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九

灵峰藕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卷第九

述曰。灵峰老人云。昔人列莲宗七祖太局。只如天台教主坐不背西。卧必合掌。其发明净土如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无敢与敌。又如法眼冢孙昼夜弥陀十万声。万善庄严安养。其发明净土。如大将军令出如山无敢动者。非皆莲宗列祖乎。天台幽溪无尽师。奉慈云行愿为日课。讲自所述生无生论。每一登座。天乐临虚。临终画空书妙经题屹然而化。以为莲宗嫡裔何媿焉。净要中收幽溪两作。今会为一要。近代诸师。公其绝倡矣。

净土生无生论

天台山幽溪沙门 传灯和南 撰

稽首能仁圆满智。无量寿觉大导师。所说安养大乘经。了义了义至圆顿。妙德普贤观自在。势至清净大海众。马鸣龙树及天亲。此土庐山莲社祖。天台智者并法智。古往今来弘法师。我今归命礼三宝。求乞冥加发神识。敬采经论秘密旨。阐明净土生无生。普使将来悟此门。断疑生信阶不退。 将造论。立十门。一一真法界门。二身土缘起门。三心土相即门。四生佛不二门。五法界为念门。六境观相吞门。七三观法尔门。八感应任运门。九彼此恒一门。十现未互在门。

初一真法界门

一真法性中。具足十法界。依正本融通。生佛非殊致。论曰。一真法界即众生本有心性。心性具无量德。受无量名。云何具无量德。谓性体.性量.性具。性体者。此心性离四句绝百非。体性坚凝清净无染。不生不灭常住无坏。性量者。此心性竖穷三世横徧十方。世界有边虚空无边。虚空有边心性无边。现在有边过未无边。过未有边心性无边。无尽无尽无量无量。性具者。此心性具十法界。谓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天法界.修罗法界.人法界.畜生法界.饿鬼法界.地狱法界。此是假名。复有正报。谓佛五阴乃至地狱五阴。此是实法。复有依报。谓佛国土乃至地狱国土。令易解故作三分别。得意为言。即性具是性体性量。性体离过绝非即。性具十界离过绝非。性体坚凝清净无染不生不灭常住不坏。性具十界亦然。性量竖穷横徧无尽无尽无量无量。性具十界亦然。正报五阴同性体性量。清净周徧依报国土亦然。此之三法亦名三谛。性体即中谛。性量即真谛。性具即俗谛。楞严云。如来藏妙明元心。非心非空。非地水火风。非眼耳鼻舌身意。非色声香味触法。非眼界乃至非意识界。非无明乃至非老死。非无明尽乃至非老死尽。非苦集灭道。非智非得。非檀那乃至非般剌若。非怛答阿羯。非阿罗诃。非三藐三菩。非常乐我净。此即性量无相。是为真谛。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水火风。即六凡。即二乘。乃至即如来常乐我净。此即性具十界。是为俗谛。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此即性体统摄。是为中谛。又云如来藏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徧法界。地水火风空见识莫不如是。地水火风空见识即性具也。清净本然即性体也。周徧法界即性量也。又地水火风空清净本然周徧法界。即依报国土性体性量也。见识清净本然周徧法界。即正报五阴性体性量也。云何受无量名。此心性或名空如来藏。或名真如佛性。或名庵摩罗识。或名大圆镜智。或名菩提涅盘。性体性量名空如来藏。即性具十界五阴国土名空如来藏。乃至性体性量名菩提涅盘。即性具十界五阴国土名菩提涅盘。故曰一真法性中具足十法界。依正本融通。生佛非殊致。问。一真法界为初心是后心是。若初心是应无七名。若后心是应无九界。初后俱堕。立义不成。答。此正显初心。是以初心是。方有后心是。如果地依正融通色心不二。垂形九界方便度生。悉由证此因心所具。故曰诸佛果地融通。但证众生理本。故得称性施设无谋而应。不然何异小乘外道作意神通。故法智大师云。六即之义不专在佛。一切假实三乘人天。下至蛣蜣地狱色心。皆须六即辩其初后。所谓理蛣蜣乃至究竟蛣蜣以论十界。皆理性故。无非法界。一不可改。故名字去。不唯显佛。九亦同彰。至於果成。十皆究竟。又后心是方显初心是。由后心果地全证众生理本。故果地七种名目悉是众生性德美称。但众生在迷。性称不显。克论性德。岂可言无。初后俱善。立义成矣。

二身土缘起门

一真法界性。不变能随缘。三身及四土。悉由心变起。

论曰。一真法界性。即前文所明性体性量性具也。教中说真如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者。正由性体性量即性具故。晋译华严云。能随染净缘。具造十法界。谓真如性中所具九法界。能随染缘造事中九法界。真如性中所具佛法界。能随净缘造事中佛法界。性若不具。何所称能。并由理具。方有事用。此之谓也。是知事中十法界。三身四土。悉由真如随缘变造。既曰真如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则事中染净身土当体即真。无丝毫可加损者。楞严。见(八识见分)与见缘(八识相分。见相二分皆依他起性)并所想相(此不了依他而起徧计)。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是也。若然则娑婆极乐此世众生当生九品。弥陀已成吾心当果。悉由心性之所变造。心具而造岂分能所。即心是佛即佛是心。即心是土即土是心。即心是果即果是心。能造因缘及所造法。当处皆是心性。故明此宗而求生乐土者。乃生与无生两冥之至道也。

三心土相即门

西方安乐土。去此十万亿。与我介尔心。初无彼此异。论曰。弥陀经。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百亿日月须弥大海及铁围山名一佛土。一土已自广大况亿佛土。乎况十万亿乎。是则极乐去此甚远。博地凡夫念佛求生弹指即到者。由生吾心所具之佛土也。凡夫念佛剎那之心至微至劣故称介尔。十万亿土居凡夫介尔之心。即心是土即土是心。故曰初无彼此异。问。介尔之心居於方寸。何能包许远佛土。答。介尔之心。昧者谓内。达人大观。真妄无在。盖此妄心全性而起。性无在心亦无在。性如大海心似浮沤。全海为沤沤还匝海。盖真如不变随缘。而随缘端即不变。既随缘不变。岂以真妄而分大小哉。

四生佛不二门

阿弥与凡夫。迷悟虽有殊。佛心众生心。究竟无有二。论曰。阿弥陀佛果人也。成就三身.四智.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等功德。凡夫因人也。具无量恒沙烦恼。造无量恒沙业系。当受无量恒沙生死。迷悟之相譬彼云泥。而言究竟无二者。谓据相则不二而二。约性则二而不二。盖诸佛乃悟众生心内诸佛。众生乃迷诸佛心内众生。悟者悟众生本具性体性量性具也。迷者迷诸佛所证性体性量性具也。心性之妙岂受其迷。迷而不迷斯言有在。故众生本有性体即诸佛所证法身。性量即报身。性具即应身。四智.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等功德会合可知。古德云。诸佛心内众生尘尘极乐。众生心内诸佛念念证真。故弥陀即我心。我心即弥陀。未举念时早已成就。才举心念即便圆成。感应道交为有此理。故念佛人功不唐捐。

五法界为念门

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体是法界。

论曰。行者称佛名。作佛观行。主伴依正余观。修三种净业。一心不乱。散心称名。以至见思浩浩恒沙烦恼。凡此有心皆由真如不变随缘而作。全体即法界。故法智大师云。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若然者。余心尚是。况念佛心乎。是故念佛之时。此心便是圆融清净宝觉。以此妙心念彼阿弥。则彼三身何身不念。求彼四土何土不生。但随功行浅深。品位高下耳。问。余心是法界。何必念佛。答。余心是而逆。念佛是而顺。以顺翻逆。故须念佛。非法界有异也。

六境观相吞门

十六等诸境。事理两种观。彼此互相吞。如因陀罗网。

论曰。境观相吞者。事事无碍也。事事所以无碍者。由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既皆全体而作。有何一法不即法界。故曰一尘法界不小。剎海法界不大。多亦法界。少亦法界。是以西方十六诸境。吾心事理二观。一一无非法界全体。如帝释宫中因陀罗网。虽彼此各是一珠而影入众珠。虽影入众珠而东西照用有别。境观亦然。以境为事则观为理。理能包事是为观吞境。以观为事则境为理。理能包事是为境吞观。若观若境。或一为事余为理。或一为理余为事。彼此互各相吞。故如因陀罗网。若然者。我作观时。西方依正已在我观内。我今身心已在依正之中。了此而求生安养。可谓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绝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

七三观法尔门

能观为三观。所观即三谛。全性以起修。故称为法尔。论曰。三谛者真俗中也。三观者空假中也。忘情绝解莫尚乎真。随缘应用莫尚乎俗。融通空有莫尚乎中。虚灵不昧。吾心自空也。物来斯应。吾心自有也。空有相即。吾心自中也。此性也。非修也。三谛也。非三观也。修之者称性照了也。体达此心空洞无物谓之空。照了此性具足万法谓之假。融通二边不一不异谓之中。然则即虚灵而应物也。即应物而虚灵也。空即假中也。假即空中也。中即空假也。是称性而修也。绝待而照也。不思议之三观也。首楞大定之司南也。别论如此。若总论者。或以吾心虚灵为空。以所观万物为假。以心境不二为中。物吾心之物也。何假而不空。心万物之心也。何空而不假。即心即物即物即心。何中而不空假。是以观极乐依正。以吾心一观之三观。照彼一境之三谛。无不可者。以吾三观之一心。照彼三谛之一境。亦无不可者。虎溪大师云。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忘即是中。忘照何尝有先后。一心融绝了无踪。尚何三观之不法尔乎。

八感应任运门

我心感诸佛。弥陀即悬应。天性自相关。如磁石吸针。

论曰。诸佛众生同一觉源。迷悟虽殊理常平等。故曰诸佛是众生心内诸佛。众生是诸佛心内众生。迹此而言。诸佛众生心精无时而不通淴。但诸佛无时不欲度生。众生念念与之迷背。故云一人专忆一人专忘。若逢不逢若见非见。然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正由一理平等天性相关。故得任运拔苦与乐。况无量寿佛因中所发四十八愿。誓取极乐摄受有情。今道果久成僧那久满。凡百众生弗忧佛不来应。但当深信忆念数数发愿愿生西方。如磁石与针任运吸取。然磁能吸铁不能吸铜。针能合磁不能合玉。犹佛能度有缘不能度无缘。众生易感弥陀不易感诸佛。岂非生佛誓愿相关者乎。求生净土者。信愿行缺一不可。

九彼此恒一门

若人临终时。能不失正念。或见光见华。已受宝池生。

论曰。往生传。张抗为翰林学士。课大悲咒十万遍愿生西方。一日寝疾唯念佛号。忽谓家人曰。西方净土秪在堂屋西边。阿弥陀佛坐莲花上。翁儿在花池金沙上礼拜嬉戏。良久念佛而化。翁儿。抗之孙也。盖西方极乐世界乃吾心之一土耳。娑婆世界亦吾心之一土耳。约土有十万亿彼此之异。约心而观原无远近。众生自受生来。为五阴区局真性。不契心源。念佛之人果报成熟。将舍现阴趣生阴时。净土莲华忽然在前。唯心境界非有去来彼此之相。故楞严云。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法智师云。垂终自见坐金莲。身已是彼国生阴。亦此意也。

十现未互在门

行者今念佛。功德不唐捐。因中已有果。如莲华开敷。论曰。圆顿教人顿悟心性无修而修。修彼乐邦。性中所具极乐。由修显发。而此心性竖贯三际。横裹十虚。佛法生法正法依法因法果法一念圆成。是以念佛名为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全性起修虽名为因。全修在性因中有果。以所具因法与所具果法同居一性。心性融通无法不摄。如莲花开敷花中有果。况此心常住。无生灭去来。即今念佛之心便是当来华池受生时。故初发心人。极乐宝池已萌莲种。若精进不退。日益生长华渐开敷。随其功德大小炜烨。其或懈退悔杂日渐憔悴。若能自新华复鲜丽。其或不然。芽焦种败。且此莲华。人谁种植。现未互在。斯言有归也。

净土生无生论

旧跋

幽溪大师以性具圆理阐净土法门。着为生无生论。初开演於新昌石城寺。每一登座天乐盈空。大众同闻。事非虚诳。诚五浊之大津梁。登九莲之胜方便也。比丘正知识。

此论以现前一念心无法不具为本(初门)。具则必造(二门)。故佛土佛身皆即我心(三门四门)。今即以此本不可思议之一念念佛(五门)。而西方依正圆妙三观生佛感应。旷劫誓愿因缘。总不出我现前念佛之一念(六门七门八门)。如是则十方彼此。三世因果。凡小偏邪。种种诸疑可以悉断矣(九门十门)。后学成时识。

幽溪无尽法师净土法语

门人 正知 较

夫修行法门。如来对证之良药也。药随病广。数逾恒沙。求其至捷径最简要者莫如念佛求生净土。可谓疾成觉道之秘诀也。盖出离生死仗三种力。一自力。二他力。三本有功德力。若惟务悟明心地。裂无明网。出爱欲河。成佛作祖。谓之自力。是为没量好汉真大丈夫。佛世及正法中诸大菩萨.声闻及诸大祖师是其人也。像末之世根器谫劣。有虽修而不悟。悟而不精。内照似脱对境仍迷。纵使不迷犹然坏器。菩萨有隔阴之昏。初果有入胎之昧。方之博地安免随流。此自力之无功。出尘之不效。一错百错实可寒心。是以诸佛菩萨曲垂方便。有仗他之法门焉。此之法门经论亦伙。求其苦口叮咛极言称叹。列祖弘通人心崇奉。惟极乐世界念佛一门为究竟。言言阐净土之惟心。句句演弥陀之本性。悟此者达生心与佛心平等。心土与佛土无差。修此者获妙观与妙境相符。自力与他力兼济。况本有功德之力无始性具者因此全彰。旷劫积累者藉之顿发。故得娑婆报满。净土现前。莲华化生。不迷生阴。一入永入更不退转。故生者皆是阿[鞥-合+(白-日+田)]跋致。其数甚多。比在娑婆入道。尘境粗强险难恶涂无处不有者固不侔矣。然而说之匪难行之为难。行之匪难心要为难。此昔人所诫。我辈当遵。杨次公云。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夫念佛以一其心恳切持名专志不乱尚矣。然或忘而不能念。念而不能一。无他。情爱之所牵也。夫轻爱以袪其妄。斩断情根脱离爱网尚矣。然或念而不能忘。忘而不能尽。无他。心之不能一也。娑婆有一爱之不轻。则临终为此爱所牵。矧多爱乎。极乐有一念之不一。则临终为此念所转。矧多念乎。夫爱有轻焉重焉厚焉薄焉正报焉依报焉。历举其目则父母妻子昆弟朋友功名富贵文章诗赋道术技艺衣服饮食屋室田园林泉花卉珍宝玩物不可枚尽。大而重於泰山。小而轻於鸿毛。有一物之不忘爱也。有一念之不遗爱也。有一爱存於怀则念不一。有一念不归於一则不得生。呜呼。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此两语刮翳眼之金錍。治膏肓之圣药。凡有志於求生极乐者。宜书於屋壁。铭於肌肤。时时庄诵。念念提撕。於娑婆之爱日求其轻。极乐之念日求其一。轻之又轻之以渐阶乎无。一之又一之以渐邻乎极。果能如此。虽未脱秽邦。不是娑婆之久客。未生宝所。已是极乐之嘉宾。临终正念现前。往生极乐必矣。或问。轻爱有道乎。曰。轻爱莫要乎一念。一念有道乎。曰。一念莫要乎轻爱。或者筦尔谓曰。师言首鼠两端。俾学者何从。曰。非两端也。欲明一念之所以也。盖念不一。由散心异缘使然。散心异缘由逐境纷驰使然。娑婆有一境则众生有一心。众生有一心则娑婆有一境。聚缘内摇趣外奔逸。心境交驰爱若尘沙。故欲轻其爱者莫若杜其境。众境皆空万缘都寂。万缘都寂一念自成。一念若成则爱缘俱尽矣。故曰欲一其念莫若轻其爱。欲轻其爱莫若一其念。爱之与念势不两立。若明暗之相背也。曰。杜境有道乎。曰。余所谓杜境者。非屏除万有也。亦非闭目不观也。即境以了其虚。会本以空其末也。万法本自不有。有之者情。故情在物在。情空物空。万法空而本性现。本性现而情念息。自然而然。非加勉强。楞严所谓。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花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於中有是非是。是以欲杜其境。莫若体物虚。体物虚则情自绝。情绝则爱不生。而惟心现念一成。故圆觉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非渐次。一去一留。不容转侧。功效之速。有若桴鼓。学道之士於此宜尽心焉。又曰。轻爱与一念同乎异乎。对曰。能轻娑婆之爱。未必能一极乐之念。能一极乐之念。必能轻娑婆之爱。此约无志有志间说也。实则爱非念一不忘。念非忘爱不一。两者工夫初无间然。又曰。轻爱既闻命矣。一念奈何。对曰。一念之道有三。曰信曰行曰愿。不疑谓之信。苟有疑焉。心不得一矣。是以求生极乐以敦信为始。必须偏读大乘。广学祖教。凡是发明净土之书。皆须一一参求。悟极乐原是我惟心之净土。不是他土。了弥陀原是我本性之真佛。非是他佛。大要有二。悟妙有徧周徧具。以为欣净之本。悟真空圆离圆脱。以为舍秽之原。第二修行者敦信如目视。修行如足行。信而不行犹有目无足。行而不信犹有足无目。是故信解既备应当念佛修行。如目足兼备能到凉池。行门有二。一正。二助。正行复二。一称名。二观想。称名如小本弥陀经。七日持名一心不乱。有事一心理一心。若口称佛名系心在缘。声声相续心心不乱。设心缘外境摄之令还。此须生决定心断后际念。拨弃世事放下缘心。使念心渐渐增长。从渐至久自少至多。一日二日乃至七日。毕竟要成一心不乱而后已。此事一心也。苟得此已则极乐之净因成就。垂终之正念必然。身无病苦不受恶缠。预知时至身心欢喜。吉祥而逝坐脱立亡。亲见弥陀垂光接引。得生净土必矣。理一心亦无他。但於事一心中念念了达。能念之心。所念之佛。三际平等十方互融。非空非有非自非他。无去无来不生不灭。现前一念之心便是未来净土之际。念而不念无念而念。无生而生生而无生。於无可念中炽然而念。於无生中炽然求生。是为事一心中明理一心也。二观想者。具如观无量寿佛经。境有十六。观佛最要。当观阿弥陀佛丈六之身。作紫磨黄金色像。立华池上。作垂手接引状。身有三十二种大人相。相有八十种随形好。作此想者亦有事理。事则以心系佛以佛系心。初观足下安平如奁底。次观具千辐轮相。如是次第逆缘至顶中肉髻。复从肉髻顺缘至足底。了了分明无分散意。理一心者。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徧知海从心想生。是故汝等应当系念彼佛。此义具明微妙三观。如观经疏.妙宗钞中说。然此二种正行当相须而进。凡行住睡卧时则一心称名。凡趺坐时则心心作观。行倦则趺坐以观佛。坐出则经行以称名。苟於四威仪中修之不间。往生西方必矣。二助行。亦有二。一世间之行。如孝顺父母。行世仁慈。慈心不杀。具诸戒律。一切利益之事若能回向西方。无非助道之行。二出世之行。如六度万行种种功德。读诵大乘。修诸忏法。亦须以回向心而助修之。无非净土行也。更有一种微妙助行。当历缘境处处用心。如见眷属当作西方法眷想。以净土法门而开导之。令轻爱以一其念。永作将来无生眷属。若生恩爱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情爱。何当得生净土远离此爱。若生瞋恚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触恼。何当往生净土得离此瞋。若受苦时。当念净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若受乐时。当念净土之乐无央无待。凡历缘境皆以此意而推广之。则一切时处无非净土之助行也。第三愿者。夫净土舟航要以信为柁。行为篙橹樯缆。愿为风帆。无柁则无所指南。无篙橹樯缆则不能运行。无风帆则不能破浪疾到。故次行以明愿也。第愿有通别。有广狭。有徧局。通如古德所立回向发愿文。别则各随己意。广谓四弘上求下化。狭谓量力决志往生。局如课诵有时随众同发。徧则时时发愿处处标心。但须体合四弘。不得师心妄立。大率所发之愿别胜於通。通恐随人语转。别则自己标心。然随通文而生决志。虽通而别。若於别文而生滥漫。别亦成通。又广胜於狭。广则发心大。克果胜。狭则悲愿浅。获果劣。又徧胜於局。局则数数间断。徧则念念圆成。如此三法可以期生净土速觊弥陀。一切净土法门。举不外乎是矣。

净土法语

净土十要卷第九

(弟子戴学修出资参两(荐母定莲) 吴书达贰两(荐夫陈黼箴) 刘氏 陈氏各壹两 刘学愿五钱刻此净土生无生论及净土法语。伏愿□殁双超。自他并利者)。

猜你喜欢
  卷之一·纪荫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四·自融
  杂阿含经卷第七·佚名
  觉 社 宣 言·太虚
  人间苦海的回头是岸·太虚
  卷第八·佚名
  卷第一百九十五·佚名
  了众生所品第十二·佚名
  增壹阿含经卷第十三·佚名
  卷第三·佚名
  十门辩惑论卷下·复礼
  四分律卷第十三(初分之十三)·佚名
  序·佚名
  卷第二·佚名
  漆园指通卷之二·净挺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吴文若·唐圭璋

      待考。   蝶恋花   玉宇生凉秋恰半。月到今霄分外清光满。兔魄呈祥冰禾彡烂。广寒仙子生华旦。   聪慧风流天与擅,淑质冰婆,本是飞琼伴。□领彩衣椿祝劝。蟠桃待熟瑶池宴。

  • 卷二百五十·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二百五十 明 曹学佺 编 元诗二十 周权 拟古 东溟跃羲和西海沉望舒迭运不遑息汲汲司晨晡人生百年间有如涉长途途长日苦短何以寜其躯白露沾我衣衆芳忽萎枯逝将蹑飞霞驻景凌方壶 又 山中

  • 卷二十六·杨士奇

    永乐元年十二月甲戌朔 上视牲南郊翰林侍读学士解缙奉敕修古今列女传成 上亲制序文曰朕闻惟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大经者五品之人伦也大哉经纶之道乎而以人伦为本人之大伦有五而男女夫

  • 卷之四百二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三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  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讲官

  • 卷之五百六十八·佚名

    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十二月。癸亥朔。上诣宁寿宫乐寿堂。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安。至壬辰皆如之。内记  ○谕内阁、朕钦奉皇太皇懿旨、御史赵炳麟奏、请定教育宗旨一摺。学术人心。关系至大

  • 第二十四册 天聪四年二月·佚名

    第二十四册 天聪四年二月初九日,二月勒致书於科尔沁部云:前致书云:所请官员,即将遣往等语,今著停止,无需更换。高侍郎处,尔等前去,善言说之。观其情形,诚属染疾,则令其下级官员暂替;若无疾病,故意推诿,则尔等以言劝之。若革其职,必

  • 曾泉传·张廷玉

    曾泉,泰和人。永乐十八年(1420)进士,选为庶吉士,后改任御史。宣德初年,都御史邵王己甄别官吏,泉被贬为汜水典史,逝于任上。正统四年(1439),河南参政孙原员上书称“:泉行为端正,为官廉洁,勤于政务,办事敏捷,不因被降黜而有怠惰之心

  • 八、嘉庆朝之叛乱(摘录)·汪荣宝

    海贼之起原当教匪发难、西北骚动之际,而东南沿海有海贼之乱,共剧烈盖亦不下于教匪。自康熙二十四年海禁大开,内外市舶往来江、浙、闽、粤沿岸者不绝。及乾隆末,安南阮光平父子以力征经营得国,生财政上之困难,不得已而以盗贼

  • 论晚明“流寇”·吴晗

    明末“流寇”的兴起,是一个社会组织崩溃时必有的现象,像瓜熟蒂落一样,即使李自成、张献忠这一班暴民领袖不出来,那些由贵族太监官吏和地主绅士所组成的统治集团,因为已经腐烂了,僵化了,肚子吃得太饱了,搜括到的财富已经堆积得

  • 三十九年·佚名

    (甲辰)三十九年大明嘉靖二十三年春正月1月1日○庚子朔,以權停例,受朝賀。○憲府啓吏、兵曹堂上事,不允。啓權彬事,如啓。○諫院啓吏曹堂上事、前諫官事,答曰:「吏曹注擬之失,雖曰有之,一時盡遞,豈不騷擾乎?以所失推之,則其意可知也

  • 周书·君奭·佚名

    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召公不说,周公作《君奭》。周公若曰:「君奭!弗吊天降丧于殷,殷既坠厥命,我有周既受。我不敢知曰厥基永孚于休。若天棐忱,我亦不敢知曰其终出于不祥。呜呼!君已曰时我,我亦不敢宁于上帝命,弗永远

  • 娑罗馆清言·屠隆

    子房虎啸,安期生豹隐于海滨,药师龙骧,魏先生蠖屈于岩穴。繄岂异才,是命不同。三九大老,紫绶貂冠,得意哉,黄粱公案。二八佳人,翠眉蝉鬓,销魂也,白骨生涯。口中不设雌黄,眉端不挂烦恼,可称烟火神仙;随宜而栽花竹,适性以奍禽鱼,此是山林

  • 初阳眩耀·胡兰成

    孙文的思想与学问汤川秀树着《创造的世界》里说:“二十世纪前半是科学上大发见的时代,后半应当是哲学的时代,来对应科学上的大发见而提出哲学上的新的思想体系。”而我是近来才想到不用等到后半,就在今世纪的初

  • 卷七·姜炳璋

    <经部,诗类,诗序补义钦定四库全书诗序补义卷七石泉县知县姜炳璋撰郑郑诗不淫马氏端临言之详矣而夫子曰郑声滛説者因谓郑声自淫郑诗目正也岂有论其诗则忠臣贤士语其声则里巷俟邪者乎盖夫子所放者别有所谓郑声而非此二

  •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五·智顗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五上明最实位者。即圆教位也。此为十意。一简名义。二明位数。三明断伏。四明功用。五明粗妙。六明位兴。七明位废。八开粗显妙。九引经。十妙位始终。一简名义者。若圆别不同自有十意。下辨体中说

  • 卷第四·佚名

    嘉兴大藏经 达变权禅师语录达变权禅师语录卷第四侍者海澄记录颂古赵州示众云兄弟若从南方来者即与下载若从北方来者即与装载所以道近上人问道即失道近下人问道即得道兄弟正人说邪法邪法亦随正邪人说正法正法亦随邪

  • 竹洲集·吴儆

    宋代诗文别集。20卷。吴儆撰。另附《棣华杂著》1卷。卷1、卷2为奏议,卷3为政议,卷4为表启,卷5、卷6为启,卷7至卷9为书,卷10、卷11为记,卷12为序,卷13为祭文,卷14为杂文,卷15为铭赞,卷16为古赋,卷17至卷19为诗,卷20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