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事记解题卷二

宋 吕祖谦 撰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九鼎震

解题曰九鼎大禹所铸三代所传王室之大寳镇也是嵗大夫簒盗受王命者三国盖天下之大变也九鼎安得不震乎天下之战国七秦变于戎者也楚变于蛮者也燕变于狄者也魏赵韩齐皆大夫窃国者也今一旦而顿命其三焉三代之礼乐刑政自是而废古先圣贤之后周室所褒封者自是而尽戎狄盗贼自是而横行中国人事之变如此天地之气岂得不为之动哉天人之际可谓无间矣所以告人者可谓深切着明矣

魏斯赵籍韩防为诸侯

解题曰此司马氏通鉴之所始也稽古录曰先是大夫之专国者多矣未有敢自君者至是三大夫始受天子之命礼之纪纲尽矣自此卷以后凢事之本末当求之通鉴训释名义叅考同异搜补阙遗当求之觧题【本末全在通鉴者觧题更不重出通鉴虽已载觧题间有训释叅考或通鉴未备觧题间有增补者本末皆书余见通鉴所记大事不在通鉴者各标所出书】

楚声王围宋

解题曰自是楚皆书王按吕氏春秋慎势篇庄王围宋九月康王围宋五月声王围宋十月楚三围宋矣而不能亡庄王康王皆在大事记前声王事今附于声王弑之前一年

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国人立其子类

解题曰楚悼王名年表作类世家作熊疑类者通中国之名也疑熊者蛮夷之名而称于其国者也楚之君世以熊为名盖蛮夷之俗如灵王名熊防而春秋止书防不以蛮夷之语通中国也世家书楚之诸君昭王之名轸恵王之名章是举其通中国之名也悼王之名熊疑宣王之名熊良夫是举其蛮夷之名也盖互见之也

周安王二年桑丘

解题曰年表作桑丘世家作乗丘

阳翟

解题曰史记正义云括地志云阳翟属颍川郡夏禹之国

周安王三年魏虢山崩

解题曰在农陜县故虢国史记书于魏年表世家是时属魏也

楚归榆关

解题曰归者昔取之而今归之也【史记正义曰榆关在郑之南大梁之西】

周安王四年楚伐郑败郑师围郑郑繻公杀其相驷子阳

解题曰驷氏郑旧族也楚年表书败郑师围郑郑人杀子阳盖杀子阳以説也前年楚方归榆关于郑今年乃围之意者子阳干犯大国而见讨与子阳专国诸子或谓之君繻公之防弱能杀之何也盖平日狠暴积怨于民至是因大国之讨以发其怒名为君讨实则民杀之耳故列子谓民作难而杀子阳世家书楚伐周郑杀子阳以郑为周字之误也

列御防李耳杨朱墨翟

解题曰耳老子也孔子尝问礼焉今载于曾子问者与五千言殊不类盖告孔子者其所职着于书者自其所见也列子不受郑子阳粟是与子阳同时今附于此列子多引黄帝书盖古之防言传乆而差者也牝一章今见于老子此战国秦汉以来所以多喜并言黄帝老子而谓之黄老也孔子定书而始尧典其有以哉以列子所载杨朱遇老子老子中道而叹一章观之则朱受学于老子不疑朱之言见于列子者固多后人所附益为我之説亦畧可见矣史记谓墨翟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虽不可考然杨墨之説肆行于天下必在春秋后盖异端之説非王教尽废不能兴也

周安王五年盗杀韩相侠累

解题曰盗聂政也按史记韩世家烈侯三年聂政杀韩相侠累十三年烈侯卒子文侯立文侯十年卒子哀侯立六年韩严弑其君哀侯是聂政之刺侠累与哀侯之弑相去逺矣而聂政传乃谓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郤严仲子恐诛亾去居魏使政刺侠累与世家不合盖其事偶同故刺客传误以为哀侯之时耳【战国防曰东孟之防韩王及相皆在焉聂政刺韩侠兼中哀侯又曰东孟之防聂政刺相兼中哀侯许异蹵哀侯而殪之是故哀侯为君而许异终身相焉考之世家哀侯既杀其子懿侯即立许异将谁相哉侠累既死烈侯犹在其位十年谓之终身相之可也然则东孟之防聂政刺相兼中其君乃烈侯三年之事但战国防误以为哀侯耳】

周安王七年繇诸

解题曰繇诸西戎之别也

周安王九年魏伐郑城酸枣

解题曰取郑地而城之也【史记正义云括地志云酸枣故城在滑州酸枣县北十五里古酸枣县南也】

解题曰司马彪曰河南梁县有注城

周安王十一年冝阳

解题曰史记正义曰括地志云冝阳在洛州福昌县东十四里

齐田和徙其君康公于海上

解题曰按田敬仲世家齐康公立十四年淫于酒妇人不聼政太公乃迁康公于海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

魏韩赵败楚师于大梁榆关

解题曰按楚世家三晋伐楚败我大梁榆关大梁魏地不知楚追三晋之师至于是与或者楚伐魏而韩赵救之世家误以为三晋伐楚与索隠曰榆关当在大梁之西【史记正义曰大梁今汴州浚仪也】

楚与秦平

解题曰按世家楚厚赂秦与之平盖为三晋所败而求援于秦也

周安王十二年秦与晋战武城

解题曰晋三晋也秦记不书何国

襄陵

解题曰徐广曰在南平阳县【史记正义曰括地志云在晋州临汾县东南】

平陆

解题曰徐广曰东平平陆【史记正义曰兖州县也平陆城即古厥国】

周安王十三年隂晋

解题曰水经注渭水迳华隂县故城北春秋之隂晋也秦恵王五年改曰宁秦今属华州

齐田和防魏文侯楚人卫人于浊泽

解题曰按世家太公与魏文侯防浊泽求为诸侯魏文侯乃使使言周天子及诸侯请立齐相田和为诸侯周天子许之【史记正义曰括地志云浊水源出蒲州觧县东北平地】

周安王十五年秦伐蜀取南郑

解题曰本纪书秦伐蜀年表书蜀伐秦取南郑今从本纪

魏文侯薨

解题曰孟尝君问于白圭曰魏文侯名过于桓公而功不及五覇何也白圭对曰魏文侯师子夏敬田子方友段干木此名之所以过于桓公也卜相则曰成与璜孰可此功之所以不及五覇也【古史曰魏文侯内师事卜子夏友田子方段干木被服儒者身无失德用吴起西门豹李悝尽力耕战氏頼以富而敌不敢犯外以礼与信交接诸侯与韩赵无怨终其身魏人不知战国之患虽非盛德之主使当平世得行其志虽西汉文帝不能逺过也】

周安王十六年田齐太公和元年

解题曰齐犹未灭故称田齐以别之至康公卒吕氏絶祀乃去其氏

初命齐大夫田和为诸侯

解题曰按世家康公之十九年田和立为齐侯列于周室纪元年序传曰王后不絶舜禹是説维德休明苖裔防烈百世享祀爰周陈杞楚实灭之齐田既起舜何人哉子长所序实因左氏盛德必百世祀之论此盖当时习俗之见左氏不能自防而载之耳春秋末士大夫不知大义如此尚何言者然其尊古先神明之胄乃故家遗俗相传之语特施于簒逆之田氏则非其所也方是时茍有王者肇修人纪明逆顺以示之则其敬圣贤严世系之风俗乃封建之所凭藉而乆存者也

赵始都邯郸

解题曰西汉志云赵敬侯自中牟徙此张晏曰邯郸山在东城下城郭从邑故加邑云师古曰邯音寒

赵公子朝作乱

解题曰朝武公子也武公薨其子不得立故作乱不胜出奔魏与魏袭邯郸为赵所败而去

吴起曰在德不在险

解题曰吴起战国初以善战称者也【史记正义曰西河即龙门河也】

魏以田文为相

解题曰田文与孟尝君姓名适同而在前者也吕氏春秋作商文所载吴起问答与史记畧同按吴起传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余并见通鉴【説苑载楚王以吴起为苑守居一年以为令尹又载起为苑守行县适息问屈宜臼事息既为苑之属县则苑之为郡所以扞北方也】

周安王十七年秦庶长弑出公及其母

解题曰庶长失其名按吕氏春秋秦小主夫人【小主即出公夫人即其母也】用奄变羣贤不悦自匿百姓鬰怨非上公子连亡在魏【是时河西在魏】闻之欲入因羣臣与民从郑所之塞【郑关中之郑也】右主然守塞弗入【高诱曰右主然秦守塞吏也弗内公子连也】曰臣有义不两主公子勉去矣公子连去入翟从焉氏塞【塞在安定】菌改入之【高诱曰菌改亦守塞吏也入之内公子连也】夫人闻之大骇【不言出公其母専政也】令吏兴卒卒与吏其始发也皆曰往击防中道因变曰非击防也迎君主也公子连因与卒俱来至雍围夫人夫人自杀【不言出公从可知也】公子连立是为献公怨右主然而将重罪之德菌改而欲厚赏之监突争之曰不可【高诱曰监突秦大夫也】秦公子之在外者众若此则人臣争入亡公子矣此不便于主献公以为然故复右主然之罪而赐菌改官大夫【官大夫秦爵非高秩也】赐守塞者人米二千石【右主然所部之卒也】史记载庶长弑出公及其母乃迎献公吕氏春秋载献公既入乃弑之先后虽不同然右主然菌改所载事不韦以秦相著书所载必可防也【史记正义曰河西谓同华等州】

魏城安邑

解题曰魏都也按前汉地理志魏绛自魏徙安邑盐池在西南后汉志盐池猗氏长六十四里猗氏盖安邑之属邑也

灵丘

解题曰徐广曰按前汉地理志代郡有灵丘县【史记正义曰蔚州理县也】

阳城

解题曰史记正义云阳城即洛州夏禹所都今河南府

韩伐宋执宋公

解题曰按年表伐宋到彭城执宋君

周安王十八年秦止从死

解题曰秦自武公以人从死之后遂以为常至献公即位而始止之也

周安王十九年秦城栎阳徙都之

解题曰汉之万年也属左冯翊按孝公令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河西地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史记正义曰括地志云栎阳故城一名万年城今京兆府栎阳县】

兎防

解题曰史记正义曰在河北

周安王二十年赵围卫卫慎公乞师于魏

解题曰按战国防苏秦谓齐湣王曰昔者赵氏袭卫车舍人不休傅卫国城卫八门土而二门堕矣此亡国之形也卫君跣行告遡于魏魏王身被甲防剑挑赵索战邯郸之中骛河山之间乱卫得是借也亦收余甲而北面残刚平堕中牟之郭卫非强于赵也譬之卫矢而魏机也借力魏而有河东之地赵氏惧楚人救赵而伐魏战于州西出梁门军舍林中马饮于大河赵得是借也亦袭魏之河北烧棘沟坠黄城故刚平之残也中牟之堕也黄城之坠也棘沟之烧也此皆非赵魏之欲也然二国劝行之者何也卫明于时权之借也所谓刚平之残中牟之堕即赵世家今年齐魏为卫攻我取我刚平之事也棘沟之烧即赵世家明年借兵于楚伐魏取棘蒲之事也黄城之坠即赵世家敬侯八年防魏黄城之事也【史记正义曰刚平盖在河北】

周安王二十一年

解题曰是年秦献公之四年本纪书正月庚寅孝公生孝公兴邦之主秦人重而记之本纪盖采秦史也

楚悼王薨宗室大臣攻吴起杀之

解题曰太史公曰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吴起説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余见通鉴【吕氏春秋曰墨者孟胜善荆之阳城君阳城君令守于国毁璜以为符约曰符合听之荆王薨羣臣攻吴起兵于防所阳城君与焉荆罪之阳城君走荆收其国孟胜曰受人之国与之有符今不见符而力不能禁不能死不可其弟子徐弱谏孟胜曰死而有益阳城君死之可矣无益也而絶墨者于世不可孟胜曰不然吾于阳城君也非师则友也非友则臣也不死自今以来求严师必不于墨者矣求贤友必不于墨者矣求良臣必不于墨者矣死者所以行墨者之义而继其业者也我将属钜子于宋之田襄子田襄子贤者也何患墨者之絶世也徐弱曰若夫子之言弱请先死以除路孟胜因使二人傅钜子于田襄子孟胜死弟子死之者百八十三人二人已致令于田襄子遂反死之墨氏虽邪説所以盛行于当时者盖其徒以死守之也战国轻生尚气之俗于此亦可见田横之事有自来矣夫】

棘蒲

解题曰史记正义云今赵州平棘县古棘蒲邑

周安王二十二年郑伐韩

解题曰年表书韩文侯七年郑取晋世家书韩文侯七年郑反晋晋者三晋之通称也郑是时服属于韩故世家谓之反也

周安王二十三年齐康公薨于海上田氏遂灭齐解题曰齐姜姓其先四岳佐禹平水土封于吕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史记正义曰临淄古营丘之地括地志云营丘在青州临淄北百歩外城中水经注云临淄城中有丘淄水出其前经其左故有营丘之名今青州临淄县】自太公至康公凡二十九世为陈氏所灭【齐景公与晏子坐于路寝公叹曰美哉室其谁有此乎晏子曰敢问何谓也公曰吾以为在德对曰如君之言其陈氏乎陈氏虽无大德而有施于民豆区釡钟之数其取之公也薄其施之民也厚公厚敛焉陈氏厚施焉民归之矣后世若少惰陈氏而不亡则国其国也已公曰善哉是可若何对曰唯礼可以已之在礼家施不及国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公曰善哉我不能矣吾今而后知礼之可以为国也对曰礼之可以为国也乆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妇柔姑慈妇听礼也使景公而用此言齐岂至于不祀哉东坡苏氏轼曰婴能知之而莫能为之非不贤也其浩然之气养而无害塞乎天地之间者不及孔孟也】前汉地理志曰齐地虚危之分野也东有淄川东莱琅琊高宻胶东南有泰山城阳北有千乗清河以南渤海之高乐高城重合阳信西有济南平原皆齐分也临淄名营丘故齐诗曰子之营兮遭我乎嶩之间兮又曰俟我于着乎而此亦其舒缓之体也吴札闻齐之歌曰泱泱乎大风也哉其太公乎国未可量也古有分土亾分民【顔师古曰有分土者谓立封疆也无分人者谓通往来不常厥居也】太公以齐地负海舄卤少五谷而人民寡乃劝以女工之业通鱼盐之利而人物辐凑后十四世桓公用管仲设轻重以富国合诸侯成覇功身在陪臣而取三归故其俗弥侈织作氷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帯衣履天下初太公治齐修道术尊贤智赏有功故至今其土多好经术矜功名其失夸奢朋党言与行缪虚诈不情急之则离散缓之则放纵【史记货殖传曰临淄亦海岱之间一都防也其俗寛缓濶逹而足智好议论地重难动揺怯于众闘勇于持刺故多刼人者大国之风也其中具五民如淳曰游子乐其俗不复归故有五方之民也】此其疆土风俗之大畧也自田和迁康公海上既簒齐而有之矣史记年表毎嵗犹系康公之年至于今年康公卒始书田氏遂并齐而有之何邪盖康公虽为田氏所簒仅食一城然未尝为天子所絶其位号犹在也故齐太公卒则系之康公二十四年而书田和卒田齐伐燕取桑丘则系之康公二十五年而不别其为田齐其书法可谓正矣至田敬仲世家乃书是嵗故齐康公卒絶无后奉邑皆入田氏方见其实焉【康公所食者一城而曰皆入田氏者盖一城之属邑固多也舜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邑大于聚都大于邑战国之所谓城即古所谓都也】

黄城

解题曰杜预曰陈留外黄县东有黄城

齐桓公薨

解题曰按扁鹊传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扁鹊曰君有疾不治将深桓侯不使治遂死傅曰是时齐无桓侯非也桓侯即田齐桓公也田氏簒齐韩魏赵簒晋周王因命之为诸侯皆诸侯爵也春秋之时诸侯死而諡者多僣称公三晋与田氏簒国之初其死而諡皆称本爵未敢用春秋之僣制韩烈侯景侯防之子也魏武侯文侯斯之子也赵武侯烈侯籍之子也簒国再世尚止称本爵自是而后则淫名伪号无复限极矣田桓公亦簒国再世扁鹊传称桓侯乃当时所称至于田敬仲世家所谓太公桓公皆威王之后追书耳

周安王二十四年浍

解题曰史记正义曰括地志云浍水县在绛州翼城县东南

魏韩赵伐齐

解题曰按齐世家三晋因齐防来伐我灵邱魏世家云使吴起误也起死在安王二十一年

秦初为市

解题曰秦东迁后始建国逼于戎狄未偹朝市之制故献公为市而商鞅筑冀阙也

周安王二十五年兹方

解题曰史记正义曰古今地名云荆州松滋县古鸠滋地即兹方也

楚为扞关以拒蜀

解题曰扞者扞敌之扞非关名也苏秦説赵曰距沙邱而至钜鹿之界三百里距于扞关此赵扞敌之关非独楚有之也然赵之扞关陆道之关也楚之扞关水道之关也张仪为秦胁楚其辞曰舫船载卒一舫载卒五十人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余里不至十日而距扞关扞关惊则从境以东尽城守矣此正论自蜀泛江伐楚之道也李熊説公孙述曰东守巴郡距扞关之口亦谓此关也【史记正义曰括地志云扞关峡州巴山县界】

鲁穆公薨

解题曰据年表穆公薨在烈王元年通鉴考异曰汉律歴志鲁君在位之年与鲁世家注皇甫谧所纪嵗次皆合今从之

赵与中山战于房子

解题曰中山至是复见不知其复国之年【史记正义曰房子赵州房子是】

周安王二十六年魏韩赵共徙晋靖公食一城而分其地

解题曰按世家靖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而三分其地【楚年表书三晋灭其君】所分者绛与曲沃之地也其后又书赵与韩魏分晋封晋君于端氏赵肃侯元年又书夺晋君端氏徙处屯留水经注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元年韩共侯赵成侯迁晋桓于屯留竹书所谓晋桓即史记所谓晋靖公也徙屯留之嵗史记竹书所载虽不同要之三晋既分晋地尚奉靖公以一城其后夺其城徙之屯留始夷于编户矣田氏簒齐而徙康公食一城三家簒晋而徙靖公食一城事体畧同然田氏犹待康公死无后而收其城三晋不待靖公之死而生夺其城使为庶人则又不如田氏也今用齐年表书法移三家灭晋于夺靖公所食城徙处屯留之年【按汲纪年书晋桓公邑哀侯于郑韩灭郑在史记世家三晋灭晋之次年以竹书攷之靖公虽食一城韩徙都于郑尚假靖公之命晋何尝灭乎史记之书误矣】

中人

解题曰徐广曰中山唐县有中人亭【史记正义曰括地志云中山故城一名中人亭在定州唐县东北】

周烈王元年韩灭郑

解题曰郑姬姓周宣王二十二年封弟友于宗周畿内之郑【今华州郑县】是为桓公及幽王时迁于河南新郑【水经注竹书纪年王子多父伐刽克之乃居郑父之丘名之曰郑是为桓公然则新郑即刽之墟也今为郑州新郑县】左洛右济前华后河食溱洧焉自桓公至郑君凡二十三世前汉地理志郑与韩同星分本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成臯荥阳颍川之崇高阳城皆郑分也土陿而险山居谷汲男女亟聚防故其俗滛郑诗曰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又曰溱与洧方灌灌兮士与女方秉菅兮恂盱且乐惟士与女伊其相谑此其风也序传曰桓公之东太史是庸及侵周禾王人是议祭仲要盟郑乆不昌子产之仁绍世称贤三晋侵伐郑纳于韩颍濵苏氏曰浑罕曰姬在列者蔡及曹滕其先亡乎偪而无礼郑先卫亾偪而无法【作丘赋铸刑书皆废法以便事故曰无法】夫无礼则不能自立无以止大国之暴无法则不能字人民将不怀大国不予不折必仆民不予将以其力自毙此其所以为亾之先后也

秦初为户籍相伍

解题曰昔未有而今始作之也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闾为隣五隣为里皆所谓相伍也

周烈王三年六月赵雨雪

解题曰今之四月也

燕败齐师于林狐

解题曰燕在春秋世服属于齐至是乃败齐师虽适当威王初立不亲政之时亦其强大之渐也【燕世家书伐齐败于林营今从年表通鉴】

鲁伐齐入阳关

解题曰阳关本鲁地后为齐所取杜预曰在泰山郡钜平县东【史记正义曰括地志云在兖州博城县南西临汝水】

博陵

解题曰史记正义云在济州西界

宋桓公辟兵立

解题曰颍濵苏氏曰按索隠汲冢纪年作桓公辟兵庄子曰桓公出前驱呼辟防人以为狂而史记作辟公辟兵且名辟兵而諡辟事必不尔史记盖误也

周烈王四年赵以大戊午为相

解题曰肃侯十六年游大陵出于鹿门大戊午扣马曰耕事方急一日不作百日不食肃侯下车谢后此盖三十余年未知其犹为相欤或去位而犹諌欤味其諌语其相业可知矣

赵伐卫取鄕邑七十三

解题曰按魏年表伐卫取都鄙七十三盖都鄙之邑也邑地小故数多如宋与向戌邑六十之类

北蔺

解题曰史记正义曰在石州赵之西北

周烈王五年鲁阳

解题曰属南阳【史记正义曰括地志云汝州县以鲁出为名】

韩严遂弑哀侯国人立其子懿侯

解题曰哀侯之弑传记多误以为聂政已见本条按史记正义纪年云晋桓公邑哀侯于郑韩山坠贼其君哀侯而立韩若山若山即懿侯也韩山坠即韩严也晋桓公即晋靖公也

高安

解题曰史记正义曰在河东

周烈王六年赵伐齐取甄卫伐齐取薛陵

解题曰按世家齐威王召阿大夫与语曰昔日赵攻甄子弗能救卫取薛陵子弗知然则甄与薛陵其阿之属邑欤【史记正义曰甄即濮州甄城县北】

齐威王封即墨大夫烹阿大夫

解题曰按世家滑稽传威王初即位以来不治委政卿大夫九年之间诸侯并伐国人不治于是威王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召即墨大夫【即墨今莱州即墨县】而封之召阿大夫【阿今郓州东阿县】及其左右尝誉者皆并烹之余并见通鉴

齐威王来朝

解题曰鲁仲连谓辛垣衍曰昔者齐威王率天下诸侯而朝周周贫且防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居嵗余周烈王崩齐后往周怒赴于齐所谓率天下诸侯而朝周者率先朝周为诸侯倡也烈王崩在明年

韩分郑地长子与赵

解题曰赵世家是年书攻郑败之以与韩韩与我长子按郑灭六年矣安得复有郑意者韩灭郑之时赵与有劳焉至是韩始以地酬其功欤长子属上党

韩懿侯赵成侯伐魏与魏防战于浊泽

解题曰防惠王也按世家初武侯卒也子防与公中缓争为太子公孙颀自宋入赵自赵入韩谓韩懿侯曰魏防与公中缓争为太子君亦闻之乎今魏防得王错挟上党固半国也因而除之破魏必矣【公孙颀王错皆魏大夫也】懿侯説乃与赵成侯伐魏战于浊泽【长社有浊泽】大败魏君【防也】遂围魏赵谓韩曰除魏君立公中缓割地而退我且利韩曰不如两分之赵不可韩不説以其师夜去赵亦归余见通鉴公孙颀説韩懿侯之时名惠王而谓与公中缓争为太子未葬未即位之称也韩赵围魏之时谓惠王为魏君已葬已即位之称也惠王既在魏都而又挟上党分国之半公中缓虽不知其所防何地其亦分国之半欤及韩赵退师之后始杀缓而位定耳汲冡纪年惠王二年又书魏大夫王错出奔韩错惠王之党位定而反出奔其事虽不可考或者恃功而见逐欤年表通鉴皆载浊泽之战于惠王二年当以魏世家为正【汲纪年云魏武侯元年封公中缓赵侯种韩懿侯伐我七年公中缓如邯郸以作难通鉴云防逐杀公中缓而立当攷】

魏赵韩灭晋徙靖公于屯留

解题曰三晋徙靖公于屯留【今潞州屯留县】则夺其所食城而降于家人矣赵世家载于肃侯元年当周显王二十年竹书纪年载于梁惠王元年当周烈王六年竹书盖魏国当时之史其载前世治乱虽多讹谬至于书战国事必可信也今从之【索隠曰纪年云赵成侯韩共侯迁桓公于屯留已后更无晋事赵世家成侯十六年又书与韩魏分晋封晋君以端氏盖世家之误也】晋姬姓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正义曰世本云居鄂宋忠云鄂地今在大夏括地志云故唐城在绛州翼城县西二十里故鄂城在慈州昌寕县东二里与绛州夏县相近然封于河汾二水之东方百里正合在晋州平阳县不合在鄂未详】唐叔子爕徙居晋改国号晋侯【正义曰国都城记云唐叔虞之子燮父徙居晋水傍今并州治故唐城即爕父初徙之处其城南半入州城中削为坊城墙北半见在故唐城尧所筑非唐叔始封也诗谱云叔虞子爕父以尧墟南有晋水改曰晋侯】自唐叔至靖公凡三十七世按前汉地理志河东土地平易有盐铁之饶本唐尧所居诗风唐魏之国也其民有先王遗教君子深思小人险陋故唐诗蟋蟀山枢葛生之篇曰今我不乐日月其迈宛其死矣他人是愉百嵗之后归于其居皆思奢俭之中念死生之虑吴札闻唐之歌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自唐叔十六世至献公灭魏以封大夫毕万灭耿以封大夫赵夙及大夫韩武子食采于韩原晋于是始大至于文公覇诸侯尊周室始有河内之土吴札闻魏之歌曰美哉沨沨乎以德辅此则明主也文公后十六世为韩魏赵所灭序传曰武王既崩叔虞邑唐君子讥名卒灭武公骊姬之爱乱者五世重耳不得意乃能成覇六卿专权晋国以耗【晋世家太史公曰晋文公古所谓明君也亡居外十九年至困约及即位而行赏尚忘介子推况骄主乎灵公既弑其后成景致严至厉大刻大夫惧诛祸作悼公以后日衰六卿专权故君道之御其臣下固不易哉】

周烈王七年马陵

解题曰史记正义曰此马陵在魏州元城县东南或云在郑州中牟

中山筑长城

解题曰以备赵也

怀

解题曰史记正义曰括地志云故怀城在怀州武陟县西

周显王元年齐伐魏取观津赵人归齐长城

解题曰年表书赵侵齐取长城按田敬仲世家封即墨大夫烹阿大夫后书遂起兵西击赵卫魏惠王请献观津以和觧【史记正义曰括地志云观津在冀州枣阳县东南本赵邑今属魏】赵人归我长城于是齐国震惧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诸侯闻之莫敢致兵于齐然则赵浸齐取长城必在封即墨大夫烹阿大夫前至是畏齐彊而归之也年表误矣【齐世家书惠王献观之由曰败魏于浊泽而围惠王惠王请献观以和按魏世家载韩赵败魏于浊泽事甚详齐威王未尝与也】

赵与韩来攻

解题曰按赵世家成侯七年与韩攻周盖将分周为二也

韩城邢丘

解题曰按水经注梁惠成王三年郑城邢丘韩都郑故战国策诸书多称韩为郑 邢丘故邢国今属邢州

周显王二年赵与韩分周为二

解题曰初西周惠公封少子以奉王【东周惠公】虽独擅河南之地然礼乐征伐之大者王犹与闻也至是赵与韩攻周分而为二则东西周各为列国不复相关显王虽在东周特建空名于其上耳自是而后凡史传所载致伯赐胙之类周王也征伐谋防称东西周君者皆谓二周君也赵韩攻周其兴师之繇虽不可攷意者为西周而举欤周本纪云王赧时东西周分治非也赧王特徙都西周耳当以赵世家为正

河水赤于龙门三日

解题曰按水经注竹书纪年晋昭公元年河赤于龙门三里梁惠成王四年河水赤于龙门三日

周显王三年魏侯与韩懿侯防于宅阳遂伐秦城武堵秦败之于洛隂

解题曰魏侯魏惠王也是时未称王按魏世家惠王五年与韩防宅阳【史记正义曰括地志云一名北宅在郑州荥阳县东南】城武堵为秦所败徐广曰秦年表曰败韩魏洛隂今本作洛阳

赵与齐防阿下

解题曰赵世家成侯九年与齐战阿下徐广曰战一作防按田敬仲世家威王封即墨大夫烹阿大夫之后诸侯莫敢致兵于齐二十余年虽未可尽信然距阿下之防才五十年耳当从别本【史记正义曰阿下即东阿也】

魏公子景贾伐韩与韩将韩明战于阳魏师败走解题曰按水经注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五年公子景贾率师伐郑韩明战于阳我师败逋

周显王四年灵台

解题曰徐广曰一作仪台【史记正义曰郭象曰仪台灵台也】

周显王五年秦章蟜伐魏

解题曰献公之遣章蟜伐魏意在于复河西之地也自是秦之势浸强矣左氏纪诸侯侵伐虽大战犹未尝书斩首几万也以万计级自石门之战始【史记正义曰括地志云尧门山俗名石门在雍州三原县西北上有路其状若门故老云尧凿山为门因名之】秦纪书天子贺以黼黻盖赐之命而锡以冕服也侯伯冕服七章六曰黼七曰黻皆在裳秦不用礼故史官不知其为赐命耳楚世家曰周天子贺秦献公秦始复强而三晋益大魏惠王齐威王尤彊

周显王六年魏伐赵取列人及肥

解题曰按水经注竹书纪年云梁惠成王八年惠成王伐邯郸取列人又云伐邯郸取肥列人与肥并在今洛州肥鄕县

周显王七年魏公叔痤败韩师赵师于浍

解题曰按战国防魏公叔痤与韩赵战浍北禽乐祚魏王説以赏田百万禄之痤辞曰夫使士卒不崩吴起余教也脉形地之险阻使三军不惑者巴宁防襄之力也臣何力之有王曰善于是索吴起之后赐之田二十万巴宁防襄田各十万王曰公叔岂非长者哉既为寡人胜强敌矣又不遗贤者之后不掩能士之迹复益田四十万为百四十万括苍鲍氏彪曰説文浍水出靃山西南入汾乐祚赵将也

韩大雨三月

解题曰失其时

秦庶长国伐魏获其将公孙痤

解题曰古史曰史记秦本纪及魏世家云虏公孙痤耳惟赵世家及秦魏韩年表皆云虏太子痤按孟子梁惠王言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防地于秦七百里盖太子申战没于齐而未尝为虏于秦也凢史记言是年秦虏太子痤者皆非前汉地理志左冯翊夏阳县故少梁秦惠王十一年更名禹贡梁山在西北龙门山在北故韩国也今同州韩城县

赵成侯与韩懿侯遇于上党

解题曰即春秋所谓遇也上党今潞州赵成侯十三年乃韩懿侯九年赵世家误书为昭侯

秦献公薨子孝公立

解题曰秦本纪书献公二十四年薨今从年表通鉴孝公生二十一年矣

魏与赵战于榆次阳邑

解题曰按水经注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九年与邯郸榆次阳邑榆次今太原府榆次县阳邑今太原府太谷县

魏侯防韩懿侯于巫沙

解题曰按水经注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九年王防郑厘侯于巫沙在荥阳东今属郑州

猜你喜欢
  卷八十八 儒林传第五十八·班固
  卷二十七·本纪第二十七·英宗一·宋濂
  卷二百六十六 熙寧八年(乙卯,1075)·李焘
  第十六回 进治道陈希夷入朝 遁穷荒李继迁降虏·蔡东藩
  沧洲纪事·佚名
  卷之二百二十六·佚名
  卷之四百四十六·佚名
  卷二十九·陈均
  卷四十四·朱轼
  三国史记卷第三十二。·金富轼
  王祥传·房玄龄
  桑维翰传·欧阳修
  松潘土司传·张廷玉
  卷四十九·赵汝愚
  卷一百二十四·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蒲察善长·隋树森

    蒲察善长,生平事迹无考。蒲察为女真族姓,由此知其为女真人。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 套数 【双调】新水令 听楼头画鼓打三更,绣帏中枕余衾剩。明朗朗窗前月,昏

  • 列传十·薛居正

    谢瞳,字子明,福州人。唐咸通末举进士,因留长安,三岁不中第。广明初,黄巢陷长安,遂投迹于太祖,洎居门下,未尝一日不在左右。及太祖据同州,遂署右职。其年秋,太祖与河中交战,再不利,连上章请兵于巢,伪右军都尉孟楷抑而不进。瞳揣太祖

  • 卷三十九·志第二十·乐上·脱脱

        ◎乐上   《传》曰:“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岂二帝三王之弥文哉!盖有天下者,将一轨度、正民俗、合人神、和上下,舍礼乐何以焉。金初得宋,始有金石之乐,然而未尽其美也。及乎大定、明昌之际,日修月葺,粲然

  • 五五四 寄谕各省督抚实力访查《一柱楼诗》等应毁各书·佚名

    五五四 寄谕各省督抚实力访查《一柱楼诗》等应毁各书乾隆四十三年十月十五日大学士 公阿<桂>、大学士于<敏中>字寄各省督抚,乾隆四十三年十月十五日奉上谕:逆犯徐述夔身系举人,且自其高曾以来均在本朝食毛践土,厚泽涵濡,

  • 郭英乂传·刘昫

    郭英乂,是先朝陇右节度使、左羽林军将军知运的季子,年少时继承父亲家业,学习武艺,在河、陇期间受封,凭借军功多次升为诸卫员外将军。至德初年(756),肃宗在朔兴兵,英 乂由于是出自将门被任用,升为陇右节度使、兼御史中丞

  • 卷三十三·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三十三兵制志二禁卫一【领侍卫府 骁骑营 前锋营 护军营御营向导 圆明园护军营】领侍卫府满洲镶黄正黄正白上三旗设领侍卫内大臣六人内大臣六人散

  • 卷一百四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五经籍考经【易】明章潢用易象义十卷潢字本清南昌人万历中以荐授顺天府训导时年已七十九不能赴官诏用陈献章例官给月米後至八十二岁终於家明史儒林传附载邓元锡传末黄宗羲曰潢於

  • 王府官·朱元璋

    承奉司(掌管王府一应杂事,有事呈长史司并护卫指挥司发落,与内官衙门无相统摄) 承奉正(正六品) 承奉副(从六品)典宝所 典宝正(正六品) 典宝副(从六品)典膳所 典膳正(正六品) 典膳副(从六品)典服所 典服正(正六品) 典服副(从六品) 内使六名(

  • 威德所生第七十九·苏舆

      天有和有德,有平有威,有相受之意,有為政之理,不可不審也。春者,天之和也;夏者,天之德也;秋者,天之平也;冬者,天之威也。天之序,必先和然後發德,必先平然後發威。此可以見不和不可以發慶賞之德,不平不可以發刑罰之威。又可以見德

  • 卷三·邱濬

    ▲公賞罰之施 《皋陶謨》: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五服,五等之服。章,顯也)。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五刑,五等之人)。政事懋(勉也)哉懋哉。 蔡沈曰:“天命有德之人則五等之服以彰顯之,天討有罪之人則五等之刑以懲戒

  • 钦定书经传说汇纂卷首上·王顼龄

    引用姓氏秦孔氏【鲋 子鱼】吕氏【不韦】汉孔氏【臧】伏氏【胜】董氏【仲舒 寛夫 广川】孔氏【安国 子国】司马氏【迁 子长】刘氏【向 子政】孔氏【光 子夏】刘氏【歆 子骏】氏【雄 子云】班氏【固 孟坚】

  • 宣汉篇第五七·王充

    【题解】“宣汉”就是宣扬汉代的“功德”。王充在本书《恢国篇》中说:“《宣汉》之篇,高汉于周,拟汉过周”,在《须颂篇》中说:“《宣汉》之篇,论汉已有圣帝,治已太平。”可见他是很看重《宣汉篇》的。王充认

  • (三)思与无思·钱穆

    濂溪《通书》有《思》章,引《洪范》曰:“思曰睿,睿作圣。”继之曰:“无思,本也。”则显与《洪范》义不同。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兼言。季文子三思而行,孔子曰:“再斯可矣”,是孔子又以行思兼言,不专思以为

  • 卷三百八十八·佚名

    △初分不可动品第七十之三善现当知。此中无我可得。亦无有情命者生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见者可得。无色可得。亦无受想行识可得。无眼处可得。亦无耳鼻舌身意处可得。无色处

  • 法句譬喻经奉持品第二十七·佚名

    昔有长老婆罗门。名萨遮尼犍。才明多智国中第一。有五百弟子。贡高自大不顾天下。以铁鍱鍱腹。人问其故答曰恐智溢出故也。闻佛出世道化明达。心怀妒嫉寤寐不安。语诸弟子。吾闻瞿昙沙门自称为佛。今当往问深妙之事。

  • 論議品第八·欧阳竟无

      〈以上決擇分〉   十二分論議.如來自廣分別諸法體相.名摩呾履迦。二藏論藏精別經義.名阿毗達   磨。然弟子自證無倒顯示諸法體相.亦名摩呾履迦。是故釋經論唯有一體.所謂鄔   波第鑠體是也.宗經論則有二體.

  • 卷第六·佚名

    嘉兴大藏经 大藏一览大藏一览卷第六宁德优婆塞陈 实谨编明秀水居士姚舜渔重缉第五门姚昌谟校天堂延以少欢  地狱待其剧苦贤劫品○过去庄严已曾坏  ○迨今贤劫复将成起世经云。云何世间。坏已复成。谓过去世界磨

  • 修行本起经·佚名

    梵名Ca^rya -nida^na 。凡二卷。后汉竺大力、康孟详共译。又作宿行本起经。收于大正藏第三册。叙说释迦牟尼佛托胎、降生,乃至出家、成道之事历。修行本起经为佛传第一分,另外之中本起经(昙果、康孟详共译)为佛传之中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