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观经

观十方佛法 念观十方佛者。坐观东方。廓然大光。唯见一佛。结跏趺坐。举手说法。心明观察。光明相好书然明了。常系在心不令外缘心。若余念摄念令还。如是见者便增至十佛即见十佛。增至百佛。乃至千佛。乃至无量无边佛。若近者则便转远广博。但见诸佛光光相接。心明观察得如是者。复观想东南方亦如上观。既得成已乃至西方。乃至十方亦复如是。既向方方皆见佛。说法与当。复一时往观十方佛。一念所缘周遍得见。定心成就者。于定中见十方佛。皆与已说法疑网悉除得无生忍。若有宿业因缘不见诸佛者。当一日一夜六时忏悔。劝请随喜渐得见佛也。纵使诸佛不为说法。是人心得安乐无诸患也。

五门禅要经云。坐禅法要五门。一者安般。二者不净。三慈心。四观缘。五念佛。安般不净二门。观缘此三门。有内外境界。念佛慈心缘外境界。所以五门者随众生病。若乱心多者教以安般。若贪受多者教以不净。嗔恚多者教以慈心。若著我多教以因缘。若不没心者教以念佛。乃一心观佛。若观佛时当至心。观佛相好。了了分别。已然后闭目忆念在心。若明了即开目。极心观之明了。然后还坐。正身意系念。如前如对真佛。明了无异。即白师云。系念见佛无异。师言。汝还本坐系念额上一心念佛。尔时额上有佛像相。从一至十乃至无边。若行人所见多佛。从额上出者。若去身乃远而还者乃见大乘人也。三乘人所出佛。还近身作地金色。此诸佛尽人于平如掌。净如镜。观己身明净如地。此名念佛三昧境界。得是境界已白师云。此好境界。此名初门观也。复今系念在心。然后观佛即见诸佛。从心出乃手执琉璃仗。仗两头出。三乘人光焰有大小。如是出已未后佛执仗。在心正立而住。末后住佛。回身还入。先去佛尽来随人。若小乘人入尽则止。若大乘人入已。悉从身毛孔满于四海。上至有顶。下至风际。如是明已还来人身如净琉璃。所以光明还来人身者。欲示踊猛健疾境界。相好如是已如师云。此名一切念处。以能生诸定故名念处。是邪道上杖者定。相光者智慧相也。此内凡夫境也。复令舍前二观。系心在脐。即一心观脐观脐不久觉脐有动相。谛观不乱。见脐有物。如鹰卵。其色鲜白。即再白师。师云。汝更观在处。乃观已有莲华。琉璃为茎。黄金为台。台上有佛。结跏趺坐。第一佛如脐中。复有莲华。上复有佛。结跏趺坐。如是展转相出。乃至大海边。末后一佛还入第二佛脐。第二佛还入第三佛脐。如是展转还入乃至人脐。佛令为一一佛人。行人脐中已。行人自诸毛孔之回出莲华。满虚空中。如垂宝璎珞。如是出生诸莲花。尽入脐。行人乃身体柔软。轻悦自见。己身明净如杂宝色。即以白师。师云。大善成定相也。复令有观脐中。即见顶有五瑞相。观已见有一佛。有光中结跏趺坐。更观佛有物。即见佛口中种种莲华出。出已遍满大地。更观五光中佛。见脐中五师子出。已食出莲华。已还入五色光中。佛脐中师子入已五光。及佛即入此顶名师子奋迅三昧定相也。行人观光入佛身已行人作金色。已见脐中有物。如日月明净。见已白师。师云。言更观即见佛。于腋下及腰中出凡四佛。乃出已一一佛放无量日光。日光明净。因日光见四天下色。上至有顶。下至风际。总皆明了。如见掌中。无所挂碍。名为清净解脱也。若见此已还见四佛。从出处如入。入已复见焰光。前入后出。后入前出。左出右入。右出左入。如是竟见自身明净。及水四边圆满净光。名为念佛三昧。在四禅境界也。

修白骨观法 先观身皮肉筋脉总坏尽唯白骨连。色如珂雪光亦如是。若不见者。譬如癞病人。医语言。须饮血色同乳者即当差。其家人令作银器盛血即令饮之。云汝病差也。其病人云。血我当不吃。语云。白乳。汝肯不见中物。悉皆白色耶。汝罪故见是血也。但作乳想。莫念血想也。如是七日即变。为乳也。何况实是白骨。而不能见也 乃见骨人人骨人之中其心生灭相续如线贯珠。如是所见及观外身亦如是。若心故精进不懈怠。如钻燧见烟。穿井见泥。得水不久。若心静即行住坐卧皆见白骨。了了如水澄。清则见面相。浊则不见也。

观佛三昧 佛为法王。能令人得种种善法。是故坐禅之人先当念佛。念佛者能令无量罪灭也。人若念佛。佛亦念人。譬如王念于人怨家不能侵害 念佛亦耳恶法敬为患也。或云。佛不在世。云何忆念之。人自信无过于服。当观如好佛像。如见真佛也。先从肉髻眉毫下至足。复至肉髻相。相谛观还于静处。闭目思念。系心在像。不令他缘。若有余想收之令还。心自观察如意得见。是名观缘定也。当作是念。云我亦不往。像亦不来。乃见佛者当由心定想住也 得观佛言。已然后进观生身便得见之。如对面无异也 念心驰散。多缘恶法。当如乳母看子。不令作恶。或心不肯住。即责之云。生老病死苦常来逼切。若生天上乐著妙欲无有治心。若坠恶道恐怖苦恼即善心不生也 今遇佛教。当至心念佛。种种责已。念心行住坐观。常得见佛也 然后更进生身禅定。已展转则易生身观。法观者既以观像心随相成就。即敛意入定即得见。当因心于像以念。生身观云。如坐于菩提树下。光明头照相奇特。又如鹿苑中为五比丘说四谛法时。又如耆舍崛山放大光明为大众说般若法时。随用一处。系念在心。不令散乱。心想既得住。即便见佛。乃举身快乐贯彻四支。譬如热得清凉寒遇温室。世间之乐无已喻法身。法观者已于空中见佛生身。当因生身观内法身。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悲无量善业。如人先见金瓶内有宝珠。所以法身真妙。神智无比。无近无远。无难无易。无边世界悉在目前 无有一法而不知者。一切法无所不了。是故行人当专念不令散乱。若心有余缘即摄之令还。复复次一切命过者。知当死时。先悉诸根如投大坑。发至梵天。甚大怖畏。无边死贼唯佛力能救拔。兴种种人天涅槃乐。复次一切诸佛世世常为一切众生故不惜身命。如释迦佛。为太子时出游见癞人。即敕医言。须得生人血饮之乃差矣。太子云。是人难得一死一生即不可也 即以自身与之。令病愈矣。佛为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佛恩深过父母过也 假使一切人悉为一分二分。分中当念佛。不应余念。如是种种功德随念行事。若此念成断除结缚。乃至可得无生忍。若不得定即生六欲天中。最尊第一。后生诸佛前也。

无量寿佛观 无量寿观者。有二种人。钝根者先观额上一寸无皮但见赤骨。念念在心不令他缘。心若有余念摄之令还。如是成已。令变赤骨方可一寸令白如雪。既如是已令观自身。皆白骨亦如雪色。得成已又观身骨。作琉璃色。光明清净。观彻表里。如是见已。又令琉璃身中放日光。自近乃远遍满阎浮唯见光明。又摄其光入于身中。既入尽已复放如初。凡诸观行从易及难。初少后多。从身中放日光已。即于光中观阿弥陀佛。其佛身放大光明。向西端坐。相谛观。然后总观其身。结跏趺坐。如紫金山。系念在之。妙相不令他缘。若有余念收之令还。与佛对坐无异。如是不久便可得见也 若利根者。乃便观作日光。然光明想法界光明。乃于光中观之。便可见佛也 行者若欲生为净土者。当作是观也 乃观诸法实相云。世间如梦如幻皆无实者。但以颠倒虚妄之□横起烦恼受诸罪报。如人见小儿共争。瓦石土木等便生嗔闷。观诸世间亦复如是。当与大悲誓愿度一切有情。常伏其心。修行二忍。所为众生忍法忍也。众生忍者。若恒沙等众生扣恶心。于己分乃不生嗔恚也。种种恭敬不生欢喜也。又观众生无先无后。若有先者则无因缘。是即无初。若无初者亦无中后。如是观者□堕常断二边。用安隐道观诸众生。不生邪见。是名众生忍也。法忍者。当观诸清净毕竟空想。心无挂碍能忍。是名法忍也 新发心者。虽未得此法忍者。当如是修习也。又观诸毕竟空想。而于众生常兴大悲。凡有善事无皆回向愿生无量寿佛国也。

佛说观经一卷

猜你喜欢
  混沌一气分天地·太虚
  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第十三卷·蕴闻
  第四十一章 八王章·佚名
  卷第十·永觉元贤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第七卷·佚名
  三无性论卷上(出无相论)·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四十二卷·佚名
  成实论 第五卷·佚名
  佛说济诸方等学经·佚名
  卷第五·道世
  大宗地玄文本论 第九卷·马鸣
  佛说最胜妙吉祥根本智最上秘密一切名义三摩地分卷下·佚名
  卷七十八(鸠摩罗什译)·佚名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卷下·佚名
  卷第四·李遵勖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毛珝·唐圭璋

      珝字元白,号吾竹,桐山人。有吾竹小稿一卷。   浣溪纱   桂   绿玉枝头一粟黄。碧纱帐里梦魂香。晓风和月步新凉。   吟倚画栏怀李贺,笑持玉斧恨吴刚。素娥不嫁为谁妆。   踏莎行   题草窗词卷   顾曲

  • 江月松风集卷五·钱惟善

    (元)钱惟善 撰三月既望求虞卿申屠光逺叶子实诸友载酒过西山酹右丞公墓饮泉菊亭真人汉飞龙孺子嬴失鹿三辅归版图九月走臣仆豫章收楚材遗珠贡扬牧黄鹄下瑶池白驹出空谷缅惟右辖公戎装映儒服堂堂贵黥相便便梦松腹骑箕感商

  • 第五十三出 硬拷·汤显祖

    【风入松慢】〔生上〕无端雀角土牢中。是什幺孔雀屏风?一杯水饭东床用, 草床头绣褥芙蓉。天呵,系颈的是定昏店,赤绳羁凤;领解的是蓝桥驿,配递乘 龙。〔集唐〕“

  • 卷七十一·陈起

    钦定四库全书 江湖小集卷七十一    宋 陈起 编吴渊退庵遗集 文【序 记】 鹤山文集序 艺祖救百王之弊以道理最大一语开国以用读书人一念厚苍生文治彬郁垂之百年海内兴起未艾也而文章亦无虑三变始也厌五季之萎

  • 卷二百九十·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二百九十柽类五言古柽           【梁】简文帝凌寒竞贞节负雪固难亏无惭云母桂讵减瑚枝有木诗八首【录一     唐】白居易有木名水柽逺望青童童根株非劲挺柯叶多防

  • 须溪四景诗集巻一·刘辰翁

    宋 刘辰翁 撰春景花蕊上蜂须扰扰课生涯蜂脾若似家看来须上蘂餐尽眼前花百卉如修贡千门总酿葩露香沾掩冉风絮入槎牙饮砚偷去沿簪着鬓斜粉痕惊坠处逺趂上畨衙柳塘春水漫柳外澹烟光芊绵去路长风花随世界春水漫池塘手

  • 卷八·佚名

      祭公解第六十   王若曰:“祖祭公,予小子虔虔在位,昊天疾威,予多时溥愆。我闻祖不豫,有加予,维敬省不吊,田降疾病,予畏天威,公其告予懿德。”   祭公拜手稽首曰:“天子,谋复疾,维不瘳,朕身尚在兹,朕魄在于天。昭王之所勖宅天

  • 第八十七回 失冀城马超奔难 逼许宫伏后罹殃·蔡东藩

      却说刘备用庞统中计,佯欲东归,即遣人至白水关,报告杨怀高沛二将;杨高巴不得刘备东归,亲出送行,突被备军擒住,说他居心不良,立命斩首,遂占据白水关,进拔涪城。是时法正才到,始知备系诈言东归,当即入贺。备留住法正,探听成都消

  • 卷之一千一百三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一百十三·佚名

      顺治十四年。丁酉。十一月。己亥朔。遣苏松提督马逢知还镇。赏貂裘貂帽、弓矢佩刀、鞍马等物。  ○庚子。降左庶子曹本荣、右中允宋之绳五级。仍以本衙门用。以其为顺天主考、不能觉察同考官作弊也。  ○辛

  • 卷之三百二十三·佚名

    光绪十九年。癸巳。夏四月。癸丑朔。享太庙。上亲诣行礼。居注  ○鸿胪寺奏办公经费竭蹶。请饬筹拨常年款项。下部议行。  ○以记名总兵张永清为甘肃凉州镇总兵官。现月  ○以战功卓着。予故记名总兵江西袁州

  • 通志卷八十七·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周异姓世家第二越 赵 田氏越越王句践其先禹之苖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允常之时与吴王阖庐战而相怨伐允常卒子

  • 第十九章 16·辜鸿铭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辜讲孔子的另一位学生(曾参)提到上面所提到的学生(子张),说:“这个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同这样的人一起过道德崇高的日子确实很难! ”

  • 卷一百十·卫湜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一百十    宋 卫湜 撰祭义第二十四孔氏曰案郑目録云名曰祭义者以其记祭祀斋戒荐羞之义也此於别録属祭祀严陵方氏曰陈乎外者祭之法存乎中者祭之义君子之於祭岂徒拘法之末为哉亦以其有义存

  • 卷七·佚名

    <经部,诗类,毛诗李黄集解钦定四库全书毛诗集解卷七    宋 李樗黄櫄 撰定【丁佞仄】之方中美卫文公也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处漕【音曹】邑齐桓公攘戎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得其时制百姓说【音悦

  • 外篇&middot;田子方第二十一·庄子

    [题解]本篇取第一句的前三字“田子方”为篇名,是以人名为篇名,与篇义无关。本篇宗旨与年篇和《至乐》、《达生》、《山木》等篇相近,重在阐述人生哲理,描述了几个理想人物形象,如东郭顺子、温伯雪子、减丈

  • 长灵和尚语录·长灵守卓

    东京天宁万寿禅寺长灵卓和尚语录住武林显宁永报禅寺嗣法介谌编师初住舒州甘露禅院。开堂日。拈香祝圣寿罢。复拈香云。此一瓣香。气息也无多子。且能上透三世诸佛脑门。下彻一切含灵妙本。群魔欲隐弥露。千眼要见无由

  • 胡非子·胡非

    一卷。周胡非子(生卒年不详)撰。关于胡非子的生平事迹,史书记载极略。汉应劭《风俗通义·姓氏篇》云:“胡非氏,胡公之后有公子非,其后子孙因以胡非为氏。战国有胡非子,著书。”由此可知,胡非是战国时期人。郑樵《通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