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元神 元气 元精·

答陆原静书

陆原静,即陆澄,见卷上·《陆澄录》。

【原文】

来书云:“下手工夫,觉此心无时宁静,妄心固动也,照心亦动也。心既恒动,则无刻暂停也。”

是有意于求宁静,是以愈不宁静耳。夫妄心则动也,照心非动也。恒照则恒动恒静,天地之所以恒久而不久也。照心固照也,妄心亦照也。“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息。”有刻暂停,则息矣,非至诚无息之学矣。

【译文】

来信写道:“着手做工夫时,感觉到心没有一刻宁静。妄心固然在动,照心也在动。既然心无时不动,那么,也就没有片刻停息了。”

这是刻意寻求宁静,所以就愈加不能宁静,妄心是动的,照心不动。恒照就能恒动恒静,这正是天地永恒运动的原因所在。照心固然是明亮的,妄心也是明亮的。“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息”,只要有片刻的停息,就会死亡,也就不是至诚无息的学问了。

〔评析〕

没有变化也没有静止,有静止必有变化,整个世界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动、不变的。事物变化的原因是由于气的聚散流转,由于“阴阳刚柔相胜”,阴与阳、此与彼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普遍存在的。彼消此长,此消彼长;此胜彼败,此败彼胜。其结果,总是一方压倒另一方,绝不会双方同立并存,所以才有生死、贫富、得失、枯荣、盛衰等变化。

【原文】

来信云:“良知亦有起处,”云云。

此或听之未审。良知者,心之本体,即前所谓恒照者也。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虽妄念之发,而良知未尝不在。但人不知存,则有时而或放耳。虽昏塞之极,而良知未尝不明,但人不知察,则有时而或蔽耳。虽有时而或放,其体实未尝不在也,存之而已耳。虽有时而或蔽,其体实未尝不明也,察之而已耳。若谓良知亦有起处,则是有时而不在也,非其本体之谓矣。

【译文】

来信写道:“良知也有开端的地方……”

也许你没有仔细听讲。良知是心的本体,也就是前面说到的恒照。心的本体,无所谓有否开端。即使妄念产生了,良知依然存在。然而,人若不知存养,有时就会放失了。就是人糊涂闭塞到极点,良知仍旧光明。但是,人不知体察,有时就会被蒙蔽。即使有时放失了,良知的本体并未消失,此时只要存养它就够了。即使有时被蒙蔽,良知的本体仍旧光明,此时只要体察也就够了。如果说良知也有开端的地方,那么,良知就有时不会存在,如此,良知就不为心之本体了。

〔评析〕

在前文《答顾东桥书》中,已明确指出了良知为“天下之大本”,心为“万物之主”。也就是说,心即理,天理即良知,万物为一体。宇宙万物是无始无终的,根本谈不上开端和终止,所以,良知也是没有起端的。

【原文】

来书云:“前日精一之论,即作圣之功否?” “精一”之“精”以理言,“精神”之“精”以气言。理者,气之条理;气者,理之运用。无条理则不能运用;无运用则亦无以见其所谓条理者矣。精则精,精则明,精则一,精则神,精则诚。一则精,一则明,一则神,一则诚,原非有二事也。但后世儒者之说与养生之说各滞于一偏,是以不相为用。前日“精一”之论,虽为原静爱养精神而发,然而作圣之功,实亦不外是矣。

【译文】

来信写道:“先生,您前段时间说的‘精一’,是不是作成圣人的功夫?” 我所谓的“精一”,其“精”字是从理上说的,“精神”的“精”是从气上说的。理为气的条理,气为理的运用。没有条理就不能运用,没有运用就无法看到所谓的条理。精,即能精,即能明,即能一,即能神,即能诚。一,即能精,即能明,即能神,即能诚。精与一原本就不能当两件事看。但是,后世的儒生的主张,与养生的学说各执一词,偏于一端,所以不能彼此取长补短。前段时间我所认为的“精一”,虽然是为了你能爱护保养精神才说的,然而,作成圣人的工夫,其实也不过如此。

〔评析〕

在曹端的《太极图说述解》中,把太极称为“理之别名”、“以通行而言则曰道;……以不杂而言则曰一”,是理、道、一,是绝对的本体。此说也是根据朱熹的“太极只是一个理”,“太极只是一个而无对者”而提出来的。朱熹认为,理与气是一而不是二,它们之间无彼此、无间断、“未尝有异”。阳明先生在这里强调“精一”之说,其内涵与朱学实则大同小异。

【原文】

来书云:“元神、元气、元精,必各有寄藏发生之处。又有真阴之精,真阳之气,”云云。

夫良知一也,以其妙用而言谓之神,以其流行而言谓之气,以其凝聚而言谓之精,安可形象方所求哉?真阴之精,即真阳之气之母。真阳之气,即真阴之精之父。阴根阳,阳根阴,亦非有二也。苟吾良知之说明,即凡若此类,皆可以不言而喻。不然,则如来书所云三关、七返、九还之属,尚有无穷可疑者也。

【译文】

来信写道:“元神、元气、元精,各自一定有隐藏寄生之处。又有所谓的真阴之精,真阳之气……”

良知唯有一个。就它的妙用而言为神,就它的流行而言为气,就它的凝聚而言为精。能否从形象、方位、场所上求得良知呢?真阴之精,亦即真阴之气的母体。真阳之气,亦即真阴之精的父体。阴生于阳,阳生于阴,阴阳不可分割为二。如果理解了我的良知主张,那么,只要是与此类似的,都可以不言自明。否则,如同你来信所述的三关、七返、九还之类,还会有无穷无尽的可疑处。

〔评析〕

在这里,阳明先生从“精”和“神”、“阴”与“阳”两个方面再次论证“良知唯有一个”的论点。他认为,良知就是“心”,亦即“天理”,是一个无形象、无方所、超时空、越古今的绝对本体,它在人心之中,又是“天地鬼神的主宰”,万事万物的生成者,因此天下万事万物及其变化,都“不出于此心之一理”,都统一在良知之上。人是万物的“心”,万物听从于人心,并为人所用。这种“万物一体”,心即理,理即良知的观点,把良知和致良知从个人延伸到天下万物,从个人的道德修养领域扩充到整个社会生活之中。

猜你喜欢
  卷六十九 易五·黎靖德
  南询录自叙·邓豁渠
  卷七·朱熹
  第五章 27·辜鸿铭
  卷七十·沈廷芳
  卷一百四十·秦蕙田
  卷八·朱熹
  卷十五·方苞
  卷十二·姚炳
  普慈闿士品第二十八·佚名
  卷二十一·道世
  宝庄严具品第九·佚名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二十四·宗喀巴
  在中央公园谈话·太虚
  增壹阿含经卷第十七·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明诗平论二集卷二十·朱隗

    七绝下季孟莲二首茅 维二首刘 城一首董斯张六首茅元仪二首胡尔伟一首鲁宪学二首卜舜年二首蒋 棻二首徐 颕三首潘一桂一首黎遂球二首舒忠谠五首陈子龙十四首李 雯二首周立勋一首曹 溪六首汪 逸四首徐孚远一首顾

  • 志第二十 刑法·房玄龄

    传曰:“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刑之不可犯,不若礼之不可逾,则昊岁比于牺年,宜有降矣。若夫穹圆肇判,宵貌攸分,流形播其喜怒,禀气彰其善恶,则有自然之理焉。念室后刑,衢樽先惠,将以屏除灾害,引导休和,取譬琴瑟,不忘衔策,拟阳秋之成化,若

  • 第四回 铁路官员·德龄

    其中有一辆车是我们可以不必注意的,因为它实在是毫无可以值得我们注意的东西。那就是一辆专供各个工役堆放衣箱,网篮,铺陈等等杂货的车子。但是这车上,却老是有人在忙乱着,因为每当这些工役们发现自己所穿的宫袍已满

  • 卷三十九·佚名

    十月初三日(丁酉),浦霖奏言:川兵赴闽,自湖北荆州顺流前进,应由湖南巴陵县经过,臣先经饬令地方官将一切官兵食用薪蔬等物,宽为预备,随到随即应付,不令兵丁一人上岸,以免耽延,并可无虞滋事。并饬委署岳州府李之栻、署岳州城守营参将

  • 通鉴纪事本末卷十八下·袁枢

    宋 袁枢 撰赫连据朔方晋安帝义熈三年 初魏王珪灭刘卫辰其子勃勃犇秦秦髙平公没奕干以女妻之勃勃魁岸羙容仪性辩慧秦王兴见而竒之与论军国大事宠遇逾于勲旧兴弟邕諌曰勃勃不可近也兴曰勃勃有济世之才吾方与之平天下

  • 史记集解卷六十·裴骃

    宋 裴骃 撰史记六十三王世家第三十大司马臣去病昧死再拜上疏皇帝陛下陛下过聴使臣去病待罪行间宜専边塞之思虑暴骸中野无以报乃敢惟他议以干用事者诚见陛下忧劳天下哀怜百姓以自忘亏膳贬乐损郎员皇子赖天能胜衣趋拜

  • 刘怦传·刘昫

    刘怦,幽州昌平县人。父刘贡,曾任荒远之地大斗军使。刘怦之母为朱滔之岳母。他累积战功被授雄武军使。广为屯田,节省开支,并以处事得法著称。逐步升迁为涿州刺史。数年后,朱滔领兵讨伐田承嗣,奏请任命刘怦管辖留守府衙之事务

  • 十五、释虫·佚名

    螜,天蝼。 蜚,蠦蜰。 螾[A123],入耳。 蜩,螂蜩,螗蜩。 蚻,蜻蜻。 [B270],茅蜩。 蝒,马蜩。 蜺,寒蜩。 蜓蚞,螇螰。 蛣蜣,蜣螂。 蝎,?吉?屈。 蠰,齧桑。 诸虑,奚相。 蜉蝣,渠略。 蛂,蟥蛢。 蠸舆父,守瓜。 蝚,蛖蝼。 不蜩,王蚥。 蛄{施虫}

  • 務本第十五·徐干

      人君之大患也,莫大於詳於小事而略於大道,察於(原作"其",據《治要》改)近物而闇於遠圖(《治要》作"數")。故自古及今,未有如此而不亂也。未有如此而不亡也。夫詳於小事而察於近物者,謂耳聽乎(《治要》作"於")絲竹歌謡之和,目視

  • 目录·胡渭

    卷一大学二字音义先王学校之制子弟入学之年乡学之教卷二小学之教大学之教学校选举之法卷三大学经传撰人古本大学改本大学卷四经一章卷五传之一章释经第一节传之二章释经第二节第五节【格物致知并释在此章】传之三章释

  • 卷四十八·李明复

    欽定四庫全書春秋集義卷四十八宋 李明復 撰定公十有三年春齊侯衛侯次于埀葭謝湜曰埀葭衛地夏築蛇淵囿謝湜曰築囿于郎築囿于蛇淵著其妨民也大蒐于比蒲衛公孟彄帥師伐曹謝湜曰曹人不服故再伐曹秋晉趙鞅入于晉陽以叛謝

  • 卷三上·王应电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礼传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传卷三上    明 王应电 撰春官【上】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春官宗伯使帅其属而掌邦礼以佐王和邦国【书周官曰宗伯掌邦礼治神人和上下太

  • 主席雪窦寺法语·太虚

    ──二十一年重阳日记──步抵山门下,说法语云:  八字打开,  一尘不立,  四明第一山,  中道从容入。暨向弥勒佛又说法语云:  摄化阎浮,  应居兜率,  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复又转入弥勒佛龛后,向韦驮菩萨说法语

  • 序·铁壁慧机

    宗門語句有遮有表隨表隨遮隨遮隨表遮何以故原無言說故表何以故私通一線故表隨遮何以故使人自悟故遮隨表何以故發人疑情故祖庭秋晚波旬議橫語錄盛行未摸宗旨以為遮則嘔盡心脾以為表則茫無消息一盲眾盲識法者懼鐵壁禪師

  • 李卫公问对·李靖

    三卷一万馀字,世传为唐代军事家李靖所著。又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唐李问对》。古代著名兵书。《宋史·艺文志》载李靖所著兵书有《六军镜》等七种九卷,但无《李卫公问对》。宋神宗时因“唐李靖兵法世无全书”,于熙

  • 洪驹父诗话·洪刍

    诗话。北宋人洪刍撰。一卷。刍有《老圃集》已著录。此书约成于北宋晚期,早已散佚。今人郭绍虞自《苕溪渔隐丛话》等书中辑得22则,编入《宋诗话辑佚》。观其所得见者,记事、考辨、议论相杂,于杜甫、黄庭坚的诗都多有称

  • 禹贡说断·傅寅

    四卷。宋傅寅撰。寅字同叔,两浙路义乌(今属浙江省)人。南宋学者。少时尝从唐仲友学,仲友以益友称之,寅学识渊博,于天文、地理、封建、井田、学校、郊庙、律历、军制之类,无不悉心研究,订其讹误,每事各为一图,题为《群书百考》

  • 缘起经·玄奘

    一卷,唐玄奘译。小乘部之摄。释十二因缘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