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论晚明“流寇”

明末“流寇”的兴起,是一个社会组织崩溃时必有的现象,像瓜熟蒂落一样,即使李自成、张献忠这一班暴民领袖不出来,那些由贵族太监官吏和地主绅士所组成的统治集团,因为已经腐烂了,僵化了,肚子吃得太饱了,搜括到的财富已经堆积得使他们窒息了,只要人民能够自觉,团结成为伟大的力量,要求生存的权利,这个高高地挂在半空中的恶化的无能的机构,是可以一蹴即倒的。

朱明政权的被消灭,被消灭于这政权和人民的对立,杀鸡求卵;被消灭于财富分配的不均,穷人和地主的对立。在三百年前,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兵科都给事中曾应遴明白地指出此现象,用书面警告政府当局,他说:“臣闻有国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今天下不安甚矣,察其故原于不均耳。何以言之?今之绅富率皆衣租食税,安坐而吸百姓之髓,平日操奇计赢以役愚民而独拥其利,有事欲其与绅富出气力,同休戚,得乎?故富者极其富而至于剥民,贫者极其贫而甚至于不能聊生,以相极之数,成相恶之刑,不均之甚也。”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绅富阶级利用他们所有的财力和因此而得到的特殊政治势力,加速地加重地剥削和压迫农民,吸取最后的一滴血液。农民穷极无路,除自杀,除逃亡以外,唯一的活路是起来反抗,团结起来,用暴力推翻这一集团的吸血鬼,以争得生存的权利。

17世纪初的农民反抗运动,日渐开展,得到一切被压迫人民的支持、参加,终于广泛地组织起来,用生命去搏斗,无情地对统治集团进攻,加以打击、消灭。这种运动,当时的统治集团和后来的正统派史家称之为“流寇”。

“流寇”的发动、成长和实力的扩充,自然是当时统治集团所最痛心疾首的。他们有的是过分的充足的财富,过着舒服、纵佚、淫荡、无耻的生活。他们要维持现状,要照旧加重剥削来维持欲望上更自由的需要,纵然已有的产业足够子子孙孙的社会地位的保证,仍然像饥饿的狼,又馋又贪,永远无法满足。然而,当前的变化明朗化了,眼见得被消灭,被屠杀,他们不能不联合起来,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加强统治,加强武力,侮蔑、中伤对方,作最后的挣扎。同时,集团的利益还是不能消除个人利害的冲突,这一集团的中坚分子,即使在火烧眉睫的时候,彼此间还是充满了嫉妒、猜疑、钩心斗角、互相计算。在整三百年前,北平的形势最紧张的时候,政府请勋贵大臣富贾巨商献金救国,话说得极恳切,希望自己人能自己想办法。可是,结果,最著名的一个富豪出得最少。他是皇帝的亲戚,皇帝皇后都动了气,才添了一点点,其他的人自然不会例外。人民虽然肯尽其所有报效国家,可惜的是他们早已被榨干了。三月十九日北平陷落后,这些悭吝的高贵的人们,被毫无怜悯的几夹棍几十板子,大量的金子银子珠宝被搜出以后,一批一批地斩决,清算了他们对人民所造的孽债。皇宫被占领以后,几十间尘封灰积的库房也打开了,里面堆满了黄的金子、白的银子!皇宫北面的景山,一棵枯树下,一条破席子,躺着崇祯皇帝和他的忠心的仆人的尸身!

站在相反的立场,广大的农民群众,他们是欢迎“流寇”的,因为同样是在饥饿线上挣扎的人们。举几个例子,山西的许多城市,没有经过什么战斗便被占领了,因为饿着肚子的人们到处都是,他们做内应,做先遣部队,打开城门,请敌人进来。山东河南的城市,得到“流寇”的安民牌以后,人民恨透了苛捐,恨透了种种名目的征税,更恨的是在位的地方官吏,他们不约而同,一窝蜂起来赶走了地方官,持香设酒,欢迎占领军的光临,有的地方甚至悬灯结彩,远近若狂。又如宣府是京师门户,北方重镇,被围以后,巡抚朱之冯悬重赏募人守城,没人理会。再三申说,城中的军民反而要求准许开城投降。朱之冯急了,自己单独上城,指挥炮手发炮,炮手又不理会,毫无办法,急得自己点着火线,要发炮,又被军民抢着拉住手,不许放,他只好叹一口气说:“人心离叛,一至如此!”

由于政治的腐败,政府军队大部分是勇于抢劫,怯于作战的,他们不敢和“流寇”正面相见,却会杀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报功,“将无纪律,兵无行伍,淫污杀劫,惨不可言。尾贼而往,莫敢奋臂,所报之级,半是良民”。民间有一个譬喻,譬“流寇军”如梳,政府军如栉。到这田地,连剩下些过于老实的良民也不得不加入“流寇军”的集团去了。大将左良玉驻兵襄樊,奸淫掳掠,无所不为,老百姓气苦不过,半夜里放火烧营房,左良玉站不住脚,劫了一些商船逃避下游,左兵未发,老百姓已在椎牛设酒欢迎“流寇”了。其他一些将领,如马扩奉命援凤阳,凤阳被焚劫了四天以后,“流寇”走了,他才慢慢赶到。归德已经解围,尤玘才敢带兵到城下。颍、亳、安、庐一带的“流寇”已经唱得胜歌凯旋了,飞檄赴援的部队,连影子也看不见。将军们一个个脑满肠肥,要留着性命享受用人格换来的财富,士兵都是出身于贫困阶层的农民,穿不暖,吃不饱,脸黄肌瘦,走路尚且艰难,更犯不着替剥削他们的政权卖命。整个军队的纪律破坏了,士气消沉,军心涣散,社会秩序、地方安宁都无法维持,朱明政权也不能不随之解体了。

“流寇”初起,是从各地方陆续发动的,人自为战,目的只在不被饥饿所困死。后来势力渐大,兵力渐强,政府军每战必败,才有推翻统治集团的企图。最后到了李自成在1643年渡汉江陷荆襄后,恍然于统治集团的庸劣无能,才决定建立一个新政权,从此便攻城守地,分置官守,作争夺政权的步骤,一反过去流窜的作风。果然不到两年,北京朱明政府便被消灭,长江以北大部分被放在新政权之下。这是在李自成初起时所意料不及的。其实与其说这是李自成的成功,还不如说是社会经济的自然崩溃比较妥当。

分析朱明政权的倾覆,就政府当局说,最好的评论是戴笠的《流寇长篇序》,他说:“主上则好察而不明,好佞而恶直,好小人而疑君子,好速效而无远计,好自大而耻下人,好自用而不能用人。廷臣则善私而不善公,善结党而不善自立,善逢迎而不善执守,善因循而不善改辙,善蒙蔽而不善任事,善守资格而不善求才能,善大言虚气而不善小心实事。百年以来,习以为然。间有忧念国事者则共诧之如怪物。”君臣都是亡国的负责人,独裁、专制加上无能的结果是自掘坟墓。

就整个社会组织的解体说,文震孟在1635年上疏论致乱之源说:“堂陛之地,猜欺愈深,朝野之间,刻削日甚。缙绅蹙靡骋之怀,士子嗟束湿之困。商旅咨叹,百工失业,本犹全盛之海宇,忽见无聊之景色……此致乱之源也。”他又指出政府和人民的对立:“边事既坏,修举无谋,兵不精而日增,饷随兵而日益;饷重则税重,税重则刑繁。……复乘之以天灾,加之以饥馑。……而守牧惕功令之严,畏参罚之峻,不得不举鸠形鹄面无食无衣之赤子而答之禁之。……下民无知,直谓有司仇我虐我,今而后得反之也,此又致乱之源也。”驱民死地,为丛殴雀,文震孟是政府的一员大官,统治集团的一个清流领袖,委婉地说出致乱之源是由于政府的上下当局所造成,官逼民反。

正面的指斥是李自成的檄文。他指斥统治集团的罪状说:“明朝昏主不仁,宠宦官,重科第,贪税敛,重刑罚,不能救民水火,日罄师旅,掳掠民财,奸人妻女,吸髓剥肤。”完全违反农民的利益,剥夺人民的生存权利。接着,他特别提出他是代表农民利益,而且他本身是出身于农民阶层的,他说:“本营十世务农良善,急兴仁义之师,拯民涂炭,士民勿得惊惶,各安生理。各营有擅杀良民者,全队皆斩。”他提出鲜明的口号:“吃他娘,着他娘,吃着不尽有闯王,不当差,不纳粮!”以除力役,废赋税,保障生活为号召,以所掠得统治集团的财富散给饥民。百姓喜欢极了,叫这政府所痛恨的军队为“仁义兵”。他标着鲜明的农民革命的旗帜,向统治集团作致命的打击。在这种情势下,对方还是执迷不悟,茫然于当前的危机,抱定对外和平、对内高压的政策,几次企图和关外对峙的建州部族讲求以不失面子为光荣的和平,只用一小部分军力在山海关内外,堵住建州入侵的门户,作消极的防卫,对内却用全力来消灭“流寇”。同时,内部又互相猜嫌排斥,“有忧念国事者则共诧之如怪物”,继续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对人民则更加强压迫,搜括出最后的血汗,迫其反抗。政府和人民的对立情势达于尖锐化,以一小撮的腐烂的统治集团来抵抗全体农民的袭击,自然一触即摧,朱明的政权于此告了终结。

17世纪前期的政府和人民的对立,政府军包围,追逐“流寇”,给关外的新兴的建州部族以可乘之机,乘虚窜入,建立了大清帝国。这新政权的本质是继承旧传统的,又给铲除未尽的地主阶级以更苏的机会,民族的进展活力又被窒息了三百年!

附带地提出两件事实:

其一是距今三百零一年前的七月二十五日,当外寇内乱最严重的时候,江苏枫桥,举行空前的赛会,绅衿士庶男女老幼,倾城罢市,通国若狂。

其二是距今三百年前的四月初二,江苏吴江在得到北都倾覆的消息以后,举行郡中从来未有的富丽异常的赛会。

这两次亡国的狂欢之后,接着就是嘉定三屠,扬州十日!

原名《晚明“流寇”之社会背景》发表于天津《大公报·史地周刊》第五、六期1934年10月1944年3月重写于昆明

猜你喜欢
  卷一百三十三 志一百八·赵尔巽
  卷四十八 后燕録六·崔鸿
  资治通鉴后编巻一百三十·徐乾学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九十五·佚名
  卷之二十六·佚名
  卷之二百十九·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四 叛臣传五·纪昀
  七五一 署理陕西巡抚毕沅奏遵旨详查不应销毁书籍情形折·佚名
  卷三·傅恒
  魏收传·李百药
  清河王高岳传·李延寿
  赵汝谈传·脱脱
  张本传·张廷玉
  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七·佚名
  卷五十六·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某邑妓·唐圭璋

      渔家傲   十月小春梅蕊破。

  • ◆古鼎禅师祖铭(古鼎外集)·顾嗣立

    祖铭,字古鼎,奉花应氏子。年十八,从金峨横山锡公学出世法,二十五得度。竺西坦公主天童,使掌书记,后徧参诸尊宿,闻元叟在灵隐,往谒焉。言下豁然开悟,元统元年,始自径山出住昌国之隆教,迁普陀,复迁中天竺。至正七年,还主径山,锡号慧性

  • 第四折·关汉卿

    (李嗣源引番卒子上,云)桃暗柳明终夏至,菊凋梅褪又春回。某乃李嗣源是也。过日月好疾也,自从在潞州长子县讨了那个孩儿来家,今经十八年光景也。孩儿十八岁也,学成十八般武艺,无有不拈,无有不会,寸铁在手有万夫不当之勇。孩儿唤做

  • 卷一百九十·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一百九十 明 曹学佺 编 宋诗六十七 真德秀 登南岳山 烟霞本成癖况复游名山举手招白云欲纳怀袖间奇崎七十二罗列皆苍顔振衣遇长风浩浩天地寛 送裘司直得请西归 轻舸龙山头木兰作双橹飘

  • 原序·贡奎

    ●云林集原序夫人有一心统乎性情性则涵理而静情则感物而动情有喜乐哀愤好恶故发而形於言言之不足而至於嗟叹咏歌自然有声音节族之可听而谓之诗稽之於古则然矣岂独後世有诗哉是故唐虞三代之时老人有击壤之歌童子有康衢

  • 卷第二百八十三 後晉紀四·司马光

      起玄默攝提格(壬寅),盡閼逢執徐(甲辰)正月,凡二年有奇。   高祖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天福七年(壬寅、九四二年)   春,正月,丁巳,鎮州牙將自西郭水碾門導官軍入城,殺守陴民二萬人,執安重榮,斬之。杜重威殺導者,自以為功。庚申,重

  • 第九卷 建置沿革·缪荃孙

    历代江苏建置沿革总表州部郡国虞、夏、商扬州,《书·禹贡》:淮海惟扬州。应邵曰:州界多水,水波扬也。《地理今释》:扬州,今江南之江宁、扬州、庐州、安庆、池州、太平、宁国、徽州、镇江、常州、苏州、松江十二府;滁和

  • ●郑氏史料三编卷一·佚名

    一、福建巡抚许世昌残题本(海澄公黄梧举报柯文老等领取逆本、出海经商案再审口供)康熙元年二月初六日二、刑部等衙门尚书觉罗雅布□等残题本(王吉甫等违禁下海、私贩洋货案会审口供)三、江南总督郎廷佐奏本(恭报浙境「寇■

  • 别集上卷八·宋名臣言行录

    钦定四库全书 宋名臣言行录别集上卷八 宋 李幼武 纂集 王居正 字刚中上世故蜀人其高祖徙家维扬宣和三年登进士第二名赐上舍出身丁母忧吉调饶州安仁丞荆南教官大名镇江两浙帅牒辟府学教皆不就时诏二千石各举所知部

  • 卷二十九·司马迁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卷二十九 汉  太   史  令司马迁 撰 宋中郎外兵曹参军裴 駰集解 唐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司马贞索隐 唐诸王侍读率府长史张守节正义 河渠书第七 夏书曰禹抑鸿水【索隐抑音忆抑者遏也洪水滔天

  • 贺兰祥传·令狐德棻

    贺兰祥字盛乐。其祖先与魏氏一块发迹,有一个叫纥伏的,任贺兰莫何弗,以此为姓。他的后人中有以家世清白而镇守武川的,于是就在那里定居。父亲初真,从少年时就有名气,被乡里所看重。娶太祖之姐建安长公主。保定二年(562),追赠

  • 张宗演传(附张与材等传)·宋濂

    正一教的天师,是汉朝张道陵创立的。其后四代天师张盛,居信州龙虎山。至元十三年(1276),世祖忽必烈已平定江南,便遣使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入朝。宗演至京时,世祖命朝臣到郊区迎接,并以客礼待之。见面时,世祖对他说“,宪宗九年

  • 汉纪四十七 孝桓皇帝中延熹七年(甲辰、164)·司马光

    汉纪四十七 汉桓帝延熹七年(甲辰,公元164年) [1]春,二月,丙戌,乡忠侯黄琼薨。将葬,四方远近名士会者六七千人。 [1]春季,二月丙戌(疑误),乡侯黄琼去世。临下葬时,四方远近知名人士前来吊丧的有六七千人。 初,琼之教授于家,徐稚从之

  • 景公问贤君治国若何晏子对以任贤爱民第十七·晏婴

    景公问晏子曰:“贤君之治国若何?”晏子对曰:“其政任贤,其行爱民,其取下节,其自养俭;在上不犯下,在治不傲穷,从邪害民者有罪,进善举过者有赏。其政,刻上而饶下,赦过而救穷;不因喜以加赏,不因怒以加罚;不从欲以劳民,不修怒而危国;上无骄

  • 钦定书经传説汇纂卷二十一·王顼龄

    吕刑集传吕侯为天子司寇穆王命训刑以诘四方史録为篇今文古文皆有○案此篇専训赎刑葢本舜典金作赎刑之语今详此书实则不然葢舜典所谓赎者官府学校之刑尔若五刑则固未尝赎也五刑之寛惟处以流鞭扑之寛方许其赎今穆王赎法

  • 宣公·宣公二年·左丘明

    【经】二年春王二月壬子,宋华元帅师及郑公子归生帅师,战于大棘。宋师败绩,获宋华元。秦师伐晋。夏,晋人、宋人、卫人、陈人侵郑。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冬十月乙亥,天王崩。【传】二年春,郑公子归生受命于楚,伐宋。宋

  • 女科指掌·叶其蓁

    妇产科著作。五卷。清·叶其蓁撰。刊于1724年。本书分调经、种子、胎前、临产、产后五门。作者博采前贤妇科著作中影响较大或颇具一得之见的有关论述,参以己见编成此书。叙述每种病症。首先编成歌诀使读者便于习诵。其

  • 太上洞玄灵宝福日妙经·佚名

    经名:太上洞玄灵宝福日妙经。撰人不详,约出於隋唐。言齐戒日期。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天尊劝人修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