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顾贞观

顾贞观字华峰,号梁汾,江苏无锡人。康熙丙午(一六六六)顺天举人,擢秘书院典籍。戊申(一六六八)丁外艰归。丙辰(一六七六)复入京,馆纳兰相国家,与相国子性德交契。甲子(一六八四)还里,构积书岩,读书终老。善填词,与吴江吴兆骞交尤笃。兆骞以顺治丁酉(一六五七)科场案谪戍宁古塔,贞观为求援於性德,未即许,贞观作《金缕曲》二阕以寄兆骞,性德见之泣下,为言於其父明珠,兆骞遂得生还云。贞观生於明崇祯十年(一六三七),至康熙五十三年(一七一四)卒。著有《积书岩集》及《弹指词》等书。贞观尝云:“吾词独不落宋人圈■〈衤贵〉,可信必传。”尝见谢康乐春草池塘梦中句,曰:“吾於词曾至此境。”昔弥勒弹指,楼阁门开,善才即见百千万亿弥勒化身。贞观以斯名集,殆自示其苦心孤诣,超神入化处。同时有摧其新词至朝鲜者,馆人窃诵马。翼日儒服者八人来谒,同声乞词,尽以畀之。后日必一至,备致款曲礼仪,坚恳将来片语单辞,必为邮寄。(《赌洛弹指词序》)朱孝臧题其词集云:“雲海约,明镜已秋霜。但愿生还吴季子,何曾形秽汉田郎?归老有■〈纟卢〉塘。”(《彊村语业》卷三)竹坨、迦陵而外,贞观固亦当日一大作手也。

○青玉案

天然一帧荆关画,谁打稿,斜阳下?历历水残山剩也!乱鸦千点,落鸿孤咽,中有渔樵话。登临我亦悲秋者,向蔓草平原泪盈把。自古有情终不化。青娥冢上,东风野火,烧出鸳鸯瓦。

○石州慢

〔御河为漕艘所阻〕

一月长河,奈阻崎临,玉京犹隔。满身风露,夜寒谁问,担舷孤客?不如归去,从教锦缆牙樯,钓丝莫负秋江碧。何事访支机?悔乘槎踪迹。凄绝!无端阅遍,战垒遗屯,邮亭败壁。只得几行宫柳,似曾相识。琵琶响断,那须月落回船,曲终始下青衫滴。晓镜待重看,有霜华堪织。

【评】谭献曰:贫士失职。(《箧中词》一)

○南乡子

〔寿衣〕

嚓泪夜鸿惊,(一作《一鸣》)叶满阶除欲二更。一派西风吹不断,秋声,中有深闺万里情。片石於冰,雨袖霜华旋欲凝。(一作《廊上月华明,廊下霜华结渐成。》)今夜戍楼归梦里,分明,纤手频阿带月迎。(一作《人在回廊曲处迎》。)

【评】谭献曰:清空若拭。(《箧中词》一)

○夜行船

〔郁孤台〕

为问郁然孤峙者,有谁来雪天月夜?五岭南横,七闽东距,终古江山如画。百感茫茫交集也!忄詹忘归夕阳西挂。尔许雄心,无端客泪,一十八滩流下。

○金缕曲二首

〔寄吴汉槎宁古塔,以词代书,丙辰冬寓京师千佛寺冰雪中作。〕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轮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彀?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宿昔齐名非忝窳,试看杜陵消瘦,会不减夜郎亻孱愁。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从君剖。兄生辛未吾丁丑。共些时冰霜摧折,早衰薄柳。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言不尽,观顿首。

二词容若见之,为泣下数行,曰:“河梁生别之时,山阳死友之传,得此而三。此事三千六百日中,弟当以身任之,不俟兄再嘱也。”余曰:《人寿几何?请以五载为期。》悉之太传,亦蒙见许,而汉槎果以辛酉入关矣。附书志感,兼志痛云。

○〔本事〕

康熙初,吴汉槎兆骞谪戍宁古塔,其友顾贞观华峰馆於纳兰太傅家,寄吴《金缕曲》云云,太传之子成容若见之,泣曰:“河梁生别之诗,山阳死友之传,得此而三。此事三千六百日中,我当以身任之。”华峰曰:“人寿几何?公子乃以十载为期耶?”太传闻之,竟为道地,而汉槎生入玉门关矣。顾生名永者咏其事云:“金栏仅使无良友,关塞终当老健儿。”说华峰之救吴季子也,太传方宴客,手巨觥谓曰:“若饮满,为救汉槎。”华峰素不饮,至是一吸而尽。太传笑曰:“余直戏耳。即不饮,余岂不救汉槎耶?虽然,何其壮也!”呜呼!公子能文,良朋爱友,太传怜才,真一时佳话。(袁枚《随园诗话》)容若寄梁汾《金缕曲》有云:“绝塞生还吴季子,算眼前此外皆闲事。”盖指此也。汉槎既入关,过容若所,见斋壁大书“顾梁汾为吴汉槎屈膝处”,不禁大恸云。昔人交谊之重如此!(梁令娴《艺术馆词选》)

【评】谭献曰:使人增朋友之重,可以兴矣!(《箧中词》一)陈廷焯曰:华峰《轴新郎》两关,只如家常说话,而痛快淋漓,宛转反覆,两人心迹,一一如见,虽非正声,亦千秋绝调也!又曰:二词纯以性情结撰而成,悲之深,慰之至,丁宁告戒,无一字从肺腑流出,可以泣鬼神矣!(《白雨斋词话》卷三)

右顾贞观词六首,录自《弹指词》。

【集评】杜诏曰:弹指与竹坨、迦陵将名。迦陵之词,横放杰出,大都出自苏、辛,卒非词家本色。竹坨神明乎姜、史,刻削隽永,本朝作者虽多,草有过焉者。若弹指则极情之致,出入南北两宋,而奄有众长,词之集大成者也。(《弹指词序》)陈廷焯曰:顾华峰词,全以情胜,是高人一著处。至其用笔,亦甚圆朗,然不悟沈郁之妙,终非上乘。(《白雨斋词话》卷三)

猜你喜欢
  卷三百三十一·彭定求
  序·李渔
  卷二十四·馀编二·冯金伯
  丙卷·梁启超
  宋词三百首(5)·朱祖谋
  卷508 ·佚名
  卷十·沈德潜
  天台续集卷上·李庚
  卷四百四十四·陈廷敬
  卷七百八十九·佚名
  卷四百二十·佚名
  卷二百四十六·佚名
  卷一百四十五·佚名
  御选明诗卷四十六·康熙
  卷七·张宪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康节先生伊川击壤集后序·邵雍

    康节先生伊川击壤集後序 圣人不作而士溺於成俗忽不自知日入於卑近有能奋然拔起追古人於数千百年之上独与之为徒者传所谓豪杰之士康节先生是巳先生之学以先天地为宗以皇极经世为业揭而为图萃而成书其论世尚友乃直以尧

  • 第十三出至第二十四出·柯丹邱

    第十三出 遣仆 【出队子】[外上]追思前事,追思前事,心下如同理乱丝。虽然颇颇有家私,争奈年高无后嗣,怎不教人日夕怨咨!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当初本欲招赘王十朋为婿,谁知我那婆子嫌贫爱富,定要嫁在孙家。我女不从,因此变作

  • 嵗时杂咏巻六·蒲积中

    宋 蒲积中 编人日【今诗】惠州人日二首蘓 轼晓雨暗人日春愁连上元水生挑菜渚烟湿落梅村小市人归尽孤舟鹤踏翻总堪慰寂寞渔火乱黄昏北渚集羣鹭新年何所之尽归乔木寺分占结巢枝生物防有役谋身各及时何当禁毕弋看引雪

  • 卷八百七十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八百七十三李兼题洛阳县壁【李果迁洛阳令民吏畏服时有李兼夜闻衢中有人语曰李令正人此中不可久居启门视之寂无影响方知其妖兼遂书其壁云云】猾吏畏服县妖破胆好録政声闻於御览杜兼题书卷後语

  • 志第十三 仪卫·欧阳修

    唐制,天子居曰“衙”,行曰“驾”,皆有卫有严。羽葆、华盖、旌旗、罕毕、车马之众盛矣,皆安徐而不哗。其人君举动必以扇,出入则撞钟,庭设乐宫,道路有卤簿、鼓吹。礼官百司必备物而后动,盖所以为慎重也。故慎重则尊严,尊严则肃恭

  • 卷四十·五代(前后蜀)·蒋一葵

    【王后主衍】 〔字化源。建幼子,小徐妃生也。建闻成都徐氏二女并有国色,纳后宫,姊为淑妃,妹为贵妃。衍继位,册贵妃为太后,淑妃为太妃。衍好私行,往往宿于娼家酒楼。索笔题曰:“王一来去。”恐人识之,乃禁

  • 庾质传·魏徵

    庾质,字行修。 小时候就聪明、敏锐,有远大的志向。 八岁能背诵梁世祖的《玄览》、《言志》等十篇赋,被授予童子郎。 仕北周任齐炀王的记室。 开皇元年(581)授为奉朝请,做过鄢陵县令,后升为陇州司马。 大业(605~617)初年,被授

  • 唐纪五十六 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中之下元和十二年(丁酉、817)·司马光

    唐纪五十六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丁酉,公元817年) [1]春,正月,甲申,贬袁滋为抚州刺史。 [1]春季,正月,甲申(二十四日),宪宗将袁滋贬为抚州刺史。 李至唐州,军中承丧败之余,士卒皆惮战,知之,有出迓者,谓之曰:“天子知柔懦,能忍耻,故使来拊循

  • 三十三年(下)·佚名

    秋七月7月1日○朔壬寅,上在貞陵洞行宮。○承政院、弘文館問安,傳曰:「知道。」藥房提調等問安答曰:「知道。」大臣及東西班二品以上。六曹堂上問安,答曰:「知道。」○禮曹啓曰:「因政院,啓辭,諸唐官來弔時,受弔應行諸事,令禮文官

  • 十五年·佚名

    (乙亥)十五年清嘉慶二十年春正月1月1日○丁亥朔,行陳賀于仁政殿,權停例也。頒敎文若曰:躋慈齡於大耋,慶曠簡編,擧縟禮於元正,歡溢區宇。追先王考,廣八方恩。恭惟孝康慈禧貞宣徽穆惠嬪邸下,京室之嬪,聖人之母。昔閟宮四重騰頌,珩珮

  • 卷第二·董仲舒

    竹林第三春秋之常辞也,不予夷狄,而予中国为礼,至邲之战,偏然反之,何也?”曰:“春秋无通辞,从变而移,今晋变而为夷狄,楚变而为君子,故移其辞以从其事。夫庄王之舍郑,有可贵之美,晋人不知其善,而欲击之,所救已解,如挑与之战,此无善善之心

  • 更法第一·商鞅

    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 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 长,臣之行也。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 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

  • 卷二百一十六·佚名

    △初分难信解品第三十四之三十五善现,无性空清净故布施波罗蜜多清净。布施波罗蜜多清净故一切智智清净。何以故?若无性空清净。若布施波罗蜜多清净。若一切智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无性空清净故净戒安忍精进静

  • 注四十二章经序·佚名

    宋真宗皇帝制  夫至真不宰。岂隔于含灵。群动无明。自迷于正觉。是以慈悲之上圣。因谈归救之妙门。接物而利生。随机而演教。布法云而润物。揭智炬以烛幽。示忘言之言。为无说之说。四十二章经者。盖能仁训戒之辞也

  • 一贯别传目录·吹万广真

       卷之一    儒宗       伏羲八卦原  伏羲六十四封原  乾道变化  利贞  复其见  心乎  艮其皆   其人  故神无方 无体  百姓日用  鲜矣(上无喝斥)  大学之道章    天命全

  • 崧庵集·李处权

    宋诗别集。李处权撰。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卷40注其《送二十兄还镇江》诗称:李处权“有《崧庵集》,宣和间与陈叔易、朱希真以诗名”。明代焦竑《国史经籍志》载其《崧庵集》10卷,其余诸家书目均未著录。其集久无传本,

  • 婴童百问·鲁伯嗣

    儿科著作。10卷。明·鲁伯嗣学著。刊于1542年。其内容卷一载初生儿护养、小儿脉法、变蒸、脐风、五脏病证;卷二载抽搐、急慢惊风、惊痫;卷三载五硬、五软、夜啼证; 卷四载胎疾、解颅及五官科诸病; 卷五载五迟、腹胀、

  • 观所缘缘论·陈那

    全一卷。陈那作,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本论有诸译本,如汉译藏经中陈代真谛所译之无相思尘论一卷、西藏藏经丹珠尔经疏部第九十五函之第四观所缘(偈)与第五之观所缘注等。如西藏译、玄奘译本所示,本论之偈文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