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近思录》第一卷道体,凡五十一条,首采濂溪《太极图说》。兹录伊川一条以为例。其言曰:“乾,天也。天者乾之形体。乾者天之性情。乾,健也。健而无息之谓乾。夫天,专言之则道也。天且弗违是也。分而言之,则以形体谓之天,以主宰谓之帝,以功用谓之鬼神,以妙用谓之神,以性情谓之乾。”今按:伊川此条大体犹濂溪意,而言之尤明析。西方宗教信上帝为天地万物之主宰,然如心为身之主宰,心不能外于身而独立,则上帝亦不能外于天而独立。上帝之主宰万物亦如王者之主宰天下,必有辅佐,则为鬼神。故中国古人非不信上帝,而又信多神。近代国人则必讥之为多神教,其地位乃远不能与一神教相比。人死为鬼,亦可为神。诗曰:“文王在天,克配上帝。”是即文王之死而为鬼为神,为上帝之辅也。孟子曰:“圣而不可知之谓神。”圣已即是神,不待死后始为神。伊川谓鬼神以功用言,神以妙用言,此可谓深得古人之意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然人之德性则不谓其受自父母,而必谓之受自天。故伊川言天有性情,即谓之乾。乾者,健而无息。孔子之学不厌,教不倦,此即孔子之健而无息。而此一德,即可上通于天而为神矣。实则此一德,即自天来。通天人,合内外,即此而在矣。朱子所谓关于大体,此即道体,伊川此条所言天帝鬼神皆是也。朱子所谓切于日用,求端用力得门而入者,伊川此条所言之性情即是矣。孔子不言性与天道,伊川此条主要在言此,然而亦可谓深得孔子之遗意矣。述而不作即如此。
伊川此条言天有性情,此乃人本位之观念。近代国人则必讥之曰主观。然能无主观者其又谁?西方之学外于人以为观,近代国人则尊之曰客观。客观则无定观,故西方之学仅重功用,在己则不言性,在外则不见道体,此诚中西双方文化传统学术思想一大相歧处也。又儒家言天命,道家言自然,实同一体,亦可于伊川此条参之。
兹再引明道一条曰:“天地之间,只有一个感与应而已。更有甚事。”伊川亦言:“有感必有应,凡有动皆为感。感则必有应,所应复为感,所感复有应。感通之理,知道者默而观之可也。”今按:此两条尤简言之。《易》言阴阳,实只一气。二程言感应,实只一动。实则气即是动。性理大道之体,只此两字尽之矣。鬼神之事,亦只一感应。故伊川又曰:“鬼神者,造化之迹。”二程提出此感应二字,实可谓会通两千年来之文化精义而包括无遗。言人所未言,而实是发明前人所已言。述而不作,妙用如是。亦可谓不啻是鬼神之迹矣。又今人好言平等,若能从感应上言,斯为真平等。由性见情,惟有情始有感有应。近世一切动必求进取,有取无与,所感所应,一出于争夺。争夺必有胜败,何平等可言。
猜你喜欢 身之養重於義第三十一·苏舆 ●温氏母训·温璜 思辨録辑要卷一·陆世仪 第八章 16·辜鸿铭 王艮尺牍·王艮 卷三十·程川 卷一·严粲 卷十五·朱熹 第六 忤合 4·王诩 大学始教(1)·戴圣 卷五·佚名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圆悟克勤 灵峰藕益大师宗论卷第一·智旭 佛教徒与国民外交·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