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诗》可以观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刚柔轻重迟速异齐,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延陵季子以是观之。太史公讲业齐鲁之都,其作《世家》,于齐曰:“洋洋乎,固大国之风也。”于鲁曰:“洙泗之间,断断如也。”盖深识夫子一变之意。班孟坚志地理,叙变风十三国而不及二南,岂知《诗》之本原者哉!夫诗由人心生也,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郊庙之音曰颂,其生于心一也。人之心与天地山川流通,发于声,见于辞,莫不系水土之风而属三光五岳之气。因诗以求其地之所在,稽风俗之薄厚,见政化之盛衰,感发善心而得性情之正,匪徒辨疆域云尔。世变日降,今非古矣;人之性情,古犹今也,今其不古乎?山川能说,为君子九能之一,毛公取而载于《传》,有意其推本之也。是用据传笺义疏,参诸《禹贡》、《职方》、《春秋》、《尔雅》、《说文》、《地志》、《水经》,罔罗遗文古事,传以诸儒之说,列《郑氏谱》一首,为《诗地理考》。读诗者观乎此,亦升高自下之助云。王应麟伯厚父自序。  

总说

《王制》:天子五年一巡守,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 

《书大传》:圣王巡十有二州,观其风俗,习其情性,因论十有二俗,定以六律、五声、八音、七始。《汉·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问于天子。 

太史公曰:闻之董生,《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故长于风。匡衡曰:窃考《国风》之诗,《周南》、《召南》,被贤圣之化深,故笃于行而廉于色;郑伯好勇,而国人暴虎;秦穆贵信,而士多从死;陈夫人好巫,而民淫祀;晋侯好俭,而民畜聚;大王躬仁,邠国贵恕。由此观之,治天下者,审所上而已。 

《郑氏诗谱序》:诗之兴也,谅不于上皇之世,大庭、轩辕逮于高辛,其诗有亡载籍,亦蔑云焉。《虞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然则诗之道放于此乎?有夏承之,篇章泯弃,靡有孑遗。迩及商王,不风不雅。何者?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讥失,所以匡救其恶。各于其党,则为法者彰显,为戒者著明。周自后稷播种百谷,黎民阻饥,兹时乃粒,自传于此名也。陶唐之末,中叶公刘亦世修其业,以明民共财。至于大王、王季,克堪顾天。文、武之德,光熙前绪,以集大命于厥身,遂为天下父母,使民有政有居。其时《诗》,风有《周南》、《召南》,雅有《鹿鸣》、《文王》之属。及成王,周公太平,制礼作乐,而有颂声兴焉,盛之至也。本之由此风、雅而来,故皆录之,谓之《诗》之正经。后王稍更陵迟,懿王始受谮亨齐哀公。夷身失礼之后,邶不尊贤。自是而下,厉也幽也,政教尤衰,周室大坏,《十月之交》、《民劳》、《板》、《荡》勃尔俱作。众国纷然,刺怨相寻。五霸之末,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善者谁赏?恶者谁罚?纪纲绝矣!故孔子录懿王、夷王时诗,讫于陈灵公淫乱之事,谓之变风、变雅。以为勤民恤功,昭事上帝,则受颂声,宏福如彼;若违而弗用,则被劫杀,大祸如此。吉凶之所由,忧娱之萌渐,昭昭在斯,足作后王之鉴,于是止矣。夷、厉已上,岁数不明。大史《年表》自共和始,历宣、幽、平王而得春秋次第,以立斯《谱》。欲知源流清浊之所处,则循其上下而省之;欲知风化芳臭气泽之所及,则傍行而观之,此《诗》大纲也。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于力则鲜,于思则寡,其诸君子亦有乐于是与。 

文中子曰:诸侯不贡诗,天子不采风,乐官不达雅,国史不明变,斯则久矣。诗者,民之情性也,情性能亡乎?非民无诗,职诗者之罪也。  

猜你喜欢
  经济、政治、外交三者应采用合力主义·李宗吾
  孟子集注大全卷五·胡广
  读孟子劄记卷下·李光地
  不要不懂装懂·孔子
  第八章 3·辜鸿铭
  第五章 11·辜鸿铭
  卷三十六·卫湜
  卷四十三·李光地
  卷九·朱鹤龄
  谈学问·梁漱溟
  卷七十八·道世
  八识规矩颂奘注序·太虚
  卷第十·智旭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第十四·佚名
  入定不定印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无住词 全文·陈与义

      法驾导引(世传顷年都下,市肆中有道人携乌衣稚髻女子,买酒独饮,女子歌词以侑,凡九阕,皆非人世语。或记之以问一道士,道士惊曰:“此赤城韩夫人所制水府蔡真君法驾导引也,乌衣女子疑龙”云。得其三而亡其六,拟作三阕

  • 第七出 先醋·李渔

    〖夜行船〗(外扮衰老仕绅扶杖、带小生上)白尽头颅愁未已,身后事说起攒眉。有女将婚,无人堪婿,只为才容太美。老夫乔国用,号益庵,秣陵人也。由科第出身,官拜奉议大夫之职,退居林下,已经二十余年。妻妾俱亡,并无后嗣。老年生得一女

  • 卷八十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八十六张说奉和圣制赐诸州刺史应制以题坐右文明遍禹迹鳏寡逹尧心正在亲人守能令王泽深朝廷多秀士熔链比精金犀节同分命熊轩各外临圣主赋新诗穆若聼薰琴先言教为本次言则是钦三时农不夺午夜犬

  • 皇明纪略·皇甫录

    《后湖志》:国初,天下户计一千六十五万二千七百八十九,口计六千五十四万五千八百一十二。至弘治十五年,则户计九百六十九万一千五百四十八,口计六千一百四十一万六千七百三十五。国初田土计八百八十万四千六百二十三顷六千

  • 卷之二百四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三百二十一·佚名

    光绪十九年。癸巳。二月。甲寅朔。上诣仪鸾殿问慈祐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皇太后安。翌日如之。记注  ○遣官祭先医之神。  ○礼部奏、议覆山东巡抚奏、已故按察使王懿德请入祀名宦祠。依议行。早事  ○以

  • ●卷十三·余继登

    天顺初,武清侯石亨奏:“伏睹洪武礼制榜文,凡朝参并护卫官员军校进退,先后有序,禁门出入有常。近年以来,不分贵贱,相参挨挤,皇城各门,诸人往来径行,全无忌惮,有带物货入内买卖者。今后常朝,第三通鼓起,先开二门,官军旗校将军先

  • 《靖海志》及《海上见闻录》合校记·彭孙贻

    记中《靖海志》简称曰《志》,《海上见闻录》简称曰《录》。录之页行数系据本丛刊第廿四种刊本。《录》一页一四行“吏部黄道周》,《志》作“礼部尚书黄道周。”按《明史》卷二百五十五本传,道周在福王时&

  • 十三日备尝记·曹晟

    [清] 曹晟 英吉利古荷兰西国也,今之英人红毛冒之耳。荷兰国富地广,历年既久,俗尚奢侈,酰于逸乐,不知兵革,专以利惠结属国。红毛人尚武多力,刁暴而巧,然穷困因求荷兰抚恤,荷兰与以沿海弃地。既久,四面皆红毛部落,荷兰圈于中,遂日弱

  • 卷三十七·佚名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大金集礼钦定四库全书大金集礼卷三十七杂祠庙宫观       保陵公应圣公      嘉防侯河神宫观大定【阙】年驾幸天长观拜数【天长观再修建毕命侍读郑于耼撰碑文于二十年九月立石】前

  • 祭统·戴圣

    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贤者之祭也,必受其福。非世所谓福也。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谓之备。言:内尽于己,而外

  • 书虚篇第十六·王充

    世信虚妄之书,以为载于竹帛上者,皆贤圣所传,无不然之事,故信而是之,讽而读之;睹真是之传,与虚妄之书相违,则并谓短书不可信用。夫幽冥之实尚可知,沈隐之情尚可定,显文露书,是非易见,笼总并传,非实事,用精不专,无思于事也。夫世间传书

  • 墨子閒詁卷十四·孙诒让

    僃城門第五十二

  • 卷五·

    <经部,春秋类,吕氏春秋或问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或问卷五      宋 吕大圭 撰桓公  公防郑伯于垂郑伯以璧假许田盟于越【元年】或问左氏以为易祊田经以为璧假何也曰言假则非易言易则非假向也来归祊则郑以此

  • 卷一百六十·佚名

    △初分校量功德品第三十之五十八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净戒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净戒波罗蜜多。不应观地界若常若无常。不应观水火风空识界若常若无常。何以故?地界地界自性

  • 卷第二·李遵勖

    天圣广灯录卷第二第一祖摩诃迦叶尊者摩竭陀国人也。姓婆罗门。父名饮泽。母香志。昔毗婆尸佛世。为锻金师。庄严彼佛像。时有贫女得一金钱。睹如来相。发希有意。持诣金师。请饰佛像。既而共发愿

  • 大毗卢遮那经供养次第法疏卷上·不可思议

        零妙寺僧释不可思议撰稽首毗卢遮那佛实相法智缘起法圣者妙音阿阇梨垂恩令证法性海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供养次第法真言行学处品第一释此经法四门分别(初述大意 次说来由 三释题目 四随文解释)。初述大

  • 雍正浙江通志·李卫

    浙江省地方志。清李卫等修,傅王露等撰。二百八十卷,首三卷。卫有《畿辅通志》已著录。王露字良木,号玉笥,又号阆林,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康熙进士,官至中允、编修。雍正七年,为编《大清一统志》,诏令各省纂辑志书,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