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大乘智印经卷第二

西天三藏宝法大师赐紫沙门智吉祥等奉 诏译

  尔时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若身若心所获功德。难修难证亦难悟入。何以故。舍利弗诸佛如来眼观诸色。是识不以色境而动。耳听诸声。是识不以声境而动。鼻嗅诸香。是识不以香境而动。舌尝诸味。是识不以味境而动。身取诸触。是识不以触境而动。所以者何。识智自在。不于外境妄计好丑起爱憎故。舍利弗。诸佛如来意缘诸法。胜智相应了知所观。无生非无生。是得最上无生。寂静非寂静。是得最上寂静。禅定非禅定。是得最上禅定。律仪非律仪。是得最上律仪。戏论非戏论。是离最上戏论。分别非分别。是离最上分别。断灭非断灭。是得最上断灭。舍利弗。诸佛如来凡有所说。离诸虚妄无不真实。义味充饶止息诤论。心相平等离诸异相不平等法。能令闻者除去恶欲。不生邪见离邪思惟。舍利弗。诸佛如来若于所证无去无来。不常不断。非空非有。离见离闻。无大小形。无方圆相。舍利弗。诸佛如来于能证道相性圆满智慧光明。远离异相及非异相。无诸拣择及非拣择。体若金刚无破坏故。用如虚空无取舍故。于胜善法无所爱著。于广大行亦无怖畏。心相空寂离论闻见。舍利弗。诸佛如来于所安住边际胜定。清净圆满。不厌阓闹不乐空寂。于一切时而常游戏。于法非法情器差别悉能了悟。无不如境定力坚固。纵遇恶缘不可破坏。舍利弗。诸佛如来。于诸世间尊贵富饶一切乐境。如梦如幻。如弃遗迹。不依辅相宰官大婆罗门而有所求。是故不为名闻利养之所系缚。舍利弗。诸佛如来或有所闻情非情声。不缘此故而生差别。无差别心亦复远离。舍利弗。诸佛如来于诸所缘决定境相不生胜解。非胜解心亦复远离。舍利弗。诸佛如来于诸时分。不计延促有尽无尽成坏差别。非差别心亦复远离。了知诸法无言无说离去来今。于心心所无有相应无不相应。思惟计念悉皆不生。无有此岸无有彼岸。于诸情器无上中下。深心坚固不可破坏。舍利弗。诸佛如来所有身相。无所动作离诸事业。怨憎违戾信向亲厚。以平等慈隐显不二。由昔因中离无边障修无边行。于诸众生施大悲智真实观察随其所宜具能饶益。令诸有情应自所求欢喜满足。故于所得身相智慧。唯自证知余无所解。于自身色无有齐限与虚空等。无有隐显周遍一切。胜功德力之所庄严。相好圆满无有缺减。于蕴处界中无在无不在。于诸有情所习事业。悉能弃舍。除方便智示现修作。内心清净外色清净。舍利弗。如上所说。皆是如来若身若心。胜善功德庄严之相。周遍平等。若以汝等分别之心。欲见如来胜定任持所有身相。是如来身不可得见。尔时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云何如来色身圆满得名无相。云何智印三摩地周遍平等。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如来身心相  由定智所生

  不假外境牵  识相分别动

  意缘一切法  与身无有异

  离是非差别  所得为最上

  若以小智力  欲见善逝身

  如月印晴空  妄谓水中现

  身相本微妙  复由胜定持

  离长短方圆  无去来住立

  内心寂不动  澄静若虚空

  息泯身心相  自然无所有

  以无所有心  不著香味触

  离诸蕴处界  以此观如来

  如见水中月  虽不得真实

  既离分别心  是亦名为见

  如来智印门  非我独能证

  若大心众生  希求无厌倦

  得最上等持  依此胜定力

  于佛智印门  亦当无所得

  此经所生福  无尽如虚空

  我以方便智  少略而赞说

  十方诸佛土  百千酤胝刹

  满中诸珍宝  若人持供养

  时经无量劫  不如闻是经

  书写或受持  是人所得福

  比前行施者  复倍河沙数

  若人行慈心  饶益诸有情

  不如依此经  悟佛三摩地

  若于众生界  心常行忍辱

  不如弹指顷  修习殊胜定

  其所生功德  犹如须弥山

  将以对微尘  大小莫为比

  若人行精进  勇猛为诸善

  不如闻此经  依教悟其理

  所获诸功德  百千万亿分

  若以共较量  比况不及一

  若人修禅定  安住无量劫

  坐卧若经行  周遍诸佛刹

  不如一时中  闻此经功德

  若于尘沙劫  能修习智慧

  断除烦恼缠  名闻普周遍

  不如刹那时  赞佛智印海

  如以大海水  比较于一滴

  若欲观佛者  须离诸名相

  了知诸法性  非空亦非有

  若但了知空  设如苏部底

  于佛智印门  亦无所悟入

 

  尔时世尊说是偈已。告舍利弗。如我所说。如来智印三摩地法。若诸菩萨能于十方诸佛世界。为欲圆满无碍智慧。应当修学是三昧地。昼夜精进身心安住。而不散乱亦不懈废。舍利弗。如是菩萨摩诃萨。若欲愿见十方世界诸佛国土。一切如来悉皆能见。舍利弗。此三摩地。是菩萨摩诃萨。无量无边最胜法门甚深法眼。而于诸法得无障碍通达了知。无所忘失。是名如来最胜总持陀罗尼门。若诸菩萨心欲圆满一切说相。为欲成就无上菩提微妙体性。应当志心精勤修学。是三摩地智印法门。若诸菩萨随欲远离诸恶业行无诸障碍。成就最上清净之法。以智慧力摧伏怨魔。远离不善诸相平等。如如来智无诸染秽。诸业障尽清净无垢。安住如来究竟智地。能使诸恶一切魔怨。咸皆止息无所退动。觉智明了知彼一切诸众生等。种种分别爱乐境相。善不善业因果差别。了知一切诸众生等。意地微细烦恼结缚。善能知彼解诸有情一切缚法。应当修学如来所说方便最上胜三摩地智印法门。若诸菩萨欲令众生志乐坚固。心欲思惟求无上法。应当精勤修习如是三摩地门。自然成就无上胜法。若诸菩萨意欲宣说诸佛如来应诸有情种种根病对治等法。应当精勤修习如是三摩地门。自然于法分别演说无有障碍。若诸菩萨心欲于彼三乘圣法。分别晓悟真俗谛相甚深法义。应当精勤修习如是三摩地门。自然于法智慧明了不生闇钝。若诸菩萨欲于酤胝百千劫数。了悟生灭幻化不坚。能证诸法真实自性清净解脱。应当精勤修习如是胜三摩地。若诸菩萨欲于生灭十二因缘。无明为始发生业行招集苦报。贪染执著爱欲增盛。假有聚成生死病相。变易无常流转诸趣。于生灭因而自觉悟。应当精勤修习如是胜三摩地。若诸菩萨欲了一切杂类有情。起见造业报相差别。心识明昧正念颠倒异分有情。如实了知根性利钝。方便教示渐令悟入。真实正法住信行地。应当精勤修习如是胜三摩地。若诸菩萨意乐成就诸佛国土。清净业因纯善境界。身心寂静眷属调顺。远离嫉妒憍慢过失亲近恭敬。平等爱乐无怨憎想。应当精勤修习如是胜三摩地。若诸菩萨意欲发萌自身智慧胜妙光明。照曜自他生死黑暗愚痴重障。断三界惑灭诸苦报自在解脱。应当精勤修习如是胜三摩地。若诸菩萨欲知十方所有世界一切有情死此生彼寿命延促。所经长劫及以刹那生灭分限定由先业。招引势力所感如是。自类果报如实了知。前后决定寿命根本。应当精勤修习如是胜三摩地。若诸菩萨欲知声闻及辟支迦菩萨如来。从自因地所行妙行。于四圣谛断灭修证。十二因缘逆顺观察。寂然自觉微妙甚深。十到彼岸清净因行。各各获得究竟果报。应当精勤修习如是胜三摩地。若诸菩萨欲于一切语言音声角论辩捷应时酬对不疏不谬。方便善巧于诸世俗及以胜义。显示明了令人易解。不生疑惑印证决定。应当精勤修习如是胜三摩地。若诸菩萨意欲了知佛法正因。三乘善行方便随顺。根本差别有上中下。称性悟入菩萨因地。渐以熏修植诸善本得如来智。应当精勤修习如是胜三摩地。若诸菩萨意欲成就诸佛如来圆满觉智。不起分别现种种身。以平等慈任运摄受一切有情。令各生起欢喜爱乐。修学菩萨心地行愿。应当精勤修习如是胜三摩地。舍利弗。如我所说三摩地法。是为最胜。如摩尼珠。一切有情凡所乐欲。悉得如意无不满足。舍利弗。若诸菩萨摩诃萨等。得此如来三摩地法。一切所须诸法圣财及微妙行。悉得如意行愿圆满。是故应当精勤修学。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如来所有智  最上更无等

  随性相差别  一切皆能证

  平等智光明  普照诸缚著

  能入智慧门  得无量自在

  智相及智性  能印证诸法

  分别诸善恶  及世俗胜义

  晓了如是法  智慧无有尽

  譬如大明日  光照于三界

  普于诸幽暗  一切皆破坏

  成就平等法  是真实圣智

  一切三摩地  皆从智印出

  名为诸佛种  亦名大摩尼

  利益诸有情  亦如世间人

  有最胜珍宝  财富无有尽

  济诸贫乏者  皆令得充足

  法财施众生  亦复无有尽

  神通及智慧  最胜妙法门

  皆从三摩地  智印宝所生

  譬如诸国土  有大摩尼珠

  诸王皆爱乐  臣佐普护持

  如是摩尼宝  诸宝无有上

  我说智印宝  殊胜最第一

  总持智光明  破坏于诸见

  境界悉明了  远离诸冥暗

  安住寂静心  不分别好丑

  修清净智慧  财法无穷尽

  贪染无所著  无六十二见

  正念悉平等  入甘露法门

  速得如来智  成就相好身

  具足三十二  得最胜菩提

  等一切佛觉  妙智已圆明

  到菩提彼岸  证涅槃自性

  具自他圆满  功德悉成就

  无量无边际  甚深微妙法

  总持陀罗尼  解脱常寂静

  能具足十力  又以大愿海

  布施波罗蜜  持戒及忍辱

  精进与禅定  智慧常坚固

  安住六度中  长时无间断

  无有诸怖畏  离烦恼苦业

  魔罗与眷属  不能得其便

  能引导众生  不舍于正法

  渐入如来家  得游智印门

  能于贤劫中  及十方世界

  一切诸佛会  亲近皆随喜

  是名真佛子  无有能破坏

  若有信解人  能书写此经

  或读诵受持  爱乐广流布

  长时无懈倦  于义味明了

  当知如是经  三世诸佛母

  出生智印宝  如来功德藏

    佛说大乘智印经卷第二

猜你喜欢
  观心论疏卷第一·灌顶
  卷第五·佚名
  答 苇 舫 问·太虚
  卷四十四·彭绍升
  起世经卷第四·佚名
  如幻品第二十九·佚名
  十义书序·知礼
  中边分别论卷上·世亲
  慈品第七·佚名
  四念处卷第三·智顗
  释氏要览卷下·道诚
  顯揚聖教論卷第二十·欧阳竟无
  卷第四十·佚名
  拔陂菩萨经正文·佚名
  卷二十八(元魏三藏法师佛陀扇多译)·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237 ·佚名

    陆游 夜读东京记 海东小胡辜覆冒,敢据神州窃名号 幅员万里宋乾坤,五十一年雠未报。 煌煌艺祖中天业,东都实宅神明雝。 即今犬豕穴宫殿,安得旄头下除扫。 宝玉大弓久不获,臣子义敢忘巨盗。 景

  • 卷103 ·佚名

    葛绍体 和水心先生寄越帅汪焕章得雨韵 步虚影里云環举,精诚上对东皇语。 蓬莱拂槛多飞云,西风吹作人间雨。 田家谁不知公勤,千里欢声公亦闻。 早禾登场晚禾实,公庭如水清无尘。 葛绍体 和袁抱瓮

  • 卷一百十二·冯惟讷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一百十二   明 冯惟讷 撰 陈第五 张正见【字见赜清河东武城人幼好学有清才梁太清初射策高第除邵陵王国常侍梁元帝立拜通直散骑侍郎迁彭泽令属乱避地匡俗山陈武受禅除鄱阳王参军衡阳王长史

  • 列传第一百 窦刘二张杨熊柏·欧阳修

    窦群,字丹列,京兆金城人。父叔向,以诗自名,代宗时,位左拾遗。群兄弟皆擢进士第,独群以处士客隐毘陵。母卒,啮一指置棺中,庐墓次,终丧。从卢庇传啖助《春秋》学,着书数十篇。苏州刺史韦夏卿荐之朝,并表其书,报闻,不召。后夏卿入为京

  • 卷十五·本纪第十五·脱脱

        神宗二   三年春正月癸丑,录唐李氏、周柴氏后。乙卯,诏诸路散青苗钱禁抑配。戊午,判尚书省张方平罢知陈州。   二月壬申,以翰林学士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凡九辞,诏收还敕诰。甲戌,以河州刺史瞎欺丁木征为金

  • 卷十九·连横

    邮传志连横曰:台湾海国也,四面皆水。荒古以来,久不与世接矣。而高山摩汉,平野生云,兽蹄鸟迹之交,为土番盘踞者又不知几千载。夫台与闽、粤比邻,顺风扬帆,克日可至。隋代既镇抚东番,宋人又从而贸易,而皆不隶版图,则以交通未便也。

  • 陕西总督岳钟琪奏折 二、谨慎行事,乞请皇上睿鉴·雍正

      编者按:岳钟琪收到雍正对上两奏折的朱笔批示后,理应回奏表态,但目前对此案又无新的进展可言,才写了曾怀疑张熙与西南少数民族有关,以及搜出二本书籍的事,都是无关紧要的内容,无话找话,应付一下而已。由此可见在封建皇帝氵

  • 卷之一千三百八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蠕蠕传·李延寿

    蠕蠕姓郁久闾氏。始自神元皇帝末年,劫掠的骑兵得到一奴,发际刚和眉毛平齐,忘掉了原来的姓名,他的主人给他取姓叫“木骨闾”。木骨闾是“秃头”的意思。“木骨闾”和“郁久闾”声音近似,所以后世子孙用它作为姓氏。木骨闾已

  • 食货四三·徐松

    宋漕运三【宋会要】神宗熙宁四年二月二十一日,诏:「近借内库钱六十万贯充河东、陕西路折斛钱,宜令于数内先拨三十万贯赴河东,令三司选使臣、军大将差船般至河阳,令京西转运司和雇脚乘或差兵士,转送赴河东路近便州军交纳。如

  • 黄宪昭·周诒春

    黄宪昭 年三十一岁。生于广东。父绍经。业商。已婚。子一。女二。本籍通信处。广东平地大巷高厅。初学于广州某校。光緖二十二年。自费游美。光緖二十七年。入檀香山鄂湖学校。习商业。光緖三十四年。入米苏里大学。

  • 卷五十五·程公说

    <经部,春秋类,春秋分记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分记卷五十五   宋 程公説 撰晋世本第三灵公       成公景公灵公【諡法乱而不损曰灵】【名夷臯襄公子文七年嗣立改元至宣二年遇弑在位一十四年】文公经七年夏四月

  • 卷十五·蔡德晋

    钦定四库全书礼经本义卷十五无锡蔡德晋撰吉礼特牲馈食礼【此士祭祖祢之礼特牲一豕也士祭用三鼎乃以特牲名者牲为主也不曰祭而曰馈食者祭以粢盛为重也孝子养亲曰馈养昏礼妇馈特豚以明妇顺不曰祭而曰馈食事死如生之义也

  • 内篇&middot;逍遥游第一·庄子

    [题解]《逍遥游》以义名篇。“逍遥”是悠然自得、自由自在的意思。“游”是邀游于自然界。《逍遥游》是一篇与惠施辩论的文章。庄子针对惠施的“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的命题和“执一不化”的观点,运

  • 世要论·桓范

    谨案:《隋志&middot;法家》、《世要论》十二卷,魏大司农桓范撰,梁有二十卷,亡。《新唐志》与隋同,《旧唐志》作《代要论》十卷,各书徵引,或称《政要论》,或称《桓范新书》,或称《桓范世论》,或称《桓公世论》,或称《桓子》,或称《

  • 新的唯识论·太虚

      ──九年三月在杭州作 ──  一 新的唯识论发端  二 宇宙的人生的唯识论  三 分析的经验的观察的系统的唯识论  四 转化的变现的缘起的生活的唯识论  五 真理的实性的唯识论  六 悟了的解放的

  • 竹间十日话·郭柏苍

    《竹间十日话》,清郭柏苍辑,光绪丙戌十二年(1886)刊行,计6卷。书中辑录全闽历代遗闻逸事,题材广泛,可补史之阙。全书71万字。主要介绍福建省内历代的遗闻逸事,采录地方文献、乡土掌故。

  • 唐梵两语双注集·佚名

    亦称《梵汉两语对注集》。梵汉词典。唐天竺僧怛多蘖多、波罗瞿那弥舍沙合撰。一卷。专门收录汉译佛典中的音译名词。全书共收音译汉字七百个,下注梵语读音,但未标梵文原文。编排体例与《梵语杂名》基本相同。此书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