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菩提资粮论卷第二

    圣者龙树本 比丘自在释

    大隋南印度三藏达磨笈多译

  问已解释忍波罗蜜。今应说精进波罗蜜。答勇健体相。勇健作业等。是为精进。于中诸菩萨等。从初发心乃至究竟觉场。建立一切菩提分相应身口意善业。此名精进波罗蜜。又复若与诸凡夫及学无学声闻独觉等。不共精进。此名精进波罗蜜。精进有三种。谓身口意。彼身口精进。以心精进而为前行。略说有三种福事。若身与福事相应。是身精进。若口与相应。是口精进。若意与相应。是意精进。又于若自利若利他善中身健行。是身精进。口健行是口精进。意健行是心精进。复有三十二种菩萨精进。谓不断三宝种精进。成熟无量众生精进。摄受无量流转精进无量供养给侍精进。聚集无量善根精进。出生无量精进精进。善说令众生欢喜精进。安隐一切众生精进。随诸众生所作精进。于诸众生中行舍精进。受诸戒学精进忍力调柔精进。出生诸禅那三摩提三摩钵帝精进。满足无著智慧精进。成就四梵行精进。出生五神通精进。以一切佛土功德成已佛土精进。降伏诸魔精进。如法降伏诸外论师精进。满足十力无畏等佛法精进。庄严身口意精进。得度诸有所作精进。害诸烦恼精进。未度者令度。未脱者令脱。未稣息者令稣息。未涅槃者令涅槃精进。聚集百福相资粮精进。摄受一切佛法精进。游无边佛土精进。见无量诸佛精进。此诸精进从大悲出。离身口意故。住不取不舍故。得不举不下故。摄不生不起故。如是等三十二法具足已。精进波罗蜜当得清净满足。此中亦有圣颂。

  彼诸施等波罗蜜  精进之力所成就

  是故精进为根本  诸菩萨等得佛身

  精进方便求菩提  我念精进胜方便

  以其舍离精进已  方便不能作所作

  若唯独有一方便  则无策勤作事业

  所作皆是精进作  是故精进胜方便

  心有巧力为方便  此心从于精进生

  是故诸有所作事  皆以精进为根本

  诸论及以工巧等  具精进故到彼岸

  是故于诸所作中  精进最为成就者

  所有自在及财物  精进之人则能得

  是故诸有安乐事  皆以精进为得因

  以有殊胜精进故  佛于声闻为上首

  是故此之精进力  最为胜因非余行

  胜上精进勇健者  于地地中虽同地

  而彼恒得最胜上  是故常应起精进

  佛在菩提树下时  以精进故觉菩提

  是故精进为根本  得佛身因前已说

  问已略解释精进波罗蜜。今应说禅那波罗蜜。

  答禅那者。有四种禅那。谓有觉有观离生喜乐。游于初禅。无觉无观定生喜乐。游第二禅。离喜行舍念慧受乐。游第三禅灭于苦乐舍念清净不苦不乐。游第四禅。于此四种禅那中。离证声闻独觉地。回向佛地已。得名禅那波罗蜜。诸菩萨有十六种禅那波罗蜜。诸声闻独觉之所无有。何者十六种。谓不取实禅。不著味禅。大悲攀缘禅。三摩地回转禅。起作神通禅心堪能禅。诸三摩钵帝禅。寂静复寂静禅。不可动禅。离恶对禅。入智慧禅。随众生心行禅。三宝种不断禅。不退堕禅。一切法自在禅。破散禅。如是等十六种。是为禅那波罗蜜。不取实禅者。为满足如来禅故。不著味禅者。不贪自乐故。大悲攀缘禅者。示现断诸众生烦恼方便故。三摩地回转禅者。攀缘欲界为缘故。起作神通禅者。欲知一切众生心行故。心堪能禅者。成就心自在智故。诸三摩钵帝禅者。胜出诸色无色界故。寂静复寂静禅者。胜出诸声闻独觉三摩钵帝故。不可动禅者。究竟后边故。离恶对禅者。害诸熏习相续故。入智慧禅者。出诸世间故。随众生心行禅者。度诸众生故。三宝种不断禅者。如来禅无尽故。不退堕禅者。常入定故。一切法自在禅者。诸业满足故(第十六破散禅本阙不解)。又念净。慧净。趣净。惭净。持心希望净。回向菩提净。根净。无依净。不取实净。起作神通净。心堪能净。身远离净。内寂静净。外不行净。有所得见净。无众生无命无人净。三界中不住净。觉分门净。离翳光明净。入智慧净。因果不相违净。业思惟忍净。开胞藏相智净。摄方便前巧净。菩提场障碍净。不著声闻独觉净。安住禅那出生光明净。佛三摩地不散乱净。观自心行净。知诸众生各各根如应说法净(本阙二净)。彼十六种禅那波罗蜜由。此三十二净故得清净。得入如来地。此中有输卢迦。

  若彼十六种  及三十二净

  与禅度相应  是为求菩提

  到禅那彼岸  善知禅那业

  智者五神通  出生不退堕

  诸色无有尽  通达其实性

  亦以胜天眼  普见诸色相

  虽以净天耳  远闻诸音声

  智者通达知  声非可言说

  所有众生心  观其各各相

  诸心犹如幻  了知其自性

  众生宿世住  如实能念知

  诸法无过去  亦知其自性

  往诣俱知土  见土具庄严

  土相如虚空  了知其实性

  众生诸烦恼  皆以乱心生

  是故胜智者  旷修诸禅定

  问所解释禅那波罗蜜者。略说已竟。今应次第说般若波罗蜜。

  答般若波罗蜜者。如前解释。为初资粮中说我今更释其相。如先偈说。

  施戒忍进定  此五种之余

  彼诸波罗蜜  智度之所摄

  此余有四波罗蜜谓巧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等。此四波罗蜜。皆是般若波罗蜜所摄。般若波罗蜜者。若佛世尊于菩提树下。以一念相应智。觉了诸法。是般若波罗蜜。又是无碍相。以无身故。无边相。等虚空故。无等等相。诸法无所得故。远离相。毕竟空故。不可降伏相。无可得故。无句相。无名身故。无聚合相。离来去故。无因相。离作者故。无生相。生无有故。无去至相。离流转故。无散坏相。离前后际故。无染相。不可取故。无戏论相。离诸戏论故。无动相。法界自体故。无起相。不分别故。无量相。离量故。无依止相。依止无有故。无污相。不出生故。不可测相。无边际故。自然相。知诸法自性故。又般若波罗蜜是闻慧相。及正思入。彼闻慧相。有八十种。谓乐欲等。正思入。有三十二种。谓安住奢摩他等。又般若波罗蜜。不与十六种宿住等无明俱。如是等般若波罗蜜相。随量已说。若具说者乃有无量。此般若波罗蜜所摄方便善巧波罗蜜中。有八种善巧。所谓众善巧。界善巧。入善巧。谛善巧。缘生善巧。三世善巧。诸乘善巧。诸法善巧。此中善巧波罗蜜无有边际。又复随于何等生趣。以何等行相。为菩提故。得自增长善根及调伏众生。于彼彼生趣彼彼行中。此一切处凡所应作种种方便。诸大人等所分别说。我今说彼经中微滴之分。若已作今作微少之善。能令多多能令无量。此为方便。不自为己唯为众生。此为方便。唯以陀那令诸波罗蜜满足。此为方便。如是以尸罗摄诸生处。以羼提。庄严身口心为于菩提。以毗梨耶安住精进。以禅那不退于禅。以般若舍离无为。以慈为作依护。以悲不弃流转。以喜能忍不喜乐事。以舍发起诸善。以天眼摄取佛眼。以天耳满足佛耳。以他心智知各各根。以宿住念知三世无碍。以自在通得如来自在通。以入众生心欲知诸行相。已度还入。无染而染舍担更担。无量示量最胜现劣。以方便故涅槃相应而堕在流转。虽行涅槃。不毕竟寂灭。现行四魔。而超过诸魔。达四谛智及观无生。而不入正位。虽行愦闹。而不行顺眠烦恼。虽行远离。而不依身心尽。虽行三界。而于界中不行世谛。虽行于空。而一切时恒求佛法。虽行无为。而不于无为作证。虽行六通。而不尽漏。虽现声闻独觉威仪。而不舍乐欲佛法。如是等巧方便波罗蜜中。所有教化众生方便。彼等方便是菩萨教化巧方便住处应知。此中有输卢迦。

  畜生道中诸苦恼  地狱饿鬼生亦然

  于流转中相应受  众生种种诸过恶

  此等苦聚不能障  于众生处起哀愍

  诸佛便说彼菩萨  一切世间无碍悲

  论中若有善该综  众多别人所作业

  工巧等明及余事  皆以爱语授与之

  戒财闻修寂调等  以此功德摄化他

  摄已复令常相续  胜仙说为住善道

  或现女身化男子  令其调伏而受教

  或现男身化女人  令其调伏而受教

  若不厌于染境乐  愍其无道令入道

  随众生门种种化  极逼恼处亦不舍

  或有信解于无我  及知诸法离自性

  是人未离世间法  但作如此观察转

  于业及果生信顺  而有无边诸苦事

  当于受彼苦果时  不喜诸苦所逼切

  若于声闻出家者  便置安隐寂静处

  或复置于缘觉道  或置十种妙力乘

  令其当得正觉乘  或得寂静及天趣

  若应观察现见果  如其所作正安置

  如是从初至究竟  丈夫难事皆能为

  依彼种种巧方便  舍离一切爱不爱

  此乘诸佛所赞叹  百千功德而庄严

  能生世间极净信  以说胜妙善道故

  于缘觉乘声闻乘  及以天世诸乘中

  皆以十善而成熟  亦于人乘成熟人

  已解释巧方便波罗蜜。我今当说愿波罗蜜。诸菩萨最初有十大愿。所谓供养给侍诸佛无余。是第一大愿。于彼佛所持大正法。摄受正觉普护正教。是第二大愿。诸世界中诸佛出兴。始从住兜率宫乃至退堕。入胎住胎初生出家。证正觉请转法轮入大涅槃。皆往其所受行供养初不舍离。是第三大愿。诸菩萨行旷大无量。不杂诸波罗蜜所摄善净诸地。出生总分别分同相异相共转不共转等诸菩萨行。如实如地道说。修治波罗蜜教诫教授。授已住持。发起出生如是等心。是第四大愿。无余众生界。有色无色有想无想。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三界同入六趣共居。诸生顺去名色所摄。无余众生界皆悉成熟。令入佛法。断除诸趣。安立于一切智智。是第五大愿。无余诸世界旷大无量。若细若粗若横若倒若平住等。同入共居顺去。十方分分犹如帝网。入于分分以智顺行。是第六大愿。一切土即一土。一土即一切土。平等清净无量国土。普皆庄严离诸烦恼。净道具足无量智相。众生充满入佛上妙境界。随众生心示现令其欢喜。是第七大愿。为与诸菩萨同一心故。为不共善根聚集故。为与诸菩萨同一攀缘常不离菩萨平等故。为发起自心入如来威神故。为得不退行神通故。为游行诸世界故。为影到诸大众论故。为自身顺入诸生处故。为具足不思议大乘故。为行菩萨行故。是第八大愿。为升不退转行菩萨行故。为身口意业不空故。即于见时令决定佛法故。为即出一音声时令入智慧故。为即于信时令转烦恼故。为得如大药王身故。为行诸菩萨行故。是第九大愿。为于诸世界中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为于一毛道中及余一切毛道中。皆现出生坐道场转法轮大般涅槃故。为以智慧入佛大境界威神故。为于一切众生界如其深心佛应出时开悟令得寂静而示现故。为正觉一法一切法悉涅槃相故。为出一音声令诸众生心欢喜故。为现大涅槃而不断行力故。为现大智慧地安立诸法故。为以佛境界法智神通普遍诸世界故。是第十大愿。如是等大欲大出生十大愿为首。满此十大愿已。建立菩萨阿僧祇百千余愿。得住菩萨欢喜地。此名愿波罗蜜。已解释愿波罗蜜。我今当说力波罗蜜。此中略说诸菩萨有七种力。谓福报生力。神通力。信力。精进力。念力。三摩提力。般若力。

  福报生力者。如十小象力当一龙象力。十龙象力当一香象力。十香象力当一大香象力。十大香象力当一大力士力。十大力士力当一半那罗延力。十半那罗延力当一那罗延力。十那罗延力当一大那罗延力。十大那罗延力当一过百劫菩萨力。十过百劫菩萨力当一过百千劫菩萨力。十过百千劫菩萨力当一得忍菩萨力。十得忍菩萨力当一最后生菩萨力。住此力已。菩萨即于生时能行七步。十最后生菩萨生时力。乃当菩萨少年时力。菩萨住此力已。趣菩提场成等正觉。得正觉已。以过百千功德力故。成就如来正遍知一种处非处力。如是等十力成就。此名诸佛菩萨及余少分众生福报生力。

  神通力者。谓四神足善修多作已。以此希有神通力故。得调伏诸众生等。彼以希有神力。显现若色若力若住持等。若诸众生。应以此色像得调伏者。即以此色像。于彼彼众生所。示现或佛色像或独觉色像或声闻色像。如是或释梵护世转轮王等色像。若复诸余色像。乃至畜生色像。为调伏众生故。示现如是色像。若有多力憍慢嗔怒凶恶自高众生。应以此力得调伏者。即现此力。或大力士力。或四分那罗延力。或半那罗延力。或一那罗延力。以此力故。须弥山王高十六万八千逾阇那。宽八万四千逾阇那。以三指举取。如举庵摩勒果掷置他方世界。而四天王天及三十三天等无所娆恼。于菩萨力亦不减损。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虽复宽旷。从于水界乃至有顶。置之手掌经劫而住。于诸神通道。具足示现如是等力。若有憍慢增上慢嗔怒凶恶自高众生。说法调伏令离憍慢增上慢嗔怒凶恶等。彼得如是神足住持智已。以此住持智。有所住持。随意皆得若以大海为牛迹。即成牛迹。若以牛迹为大海。即成大海。若以劫烧为水聚者。即成水聚。若以水聚为火聚者。即成火聚。若以火聚为风聚者。即成风聚。若以风聚为火聚者。即成火聚。如是若以此住持。随所住持下中上法。既住持已。无有人能震动隐没。所谓若释若梵若魔及余世间同法者。除佛世尊。于众生类中。无有众生于菩萨所住持法震动隐没。以住持力故。为彼种种胜上喜踊尊敬众生说法。彼神足力高出自在。过魔烦恼入佛境界。觉诸众生。聚集宿世善根资粮。魔及魔身天等不能障碍。此名菩萨神通力。

  信力者。于佛法僧及菩萨行中。信解一向不可沮坏。若恶魔作佛身来。随于何法欲坏其信。菩萨以信解力故。彼不能动菩萨信力。此名信力。

  精进力者。菩萨若发起精进。与彼彼善法相应时。于彼彼处得牢固力。随所受行若天若人不能动坏令其中止。此名精进力。

  念力者。住彼彼法处其心安止。诸余烦恼不能散乱。以念力持故破诸烦恼。彼诸烦恼不能破坏菩萨所念。此名念力。

  三摩提力者。于愦闹中行远离行。诸有音声及语道所出。不为声刺障碍初禅。行善觉观不碍二禅。生于爱喜不碍三禅。成熟众生摄受诸法未曾舍废不碍四禅。如是游四种禅。诸禅恶对不能破坏。虽游诸禅。而不随禅生。此名菩萨三摩提力。

  般若力者。谓世出世法中不可坏智。于生生中不由师教。诸所作业工巧明处。乃至世间最胜难作难忍。菩萨皆得现前。若出世法救度于世。菩萨智慧随顺入已。彼天人阿修罗众不能破坏。此名般若力。如是等菩萨七力已略解说。若欲具演无有边际。此名菩萨力波罗蜜。已解释力波罗蜜。我今当说智波罗蜜。此中若世间所行书论印算数等。及界论(谓风黄痰癊等性)方论(谓医方论)治诸干痟颠狂鬼持等病。破诸蛊毒。又作戏笑所摄文章谈谑等。令生欢喜。出生村城园苑陂湖池井华果药物及林丛等。示现金银摩尼琉璃贝(石白如贝)玉珊瑚等宝性。入于日月薄蚀星宿地动梦怪等事。建立相诸身分支节等。知于禁戒行处禅那神通无量无色处。及余正觉相应利乐众生等彼岸。又复知诸世界成坏。随世界成随世界坏皆悉了知。又知业集故世界成。业尽故世界坏。知世界若干时成住。知世界若干时坏住。知诸地界水界风界火界若大若小若无量等差别。知极细微尘。亦知所有微尘聚集微尘分散。知世界中所有地微尘数。如是亦知水火风等微尘数。知所有众生身微尘数国土身微尘数。知诸众生粗身细身差别。乃至亦知微尘合成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天人等身。知欲色无色界成坏。及知彼小大无量等差别。知众生身中业身报身色身。知国土身中小大染净。及撗住倒住平住等方网差别。

  知业报身中差别名字身。知声闻独觉菩萨身中差别名字身。知如来身中正觉身愿身化身住持身。形色相好庄严身威光身意念身福身法身。知智身中若善分别若如理思惟。若果相应摄若世出世。若安立三乘若共法不共法。若出道非出道若学无学。知法身中平等不动。安立世谛处所名字。安立众生非众生法。安立佛法圣众。知虚空身中无量身入。一切处非身真实无边无色身差别。得出生如是等身智。又得命自在心自在众具自在业自在愿自在信解自在神通自在智自在生自在法自在。得如是等十自在已。为不思议智者无量智者不退智者。如是等智有八万四千行相。是菩萨所知智波罗蜜。如是随分解释智波罗蜜。若欲具演。唯佛世尊。乃能解说。

  此六波罗蜜  总菩提资粮

  犹如虚空中  尽摄于诸物

  如所解释六波罗蜜中。总摄一切菩提资粮。譬如虚空行住诸物。有识无识悉摄在中。如是其余闻资粮等诸资粮摄在六波罗蜜中。同相无异。应知。

  菩提资粮论卷第二

猜你喜欢
  大威德陀罗尼经 第十六卷·佚名
  大乘庄严经论 第七卷·无著
  卷第三·佚名
  佛说海龙王经卷第三·佚名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一·佚名
  摩诃止观卷第四上·智顗
  南岳单传记自序·弘储
  妙吉祥平等秘密最上观门大教王经卷第一·佚名
  佛说佛名经卷第八·佚名
  佛说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佚名
  卷第二·道世
  卷三·正觉
  善见律毗婆沙卷第七·佚名
  碧岩录卷第六·圆悟克勤
  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拈古请益录卷下·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七百六十七·彭定求

        卷767_1 【吴·黄金车】孙元晏   分擘山河即渐开,许昌基业已倾颓。   黄金车与斑斓耳,早个须知入谶来。   卷767_2 【吴·赤壁】孙元晏   会猎书来举国惊,只应周鲁不教迎。   曹公一战奔波后,赤壁功

  • 晏殊·唐圭璋

      殊,“全”已见。   蝶恋花   紫府群仙名籍秘。五色斑龙,暂降人间世。海变沧田都不记。蟋桃一熟三千岁。   露滴彩旌云绕秋,谁信壶中,别有笙歌地。门外落花随水逝。相看莫惜尊前醉。   诉衷情   寿   幕天

  • 卷499 ·佚名

    张栻 张子囦携二子西归求予诗为赋此以致乡党之义 穷冬泝荆江,风急波涛怒。 张君一叶舟,追逐任掀舞。 时从古岸边,颇得班荆语。 君家岷山下,须眉挟风雨。 万里生橐归,问君自何苦。 两儿才过膝,

  • 巻三·孙绍远

    钦定四库全书声画集卷三宋 孙绍逺 编赠写真者赠写真者【白乐天】子骋丹青日予当丑老时无劳役神思更画病容仪迢递麒麟阁图功未有期区区尺素上焉用写真为赠写御容妙善师【苏子瞻】忆昔射防干先皇珠帘翠幄分两厢紫衣中

  • 卷七百三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七百三十一胡宿【以下四人或云宋人诸本竝附唐末今仍旧】胡宿唐末人诗十九首津亭津亭欲阕戒棠舟五两风来不暂留西北浮云连魏阙东南初日满秦楼层城渺渺人伤别芳草萋萋客倦游平乐旧欢收不得更凭

  • 黄巢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黄巢(?—884),唐末农民起义领袖 。曹州冤句 (今山东省荷泽县西南)人,出 生于盐商家庭,能诗 文 ,精武艺 。曾应进士试 ,不第。唐僖宗乾符二年 (875)参加王仙芝领导的农民起义。王牺牲后,被推为王,号冲天大将军,年号王霸。广

  • 卷五·孙一元

    钦定四库全书 太白山人漫藳卷五 明 孙一元 撰 五言排律 出塞二首 夜出汉家城朝来塞上行黄金短匕首白马缦胡缨瀚海惊传檄燕山暗住兵妖狐冲队立磷火隔原明柳拂辕门曙旗翻朔雨晴笑谈开俎豆陈列走蛟鲸帐底铙歌起军中杀

  • 卷一百九·佚名

    洪武元年闰九月壬午朔有星自天船东北行约流丈余光芒焕发入紫微至四辅没○乙酉以两浙盐运使夏礼山东盐运使司同知秦祯为四川布政使司参政○庚寅以灾异诏求直言诏曰朕本布衣因元多故遂与群雄并驱险阻艰难更历备至方得偃

  • 卷六十·班固

    钦定四库全书 前汉书卷六十 汉  兰   台  令  史班 固撰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顔师古注 杜周传第三十 杜周南阳杜衍人也义纵为南阳太守以周为爪牙荐之张汤为廷尉史使案边失亡【文颖曰边卒多亡

  • 卷十一·佚名

    尚灝王童名:思次良金。乾隆五十二年丁未五月二十九日降誕。父:尚哲王母:聞得大君加那志,童名眞鍋樽金,號徳澤。尚成王幼沖而薨。故尚哲王第四子尚灝入繼大統。妃:佐數按司加那志,童名思亀樽金,號順徳。【始稱野嵩按司加那志眞

  • 如幻品第二十九·佚名

    尔时诸天子意念。我等当云何从须菩提听受其教。尊者须菩提知诸天子意所念。语诸天子言:今诸会者观听我所说当如幻化人。所听受亦无所受。亦无所见亦不作证。诸天子言:云何须菩提众生为如幻化耶。来会者亦如幻化耶。须菩

  • 灵隐寺募化重建罗汉堂启·太虚

    灵隐乃东南一大名刹,古称绝胜觉场,不惟山水灵秀,而殿宇亦甚宏恢,故为士女瞻礼之所集,中外游观之所萃。曩者、毁于红羊之劫,虽次第修复,唯罗汉堂犹为清初所建,所塑五百余尊罗汉像,匠心妙手,各具神态,冠绝全国诸刹之罗汉。且其逾三

  • 卷七·性音

    宗鉴法林卷七 集云堂 编 旁出诸祖 牛头法融禅师(四祖信嗣) 因四祖到山。入庵后见虎迹便作怕势。师曰和尚犹有者个在。祖曰者个是甚么。师於言下有省。自后百鸟不复衔花。 雪窦显代融但亦作怕势。又云。洎合放过。 

  • 白鹦鹉的森林·安房直子

    作者是安房直子。 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通过鹦鹉表达了对姐姐的思念之情。

  • 大明会典·李东阳

    明代中叶修的法规汇编。明孝宗弘治十年(1497年)始令儒臣分馆编辑,弘治十五年(1502年)书成,共一百八十卷。明正德年间(1506—1521)重校刊行,是为正德本《大明会典》。明嘉靖八年(1529年)令续纂,但没有颁行。明万历四年(157

  • 用笔论·欧阳询

    一篇。书论。唐代欧阳询撰。此篇以假托翰林善书大夫和同寮故友无名公子对话形式,在语言往来中立论。所托的翰林善书大夫所谓用笔的立说,虽为真知灼见,但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更不易见诸笔端,故假以无名公子文赋一篇展而

  • 白话元史·宋濂

    《元史》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明宋濂等撰。修于洪武二年(1369),次年又做修改。二百一十卷。分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据元代各朝实录、诸家行状、墓表及《元经世大典》等编成,

  • 孟子译注·孟子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汉书·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