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议佛教办学法

──十四年讲──

 一 绪论   二 佛教摄化世间之学校办法   三 佛教僧伽过渡之大学办法   四 佛教整理后之丛林办法   五 结论

一 绪论夷考吾华佛教办学,肇自有清光绪三十年间日人水野梅晓于长沙所办之僧校,盖念余年于兹矣。稍后、扬州天宁寺铭廉和尚立普通僧学校。迨光绪三十三年,僧众惕于民间办学夺取寺产,在北京由觉先和尚等创设僧教育会,广立小学,僧俗兼收以为抵制。此种学校,多有遗留至今者,如定海、如皋等处之僧立学校是。亦有中间改为孤儿院者,如宁波是。光绪三十四年,杨仁山居士于金陵建祇园精舍,则旨在互译华梵,及译华文经论为英文,然旋归消灭。后江苏僧教育会复办初级僧师范学校,亦只昙花一现,未能持久。而此先后成立诸校,除仁山居士所设者外,其动机多在保存寺产,仿照通俗所办之学校而办,用图抵制,绝少以昌明佛教造就僧宝为旨者。故其教学科目,亦多属普通学校之性质,间或讲授佛学,亦仅以点缀,未尝重视;且多数办理不久,旋即废止,故殊少成绩可言。民国三年,月霞法师于海上哈同花园建华严大学,颇拟藉扬贤首宗风;既迁武林,亦未满三年限期,即由种种困难停办。如常惺、持松、了尘法师辈,皆该校生徒也。民国八年间,金陵欧阳竟无居士等有支那内学院之酝酿,初仅十数人相聚研究,迄今遂扩充成立法相大学。民国十一年,武昌佛学院兴,风声所播,继起者踵接,如四川、厦门及北京等处,今皆有佛学院成立。余如觉海、清凉学院等,或未成立,或初成立,亦皆以阐扬我佛大法、蔚育僧伽人才为办学宗旨矣。然佛教办学,今应有两种性质:一者、由佛教缁素徒众为摄化世间所办之学校;二者、为造就住持佛教之僧宝人才所办之学校。今得分别论之。

二 佛教摄化世间之学校办法佛教摄化世间之学校者,如前述晚清所办僧立诸校,及如近年武汉所办养原佛化诸中小学,皆属此种。宗旨在培植俗人子弟,使受普通教育,具国民应有知识,而以佛教教义涵煦其德育,完成其人格。同时、使其对于佛教濡染浸润,积渐认识有相当之了解,无迷盲之误会,俾成为正信佛教之信徒,而不在使受住持佛法僧众应受之教育,以为住持佛法之用。此种学校,盖为辅助国家之教育,而对于贫寒子弟含有慈善作用者。故其办法,应悉遵国家规定学制,如最新中小学之三三制,及大学之四年制:即初高级小学六年;初高级中学六年;大学四年。此种学校,佛教缁素徒众,凡有力者,皆当举办。而既为摄化世间性质,其举办之主要团体,要当推在家居士为宜,僧众则可量力以办之。

三 佛教僧伽过渡之大学办法

佛教僧伽过渡之大学,乃为整顿僧伽制度之预备学校。整顿僧伽制度理由、办法,具见整顿僧伽制度论,兹略不述。惟欲达整顿僧伽制度实现之目的,则不可不先造就能整顿之人才。此佛教僧伽过渡之大学,于整顿僧伽制度之后虽不须有,而今日则不可无也。爰得讨论其办法,而述予之主张如下:甲、不办小中学专办大学  此过渡之大学,宗旨既专为造就僧才,备将来整理僧伽之用,故当专办大学,使学生受最高教育,以必要之各种佛学灌输之,俾学成后,有实行整理僧伽、整理丛林之能力。若中小学,则殊难以此旨相绳,故不必办。至于预备升入此校学生之考取,尽可于一般通俗中学及摄化世间中学之毕业生内,招其有志出家为僧,住持佛教、宏扬佛法者,及就僧中考其程度相当者入之,亦无特办小中学之必要。武昌之佛学院,初办亦本此旨,惟以课程缩短,学生程度不齐一,致未完成。

乙、但办佛教大学不分别宗派  僧伽制度整理后之专宗各寺,虽分宗派,而办此过渡大学,则不可分宗派。所以然者,一则以专宏一家宗风为事业,一则以普遍整兴各宗为鹄的也。且分宗则偏注一家,不能对各宗普遍了达,平均发展;不分宗则大小乘既得全体研究,于佛学有全整之认识,再以性之所近,深造一宗,既属事半功倍,且不失严分宗派,则将来建各宗寺,更有互相协调之利。分宗办学,则限于经济人才,规模狭小,不分宗则范围广阔,庶能成一宏大之学。今僧界中办学而有远大眼光者,尤当不河汉吾言!

丙、佛教大学之课程  大学年限定为五年,预科二年,本科三年。预科二年之课目:小乘经论及佛教通论,南山律宗及应习僧事,佛教历史及宗派源流,佛教因明及印度哲学,中国文字及外国文字。预科课程,以小乘经论及律宗为中心。盖小乘为大乘阶梯,不由小而进大,每多躐等浮夸!而取律宗者,则期以纯粹严格之僧伽戒律,使来学之沙弥苾刍等,谨遵严持,务尽去除其一切有生以来之俗习染行,具足僧相僧行,为能住持佛教之僧宝。前佛学院僧俗兼收,此点则与佛学院绝异者也。更以佛教通论等使其晓然于佛教之纲领宗要,及其脉络条理,相互关系;更以因明及印度哲学,使其具足研究佛教经论之充分预备,知识;至于中外文字,亦使其练习渐臻运用自如。

本科三年之科目,法性宗经论一年,法相宗经论一年,法界宗台贤半年,法界宗禅密净半年。此中性相二宗,虽大体各定一年,合定二年研究,而实施尽有互相伸缩余地。如法性十月研究,则不妨以其余二月进研法相,不为拘泥。至于法界宗所以列于最后一年者,则以性相如通,较易了解故。且此中义理,多可于观行中习之,如念佛习净、静坐习禅、持咒习密是。

总之、为造就纯粹僧伽人才故,必首著重律行,先授以小乘律法,使具足僧相僧行,而后以大乘授之,使更具宏法利生之僧德。不分宗者,则使学者于诸宗融会贯通调和,而后专习一宗,并摄其余也。

四 佛教僧伽整理后之丛林办法

甲、普通中学─或摄化世间中学─毕业程度十八岁。乙、律宗丛林受戒学律二年。丙、大宗八宗之一宗丛林专学五年。丁、各宗丛林参学五年共三十岁。此中丛林办法,具详整顿僧伽制度论。兹可略言者:此之专宗各寺,非摄化,非应俗,非独修,盖纯乎其纯之僧伽教育机关也。其异于过渡大学者,则格外注重关于一宗宗风之行持戒律,于讲求经论关于其一宗者,亦务求详明,期广征博引,不遗细微而达精到。而入校学生,既限定中学毕业,则已具足普通知识,再以二年受戒学律,则具僧相。五年专习大乘八宗一宗,五年于各丛林次第遍参余宗,各宗既已通达,年亦正当而立,宏法利人,庶乎有济!惟目下各宗丛林未备,殊不足为参学之所。故必先办一佛教大学,造就人才,整兴各宗,始克副吾人之望也!

五 结论以要言之,欲长以僧伽住持佛教、不归于天演淘汰,则必须急起加以整顿振兴;欲加整顿振兴,则必急办一如此之过渡佛教大学以造就僧才。然今日僧伽昧于时势者多,团结力薄,遂使此举发生两层困难:一者、经济,二者、人才。然经济尚不无筹措之方,而人才实两种中之尤难者也!所以然者,此种人才既须长于学问,又必抱同一菩萨之愿力悲心,世间名利恭敬既不可贪求,且必专心一志,不避艰难,众人誉之不加劝,众人毁之不加阻,有忧道不忧贫,谋道不谋食之精神,始不致始与终弃,貌合神离,而能底于成也!然而才难之叹,吾不能无兴也!(大胜记)(见海刊六卷九期)

 


猜你喜欢
  剩人和尚像·函可
  答 某 师 书·太虚
  卷第九·呆翁行悦
  昙无德部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卷上·道宣
  大乘百法明门论本事分中略录名数·世亲
  往生净土忏愿仪·遵式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圆晖
  传法正宗记序·朱时恩
  佛说金刚香菩萨大明成就仪轨经卷下·佚名
  佛塔的光明·太虚
  神鼎諲禅师·惠洪
  佛说七知经·佚名
  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卷之中·元照
  卷第四十·白岩净符
  华严金师子章一卷·法藏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七十三回 见小姐父母身安·陈端生

    第十九卷第七十三回见小姐父母身安诗曰:明良一德际唐虞,纶垂恩帝曰俞。降有书歌宴乐,婉求肇化问刑于。椿萱堂上欣偕老,兰桂阶前喜耦俱。自是德门多福庇,名高阀阅震皇畿。终朝握管意何为,藉以消闲玩意儿。每到忙时常搁笔,得

  • 巻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元音遗响卷七      元 胡布 撰五言絶句子夜变歌【十首】劈碎短竹笻谁能居山峰峰生山中央磊磈刺心胷其二打杀双鸳鸯催死到白头白头不肯飞守分合当休其三相思如江水东流不向西东流有回转相思见归时

  • 詹玉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詹玉(生卒年不详)字可大,号天游,江西人。至元间历除翰林应奉、集贤学士,为桑哥党羽。桑歌败,为崔劾罢(见《元史。崔传》)。有《天游词》一卷。 ●齐天乐 送童瓮天兵后归杭 詹玉 相逢唤醒京华梦,吴尘暗斑吟发。 倚担评

  • 卷六·朱熹

    <史部,史评类,御批资治通监纲目>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卷六 【起庚申汉宣帝神爵元年尽庚子汉成帝阳朔四年】凡四十一年 【庚申】神爵元年春正月帝如甘泉郊泰畤三月如河东祠后土遣

  • 卷之二百四十一·佚名

      康熙四十九年。庚寅。春。正月。丁卯朔。上诣堂子行礼。还宫。拜神毕。率诸王、贝勒、贝子、公内大臣、大学士、侍卫等、诣皇太后宫、行礼。御殿。王以下、文武各官、外藩王、及使臣等、上表朝贺。停止筵宴。 

  • 二百六十一 上谕著内务府总管查库存变色之纱·佚名

    雍正二年五月十三日 奏事太监刘玉、张玉柱传旨:每年花费若干万两钱粮织的纱,库中官员并未妥善收藏,以致变色,将此著交内务府总管去查。变色之纱,若系三五年之内者,著参奏。钦此。 [译自内务府满文上传档]

  • 卷七·鄂尔泰

    钦定四库全书国朝宫史卷七典礼三礼仪下慈宁宫筵宴仪?遇皇太后圣夀及元旦诸庆典慈宁宫筵宴前期礼部疏请得旨徧布诸司供备内务府奏请钦命进爵命妇尚膳内管领具御馔宴席诸王进馔筵牲酒届日黎明内銮仪卫设皇太后仪驾卤簿

  • 卷一百八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八十兵考【二】禁卫兵【臣】等谨案自古天子端居法宫必有期门羽林之士环卫而拥护是故周庐千列执戟百重入守禁廷出司警跸职綦重矣周礼太宰所属宫正掌宫中之官府宫伯掌王公之士庶子各辨其

  • 钦定南巡盛典卷八十九·高晋

    奏议【臣】等谨按刘勰有云唐虞之世敷奏以言奏者进也言敷于下情达于上也帝王圣神广运涣号聿颁于时百尔臣工祗服训词敷陈政要故在上者莫不有以进考夫为治之説而为之试其言以要其功至若时届省方鸿仪懋举礼俗政事教治诸大

  • 卷之十六·佚名

    尚穆王二十年,定下庫理座所朝覲禁制。朝覲之時,不許襲袷罩衣併用罩大帶【俗呼湏具惠帶】、着小袖襯衣;又穿夏衣之時,不許着袷罩襯衣;正在位時,不許搧扇子并咳揚聲、擦洟作聲;又宁位未収之時,不許著皮襪及半襪;又不許侵過人座;又

  • 晏子死景公驰哭往哭哀毕而去第十六·晏婴

    景公游于菑,闻晏子死,公乘侈舆服繁驵驱之。而因为迟,下车而趋;知不若车之速,则又乘。比至于国者,四下而趋,行哭而往,伏尸而号,曰:“子大夫日夜责寡人,不遗尺寸,寡人犹且淫泆而不收,怨罪重积于百姓。令天降祸于齐,不加于寡人,而加于夫

  • 孟子集编卷十三·真德秀

    宋 真德秀 撰尽心章句上【凡四十六章】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性则心之所具之理而天又理之所从以出者也人有是心莫非全体然不穷理则有所蔽而无以尽乎此心之量故

  • 卷十·易祓

    钦定四库全书周官总义卷十     宋 易祓 撰旅师掌聚野之耡粟屋粟闲粟而用之闲粟即甸地闲田所出之粟以质剂致民平颁其兴积施其惠散其利而均其政令行之以王命则谓之施惠行之以有司之常法则谓之散利无多寡不均之患

  • 第二十五卷·佚名

    广大明王摩尼曼拏罗品第五十三世尊若苾刍苾刍尼族姓男族姓女。乐见观世音净妙身者。清洁洗浴以香涂身。着净衣服食酥乳酪饭。戴七仙人其身各长一把量等。当用金作或白栴檀木作。或以银作纯金庄饰置于坛中如法供养。广

  • 佛说守护大千国土经卷上·佚名

        西天北印度乌填曩国帝释宫寺传法大师三藏沙门赐紫臣施护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王舍城鹫峰山南面佛境界大树林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其名曰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诃目乾连。尊者摩诃迦叶尊者

  • 分灯录后序·朱时恩

    唐世豪杰之士皆去而主法席。非但儒门淡泊。收拾不住也。当其时。内而妖牝雄貂。外则叛藩悍将。皆手悬富贵以鼻息笼天下士。士之无识者争趋焉。顾可以笯龙槛象乎。赵州临济诸人皆具王侯将相之才而息心归佛。大机大用杀

  • 世载堂杂忆·刘成禺

    刘禺生著,钱实甫整理。本书为作者晚年回忆往事所写杂记。篇幅长短不一,惟以亲身闻见为主。所记多为清末民国人物轶事和典章文物考证,间有内幕材料披露,可补史乘之不足。然因记忆力之限制,记述常有讹误。中华书局1960

  • 地之子·台静农

    短篇小说集,台静农作,收入《地之子》 中的小说有14篇,正如鲁迅所说:“在争写着恋爱的悲欢,都会的明暗的那时候,能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的,也没有更多、更勤于这作者的了。”作者从民间取材,以朴实而略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