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二)先秦儒至汉儒的流变

今当自孔子以后迄于朱子,此一千七百年来之儒学流变,与夫百家众说之杂出,先作一概括之叙述。

自孔子殁后,孔门诸大弟子,分散列国,相与传扬孔子之道,其时儒学基础已奠定。然同时反对孔子与儒学者,亦即随而踵起。最著者有杨墨,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然百家众流,亦即继之竞兴,至荀子而有《非十二子》之篇。其所反对,不仅百家众流,即子思孟子亦在其列。当时称儒分为八,然惟孟荀称大宗。

及秦人一统,始皇帝颇尚法家言。汉兴,黄老道家骎盛。其时则战国时代之百家众流,渐趋消失,惟儒道法三家鼎峙成三,然儒家言犹尚若居道法两家之后。至汉武帝表彰六经,罢黜百家,而儒学跻于独盛。然此下汉儒之学,毕竟与先秦儒有区别。此种区别,大体由于双方所处时代背景不同而引生。

战国时代,列强纷争,天下未定,百家竞起,各欲揭其主张以为一世之蕲向。先秦儒为自身争存,亦相务于树新义,肆博辨。故其贡献,主要在理想方面者为多。汉代统一,局面大变,当时主要论点,在为此天下求实际之治平。汉初君臣,来自田间,本身初无学术修养,然深知民间疾苦,极欲与民休息,而道家清静无为之说,遂乘时兴起。然无为而治,事不可久,抑且无为即是不治,故汉初政治,实乃一依秦旧,承续法治之轨辙。及至武帝临朝,董仲舒对策,力言复古更化,复古乃复周之古,更化则更秦之化。周代绵历八百年,秦则不二世而亡,此乃历史教训,明白彰著。此下汉儒一般意向,均重在本历史,言治道。欲法周,则必上本之于六艺经典。当时谓六经起自周公而成于孔子之手,故曰孔子为汉制法。尊孔子,乃由于尊周治。尊周治,则必尊周公,尊六艺。故汉武帝兴太学,立五经博士,专以六艺设教,而《论语》乃与《孝经》《尔雅》并列为小学书。《尔雅》乃五经之字典,而《孝经》《论语》则仅是小学教本。《汉书·艺文志》上承刘向歆父子,分群书为七略。首六艺略,次诸子略,儒家者言居诸子略之首,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皆属之。而孔子不与焉。《论语》《孝经》《尔雅》则同附六艺略之后,此乃汉儒心目中之学术分野,亦可谓汉儒尊经尤重于尊儒。史汉儒林传中序列诸儒,皆起汉初,而曾思孟荀亦不预。此乃一代之新儒,以传经言治为业,与战国诸儒之以明道作人为唱者,畸轻畸重之间有不同。此一区别,首当明辨。换言之,先秦儒在汉儒心目中,亦属百家言。汉儒传经,乃即所谓王官之学,一则主张于朝廷,一则兴起于田野,其为不同,显然可知。

汉儒固若无伟大特创之政治理想,亦若无伟大杰出之政治人物,然而定法制,垂规模,坐而言,即继以起而行。两汉郅治,永为后世称羡而效法。汉儒之功,要为不可否认。

汉儒言治道,必本之于经术,而经籍之整理,事亦不易。先秦儒如孟子荀卿,虽亦时时称引诗书,然仅止于随所意欲而加称引,非求于经籍有通体之发挥。秦火以后,经籍残缺。汉儒治经之功,一则曰纂辑,再则曰训诂,又后而有章句,始于全经逐章逐句,一一解释。其间容多未是,又复各家之说不同,未能会归一致。然而汉儒治经之功,亦要为不可没。

今再综合言之,汉儒之为功于当时者,一为治道之实绩,一为传经之专业。又复渐分两途,一则专务治术,一则专守经业。迄于东汉季世,朝政不纲,治道日替,务于治术之儒,日失其职,而专一经业之儒,退处在野,乃大为一世所仰重。如许慎马融郑玄诸人,亦永为后世治经之宗师。然若谓汉儒功在传经,而忽其言治,则终为得其一而失其一,无当于汉儒之大全。

猜你喜欢
  公冶长篇·孔子
  仁学二·谭嗣同
  帝学卷八·范祖禹
  卷九·高士奇
  卷七十九·卫湜
  卷三十九·程川
  第69章·老子
  卷六十三·顺治
  卷二十六目录·乾隆
  泰伯篇第八·钱穆
  成唯識寶生論卷第一〈一名二十唯識順釋論〉·欧阳竟无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欧阳竟无
  卷第十二·李遵勖
  四童子三昧经卷下·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卷第二(之上)·智俨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之六胜迹--上·梁章钜

    泰山地大物博,秀甲寰区,惜山中楹联殊少。佳构最著者,岱庙中“帝出乎震,人生于寅”八字,对仗天然,足以俯视一切。然是庙联,非为全山写照也。惟半山壶天阁有廷曙墀郡守鏴一联云:“登此山一半,已是壶天;造绝顶千重,

  • ◆刘处士诜(桂隐集)·顾嗣立

    诜字桂翁,庐陵人。生二岁失母,七岁失父,九岁宋亡。年十二,作为科场律赋论策之文,蔚然有老成气象。宋之遗老巨公一见,即以斯文之任期之。既冠,重厚醇雅,素以师道自居,教学者有法。萧御史方厓、文集贤学山、郑尚书鹏南先后以教官

  • 第四折·王实甫

    (老旦扮夫人上,诗云)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一从夫主去,皓月几回圆。老身完颜女真人氏,夫主是四丞相。因与李圭在香山饮会吵闹,圣人见怒,将俺丞相汗马功劳一旦忘了,贬在济南府闲住。今因草寇作乱,圣人遣使命去济南府取他去了

  • 卷二·王安石

    钦定四库全书唐百家诗选卷二宋 王安石 编高适上六十首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主簿自从别京华我心乃萧索十年守章句万事空寥落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劒对风尘慨然思卫霍拂衣去燕赵驱马怅不乐天长沧州路日暮邯郸郭酒肆或

  • 卷三百九十三·列传第一百五十二·脱脱

        彭龟年 黄裳 罗点 黄度 林大中 陈骙 黄黼 詹体仁   彭龟年,字子寿,临江军清江人。七岁而孤,事母尽孝。性颖异,读书能解大义。及长,得程氏《易》读之,至忘寝食,从朱熹、张栻质疑,而学益明。登乾道五年进士第,

  • 骨董祸·佚名

    清乾隆中叶,士大夫竞尚声气。考据词章而外,则金石碑版,法书名画,争以财力相罗致。因是而情贿夤缘,朋党标榜,貌为集古之目录,实即苞苴之变相矣。尤甚者,则书叶画轴之中,暗藏交钞,或彝鼎之足,金石之片,俱为暮夜黄金之媒介。此风潜行

  • 通志卷一百十五上·郑樵

    宋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列传第二十八上魏崔琰【许攸娄圭】毛玠 徐奕 何夔 邢颙 鲍勋【父信】司马芝【子岐】钟繇【子毓】华歆 王朗【子肃】程昱【孙晓】郭嘉董昭 刘煜【子陶】蒋济【□苗】刘放【

  • 卷七·长孙无忌

    钦定四库全书唐律疏义卷七唐 长孙无忌等 撰卫禁上【凡一十八条】疏义曰卫禁律者秦汉及魏未有此篇晋太宰贾充等酌汉魏之律随事増损创制此篇名为宫卫律自宋洎于后周此名并无所改至于北齐将闗禁附之更名禁卫律隋开皇改

  • 卷八·郭良翰

    钦定四库全书明諡纪彚编卷八明 郭良翰 撰尊諡五东宫懿文皇太子标【洪武】怀献皇太子见济【景泰】悼恭皇太子佑极【成化】哀冲皇太子载基【嘉靖】庄敬皇太子载壑【嘉靖】宪怀皇太子翊釴【隆庆】东宫妃恭静端懿温惠万

  • 五 和平·林语堂

    前面吾们讲过了三种恶劣的德性,它们麻痹了中国人的组织力量。此等德性出于一般的人生观,亦机敏,亦圆熟,尤卓越于能容忍的冷酷。不过这样的人生观,很明显不是没有它的美德的价值的,这种美德是老年人的美德,这老年人并不是怀着

  • (八)·钱穆

    《近思录》卷八治国平天下之道,凡二十五条。明道言:“先王之世,以道治天下。后世只是以法把持天下。”今按:中国人言政治,每分三代与秦汉以下。此条言先王,即指三代,后世即指秦汉以下。夏商之世,皆较汉唐为长,周祚尤久。何以制

  • 卷二百四十八·佚名

    △初分难信解品第三十四之六十七复次善现,一切智智清净故色清净。色清净故内空清净。何以故?若一切智智清净。若色清净。若内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一切智智清净故受想行识清净。受想行识清净故内空清净。何以

  • 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卷下·佚名

    大唐总持寺沙门智通译尔时观世音菩萨。说是咒时三千大千世界。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六反震动。色究竟天魔醯首罗不安其处皆大恐惧。一切恶鬼皆大叫唤受大苦恼。东西散走莫知所趣。尔时化身语诸大众及诸恶鬼神等。若不随顺

  • 丛林盛事序·道融

    余厕身丛林仅三十年。所见当代诸大老多矣。厌世掩扃丹丘中峰之下。日与艹木俱脱。而陈习未忘。瞌睡之余。信手抽骨董箱。得江西莹公所着罗湖野录一帙。及开卷。首乃无着师之为序引。有曰。前哲入道机缘。禅书多不备载

  • 南岳继起和尚语录卷之九·弘储

    嗣法门人济玑等编南岳正续录卷上法子谦卑牧请上堂睹史天上各各以天福力五百圣堂里虽则云蒸霞蔚虎骤龙骧礼乐文章珠辉玉润毕竟上无私盖下无私载因甚指天指地五言七字底只安在第三位高唱摩诃衍迥绝于百非底安得在第二位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侯善渊

    一卷。金侯善渊注。有注有颂,阐清静之理,归于内丹。

  • 审视瑶函·傅仁宇

    《审视瑶函》系眼科书。6卷。又名《眼科大全》、《傅氏眼科审视瑶函》。明·傅仁宇(字允科)撰,由其子傅国栋(字维藩)刊于1644年(崇祯17年)。卷首介绍五轮八廓、五运六气及前人医案23则; 卷一为总论,叙述五轮八廓所属

  • 庚子国变记·罗惇曧

    义和拳起嘉庆时,民间私相传习,其时禁令严切,犯者凌迟死。燕齐之间,犹有秘传其术者。光绪庚子,毓贤为山东巡抚,民间传习义和拳,以扶清灭洋为帜。时各省多闹教案,外人逼我甚,民情益愤,闻灭洋说,争鼓吹之。义和拳自山东蔓延及于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