17)人据:人所占据之地,有鬼无鬼之论。

(18)恶乎求:无所追求。

(19)终:指死。

(20)始:指生。

(21)以,与之。相应:相感应。

[译文]

颜成子游对东郭子聂说:“自从我听你讲道,一年而粗野,二年而顺从,三年而通达,四年而化物,五年而神明大来,六年而归根深藏,七年而合于自然,八年而生死齐一,九年而达到神妙境界。人生有为就走向死亡,劝勉大道为一,人的死亡有因,而人生是阳气运转,没有由来。你果然是这样吗?什么地方你感到适意,什么地方你感到不适意,天有有命无命的节数,地有人物有鬼无鬼的依据,我还有什么可追求的呢?不知道它的死,怎能断定没有命运,不知道它的生,怎能断定有命运呢?有与之相感应,怎能断定无鬼神?没有与之相感应,怎能知道有鬼神呢?”

众罔两问于景曰(1):“若向也俯(2),而今也仰;向也括(3),而今也被发(4);向也坐,而今也起;向也行,而今也止,何也?”景曰:“搜搜也(5),奚稍问也(6)!予有而不知其所以(7)。予,蜩甲也(8)?蛇蜕也(9)?似之而非也(10)。火与日(11),吾屯也(12);阴与夜(13),吾代也(14)。彼(15),吾所以有待邪(16)?而况乎以有待者乎!彼来则我与之来,彼往则我之往,彼强阳则我与之强阳(17)。强阳者,又何以有问乎!”

[注释]

(1)众罔两:多个影外的微影。景:通影。参见《齐物论》中罔两与影的一段对话。

(2)若:汝,你,向:从前,过去。俯:低头。

(3)括,指发,束发。

(4)被,通披。

(5)搜搜:又作叟叟,摇动的样子。指众罔两。

(6)奚:何。稍:借作屑。奚屑问:为什么贸然发问。

(7)予:我。

(8)蜩:蝉。蜩甲:蝉蜕。

(9)蛇蜕:蛇皮。也:通邪。

(10)似之而非也:影生于形与甲出于蜩、蜕出于蛇相似,但影无实而甲、蜕有实,所以虽相似而不同,影子并无实体存在。

(11)火:指火光。日:指日光。

(12)吾屯:我顿聚。

(13)阴:阴天,无阳光。夜:黑天,无日、月光之时。

(14)代:消失。

(15)彼:指形。

(16)有待:有依赖。

(17)强阳,运动不止。

[译文]

众多影子的影子问影子说:“你过去低头,而今仰头;过去束发,而今披发;过去坐着,而今站起;过去行走,而今停步。为什么呢?”影子说:“你们嗖嗖地摇动,为什么贸然来问我?我活动而不知道为什么这样。我,象蝉壳吗?象蛇皮吗?象是而又不是,火光和阳光,使我顿聚;阴天和黑夜,使我消失。形体,是我所依赖的吗?何况那有依赖的东西呢!形体来我就随它来,形体去我就随它去,形体运动不止我就随它运动不止。运动不息,又有什么问的呢!”

阳子居南之沛(1),老聃西游于秦(2),邀于郊(3),至于梁(4),而遇老子。老子中道仰天而叹曰:“始以女为可教,今不可也。”阳子居不答。至舍,进盥漱中栉(5),脱屦户外(6),膝行面前(7),曰:“向者弟子欲请夫子(8),夫子行不闲,是以不敢。今闲矣,请问其过。”老子曰:“而雎雎盱盱(9),而谁与居(10)?大白若辱(11),盛德若不足(12)。”阳子居蹴然变容曰(13):“敬闻命矣(14)!”其往也,舍者迎将其家(15),公执席(16)妻执巾栉(17),舍者避席,炀者避灶(18)。其反也(19),舍者与之争席矣。

[注释]

(1)阳子居:杨朱。《应帝王》有“阳子居见老聃”。之:往。沛,指彭城,今江苏徐州。一说今江苏沛县。

(2)秦:秦国。

(3)邀:通要,要截。

(4)梁:沛郊的地名。旧注大梁即开封实误。

(5)盥(guàn):洗脸,洗手。漱:漱口。中:毛巾。栉(zhì):梳子。

(6)屦(jù):葛麻做的鞋子。

(7)膝行:跪着走,表示尊敬。

(8)向:刚才。

(9)雎雎(jū):仰目而视,骄傲。一本作睢睢。盱盱(xū):张目而视,亦指傲慢。

(10)居:相处。

(11)大白若辱:引自《老子》四十一章,若,似。辱,污。

(12)盛德若不足:《老子》四十一章:广德若不足。

(13)蹴(cù):通蹙。蹴然:紧迫的样子。

(14)命:教。

(15)迎将:迎送。家:旅店。

(16)公:旅店男主人。

(17)妻:旅店女主人。

(18)炀(yàng):烘,炙,烤火。

(19)其反:送老子走后再来时。

[译文]

阳子居南下到沛去,老子西行去秦国,要截于郊野,到梁地,而会见老子。老子在半途中仰天而叹说:“起初我以为你是可以教导的,现在看来不可以了。”阳子居没有答话。到了旅馆,阳子居送进洗漱用品,把鞋脱在门外,跪着爬行向前,说:“刚才弟子想请教先生,先生却行走没有闲空,因此没敢请教。现在有闲空了,请指出我的过错。”老子说:“你仰目而视张目而望,十分傲慢,而谁能与你共处呢?清白的人象似污浊,尚德的人象似不足。”阳子居蹙然变化说:“敬听先生的教悔了!”他来时,旅舍的人都迎送他,男主人安排坐席,女主人给他拿梳洗用具,先坐的人让出席位,烤火的人回避炉灶。他回去时,旅舍的人就与他互争席位而不分彼此了。

猜你喜欢
  卷六十五·湛若水
  大学翼真卷二·胡渭
  论语集编卷七·真德秀
  提要·程川
  卷十五·王樵
  卷四十四·秦蕙田
  心术下第三十七·管仲
  诗传遗説卷二·朱鉴
  卷五十八·王与之
  卷十之中·何楷
  卷二·佚名
  卷四十五(玄奘译)·佚名
  卷四十八·佚名
  佛灭度后棺敛葬送经全文·佚名
  五千五百佛名除障灭罪神咒经卷第八·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七百八十八·彭定求

        卷788_1 【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李白   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李白   层标遏迟日,半壁明朝霞。--高霁   积雪曜阴壑,飞流喷阳崖。--韦权舆   青莹玉树色,缥缈羽人家。--李白   卷788_2 【夏夜李

  • 第十六出 鞅望·李渔

    〖双调过曲·山坡羊〗(旦上)梦沉沉夜来无兆,鹊纷纷朝来慵噪;耳侧侧不闻捷音,目悬悬盼不得旌旗到。奴家昨日央张表兄往曹家作伐,至今未得回音。今早教范郎去问他消息,连他也不见回来。好生放心不下,我且到阶下闲行几步。

  • 第四折·佚名

    (太子扮仁宗引二宫女、四内官随上,诗云)少年寄养楚宫中,虎步龙行自不同。今日亲承高帝业,也应修举代来功。寡人宋仁宗是也。自幼收养楚王宫中,多亏叔父抬举,常时说我是妆盒儿盛着,送到楚府收养的。那宫娥寇承御、穿宫内使陈

  • 石湖词·范成大

    范成大满江红冬至寒谷春生,熏叶气,玉筒吹谷。新阳后,便占新岁,吉云清穆。休把心情关药裹,但逢节序添诗轴。笑强颜,风物岂非痴,终非俗。清昼永,佳眠熟。门外事,何时足。且团(□栾)同社,笑歌相属,著意调停云露酿,从头检举梅花曲。纵不

  • 卷四十五·梅鼎祚

    <集部,总集类,古乐苑钦定四库全书古乐苑卷四十五明 梅鼎祚 编杂歌谣辞【汉谣】武帝太初中谣【拾遗记曰太初二年大月氏国贡双头鸡四足一尾鸣则俱鸣武帝置於甘泉故馆更以余鸡混之得其种类而不能鸣誎者曰诗云牝鸡无晨

  • 卷四十二·梅鼎祚

    钦定四库全书古乐苑卷四十二明 梅鼎祚 编杂歌谣辞【古谣诵附】康衢谣【一作康衢歌列子曰尧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治与不治与亿兆愿戴已与乃微服游於康衢闻童儿谣云云尧喜问曰谁教尔为此言童儿曰闻之大夫大夫曰古诗也

  • 卷六十六·志第十七下·河渠三·宋濂

        ◎河渠三   ○黄河   至正四年夏五月,大雨二十余日,黄河暴溢,水平地深二丈许,北决白茅堤。六月,又北决金堤,并河郡邑济宁、单州、虞城、砀山、金乡、鱼台、丰、沛、定陶、楚丘、武城,以至曹州、东明、钜

  • 第五十五回 返豹房武宗晏驾 祭兽吻江彬遭囚·蔡东藩

      却说武宗坠入水中,险些儿被水淹死,幸亏操舟的两太监,曾在京内太液池中,习惯泅水,虽遭覆溺,毫不畏惧,亟游近武宗身旁,将武宗手脚握住,推出水面。各舟闻警齐集,才将武宗搀入舟中,还有两太监入水,用力挣扎,也经旁人救起。惟武宗

  • ◎镇守使延师条件·李定夷

    江苏某镇守使,欲聘一老师宿儒教读其公子。因念吾国旧社会之习惯,视教读先生为至高无上之位置,莫不竭诚尽敬而崇奉之。该使思得一特别改良之崇奉法,大开私宅会议,规定延师待遇法四条。兹以道路所传,得其条例大纲,亟为披露。俾

  • 敬乡录卷九·吴师道

    元 吴师道 辑陈 亮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臣闻有非常之人然后可以建非常之功求非常之功而用常才出常计举常事以应之者不待智者而后知其不济也前史有言非常之原黎民惧焉古之英豪岂乐于惊世骇俗哉盖不有以新天下之耳目易

  • 玄宗本纪·欧阳修

    玄宗,名隆基,睿宗李旦之第三子。母亲是昭成皇后窦氏。气质英俊威武,擅长骑马射箭,精通音律、天文星象之术。最初被封为楚王,后为临淄郡王。官职升至卫尉少卿、潞州别驾。景龙四年(710),玄宗到京都朝见君主,便被留在京城不让

  • 卷之八  平夏錄(明)鄧士龍 輯·邓士龙

    (平夏錄,一卷,明鄧士龍輯。載明太祖平定蜀夏之事。後附劉基平夏頌并序。記明初太祖平定蜀夏事,今有黃標平夏錄、佚名平蜀記傳世較廣廣。本卷乃鄧氏輯合二書而成。前半部與黃氏之錄相合,自洪武四年春正月丁亥起則與平蜀記無

  • 罗泮忱·周诒春

    罗泮忱 字建侯。年三十七岁。生于福州。弟忠在。本籍住址。福州南营。已婚。子一。女三。初学于天津北洋大学。任直隶广平府中学堂。及保定高等学堂教员。光緖三十二年。以官费游美。入康奈尔大学。习土木工程。宣统

  • 元年·佚名

    (己丑)元年大明成化五年春正月1月1日○丙辰朔,上詣永昌殿,行朔祭。是日二嚴後,司僕猶未進輦,兼司僕、內禁衛列庭者少,命囚兵曹正郞孫次綿、佐郞崔八俊、內乘禹晨,又令承政院,問內禁衛將桃平君末生、兼司僕將新孝伯,尋命勿論。○

  • 卷一○二·邱濬

    ▲定律令之制(上) 《舜典》曰:象以典刑。 孔颖达曰:“《易》云‘象也者,像此者也’,又曰‘天垂象,圣人则之’,是象为仿法,故为法也。依法用其常刑,用之使不越法。” 朱熹曰:“画象而示民以墨、劓、禬、宫、

  • 雪關禪師語錄卷之八·雪关智訚

    門人成巒錄法孫開詗編文示修念佛三昧文娑婆苦海,回頭彼岸非遙;清泰樂邦,舉念家鄉便到。世尊金口極讚、彌陀寶號易持,上根者,悟唯心之淨土,生即不生;中下者,乘弘誓之慈舟,度無不度。十念尚躋安養,深信豈阻疑城?四花孕質,不落垢穢之

  • 易童子问·欧阳修

    北宋欧阳修撰。凡三卷三十七章。此书设童子与师问对之语,以说《易》旨。卷一、卷二说六十四卦卦辞及《彖传》、《象传》大义。卷三则考辨《易传》七种的内容,认为《系辞传》、《文言》、《说卦传》、《序卦传》、《杂

  • 清史稿郑成功传·佚名

    郑成功初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父芝龙,明季入海,从颜思齐为盗;思齐死,代领其众。崇祯初,因巡抚熊文灿请降,授游击将军;以捕海盗刘香、李魁奇、攻红毛功,累擢总兵。芝龙有弟三:芝虎、鸿逵、芝豹。芝虎与刘香搏战死。鸿逵初以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