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五十六回 怡制军巧结台湾狱 徐总督力捍广州城

  却说闽浙总督怡良,本是达、姚二人的顶头上司,只回军务倥偬,朝廷许他专折奏事,达、姚遂把始末战事,直接政府,闽督中不过照例申详,多未与议,因此怡良亦心存芥蒂。此次奉旨查办,大权在手,乐得发些虎威,聊泄前恨。外不能御侮,内却偏要摆威,令人可恼!到了台湾,驺从杂沓,仪仗森严,台中百姓,闻得怡制台为办案而来,料与达镇台、姚道台一方面,有些委屈,途中先拦舆鼓噪,争说达、姚二官员的好处,制台大人,不必查究。达洪阿得了此信,连忙亲往驰谕,百姓们才渐渐解散。

  怡制台一入行辕,门外又有一片闹声,经巡捕来报,外面的百姓,每人各执香一炷,闯入行辕来了。怡良问为何事?巡捕答称,百姓口中,无非为达镇台、姚道台伸冤。此时达、姚二人,见过怡制台,已自回署,怡良忙着人传见。不一时,达、姚俱到,百姓分开两旁,让两人入辕。怡良此时,只得装出谦恭模样,起身相迎,与两人行过了礼,随说:“两位统是好官,所以百姓这般爱戴。现仍劳两位劝慰百姓,禁止喧闹,兄弟自然与二位伸冤。”达、姚二人忙禀道:“大帅公事公办,卑职等自知无状,难道为了百姓,便失朝廷赏罚么?”正答议间,外面的喧声,越加闹热。怡良忙道:“二位且出去劝解百姓,再好商量。”达、姚二人,只好奉命出来,婉言抚慰。众百姓道:“制台大人,既已到此,何不出来坐堂,小百姓等好亲上呈诉。”达姚二人,乃再请怡制台坐出堂去,晓谕百姓。怡良没法,亲自出堂,见外面有无数百姓,执着香,黑压压的跪了一地。前列的首顶呈词,由巡捕携去,呈与怡良。怡良大略一瞧,便道:“本宪此来,原是与达镇、姚道伸冤,汝等百姓,好好静候,千万不要喧哗。”众百姓尚是不信,又经达姚二人,再三劝慰,百姓方才出去。

  怡良又邀达、姚二人入内,便道:“二位的政声,兄弟统已知悉,但上意恐有误抚议,所以遣兄弟前来。”一面取出密旨,交与二人阅看,内有“此案如稍有隐饰,致朕赏罚不公,必误抚局,将来朕别经察出,试问怡良当得何罪”等语。炀灶蔽聪,前后多自相矛盾。两人阅过上谕,便道:“卑职等的隐情,已蒙大帅明察,甚是感德不忘,现只请大帅钧示便了!”怡良道:“现在英人索交俘虏,台中擒住的英人,已多半杀却,哪里还交付得出?兄弟前时曾有公文寄达两位,叫两位不要杀戮洋人,两位竟将他杀死一大半,所以今日有这种交涉。”达洪阿道:“这是奉旨照办,并非卑镇敢违钧命。”怡良道:“君要臣死,不得不死。专制时代的谰语。现在抚议已成,为了索交俘虏一事,弄得皇上为难,做臣子们也过意不去。为两位计,只好自己请罪,供称:‘两次洋船破损,一系遭风击碎,一系被风搁沉,实无兵勇接仗等事。前次交出白人数十名,乃是台中救起的难民,此外已尽逐波臣,无处寻觅。”照此说来,政府可以藉词答复,免得交涉棘手了。”计策恰好,只难为了达、姚。达洪阿不禁气忿道:“据大帅钧意,饬卑镇等无故认罪,事到其间,卑镇等也不妨曲认。但一经认实,岂非将前次奏报战仗,反成谎语?欺君罔上,罪很重大,这却怎么处?”怡良道:“这倒不妨,兄弟当为二位转圜。”遂提笔写道:“此事在未经就抚以前,各视其力所能为。该镇、道志切同仇,理直气壮,即办理过当,尚属激于义愤。”写到此处,又停了笔,指示两人道:“照这般说,两位便不致犯成大罪,就使稍受委屈,将来再由兄弟替你洗刷,仍好复原。这是为皇上解围,外面不得不把二位加罪,暗中却自有转圜余地。兄弟准作保人,请两位放心!”如此做作,可谓苦心孤诣。达、姚二人,没奈何照办。

  怡良就将写好数语,委文牍员添了首尾,并附入达、姚供状,驰驿奏闻。道光帝一并瞧阅,见怡良奏中,末数语,乃是:“一意铺张,致为借口指摘,咎有应得”三语。总不肯放过。遂密逮达、姚二人入都,交刑部会同军机大臣审讯。隐瞒百姓,阳谢英人,苦极苦极!道光帝自己思想,无故将好人加罪,究竟过意不去,刑部等的定谳,也是不甚加重,遂由道光帝降旨道:

  该革员等呈递亲供,朕详加披阅,达洪阿等原奏,仅据各属文武士民禀报,并未亲自访查,率行入奏,有应得之罪。姑念在台有年,于该处南北两路匪徒,叠次滋扰,均迅速蕆事,不烦内地兵丁,尚有微劳足录。达洪阿、姚莹,著加恩免其治罪!业已革职,应毋庸议!钦此。

  台湾的交涉,经这么一办,英人算无异言。这是怡制台的功劳。奈自洋人得势后,气焰日盛一日,法、美各国,先时尝愿作调人,江宁和约,不得与闻,免不得从旁讥议;况且中国的败象,已见一斑,自然乘势染指。是时钦差大臣伊里布赴粤,与英使濮鼎查,开议通商章程,尚未告成,伊已病殁。清廷命两江总督耆英,继了后任,订定通商章程十五条。自此英人知会各国,须就彼挂号,方可进出商船,输纳货税。法、美各商,以本国素未英属,不肯仰英人鼻息,遂直接遣使至粤,请援例通商。耆英不能拒,奏请许法、美互市,朝旨批准,随于道光二十四年,与美使柯身,协定中美商约三十四款,又与法使拉萼尼,协定中法商约三十五款,大旨仿照英例。惟约中有“利益均沾”四字,最关紧要。耆英莫名其妙,竟令他四字加入,添了后来无数纠葛,又上法、美的当。这且待后再详。

  只江宁条约,五口通商,广州是排在第一个口岸,英人欲援约入城,粤民不肯,合词请耆英申禁。耆英不肯,众百姓遂创办团练,按户抽丁,除老弱残废,及单丁不计外,每户三丁抽一,百人为一甲,八甲为一总,八总为一社,八社为一大总,悬灯设旗,自行抵制英人,不受官厅约束。会英使濮鼎查,自香港回国,英政府命达维斯接办各事。达维斯到粤,请入见耆英。耆英晓得百姓厉害,即遣广州知府刘浔,先赴英舰,要他略缓数日,等待晓谕居民,方可入城相见。

  知照后打道回衙,适有一乡民挑了油担,在市中卖油,冲了刘本府马头,被衙役拿住,不由分说,揿倒地上,剥了下衣,露出黑臀,接连敲了数十百板。市民顿时哗闹,统说官府去迎洋鬼子入城,我们百姓的产业,将来要让与洋人,应该打死。这句话,一传两,两传十,恼得众人性起,趁势啸聚,跟了刘本府,噪入署中。刘本府下了舆,想去劝慰百姓,百姓都是恶狠狠一副面孔,张开臂膀,恨不得奉敬千拳。吓得刘本府转身就逃,躲入内宅。百姓追了进去,署中衙役,哪里阻拦得住?此时闯入内宅的人,差不多有四五千。幸亏刘本府手长脚快,扒过后墙,逃出性命,剩得太太、姨太太、小姐、少奶奶等,慌做一团,杀鸡似的乱抖。百姓也不去理他,只将他箱笼敲开,搬出朝衣朝冠等件,摆列堂上。内中有一个赳赳武夫,指手画脚的说道:“强盗知府,已经投了洋人,还要这朝衣、朝冠何用?我们不如烧掉了他,叫他好做洋装服色哩!”众人齐声赞成。当下七手八脚,将朝衣、朝冠等,移到堂下,简直一把火,烧得都变黑灰。倒是爽快,但也未免野蛮。又四处搜寻刘本府,毫无踪迹。只得罢手,一排一排的出署。

  到了署外,督抚已遣衙役张贴告示,叫百姓亟速解散,如违重究。众百姓道:“官府贴告示,难道我们不好贴告示么?”奇闻。当由念过书的人,写了几行似通非通的文字,贴在告示旁边,略说:“某日要焚劫十三洋行,官府不得干预,如违重究!”趣极。这信传到达维斯耳内,也不敢入城,退到香港去了。百姓越发高兴,常在城外寻觅洋人,洋人登岸,不是著打,就是被逐。英使愤甚,迭贻书耆英,责他背约。耆英辩无可辩,不得已招请绅士,求他约束百姓,休抗外人。绅士多说众怒难犯,有几个且说:“百姓多愿从戎,不愿从抚,若将军督抚下令杀敌,某虽不武,倒也愿效前驱。”越说越远!耆英听了,越加懊恨,当即掇茶谢客。返入内宅,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展毫磨墨,拂笺写信,下笔数行,折成方胜,用官封粘固,差了一个得力家人,付了这信,并发给路费,叫他星夜进京,到穆相府内投递。家人去讫,过了月余,回报穆相已经应允,将来总有好音。耆英心中甚喜,只英使屡促遵约,耆英又想了一个救急的法儿,答复英使,限期二年如约。于是耆英又安安稳稳的过了一年。

  道光二十七年春月,特召耆英入京,另授徐广缙为两广总督,叶名琛为广东巡抚。这旨一下,耆英额手称庆,暗中深感穆相的大德,前信中所托之事,读此方知。日日盼望徐、叶二人到来。等了数月,徐、叶已到,耆英接见,忙把公事交卸,匆匆的回京去了。撒了一泡澜屎。

  光阴如箭,倏忽间又是一年。英政府改任文翰为香港总督,申请二年入城的契约,旧事重提,新官不答。广东绅士,已闻知消息,忙入督署求见,由徐广缙延入。绅士便开口道:“英人要求无厌,我粤万不能事事允行。粤民憾英已久,大公祖投袂一舍,负杖入保的人,立刻趋集,何虑不胜?”广缙道:“诸君既同心御侮,正是粤省之福,兄弟自然要借重大力。”

  绅士辞去,忽由英使递来照会,说要入城与总督议事。广缙忙即照复,请他不必入城,若要会议,本督当亲至虎门,上船相见。过了两日,广缙召集吏役,排好仪仗,出城至虎门口外,会晤英使文翰。相见之下,文翰无非要求入城通商,广缙婉言谢却。当即回入城中,与巡抚叶名琛,商议战守事宜。名琛是个信仙好佛的人,一切事情,多不注意;况有总督在上,战守的大计划,应由总督作主。此时广缙如何说,名琛即如何答。城中绅士,又都来探问,争说:“义勇可立集十万,若要开仗,都能效力,现正伫候钧命!”广缙道:“英人志期入城,我若执意不许,他必挟兵相迫,我当预先筹备。等他发作,然后应敌,那时便彼曲我直了。”绅士连声称妙。

  不想隔了一宿,英船已闯入省河,连樯相接,轮烟蔽天,阖城人民,统要出去堵截。广缙道:“且慢!待我先去劝导,叫他退去。他若不退,兴兵未迟。”随即出城,单舸往谕。文翰见广缙只身前来,想劫住了他,以便要求入城。两下方各执一词,忽闻两边岸上,呼声动地,遂往舱外一望,几乎吓倒。原来城内义勇,统已出来,站立两岸,好象攒蚁一般,枪械森列,旗帜鲜明,眼睁睁的望着英船,口内不住的喝逐洋人。文翰一想,众寡情形,迥不相同,万一决裂,恐各船尽成齑粉,于是换了一副面庞,对着徐制台虚心下气,情愿罢兵修好,不复言入城事。中国百姓,能时时如此,何患洋人?广缙亦温言抚慰。劝他休犯众怒,方好在广州海口,开舱互市。文翰应允,就送广缙回船,下令将英船一律退去。

  广缙遂与名琛合奏,道光帝览奏大悦,即手谕道:

  洋务之兴,将十年矣。沿海扰累,糜饷劳师。近年虽累臻静谧,而驭之之法,刚柔不得其平,流弊以渐而出。朕深恐沿海居民蹂躏,故一切隐忍待之,盖小屈必有大伸,理固然也。昨因英使复申粤东入城之请,督臣徐广缙等,迭次奏报,办理悉合机宜。本日又由驿驰奏,该处商民,深明大义,捐资御侮,绅士实力匡勷。入城之议已寝。该英人照旧通商,中外绥靖,不折一兵,不发一矢,该督抚安内抚外,处处皆抉摘根源,令外人驯服,无丝毫勉强,可以历久相安。朕嘉悦之忱,难以尽述,允宜懋赏以奖殊勋。徐广缙著加恩赏给子爵,准其世袭,并赏戴双眼花翎。叶名琛着加恩赏给男爵,准其世袭,并赏戴花翎以昭优眷。发去花翎二枝,着即分别祇领!穆特恩、乌兰泰等,合力同心,各尽厥职,均着加恩照军功例,交部从优议叙。候补道许祥光,候补郎中伍崇曜,着加恩以道员尽先选用;并赏给三品顶戴。至我粤东百姓,素称骁勇,乃近年深明大义,有勇知方,固由化导之神,亦其天性之厚;难得十万之众,利不夺而势不移。朕念其翊戴之功,能无恻然有动于中乎?着徐广缙、叶名琛宣布朕言,俾家喻户晓,益励急公亲上之心,共享乐业安居之福。其应如何奖励,及给予扁额之处,着该督抚奖其劳勚,锡以光荣,毋稍屯恩膏以慰朕意。余均着照所议办理!钦此。

  这道上谕,已是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内的事情。道光帝以英人就范,从此可以无患,所以有小屈大伸的谕旨。谁知英人死不肯放,今年不能如愿,待到明年;明年又不能如愿,待到后年;总要达到目的,方肯罢手。外人的长处,便在于此。这且慢表。

  且说道光帝即位以来,克勤克俭,颇思振刷精神,及身致治,无如国家多难,将相乏材,内满外汉的意见,横着胸中,因此中英开衅,林则徐、邓廷桢、杨芳等,几个能员,不加信任,或反贬黜。琦善、弈山、弈经、文蔚、耆英、伊里布等,庸弱昏昧,反将更迭任用。琦善、弈山、弈经、文蔚四人,虽因措置乖方,革职逮问,嗣后又复起用。御史陈庆镛,直言抗奏,竟说是刑赏失措,未足服民。道光帝也嘉他敢言,复夺琦善等职。怎奈贵人善忘,不到二年,又赏弈经二等侍卫,授为叶尔羌参赞大臣,弈山二等侍卫,授为和阗办事大臣,琦善二等侍卫,授为驻藏大臣,后竟升琦善四川总督,并授协办大学士,弈山也调擢伊犁将军。林、邓二人,未始不蒙恩起复,林督云贵,邓抚陕西,然后究贤愚杂出,邪正混淆,又有权相穆彰阿,仿佛乾隆年间的和珅,妒功忌能,贪赃聚敛,弄得外侮内讧,相逼而来。道光帝未免悒悒。俗语说得好:“忧劳足以致疾。”道光帝已年近古稀,到此安能不病?天下事往往祸不单行,皇太后竟一病长逝,道光帝素性纯孝,悲伤过度。皇四子福晋萨克达氏,又复病殁。种种不如意事,丛集皇家,道光帝痛上加痛,忧上加忧,遂也病上加病了。总括一段,抑扬得体。

  正是: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究竟道光帝的病体,能否痊愈,待至下回续叙。

  ----------

  道光晚年,为民气勃发之时。台湾谳案,达洪阿、姚莹,几含不白之冤,闽督怡良,又思借端报复,微台民之合词诉枉,达、姚必遭冤戮。虽复奏案情,仍有“一意铺张,致遭指摘”等语,然上文恰谕其志切同仇,激于义愤,于谴责之中,曲寓保全之意,皆台民一争之效也。至若广州通商,为江宁条约所特许,英人入城,粤民拒之,以约文言,似为彼直我曲之举,然通商以海口为限,并非兼及城中,立约诸臣,当时不为指出界限,含糊其词曰广州,固有应得之咎,而于粤民无与。耆英诱约而去,徐广缙衔命而来,微粤民之同心御侮,广缙且被劫盟,以此知吾国民气,非真不可用也。但无教育以继其后,则民气只可暂用,而不可常用。本回于台、粤民气,写得十分充足,实为后文反击张本。满必招损,骄且致败,作者已寓有微词矣。

猜你喜欢
  湖南巡抚赵弘恩等奏折 曾静已到湖南观风整俗使衙门任·雍正
  卷五十三·佚名
  卷之二百五十四·佚名
  卷之四百十七·佚名
  卷二十六·郝经
  第八卷 上海 南汇 青浦·缪荃孙
  南唐书卷十八·陆游
  高祖本纪·薛居正
  陶纇仲传·张廷玉
  三四 到捕房·邹韬奋
  卷七十七·佚名
  卷二百十七·佚名
  卷八十二·佚名
  卷六·陈骙
  谭翊女士·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魏掞之·唐圭璋

      掞之,字子实,初字元履,建阳人。政和六年(1116)生。乾道四年(1168),赐同进士出身,守太学录。以论曾觌移疾请归,罢为台州教授。乾道九年(1173)卒,年五十八。人称艮斋先生。   失调名   挂天师,撑著眼,直下觑。骑个生狞大艾虎。

  • 第十三出 诗激·叶宪祖

    【似娘儿】〔旦同丑扮侍儿上〕柳色已深深。空懊恼望断佳音。几番不语停织纴。怕他柔肠转炽。雄心渐折。特地沈吟。 久别非无闷。闻归岂不欢。愁君隳壮志。番觉翠眉攒。奴家赵氏。我官人下第。落魄无聊。昨日邻舍人回

  • 卷一五·郭则沄

    宴年老臣民,防自康熙癸巳,迨王寅再举,始名“千叟宴”,乾隆以后,一再踵行,皆以礼遇耆髦,初无萝衮之限。其专宴老臣者,则乾隆辛巳、辛卯两宴香山,文武及致仕者各为班,班各九人,称“香山九老”。又:道光癸未,宴万寿山

  • 甲乙集卷第四·罗隐

    馀 杭罗隠昭谏诗咏月湖上风髙动白苹暂延清景此逡巡隔年违别成何事半夜相看似故人蟾向静中矜爪距兎隈明处弄精神常娥老大应惆怅倚泣苍苍桂一轮宿荆州江陵馆西游象阙愧知音东下荆溪称越吟风动芰荷香四散月明楼阁影相侵

  • 卷五十七 志三十二·赵尔巽

      ◎地理四   △黑龙江   黑龙江:古肃慎国北境。明领于奴儿干都司。清初有索伦、达呼尔诸部,散居黑龙江内外额尔古纳河及精奇里江之地。天聪、崇德中,次第征服。康熙二十二年征罗刹,始设镇守黑龙江等处将军及副都统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五百二十七·佚名

    嘉靖四十二年十一月丙子朔内阁传奉 圣谕连日风寒剿贼将士冻苦兹二日不闻报矣可谕令速协力驱剿以少伸夏威用仰承上玄风雨之助○丁丑兵部奏虏遁京师角□羊严诏遣马芳姜应熊亟回镇时入援诸将及督抚镇守官纷纷报捷 上谕兵

  • 大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三·杨士奇

    洪熙元年秋七月戊辰朔汉王高煦赵王高燧遣指挥康良葛昇奉表贺即位礼部尚书吕震请如例各赐钞二十锭彩币二表里上命加赐钞二百锭彩币二表里 怀庆大长公主薨公主太祖皇帝苐六女母成穆贵妃孙氏洪武中册封下嫁驸马都尉王宁

  •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下卷十二·杜大珪

    (宋)杜大珪 编颍濵遗老传下苏辙还朝为御史中丞命由中出宰相以下多不恱所荐御史率以近格不用自元佑初革新庻政至是五年矣一时人心已定惟元丰旧党分布中外多起邪说以摇撼在位吕微仲与中书侍郎刘莘老二人尤畏之皆持两端为

  • 徐度传·姚思廉

    徐度字孝节,安陆人。世代在京师居住。年轻时洒脱自在,不拘泥于小节。长大后,身材魁伟,喜欢喝酒、赌博,经常派小仆役和职业卑贱的人闹事。梁朝始兴内史萧介去到郡上,徐度跟着他,率领士兵,征讨各处山洞,因骁勇闻名。高祖征讨交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十·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二十 丙午夏四月壬子朔。 癸丑,夏主明昇遣其学士虞某来聘。 乙卯,上阅古车制,至周礼五辂曰:“玉辂太侈,何若止用木辂。”詹同对曰:“昔颜渊问为邦,孔子答以乘殷之辂,即木辂是也。孔子以其朴素浑坚,质而

  • 孟子集编卷八·真德秀

    宋 真德秀 撰离娄章句下【凡三十三章】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诸冯负夏鸣条皆地名在东方夷服之地】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岐周岐山下周旧邑近畎夷毕郢近丰镐今有文王墓】地之相去

  • 卷九·卫湜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九      宋 卫湜 撰外事以刚日内事以柔日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某日旬之内曰近某日丧事先远日吉事先近日郑氏曰顺其出外为阳顺其居内为隂旬十日也丧事葬与练祥也吉事祭祀冠取之属也孔氏曰

  • 卷五·赵汸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氏传补注卷五   元 赵汸 撰宣公元年尊夫人也【公羊传曰遂何以不称公子一事而再见者卒名也今按此鲁史成法成十四年侨如襄二十七年叔孙豹同陈氏曰传言逆称女以君为尊至称夫人以夫人为尊成十四年

  • 福盖正行所集经 第九卷·龙树

    福盖正行所集经 第九卷龙树菩萨集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若于佛等最胜福田。专修施行。定获其报。如是乃至。现见世间。王者之贵。尊崇无比。首戴宝冠。诸珍间错。耳环

  • 汴京遗迹志·李濂

    明李濂著。嘉靖二十五年(1546)刊本。二十四卷。记述宋都汴京遗迹。内容分京城、宫室、官署、山岳、河渠、台池、园苑、关梁、寺观、庵院、杂志、艺文等类,引证旧籍包括正史、会要、文集、笔记等,亦涉及前后各代事迹,

  • 续镜花缘·华琴珊

    清代白话长篇世情小说。全称《续镜花缘全编》。四卷四十回。作者华琴珊,号醉花生,清末民初时上海人,生卒年月不详。成书于清宣统二年(1910)。现仅存稿本,藏国家图书馆分馆。1992年书目文献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古

  • 平书订·李塨

    介绍清王源经济思想的著作。十四卷。清李塨撰。成书约在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撰者事迹参见“《颜李丛书》”条)《平书订》是李塨对王源的《平书》的订正。《平书》意为“平天下之书”。原稿分三卷,列为分民、分

  • 法门名义集·李师政

    佛教辞书。唐武德年间(618—627)李师政撰。一卷。是一部解释佛教名数的辞书。全书共收词目一百二十一条,按性质分“七品”:(1)“身心品”,始自“四大”至“十八界”,共七条;(2)“过患品”,始自“二边”至“五住地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