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慈宗的名义

──二十五年四月在奉化雪窦寺讲───

“慈宗”,就是“弥勒宗”。梵语弥勒,此译为慈氏,依据慈氏为宗,乃立“慈宗”的名义。民国十二年元旦,我在武昌佛学院,选集瑜伽真实义品以明其境,菩萨戒本以轨其行,弥勒上生经以明其果,叫做慈宗三要。在叙文有几句话:“远稽乾竺,仰慈氏之德风;迩征大唐,续慈恩之芳焰;归宗有在,故曰慈宗”。是定这个慈宗名义的缘起。在平常看起来,慈宗似乎就是慈恩宗,其实不然,慈恩宗是唐高宗皇帝建大慈恩寺于陕西长安,时玄奘三藏大宏新译经论,高宗请玄奘法师住持大慈恩寺,其高足窥基法师继起,都称慈恩大师;主弘法相唯识教观,此慈恩宗之所由立名也。但与慈宗虽不无小异,亦实有密切关系,然慈宗最重要者在宗奉慈氏菩萨,以上生内院,比如念阿弥陀佛以求生极乐世界,专以阿弥陀佛为宗奉,持名、观想之所念皆在阿弥陀佛,此亦如是,专在慈氏如来。玄奘、窥基法师虽亦生兜率,然习法相唯识者不一定以上生弥勒内院为宗;也有宗慈氏生兜率的不习法相唯识。中国净土初祖庐山慧远大师的师父道安法师,已竟宗奉慈氏宗以求生兜率内院,这是慈恩宗以前早有慈氏宗流行的事实。考求生西方弥陀净土的盛行中国,在唐朝善导大师以后,唐朝以先还是修弥勒宗的特多;如中国唐以前的古像以弥勒为多,后唐以后才雕刻弥陀或西方三圣像,所以现在依慈氏为宗的慈宗渊源甚古。法相唯识教观,都依慈氏为根本。故慈宗可以包括慈恩宗;慈恩宗则不能该括慈宗。今慈宗三要乃举其最宗要的三种,已备经律论三藏:真实义品明教理、属论,菩萨戒本轨行持、属律,上生经修证上生果、属经。再推而广之,则唯识宗所依的六经十一论──华严经、解深密经、厚严经、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大乘阿毗达摩经,十一论谓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论、显扬圣教论、辨中边论、成唯识论、百法明门论、唯识二十论、集论、杂集论、摄大乘论及观所缘缘等──,慈氏菩萨所说金刚经论、现观庄严论等法性经论,以及经、律、论三藏中之宣说慈氏行果者,都是慈宗的法藏。然这还不过就慈宗的主体上说,若依全体广用来说:凡本师释迦牟尼佛所宏扬的法门,教化之生类,都付嘱慈氏菩萨。在各种经律上也都讲到弥勒菩萨的因缘:如无量寿经中,佛以弥陀净土付嘱弥勒菩萨宣扬;禅宗的初祖迦叶尊者,也肩持释迦佛衣入定鸡足山,以待弥勒当来下生成佛时候出来交付。所以,凡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所称大小性相显密禅净等法门,皆为当来下生弥勒佛所承前启后的慈氏宗之所宗;现在一切五乘、三乘、大乘性相显密的佛法,都是弥勒菩萨所担当宣扬的佛法,由是融摄各宗派以慈氏为大归依处。观察古今流传世界之佛法,在印度流行有三个五百年不同:初五百年三乘或小乘的佛法,现在流行世上是锡兰缅甸暹罗等处。第二五百年,龙树、马鸣、无著、天亲等出世,将佛灭后隐没的大乘佛法发扬光大出来;即现今流行中国、日本、朝鲜等者皆是。笫三五百年,显密大乘并行而密宗独盛的时候;今流行西藏、西康、青海、蒙古之佛教,皆是。此诸佛法皆应各时各地之机宜而差别;溯其根源,都从释迦佛大圆觉海之所流出,而皆会于一生补处慈氏菩萨为承前启后之总枢。如是观察随机摄化的佛法,皆可得证无上菩提之果;而向来宗派的区别,也可不须执定的是一非余了。由是以观一切佛法,可分三类:一、为世出世间共修之五乘法,二、为出世共修之三乘法,第三、为不共大乘法。一大乘法于其偏胜又可分境、行、果三,其实仍是互摄互涵的:例如真实义门理境,其中也有所修法空观及四摄六度等行,由行趣证离言法性,终得涅槃菩萨妙果。菩萨戒本注重于行,但是也有境与果的意义,先观境、发大菩提心,才修菩提戒行,行满自然得果。弥勒上生经属于得果,然慈氏之现在一生补处果、当来究竟佛果,也莫不由自证离言之理境,而方便设立教化有情之内院净土使上生者得不退菩萨果位,亦由修行以成。经云:于释迦法中发菩提心者,行十善者,皆得往生兜率净土。依境起行,由行趣果,虽然互相通摄,也有各各特殊处以分齐限;大略可分五乘、三乘、一乘,及一乘的境、行、果的区别。也有经论可为共不共佛法总纲要之概论者,慈宗即以此共不共法总明一切佛法义理浅深之意旨,故慈宗就是一切佛法的总枢机。也就是从释迦佛大圆觉海中,流布于世上以度生成佛之佛法全体大用、皆会归宗依于当来下生慈氏佛,谓之曰慈宗也。(智定记)(见海刊十七卷第六期)(附注)此文原为“兜率净土与十方净土之比观”的第四节,今离出独立,题目仍旧。

 


猜你喜欢
  第二十九卷·佚名
  卷九·佚名
  嘱累品第十二·佚名
  卷三·佚名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三·欧阳竟无
  佛说佛名经卷第十六·佚名
  卷五十七·佚名
  卷第十三·佚名
  入就瑞白禪師語錄卷之十八·明雪
  佛说水沫所漂经·佚名
  利养品第十三·佚名
  阿毗昙甘露味论 卷上·佚名
  法幢远禅师语录·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六十二·唐慧琳
  电唁蒋作宾·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慶芝堂詩集卷三·戴亨

    瀋陽戴亨通乾撰 五言古詩一 ◆五言古詩一◆ 雜詠 感懷 擬古 古意 都門冬夜 春望 秋懷 母病 鴻濛 訓士吟 讀書偶得七首 贈陳進士憲圖 贈戴進士通乾 述懷六首 和程侍御四首 夢王貢九 夢楊澍三 雨後陳道機招飲環翠亭

  • 卷十一·陈师道

    钦定四库全书 后山诗注卷十一 宋 陈师道 撰 任 渊 注 和寇十一同登寺山 度暑无好怀凭危略幽致衣冠蔚如林从我才一二兹山昔深登岁月谁得记尚有名胜流不与金石悴孰知千载後我与子复至【老杜诗南陌既留欢此山亦深登

  • 卷一·钱子正

    钦定四库全书三华集卷一明 钱子正 撰绿苔轩集一古人之为诗非汲汲为欲传后而为之也或古今事物之臧否或风俗习尚之淳漓或卉木防鱼之细山林沼沚之幽凡触于目而动之于心自然发之于诗而托之于笔至或激扬振导而有益于学者

  • 卷七十四·吴之振

    <集部,总集类,宋诗钞钦定四库全书宋诗钞卷七十四内阁中书舍人吴之振编杨万里南海集钞庚子正月五日晓过大皋渡雾外江山看不真只凭鷄犬认前村渡船满板霜如雪印我青鞋第一痕危沙崩岸欲侵墙直下清江百尺强过了笋舆元未觉

  • 志第十八 地理一·刘昫

    王者司牧黎元,方制天下。列井田而底职贡,分县道以控华夷。虽《皇坟》、《帝典》之殊涂,《禹贡》、《周官》之异制,其于建侯胙土 ,颁瑞剖符,外凑百蛮,内亲九牧,古之元首,咸有意焉。然子弟受封,周室竟贻于衰削;郡县为理,秦人不免于

  • 七三四 寄谕各省督抚留心查办外间流传剧本·佚名

    七三四 寄谕各省督抚留心查办外间流传剧本乾隆四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大学士 公阿<桂>、尚书 额驸 公福<隆安>字寄各省督抚,乾隆四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奉上谕:前因外间流传剧本,如明季国初之事,有关涉本朝字句,亦未必无

  • 侯莫陈悦传·令狐德棻

    侯莫陈悦,少年时跟随父亲任驼牛都尉,在西河长大,喜欢打猎,善于骑马射箭。适逢牧民作乱,就投奔尔朱荣。尔朱荣引荐他担任府长流参军,后升任大都督。魏孝庄帝初年,被任命为征西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封柏人县侯,食邑五百户。尔朱天

  • 谕旨·郭琇

    乾隆三十七年十月二十八日奉 上谕国史馆进呈新纂明珠列传内所列郭琇纠参各欵胪采不全於核实纪载之义未合明珠在康熙年间身为大学士柄用有年乃竟不克自终渐至植党营私市恩通赂势焰熏灼物议沸腾 皇祖叠申 诫谕期得以恩

  • 卷五·佚名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御选明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臣奏议卷五乞取囘中官王敬疏【成化十八年】 王 恕臣始为朝廷轸念淮扬苏松等处地方饥荒军民流亡恐臣等奉命不谨莫能区画赈贷以致失所特遣近臣齎内帑钱物远

  • 读论语劄记卷上·李光地

    大学士李光地撰学而篇子曰学而时习之章学字先儒兼知行言愚谓古人所以为学者诗书礼乐四术而已诗书未便是目前行处讲贯而思维之可也若礼乐则亲其事习其节日用之间不可斯须去者便是践行处也时习则贯通於心而复体验於身自

  • 卷十二·黄道周

    钦定四库全书榕坛问业卷十二明 黄道周 撰秋仲之二日为榕坛正防吕而德兄弟为政衣冠之集四十八人谒夫子及晦翁毕分札敷坐某举杨贞复云人心本虗才一着物便不得其正不正便不在不在时虽视听饮食亦不复知即云知视听饮食亦

  • 卷四·杨于庭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质疑卷四明 杨于庭 撰闵公不书即位公谷以为继弑君者是也必以为内无所承上不请命者则胡氏之迂也齐仲孙来仲孙不名嘉之也何嘉乎齐桓乘鲁乱有窥鲁之心而仲孙劝以务宁鲁难亲有礼圣人以是为能存鲁也故嘉

  • 第10章 雍也篇第六(1)·孔子

    6·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译文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担任一个地方的长官。”名家注解张居正注:“盖仲弓为人宽洪简重,惟宽洪则不失之苛刻,而有容物之量,惟简重则不失之琐碎,而得临下之体,故孔子称之。昔皋陶称帝舜临

  • 第十 谋篇 1·王诩

    【原文】为人凡谋有道①,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②。审得其情,乃立三仪③。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④,以生奇。奇不知其所拥,始于古之所从。故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⑤,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

  • 北山酒经·朱肱

    3卷。北宋朱翼中著。朱翼中,名肱,字翼中,号大隐。《北山酒经》卷上是有关酒的总论,卷中介绍制曲法,卷下介绍酿酒法。本书是研究中国古代酿酒手工业史和科技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卷上简述中国的制酒史和饮酒史。提出“天之命

  • 搜神记·佚名

    不著撰人。六卷。卷首有儒氏、释氏、道教源流。全书计收玉皇上帝、玄天上帝、观世音、蒋武帝、广平神翁、天妃等一百五十位神号以上。元代有《搜神广记》前后集,有像,是书引首亦云有像,而实际则无之,殆因《搜神广记》

  • 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佚名

    后汉安息国优婆塞安玄共严佛调译,说欲断生死趣,度世道者,当念却十二因缘事。

  • 白伞盖大佛顶王最胜无比大威德金刚无碍大道场陀罗尼念诵法要·佚名

    白伞盖大佛顶王最胜无比大威德金刚无碍大道场陀罗尼念诵法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