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地广第十六

【题解】

本篇就边防问题,展开辩论。大夫就文学提出“未均”二字,认为“圣王怀四方独苦,兴师推却胡、越,远寇安灾,散中国肥饶之余,以调边境,边境强则中国安,中国安则晏然无事。”而文学则认为“中国弊落”,在于“地广而不耕,多耕而不耨,费力而无功”。认为领土无用,荒谬之极!

大夫曰:王者包含并覆,普爱无私,不为近重施,不为远遗恩。今俱是民也,俱是臣也,安危劳佚不齐,独不当调耶?不念彼而独计此,斯亦好议矣?缘边之民,处寒苦之地,距强胡之难,烽燧一动,有没身之累。故边民百战,而中国恬卧者,以边郡为蔽扞也。《诗》云:“莫非王事,而我独劳。”刺不均也。是以圣王怀四方,独苦,兴师推却胡、越,远寇安灾,散中国肥饶之余,以调边境,边境强则中国安,中国安则晏然无事,何求而不墨也?

【注释】

佚:同“逸”。

恬卧:恬,安静。卧,睡觉。

蔽扞:蔽,掩护。扞,同“捍”保卫。

这是《诗经·小雅·北山》文。

“寇”下原有“国”字,今据张敦仁说校删。

中国安则晏然无事,“国”上原无“中”字,张之象本、沈延铨本、金蟠本有,今据补。

【译文】

大夫说:君主兼包并蓄,博爱无私,不因为是亲近的人就多给恩惠,也不因为是疏远的人就忘记给恩德。现在都是国家的百姓,都是国家的臣子,安危劳逸不均,难道不应当调节吗?不考虑边区的军民,只考虑内地的百姓,这也是十全十美的议论吗?边疆一带的百姓居住在寒冷艰苦的地方,首当抵抗强敌匈奴的侵扰,烽火一起,就有丧命的遭遇。因此,边郡百姓身经百战,才能使内地安枕无忧,这是由于有边郡作为抵抗匈奴的屏障啊!《诗经》上说:“哪件不是国家的事情,偏偏要我一人承担。”就是讽刺这种劳逸不均的现象。因之圣明的皇上关怀四方边区百姓的苦难,出兵击退胡、越的侵扰,赶走敌寇,平息战乱,疏散内地多余的物资来支援边区。边境强大了,内地就会安全。内地安全了,整个国家就太平无事。这样做,你们还有什么疑问而如此喋喋不休呢?

文学曰:古者,天子之立于天下之中,县内方不过千里,诸侯列国,不及不食之地,《禹贡》至于五千里;民各供其君,诸侯各保其国,是以百姓的均调,而徭役不劳也。今推胡、越数千里,道路回避,士卒劳罢。故边民有刎颈之祸,而中国有死亡之患,此百姓所以嚣嚣而不默也。夫治国之道,由中及外,自近者始。近者亲附,然后来远;百姓内足,然后恤外。故君臣论或欲田轮台,明主不许,以为先救近务及时本业也。故下诏曰:“当今之务,在于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公卿宜承意,请减除不任,以佐百姓之急。今中国弊落不忧,务在边境。意者地广而不耕,多种而不耨,费力而无功。《诗》云:“无田甫田,维莠骄骄。”其斯之谓欤。

【注释】

《禹贡》:《尚书》中的一篇,战国时期根据大禹治水的传说写成,是我国最早的地理书。回避:即回辟,迂回辟远。

嚣嚣(ao):同“嗷嗷”,怨愁声。

“由中及外,自近者始”,语本《公羊传·成公十五年》。

轮台:地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田轮台”,指公元前89年(征和四年),桑弘羊建议派兵在轮台一带屯田守边,汉武帝未采纳。事见《汉书·西域传》。这是《诗经·齐风·甫田》文。

欤:语气词,同“吧”、“吗”。

【译文】

文学说:古时候,天子在天下的中央建立国家,辖地不过千里,诸侯列国,也不超越不能耕种的地方,《禹贡》记载的达到了五千里;百姓各自供给他们的君主,诸侯各自保卫他们的国家,因此,百姓劳逸平均,徭役也不繁重。现在到遥遥数千里以外的边境,把匈奴、越人推出国门之外,道路遥远,地方荒僻,士卒精疲力尽。因之,边境百姓有杀身之祸,而内地也有死亡的灾难,这就是老百姓们叫苦连天而不能沉默的缘故呀。治理国家的办法,是由内到外,从近的开始。近的归顺了,然后再招徕远的;内地百姓丰衣足食,然后安抚边远地区。所以大臣们推出轮台屯田的建议,英明的皇上没有同意,认为当务之急,首先要搞好基业。因而下诏书说:“当今首要的任务是,禁止苛捐暴政,废除任意赋税,大力搞好农业生产。”公卿们应该接受皇上旨意,请求减免不称职的官吏,来帮助解决百姓的困难。如今,内地一片衰败不加考虑,却致力于边疆,我们认为那是地广而不耕种,多种而不除草,费力而无功效。《诗经》上说:“不要耕种大田,杂草蓬蓬地长起来了。”难道不正是这个意思吗?

大夫曰:汤、武之伐,非好用兵也;周宣王辟国千里,非贪侵也;所以除寇贼而安百姓也。故无功之师,君子不行,无用之地,圣王不贪。先帝举汤、武之师,定三垂之难,一面而制敌,匈奴遁逃,因河山以为防,故去砂石咸卤不食之地,故割斗辟之县,弃造阳之地以与胡,省曲塞,据河险,守要害,以宽徭役,保士民。由此观之:圣主用心,非务广地以劳众而已矣。

【注释】

周宣王:周厉王子,名静。他在位时,向四周少数民族用兵,使西周的领土不断扩大。三垂:西方、南方、东方。垂,边境地区。

斗辟:斗,险绝。辟,同“僻”,偏僻。斗辟,指突出孤立在边境,和中原地区距离很远。造阳:地名,战国时属燕国,今河北省怀来县。

【译文】

大夫说:商汤王、周武王的讨伐,不是喜欢用兵;周宣王开辟国土千里,不是贪图扩大领土,都是为了消灭敌寇,保卫百姓安全。所以,没有功绩的仗,君子不打,没有用处之地,圣王不贪。先帝大兴汤、武之师,平定了东南西三边的动乱,然后专来对付北方一霸,匈奴都逃跑了。于是,依据高山大河作为防线,所以放弃沙漠咸卤不能耕种的土地,让出穷远偏僻的地方,把造阳一带地方给予匈奴,减少一些僻远的边塞,凭据大河天险,守着要害之地,以便减轻徭役,保卫军民。由此看来:圣主的用心,并不是追求扩大领土而劳役百姓。

文学曰:秦之用兵,可谓极矣,蒙恬斥境,可谓远矣。今逾蒙恬之塞,立郡县寇虏之地,地弥远而民滋劳。朔方以西,长安以北,新郡之功,外城之费,不可胜计。非徒是也,司马、唐蒙凿西南夷之涂,巴、蜀弊于邛、筰;横海征南夷,楼船戍东越,荆、楚罢于瓯、骆,左将伐朝鲜,开临屯,燕、齐困于秽貉,张骞通殊远,纳无用,府库之藏,流于外国;非特斗辟之费,造阳之役也。由此观之:非人主用心,好事之臣为县官计过也。

【注释】

朔方:汉代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西北。

司马:司马相如。汉代成都人,字长卿。唐蒙:汉代番阳令。《史记·平准书》说:“唐蒙、司马相如开路西南夷,凿山通道千余里,以广巴蜀,巴蜀之民罢焉。”事详《史记·西南夷传》。邛、筰:见《通有篇》注释。

横海征南夷,楼船戍东越:横海,横海将军韩说。楼船,楼船将军杨仆。汉武帝平定南越东越,韩说和杨仆都是战争的主持者。事详《汉书·武帝纪》、《两粤传》及《酷吏传》。瓯、骆:西汉时南方的两个部落名。

左将:汉代左将军荀彘(zh@)。伐朝鲜事,见《汉书·朝鲜传》。

“屯”原作“洮”,今据黄季刚说校改。

秽:古代对我国东北部少数民族的称呼。貉:古代对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张骞:汉代成固人。汉武帝时出使西域,在我国中西交通史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汉书》有传。

【译文】

文学说:秦朝用兵,可说是到极点了,蒙恬开拓边境,可说是够远的了。现在还要超越蒙恬兴修的边塞,在匈奴曾占领的地方设立郡县,距内地越远,百姓就更加劳苦。朔方郡以西,长安城以北,新设在塞外的郡县所花的人力和财物,是无法估计的。不仅如此而已,司马相如、唐蒙开辟了通往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道路,巴、蜀两郡就因为开辟邛、筰交通而弄得疲弊不堪;横海将军韩说征伐南夷,楼船将军杨仆戍守东越,荆、楚地区为用兵瓯、骆而弄得疲于奔命;左将军荀彘征伐朝鲜,设立临屯,燕、齐人民因征伐秽貉而吃尽苦头;张骞出使西域,弄来一些无用的东西,而使国库财货流到国外;这些费用,远远不是秦朝用兵斗辟地方,发起造阳战役所可比拟的。由此可见:这不是君主的用意,而是好事的大臣为朝廷出谋划策而造成的过错。

大夫曰:挟管仲之智者,非为厮役之使也。怀陶朱之虑者,不居贫困之处。文学能言而不能行,居下而讪上,处贫而非富,大言而不从,高厉而行卑,诽誉訾议,以要名采善于当世。夫禄不过秉握者,不足以言治,家不满檐石者,不足以计事。儒皆贫羸,衣冠不完,安知国家之政,县官之事乎?何斗辟造阳也!

【注释】

《论语·阳货篇》:“恶居下流而讪上者。”讪,讥笑。

要(yao):通徼,求,取。要名,求名,钓取名誉。采善:讨好。

禄不过秉握:形容俸禄微薄。秉,一束禾。握,一撮粟。

家不满檐石:即“家无担石之储”的意思。“檐”、“担”通用。石,容量单位,一石合十斗。”

贫羸(l6i):贫苦。

【译文】

大夫说:具有管仲那样智慧的人,不充当卑贱的职务。怀藏陶朱公那样谋算的人,不陷入贫困的境地。文学能说而不会做,地位低下而讥笑政府,处于贫困而非难富人,满口大话而实际做不到,表面清高而行为却卑鄙,别有用心的称颂和诽谤,信口开河的言谈和议论,采取这样的手法来钓取名誉,以博取当世的人对自己的称道。老实说,傣禄不过一把米的人,不配谈论治国之道,家里粮食还不到一石的人没有资格商量天下大事。你们这些儒生都是些贫穷的人,衣帽不整齐,哪里懂得国家的政策、政府的事情?还侈谈什么斗辟造阳的事啊!

文学曰:夫贱不害智(1),贫不妨行。颜渊屡空(2),不为不贤。孔子不容(3),不为不圣。必将以貌举人,以才进士,则太公终身鼓刀(4),宁戚不离饭牛矣(5)。古之君子,守道以立名,修身以俟时,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惟仁之处,惟义之行。临财苟得,见利反义,不义而富,无名而贵,仁者不为也(6),故曾参、闵子不以其仁易晋、楚之富(7)。伯夷不以其行易诸侯之位,是以齐景公有马千驷,而不能与之争名(8)。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于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9)。”故惟仁者能处约、乐(10),小人富斯暴,贫斯滥矣(11)。杨子曰:“为仁不富,为富不仁(12)。”苟先利而后义,取夺不厌(13)。公卿积亿万,大夫积千金,士积百金,利己并财以聚;百姓寒苦,流离于路,儒独何以完其衣冠也?

【注释】

(1)“害”原作“周”,今据卢文弨、俞樾说校改。不害,即不妨。

(2)《论语·先进篇》:“回也其庶乎,屡空。”屡空,经常匮乏。

(3)《史记·孔子世家》:“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不容,不被容纳。

(4)鼓刀:指屠宰牲口。相传姜太公曾在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当过屠夫,遇周文王而得举。事见《离骚》及王逸注。

(5)饭牛:喂牛。宁戚:春秋时卫国人。宁戚未遇时,到齐国经商,宿齐东门外。齐桓公夜出,宁戚正饲牛而歌,桓公闻而知其贤,举为客卿。事见《离骚》及王逸注。《论语·述而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曾参、闵子:都是孔丘的弟子。曾参,鲁南武城(今山东省费县西南)人,字子舆。闵子,闵损,鲁人,字子骞。《孟子·公孙丑下》:“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闵子”二字疑衍。

(7)《论语·季氏篇》:“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

(8)文见《论语·雍也篇》。

(9)“乐”下原有“贫”字,今删。《论语·里仁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即此文所本。俞樾曰:“‘贫’衍字也,‘能处约’语本《论语》,增一‘贫’字,即非其旨。”

(11)《论语·卫灵公篇》:“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12)这是《孟子·腾文公》上所载阳虎语。杨子,即阳虎。

(13)《孟子·梁惠王》上:“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厌。”

【译文】

文学说:卑贱不会妨害智慧,贫穷不会妨害德行。颜渊经常闹穷,不能说他不是贤人。孔子不用于世,不能说他不是圣人。如果一定要根据一表仪容来推举人,根据某些表现来选择官吏,那么姜太公就得一辈子当屠夫,宁戚也永远不会脱离养牛的干当了。古代的君子遵守大道来树立名望,修身养性来等待时机。不因为贫穷而改变自己的节操,不因为卑贱而动摇自己的意志,以仁处世,以义行事。见财就起贪心,见利就忘大义,违背礼义而得到财富,没啥名义而得到富贵,这是仁人君子所不愿意做的。所以曾参、闵子不用他们的仁义去换取晋、楚的富贵,伯夷不用他的德行去换取诸侯的爵位,所以齐景公虽然有四千匹马的财富,也不能像他们赢得天下后世的称道。孔子说:“好得很呀我们那个颜回,用一个竹篮子吃饭,一个瓢子喝水,住在一个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般的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所以,只有仁人君子才能应付顺境和逆境而处之泰然。小人发财了就凶恶残暴,贫穷了就无所不为。阳虎说:“为仁的不会富,为富的不会仁。”如果把利摆在第一位,把义摆在第二位,就会贪得无厌,掠夺不止。公卿积钱亿万,大夫积钱千金,士积钱百金,这些人唯利是图,发财致富;而百姓清寒贫苦,流浪在路上,我们儒生又怎么能独有完整的衣帽呢?

猜你喜欢
  保位權第二十·苏舆
  近思录集注卷七·茅星来
  自序·胡适
  卷十四·卫湜
  卷十一·黄仲炎
  卷一·沈廷芳
  卷三·王道焜
  卷八·马骕
  原道下·章太炎
  乐记·姚际恒
  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年)·佚名
  佛藏经了戒品第九·佚名
  建中靖国续灯录卷第二十四[宋磻]·惟白
  大乘宗地图释(注一)·太虚
  阿弥陀经疏跋·窥基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艇斋诗话 全文·曾季貍

      韩退之《树鸡》诗云:〔烦君自入华阳洞,割取乖龙左耳来。〕予按割龙耳事两出。柳子厚《龙城录》载:茅山处士吴绰因采药于华阳洞,见小儿手把大珠三颗,戏于松下。绰见之,因询谁氏子,儿奔忙入洞中。绰恐为虎所害,遂连呼相从入

  • 第三十九出 如杭·汤显祖

    【唐多令】〔生上〕海月未尘埋,〔旦上〕新妆倚镜台。〔生〕卷钱塘风色 破书斋。〔旦〕夫,昨夜天香云外吹,桂子月中开。〔生〕“夫妻客旅闷难开, 〔旦〕待唤提

  • 卷十八·黄希

    钦定四库全书补注杜诗卷十八    宋 黄希 原本黄鹤 补注奉寄河南韦尹丈人【天宝七载作】【洙曰甫故庐在偃师承韦公频有访问故有是诗】补注【鹤曰按旧史韦济传天宝七载为河南尹迁左丞唐地理志河南府偃师注云天宝

  • 卷第二百五十五 唐紀七十一·司马光

      起玄黓攝提格(壬寅)五月,盡閼逢執徐(甲辰)五月,凡二年有奇。   僖宗惠聖恭定孝皇帝中和二年(壬寅、八八二年)   五月,以湖南觀察使閔勗權充鎮南節度使。勗屢求於湖南建節,朝廷恐諸道觀察使效之,不許。先是,王仙芝寇掠江西

  •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四十三(梁本)·佚名

    六月癸未朔敕存问应城王在铨齿德并旌其子肃菬封腹孝行左副都御史杨涟劾魏忠贤专擅旨意多出传奉三五成群勒逼諠亵政事之堂几成鬨市大罪一交通孙杰去阁臣刘一燝冢臣周嘉谟急欲剪己之忌不容皇上不改父之臣大罪二执春秋讨

  • 卷之二百七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一百三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四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一百九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之四百七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六 文苑传三·纪昀

    文苑传唐 【三】○唐三李华【翰 观】 孟浩然王【昌龄 崔颢】 刘太真邵说子邵唐次【扶 持 彦谦】 崔元翰 于公异 李益卢纶吉【中孚 韩翃 钱起 司空曙 苗发 崔峒 耿湋 夏侯审 李端】欧阳詹【 秬】 李

  • 一四二 吗嘎喇庙·周作人

    民国十二三年便是一九二三至二四年,我们在北大里的一群人,大抵是在文科里教书的那些日本留学生,对于中日问题的解决,还有些幻想,所以在对日活动上也曾经努力过,可是后来都归于徒劳,终是失败了事。这一群人有陈百年,他是光复会

  • 論衡校釋卷第十·黄晖

      非韓篇   淮南氾論訓高注:「『非』猶『譏』也。」按:字本作「誹」,說文:「譏,誹也。」   韓子之術,明法尚功。賢無益於國不加賞;不肖無害於治不施罰。責功重賞,任刑用誅。禮記曲禮上鄭注:「誅,罰也。」韓非子主道篇曰:「

  • 第十七章 12·辜鸿铭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辜讲孔子说:“一个人外表严峻,但内心胆小懦弱,这不就是一个卑劣的小人吗?这不就是一个顺手牵羊的小偷或者一个胆小懦弱的扒手吗?”辜解端方是一个满洲贵族,却丧失了他所有英雄

  • 卷十一·胡广

    <经部,诗类,诗传大全钦定四库全书诗传大全卷十一    明 胡广等 撰祈父之什二之四祈【勤衣反】父【音甫】予王之爪牙【叶五胡反】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赋也祈父司马也职掌封圻之兵甲故以爲号酒诰曰圻父薄违是也【

  • 普贤菩萨行愿赞·佚名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 诏译  所有十方世界中  一切三世人师子  我今礼彼尽无余  皆以清净身口意  身如刹土微尘数  一切如来我悉

  • 第六十卷·佚名

    观天品之三十九(夜摩天之二十五)复次夜摩天王善时鹅王。及说法鸟众现前。为令魔王大臣放逸等得调伏故。说迦叶如来修多罗。从昔天子传闻而说。已说六种白法。断除尘垢。我今当说第七垢法。白法能断。何等垢法。所谓见

  • 陆先生道门科略·陆修静

    简称《道门科略》。《陆先生道门科略》是南朝梁代道教的科范著作。陆先生即陆修静。本书见收于《正统道藏》太平部。一卷。其中记载天师道流传的设靖立治统治道民之法。凡奉道之家须设靖室,用以祠神。凡道民皆编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