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藏经净法品第六

佛告舍利弗。昔迦叶佛豫记我言:释迦牟尼佛多受供养故。法当疾灭。舍利弗。我法实以多供养故。後当疾灭。舍利弗。譬如贫人得大宝藏心则大乐。如是舍利弗。未来世中多有比丘。亲近白衣受其供养。渐相狎习而与执事。心便欢喜以为悦乐,犹如贫人得大宝藏。如是痴人贵於世利世乐奴仆。若见比丘多人供养。心便谓之得阿罗汉。见少知识便谓恶人。如是比丘。为利养故舍上佛道。随所乐者即成其事。舍利弗。如来於今为是痴人说如是等经。何以故?破戒比丘闻说是经则生悔心当还持戒。不作大贼受他供养。舍利弗。若有比丘得闻是经。心不清净不喜不乐。是则名为弊恶比丘。何以故?舍利弗。净戒比丘无法不乐。若说布施。若说持戒。若说忍辱。若说精进。若说禅定。若说智慧。若说如是厌畏经法心皆喜乐。舍利弗。有三种人。闻说是经心则忧恼。何等为三。一者破戒比丘。二者增上慢人。三者不净说法。复有三种人闻如是经心则忧恼。何等为三。一者人见。二者命见。三者我见。舍利弗。我今明了告汝。如好善知识。以慈愍心为人求利求乐求安隐。汝等一心听受我语。常求善利心勿放逸。舍利弗。不净说法者,有五过失。何等为五。一者自言尽知佛法。二者说佛经时。出诸经中相违过失。三者於诸法中心疑不信。四者自以所知非他经法。五者以利养故为人说法。舍利弗。如是说者,我说此人当堕地狱不至涅槃。复次舍利弗。说法比丘处在大众。信乐法者为敷高座。舍佛正法而说外道严饰文辞。我久勤苦求是法宝。而此恶人舍置不说。但以经中相违语义。互相是非不顺正法。於圣法中高心自大。随意而说为求利养。舍利弗。若比丘说法杂外道义。有善比丘勤求道者,应从坐去。何以故?舍利弗。有信白衣敷置高座。不应演说外道语义。若不去者非善比丘。亦复不名随佛教者,舍利弗。说法甚难。如是说者,我说此人名为外道。尼犍弟子非佛弟子。是说法者命终之後。当生尼犍子道。何等是尼犍子道。邪见是尼犍子道。何等为邪见。谓是地狱畜生饿鬼。何以故?舍利弗。身未证法而在高座。身自不知而教人者,必堕地狱。舍利弗。如是因缘如来悉知。我诸弟子。以种种门种种因缘种种诸见。灭我正法。舍利弗。若有众生。闻如是经第一义空无所有法。心欢喜者,当知是人真我弟子。舍利弗。过去世有五百盲人行於道路。到一大城饥渴乏极。令一盲人在外守物。馀者入城乞索饮食。未久之间有一诳人。至守物者所语言:咄人何以独祝答言:我有多伴入城乞食。诳人语言:汝为知不。彼间大施衣食璎珞花香杂物。随意可得。汝若须者将汝诣彼。答言:可尔。诳人将盲小离本处尽夺其物。诸盲乞食得已而还。诳人复语诸盲人言:汝等得值大会施不。答言:不值。诳人语言:汝等所得可置於此。我将汝等诣大施会。诸盲尽共留物一处。随诳人去。诳人尽将五百盲人。临大深坑而语之言:此地平好有大施会。汝等各可回面东行受他施物。即便一时堕坑而死。舍利弗。当来比丘好读外经。当说法时庄校文辞令众欢乐。恶魔尔时助惑众人障碍善法。若有贪著音声语言巧饰文辞。若复有人好读外道经者,魔皆迷惑令心安隐。若有比丘修佛法者令生疑惑。咸使众人不复供养。或有比丘若二若三已读佛经。便使令求外道经法。先自看者赞言善好。是诸人等。为魔所惑覆障慧眼。深贪利养看诸外书,犹如群盲为诳所欺。皆使令堕深坑而死。舍利弗。诸生盲人即是比丘。舍佛无上道求外道经书。诳人是恶魔。深坑是邪道。舍利弗。如群盲人舍所得物。欲诣大施而堕深坑。我诸弟子亦复如是,舍粗衣食而逐大施求好供养。以世利故失大智慧。而堕深坑阿鼻地狱。复次舍利弗。不净说法者,不知如来随宜意趣。自不善解而为人说。是人现世得五过失。馀人不知。唯得天眼比丘。及诸天所知。何等为五。一说法时心怀怖畏恐人难我。二内怀忧怖而外为他说。三是凡夫无有真智。四所说不净但有言辞。五言无次第处处抄撮。是故在众心怀恐怖。如是凡夫无有智慧心无决定。但以憍慢微小因缘求於名闻。疑悔在心而为人说。是人长夜自受贪欲瞋恚愚痴毒箭。何以故?舍利弗。是人不能定知诸法。而为他说。心不喜乐若乐速失。舍利弗。我知不净说法有此过咎不得正道。是事一切比丘不知。诸天不知。唯我乃知。复有不净说法。比丘不解如来随宜所说,而为他人说。诸经中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命。而是人自以论辞说言:有我有人有众生有寿命。即为谤佛谤法谤僧。谤三宝罪诸天世人所不能知。唯佛乃知。舍利弗。是人亦名不净说法。我知其过。诸神通者及诸天众皆不能知。唯佛乃知。舍利弗。我今为汝譬喻解说。若人不知佛道义相。而为他人不净说法。此人成就几不善事。舍利弗。於意云何。阎浮提众生宁为多不。甚多世尊,舍利弗。若有恶人尽夺其命。是人得罪宁为多不。甚多世尊,如是痴人不知佛道。而为他人不净说法。罪多於此。何以故?是人不净说法破无上佛道。亦谤过去未来今佛。何以故?舍利弗。若有过去诸佛。说一切法皆毕竟空。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命者,舍利弗。未来诸佛说一切法亦毕竟空。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命者,舍利弗。今现在十方恒河沙世界诸佛。说一切法亦毕竟空。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命者,舍利弗。是名诸佛无上之法。谓一切法无有体性无所得空。本性寂灭无生无灭。无有性相自相皆空。如来但为断诸忆想分别故说。而诸佛菩提无有分别。舍利弗。何等为分别。谓分别者,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见命见断见常见。凡夫成就是诸分别。若人无有如是分别。能悉了知一切法空。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命者,如是念时心得欢喜。闻第一义空不惊不畏。是人则知五阴虚妄无有真实。知十二入十八界虚妄无有真实。是人亦不分别涅槃不念涅槃。不言我能念涅槃。以法得寂灭而不分别。是法所寂灭处。亦不分别亦复不得。舍利弗。是名顺忍。是人於是顺忍第一义中。亦不得自相。舍利弗。何等是顺忍相。所谓无相是顺忍相。舍利弗。於意云何。若人於此顺忍尚不得相。是人若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相命相者,无有是处。若人成就如是智慧。应受供养是名佛子。是名入不住定。舍利弗。是名佛法第一义门。谓无忆想分别无此无彼。而是痴人在大众中说於邪见。自以忆想分别教人。此是佛法此是圣道。如是痴人,则为诽谤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如是痴人。名恶知识不名善知识。舍利弗。怨虽夺命但失一身。如是痴人不净说法。千万亿劫为诸众生作大衰恼。是人痴冥覆佛菩提本心。贪著还复炽盛相续不断。以贪著故往来五道。无善迳路生死不断。是故舍利弗。不净说法者得罪极多。亦为众生作恶知识。亦谤过去未来今佛。舍利弗。置此阎浮提众生。若人悉夺三千大千世界众生命。不净说法罪多於此。何以故?是人皆破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助魔事。亦使众生於百千万世受诸衰恼。但能作缚不能令解。当知是人於诸众生为恶知识。为是妄语於大众中谤毁诸佛。以是因缘堕大地狱。教多众生以邪见事。是故名为恶邪见者,舍利弗。我见人见众生见者多堕邪见。断灭见者多疾得道。何以故?是易舍故。是故当知。是人宁自以利刀割舌。不应众中不净说法。

猜你喜欢
  般若灯论释 第五卷·清辨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卷第八·澄观
  佛说文殊师利现宝藏经卷下·佚名
  瑜伽论记卷第十五(之上)(论本第五十五)·遁伦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五·佚名
  俱舍论疏 第二十九卷·法宝
  卷下·佚名
  难问品第五·佚名
  卷第十七·道原
  卷十五·赞宁
  卷第二十三(弥沙塞)·佚名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三·佚名
  梓舟船禅师语录序·佚名
  卷之三·别庵性统
  卷五十九·道世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解人颐 游戏集·钱德苍

    风流焰口仪范 【佛前香赞】 炉香乍□,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诚意方殷,诸佛现金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二称)

  • 卷二十六·毕沅

      ◎宋纪二十六 ∷起柔兆敦牂正月,尽强圉协洽八月,凡一年有奇。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景德三年辽统和二十四年。丙午,一零零六年   春,正月,辛未,始置常平仓。   先是言事者请“于京

  • 第五十四回 治黄河石人开眼 聚红巾群盗扬镳·蔡东藩

      却说太平归田,韩嘉纳贬死,沃哷海寿削职为民,这事从何而起?原来由脱忽思皇后泣诉帝前,致有此诏。脱忽思皇后,系明宗妃,即顺帝庶母。顺帝嗣位,尝尊称脱忽思为皇后,海寿奏劾哈麻时,曾说他出入无忌,越分无礼。应上回。此语被脱

  • 宋季三朝政要卷三·佚名

    ○理宗己未开庆元年春正月朔戒中外奉公行实政铸开庆钱三月辛酉雨土修筑江塘赈滁州水灾四月上试进士赐周震炎等及第出身有差时公主方选尚丁大全欲用新进士为驸马因命考官私寘震炎为第一倡太平状元之说以媚上震炎草茅士

  •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十五·佚名

    隆庆元年十二月辛巳朔○泰宁等三卫夷人右都督只儿挨等遣升合儿等二百余人贡马贺冬至莭宴赉如例○户部请令两京九卿三品以上堂上官并各科道官博访才略过人忠诚任事可任诸边督抚兵备有司及熟知屯盐利毙堪清理盐屯之选者

  • 卷之四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大事记解题卷二·吕祖谦

    宋 吕祖谦 撰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九鼎震解题曰九鼎大禹所铸三代所传王室之大寳镇也是嵗大夫簒盗受王命者三国盖天下之大变也九鼎安得不震乎天下之战国七秦变于戎者也楚变于蛮者也燕变于狄者也魏赵韩齐皆大夫窃国者也今

  • 皇王大纪卷五十·胡宏

    宋 胡宏 撰三王纪简王元年十二月辛巳鲁季孙行父以鞌之功立武宫论曰立武宫者立武公敖之宫也诸侯立五庙武公至宣公十一世矣乃祧主也季氏立其宫者岂为鞌之功也哉谨按武公者从宣王不顺之命舎长立少者也季氏以少子专鲁国

  • 史纠卷四·朱明镐

    (明)朱明镐 撰○新唐书髙祖纪突厥杀刘武周于白道欧宋新书以为在武徳之五年刘昫旧书以为在武徳之三年司马涑水弃新而取刘其必有所据矣武徳九年四月辛已废浮屠老子法按髙祖辛已诏不过沙汰僧尼禁增寺观非废法也且七年十月

  • 风倒梧桐记卷二·何是非

    三山何是非卯甫集己丑永历三年三月初七日,成栋凶信与湖广何腾蛟凶信一刻并至,惊破魂胆,逃徙昼夜,议论水火,门户冰炭,万千葛藤,悉皆解释,平靖者一月。两衙门有望气者,以为成栋死,而元允不足恃;彭年之健翮,思有以铩之。具重朝廷、抑

  • 十国春秋卷一·吴任臣

    检讨吴任臣撰吴一太祖世家太祖姓杨名行宻字化源庐州合肥人也【十国纪年云杨行宻六合人庄宗列传云行宻寿州寿春人今从吴录新旧五代史五国故事】父名怤世为农家【怤音夫见十国纪年】行宻初名行愍为人长大有力能手举百斤

  • 冯亮传·魏收

    冯亮,字灵通,南陽人,是萧衍属下平北将军蔡道恭的外甥。冯亮少年时博览群书,尤其喜爱研究佛家教义。他跟随蔡道恭到义陽,恰好遇上中山王元英平定义陽城,把冯亮也拿获了。中山王英平素就听说冯亮的名声,便对他以礼相待。冯亮性

  • 太宗纪·脱脱

    (一)太宗神功圣德文武皇帝,名炅,初名匡义,后改赐为光义,即皇帝位的第二年,改为今名,宣祖的第三个儿子,母亲为昭宪皇后杜氏。开始,杜太后梦见神人授给帝位,不久怀孕,于是在浚仪官舍生下太宗。这天晚上,红光如火升腾,闾巷闻到特殊奇

  • 卷七 士相见礼第三·郑玄

    [疏]《士相见礼》第三。○郑《目录》云:“士以职位相亲,始承挚相见礼。《杂记》会葬礼曰:相见也,反哭而退,朋友虞?而退。士相见于五礼属宾礼。大、小戴及《别录》皆第三。”○释曰:郑云“士以职位相亲,始承挚相见”者,释经亦

  • 备内第十七·韩非

    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其上,此世所以有劫君弑主也。为人主而大信其子,则奸臣得乘于子以成其私,故李兑傅赵王而饿

  • 圣人穿不穿时装?·孔子

    【原文】 君子①不以绀掫饰②,红紫不以为亵服③。 当暑,袗絺綌④,必表(5)而出之。 缁衣(6)羔裘(7),素衣麑裘(8),黄衣狐裘。 亵裘长,短右袂(9)。 必有寝衣(10),长一身有半。 狐貉之厚以居(11).去丧,无所不佩。 非帷裳(12),必杀

  • 卷三百二十三·佚名

    △初分真如品第四十七之六尔时舍利子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有诸菩萨修空无相无愿解脱门。不摄受般若波罗蜜多。无方便善巧力。便证实际。取声闻果或独觉菩提。有诸菩萨修空无相无愿解脱门。摄受般若波罗蜜多。有方便善巧

  • 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延寿

    全一卷。略称唯心诀。宋代僧永明延寿着。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本书为永明延寿阐明其唯心思想之着作。延寿主张千途异说归于一法,而万法归于一心;法华、般若、思益、华严、圆觉、楞严、大集等诸经亦一法之千名而已,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