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敘卷四

十義抉擇第二

十義抉擇者︰一、龍樹無著學;二、唯智;三、悲;四、定;五、三解脫;六、福;七、十法行;八、觀行;九、文字;十、經卷。

龍樹、無著學者,應以十事敘︰一、非空非不空宗;二、二諦;三、識;四、涅 ;五、十喻九喻;六、摩訶衍;七、毗曇;八、般若即瑜伽;九、法性即法相;十、其余。

一、非空非不空宗者︰龍樹《中論》,無著《辯中邊論》,若初得聞,入道有門,應以《中邊》最初一頌,詮釋《中論》中道義頌,而後非空非不空義。兩聖一宗,非各別輪,曰龍樹空、曰無著有。"虛妄分別有"者,釋"眾因緣生法"句也;"于此二都無,此中唯有空"者,釋"我說即是空"句也;"于彼亦有此"者,釋"亦為是假名"句也;"故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無及有故、是則契中道"者,釋"亦為中道義"句也。空為一邊,假為一邊,合空及假,中道圓成。但空非空,空空乃空;假以濟空,乃為空空;空空之空,乃為中道;是故即空即假即中。其義則是,其文不明。為是但空,為是空空,不能索解,但為詮義,非是釋文。龍樹空空,非初句空,乃末句中,釋以無著,文始不淆。文字般若,聞、思所入,不可疏略,自誤誤人。複次,"亦為中道義"句,徵考梵文及西藏文,應作"是為中道義"。即空亦假,是稱中道,中道為宗,意始明顯。秦譯此頌因緣即空、亦假、亦中,文似標空,非是尊中,實亦未善。既稱《中論》,崇乃在中。《十八空論》分析諸空,崇始在空。《十二門論》錄《中論》空,示入道門,名標為門。《中論》所詮,道賅全體,義破執邊,法爾標中。法爾標中,不應趣空。龍樹學宗,非唯一空。《智論》、《中論》取証甚繁,此姑不述。

二、二諦者︰世人常言龍樹二諦,俗有真無;無著二諦,俗無真有。此應分別各指所之,不應字異判義非同。本無其事,愚執橫生,在俗亦無,何況真諦?龍樹真無,無著亦無。唯識所謂真如,亦是假施設名,理非倒妄,故名真如,豈離色心有實常法?不墮斷滅,妙有超然,無著真有,亦龍樹有。《智論》所謂因緣人等,第一義無,世界故有;如如法性,世界故無,第一義有。龍樹俗有,依他起有。若遍計俗,龍樹亦無。《智論》所謂譬如有乳,色香味觸因緣故有;若乳實無,因緣亦無;因緣實有,乳亦應有;非如一人二頭三手,但有假名。故知龍樹唯有因緣俗,遍計俗亦無。兩聖三性,初無少異,假名不壞,執相則無;緣生是有,自性則無;空顯是有,別實則無。

三、識者︰諸法所緣,唯識所現,無著本此,立唯有識。六識而外,以有根故,別立末那;以有依故,別立賴耶。然龍樹以來,已漸發明,創非無著。《智論》三六,意有二種︰一者、念念滅;二者、心相續。諸心名為一意,是故依意而生識。九十六外道,不說依意生識,但以依神為本。既說諸心名為一意,應是所依,不循故六,而別立七。《攝論》亦說意有二種︰一、無間滅;二、染污意。亦非執六,皆別精研而有所立。若夫賴耶,義見《中論》︰雖空亦不斷,雖有亦不常,業果報不失,是名佛所說。不斷相續,不常相似,相似相續,持而不失,非阿賴耶,誰有此義?《智論》三八︰諸法畢竟空,而亦不斷滅,生死雖相續,而亦不是常,無量大劫作業因緣,雖已過去能生果報,而不斷滅。是為佛法微妙難知,但破倒邪,不破後世。賴耶奧義更覺昭明,誰謂龍樹不闡唯識?

四、涅 者︰無余涅 賢聖所歸,而《智論》往生不破後世。引《中論》頌,一切諸法實,一切法虛妄,諸法實亦虛,非實亦非虛,涅 際為真,世間際亦真,涅 世無別,小異不可得。是則龍樹涅 不墮空無,《瑜伽?本地》,無余涅 三相、四寂,施設安立,並非法外別實有法名曰涅 ,是則無著涅 不墮實有。

五、十喻、九喻者︰《智論》十喻,解一切法空。龍樹自談,以易解空喻難解空,以心不著解心著處。若複著空,著此十喻,應更為說其余法門。不著空者,但破眾有,非詮眾無。金剛九喻,喻九種正智。無著自談,由九智觀境,于有為事中,獲無垢自在。空即無垢,不著即自在。龍樹、無著,無二無別。初敘十喻,次敘九喻。雲何龍樹十喻耶?如幻,無明法爾,雖無根本,而可見聞。如焰,邪憶念風,生男女相。如水中月,靜水無明,吾我慢現。如虛空,遠視疑色,法我本空。如響,機關木人,語言觸臍。如乾闥婆城,非獨身無眾緣,亦無如夢,眠中給使,覺笑痴愚。如影,可見難捉,業相無實。如鏡中像,因緣生相,非自他共作。如化,生住滅無,能令眾惑。雲何無著九喻耶?見如夜星,沒于慧日。所緣如翳,發團妄現。識界如燈,焰焰不竭。居處如幻,器世假形。身如朝露,須臾不停。受用如泡,水滴風成。過事如夢,因憶生境。現事如電,剎那已滅。未事如雲,識種潛伏。

六、摩訶衍者︰大乘深經,非佛所說,非弟子說。此句出《大般若經》四百四十九,謂是魔言,不足置辨。然闡揚光大,應賴後人。大乘之興,始于龍樹,昌于無著。龍樹大作,《摩訶衍論》,有十萬偈,備譯其文,千有余卷,簡略隨情,為今《智論》。大乘即般若,經言無二見隨順品,《智論》而外,無別有論,名《釋摩訶衍》。對小宏大。一一法門,條分縷別,應細披尋。無著大乘瑜伽而外,《攝論》談唯識,《集論》談法相,《顯揚》宏大教,而莊嚴大乘又特製論,名為《莊嚴》。初〈成宗品〉,成立大乘真是佛說,有其八因,與入大乘出過之詳,堪稱能立。至其義蘊,亦應對小一一法門,抉尋論議。

七、毗曇者︰龍樹有言,諸佛二種說法,先分別諸法,後說畢竟空。龍樹又言︰智者入三種法門,說有說無,知皆是實。一、 勒門,二,毗曇門,三,空門。 勒三十八萬言,初門隨相,次門對治,今己不見。毗曇有三︰一即 勒;二為身義,即《發智》乾度;三六分,即《六身足》。《舍利弗毗曇》犢子所宗,與迦旃延 勒南天所行,皆佛在時作,皆龍樹所從。唯獨《發智》是其所破,《智論》明文,不一而足。若夫無著,對于有部,無不破辟。《顯揚》第四︰佛說事攝,由三種經,一、增上經《舍利弗說》;二、廣群經,即《品類足》;三、集異門經,即《集異門足》。大與小義,遞進關系,分別法相,初應明小。明小有門,証于龍樹、無著,應先熟《品類足》、《法蘊足》、《舍利弗毗曇》。

八、般若即瑜伽者︰《顯揚》十七︰依止三摩缽底,發起般若波羅蜜瑜伽勝行,即此正慧,能到彼岸,是大菩提最勝方便,故名瑜伽。而般若有方便,相應無礙。此義《智論》屢屢發明,不煩細述。

九、法性即法相者︰一、標,《智論》三三︰法相即是法性,無生際即是實際;《智論》十六︰性名實相,法名般若。二、文字,《大品》第一︰欲得知法如法相;《大般若》四百一則雲︰如如法性。《攝論》三性,嘗稱三相、三義,法有實相,亦名法相,實相法相,義即法性。無性為性,是為法性;一相無相,亦為法相。固不可說無相之法非是法性,即不可說無性之法非是法相。証諸《智論》,此義實繁,此姑不述。

十、其余者︰法相家言,法相不可亂,目挾耳種而聽非目能聽,耳挾目種而視非耳能視。而《智論》十二︰比丘入禪,能令大木作地,木中有地分故。 +毛中有十八空相,觀之便空。唯識家言,死此生彼,中必有依,故有中陰。而《智論》十二,說有中陰,識緣名色,此識是中陰識。唯識對小,有不共無明,在相應外。而《智論》十五,無明遍在一切諸使中,而別有不共無明。唯識緣起,精論四緣。《中論》雖破四緣,而《智論》三二,佛說四緣,以少智人著于四緣而生邪論,為破彼著,非破四緣。更有多義,以類而推,不遑細述。

唯智者︰法相常住,法界如化,了了分明,而無所著,是為般若。無能逃于法相,無不在此法界,故曰唯智。處非處善巧,是為般若。無有是處,斯有是處,攝一切盡,故曰唯智。無般若乃無修無佛無施設,則無世間人天、出世聖賢,諸有所作一切不成,故曰唯智。般若為大事、不可思議事、不可稱量事、無數量事、無等等事,出現世間。是故欲學般若,應學聲聞十種,菩薩九種,如來十三種功德事。而欲學世德、佛德九十三種事,則又必須學于般若。學般若知空,知空乃有方便,必有方便,然後乃能學于一切。是故不學一切,無所用其般若;而不學般若,則又無能馭于一切;故曰唯智。龍樹有言︰菩薩從初發心求一切種智,于其中間知諸法實相慧,是般若波羅密。諸法實相者,境也;求智修知者,行也;得智証知者,果也。而《瑜伽師地》三科界系判列于境,三慧三乘判列于行,二種涅 判列于果;唯識家言,攝歸一識。此智彼識,兩唯寧合﹗然非違背,唯識唯智各詳所之,初無或異。識乃詳于辨境,智乃詳于談行。識為心王,智即心所。識以一蘊攝法五蘊,智則一度攝行六度。識必分別各法,智則咸趣總相。識是平闡染淨,智則無漏趣歸。識唯專攝大器,智亦普被三乘。初不背于唯識,故曰唯智。無行而行,無成而成,唯智為能。所謂第一義不可說,而能以俗說。不可以般若離証菩提離,而以幻証幻得無上菩提,非不依止般若。如燈焰 炷,非即離初後心能証菩提,而修般若,漸集善根,菩提遂証。凡諸所談,無智不能,故曰唯智。

悲者︰龍樹有言︰大悲是一切功德之本,般若之母,諸佛之祖母。若無大悲,必無般若。欲崇般若,須先重悲。悲之體相,悲之差量,悲之威力,悲之功德,起悲勸悲,見于他處,此姑不談,而談必須。悲然後有眾生;悲然後有俗諦;悲然後有方便;悲然後求一切智智;悲然後能為無知眾生說法令知;悲然後有摩訶衍;悲然後能被大功德鎧,發趣大乘,乘是大乘;悲然後能入于三涂,無善不具,為大白象,為十二由旬大魚;悲然後能往生事佛,不住長壽,不墮味禪;悲然後能觀空不証,箭箭拄 ;悲然後能施設三乘,容攝聲聞。是故述大乘相,無不皆言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

定者︰龍樹有言︰佛以般若為母,般舟三味為父。般舟三味能攝亂心,令智慧成,故以為父。般舟三味有斯二義︰一、攝亂心;二、見諸佛。勿念一切憎愛得失寒熱飢渴,但一等念十方諸佛悉現在前,得是三味,佛悉前立,是則名為般舟三味。希有微妙,勝三摩地百一十三,若能一心,皆與般若相應無失。唯獨般舟,定力而外,益以佛力,成智去礙,勝利兼賅,故獨趨重。般若本宗,念佛往生,以視通途,法門蓋異,盍略談之。一者、為成般若而設方便,非如淨宗以淨為主。二者、悲為上首,為護不失,非如淨宗厭此欣彼。三者、正度眾生懼或間斷。非如淨宗聞法以後方始廣濟。四者、懼墮空禪,防生長壽,非如淨宗容有既生長邊地。五者、方在于東,不在于西。六者、國住不動,非住極樂。七者、主事阿 ,非事彌陀。八者、自他業淨乃能土淨,六度離粗,自他俱淨,自他回向,非如淨宗重于治自、略于為他。九者、發宏誓愿,國土大眾行十八空,如是真如四諦,乃至菩提一切法門等皆誓愿,非如淨宗但愿往生。十者、行不動行,學寶幢學,得能一念般若相應,即可往生,非如淨宗但專念佛、不在般若。

三解脫者︰龍樹有言︰行四念處等道,到涅 城,城有三門,曰︰空、無相、無作。空門二行,無相四行,無作十行。毗曇緣諦于蘊,或一或三,摩訶衍中唯是一法,緣諸法實相。法雖是一,義別說三。若入空門,不取空相,不須余二;取則除相入無相門;又著空相,生諸戲論,除此戲論入無作門。或複見多入空,愛多無作,愛見相等入無相門。又複空門是般若體,初方便行應無作門,入究竟住應無相門。無所有,不可得,不見不行,無性為性,如是等類,屬空門攝。非即非離,不著不執,非住非不住,不取不舍,不遣不壞,無二無二處,如是等類,無相門收。如幻如化,無知無想,無修無証,如是等類,攝屬無作。一切佛法皆由三解而得增長,除是三解,更無其余依彼能學無量法門。此雖小法,而用無邊,非與小同一無方便。此空法門,詳其功德,窮劫不盡,姑以十談︰一者能容,譬如虛空,量不可測。二者攝受,譬如虛空,不拒諸相。三者圓滿,譬如虛空,眾德普遍。四者能生,譬如虛空,緣起幻化。五者無盡,譬如虛空,無三際三界。六者無障,譬如虛空,各各互入。七者無礙,譬如虛空,自在流行。八者清淨,譬如虛空,畢競無染。九者甚深,譬如虛空,非一異即離而能成事。十者廣大,譬如虛空,法如平等。空能有此無量無邊一切功德,是故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上首,而用無所得為方便,無不可為,無不得成。小唯趣寂,大惡取空,塊然不靈,蕩然多過,止感空之為害,豈知空之為用?般若大智,智于巧便,善用其空而已矣﹗

福者︰《解深密經》︰當知初三,增上戒攝,靜慮心攝,般若慧攝。慧為智慧資糧,戒則福德資糧,精進靜慮,遍于一切。定能攝亂,令智慧成;勤能發生,令智浸盛;故皆稱福。福于智慧,佑順資益,雖非因緣而,是增上。無五波羅密,唯是般若,力即綿微,不能廣大,便墮聲聞,非摩訶衍。帝釋諸天,瞻洲福大,許與彌勒、 子、善現咸同論議。《般若》全經,每一論竟,較量福德。供養三寶,財施、法施,萬行普施,數由一起,乃至一洲,三千大千,十方世界,較行般若自修他修,千分萬分優波尼殺曇分而不及一。其福無量,研究其極,極于作佛,佛無上福,無等等福。略談修福,有十勝利︰一、卻魔;二、佛護;三、資具如意;四、多緣輳合,所作皆成;五、多緣增益,所作圓滿;六、其心柔軟,豫悅自足;七、易遠過失;八、易引生慧;九、易得涅 ;十、速証無上菩提。無翊我慧,而鄙彼福。若無福人,智必不成,舉念千歧,崩榱虧簣,今古悠哉,冤慟何及﹗

十法行者︰書寫、供養、施他、諦聽、披讀、受持、演說、諷誦,如是八行,屬三慧聞。思維屬思,修習屬修,修由于思,思由于聞,聞由得供大善知識。甚深《般若》,經典名字,得經于耳,已曾供養萬億諸佛為其攝受,況十法行,況能信解不驚不怖?諸信解人,必久修行。若能供友得友攝受,未久亦信。出世淨種從何所生?應正答言︰從淨界等流聞熏習生。法性常住,異生昧然,佛巧施設,而有妙用為般若波羅蜜。是故非聞,烏乎能成?佛僧是友,法亦是友。香華供資《般若》深經,亦為供友。循而讀之,故克有聞。聞而發心,信解順忍,遂得無生阿 跋致,因果差別,直証菩提。

觀行者︰一者、破壞觀。經言︰應觀色乃至識凋落故、破壞離散故、不自在故、不堅實故、性屬虛偽故,而行般若。應觀如虛空空,而引般若。應破壞諸法,而修般若。是為破壞觀。二者、不壞觀。一切諸法畢竟清淨,湛然無動,無染淨顛倒,無得無現觀,不受增減,不可破壞。又複應觀,若佛出世、若不出世,諸法法爾,皆入法界無差別相。善非善法,記無記法,世、出世法,漏、無漏法,為無為法,無不皆入無相、無為、性空法界。以是觀行,學一切法差別而不壞法界,是為不壞觀。

文字者︰修文字般若,龍樹有言︰先分別諸法,後入畢竟空。然又有言︰若無般若,入毗曇門則墮有中,入此空門則墮無中。般若智慧,方便究竟,了了言空,方便亦言無我。是故毗曇門邊,讀《六足舍利弗》;空無我邊,讀龍樹、無著廣深諸論。以是二邊,糅合于一,一一各各法都善巧,而後總觀,貫通豁然。《智論》品初各法善巧,多詳行法;《雜集》諸論各法善巧,多詳境事。更複結集充類盡義,廣挹經論文字功成。向者有志,集大乘大法義,蹉跎蹉跎乃到于今。是書若竟,自謂雅頌得所,禮樂燦然矣。

經卷者︰《般若》前五會,多至四百余卷,少唯十卷,為是事異,為是文異?應正答言︰固是文異,非是義異。都集一會,都聽圓音,都各有記,都記有別。或複遞傳,視根鈍利,授略與詳,結集羅存,。遂有五分。或複傳譯,所據傳本,文又有異,故雖一會,詳略又判。于何徵之?《智論》五四︰此中都說十二入乃至六種亦應如是,訶十八界亦應具說,而缺如者,誦者妄失。乃校唐譯,蘊、處、界等,卻都無略,更尋初會,反複周詳。又《智論》六七︰部黨經卷,有多有少,有上中下《光贊》、《放光》、《道行》。此言部黨,明明說為一事;此言多少,明明說為異文。複次,于一會中賅攝事廣,此事彼事都在一會。又一事中賅攝時久,前坐後坐,並談一事。《智論》四十︰是事非一日一坐說。又《論》五十︰是摩訶般若波羅蜜,有十萬偈三百二十萬言,與四《阿含》等,非一坐說盡,此蓋獨指初會四百詳文,而言非一坐說。又《論》七九,言說章句,卷數有量,如《小品》、《放光》、《光贊》,《般若》經卷有量,般若義無量,是則明明經卷為一,又明明義複為一。五會義同,但文字異,既確証解。然其詳略,皆以法相或陳或概,更非其余。凡言一義,統貫一切,舉一反三,都如是會。是諸名相,以境、行、果,攝屬三聚,應得而談。五蘊六處十八界,地水火風空識,四緣十二支,攝屬于境。六度十八空,真如七勝義,三十七覺分,四諦八解九次第,八勝十遍處,陀羅尼門三摩地門,十地五眼六通,十力四無畏,四梵四無礙,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隨好,無忘恆舍,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攝屬于行。預流、一來、不還、羅漢、獨覺、菩薩行、無上正等菩提,攝屬于果。境通染淨,行通三乘,果亦三乘。或境言法相,行言行相。以是而談,不覺文繁。

諸經所系第三

般若空通小乘,智圓佛果,無有一法非般若成,即無一義非般若立。但是經論,即是般若,姑略談經,以十而敘︰一、《華嚴》;二、《法華》;三、《涅 》;四、《深密》;五、《楞伽》;六、《阿毗達磨》;七、《菩薩藏》;八、《大日》;九、《彌陀》;十、《阿含》。

《般若》、《華嚴》,摩訶衍中堪稱兩大。龍樹是基,汪洋恣肆。《般若》接小,《華嚴》充大,唯此略異,余無不同。《華嚴》轉展回向,轉展善根,入地周圓,遂不可測。《般若》隨喜回向,妙于無相,無相無量,遂亦不窮。《華嚴》一切攝入一切,《般若》萬行攝入六度,一度一行,亦複攝萬。《華嚴》三世、三界,融通無礙;《般若》時、方悉空;初無少滯。《華嚴》因果十波羅蜜,《般若》雖複以六攝十,而詳談方便亦敘十度。《華嚴》差別住行向地。《般若》約三,發心信解阿 跋致圓滿菩提。《華嚴》入住,百四十一當愿眾生,是稱淨行。《般若》自初發心至正等覺,為眾生故專心系念一切智智,更無其余。《華嚴》梵行不舍眾生,了知如化,觀法不二,一切現前,初發心時即等正覺,明諸十法得無盡藏,隨其所應而能說法。《般若》雖必久修而後信解,然得友教即悟無生,圓滿一切,直証菩提,轉大法輪。《華嚴》入地,十種功德不可思議。《般若》三昧百有十三,微妙圓通,深不可測。《華嚴》十忍,宛然《般若》,二諦不礙方便用空,請一敘述︰聲忍、順忍,說十法行;無生法忍,說三三昧;雖度群生,法界平等,雖不取著,大悲轉輪,說如幻忍;無有實事,但隨世說,說如焰忍;非生非滅,而有示現,說如夢忍;名句演法,法性不違,說如響忍;無二法中,分別二相,說如影忍;了世、出世不離不住說,如化忍;無礙無邊,能持能顯,說如空忍。宛然《般若》,宛然華嚴。若昧產生,而談《般若》;若昧無得,而講《華嚴》。故自分河,遂成敵對,龍樹宏大,最初一人,如十八部,但諍到今,烏在其能含弘光大也哉﹗

《法華》方便,以一乘道,分別說三。開權顯實,無二無三,乘唯以一。《般若》真諦,尚無一乘,何況二三?方便談俗,妙善設施,初非離一。《法華》︰佛為大事因緣出現于世,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之知見,唯《般若》能,能與般若一念相應,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無不皆頓,無不皆圓。不可強判,因其用空,謂三乘通;因其六度,謂大乘別。

《涅 》顯實,破斥非常,而談其常,是絕對常。《般若》謂法與生滅合,無不如化;不合非化,是即涅 。《涅 》佛性通一闡提,《般若》敝魔亦能歸化。本來寂靜自性涅 ,煩惱菩提平等無二,如是妙義,兩經胥明。性必須見三學得寂,修一切德,圓一切智,如是實行,兩經不廢。

《深密》全經,列《瑜伽?抉擇》,因類推義,可表《瑜伽》。《深密》勝義無自性,即《般若》真如;《深密》依他因緣性,即《般若》俗有。《瑜伽》大論,正為菩薩令于諸乘境、行、果三皆得善巧,勤修大行,証大菩提。廣為有情常無倒說,兼為余乘令依自法、修自分行、得自証果。《般若》妙法,亦顯大乘,亦被小凡,攝一切智及道相智、一切種智,以廣其行。海若汪洋,都憑巧便,初非《瑜伽》唯因緣有,亦非《般若》唯實相空。

一切唯有識,詳分緣起。一切自心所現,總觀現相。《楞伽》宗義,略異《唯識》而合《般若》。《般若》亦以一如實相,觀一切現相。色即是空,非心外境,《楞伽》離四句,絕百非,超一切量,宛然《般若》。無所得中,無二無別,誰能差別。

《阿毗達磨經》,此方未至。然無著《集論》,謂集彼經以為宗要。則知彼經必分別法相,相應善巧。龍樹《般若》,先分別法,後畢竟空。依是法行,資鏡彼經,必能如理,契般若旨。

《菩薩藏經》,菩薩信解十不思議,佛為開示菩薩大道,所謂四無量心、六波羅密、四種攝法,發愿久行,即得受記。此與《般若》次第盡同。《菩薩藏經》,詮敘《般若》純方便義。無盡慧相六十六句,趣入多聞四十一種,以十法行起于正行,一相無相,如理作意。然後乃能修行般若,得十善巧。蘊界處諦,四無礙解,四依福智,覺分緣起,為無為法,此十善巧,一言一字皆無邊慧。應與五周方便八門及余隨應,參觀讀誦。然後乃能恍然了然廣大波羅蜜,甚深波羅蜜,無量無邊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大日》住心,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何謂菩提心?心、空、菩提,三無差別,如實知自心,自心尋求一切智智。越世妄執百六十心,出世心生,為初發心。觀蘊能所皆離法性,超一劫行。觀蘊賴耶法性不生,超二劫行。不思議十心無邊智生,超三劫行。即身是佛。此等悲為根本,方便波羅蜜滿足。方便善妙,在能施設建立;一切顯聖行,依染差別施設建立;一切曼荼羅,依淨差別施設建立;唯空無礙,乃能施設建立。是則名為方便般若。修五無畏,由善身無我至一切法空。修十緣生句幻焰夢月,城響泡影,空華火輪,本無所得,趣無所得,雲何而非實相般若?《大般若經》第十會〈般若理趣〉說十四法門,真言要義,息災增益,降伏愛敬,賅攝罄盡。所謂一般若理趣法門是菩薩句義,經十六菩薩生,得執金剛性。二、依遍照如來相,說四種現等覺法門,雖造重業,超越惡趣。三、依調伏惡法釋迦相,說平等普勝法門,常生善趣受勝妙樂。四、依性淨如來相,說觀自在智印清淨法門,蓮花不染習菩薩行。五、依三界勝主如來相,說灌頂智藏法門,信解受持,滿無邊行。六、依佛印秘密如來相,說智印金剛法門,一切成辦福智圓滿。七、依無戲論如來相,說轉字法門,于一切法得無礙智。八、依諸佛輪攝如來相,說入平等性法門,善能悟入諸平等性。九、依供養器田如來相,說供養無上法門,速得圓滿諸菩薩行。十、依善調伏如來相,說智蜜調伏有情法門,現世怨敵皆起慈心。十一、依善建立如來相,說一切法最勝法門,通達平等,于諸有情,心無掛礙。十二、依住持藏法如來相,說有情住持遍滿勝藏法門,則能通達勝藏法性。十三、依究競無邊如來相,說住持法義法義平等金剛法門,障悉消除,得執金剛性。十四、複依遍照如來相,說大樂金剛不空神咒金剛法門,消除業障,總持不忘。兩界頓漸,兩界性修,無不根據《般若》,相應《瑜伽》,無二無別。略敘胎藏,其金剛界,以此類談,此姑從略。

一心不亂,十六觀行,四十八愿,《彌陀》妙典與《般若》合。其或稍異,見上《般舟》,此姑不述。大小溝通,使世易入,唯有《般若》。接洽《阿含》,茲略舉例。如《大空經》,但內外空,更極推廣,大乘十八。《增一阿含》慈五功德,大乘轉增三十二悲。諸如是推,不遑細述。

諸家所明第四

吾今而後,恍然豁然,般若波羅蜜即摩訶衍,廣大無邊用如是空故。摩訶衍即般若波羅蜜,施設建立非空不能故。不可但空而談般若,一相無相故。不可離空而談大乘,畢竟清淨故。五竺聖言,有文有徵,福德匪淺,讀之無忽。一、彌勒《現觀莊嚴論》;二、龍樹《智論?緣起論》;三、無著《金剛般若論》;四、羅 羅《贊般若偈》;五、陳那《圓集要義論》。

彌勒《現觀莊嚴論》,品分為八,頌則二百七十有二,梵文、番文,都可按索彌勒五論。一談般若,應即此論。弁《大品》首,應是懸談。經義汪洋,如頓裘領。讀《瑜伽?抉擇》,應推而知。先佛之經,後佛之論,不啻一人,既示弘文,人又複作釋。譯學綦切,以是怦怦。

《摩訶衍論》,是為《智論》。譬如卜居,《中論》瞻宇,《智論》繞舍;譬如行路,《中論》載途,《智論》邁遠。南針老馬,《中論》、《中邊》;極深研幾,《瑜伽》、《智論》。賴有《智論》,汪洋《般若》乃得津涯;賴有《智論》,淵深《般若》乃能汲綆。《智論》開卷,有〈緣起論〉,引中之引,應抉而談。論揭經事,有二十二︰一、為彌勒說菩薩行;二、為菩薩增念佛三昧;三、初受天請,轉本愿深輪;四、為斷眾疑,說摩訶經;五、為拔沒邪,放光說實;六、為斷嫉謗,說深罪福;七、為令信受,言我是大師;八、為令歡喜,開藏恣取;九、為久結使,作大醫王;十、為斷常見,言身不思議;十一、拔苦樂邊,令入中道;十二、生身、法身,供同報別;十三、說阿 跋致相;十四、說魔事;十五、授三乘人記;十六、說第一義悉檀;十七、為梵志生信;十八、說法實相;十九、說無諍處;二十、說非三法門;二十一、異門說四念處等;二十二、異門說五蘊等。

無著《金剛能斷論》,七種句義,般若成立。一、善攝受付囑菩薩是種性不斷句。二、應如是住、應如是降伏其心、是發起行相句。三、行所住處句,共十八種,次詮全文,信解行地有其十六︰一、發心,滅度無邊而無四相;二、波羅蜜行,于法無住福不思量;三、欲得色身,相皆虛妄,見相非相;四、欲得法身,言說如筏,証得無定,福德無邊;五、離障礙,開為十二︰一、得勝無慢;二、不離佛出時;三、愿淨佛土;四、成熟眾生;五、離外散亂;六、破色身行;七、供給如來;八、遠權味懈;九、苦忍;十、離寂靜味;十一、遠離喜動;十二、離無教授。自樂阿蘭那行至然燈授記,中間配文,姑不贅述。淨心地有其一種。人身長大,說証道義。如來地有其一種。自莊嚴佛土至經末說偈,六種具足,國土、智淨、福自在、身、語、心,應如次配。四、對治句。五、不失句。六、地句。七、立名句。抉擇文義,非詮文次。

羅 羅《贊般若偈》,《智論》十八引二十頌。雖非全文,而得略義。二十攝四,不嫌贅累。實法言思斷,淨心無戲染,般若涅 佛,是三相為一。佛母眾祖母,隨眾種種名,日出朝露 ,愚怖智歡喜。不著無去來,無得亦不見,般若見不見,皆縛皆解脫。如幻三乘得,世俗假名說。不取亦無壞。誰能贊其德。

陳那《圓集要義論》,五十六頌,三寶尊菩薩,長行詳釋,撮攝《小品》,義固無違。樂讀簡文,初熟此論,即讀四分,亦飲甘露,亦蠡重洋。論為六義︰一、依止,憑佛神力,善現教誡。二、作用,佛智增上,發起說法。三、事業,除遣十種分別散亂法,次第分別十六種空。四、相,書寫起疑即為魔相,不退轉相是菩薩相五罪,作障謗法毒想,三皆墮獄。六、稱贊,施滿三千七寶,若持般若,其福勝彼。事業一義,正宗要義,應詳述敘︰一、說世俗五蘊,遣無相分別散亂;二、人、法不見得,遣有相分別散亂;三、色與性無取,遣俱相分別散亂;四、空性離故,所作如幻故,果棄如夢故,遣毀謗分別散亂;五、色空即非色,遣一性分別散亂;六、空不異彼色,遣種種性分別散亂;七、唯名無自性,遣自性分別散亂;八、自共色性空,不生亦不滅,遣差別分別散亂;九、聲與義非合,遣如名于義分別散亂;十、名亦無所有,遣如義于名分別散亂。無著《集論》,亦有詳文,陳那淵源,學者多據。《般若》啟鑰,在斯論歟﹗

緒言第五

奘師譯《大般若經》六百卷成,嘆言︰此經東土有緣,傳譯乃能蕆事。文不悼闕,解行浸滋。乃藕益葛[鼎*彗],辛苦唐勞,余無聞焉爾,何哉?龍樹、無著學不興,文汪洋而阻,義幽玄而益阻,斯安足怪?經言︰善男子于深般若,若欲書持讀誦演說,乃至一歲必令總了。所以者何?甚深般若波羅蜜,大寶神珠多諸障礙,文阻也。讀誦厭繁,品品皆空,不得滋味,當知是為魔事,義阻也。積劫孤露,有筏思航。民國紀元前,曾誓于佛,誦《般若》日一卷,六百日結愿,不數卷而廢然。十二年秋,兒東溺吳淞,大發愿︰蘭兒死,弘《瑜伽》;東兒死,宏《般若》,讀《大品》于其柩旁一過,如棼而止。日月逾邁,剎那至十六年,姊淑凶問又至矣。骨肉五人,巋然孑存,念朝露之溘至也。汲汲治《般若》,熟之,複之于《智論》一年。春,正月既望,耦庚死于滬。大恐,閉關作序,迄于今四月七日成。明日佛誕,有莫之為而為、莫之致而致者歟?予治此經,三弛三振。親愛之兒、之姊、之從者,不啻死喪之威以刺之,夫然後僅乃有成,難哉﹗志欲讀者無難,全牛一目,提綱析節,循經約文,一效龍樹釋經之意,遂不覺其詞之長,三萬數千余言也。耦庚,聶氏,滇人,年三十三,從予游垂八年,能唯識法相學,作《雜含蘊誦略釋》。有奇疾,不永年,吾獨何能無慟?慟之不如其益之,乃有斯作也。悲夫﹗

民國十七年(1928)佛誕前一日歐陽漸敘于支那內學院注

(原載《內學》第四輯,其中第一、第五兩部分,經修改後收入《歐陽競無先生內外學》第二冊)

猜你喜欢
  审分览第五·吕不韦
  春秋释例卷六·杜预
  论语纂疏卷五·赵顺孙
  卷四·夏僎
  提要·齐履谦
  卷二百四十四·秦蕙田
  谋失第二十五·管仲
  成公·成公十四年·左丘明
  嘱累阿难品第三十·佚名
  如来品第十三·佚名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释氏稽古略卷二·觉岸
  中阿含经卷第十三·佚名
  天学初征·智旭
  菩萨处胎经 第七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五集卷四·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五集卷四古今体一百六首【甲辰四】渡河有作昨日有风息夜半宵隂未雨霁晨清拈香彩幕?致敬【二月廿二日自杨家庄行宫唘跸渡黄河例设 彩棚拈香瞻礼 河神】开櫂兰舟稳渡平

  • 卷十七·韩淲

    钦定四库全书 涧泉集卷十七      宋 韩淲 撰七言絶句 慈福太后生辰圣驾同中宫过北内上寿至晚銮仗方囘观者无不仰赞庆礼四朝之尊也【按此诗二首其一见五律】 南渡衣冠近百年四朝安稳在吴天斯民何幸归仁寿咸戴

  • 卷三十三·志第九·历三·张廷玉

        ◎历三   ▲大统历法一下   日月五星平定三差   太阳盈缩平立定三差之原。   冬至前后盈初缩末限,八十八日九十一刻,就整。离为六段,每段各得一十四日八十二刻。各段实测日躔度数,与平行相较,以为

  • 乙酉扬州城守纪略·戴名世

    宏光元年四月二十五日,大兵破扬州。督师太傅太子太师建极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史可法死之。史公,字道邻,顺天大兴人,始为西安府推官有声,历迁安庐兵备副使,升巡抚,丁母忧,服阕起,总督漕运,巡抚淮阳,久之拜南京兵部尚书。当是时,贼起

  • 卷二十一·叶盛

    《水东日记》 下 (明)叶盛 撰●水东日记卷二十一周益公词科旧稿跋乡饮酒礼王叔英祷雨文黄氏日钞吴正道六书之学小说戏文李易安春词○周益公词科旧稿跋丞相益国周公词科旧稿后刻益国亲书一跋,云:绍

  • 六二八 谕着添派曹文埴阅办《大清一统志》·佚名

    六二八 谕着添派曹文埴阅办《大清一统志》乾隆四十四年六月十三日乾隆四十四年六月十三日奉旨:《大清一统志》着添派曹文埴阅办。钦此。(军机处上谕档)

  • 金佗稡编卷二十六·岳珂

    钦定四库全书金佗稡编卷二十六宋 岳珂 撰天定録序皇上再见圜丘之嗣岁珂吁天之书始成浮九江自春徂夏以四月哉生明抵行在所乃斋袚治晋牍越四日庚子再拜北阙下奉书付登闻匦吏以入又八日戊申诏出下两省俾给事黄门紫微郎

  • 卷一百五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五十九人物志三十九大臣传二十五【满洲正白旗四 迈图 郎坦阿密逹 硕岱 伊巴罕 逹哈塔 玛尔汉 觉罗舒恕 费扬古 桑格】迈图迈图满洲正白旗人姓佟佳父乌进世居哈逹国初来归任典

  • ●天台治略卷之七·戴兆佳

    告示四 ◆告示四 一件严禁积蠹虎棍结党害民事 一件示谕放告日期事 一件严饬代书事 一件严禁刁讼以安民生事 一件晓谕词讼票给原告自拘事 一件申严招摇撞岁夤谋请托之禁以肃法纪共保身家事 一件遵例晓谕停讼事 一件晓

  • 卷一中·吴澄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纂言卷一中     元 吴澄 撰曲礼男女不杂坐不同椸枷不同巾栉不亲授外言不入於梱内言不出於梱女子许嫁缨非有大故不入其门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兄弟弗与同席而坐弗与同器而食【椸羊支切枷与架同

  • 卷二十六·鄂尔泰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钦定仪礼义疏钦定四库全书钦定仪礼义疏卷二十六士防礼上第十二之一正义郑氏康成曰士丧其父母自始死至于既殡之礼丧于五礼属凶大戴第四小戴第十三别録第十二 贾氏公彦曰此诸侯之士也知者下云君若

  • 卷二百三十九·佚名

    △初分难信解品第三十四之五十八复次善现,一切智清净故色清净。色清净故一切智智清净。何以故?若一切智清净。若色清净。若一切智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一切智清净故受想行识清净。受想行识清净故一切智智清净

  • 一切经音义卷第九十九·唐慧琳

       翻经沙门慧琳撰  广弘明集音下卷  从二十四尽三十  广弘明集卷第二十四  沙汰(台带反广雅汰洒也考声云涛涷也说文[泳-永+簡]也[泳-永+簡]亦洗也从水太声[泳-永+簡]音简涛音桃涷音练也)。  [蕗-各+(梳

  • 佛说持句神咒经·佚名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菩萨万人。尔时从是佛土过亿百千佛国。有世界名无量华。其佛号邓尊王如来无所著至真等正觉。今现在说法。彼佛遣二菩萨。一名无量光明

  •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佚名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译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世尊思惟观察。愍未来诸众生故。说是七俱胝佛母心准提陀罗尼法。即说咒曰。  南谟飒哆南(一)三藐三勃陀俱胝南(二)怛侄他(三)唵折戾(四)主戾(五)

  • 目录·佚名

    卷之一周 昭王甲寅(止)赧王乙巳 共七百七十二年世尊  西天初祖  二祖  育王塔  三祖  四祖  五祖  文殊化雪山仙  六祖  梓潼闻法  老子  七祖  孔子  八祖  九祖  列子议圣  无着

  • 论美国的民主·托克维尔

    《论美国的民主》(De la démocratie en Amérique)是法国思想家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创作的社会学著作,分上、下两卷,分别出版于1835、1840年。《论美国的民主》全书分为两卷,第一卷分为上、下两部分,第一部分讲述美国的

  • 春柳莺·佚名

    章回小说。题“南北鹖冠史者编、石庐拚饮潜夫评”。四卷十回。叙石池斋与梅凌春、毕临莺婚姻事。明嘉靖、隆庆间,才子石池斋与友至古香亭赏梅,见“凌春女子”题诗,心生倾慕,弃扬州梅翰林书馆之聘,往访凌春女子。田又玄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