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六

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二四)第三分坚固经第五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那难陀城波婆利掩次林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有长者子。名曰坚固。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时。坚固长者子白佛言。善哉。世尊。唯愿今者来诸比丘。若有婆罗门.长者子.居士来。当为现神足显上人法。

佛告坚固。我终不教诸比丘为婆罗门.长者.居士而现神足上人法也。我但教弟子于空闲处静默思道。若有功德。当自覆藏。若有过失。当自发露。

时。坚固长者子复白佛言。唯愿世尊来诸比丘。若有婆罗门.长者.居士来。当为现神足。显上人法。

佛复告坚固。我终不教诸比丘为婆罗门.长者.居士而现神足上人法也。我但教弟子于空闲处静默思道。若有功德。当自覆藏。若有过失。当自发露。

时。坚固长者子白佛言。我于上人法无有疑也。但此那难陀城国土丰乐。人民炽盛。若于中现神足者。多所饶益。佛及大众善弘道化。

佛复告坚固。我终不教比丘为婆罗门.长者子.居士而现神足上人法也。我但教弟子于空闲处静默思道。若有功德。当自覆藏。若有过失。当自发露。所以者何。有三神足。云何为三。一曰神足。二曰观察他心。三曰教诫。云何为神足。长者子。比丘习无量神足。能以一身变成无数。以无数身还合为一。若远若近。山河石壁。自在无碍。犹如行空。于虚空中结加趺坐。犹如飞鸟。出入大地。犹如在水。若行水上。犹如履地。身出烟火。如大火聚。手扪日月。立至梵天。若有得信长者.居士见此比丘现无量神足。立至梵天。当复诣余未得信长者.居士所。而告之言。我见比丘现无量神足。立至梵天。彼长者.居士未得信者语得信者言。我闻有瞿罗咒。能现如是无量神变。乃至立至梵天。

佛复告长者子坚固。彼不信者。有如此言。岂非毁谤言耶。

坚固白佛言。此实是毁谤言也。

佛言。我以是故。不来诸比丘现神变化。但教弟子于空闲处静默思道。若有功德。当自覆藏。若有过失。当自发露。如是。长者。此即是我诸比丘所现神足。

云何名观察他心神足。于是。比丘现无量观察神足。观诸众生心所念法。隈屏所为皆能识知。若有得信长者.居士。见比丘现无量观察神足。观他众生心所念法。隈屏所为皆悉识知。便诣余未得信长者.居士所。而告之曰。我见比丘现无量观察神足。观他众生心所念法。隈屏所为皆悉能知。彼不信长者.居士。闻此语已。生毁谤言。有乾陀罗咒能观察他心。隈屏所为皆悉能知。云何。长者子。此岂非毁谤言耶。

坚固白佛言。此实是毁谤言也。

佛言。我以是故。不敕诸比丘现神变化。但教弟子于空闲处静默思道。若有功德。当自覆藏。若有过失。当自发露。如是。长者子。此即是我比丘现观察神足。

云何为教诫神足。长者子。若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十号具足。于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门.婆罗门中。自身作证。为他说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义味清净。梵行具足。若长者.居士闻已。于中得信。得信已。于中观察自念。我不宜在家。若在家者。钩锁相连。不得清净修于梵行。我今宁可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具诸功德。乃至成就三明。灭诸闇冥。生大智明。所以者何。斯由精勤。乐独闲居。专念不忘之所得也。长者子。此是我比丘现教诫神足。

尔时。坚固长者子白佛言。颇有比丘成就此三神足耶。

佛告长者子。我不说有数。多有比丘成此三神足者。长者子。我有比丘在此众中自思念。此身四大。地.水.火.风。何由永灭。彼比丘倏趣天道。往至四天王所。问四天王言。此身四大。地.水.火.风。由何永灭。

长者子。彼四天王报比丘言。我不知四大由何永灭。我上有天。名曰忉利。微妙第一。有大智慧。彼天能知四大由何而灭。彼比丘闻已。即倏趣天道。往诣忉利天上。问诸天言。此身四大。地.水.火.风。何由永灭。彼忉利天报比丘言。我不知四大何由灭。上更有天。名焰摩。微妙第一。有大智慧。彼天能知。即往就问。又言不知。

如是展转。至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皆言。我不知四大何由而灭。上更有天。微妙第一。有大智慧。名梵迦夷。彼天能知四大何由永灭。彼比丘即倏趣梵道。诣梵天上问言。此身四大。地.水.火.风。何由永灭。彼梵天报比丘言。我不知四大何由永灭。今有大梵天王。无能胜者。统千世界。富贵尊豪。最得自在。能造化物。是众生父母。彼能知四大由何永灭。长者子。彼比丘寻问。彼大梵王今为所在。彼天报言。不知大梵今所在。以我意观。出现不久。未久。梵王忽然出现。。彼比丘诣梵王所问言。此身四大。地.水.火.风。何由永灭。彼大梵王告比丘言。我梵天王无能胜者。统千世界。富贵尊豪。最得自在。能造万物。众生父母。时。彼比丘告梵王曰。我不问此事。自问四大。地.水.火.风。何由永灭。

长者子。彼梵王犹报比丘言。我是大梵天王。无能胜者。乃至造作万物。众生父母。比丘又复告言。我不问此。我自问四大何由永灭。长者子。彼梵天王如是至三。不能报彼比丘四大何由永灭。时。大梵王即执比丘右手。将诣屏处。语言。比丘。今诸梵王皆谓我为智慧第一。无不知见。是故我不得报汝言。不知不见此四大何由永灭。又语比丘。汝为大愚。乃舍如来于诸天中推问此事。汝当于世尊所问如此事。如佛所说。善受持之。又告比丘。今佛在舍卫国给孤独园。汝可往问。

长者子。时。比丘于梵天上忽然不现。譬如壮士屈申臂顷。至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来至我所。头面礼足。一面坐。白我言。世尊。今此四大。地.水.火.风。何由而灭。时。我告言。比丘。犹如商人臂鹰入海。于海中放彼鹰飞空东西南北。若得陆地则便停止。若无陆地更还归船。比丘。汝亦如是。乃至梵天问如是义。竟不成就还来归我。今当使汝成就此义。即说偈言。

何由无四大地水火风灭

何由无粗细及长短好丑

何由无名色永灭无有余

应答识无形无量自有光

此灭四大灭粗细好丑灭

于此名色灭识灭余亦灭

时。坚固长者子白佛言。世尊。此比丘名何等。云何持之。

佛告长者子。此比丘名阿室已。当奉持之。

尔时。坚固长者子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五)佛说长阿含第三分裸形梵志经第六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委若国金槃鹿野林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时。有裸形梵志姓迦叶。诣世尊所。问讯已。一面坐。裸形迦叶白佛言。我闻沙门瞿昙呵责一切诸祭祀法。骂诸苦行人以为弊秽。瞿昙。若有言。沙门瞿昙呵责一切诸祭祀法。骂苦行人以为弊秽。作此言者。是为法语。法法成就。不诽谤沙门瞿昙耶。

佛言。迦叶。彼若言。沙门瞿昙呵责一切诸祭祀法。骂苦行人以为弊秽。者。彼非法言。非法法成就。为诽谤我。非诚实言。所以者何。迦叶。我见彼等苦行人。有身坏命终。堕地狱中者。又见苦行人身坏命终。生天善处者。或见苦行人乐为苦行。身坏命终。生地狱中者。或见苦行人乐为苦行。身坏命终。生天善处者。迦叶。我于此二趣所受报处。尽知尽见。我宁可呵责诸苦行者以为弊秽耶。我正说是。彼则言非。我正说非。彼则言是。迦叶。有法沙门.婆罗门同。有法沙门.婆罗门不同。迦叶。彼不同者。我则舍置。以此法不与沙门.婆罗门同故。

迦叶。彼有智者作如是观。沙门瞿昙于不善法.重浊.黑冥.非贤圣法。彼异众师于不善法.重浊.黑冥.非贤圣法。谁能堪任灭此法者。迦叶。彼有智者作是观时。如是知见。唯沙门瞿昙能灭是法。迦叶。彼有智者作如是观。如是推求。如是论时。我于此中则有名称。

复次。迦叶。彼有智者作如是观。沙门瞿昙弟子于不善法.重浊.黑冥.非贤圣法。彼异众师弟子于不善法.重浊.黑冥.非贤圣法。谁能堪任灭此法者。迦叶。彼有智者作如是观。如是知见。唯沙门瞿昙弟子能灭是法。迦叶。彼有智者作如是观。如是推求。如是论时。我弟子则得名称。

复次。迦叶。彼有智者作如是观。沙门瞿昙于诸善法.清白.微妙及贤圣法。彼异众师于诸善法.清白.微妙及贤圣法。谁能堪任增广修行者。迦叶。彼有智者作如是观。如是知见。唯有沙门瞿昙堪任增长修行是法。迦叶。彼有智者作如是观。如是推求。如是论时。我于此中则有名称。

迦叶。彼有智者作如是观。沙门瞿昙弟子于诸善法.清白.微妙及贤圣法。彼异众师弟子于诸善法.清白.微妙及贤圣法。谁能堪任增长修行者。迦叶。彼有智者作如是观。如是知见。唯有沙门瞿昙弟子能堪任增长修行是法。迦叶。彼有智者作如是观。如是推求。如是论时。于我弟子则有名称。迦叶。有道有迹。比丘于中修行。则自知自见。沙门瞿昙时说.实说.义说.法说.律说。

迦叶。何等是道。何等是迹。比丘于中修行。自知自见。沙门瞿昙时说.实说.义说.法说.律说。迦叶。于是比丘修念觉意。依止息。依无欲。依出要。修法.精进.喜.猗.定.舍觉意。依止息。依无欲。依出要。迦叶。是为道。是为迹。比丘于中修行。自知自见。沙门瞿昙时说.实说.义说.法说.律说。

迦叶言。瞿昙。唯有是道.是迹。比丘于中修行。自知自见。沙门瞿昙时说.实说.义说.法说.律说。但苦行秽污。有得婆罗门名。有得沙门名。何等是苦行秽污。有得婆罗门名。有得沙门名。瞿昙。离服裸形。以手自障蔽。不受夜食。不受朽食。不受两壁中间食。不受二人中间食。不受两刀中间食。不受两杇中间食。不受共食家食。不受怀妊家食。狗在门前不食其食。不受有蝇家食。不受请食。他言先识则不受其餐。不食鱼。不食肉。不饮酒。不两器食。一餐一咽。至七餐止。受人益食。不过七益。或一日一食。或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一食。或复食果。或复食莠。或食饭汁。或食麻米。或食[禾*咸]稻。或食牛粪。或食鹿粪。或食树根枝叶花实。或食自落果。或披衣。或披莎衣。或衣树皮。或草襜身。或衣鹿皮。或留发。或被毛编。或著冢间衣。或有常举手者。或不坐床席。或有常蹲者。或有剃发留髭须者。或有卧荆棘上者。或有卧果蓏上者。或有裸形卧牛粪上者。或一日三浴。或一夜三浴。以无数苦。苦役此身。瞿昙。是为苦行秽污。或得沙门名。或得婆罗门名。

佛言。迦叶。离服裸形者。以无数方便苦役此身。彼戒不具足。见不具足。不能勤修。亦不广普。

迦叶白佛言。云何为戒具足。云何为见具足。过诸苦行。微妙第一。

佛告迦叶。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迦叶言。唯然。瞿昙。愿乐欲闻。

佛告迦叶。若如来.至真出现于世。乃至四禅。于现法中而得快乐。所以者何。斯由精勤。专念一心。乐于闲静。不放逸故。迦叶。是为戒具足。见具足。胜诸苦行。微妙第一。

迦叶言。瞿昙。虽曰戒具足。见具足。过诸苦行。微妙第一。但沙门法难。婆罗门法难。

佛言。迦叶。此是世间不共法。所谓沙门法.婆罗门法难。迦叶。乃至优婆夷亦能知此法。离服裸形。乃至无数方便苦役此身。但不知其心。为有恚心。为无恚心。有恨心。无恨心。有害心。无害心。若知此心者。不名沙门.婆罗门。为已不知故。沙门.婆罗门为难。

尔时。迦叶白佛言。何等是沙门.何等是婆罗门戒具足。见具足。为上为胜。微妙第一。

佛告迦叶。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迦叶言。唯然。瞿昙。愿乐欲闻。

佛言。迦叶。彼比丘以三昧心。乃至得三明。灭诸痴冥。生智慧明。所谓漏尽智生。所以者何。斯由精勤。专念不忘。乐独闲静。不放逸故。迦叶。此名沙门.婆罗门戒具足。见具足。最胜最上。微妙第一。

迦叶言。瞿昙。虽言是沙门.婆罗门见具足。戒具足。为上为胜。微妙第一。但沙门.婆罗门法。甚难。甚难。沙门亦难知。婆罗门亦难知。

佛告迦叶。优婆塞亦能修行此法。白言。我从今日能离服裸形。乃至以无数方便苦役此身。不可以此行名为沙门.婆罗门。若当以此行名为沙门.婆罗门者。不得言沙门甚难。婆罗门甚难。不以此行为沙门.婆罗门故。言沙门甚难。婆罗门甚难。

佛告迦叶。我昔一时在罗阅只。于高山七叶窟中。曾为尼俱陀梵志说清净苦行。时梵志生欢喜心。得清净信。供养我.称赞我。第一供养称赞于我。

迦叶言。瞿昙。谁于瞿昙不生第一欢喜.净信.供养.称赞者。我今于瞿昙亦生第一欢喜。得清净信。供养.称赞。归依瞿昙。

佛告迦叶。诸世间诸所有戒。无有与此增上戒等者。况欲出其上。诸有三昧.智慧.解脱.见解脱慧。无有与此增上三昧.智慧.解脱.见解脱慧等者。况欲出其上。迦叶。所谓师子者。是如来.至真.等正觉。如来于大众中广说法时。自在无畏。故号师子。云何。迦叶。汝谓如来师子吼时不勇捍耶。勿造斯观。如来师子吼勇捍无畏。迦叶。汝谓如来勇捍师子吼时不在大众中耶。勿造斯观。如来在大众中勇捍师子吼。迦叶。汝谓如来在大众中作师子吼不能说法耶。勿造斯观。所以者何。如来在大众中勇捍无畏。作师子吼。善能说法。

云何。迦叶。汝谓如来于大众中勇捍无畏。为师子吼。善能说法。众会听者不一心耶。勿造斯观。所以者何。如来在大众中勇捍无畏。为师子吼。善能说法。诸来会者皆一心听。云何。迦叶。汝谓如来在大众中勇捍无畏。为师子吼。善能说法。诸来会者皆一心听。而不欢喜信受行耶。勿造斯观。所以者何。如来在大众中勇捍多力。能师子吼。善能说法。诸来会者皆一心听。欢喜信受。迦叶。汝谓如来在大众中勇捍无畏。为师子吼。善能说法。诸来会者欢喜信受。而不供养耶。勿造斯观。如来在大众中勇捍无畏。为师子吼。善能说法。诸来会者皆一心听。欢喜信受。而设供养。

迦叶。汝谓如来在大众中勇捍无畏。为师子吼。乃至信敬供养。而不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耶。勿造斯观。所以者何。如来在大众中勇捍无畏。乃至信敬供养。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迦叶。汝谓如来在大众中勇捍无畏。乃至出家修道。而不究竟梵行。至安隐处。无余泥洹耶。勿造斯观。所以者何。如来于大众中勇捍无畏。乃至出家修道。究竟梵行。至安隐处。无余泥洹。

时。迦叶白佛言。云何。瞿昙。我得于此法中出家受具戒不。

佛告迦叶。若异学欲来入我法中出家修道者。当留四月观察。称可众意。然后当得出家受戒。迦叶。虽有是法。亦观其人耳。

迦叶言。若有异学欲来入佛法中修梵行者。当留四月观察。称可众意。然后当得出家受戒。我今能于佛法中四岁观察。称可众意。然后乃出家受戒。

佛告迦叶。我已有言。但观其人耳。

尔时。迦叶即于佛法中出家受具足戒。时。迦叶受戒未久。以净信心修无上梵行。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即成阿罗汉。

尔时。迦叶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六)佛说长阿含第三分三明经第七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俱萨罗国人间游行。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诣伊车能伽罗俱萨罗婆罗门村。止宿伊车林中。

时。有婆罗门名沸伽罗娑罗.婆罗门名多梨车。以小缘诣伊车能伽罗村。此沸伽罗娑罗婆罗门七世以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之所轻毁。异典三部讽诵通利。种种经书善能分别。又能善于大人相法.观察吉凶.祭祀仪礼。有五百弟子。教授不废。其一弟子名婆悉咤。七世以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之所轻毁。异学三部讽诵通利。种种经书尽能分别。亦能善于大人相法。观察吉凶。祭祀仪礼。亦有五百弟子。教授不废。

多梨车婆罗门亦七世已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之所轻毁。异学三部讽诵通利。种种经书尽能分别。亦能善于大人相法.观察吉凶.祭祀仪礼。亦有五百弟子。教授不废。其一弟子名颇罗堕。七世已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之所轻毁。异学三部讽诵通利。种种经书尽能分别。亦能善于大人相法.观察吉凶.祭祀仪礼。亦有五百弟子。教授不废。

时。婆悉咤.颇罗堕二人于清旦至园中。遂共论义。更相是非。时。婆悉咤语颇罗堕。我道真正。能得出要。至于梵天。此是大师沸伽罗娑罗婆罗门所说。

颇罗堕又言。我道真正。能得出要。至于梵天。此是大师多梨车婆罗门所说。如是。婆悉咤再三自称己道真正。颇罗堕亦再三自称己道真正。二人共论。各不能决。

时。婆悉咤语颇罗堕曰。我闻沙门瞿昙释种子出家成道。于拘萨罗国游行人间。今在伊车能伽罗林中。有大名称。流闻天下。如来.至真.等正觉。十号具足。于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门.婆罗门中。自身作证。为他说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义味具足。梵行清净。如是真人。宜往觐现。我闻彼瞿昙知梵天道。能为人说。常与梵天往返言语。我等当共诣彼瞿昙。共决此义。若沙门瞿昙有所言说。当共奉持。尔时。婆悉咤.颇罗堕二人相随到伊车林中。诣世尊所。问讯已。一面坐。

尔时。世尊知彼二人心中所念。即告婆悉咤曰。汝等二人清旦至园中。作如是论。共相是非。汝一人言。我法真正。能得出要。至于梵天。此是大师沸伽罗娑罗所说。彼一人言。我法真正。能得出要。至于梵天。此是大师多梨车所说。如是再三。更相是非。有如此事耶。

时。婆悉咤.颇罗堕闻佛此言。皆悉惊愕。衣毛为竖。心自念言。沙门瞿昙有大神德。先知人心。我等所欲论者。沙门瞿昙已先说讫。时。婆悉咤白佛言。此道.彼道皆称真正。皆得出要。至于梵天。为沸伽罗娑罗婆罗门所说为是.为多梨车婆罗门所说为是耶。

佛言。正使婆悉咤。此道.彼道真正出要。得至梵天。汝等何为清旦园中共相是非。乃至再三耶。

时。婆悉咤白佛言。诸有三明婆罗门说种种道。自在欲道.自作道.梵天道。此三道者尽向梵天。瞿昙。譬如村营。所有诸道皆向于城。诸婆罗门虽说种种诸道。皆向梵天。

佛告婆悉咤。彼诸道为尽趣梵天不。

答曰。尽趣。

佛复再三重问。种种诸道尽趣梵天不。

答曰。尽趣。

尔时。世尊定其语已。告婆悉咤曰。云何三明婆罗门中。颇有一人得见梵天者不。

答曰。无有见者。

云何。婆悉咤。三明婆罗门先师。颇有得见梵天者不。

答曰。无有见者。

云何。婆悉咤。乃往三明仙人旧婆罗门。讽诵通利。能为人说旧诸赞诵。歌咏诗书。其名阿咤摩婆罗门.婆摩提婆婆罗门.毗婆审婆罗门.伊尼罗斯婆罗门.蛇婆提伽婆罗门.婆婆悉婆罗门.迦叶婆罗门.阿楼那婆罗门.瞿昙摩婆罗门.首脂婆罗门.婆罗损陀婆罗门。彼亦得见梵天不耶。

答曰。无有见者。

佛言。若彼三明婆罗门无有一见梵天者。若三明婆罗门先师无有见梵天者。又诸旧大仙三明婆罗门阿咤摩等亦不见梵天者。当知三明婆罗门所说非实。

又告婆悉咤。如有淫人言。我与彼端正女人交通。称叹淫法。余人语言。汝识彼女不。为在何处。东方.西方.南方.北方耶。答曰。不知。又问。汝知彼女所止土地城邑村落不。答曰。不知。又问。汝识彼女父母及其姓字不。答曰。不知。又问。汝知彼女为是刹利女。为是婆罗门.居士.首陀罗女耶。答曰。不知。又问。汝知彼女为长短.粗细.黑白.好丑耶。答曰。不知。云何。婆悉咤。彼人赞叹为是实不。

答曰。不实。

如是。婆悉咤。三明婆罗门所说亦尔。无有实也。云何。婆悉咤。汝三明婆罗门见日月游行出没处所。叉手供养。能作是说。此道真正。当得出要。至日月所。不。

报曰。如是。三明婆罗门见日月游行出没处所。叉手供养。而不能言。此道真正。当得出要。至日月所。也。

如是。婆悉咤。三明婆罗门见日月游行出没之处。叉手供养。而不能说。此道真正。当得出要。至日月所。而常叉手供养恭敬。岂非虚妄耶。

答曰。如是。瞿昙。彼实虚妄。

佛言。譬如有人立梯空地。余人问言。立梯用为。答曰。我欲上堂。又问。堂何所在。东.西.南.北耶。答云。不知。云何。婆悉咤。此人立梯欲上堂者。岂非虚妄耶。

答曰。如是。彼实虚妄。

佛言。三明婆罗门亦复如是。虚诳无实。婆悉咤。五欲洁净。甚可爱乐。云何为五。眼见色。甚可爱乐。耳声.鼻香.舌味.身触。甚可爱乐。于我贤圣法中。为著.为缚。为是拘锁。彼三明婆罗门为五欲所染。爱著坚固。不见过失。不知出要。彼为五欲之所系缚。正使奉事日月水火。唱言。扶接我去生梵天者。无有是处。譬如阿夷罗河。其水平岸。乌鸟得饮。有人在此岸身被重系。空唤彼岸言。来渡我去。彼岸宁来渡此人不。

答曰。不也。

婆悉咤。五欲洁净。甚可爱乐。于贤圣法中犹如拘锁。彼三明婆罗门为五欲所染。爱著坚固。不见过失。不知出要。彼为五欲之所系缚。正使奉事日月水火。唱言。扶接我去生梵天上。亦复如是。终无是处。婆悉咤。譬如阿夷罗河。其水平岸。乌鸟得饮。有人欲渡。不以手足身力。不因船筏。能得渡不。

答曰。不能。

婆悉咤。三明婆罗门亦复如是。不修沙门清净梵行。更修余道不清净行。欲求生梵天者。无有是处。婆悉咤。犹如山水暴起。多漂人民。亦无船筏。又无桥梁。有行人来。欲渡彼岸。见山水暴起。多漂人民。亦无船筏。又无桥梁。彼人自念。我今宁可多集草木。牢坚缚筏。自以身力渡彼岸耶。即寻缚筏。自以身力安隐得渡。婆悉咤。此亦如是。若比丘舍非沙门不清净行。行于沙门清净梵行。欲生梵天者。则有是处。云何。婆悉咤。梵天有恚心耶。无恚心耶。

答曰。无恚心也。

又问。三明婆罗门有恚心.无恚心耶。

答曰。有恚心。

婆悉咤。梵天无恚心。三明婆罗门有恚心。有恚心.无恚心不共同。不俱解脱。不相趣向。是故梵天.婆罗门不共同也。云何。婆悉咤。梵天有嗔心.无嗔心耶。

答曰。无嗔心。

又问。三明婆罗门有嗔心.无嗔心耶。

答曰。有嗔心。

佛言。梵天无嗔心。三明婆罗门有嗔心。有嗔心.无嗔心不同趣。不同解脱。是故梵天.婆罗门不共同也。云何。婆悉咤。梵天有恨心.无恨心耶。

答曰。无恨心。

又问。三明婆罗门有恨心.无恨心耶。

答曰。有恨心。

佛言。梵天无恨心。三明婆罗门有恨心。有恨心.无恨心不同趣。不同解脱。是故梵天.婆罗门不共同也。云何。婆悉咤。梵天有家属产业不。

答曰。无。

又问。三明婆罗门有家属产业不。

答曰。有。

佛言。梵天无家属产业。三明婆罗门有家属产业。有家属产业.无家属产业不同趣。不同解脱。是故梵天.婆罗门不共同也。云何。婆悉咤。梵天得自在.不得自在耶。

答曰。得自在。

又问。三明婆罗门得自在.不得自在耶。

答曰。不得自在。

佛言。梵天得自在。三明婆罗门不得自在。不得自在.得自在不同趣。不同解脱。是故梵天.婆罗门不共同也。

佛言。彼三明婆罗门。设有人来问难深义。不能具答。实如是不。

答曰。如是。

时。婆悉咤.颇罗堕二人俱白佛言。且置余论。我闻沙门瞿昙明识梵道。能为人说。又与梵天相见往来言语。唯愿沙门瞿昙以慈愍故。说梵天道。开示演布。

佛告婆悉咤。我今问汝。随意报我。云何。婆悉咤。彼心念国。去此远近。

答近。

若使有人生长彼国。有余人问彼国道径。云何。婆悉咤。彼人生长彼国答彼道径。宁有疑不。

答曰。无疑。所以者何。彼国生长故。

佛言。正使彼人生长彼国。或可有疑。若有人来问我梵道。无疑也。所以者何。我常数数说彼梵道故。

时。婆悉咤.颇罗堕俱白佛言。且置此论。我闻沙门瞿昙明识梵道。能为人说。又与梵天相见往来言语。唯愿沙门瞿昙以慈愍故。说于梵道。开示演布。

佛言。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答言。唯然。愿乐欲闻。

佛言。若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十号具足。乃至四禅。于现法中而自娱乐。所以者何。斯由精勤。专念不忘。乐独闲静。不放逸故。彼以慈心遍满一方。余方亦尔。广布无际。无二.无量。无恨.无害。游戏此心而自娱乐。悲.喜.舍心遍满一方。余方亦尔。广布无际。无二.无量。无有结恨。无恼害意。游戏此心以自娱乐。云何。婆悉咤。梵天有恚心.无恚心耶。

答曰。无恚心也。

又问。行慈比丘有恚心.无恚心耶。

答曰。无恚心。

佛言。梵天无恚心。行慈比丘无恚心。无恚心.无恚心同趣。同解脱。是故梵天.比丘俱共同也。云何。婆悉咤。梵天有嗔心耶。无嗔心耶。

答曰。无也。

又问。行慈比丘有嗔心.无嗔心耶。

答曰。无。

佛言。梵天无嗔心。行慈比丘无嗔心。无嗔心.无嗔心同趣。同解脱。是故梵天.比丘俱共同也。云何。婆悉咤。梵天有恨心.无恨心耶。

答曰。无。

又问。行慈比丘有恨心.无恨心耶。

答曰。无。

佛言。梵天无恨心。行慈比丘无恨心。无恨心.无恨心同趣。同解脱。是故比丘.梵天俱共同也。云何。婆悉咤。梵天有家属产业不。

答曰。无也。

又问。行慈比丘有家属产业不耶。

答曰。无也。

佛言。梵天无家属产业。行慈比丘亦无家属产业。无家属产业.无家属产业同趣。同解脱。是故梵天.比丘俱共同也。云何。婆悉咤。梵天得自在不耶。

答曰。得自在。

又问。行慈比丘得自在耶。

答曰。得自在。

佛言。梵天得自在。行慈比丘得自在。得自在.得自在同趣。同解脱。是故梵天.比丘俱共同也。

佛告婆悉咤。当知行慈比丘身坏命终。如发箭之顷。生梵天上。佛说是法时。婆悉咤.颇罗堕即于座上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

尔时。婆悉咤.颇罗堕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六

猜你喜欢
  卷二十二·佚名
  佛说八大灵塔名号经·佚名
  五灯会元续略卷第一下·远门净柱
  答穆藕初问(十则)·太虚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五十七卷·宝亮
  一切仪轨中最上成就仪轨分第二十·佚名
  在光孝寺上堂法语·太虚
  续佛祖统纪卷之二·志磐
  顺中论义入大般若波罗蜜经初品法门卷上·龙树
  卷第五·佚名
  卷第十八·佚名
  卷第七十七·德清
  卷一·佚名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目录·自融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四·圆悟克勤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四折·秦简夫

    (外扮邓禹引众将官、祗从上,诗云)少小生来胆气雄,曾将长剑倚崆峒。凌烟阁上丹青画,肯着他人第一功。吴姓邓名禹,字仲华。辅佐光武皇帝,平定天下,官拜高密侯之职。如今建武元年,着某在丞相府差定二十八个开国功臣。只有铜刀马

  • 卷一百七十九·徐世昌

    旺都特那木济勒旺都特那木济勒,字衡斋,蒙古旗人。喀喇沁札萨克郡王。有《如许斋诗稿》。观水傍岸携筇独步行,秋来一色碧澄清。无情水与人情似,随处翻波随处平。风雨图雨气浓遮万岭巅,苍茫树拥远村边。渔翁

  • 李羣玉诗集巻上·李群玉

    歌行古体乌夜啼层波隔梦时一望青枫林有乌在其间达晓自悲吟是时月黒天四野烟雨深如闻生离哭其声痛人心悄悄夜正长空山响哀音逺客不可听坐愁华髪侵既非蜀帝魂恐是桓山禽四子各分散母声犹至今寄短书歌骨月萍蓬各天末十度

  • 奉旨讯问曾静口供二十四条 九、大清王朝八十多年没有·雍正

      【原文】  问曾静:旨意问你所著逆书《知新录》内云:“君臣之义,一日不可无。天下岂有无君之国哉?孟子曰:‘无父无君,是禽兽也。’禽兽亦有君臣,蜂犹如依从。如今八十余年没有君,不得不遍历域中,寻出个聪明睿智人出来做主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十一·佚名

    正德元年三月辛巳朔 孝肃太皇太后大祥 上诣几筵行祭礼遣驸马都尉崔元祭 裕陵○命狭西都司都指挥使阎纲充右参将分守宁夏东路地方○壬午孔氏子孙应贡生员孔承诏以车驾幸学乞随众观礼许之○升山东左布政使陶琰为都察院

  • 卷之一百三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

  • 三三六 山东巡抚杨景素奏借抄原本及拣存未解书籍俱已给还原主折·佚名

    三三六 山东巡抚杨景素奏借抄原本及拣存未解书籍俱已给还原主折乾隆四十一年九月十六日山东巡抚臣杨景素跪奏,为覆奏事。案照乾隆三十九年七月准办理四库全书处咨开,奉上谕:外省采访遗书,各设公局办理。交到后,有因重复琐

  • 吴处厚传·脱脱

    吴处厚,邵武人,考中进士。仁宗屡次丧失皇子,吴处厚上奏说:“臣曾读《史记》,考察赵氏的兴废本末,在屠岸贾之难时,程婴、公孙杵臼都以死来保全赵氏孤儿;宋有天下后,不见对他二人忠义的表彰,应该访察他们的墓地,建成他们的祠堂。”

  • 蔡清传·张廷玉

    蔡清,字介夫,晋江人。年少时到侯官,跟从林王比学《易》,尽得其精髓。成化十三年(1477)乡试第一,二十年中进士,但不愿做官,请求归家讲学,而后选为礼部祠祭主事。王恕主持吏部工作时,器重蔡清,调任稽勋主事。清向王恕提出两条建议

  • 卷第廿一·佚名

    續日本紀卷第廿一〈起天平寶字二年八月、盡十二月。〉右大臣從二位兼行皇太子傅中衛大將臣藤原朝臣繼繩等奉勅撰」廢帝廢帝。諱大炊王。天渟中原瀛眞人天皇之孫。一品舍人親王之第七子也。母當麻氏。名曰山背。上総守

  • 卷三十八·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礼记义疏卷三十八郊特牲第十一之三冠义始冠之缁布之冠也大古冠布齐则缁之其緌也孔子曰吾未之闻也冠而敝之可也【冠义之冠古乱反下始冠冠而冠於冠礼皆同齐侧皆反緌耳隹反敝婢世反】正义郑氏康成曰始冠

  • 卷三十·王志长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注疏删翼卷三十明 王志长 撰匠人建国水地以县注立王国若邦国者于四角立植而县以水望其高下高下既定乃为位而平地疏欲置国城先当以水平地于四角立四柱于四柱畔县绳以正柱以水望其高下即知地之高下然

  • 卷第一 序致 教子 兄弟 后娶 治家·颜之推

    序致第一〔一〕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二〕,慎言检迹〔三〕,立身扬名〔四〕,亦已备矣。魏、晋已〔五〕来,所着诸子〔六〕,理重事复,递相模效〔七〕,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八〕。吾今所以复为此者〔九〕,非敢轨物范世也〔一0〕,业

  • 建中靖国续灯录卷第一·惟白

    东京法云禅寺住持传法佛国禅师(臣)惟白集正宗门尔时世尊。种智圆成。熏修示迹。悲深愿广。应现受生。性洁霜花。心驰雪岭。逾城午夜。习想六年。沐尼连河。诣菩提树。升金刚座。敷吉祥茅。诸定遍修。明星现悟。顿成正

  • 第二十六卷·佚名

    大可畏明王品第五十八尔时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复白尊者薄伽梵言。此不空罥索心王陀罗尼真言广大解脱莲华曼拏罗印三昧耶中。不空大可畏明王央俱舍真言大曼拏罗印三昧耶。能与一切修行真言者。大可畏明王央俱舍真言最胜

  • 指头画说·高秉

    画论。清代高秉。一卷。约1750年。论述指头画作法, 以笔记形式,详述高其佩指头画之运指、 用墨、蘸色、渲染等法,并记其用纸、钤印、题款诸特点,亦载高其佩生平轶事及梦中得指运法等传闻。认为绘画美的最高境界,是具有“静

  • 幼科概论·佚名

    《幼科概论》医学专著,明代佚名著。光致所讲幼科,注重在实用二字,不尚虚文。以自己二十余年临证延医之经验,兼采各家学说医理,简易明通。于临证实用者,均采集不嫌其浅俗,以求对于病者实用,对症治疗。

  • 格致余论·朱震亨

    中医理论著作。一卷。元朱震亨撰。另有《丹溪心法》已著录。成书于至元七年(1347)。本书有医论41篇,阐述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提出内伤阴虚火热的病机;相火妄动、阴精亏损是导致各种疾病的关键;认为抑制相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