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目录

居士传目录

传一

牟融  安元  支恭明(支谶 支亮)  竺叔兰  竺长舒  阙公则  孙兴公  谢庆绪(戴逵)

传二

刘遗民

传三

张莱民  张秀实  王乔之  宗少文  周道祖  雷仲伦

传四

安阳沮渠侯  董吉  何昙远  魏世子  陈参军  刘谦之  严恭(荀生)

传五

何彦悳(求点 胤)  周彦伦  到茂灌  裴几原(刘士深 任孝恭)  刘彦和  傅宜事

传六

竟陵文宣王

传七

傅大士

传八

荆山居士

传九

昭明太子

传十

刘灵预  明休烈(仲璋 山宾)  刘士光(彦度)  庾彦宝  刘宣文(张文逸 阮士宗)  向居士  冯衮  李子约

传十一

张洪赈  张廷珪(李峤)  辛替否

传十二

江含洁  刘士烜  张孝始  司马乔卿  李观  元紫芝  万敬儒  朱康叔  吴璋  吴君平  彭信宇  高汇旃

传十三

李师政  梁敬之(李华)  裴公美

传十四

李山龙(史阿誓 薛严)  樊元智  牛思远  于昶  商居士  郑牧卿  马子云  陆康成  李知遥

传十五

李长者

传十六

颜清臣  韦城武

传十七

庞居士

传十八

王敬初  陈操  甘行者  张秀才

传十九

王摩诘  柳子厚  白乐天

传二十

杨大年  李公武(端愿)

传二十一

晁明远  王子正  文宽夫  富彦国  张安道  赵阅道

传二十二

杨次公(王仲回)  王敏中(葛繁)

传二十三

张平叔(王邦叔)

传二十四

锺离瑾(景融松)  孙良  陆浚  张廸  孙十二郎  马仲玉(永逸)  左伸  范俨  胡达夫  孙忭  朱进士  王无功  王衷  吴信叟  张抡  李秉  陆子元  阎邦荣  钱同伯  [外/曰]省斋(计公)  吴复之  陈君璋

传二十五

刘兴臣  潘延之  许叔矜  郭功父  陈体常  吴德夫(王韶)

传二十六

苏子瞻(子由)  黄鲁直  晁无咎(以道)

传二十七

郑介夫  邹志完  江民表  陈莹中

传二十八

张天觉

传二十九

李伯纪

传三十

宗汝霖(陈允昌)  张德远

传三十一

李似之(赵表之)  李德远(严康朝)  李汉老  冯济川  蔡子应(刘彦修)  吴元昭  吴十三  颜丙  吕铁船  葛谦问  余放牛  张功甫

传三十二

张子韶

传三十三

王虗中(张安国 李彦弼)

传三十四

真希元(陈贵谦)  吴毅夫

传三十五

李纯甫(刘谥 沈士荣)  王子彧  董国华  郑所南  胡汲仲(冯子振)

传三十六

耶律晋卿  国宝

传三十七

宋景濂

传三十八

刘祖庭  万民望  李文进  王道安  薛元初

传三十九

赵大州(小洲)

传四十

严敏卿(澂朴泽 拭济)  陆与绳(冯开之 陆伯贞)

传四十一

杨邦华  唐体如  戈以安  孙叔子  朱纲  郭大林  刘通志  郝熈载  杜居士  吴大恩  吴用卿  张爱

传四十二

殷时训  陈廷裸  顾清甫  朱元正  周楚峯  蔡槐庭  虞长孺(僧儒)  黄平倩  庄复真  鲍性泉

传四十三

李卓吾

传四十四

管登之  杨贞复  陶周望(奭龄)  焦弱侯  唐宜之  瞿元立(朱兆隆 锺伯敬 玉弱生 平仲 与游 王宇泰 吴体中 应宾 董元宰)

传四十五

袁了凡

传四十六

袁伯修(中郎登)  (小修)

传四十七

曾端甫  赵凡夫  刘玉受(杨子澄 维斗 公干 李子木 徐九一 刘公旦 姚文初)

传四十八

王孟夙  丁劒虹  朱白民(娄子柔)  庄平叔  黄元孚  闻子与  黄子羽  钱伯韫  吴瞻楼  王先民  陈用拙  骆见於  程季清

传四十九

周景文  姚孟长

传五十

马邦良  徐成民

传五十一

蔡维立  刘长倩  黄元公  黄介子  黄蕴生(唐昌全 黄渊耀 陈俶 侯元演 元洁 夏云蛟)

传五十二

金正希  熊鱼山(姜如农 张大圆)

传五十三

温月峰  崔应魁  蒋虎臣  李生(洞庭生)

传五十四

严仲慤(周知微)  宋文森  毕紫岚

传五十五

周安士

传五十六

知归子

大清乾隆四十年吴县龚履云录於齐门蒋民舘舍

猜你喜欢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七·欧阳竟无
  无极宝三昧经卷下·佚名
  卷一·佚名
   第八十七則 雲門藥病相治·胡兰成
  佛说佛名经卷第三·佚名
  卷一百六十二·佚名
  卷第十五·佚名
  卷一·印光
  卷七·佚名
  卷第十四·佚名
  淨行品第十一·欧阳竟无
  指月录卷之二十三·瞿汝稷
  四分律卷第三十五(二分之十四)·佚名
  卷第六·佚名
  卷二十·道世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序·朱庸斋

    佟序一粤东文明之郁,人才之众挽近最矣。至于藻翰之士,前世诗为盛,文笔次之,词为逊。而迩来能词者,陈述叔一人而已。庸斋佛然卒起于少年,游于中原士夫,以词知名,充其所诣,群聚同好,或将以词光前世未竟之绪,而与当代事功之士,相互竞

  • 四夷附录第三·欧阳修

    奚,本匈奴之别种。当唐之末,居阴凉川,在营府之西,幽州之西南,皆数百里。有人马二万骑。分为五部:一曰阿荟部,二曰啜米部,三曰粤质部,四曰奴皆部,五曰黑讫支部。后徙居琵琶川,在幽州东北数百里。地多黑羊,马嵒前蹄坚善走,其登山逐兽

  • 卷二十六·志第二·天文二·张廷玉

        ◎天文二   ▲月掩犯五纬   洪武元年五月甲申,犯填星。十二年三月戊辰朔,犯辰星。十四年十一月甲午,犯填星。十九年五月己未,犯岁星。二十三年四月丁酉,掩太白。十一月癸卯及永乐四年正月戊午,五年六月

  • 卷七十一·杨士奇

    永乐五年九月辛亥朔八百大甸宣慰使刀招散老挝宣慰使刀线歹及波勒土官麻哈旦麻剌吒各遣头目来贡金银器方物赐其头目钞币布有差○壬子太监郑和使西洋诸国还械至海贼陈祖义等初和至旧港遇祖义等遣人招谕之祖义降诈降而潜

  • 卷之七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一 宋纪七·纪昀

    宋纪 【七】哲宗○哲宗哲宗皇帝讳煦神宗第六子也母曰钦圣后朱氏初名佣授检校太尉天平军节度使封均国公迁开府仪同三司彰武军节度使进封延 平郡王元丰八年二月神宗寝疾宰相王珪等请立皇太子并请皇太后权同听政神宗许之

  • 卷三·吴缜

    ●钦定四库全书新唐书纠谬卷三(宋)吴缜 撰○三曰书事失实降封宗室郡公而纪书为县公陆贽李晟传幸梁州事宪宗子棣王彭王信王同封失实王勮传以寿春等五王降封入合为出合张锡为相日数辛云京京杲二传书事失实崔圆辞大学士王

  • 卷一百三十·张守节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正义卷一百三十 唐 张守节 撰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史记一百三十 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後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後也【括地志云安

  • 柳公绰传·欧阳修

    柳公绰字宽,京兆华原县人。才出生三天,他的伯父子华说:“光大我柳家门庭的,是这个儿子。”因而小时的字叫起之。年幼时,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性格严整,品质庄重,行为都有礼法。写的文章文雅不俗,不是圣贤的书不读。推荐为贤良

  • 完颜匡传·脱脱

    完颜匡本名撒速,始祖九世孙。他曾替豳王允成干事,做他府上教读。大定十九年(1179),章宗十多岁了,显宗命詹事乌林答愿挑选品行忠厚谨慎、才学完备渊博的人,让他教章宗兄弟。过了月余,愿报告显宗说:“豳王府教读完颜撒速、徐王

  • 朱燮元传·张廷玉

    朱燮元,字懋和,浙江山阴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授职大理评事。提升苏州知府、四川副府,改派广东提督学校。在任右参政时称病回家。起用为陕西按察使,改任四川右布政使。天启元年(1621),提升为左布政使。准备上京朝拜皇帝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五十五·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五 洪武十六年六月癸酉朔,命各府选举儒士吏员练达时务、谙晓治体、善于词命者,或三四人,或一二人,赴京录用。 贵州宣慰使霭翠、宋诚贡马,赐以文绮、钞锭。 甲戌,刑部尚书开济等官议定五六日

  • 卷九·李明复

    欽定四庫全書春秋集義卷九宋 李明復 撰桓公九年春紀季姜歸於京師程頤曰書王國之事不可用無王之月故書時而已或曰借如正月日食則如何書之曰書春日食則其義已明也王后之歸天下當有其禮諸侯莫至是不能母天下也故書紀女

  • 自序·冯友兰

    小史①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譬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易克臻此。惟其如是,读其书者,乃觉择焉虽精而语焉犹详也。 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己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犬守夜鸡司晨苟不

  • (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卷第一·陈梦雷

    周庄王九年。释迦生於天竺迦维卫国 按魏书释老志。所谓佛者。本号释迦文者。译言能仁。谓德充道备。堪济万物也。释迦前有六佛。释迦继六佛。而成成道处今。贤劫文言。将来有弥勒佛。方继释迦而降世。释迦。即天竺迦

  •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六下·智顗

    尔时穷子佣赁下。第二父子相见譬。近领火宅中见火。远领方便中五浊意为三。一明穷子佣赁领火宅所见之火法说所见五浊。二父见子领火宅长者见法说中佛眼见也。三欢喜适愿领火宅中惊怖法说中起大悲心。法譬并明父前见子

  •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二·圆晖

      从此大文第三。明三分齐。就中一明三极少。二明二量。且初明三极少者。论云。如是已约逾缮那等。辨器世间身量差别。约年等辨寿量有殊。二量不同。未说今说。此二建立。无不依名前二及名。未详极少。今应先辨三极

  • 菩萨善戒经一卷优波离问菩萨受戒法·佚名

    宋罽宾沙门求那跋摩译菩萨摩诃萨成就戒。成就善戒。成就利益众生戒。先当具足学优婆塞戒沙弥戒比丘戒。若言不具优婆塞戒得沙弥戒者。无有是处。不具沙弥戒得比丘戒者。亦无是处。不具如是三种戒者得菩萨戒。亦无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