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笺记纲目

序(三道)  凡例(十则)  纲目(四纸)  笺记(二卷) 上卷  悬谭(五门)  一教兴(具十缘)  二藏摄(开三)   一藏摄 又三(一三藏 二四藏 三二藏)   二乘摄 又二(一五乘 二四乘)   三教摄 又二(一十二分教 二贤首五教)  三宗趣 有二(一总一宗趣 二别分五对)  四释题 分二(一法题 二人题)  五解文 五类法相(一门二偈三咒四集五记)   一早觉门(一偈 一集 二记)   二鸣钟门(一偈 一集 二记)   三闻钟门(一偈 一咒 二集 二记)   四着衣门(三偈 四记)   五下单门(一偈 一咒 一集 二记)   六行步门(一偈 一咒 二记)   七出堂门(一偈 二记)   八登厕门(一偈 一咒 一集 二记)   九就水门(一偈 一咒 一集 二记)   十洗净门(一偈 一咒 二记)   (十一)洗手门(一偈 一咒 一集 二记)   (十二)洗面门(一偈 一咒 二记)   (十三)饮水门(一偈 一咒 二记)   (十四)五衣门(一偈 一咒 一集 二记)   (十五)七衣门(一偈 一咒 一集 二记)   (十六)大衣门(一偈 一咒 二集 十四记)   (十七)卧具门(一偈 一咒 一集 二记)   (十八)道场门(一偈 一咒 二记)   (十九)赞佛门(一偈 二记)   (二十)礼佛门(一偈 一咒 一集 三记)   (二一)净瓶门(一偈 四咒 供瓶 荡瓶 灌水 甘露 五集 七记)  二卷(二十一门。二十三偈。一十九咒。一十九集。六十四记。并前人法在内)  音释(六纸) 下卷   (二二)展钵门(一偈 一咒 二记)   (二三)受食门(五偈 三集 十一记)   (内附)供养门(供文 十三记)   (二四)出生门(二偈 二咒 三集 三记)   (二五)送食门(一偈 一咒 二记)   (二六)僧跋门(一跋 一集 二记)   (二七)举钵门(一偈 一咒 二记)   (内附)三匙门(三心愿 一集 五记)   五观门(五观文 一集 七记)   (二八)洗钵门(一偈 一咒 二记)   (二九)结斋门(二偈 三记)   (三十)受嚫门(一偈 二记)   (三一)取枝门(一偈 一咒 一集 二记)   (三二)嚼枝门(一偈 一咒 一集 二记)   (三三)漱口门(一偈 一咒 二记)   (三四)锡杖门(一偈 一咒 一集 二记)   (三五)敷坐门(二偈 一咒 三记)   (三六)睡眠门(一偈 一集 二记)   (三七)取水门(三偈 一咒 一集 七记 佛号)   (三八)浴佛门(一偈 二记)   (三九)赞佛门(一偈 一咒 二记)   (四十)绕塔门(一偈 一咒 一集 三记)   (四一)看病门(一偈 一咒 一集 三记)   (四二)剃发门(一偈 一咒 一集 二记)   (四三)沐浴门(一偈 一咒 二集 三记)   (四四)洗足门(一偈 一咒 二记)  下卷(二十六门。三十一偈。一十八咒。一十九集。九十一记) 附戒相(分三)  一沙弥及尼(又三)   一十戒(一集 十二记)   二五德(七记)   三十数(十记)  二式叉摩那(又二)   一六戒(一集 七记)   二缦衣(一偈 一集 二记)  三优婆塞及夷(又二)   一五戒(一集 七记)   二八关斋戒(一偈 三集 六记)  (上三。七集。五十一记。加前成二十六集。一百四十六记) 上下二卷(总共四十四门。五十四偈。三十七咒。四十五集。二百一十记)  缘起(二纸)音释(六纸)

猜你喜欢
  第七回·胡兰成
  卷第一百十一·霁仑超永
  金刚顶降三世大仪轨法王教中观自在菩萨心真言一切如来莲花大曼拏攞品一卷·佚名
  卷上(四)·道宣
  思益梵天所问经卷第三·佚名
  語錄題辭·佚名
  称赞大乘功德经·佚名
  略释对于佛教──毕竟空──之疑义·太虚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五·欧阳竟无
  居士分灯录卷上·朱时恩
  大般涅槃经疏 第二十七卷·灌顶
  三峰藏和尚语录卷第二·三峰法藏
  卷第三十八(结字号)·朱时恩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五·王日休
  无情说法·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任山长士林(松乡集)·顾嗣立

    士林,字叔实,句章人。其先居蜀绵竹,再徙而居埼山。士林六岁能属文,诸子百家,靡不周览,乡子弟多从之学。廉访完颜公深加敬慕,俾经理文公书院,既成,命职教上虞,后乃讲道会稽,授徒钱唐。至大初,中书左丞郝天挺以事至杭,闻士林名,举之行

  • ●卷四·先著

    ○长亭怨慢姜夔渐吹尽枝头香絮“时”字凑“不会得”三字,呆。“书郎”二句,口气不雅。“只”字疑误,“只”字唤不起“难”字。白石人工炼特至,此一二笔,容

  • 卷三十四·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三十四 明 曹学佺 编 盛唐三 储光羲【兖州人】 野田黄雀行 啧啧野田雀不知躯体微闲穿深丛里争食复争飞穷老一穨舍枣多桑树稀无枣犹可食无桑何以衣萧条空仓暮相引时来归斜路岂不捷渚田

  • 卷一百 叙传第七十·班固

    班氏之先,与楚同姓,令尹子文之后也。子文初生,弃于瞢中,而虎乳之。楚人谓乳“穀”,谓虎“于菟”,故名穀于菟,字子文。楚人谓虎“班”,其子以为号。秦之灭楚,迁晋、代之间,因氏焉。 始皇之末,班壹避地于楼烦,致马、牛、羊数千群。

  • 内篇 载言第三·刘知几

      古者言为《尚书》,事为《春秋》,左右二史,分尸其职。盖桓、文作霸,纠合同盟,春秋之时,事之大者也,而《尚书》缺纪。秦师败绩,缪公诫誓,《尚书》之中,言之大者也,而《春秋》靡录。此则言、事有别,断可知矣。逮左氏为书,不遵古法

  • 第十三节 郑成功之终期·陈匪石

    使我中国民而深审民族之大义,孤抱一宁死勿辱之苦节,则人人可为郑成功;即不然,而或惮于胜、广之首难,宁忍蜷伏以待时变,则成功屡举兵北上,自闽、自浙、自金陵,其君子玉帛以归命,其小人箪食以迎师,又随地可以为台湾。而当时果何如

  • 卷之三百五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明名臣琬琰録卷十六·徐紘

    (明)徐纮 撰镇逺侯夏国武毅顾公神道碑铭  杨士奇永乐十二年五月二十五日镇逺侯顾公薨于贵州讣闻上震悼遣官赐祭追封夏国公赐谥武毅赙赠如制命有司治丧塟遂命其嫡孙兴祖袭封兴祖奉柩归塟于扬州之(阙)原頋之先居湘潭公之

  • ·中元约·丁曰健

    台地七月中元节近,向有普度之俗,糜费极多。如祭享祖先,有余者牺牲、粢盛,固宜求备,而不必家家演戏设醮;无力者亦当量家有无,尽其致孝之诚。事死如事生,倾赀耗产,如先人尚在,其心亦不安;此理甚为易晓。更有父母兄弟,

  • 第一章 我的家世 三 慈禧太后的决定·溥仪

    庚子后,载漪被列为祸首之一,发配新疆充军,他的儿子也失去了大阿哥的名号。此后七年间没有公开提起过废立的事。光绪三十四年十月,西太后在颐和园渡过了她的七十四岁生日,患了痢疾,卧病的第十天,突然做出了立嗣的决定。跟着

  • 卷六 齐语·左丘明

    管仲对桓公以霸术〔原文〕桓公自莒反于齐①,使鲍叔为宰②,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③。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

  • 卷四十五下·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四十五下 朱批沈廷正奏摺 雍正七年正月十六日云南廵抚【臣】沈廷正谨 奏为奏 闻事窃【臣】於上年十二月内因抚【臣】张广泗寄书云丹江事

  • 卷一百十九·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十九营建志八水师营建规制【战船 运船】战船健鋭营乾隆十六年设战船八只十八年添战船二十四只二十一年裁汰八只二十三年裁汰八只二十六年裁汰八

  • 荀彧·苏辙

    荀文若之于曹公,则高帝之子房也。董昭建九锡之议,文若不欲,曹公心不能平,以致其死,君子惜之。或以为文若先识之未究,或以为文若欲终致节于汉氏。二者皆非文若之心也。文若始从曹公于东郡,致其算略,以摧灭群雄,固以帝王之业许之

  • 墨子卷十五·墨子

    墨子卷十五迎敌祠第六十八敌以东方来迎之东坛坛髙八尺堂宻八年八十者八人主祭青旗青神长八尺者八弩八八发而止将服必青其牲以鸡敌以南方来迎之南坛坛髙七尺堂宻七年七十者七人主祭赤旗赤神长七尺者七弩七七发而止将服

  • 乐府诗集·郭茂倩

    诗总集名。北宋郭茂倩编。浑州须城人。元丰年间任河南府法曹参军。书分一百卷,收录了从不那么可靠的陶唐直到五代时的作品。分十二类:①郊庙歌辞,祭祀用。祭天地、太庙、明堂、藉田、社稷。②燕射歌辞,宴会用。③鼓吹曲辞

  • 贫血集·老舍

    短篇小说集。1944年3月文聿出版社第1版。现收入《老舍文集》第9卷、《老舍小说全集》第11卷。内有《小序》。收入《恋》《小木头人》《不成问题的问题》《八太爷》《一筒炮台烟》5篇。书名“贫血”是因为作者在抗战时

  • 愤怒的乡村·鲁彦

    长篇小说。王鲁彦著。写于1936年。同年6月曾以《野火》为题,连载于巴金和靳以主编的《文学季刊》。1948年10月上海中兴出版社初版时改名为《愤怒的乡村》。它是一部以旧中国农民的苦难生活和反抗斗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