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覆蒙文通書

昨日得二十五函,更發此函,心中無限欣悅,不覺瑣瑣詹言也。雲何喜耶?喜吾弟能以所學會友,孔門生趣將自此發動。昔以洙泗之傳,期諸漱溟與弟,果不負所期哉﹗陳學源君,相見于南京內院,頗多時日,今猶不倦所學,誠難得也。曾義甫君,與弟同赴人日大會,雖未傾談,然挹德深矣。諸君子濟濟一堂,各以所得,發明妙義,向往何已﹗蓋不減稷下諸賢,而上毗鄒魯之盛也,嗚呼,足矣﹗漸老無用,得見諸君子之林,誠不為不幸矣。欣悅之余,乃將私見一陳于前,可乎?

道之不明也,于此數千年,究其原始,乃在孔子既沒,無結集大儒,缺毗曇大教,秦火漢儀,安知道之攸寄,如阿難、迦葉之于佛教者?故佛學尚有典型,而孔學湮沒無緒,可勝嘆哉﹗今欲不忘大教,以正人心,應談最勝極最勝三事。

第一、道定于一尊。一則真,二則偽。孔一貫,孟一而已矣,經旨具在,而可誣哉?﹗中國推至全球,唯有孔、佛,理義同一,余則支離曼衍,不可為道。陸量弘而程量隘,東海、西海,聖同心、理,淫聲女色,強忌于先,識者知所判別矣。是故欲尊孔而有力能者,當先握生天生地、唯一不二之權,乃可整頓乾坤,位育一世,雖有萬魔,無損毫末。孔道不行,式微中露,尚惕然哉﹗

第二、學得其根本。根本者,性道文章。性道仁也,文章禮也。性道略以《易?系辭》談性,曰︰一陰一陽之謂道(一句,所謂天道,語言心行俱滅);繼之者善也(二句,善無準則,續乎天道為則);成之者性也(三句,性非苟得,圓滿充足而完成)。《大學》則談誠意,曰︰毋自欺也(自即語言心行俱滅之天道,凡人皆具,始念常見。不欺者,繼其始念也,所謂善也。孔學全在不已,在止于至善,止于不已而已也。天行健,所以為天;自強不息,所以為君子),如好好色,如惡惡臭,此之謂自慊(慊,快也,足也,則誠至于成也,所謂圓滿充足之性也,此之謂盡性)。《中庸》則談誠之不已,曰︰誠者自成也(易一句同),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物之終始即格物,無別格物。易二句同)。誠者,所以成物也,故至誠無息,則無為而成(易三句同)。修道原于率性,既誠于道,而可忽于性天哉?性天不可聞,子貢聞而嘆息不置,猶佛書之得未曾有也,遂謂不談性天,豈理也哉﹗子罕言仁,亦不作口頭禪而已矣。文章不但禮,而禮為干,克己複禮,充之為國以禮。居廬郊 ,見精神極其貫格;法製政刑,見巧便不離其宗;故性天為未發之中,文章則中節之庸;仁融于心,而禮寄于事。自鄉黨以至朝庭,自小學以至大學,舉足下足,皆禮是蹈,禮之為孔道之達哉﹗

第三、研學必革命。天下英雄,使君與操,世間霸圖,尚須包藏宇宙之機,囊括乾坤之量,況大道之所寄哉﹗毗廬頂上行,直探第一義,依文綴字,三世佛冤矣。曰古之人古之人,雖無文而猶興,在陳思魯,狂簡縈于夢寐矣,價 黎須仔細,此何如事,與無擔當人商量乎?補清末所缺,事也,非志也;比肩鄭、馬,上溢董、劉,事也,非志也;極追游、夏,猶事也,非志也。刪修大事,有德必有言,若使顏氏子在,安知不能贊一詞哉﹗顏、曾、思、孟,是一流人,不惡于志。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孟子曰︰乃所愿,則學孔子也;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故必先定其志歟?孟子曰︰士何事曰尚志,無志失士名矣(宋明程、朱、陸、王最足崇拜,在能尚志)。觀唐虞夏商周于《尚書》,得伊尹、周公之志;繼以《詩》,則記言、記事之外,采風什雅,感人音律,豳歌雅詠,胥見其志,見盛周之全也;《詩》亡然後《春秋》作,孔子志在《春秋》,《春秋》者,天子之事也。故必有志,然後乃可言學。數千余年,學之衰弊,害于荀子,若必興孔,端在孟子。《詩》、《書》、《春秋》,統歸而攝于《禮》,《荀子?禮論》無創製之意,《中庸》本諸身,徵諸人,皆製作之能。學《荀》未免為弊人,學《孟》然後為豪傑之士也。有志然後能文章,更能進于性天。《禮》須囊括宇宙,《易》則必超于六合之外;《禮》唯集中國之大成,《易》則必契般若、瑜伽之妙,而得不可思議之神。《中庸》之素隱不已與修道,語語皆與涅 寂靜相符,漸既揭之矣,而《易》之契般若、瑜伽者,留待能者可乎﹗自來說經,唯《易》采道家語,而猶未能融佛氏理,藕益《禪解》,八股時文最足害人。發菩提心,超祖越佛者,干雲直上,唯見遍周沙界,真幻一味,則必不遺《易》與瑜伽之參究者歟﹗

三段私見,若解經家都愿學孔,或不河漢視之。

(1943年2月1日)

(選自《孔學雜著》,載《歐陽競無先生內外學》第十四冊)

猜你喜欢
  虞书·大禹谟·佚名
  千乘第六十八·戴德
  景公将伐宋梦二丈夫立而怒晏子谏第二十二·晏婴
  卷三十二·吴澄
  卷二百十一·秦蕙田
  卷十四·魏了翁
  《仪礼》的流传与注本·佚名
  论语序说·朱熹
  卷上·佚名
  本团之宗旨与访缅之感想·太虚
  卷十六·佚名
  卷八十四·佚名
  佛说十地经卷第九·佚名
  禅宗决疑集·智彻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二·澄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百三十八·彭定求

        卷438_1 【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白居易   圣代元和岁,闲居渭水阳。不才甘命舛,多幸遇时康。   朝野分伦序,贤愚定否臧。重文疏卜式,尚少弃冯唐。   由是推天运,从兹乐性场。笼禽放高

  • 第三折·狄君厚

    (末素扮引外背剑上,开)自当日出朝,载老母归于庄宅上,半载之间,倒大来悠哉!(唱) 【中吕】【粉蝶儿】活计生涯,遣仆男一梨两耙,落得个任逍遥散诞行达。背一张琴,携一壶酒,访友在山间林下。今日还家,想着我出朝进那场惊怕。 (正末

  • ●卷一·葛立方

    “谢朝华之已披,起(《历代诗话》本作“启”)夕秀于未振”,学诗者尤当领此。陈腐之语,固不必涉笔,然求去其陈腐不可得,而翻为怪怪奇奇不可致诘之语以欺人,不独欺人,而且自欺,诚学者之大病也。诗人首二谢,灵运

  • 卷一百九十八·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一百九十八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林泉结契【三】王质山友续辞枸杞花红紫实红叶青春苖可食清甘人呼甜菜得名甚多最佳为仙人杖西王母杖我取友兮得枸杞石陂花头犬声起霏霏细雨杂斜阳半

  • 前集卷九·孙存吾

    钦定四库全书元风雅前集卷九     元 傅习 编高若凤题朱进士御赐诗忆昔霓裳清梦还广寒宫殿鬰防岏神龙久矣乘云去犹有骊珠落世间游白鹿洞书院碧瓦参差俨杏坛白云深鎻洞门闲不宗朱氏元非学防到匡庐方是山十里松风

  • 卷二十一·吕中

    钦定四库全书宋大事记讲义卷二十一宋 吕中 撰徽宗皇帝建中靖国 一年崇宁 五年大观 四年政和 八年重和 二年宣和 七年即帝位元符三年正月即皇帝位。黜陟大臣元符三年三月以韩忠彦为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李清臣门下侍郎十月

  • 附录·孙甫

    欧阳文忠公所作墓志节文公博学强记尤喜言唐事能详其君臣行事本末以推见当时治乱每为人说如身履其间而听者晓然如目见故学者以谓阅岁读史不如一日闻公论也所著唐史记七十五卷论议宏赡书未及成卒于家公既卒诏取其书藏秘

  • 侈靡第三十五·管仲

    问曰:古之时与今之时同乎?曰:“同。”其人同乎?不同乎?曰:“不同。”可与政其诛。(人告)尧之时,混吾之美在下,其道非独出人也。山不童而用赡,泽不獘而养足。耕以自养,以其余应良天子,故平。牛马之牧不相及,人民之俗不相知,不出百里

  • 第六章·王夫之

    一行道者,行此道以成化也。明道者,明此道以立教也。舜惟知之,故道行于民。颜子惟服膺而弗失,故可与明道。若贤知之过,愚不肖之不及,则已失立教之本,而况能与天下明之而行于天下哉?与天下明之而行于天下,则教不衰;而民虽愚贱,亦不

  • 先圣大训卷一·杨简

    宋 杨简 撰蜡宾第一【小戴记家语并名此篇曰礼运此名学者所加非圣人本言盖谓礼其迹尔必有妙者运之不悟道实无二孔子言礼本大一分为天地转为阴阳变为四时列为鬼神行之以货力辞让饮食冠昏丧祭射御朝聘又言夫孝天之经地

  • 卷十二·魏了翁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传要义卷十二宋 魏了翁 撰庄二十五年至三十二年【一】六月夏之四月文十五年直六月传注非常至月错正义曰此及文十五年昭十七年皆书六月朔日有食之昭十七年传称祝史请所用币昭子许之平子御之曰止也

  • 卷一·陆粲

    钦定四库全书左传附注卷一      明 陆粲 撰杜氏集解隐公元年庄公寤生寐寤而庄公已生【史记寤生生之难或说云难产困而后寤也又应劭风俗通云儿堕地能开目视者为寤生与杜义乖録之示不絶异说耳】吊生不及哀诸侯已

  • 法句譬喻经奉持品第二十七·佚名

    昔有长老婆罗门。名萨遮尼犍。才明多智国中第一。有五百弟子。贡高自大不顾天下。以铁鍱鍱腹。人问其故答曰恐智溢出故也。闻佛出世道化明达。心怀妒嫉寤寐不安。语诸弟子。吾闻瞿昙沙门自称为佛。今当往问深妙之事。

  • 佛说弘道广显三昧经卷第四·佚名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不起法忍品第九  时阿耨达谓软首曰。不起法忍当云何得乎。软首答曰。忍不生色痛想行识。是谓菩萨得不起忍。又复龙王。菩萨所得不起法忍。等见众生以致是忍。等彼众生如其所生。等见众生亦

  •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一卷·宝亮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一卷 (序经题)皇帝为灵味寺释宝亮法师制义疏序 道生法师 僧亮法师 法瑶法师 昙济法师 僧宗法师 宝亮法师 智秀法师 法智法师 法安法师 昙准法师此十法师经题序。今具载略标。序中要

  • 凡例·性音

    续藏经 宗鉴法林清 集云堂编凡例是书之会集也始於壬辰春在塞北之法林寺。其镌版讫工也於甲午夏在京师柏林之宗鉴堂。今题曰宗鉴法林。识地也。  集书者皆以南岳青原对出。未免舛错。今依统要。南岳归南岳。青原归

  • 角力记·调露子

    中国古代角力典籍。宋朝调露子著。根据吴翌风手抄本翻印的木活字排印本,收录于1939年商务印书馆编辑的《丛书集成初编》中。最早版本于五代十国至宋初(约960)问世。本书在《宋史·艺文志》、郑樵《通志略》、焦竑《国

  • 诗经劄记·杨名时

    一卷,清杨名时著。其书为读《诗》所记,大旨以李光地《诗所》为宗,而斟酌于《小序》、《诗集传》之间。但《诗所》论“季札观乐”,谓所陈皆西周之诗,无东迁以后诗。此书则据变风终于陈灵公,在鲁宣公十年(前599)至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