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之二十四

宗统编年卷之二十四

临济第十三世祖

讳昙华。字应庵。嗣虎邱。

高宗丁巳绍兴七年。

临济第十三世归宗祖嗣宗统(二十六年)。

祖住衢州明果禅师感杰来参。

住明果上堂曰。见闻觉知无障碍。声香味触常三昧。眼见如盲。口说如痖。苏州人呆。常州人打野。大宋国里只有两个僧。川僧浙僧。其他尽是子。淮南子。江西子。广南子。福建子。岂不见道父慈子孝。道在其中矣。杰福州郑氏子。其母梦庐山老僧入舍而生。自幼颕异过人。及壮剃发进具。遍参知识。遂谒祖。孤硬难入。屡遭呵遣。

禅师袁觉住眉州象耳。

觉嗣昭觉祖。尝语客曰。东坡云。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山谷云。惠崇烟雨芦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傍人谓是丹青。此禅髓也。又曰。我敲禅床竖拂时。释迦老子。孔夫子。都齐立在下风。

禅师宗杲住径山能仁。

丞相张浚在蜀时。圆悟祖为言杲真得法髓。及造朝。遂以临安径山延之。七月二十一日入院。法席之盛。冠於东南。学者百舍重研。赴惟恐后。至无所容。乃建千僧阁居之。众二万指。

戊午八年。

己未九年。

祖住荐福。

庚申十年。

咸杰辞祖省觐。

一日祖问如何是正法眼。杰遽答曰破沙盆。祖颔之。未几辞回省亲。祖送以偈曰。大彻投机句。当阳廓顶门。相从今四载。征诘洞无痕。虽未付钵袋。气宇吞乾坤。却把正法眼。唤作破沙盆。此行将省觐。切忌便垛根。吾有末后句。待归要汝。

辛酉十一年。

径山宗杲迁衡州。

杲住径山。侍郎张九成。少卿冯楫等。一时名士大夫。俱问道座下。有神臂弓之语。当轴秦桧恶之。遂捃拾毁衣。迁衡州安置。

壬戌十二年。

癸亥十三年。

祖住林东。

甲子十四年。

长芦了祖应诏开法皋亭崇先。

皇太后韦氏。壬戌八月归自金。居慈宁宫。诏了祖开山皋亭崇先。太后垂帘听法。

乙丑十五年。

禅师道行住衢州乌巨。

行参龙门远悟旨。

禅师芙蓉支下成都大智齐琏寂。

琏晚居大智。林樾岑蔚。可以佚老。德腊益高。倦於应接。忽语主事僧。为我置一篮舆。吾将有所适。迟明趺坐。涉笔书偈。泊然而寂。火浴设利五色百余粒。

禅师保宁下育王净昙寂。

昙嗣保宁玑。一日上堂曰。本是深山卧白云。偶然来此寄闲身。莫来问我禅兼道。我是吃饭屙屎人。夏辞众书偈。收足而化。设利如霰。

丙寅十六年。

禅师龙门下温州龙翔竹庵士珪寂。

珪次补江心。七月十八日。召法属宗范付后事。沐浴声钟集众。就座。泊然而逝。茶毗日。送者均获设利。塔於鼓山。

丁卯十七年。

法师道永寂。

戊辰十八年。

禅师端裕住育王。

裕自得旨昭觉。徧住大剎。诏住径山。赐号佛海。又移育王。

己巳十九年。

禅师法顺住婺州广教。

顺依龙门远。透明大法。初住白杨。后迁广教。示众曰。染缘易就。道业难成。不了目前。万缘差别。祇见境风浩浩。凋残功德之林。心火炎炎。烧尽菩提之树。道念若同情念。成佛多时。为众一似为己。彼此事办。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见前。烦恼尘尘解脱。顺律身清苦。寂后火浴设利无算。目睛齿舌数珠不坏。

禅师龙门下黄龙牧庵法忠寂。

忠幼习台教。至龙门谒佛眼远。因观水磨旋转。发明心要。后至庐山。枯坐树中绝食。宣和间。湘潭大旱。祷而不应。忠跃入龙潭。呼曰。业畜当雨一尺。雨随至。居南岳。每跨虎出游。儒释望尘而拜。十一月望示寂。塔於香原洞。

祥符荫曰。普庵肃颇着神异。乃发源於忠。尝有问忠如何是佛。忠曰。莫向外边觅。如何是心。曰莫向外边寻。如何是道。曰莫向外边讨。如何是禅。曰莫向外边传。毕竟如何。曰静处萨婆诃。定力冥证。性真显发。有自来矣。

庚午二十年。

宗杲徙梅州。

杲迁衡凡十年。又徙梅州。梅瘴疠寂寞之地。衲子裹粮从之。虽死不悔。

辛未二十一年。

佛灭后二千一百年。

壬申二十二年。

癸酉二十三年。

曹洞第十世长芦悟空祖示寂。

祖九坐道场。四膺丹诏。高宗宸翰赠答。有云。草深烟景重。林茂夕阳微。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二月朔。忽呼首座曰。吾行矣。跏趺俄顷而逝。禅师月明杲同嗣丹霞。方作务。闻之。亦呵呵倚树而寂。谥悟空。塔桐华坞。

存考 长芦法嗣一十三人。

(天童宗珏 长芦妙觉 龟山义初 保宁兴誉 北山法通 寿山德初 龙翔道晖 上蓝祖卿 能仁崇寿 幽岩子咏 长芦慧悟 神光道新 雪窦鉴五人见录 八人无录)。

曹洞第十一世祖

讳宗珏。久依长芦。嗣法。

甲戌二十四年。

曹洞第十一世天童祖嗣宗统(十四年)。

上堂曰。劫前运步。世外横身。妙契不可以意到。真证不可以言传。直得虚静敛氛。白云向寒岩而断。灵光破暗。明月随夜船而来。正恁么时。作么生履践。偏正不曾离本位。纵横那涉语因缘。

祖住归宗。

上堂曰。参禅人切忌错用心。悟明见性是错用心。看经讲教是错用心。行住坐卧是错用心。吃粥吃饭是错用心。屙屎撒尿是错用心。一动一静一往一来是错用心。更有一处错用心。归宗不敢与诸人说破。何故。一字入公门。九牛车不出。时杲在梅阳。见祖归宗垂示语。极口称叹。以偈寄曰。坐断金轮第一峰。千妖百怪尽潜踪。年来又得真消息。报道杨歧正脉通。先是瞎堂远。住衢州定业。有传其语至者。杲骇曰。老师暮年有子如是耶。因寓书通诚。并寄赠圆悟祖所付法衣。

祥符荫曰。退翁储和尚行三峰之道於天台能仁。时雪窦云和尚在景星。以天童悟和尚所服伽黎致之。储复书引妙喜归宗话。噫。虚衷雅韵。蔼然可想。古道照人。可称法门盛德事也。

乙亥二十五年。

禅师晓莹集萝湖野录(嗣大慧杲)。

宗杲诏自便。

丙子二十六年。

禅师道颜住圆通。

颜号卍庵。久参圆悟祖有省。洎祖还蜀。嘱令依杲。仍以书致曰。颜川彩绘已毕。但欠点睛耳。他日未可量也。杲居云门及洋屿。颜皆在焉。朝夕质疑。方大悟。丙子杲过九江。守请住圆通。三辞不获。因举颜补其处。

宗杲复僧服诏住育王。

诏杲住阿育王山。十一月杲至明州开堂说法。裹粮问道者。万二千指。百废具举。冠於今昔。

丁丑二十七年。

禅师丹霞支下天童宏智正觉寂。

觉住天童。创辟一新。九月辞众。十月八日。沐浴更衣。端坐作书。遗育王杲。请主后事。书偈掷笔而逝。

禅师长芦下平江灵岩佛海智讷寂。

讷前后凡五住灵岩。更二十余年。尚书孙觌题其丈室。曰五至堂。每见讷所为。辄叹曰。才智不下澄观也。异迹炳着。觌铭其塔。

禅师灵隐下径山藏叟善珍寂。

珍谒妙峰善於灵隐。入室悟旨。出世光孝。迁承天雪峰。诏移育王径山。

戊寅二十八年。

祖自蒋山徙天童。

育王宗杲诏复移径山。

杲再住径山。道俗歆慕。如见其所亲。普安郡王时在建邸。遣使入山请法。亲书妙喜庵。及制真赞赐之。

己卯二十九年。

庚辰三十年。

辛巳三十一年。

杲退居明月堂。

禅师印肃住南泉。

肃号普庵。宜春余氏子。嗣牧庵忠。因阅华严合论。至达本情忘。知心体合。豁然遍体汗流。曰我今亲契华严法界矣。自此弘誓。开化人天。

居士龙舒王日休述净土文。

日休字虚中。为国学进士。端静简洁。博通群书。训传六经诸子数十万言。一旦捐之曰。是皆业习。非究竟法。吾其为西方之归。自是一意念佛。年六十。蔬茹布衣。重趼千里。以是教人。风雨寒暑弗皇恤。闲居日课千拜。夜分乃寝。面目奕奕有光。见者知为有道之士。绍兴辛巳。述净土文十卷刊行於世。刊时舍利流於板。

壬午三十二年。

孝宗。

孝宗癸未隆兴元年。

临济第十三世归宗祖示寂。

祖住天童。远近奔凑。时宗杲住径山。叔侄相望。往来憧憧。必至二大士之门。六月十三日。临终。或以辞世偈为请。祖曰。吾尝笑诸方所为。而自为之耶。区处院事。纤毫不遗。奄然趺坐而化。祖於普说小参问答勘辨之属。皆从容暇豫。曲尽善巧。而室中机辩。操纵杀活。尤号明妙。饱参宿学。一近椎拂。亦汗下心死。尝领徒典剎者。俱晦匿名迹。以得寓巾钵为幸。至於行业高洁。每当住持。虽料理建置。小物细故。动为无穷计。而纤毫不可意。即飘然径去。莫能回夺。尝自言。衲僧家着草鞋住院。何至如蚖蛇恋窟。勉励徒众。不许放逸。事事必身率之。其将示寂也。犹挂牌入室。至夜分。他日多类此。塔全身於天童。

临济第十四世祖

讳咸杰。福州郑氏子。嗣归宗华祖法。

临济第十四世常州华藏祖嗣宗统(三十二年)。

径山宗杲诏号大慧禅师。

禅师昭觉支下径山明月堂大慧普觉宗杲寂。

杲以老退居明月堂。诏以明月堂为妙喜庵。八月十日亲书遗奏封毕。侍僧请留偈。杲励声曰。无偈便死不得也。索笔大书曰。生也只恁么。死也只恁么。有偈与无偈。是什么热大。投笔而逝。上闻叹惜。谥普觉。塔於本山曰宝光。

晋陵尤煜尝题大慧语录曰。大慧说法。纵横踔厉。如孙吴之用兵。而广阔宏深。不可涯涘。如大海水。鱼龙饮者。莫不取足。今举平昔闻见二则。朱文公少年不乐读时文。因听一尊宿说禅。直指本心。遂悟昭昭灵灵一着。十八岁时。从刘屏山。屏山意其必留心举业。暨搜其箧。只大慧语录一帙尔。次年登科。故公平生深知禅学骨髓。透脱关键。此上根利器。於此取足者也。煜蚤得於潘子善丈云尔。因取语录读之。至老不放释手。往在舂陵。永嘉徐棘卿瑄。亦贬是邦。未几忽迁象台。忧愁涕泣。煜授以所携本。徐卿亟取读之。达旦不寐。次日欣悦忘忧。与昨日敻然二人也。遂携以去。手抄一本乃见还。后三年。徐殁於贬所。临终殆同游戏。不疾沐浴而逝。此书之灵验如此。盖煜之亲睹也。

虞山钱谦益曰。佛祖阐教。以言说法。有宋最着者三家。镡津以孤亢崇教。其文裁而辨。石门以通敏扶宗。其文奥而丽。径山以宏广应机。其文明而肆。夫文而至於辨也。丽也。肆也。其城堑日以坚。其枝叶日以富。其捞笼引接日以博。浩浩乎卮言之日出。而岌岌乎津梁之日疲也。系辞有之。易之作也。其於中古也。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岂不信哉。

长芦了明补住径山。

明豪迈盖众。身长八尺。腹大十围。所至人必聚而观之。妙喜谪梅州。防送甚严。祸在不测。明为荷枷以行。间关辛苦。未曾少怠。既至贬所。衲子追随问道者众。明肩栲栳诣街坊。日给参众。无不具足。十七年如一日。杲法嗣之盛。在贬所接者居其半。明之力也。举住投子。迁长芦。所至衲子辐凑。丛林改观。及杲寂。特诏明补径山。一日阳和王梦一异僧。长大皤腹缓行。而言欲化苏州一庄。觉而异之。未言也。翼日明忽杖履徒步而至。门者呵不止。以白王。王出见之。遥望明与梦中无异。遽呼其眷属出观之。并炷香作礼。茶罢。首言愿大王施苏州一庄。以为径山供佛斋僧无穷之福。王未有可否。因令办斋。斋毕便出。更无他语。时内外閧传施庄一事。达於帝听。会王入朝。帝曰。闻卿舍苏州庄与径山。朕当为蠲赋税。王谢恩归。次日。以书至径山。请明入城。而明二日前先已坐化矣。自是王宴居窹寐之际。或少倦交睫。即见明在前语曰。六度之大。施度为先。善始善终。斯为究竟。王即以庄隶本山。其疏略曰。特来谒郡王。故意丁宁说。冷处着把火。大家相暖热。两堂坐禅僧。真个修行彻。心源湛如水。脊梁硬似铁。等心供养渠。因果岂虚设。福慧自庄严。共出轮回劫。又偈曰。做事还须烈汉。拈起笔来便判。若要功果完成。切莫前思后算。

甲申二年。

禅师石室祖琇撰隆兴佛运通论。

乙酉乾道元年。

丙戌二年。

丁亥三年。

祖住衢州乾明。

八月初一日。住衢州乌巨山乾明禅院。上堂曰。一个葫芦才倒地。满地葫芦尽倾倒。欲识单传直指禅。今日斗凑得恰好。

禅师祖先来参领悟。

先蜀之广安王氏子。从罗汉院德祥出家。闻缘老宿住昭觉。往参扣。语契。令奉圆悟祖香火。一日从方丈前过。缘问庵头有人么。先云无人。语未竟。缘劈胸与一拳云。你聻。先忽有省。出峡依澧州德山涓祝发受具。徧扣诸方。抵苏之万寿。值雪夜坐。自念行脚数年。未得悟彻。正闷闷间。忽见钟动。趋后架。举首见照堂二字。疑情顿释。既而见水庵一於双林。一曰。师子尊者被罽宾斩却头且置。你道西天胡子为甚么无须。先曰。非双林不举此话。一曰。作家禅客。先曰。心不负人面无惭色。一遂以手拓开。先曰。勘破了也。迨水庵谢事。来参祖。祖即命典客。一日祖对旁僧举不是风动不是旛动语。先闻豁然大悟。次日祖遇先於寮前。谓曰。总不得作伎俩。试露个消息来。先应声曰。方丈里有客。祖呵呵大笑。

禅师崇岳来参。

岳处州龙泉吴氏子。天姿纯笃。首造灵石。继见大慧杲於径山。杲升堂称蒋山应庵祖为人径捷。岳闻不待旦而行。既至。入室未契。退愈自奋励。朝夕咨请。蒋山举世尊有密语迦叶不覆藏。岳曰。钝置和尚。蒋山厉声一喝。岳有省。蒋山大喜。以为法器。说偈劝使祝发。隆兴初。岳始得度於临安西湖白莲精舍。自是遍参诸大老。罕当其意者。乃入闽见乾元水庵永。一日辞永。永举有句无句如藤倚树。岳云裂破。永云琅邪道好一堆烂柴聻。岳云矢上加尖。如是应酬数反。永云吾兄下语。老僧不能过。其如未在。他日拂柄在手。为人不得。验人不得。岳云。为人者使博地凡夫。一超入圣域固难矣。验人者。打向面前过。不待开口。已知渠骨髓。何难之有。永举手云。明明向汝道。开口不在舌头上。后当自知。逾年见祖於衢州之西山。随问即答。祖微笑而已。岳切於究竟。至忘寝食。

戊子四年。

曹洞第十一世明州天童珏祖示寂。

曹洞第十二世祖

讳智鉴。滁州吴氏子。儿时母与洗手疡。因曰。是甚么。对曰。我手似佛手。长失恃怙。依真歇祖於长芦。大休珏首众。即器之。后遁象山。百怪不能惑。深夜开悟。求证於延寿然。复见大休嗣其法。住雪窦。

曹洞第十二世雪窦祖嗣宗统(四年)。

祖住雪窦上堂曰。世尊有密语。迦叶不覆藏。一夜落花雨。满城流水香。

己丑五年。

祖自明果迁祥符。

禅师牧庵下慈化普庵印肃寂。

肃嗣牧庵忠。住慈化。随宜说法。广作津梁。神变莫测。或问修何行业而得此。肃当空画曰。还会么。曰不会。曰止止不须说。又尝自赞曰。苍天苍天。悟无生法。谈不说禅。开两片皮。括地该天。如何是佛。十万八千。七月日。书偈於方丈西壁云。乍雨乍晴宝象明。东西南北乱云深。失珠无限人遭劫。幻应权机为汝清。书毕趺坐而逝。

庚寅六年。

祖住蒋山太平兴国。

禅师慧远应诏住灵隐。

远眉山金流彭氏子。往成都习经论。还峨嵋云岩寺。时徽禅师住焉。徽黄龙南四世孙。知见甚高。远初入门。值徽饭罢。於庭庑间闲行。远才见。即放包问曰。文殊为七佛祖师。未审甚么人为文殊之师。徽云。金沙溪畔马郎妇。时有起铁拂者。为首座。远亦往亲近。起尝诱掖之。两岁未有所得。一日静坐次。有僧独行自语云。假四大以为覆盖。缘六尘而生心。忍遇六尘顿息。唤甚么作心。远闻之忽有省。遽起告首座。首座可之。上方丈告徽。徽亦可之。明日即告行。同志挽留。远不听曰。吾师以为可。而我终未释然也。时圆悟自云居归蜀住昭觉。远造焉。每问话请益。辞旨峭硬。圆悟深器之。一日圆悟普说。举庞居士问马祖。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马祖云。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远闻举豁然大悟。仆於众中。众以为中风。共掖起之。远乃曰。吾梦觉矣。至夜圆悟小参。远出问曰。净裸裸。空无一物。赤骨律。贫无一钱。户破家残。乞师赈济。答云。七珍八宝一时拏。远曰。争奈贼不入慎家之门。答云。机不离位。堕在毒海。远随声便喝。悟以拄杖击禅床云。吃得棒也未。远又喝。圆悟连喝两喝。远礼拜。悟大喜。以偈赠之。有旧铁舌转关棙之语。众目之为铁舌。远自此机锋峻发。无所抵牾。绍兴乙卯春。眉守延居象耳山。不赴。是岁圆悟祖示寂。叹曰。哲人云亡。继之者谁乎。乃扁舟下峡。初抵淮南。住龙蟠。八年迁琅邪。又移婺之普济。衢之定业。远自发明心要。即得游戏如风大自在三昧。俄迁光孝。安定郡王赵表之与远为世外交。侍郎曾开从妙喜游甚久。而未颕脱。从远参叩。始尽余疑。乃延住湘江南台。时龙王琏。方广行。皆月庵高第。道着湖湘间。私相语云。此间壁立万仞。远何所措足乎。因请升座。设三十余问。皆誵讹险节关棙。远随机开答。辞旨深奥。议论超诣。始大叹服。琏即率其属环拜曰。此膝不屈於人久矣。未几过天台。历住护国国清鸿福三寺。乾道丁亥。尚书沈德龢守平江。以虎邱大道场。比不得人。力邀远主之。至则接物无倦。法令整肃。适丁荒歉。虽斋粥不继。而户外之屦常满。忘躯为法者集焉。道益显着。遂奉诏住皋亭山崇先寺。再诏住灵隐。开堂。中使降香。

如净至雪窦参祖领悟。

净生而岐嶷。不类常童。长学出世法。参足庵鉴祖於雪窦。看庭前栢树子话有省。呈颂曰。西来祖意庭前栢。鼻孔寥寥对眼睛。落地枯枝才[跳-兆+孛]跳。松萝亮鬲笑掀腾。祖颔之。

辛卯七年。

灵隐远召对宣德殿。

正月二十日。远召对於宣德殿。赐坐。问如何免得生死。曰不悟大乘道。终不能免。曰如何得悟。曰本有之性。以岁月磨之。无不悟者。曰悟后如何。曰悟了始知陛下所问。与臣所奏。悉皆不是。曰一切处不是如何。曰脱体见前。了无毫发可见之相。上大悦。远复曰。古德道。无所是。是菩提。曰即心即佛如何。曰目前无法。陛下唤什么作心。曰如何是心。远正身叉手而立。曰只这是。上又问德山临济机缘。远一一陈之。复曰。悟后千句万句。乃至一大藏教。只是一句。曰是那一句。曰好语不出门。曰不与万法为侣可参乎。曰老庞致此一问。惊天动地。驱山塞海。超古今。脱是非。离言说。绝依倚。如陛下至尊至贵。大道本然。曰得道者谁。曰觉道之人。随其器量浅深。验在意表。得底人他亦自知时节。学佛者众。机缘亦广。恐劳圣听。不敢具奏。

禅师可观应丞相魏杞请住姑苏北禅 发明(观清韵泠然。杞愿力不昧。故并书)。

观字宜翁。一室萧然。曰松风山月。此我无尽衣钵也。丞相魏杞出镇姑苏。请住北禅。入院。指法座曰。胸中一寸灰已冷。头上千茎雪未消。老步只宜平地去。不知何事又登高。杞击节不已。杞字南夫。寿春人。累官参知政事。笃信佛法。每发愿祈来世为僧。一日命丹青写为僧相。揭之高堂。请德光禅师作赞曰。身从果位中来。位冠百僚之上。只因熟处难忘。故见比邱真相。后杞将卒。命诸子曰。吾已去。当为削发着袈裟以僧相殓之。诸子遵命。以三衣一钵投棺中。

曹洞第十二世雪窦祖示寂。

曹洞第十三世祖

讳如净。号长翁。出世屡主名剎。

曹洞第十三世天童净祖嗣宗统(三年)。

祖应诏住天童。上堂曰。云门九天。看彩凤衔出。且道如何委悉。急急如律令。勅。

禅师 觉来参领悟。

觉来参。值净祖上堂。举灵云见桃花悟道因缘。颂曰。一个乌梅似本形。蜘蛛结网打蜻蜓。蜻蜓落了两边趐。堪笑乌梅齩铁钉。觉不觉失笑。曰蚤知灯是火。饭熟几多时。后承印记。

壬辰八年。

祖住常州褒忠显报华藏。

灵隐远赐号佛海禅师。

祖先还蜀祖付以偈。

癸巳九年。

曹洞第十三世天童净祖示寂。

祖六坐道场。未言禀承。众以为请。祖曰。我待涅盘堂里拈出。临终果拈香曰。如净行脚四十余年。首到乳峰。失脚堕於陷阱。此香今不免拈出。钝置我住雪窦足庵大和尚。并书辞世偈曰。六十六年。罪犯弥天。打个[跳-兆+孛]跳。活陷黄泉。咦。从来生死不相干。掷笔而逝。塔全身於本山。

存考(宝云月函潜和尚洞宗世次疑问曰。洞宗有祖灯大统之刻。见闻其书者多非之。非之不一端。其着者没浮山之代续。删济宗之两祖。而据青州塔记削去芙蓉楷下自丹霞淳至天童净五世。其没浮山代续。删济宗两祖。见闻者非之。南潜亦非之而不疑者也。其据青州塔记削去芙蓉楷下自丹霞淳至天童净五世。见闻者非之。南潜则甚疑而不敢骤决其是非。考古越云门显圣寺散木湛然澄禅师语录卷第一。嗣法门人明怀编。万历甲寅二月吉日师开法於云门传宗广孝寺。正拈香云。供养北京大觉堂上嗣曹洞正宗第二十六代清凉大和尚。用酬法乳之恩。乙卯开法径山。拈香辞同。而散木宗门或问。原序明会稽云门显圣寺住持嗣曹洞正宗第二十七代沙门圆澄撰。如涅盘会疏诸书自序皆世次炳然。今之非祖灯大统者。以云门澄和尚称曹洞正派三十二传为世数。合芙蓉五人。然考之语录则实称其本师为二十六代。其自序题名则称二十七代。使云门拈香之是。则祖灯大统之削五人不可非也。使云门拈香之非。则今天下曹洞宗派不知当谁准也。天下之大。未必遂无一人之知也。典册之繁。文献尚存。未必遂无一字之证也。南潜於是甚疑。疑则必问。敢述云门拈香自序题名。及孤陋疑而未定之见。不敢深匿。谨出而质於洞宗主法诸尊宿。吾宗主法诸尊宿与天下垂意两宗诸护法长者居士。必有划然之言为之〔杓〕指。时己巳中秋后五日。○洞宗第三十五世法孙智拈。戊子年刻出洞山正宗源流略记。末云。曹山一枝今以断绝。诸方安有不知者。据此论之。洞山为洞宗第一代。云居第二代。以及云门乃三十二代。百丈老人三十三代。而我本师实三十四代也。遡而上之。吾本师望达摩为四十四世。望迦叶为七十一世。望释迦文佛为七十二世。再以洞山论之则三十四世。更以青原论之则三十八世矣。此系世系所传。载在洞山源流.传法正宗等书。故云洞山正宗也。拈於徃年间侍本师於弁山。因命发笥得百丈先翁手定稿。即请梓行。师止之曰。比年谬说多端。人之所厌。今暂止之。俟时可行。然后行之。可以洗法门之诤气。即欲为之。恐非其时也。遂遵命止之。今戊子夏。师受润州焦山请。乃商较时事。偶於狼籍堆中检出一册。题曰洞宗源流正脉。其文旨简约。世系不混。亟请梓行。师可之。乃附尊称达摩说及洞山正宗略云尔。宝云潜云。据此则后来所出洞宗源流世次。乃瑞白禅师手定者也。其间云比年谬说多端。又言题曰洞宗源流正脉。其文旨简约世系不混。亦可以想见当时立说之不一也。○北京胜果寺曹洞源流碑曰。佛祖源流曹洞门庭。过去庄严劫千佛。现在贤劫千佛。未来星宿劫千佛。至七佛西天二十八祖。东土六祖下分五派。曹洞.临济.云门.沩仰.法眼.曹洞。正传青原思.石头迁.药山俨.云嵓晟.洞山价.云居膺.同安丕.同安志.梁山观.太阳延.投子青.芙蓉楷.鹿门觉.青州辩.大明宝.王山体.雪岩满.万松秀.云庭裕.少林泰.少林遇.少林才.大觉彝。已上祖佛各有传法之偈。正统十一年春三月吉日)。

祥符荫曰。洞上一宗。中兴於云门澄和尚。云门以前南北杳邈。兵燹频仍。而图记散失。不能具考。澄参慈舟念祖。入室。付偈印证曰。曹源一滴水。佛祖相分付。至今授受时。大地分甘露。咄。五乳峰头无镞箭。射得南方半个儿。未见授以洞山源流。所以澄和尚拈念祖香。或称三十一代。翻刻散木湛然澄禅师语录二本。一本嗣法门人明孟重订。法孙净嶾净符净超重编录。凡四卷。首拈香云。一生辛苦。半世殷勤。撞着个没眼睛的老和尚。授我折脚铛子。特为拈出。虽然。家丑不可外扬也。要人天证据。供养北京大觉堂上传曹洞正宗第三十一代清凉慈舟念和尚。用酬法乳之恩。或称三十代。又一本参学门人能译录。嗣法弟子弁山明雪编次。录凡七卷。题云古越云门显圣寺散木湛然澄禅师语录。首拈香云。供养北京大觉堂上嗣曹洞正宗三十代清凉大和尚。用酬法乳之恩。或称二十六代。原录。再拈香云。供养北京大觉堂上嗣曹洞正宗第二十六代清凉大和尚。又云门湛然禅师语录八卷。门人明海编。正拈香云。供养嗣曹洞正宗第二十六代清凉大和尚。又一本。嗣法弟子明雪编受业门人明闻校阅。拈香亦云。曹洞第二十六代清凉大和尚。皆增减不一。后来门下移改翻刻。亦无一定。此世次所以淆讹。议论所以纷错者也。洞山正宗源流略记。定於瑞白雪和尚。称云门乃三十二代。而云比年谬说多端。俟时可行。然后行之。戊子年始於狼籍堆中检而刻之。题曰。其旨简约。世系不混。是洞宗世次。斯时亦未有定据者也。近刻祖灯大统。据青州塔记。削去芙蓉楷下五世。与二十六代合。又北京胜果寺正统年间所刻曹洞源流旧碑。亦无丹霞淳五世。与二十六代。亦相合。似可据以定洞上之世次矣。但立言取信於天下后世。不可稍涉一毫之私见。倘一毫涉私。则余皆不足取信。祖灯大统削去芙蓉楷下五世。虽有二碑可据。然削去济宗两祖。则实一时孟浪之见。至没浮山代续公案。则尤不得从上大公无我之旨者。以此二端征之。则削去五世。亦未遂可以二碑之文。遽为定案也。青州辨塔记真伪且不必论。胜果寺碑。亦复茫昧可疑。洞山价作介。鹿门作六门。此等字面。尚且不合。而况其他。至大觉[(雪-雨)/粉/大]嗣少林才。则传灯世谱诸书。并所未见。考世谱诸书。淳拙才下为松庭子严。其同条诸人。曰佛严稔。曰熊耳登。曰华严遇。曰益都亮。曰晋宁敬。曰古蔡元。曰奉先孝。曰香严忍。无所谓大觉[(雪-雨)/粉/大]者。岂胜果寺碑记俨然。而世谱反遗之耶。此亦一疑案也。疑则不可以必信。今且存之。以俟后来公心明眼。确有真实证见。可以信及天下后世者。考定而详正焉。佛祖法脉所系。久之自定。正毋庸彼此暄豗纷诤也。

曹洞第十四世祖

讳 觉姓氏生里阙。

曹洞第十四世鹿门祖嗣宗统(五年)。

住鹿门示众曰。尽大地是学人一卷经。尽乾坤是学人一只眼。以如是眼。读如是经。千万亿劫。常无间断。诸人还看读得么。如看读得。老僧请他吃个无米油糍。

禅师一辨来参领悟。

辨精究内典。来参祖。问如何是尽乾坤是学人一只眼。祖曰。汝被一卷经遮却也。辨拟对。祖摇手曰。不快漆桶。去。辨言下有省。

居士龙舒王日休往生净土。

自书日课佛。积计九百十二万五百於壁。又遍嘱诸人勉进道业。忽厉声曰。佛来迎我。屹然立化。

甲午淳熙元年。

乙未二年。

丙申三年。

雪窦慧晖勅补净慈。

晖字自得。会稽张氏子。扣长芦了祖。微有所证。谒天童觉。许为入室真子。绍兴丁巳。开法补陀。徙万寿。及吉祥。雪窦。勅住净慈。

禅师灵隐佛海慧远寂。

正月十五日。众集。远扃方丈。书偈付素所驯畜一黑猿而寂。

禅师德光应诏住灵隐冬入对选德殿赐号佛照。

光新喻彭氏子。母梦异僧入室惊窹有娠。既生。乃祖曰。吾家世积德。是儿必光吾门。因命名德光。有术者相之曰。是子伏犀贯顶。出家必作法门栋梁力恳出家。初谒月庵果。历参知识五十余员。末后见大慧杲於育王嗣法。诏住灵隐。遣使降香开堂恩宠优渥。是冬召对便殿。问佛法大意。光敷奏直截。帝大悦。留禁中观堂五宿。两赐御颂。特赐佛照禅师之号。

禅师简堂行机住江州圆通。

机台州杨氏子。嗣护国元。

诏天台宗教同大藏流通。

丁酉四年。

祖住径山禅师崇岳领悟。

祖移蒋山华藏径山。岳皆从之。会祖入室次。问旁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岳侍侧豁然大悟。乃曰。今日方会木庵道开口不在舌头上。自是机辩纵横。

圆通机移台州平田。

松窗居士钱端履从护国景元发明己事。丁酉秋示微恙。修书召平田机。及国清瑞岩主僧。有诀别之语。机与二僧诣榻次。礼起趺坐。言笑移时。即书曰。浮世虚幻。本无去来。四大五蕴。必归终尽。虽佛祖具大威德亦不能免这一着子。天下老和尚一切善知识。还有跳得过者无。盖为地水火风。因缘和合。暂时凑泊。不可错认为己有。大丈夫磊磊落落。当用处把定。立处皆真。顺风使帆。上下水皆可因斋庆赞。去留自在。此是上来诸圣。开大解脱。一路涅盘门。本来清净空寂境界。无为之大道也。今吾如是。岂不快哉。尘劳外缘。一时扫尽。荷诸山垂顾。咸愿证明。伏惟珍重。置笔顾机曰。某坐去好。卧去好。机曰。相公去便了。理会甚坐与卧耶。礼笑曰。法兄当为祖道自爱。遂敛目而逝。

曹洞第十四世鹿门祖示寂。

曹洞第十五世祖

讳一辨。嗣鹿门。

戊戌五年。

曹洞第十五世普照祖嗣宗统(九年)。

祖住青州普照。设百问勘验来学。迁东都万寿。燕秦齐晋之间。推为尊宿。

禅师 宝来参领悟。

问离四句绝百非。请师直指西来意。祖曰。昨日有人恁么问。被打出去也。宝曰。今日又如何。祖曰。你得恁么不识痛痒宝礼拜。祖曰。可惜许棒折也。宝直得汗下。忽然猛省。

灵隐德光引对便殿。

己亥六年。

庚子七年。

祖住灵隐。

禅师德光归老育王。

净慈智晖退归雪窦。

禅师楚明召对迁径山。

明初参圆悟祖。次谒径山杲。后依华藏民而彻悟。住雪窦。召对。上问曰。三教圣人。本同此理。明曰。譬如虚空。东西南北。初无二也。上曰。但圣人所立门户异耳。故孔子以中庸设教。明曰。非中庸何以安立世间。法华云。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华严云。不坏世间相。而治出世间法。上曰。今时士大夫。学孔子者。多只工文字语言。不见夫子之道。不识夫子之心。惟释氏不以文字教人。直指心源。顿令悟入。不乱於死生之际。此为殊胜。明曰。非独后世学者。不见夫子之心。当时颜子。号为具体。尽平生力量。只道个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如有所立卓尔。竟捉摸未着。而圣人分明八字打开。向诸弟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以此观之。当时弟子。尚不识夫子心。况今人乎。张商英曰。吾学佛然后能知儒。此言实为至言。上曰。朕意亦谓如此。上又曰。老庄何如人。明曰。只是佛法中小乘声闻以下人。盖小乘厌身如桎梏。弃智如杂毒。化火焚身。入无为界。正如庄子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老子曰。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大乘人则不然。度众生尽方证菩提。正如伊尹所谓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有一夫不被其泽。若己推而内之沟中也。上大悦。赐号宝印。即日诏住径山。

辛丑八年。

壬寅九年。

癸卯十年。

帝注圆觉经。

二月。遣中使赍赐径山刊行。诏禅师楚明序之。

禅师宏智下雪窦自得慧晖寂。

甲辰十一年。

祖住天童。

乙巳十二年。

曹洞第十五世普照祖示寂。

祖示十六颂。一识自宗。二死中得活。三活中死。四不落死活。五背舍。六不背舍。七活人剑。八杀人刀。九平常。十利道拔生。十一言无过失。十二透脱。十三透脱不透脱。十四称扬。十五降句。十六方入圆。云溪挺曰。祖祢不了。殃及儿孙。浮山远尝以此十六题拈示投子。投子至青州凡九世。丝丝相续。因为作颂。

曹洞第十六世祖

讳 宝嗣普照。

丙午十三年。

曹洞第十六世大明祖嗣宗统(四年)。

住磁州大明。上堂曰。若论此事。如人作针线。针针相似。忽见人来。不觉失却针。祇见线。这边寻也不见。那边寻也不见。却自曰。近处尚不见。远处那里得来。多时寻不得。心烦不好。昏闷打睡。拽衣就枕。方就枕时。蓦然一札。曰原来祇在这里。

侍者 体省悟受印记。

体为侍者。偶於出生台见雀舍食。雀飞去。祖在体背上打一掌。体惊顾。祖曰。还是雀子孤负你。你孤负我。体罔措。祖曰。自可怜生。却乃互相孤负去。体豁然有省。从此执侍久之。秘重深严。一旦辞祖。或问祖曰。侍者何往。祖曰。诸方来。诸方去。何介意哉。又问参学何似。祖曰。道有参学。栽他头角。道无参学。减他威光。一众方知已蒙印记。

丁未十四年。

戊申十五年。

径山楚明退居别峰。

禅师智策诏住径山。

己酉十六年 朱熹大学章句或问成(熹言生平精力尽在此书)。

曹洞第十六世磁州大明祖示寂。

曹洞第十七世祖

讳 体嗣大明住王山。

光宗。

光宗庚戌绍熙元年。

曹洞第十七世太原王山祖嗣宗统(三年)。

祖久隐太原西山。当道请住王山。示众曰。师子有三种。第一超宗异目。第二齐肩共躅。第三影响不真。若超宗异目者。见过於师。堪为种草。若齐肩共躅者。减师半德。落在今时。若影向不真者。狐犴猥势。羊质虎皮 发明(按洞宗自青州至万松皆王化大河以北为金界内兵燹纷更语录失传诸祖聊得其大槩云尔)。

禅师 满参祖领悟。

满初参普照祖。祖曰。兄弟年俊。正宜叩参。老僧当年。念念常以佛法为事。满避席进曰。和尚而今如何。祖曰。如生冤家相似。满曰。若不得此语。几何枉行千里。祖下禅床握满手曰。作家那。满与胜默同参。尝跪受呵斥。或问其故。满曰。今诸方师资法属。诤讼招讥。师虫自食身中肉也。某虽不肖。敢复蹈覆辙耶。后造王山。祖举洞山睹影因缘。满大疑。祖曰。不疑言句。是为大病。子今既疑。则病发也。子知此病即子药么。一日读五位颂。至折合终归炭里坐。忽然悟曰。今日方知病是药也。去呈祖。祖曰。料掉没交涉。满曰。老和尚这回瞒我不得也。

禅师华藏下宝印慈辩楚明寂。

辛亥二年。

禅师崇岳住饶州荐福。

壬子三年。

禅师教忠下青原信庵唯禋寂。

禋嗣教忠光。五月十九日。书偈曰。末后一句。觌面分付。拟议思量。世谛流布。跏趺而逝。

禅师云岩下径山智策寂。

策号涂毒。谒天游於云岩。道经云居。风雪塞路。坐阅四十二日。午初版声铿然。豁尔大悟。及造门。游独指策曰。甚处见神见鬼来。曰云居闻版声来。曰是甚么。曰打破虚空。全无靶柄。曰向上事未在。曰东家暗坐。西家厮骂。曰崭然超出佛祖。他日起家一麟足矣。戊申诏住径山。七月将入寂。升座别众。嘱门人以文祭之。策危坐倾听。至尚飨为之一笑。越两日。更衣说偈而寂。

诏育王光移径山辞不允。

曹洞第十七世王山祖示寂。

祖示宗旨曰。既有尊贵之位。须明尊贵底人。须知尊贵底人。不处尊贵之位。方明尊贵。不落阶级。

曹洞第十八世祖

讳 满。嗣王山。住雪岩。

癸丑四年。

曹洞第十八世雪岩祖嗣宗统(二十七年)。

上堂举洞山解夏云。夏末秋初。兄弟或东去西去。直须向万里无寸草处去。良久曰。祇如万里无寸草处。又作么生去。石霜曰。出门便是草。太阳曰。直饶不出门亦是草漫漫地。三个老汉。虽然异口同音。未免撞头[磕-去+太]脑。何也。一人大开口了合不得。一人高抬脚了放不下。一人紧闭门了出不去。雪岩即不然。遍十方界非外。全在一微尘。在一微尘非内。遍十方界。祇者一微尘许。也须极尽不可得。向那里安门。甚处入草。还会么。休侵洞口初秋草。请看疎山腊月莲。

禅师行秀参雪岩祖付衣偈。

秀河内蔡氏子。参祖。经二十七日。不觉伎俩已尽。祖曰。你但行里坐里。心念未起时。猛提起觑。见即便见。不见且却拈放一边。恁么做工夫。休歇也不碍参学。参学也不碍休歇。遂留记室。潭柘亨过祖。秀夜扣其门。告侍者烧香请益。亨便相见。秀问如何是活句。如何是死句。亨曰。书记若会。死句也是活句。若不会。活句也是死句。秀自此参究益力。一日见鸡飞。乃大悟曰。今日不惟捉败沙老虎。亦乃捉败岑大虫也。走见祖。祖可之。乃付衣偈。

甲寅五年。

师范登具戒。

范蜀梓潼雍氏子。出家阴平山。经书过目成诵。冬圆具。

宁宗。

宁宗乙卯庆元元年(金章宗璟明昌六年)。

禅师祖先住卧龙。

先至夔州。尚书杨辅以卧龙请。未几辞去。复游吴。

禅师师范坐夏成都。

有老宿名尧者。范请益坐禅之法。尧曰。禅是何物。坐底是谁。范受其语。昼夜体究。一日如厕。提前话有省。

禅师行秀应金诏入禁庭说法。

秀构万松庵以自适。三河两晋。皆饮秀名。金章宗诏入禁庭升座。躬自迎礼。闻法感悟。赐锦绮大衣。

丙辰二年。

师范谒佛照光於育王。

光问曰何处人。范曰剑州人。光曰。带得剑来么。范便喝。光笑曰。这乌头子也乱做。范贫甚。无资剃发。故以乌头子目之。

丁巳三年(金承安二年)。

荐福崇岳诏住灵隐卧龙先首众师范从之有省。

卧龙先时居第一座。师范在座下。一日同先游石笋庵。有道者问先曰。猢狲子捉不住时如何。先曰。用捉作么。如风吹水。自然成文。范从旁有省。

禅师行秀应金诏住大都仰山栖隐寺。

临济第十四世华藏祖示寂。

祖晚居天童太白。示寂。塔於寺之中峰。

宗统编年卷之二十四

 

猜你喜欢
  卷七十九·佚名
  費隱禪師語錄卷第十三·费隐通容
  卷第十·道原
  卷第三上·志磐
  注大乘入楞伽经 第七卷·佚名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十上·智顗
  卷下·佚名
  佛遗教经论疏节要·净源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二十二·澄观
  序·道世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四十·澄观
  续高僧传卷第七·道宣
  大乘起信论略释缘起·太虚
  卷之八·牧云通门
  大乘玄论 第三卷·吉藏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郑炼师守仁(蒙泉集)·顾嗣立

    守仁号蒙泉,天台黄岩人。幼着道士服,长游京师,寓蓬莱坊之崇真宫,不事干谒,斋居万松间。一夕大雪填门,蒙泉读书僵卧自若,京师号为独冷先生。至正间,出主白鹤观。诗多失传,仅见《玉山雅集》。 登桑干岭迎达礼部 和句曲张外史韵寄

  • 第十四回 无锡县时届挂灯期·佚名

    诗曰:终日昏昏南牢间急闻慈母游九原赠银寄书出望外始知结发性情贤闲言不表、书接前词:却说爱姐闻听继高之言,说为儿谨记叔言,无烦叮咛。继高说:“你奶奶的大事,家中无人,甚是难为你母亲与侄女了。”唱:孙继高手拉爱姐泪汪汪:回

  • 九思·屈原

    【逢尤】悲兮愁,哀兮忧,天生我兮当闇时,被诼谮兮虚获尤。心烦(忄贵)兮意无聊,严载驾兮出戏游。周八极兮历九州,求轩辕兮索重华。世既卓兮远眇眇,握佩玖兮中路躇。羡咎繇兮建典谟,懿风后兮受瑞图。愍余命兮遭六极,委玉质兮於泥涂

  • 卷二百三十七·列传第一百三十四·柯劭忞

      ○文苑上   杨奂 员择 陆文圭 梁益 刘辰翁 黄圭 罗志仁周 密 卢挚戴表元 陈孚 冯子振 洪希文 龚璛 宋无 白珽 刘应龟 元淮 袁易泰 鲜于枢 郑滁孙 陶孙 姚应凤 谢晖 吾邱衍 仇远 杨载 杨刚中李桓刘诜 龙仁夫刘

  • 卷之三百十三·佚名

    光绪十八年。壬辰。闰六月。丁巳朔。上诣仪鸾殿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皇太后、安。至癸未皆如之。戊午。补铸直隶永定河北岸同知关防。从总督李鸿章请也。早事  ○己未。热河都统奎斌等奏、敖汉郡王等请

  • 小酉腴山馆主人自著年谱卷一·吴大廷

    沅陵吴大廷(桐云)道光四年(甲申),十二月初八日辰时生(时在小关庙老屋西厢)。曾祖(讳)仿圣,字绍臣;妣胡氏。祖(讳)元佐,字相周;妣张(氏)、杜氏。父(讳)谐,字金章;前母氏聂,母氏邓。先是,江南常州府武进县人;始祖升二公官辰州卫,后遂为辰州府沅陵

  • 卷三十一·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三十一明 杨士奇等 撰治道宋仁宗庆历五年张方平上论曰臣闻天下之事政无小大系在庙堂有图议而後有得失有得失而後有治乱有治乱而後有安危有安危而後有存亡善议政者不使有失善正失者不成於

  • 卷六十八·纪昀

    <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历代职官表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厯代职官表卷六十八文武官阶表<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历代职官表,卷六十八<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历代职官表,卷六十八<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历代

  • 卷四十六·王道焜

    <经部,春秋类,左传杜林合注  钦定四库全书左传杜林合注卷四十六 明 王道焜赵如源同编定公三经【辛丑】十年春王三月及齐平【平前八年再侵齐之怨】○夏公防齐侯于夹谷【杜平故林夹谷齐地孔子相○夹古洽反又古协反

  • 辨方便與僧制·欧阳竟无

    不畏聖言,天下無是非,當前之糾謬不能,遂亦無希望于後日,而教之危險何可勝言?漸既非比丘,亦未從政,又不與聞近時法事。然數十年讀書,是非則昭然明白,本其所知陳于當世,俾有不克匡正于現在者,必將有救于未來。世尊之遺囑雲何?淪胥之

  • 卷二十一·佚名

    △被甲庄严会第七之一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林。与大比丘众及诸菩萨摩诃萨俱。悉从种种佛刹来集。尔时世尊,无量百千众所围绕供养恭敬。时彼众中有菩萨摩诃萨。名无边慧。即从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稽首作

  • 卷第一百一·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一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智蕴第三中他心智纳息第三之三傍生趣亦有生处得智能知他心等。云何知然。昔有女人置儿一处作余事业。时有一狼持其儿去。傍人为逐语彼狼言。汝今何

  •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七·智顗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弟子法慎记弟子灌顶再治释禅波罗蜜修证第七之三(修证亦有漏亦无漏禅)今约三种法门。以辩亦有漏亦无漏禅。一者六妙门。二者十六特胜。三者通明观。此三法门亦得说为净禅。此中明净禅与阿毗昙有小异浅

  • 众经目录卷第四·静泰

    释静泰撰众经别生四合三百四十一部三百四十六卷&middot;善时鹅王经一卷右一经出正法念经。&middot;舍卫城人丧子狂经一卷(一名梵志丧女经) 分三经&middot;调达入地狱事经一卷&middot;飞鸟喻经一卷&middot;三十三天园

  • 段正元文集·段正元

    段正元一生的思想极为丰富,他以道德为轴心,以儒学为重点,以道德为核心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从本原和本体层次进行融会贯通,对秦汉以后儒学发展偏离、扭曲了原始儒学的基本精神进行了正本清源,对儒家“道统”结合先秦道家思想

  • 通玄秘术·佚名

    通玄秘术,唐人[[沈知言]撰。原本三卷,今《正统道藏》本合为一卷,收入洞神部众术类。书前有作者所撰序文,自称于太和初年(827)遇道士马自然。授以秘诀及药方;咸通五年(864)春又于淮南遇故人荥阳郑公,授以「神丹诸家秘要」,遂编成

  • 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刘时举

    亦名《续宋中兴编年资治通鉴》。编年体史书。南宋刘时举撰。15卷。记高宗建炎元年(1127)至宁宗嘉定十七年(1224)间四朝史事。文辞简约,条理明晰,系年有考据,载事有本末。于政治得失,国势安危,尤为详悉。虽于事实间有脱遗,然

  • 仁王护国般若经疏·智顗

    凡五卷。隋代智顗说,灌顶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三册。系后秦鸠摩罗什所译仁王般若波罗蜜经二卷之注释书。初以五重玄义叙述经之大意,次为入文解释。据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载,智顗在陈末时宣讲仁王般若经二次。本书之注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