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元三书简评上
──三十一年七月在北碚作──
贞元三书,可为这一系成熟的思想,成功的著述,但不必是普遍最善的。以从别种学系上看,尚可有别种胜义。在这一系,便是孔、孟学曾摄取佛学成为宋儒理学的一派,今再摄取希腊到近代欧洲哲学成为新理学。所以、这三部书的总根,只在新理学一书内。新理学十章的第一是哲学的哲学;二至四是自然科学的哲学;五至十是社会科学的哲学,亦可云后二章是宗教哲学。
把程、朱的理,看成抽象的名理,乃从柏拉图氏的“观念论”──理型而来。理与气二元并重,则亚里斯多德为近。然孔子之“天生德于予”,及孟子之“万物皆备于我”等,孔孟之道,都以统一的“宇宙整体精神”为根极,并非以非气之理,与非理之气为二本的。由此,宋、明儒的陆、王心学派,反于孔、孟为较契,而朱被斥支离不是无因的。即朱亦说心具众理而应万事,惟心无对心之理是太极,物物一太极,毋宁说新理学第十章所谓圣人的心即宇宙的心。这种唯心论,反是孔孟的正宗。三书直提及佛语处不多,有许多佛义已为儒、道通用的,尽在儒语、道语内取之,故必要借用及的几句,亦但借用便了。然谓:
道家之圣人,及上章所说宗教所说中之圣人,不能有用于社会。凡人没有能离开社会者,即令遁迹深山,自耕自食,亦不能说是离开社会。和尚之出家,亦只是出“家”,只是离开社会中之一种组织,而不是离开社会。如真无社会,则虽有山而不能入,有地亦不能耕,更亦无庙可住。道家及佛家之圣人,不能离开社会而又不能有用于社会;如人人俱如此,则即无社会,所以此是行不通亦说不通底。宋明道学家说二氏中人自私,正是就此点说。
这种批评,在人类的、或儒家的观点上,似乎可如此说;但其实是不然的。因为佛、道、或他教,是有“法界众生”、或“道”、或“神”之立场的,所以可“超人类”的;其尚处人间时,当然也与人群相利益,并非自私。及其已达“超人界”时,,则非限人类,或是更公更广的。
照新理学的系统,可作成这样一个图:
┌─阳──┬─────成 理─┐ │ │ : │ (宇宙) │ └─────盛 道 ├──物──┼─动物(心)──人──社会 : │ │ “─────衰 气─┘ │ │ └─阴──┴─────毁
今要用佛法的系统,略为比较批判,合成另一图:
┌真如─┬(超人)┌理(假理)─┐(宇宙) │ 法界┤ │道心──┤ └物──动物──人──社会│ └正智 │ └气(实事) (色)(心) │ 出世…│……世间 │ │ 科学──────────┤ │ 汉儒────────────┤ │ 新理学──────────────┤ │ 程朱─────────────────┤ │ 陆王───────────────────┤ │ 老庄─────────────────────┤ 佛法─────┴────────────────────────┘
这是依佛法来衡量“新理学”及诸家学术之高下的,科学只齐色法的物为最低;汉儒齐气与物间;而新理学及希腊柏、亚哲学等正齐理气二元;程、朱又较高至理气二元与道心的心之间;陆、王正齐道心之心,孔、孟之高度亦至于此;老、庄则高齐道心之道。道即混沌,亦即根本无明,故世间以老庄为最高。陆、王、老、庄皆已超人入天,过此则出世佛法矣。佛法通世出世间,世间法或共道儒、哲、科,出世法则不共。
道是无明缘行,道心是行缘识,理气是识缘名色之名色;故程、朱正在识缘名色间。又道即有为诸行,有为诸行分假理──多数等分位──、实事──心色等法体──,即是理气。以之演生万有,如下图:
┌─假理────┐ 有为诸行┤ “─色 ├物──生物──动物──人 └─实事┤ │ └─心─┘───────┘
新理学似未知高于理学二元之道心,故不以程、朱“总理事的心”为然,由此更不信陆、王心学;而错以老、庄的道是与理对立之气,殊不知老、庄的道是理气浑,没有对立而又能为理气对立之本,所以混沌而无明也。卅一、七、十五日,在北碚镇。(见海刊廿三卷八九期合刊)
猜你喜欢 宗镜录卷第七十三·延寿 成唯识论述记卷第九(末)·窥基 卷第二十一·费隐通容 卷十四·佚名 卷一百八十四·佚名 林野奇禪師語錄卷第二·通奇 卷第七·行策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五·佚名 缁门警训卷第六·如卺 第九品 神足分别·佚名 正法华经卷第四·佚名 卷五十七·佚名 卷二·印光 大乘百福相经全文·佚名 天童和尚辟妄救略说目录·密云圆悟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