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差摩婆帝授记经全文

元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二十千人俱。多有诸菩萨。谓弥勒菩萨。文殊师利等。诸大菩萨众尔时世尊於晨朝时著衣持钵。弥勒菩萨相随。俱入王舍大城而行乞食。遂尔往到频婆娑罗大王宫殿。到已欲入。尔时即见频婆娑罗大王夫人差摩婆帝在重楼上。既见世尊心更清净。从楼而下敷大价衣名波都。如来坐上。弥勒菩萨坐尼师坛。

尔时世尊弥勒菩萨二俱坐已,时王夫人差摩婆帝。一切庄严庄严其身。礼世尊足并即礼敬弥勒菩萨。於世尊前敛容正坐心生敬重。欲闻说法。尔时世尊见王夫人差摩婆帝。一切庄严庄严身已,为欲利益一切众生。饶益一切诸众生故。知而故问差摩婆帝王夫人言:差摩婆帝彼名何树。汝身今著如是色果。第一光明端严殊妙。时王夫人差摩婆帝。以偈答曰:

第一大丈夫,知而故问我。彼树名何树,汝著如是果。彼树名福德,我於往世种。此果是彼果,我今如是食。

又已种彼树,於正觉声闻。安住菩提道,求正觉者地。施戒水湿润,令彼树增长。彼树增长已,生此端严果。

忍辱精进力,能增长彼树。彼树增长已,生此无垢果。禅慧开敷花,令彼树端严。我今食此果,如世尊所见。

如树林果等,一切依止山。枝叶等增长,上下皆不动。如是彼大树,我前世善种。利益诸众生,为得诸佛法。

如是福德树,我此唯其花。我今且尔食,果犹故在後。第一菩提果,无上佛菩提。舍妇女劣身,後必得彼果。

我当得丈夫,众生中上上。一切法彼岸,一切智遍见。我解脱众生,一切苦怖畏。一切当归我,愍一切众生。

尔时世尊告王夫人差摩婆帝。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差摩婆帝。汝能如是利益多人。安乐多人。怜愍世间。饶益安乐一切大众诸天人等。时王夫人差摩婆帝。闻佛赞已,白言世尊,世尊,此身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八十种好。何因缘得十如来力四无所畏及四无碍。复有十八不共佛法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如是种种无量无等不可说荆无数佛法从何而生。时王夫人差摩婆帝。如是问已,佛说偈言:

我亦复如是,往世种彼树。为利益众生,悕求正觉智。修行施戒忍,精进禅和集。复於一切时,恒常习禅慧。

於一切众生,不曾起恶心。常行平等心,今日得成佛。常於爱不爱,善友怨平等。得平等心已,福德树增长。

我此身大树,摄无量功德。曾为转轮王,亦作帝释王。复作大梵王,种种多富乐。不思议佛法,相等今复得。

时王夫人差摩婆帝。闻说如是诸功德已,赞言善哉!於世尊语极生随喜。即向如来而说偈言:如胜人中胜,如是随顺学。如本学善学,无边功德海。

我今学佛学,诸功德彼岸。当离生死苦,得如是牟尼。我本诸生处,曾修行布施。愿彼一切福,得佛无等智。

过现诸生处,我护持禁戒。愿彼一切福,当得如来智。我修忍精进,三昧般若等。愿如是一切,皆成就佛法。

我身口意业,所修行诸善。愿得大菩提,求佛智功德。我舍妇女体,得胜丈夫身。得丈夫身已,次第得佛身。

得胜菩提已,转无上法轮。与缚生死狱,众生除解脱。尔时世尊为王夫人差摩婆帝。偈说善哉而赞之言:善哉此语说,善哉心善愿。

汝当破坏魔,而得成正觉。

时王夫人差摩婆帝。既蒙世尊现自授记。闻已欢喜起胜上心生决定意。多奉世尊,佉陀尼食。蒲阇尼食。娑陀尼食。事事丰足。如是并奉弥勒菩萨摩诃萨食。

尔时世尊既食。食已离钵洗手。既洗手已,为王夫人差摩婆帝复更说法。示已教已,劝已导已,令欢喜已,与授记言:差摩婆帝。汝於未来过无量劫当得作佛。号曰功德宝胜如来应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汝佛世界第一清净。无有恶道苦恼之事。心喜心乐庄严殊妙。第一清净菩萨住处。如是严净佛之世界汝当得之。佛说如是法门之时,有多千数诸优婆塞。一切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多千众生人天世间。於法不疑得随顺心。如来说已,差摩婆帝。弥勒菩萨。一切众会并诸天人。及阿修罗乾闼婆等。闻世尊说。皆大欢喜。

猜你喜欢
  六道集卷五·弘赞
  佛说须真天子经卷第二·佚名
  卷第二十二·普瑞
  刹那品第六·佚名
  卷第二十二·佚名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七卷·宝亮
  国家观在宇宙观上的根据·太虚
  唁赵戴文电·太虚
  佛果击节录卷上·圆悟克勤
  不可得三际品第二十六·佚名
  卷第七·丈雪通醉
  第二 窟八偈经之义释·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三十·唐慧琳
  大乘中观释论 第三卷·安慧
  增壹阿含经卷第一·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百五十三·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二百五十三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竹斋诗集【二】裘万顷送诗僧如师西游向来诗坛上权奇声籍籍君虽后两翁而已分半席主人龙门高宜有如此客横行翰墨塲往往一当百挟是今西游吐谈取双璧要

  • 卷二百二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二百二十五杜甫喜达行在所三首【原注自京窜至凤翔】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眼穿当【一作看】落日心死着寒灰雾【一作荗】树行相引莲峰【一作连山】望忽【一作或】开所亲惊老瘦辛苦贼中来愁【一

  • 秋声集卷一·黄镇成

    (元)黄鎭成 撰○歌吴伯昭红莲绿幕图歌乌君之山从西来拔地万仞青崔嵬划然磅礴下江浒云麓隐隐栖楼台上有飞萝罥罣古乔木下有沧浪万顷青如苔红莲绰约泛渚浄绿幕缥缈临湖开云烟卷风岛屿没窻戸洗雨氷霜回高人自是青云客日向

  • ●霓裳续谱 卷七·王廷绍

    ○杂曲△艳阳天百草儿争鲜【数岔】艳阳天,百草儿争鲜,桃李含笑柳垂烟,碧水池边燕子闲,渔翁垂钓,手执着丝竿,樵了担柴,奔走深山,农夫耕田,不住的加鞭,见牧童忒会顽,信着口儿横笛把腔翻,才子戏耍芳草地,付与霜毫做诗篇,见几个俏佳人,手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佚名

    弘治十五年八月庚子朔○南京监察御史郭浃等奏迩者闻行取者僧众皆骇愕臣等谨按佛氏之教妄诞无谓 太祖高皇帝尝议除佛法 太祖文皇帝未尝给牒度僧以 陛圣明岂肯见感于此是必左右之人有谓祷祠可以延寿获福 陛下一时听之偶

  • 卷之三百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之三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

  • 一四 安徽学政朱筠奏购访遗书情形折·佚名

    一四 安徽学政朱筠奏购访遗书情形折乾隆三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安徽学政臣朱筠谨奏,为遵旨覆奏事。本年十一月十六日准安徽抚臣裴宗锡札开,承准大学士刘统勋字寄乾隆三十七年十月十七日奉上谕:前以历代流传旧书及国朝儒

  • 儒林宗派卷二·万斯同

    鄞县万斯同撰右左氏春秋儒林宗派卷二

  • 韩贤传·李延寿

    韩贤,字普贤,广宁石门人。体格健壮,颇有武功,最初随葛荣作乱,葛荣被平定后,..朱荣选拔他作自己的左右随从。..朱荣死后,..朱度律任他为帐内都督,封为汾阳县伯。后来任广州刺史。  天平初年,他被东魏朝廷任命为洛州刺史。州人

  • 卷一百八·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八 朱批马觌伯奏摺 雍正元年四月十三日山西大同总兵官【臣】马觌伯谨 奏为奏 闻事雍正元年四月初一日准军前兵部通图知会内称各营兵部噶

  • 卷二十七 内则第十二·郑玄

    (陆曰:“郑云:‘以其记男女居室事父母舅姑之法。’”)[疏]正义曰:按郑《目录》云:“名曰《内则》者,以其记男女居室事父母舅姑之法,此于《别录》属《子法》。以闺门之内,轨仪可则,故曰《内则》。后王命冢宰,降德于众兆民。(后,君也

  • 提要·佚名

    【臣】等谨案经济文衡前集二十五卷后集二十五卷续集二十二卷原本不着编辑人名氏初刻于正徳辛巳有杨一清序再刻于万厯丙午有朱吾弼序皆但称先儒所辑而不能指其人黄虞稷千顷堂目则载是书为马季机编所刻前集后集续集之目

  • 古文尚书冤词卷七·毛奇龄

    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论语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今无孝乎字何也君陈篇惟尔令德孝恭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命汝尹兹东郊敬哉此本孝恭句兄弟又句有政又句言惟尔能孝亦惟尔孝故能友兄弟以施有政其所以命尹东郊上继周公之职者

  • 体论·杜恕

    君第一人主之大患,莫大乎好名。人主好名,则羣臣知所要矣。夫名,所以名善者也,善修而名自随之,非好之之所能得也。苟好之甚,则必伪行要名,而奸臣以伪事应之,一人而受其庆,则举天下应之矣。君以伪化天下,欲贞信敦朴,诚难矣!虽有至聪

  • 焦山学教与金山研禅·太虚

      ──三十五年八月作──  这次到镇江,在焦山宿了四夜,金山宿了二夜,以两山长幼情感的融洽,谈了两事颇惬心。  一、佛教教育应分两条路  余提倡佛教办教育,本分开为两条途径:一、由佛教团体主办或佛教同志集办的普

  • 菩提行经卷第三·龙树

        圣龙树菩萨集颂    西天中印度惹烂驮啰国密林寺三藏明教大师赐紫沙门臣天息灾奉 诏译  菩提心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品第六  佛喜精进增  安住禅定意  慜彼散心人  烦恼芽间住  我今知身心  不

  • 道德真经章句训颂·张嗣成

    二卷。元张嗣成 (生卒年不详)撰。张嗣成,元代正一道道士,为三十九代天师,自号太玄子。撰有《道德真经章句训颂》二卷。自张道陵于东汉顺帝时创立五斗米道,经历朝而至元,张家三十八代子孙相传而至张嗣成。其间几经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