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净慧法眼禅师宗门十规论

自己心地未明妄为人师第一

论曰。心地法门者。参学之根本也。心地者何耶。如来大觉性也。由无始来。一念颠倒。认物为己。贪欲炽盛。流浪生死。觉照昏蒙。无明盖覆。业轮推转。不得自由。一失人身。长劫难返。所以诸佛出世。方便门多。滞句寻言。还落常断。祖师哀悯。心印单传。俾不历阶级。顿超凡圣。只令自悟。永断疑根。近代之人。多所慢易。丛林虽入。懒慕参求。纵成留心。不择宗匠。邪师过谬。同失指归。未了根尘。輙有邪解。入他魔界。全丧正因。但知急务住持。滥称知识。且贵虚名在世。宁论袭恶於身。不惟聋瞽后人。抑亦凋弊风教。登法王高广之坐。宁卧铁床。受纯陀最后之羞。乍饮铜汁。大须战栗。无宜自安。谤大乘愆。非小罪报。

党护门风不通议论第二

论曰。祖师西来。非为有法可传。以至于此。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岂有门风可尚者哉。然后代宗师建化有殊。遂相沿革。且如能.秀二师。元同一祖。见解差别。故世谓之南宗.北宗。能既往矣。故有思.让二师绍化。思出迁师。让出马祖。复有江西石头之号。从二枝下。各分派列。皆镇一方。源流滥觞。不可弹纪。逮其德山.林际.沩仰.曹洞.雪峰.云门等。各有门庭施设。高下品提。至於相继子孙。护宗党祖。不原真际。竟出多岐。矛盾相攻。缁白不辨。呜呼。殊不知大道无方。法流同味。向虚空而布彩。於铁石以投针。角争斗为神通。骋唇舌作三昧。是非锋起。人我山高。忿怒即是修罗见解。终成外道。傥不遇於良友。难可拔於迷津。虽是善因。而招恶果。

举令提纲不知血脉第三

论曰。夫欲举唱宗乘。提纲法要。若不知於血脉。皆是妄称异端。其间有先唱后提。抑扬教法。顿挫机锋。祖令当施。生杀在手。或壁立千仞。水泄不通。或暂许放行。随波逐浪。如王按剑。贵得自由。作用在於临时。纵夺犹於管带。波腾岳立。电转风驰。大象王游。真师子吼。多见不量己力。剩窃人言。但知放而不知收。虽有生而且无杀。奴郎不辨。真伪不分。玷渎古人。埋没宗旨。人人向意根下卜度。个个於阴界里推求。既懵於触目菩提。祇成得相似般若。於无住本。建立法幢。代佛宣扬。岂同容易。不见云门大师道。尽大唐国内。觅一个举话人也难得。又不见黄檗和尚道。马大师出八十余员善知识。问着个个阿碌碌地。惟有庐山和尚较些子。是知当此位次。若会举令提纲。便是十成宗匠。何以知之。不见古人道。从苗辨地。因话识人。直饶瞬目扬眉。早是一时验了。况为模范。得不慎欤。

对答不观时节兼无宗眼第四

论曰。凡为宗师。先辨邪正。邪正既辨。更要时节分明。又须语带宗眼。机锋酬对。各不相辜。然虽句里无私。亦假言中辨的。曹洞则敲唱为用。临济则互换为机。韶阳则函盖截流。沩仰则方圆默契。如谷应韵。似关合符。虽差别於规仪。且无碍於融会。近代宗师失据。学者无稽。用人我以争锋。取生灭为所得。接物之心安在。破邪之智蔑闻。棒喝乱施。自云曾参德峤.临济。圆相互出。惟言深达沩山.仰山。对答既不辨纲宗。作用又焉知要眼。诳谑群小。欺昧圣贤。诚取笑於傍观。兼招尤於现报。所以一宿觉云。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似此之辈。不可弹论。但脱师承。都乏己见。无本可据。业识茫茫。惟可哀怜。难以为报。

理事相违不分触净第五

论曰。大凡祖佛之宗。具理具事。事依理立。理假事明。理事相资。还同目足。若有事而无理。则滞泥不通。若有理而无事。则汗漫无归。欲其不二。贵在圆融。且如曹洞家风。则有偏有正。有明有暗。临济有主有宾。有体有用。然建化之不类。且血脉而相通。无一不该。举动皆集。又如法界观具谈理事。断自色空。海性无边。摄在一毫之上。须弥至大。藏归一芥之中。故非圣量使然。真猷合尔。又非神通变现。诞生推称。不着它求。尽由心造。佛及众生。具平等故。苟或不知其旨。妄有谈论。致令触净不分。譊讹不辨。偏正滞於回互。体用混於自然。谓之一法不明。纤尘翳目。自病未能剿绝。他疾安可医治。大须审详。固非小事。

不经淘汰臆断古今言句第六

论曰。夫为参学之人。既入丛林。须择善知识。次亲朋友。知识要其指路。朋友贵其切磋。祇欲自了其身。则何以启进后学。振扬宗教。接物利生。其意安在。看他先德。梯航山海。不避死生。为一两转之因缘。有纤瑕之疑事。须凭决择。贵要分明。作亲伪之箴规。为人天之眼目。然后高提宗印。大播真风。征引先代是非。鞭挞未了公案。如不经淘汰。臆断古今。则何异未学剑而强舞太阿。不习坎而妄凭深涉。得无伤手陷足之患耶。夫善取者。如鹅王择乳。不善取者。若灵龟矫踪。况其间有逆顺之机。回互之语。出其生而却就死地。将其生而翻寄偏门。非可肆其狂心。輙使测他圣意。况一字法门之要。有万端建化之方。得不慎诸以防来者。

记持露布临时不解妙用第七

论曰。学般若人。不无师法。既得师法。要在大用现前。方有少分亲切。若但专守师门。记持露布。皆非颕悟。尽属见知。所以古人道。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超於师。方扬师教。六祖又谓明上座云。吾与汝言。皆非密事。密在汝边。又岩头谓雪峰云。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是知言语棒喝。非假师承。妙用纵横。岂求他合。贬之则珠金丧彩。赏之则瓦砾增辉。可行即行。理事俱修。当用即用。毫厘不差。真丈夫材。非儿女事。切忌承言滞句。便当宗风。鼓吻摇唇。以为妙解。况此不假筌蹄得入。思虑能知。智出於广莫之乡。神会於不测之境。龙象蹴踏。非驴所堪。

不通教典乱有引证第八

论曰。凡欲举扬宗乘。援引教法。须是先明佛意。次契祖心。然后可举而行。较量疎密。傥或不识义理。只当专守门风。如輙妄有引证。自取讥诮。且如修多秘藏。尽是指踪。圆顿上乘。悉同标目。假使解得百千三昧沙数法门。只益自劳。非干他事。况复会权归实。摄裔还源。於真净界中。不受一尘。况佛事门中。不舍一法。不免据情结欵。就体解纷。与我祖宗。全无交涉。颇有横经大士。博古真流。夸舌辩如利锋。骋学富如囷积。到此须教寂默。语路难伸。从来记忆言辞。尽是数他珍宝。始信此门奇特。乃是教外别传。后进之徒。莫自埋没。遭他哂笑。有辱宗风。勿谓不假熏修。便乃得少为足。末既不晓。本何明哉。

不关声律不达理道好作歌颂第九

论曰。宗门歌颂。格式多般。或短或长。或今或古。假声色而显用。或托事以伸机。或顺理以谈真。或逆事而矫俗。虽则趣向有异。其奈发兴有殊。总扬一大事之因缘。共赞诸佛之三昧。激昂后学。讽刺先贤。皆主意在文。焉可妄述。稍睹诸方宗匠.参学上流。以歌颂为等闲。将制作为末事。任情直吐。多类於野谈。率意便成。绝肖於俗语。自谓不拘粗[米*广]。匪择秽孱。拟他出俗之辞。标归第一之义。识者览之嗤笑。愚者信之流传。使名理而寖消。累教门之愈薄。不见华严万偈.祖颂千篇。俱烂熳而有文。悉精纯而靡杂。岂同猥俗兼糅戏谐。在后世以作经。在群口而为实。亦须稽古。乃要合宜。苟或乏於天资。当自甘於木讷。胡必强攀英俊。希慕贤明。呈丑拙以乱风。织弊讹而贻戚。无惑妄诞。以滋后羞。

护己之短好争胜负第十

论曰。且如天下丛林至盛。禅社极多。聚众不下半千。无法况无一二。其间或有抱道之士。洁行之人。肯暂徇於众情。勉力绍於祖席。会十方之兄弟。建一处之道场。朝请暮参。匪惮劳苦。且欲续佛慧命。引道初机。非为治激声名。贪婪利养。如钟待扣。遇病与医。澍法雨则大小无偏。振法雷则远近咸应。其荣枯自异。动蛰差乖。固非选择之情。行取舍之法。盖有望风承嗣。窃位住持。便为我已得最上乘。超世间法。护己之短。毁人之长。诳惑於[压-厌+(邱-丘+黑)]蚕。咀嚼於屠贩。声张事势。矜托辩才。以讦露为慈悲。以佚滥为德行。破佛禁戒。弃僧威仪。返凌铄於二乘。倒排斥於三学。况不捡於大节。自许是其达人。然当像季之时。魔强法弱。假如来之法服。盗国王之恩威。口谈解脱之因。心弄鬼神之事。既无愧耻。宁避罪愆。今乃历叙此徒。须警来者。遇般若之缘非小。择师资之道尤难。能自保任。终成大器。强施瞑眩。甘受谤嫌。同道之人。幸宜助发。

宗门十规论(终)

猜你喜欢
  卷三百六十五·佚名
  卷第二十五·李遵勖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卷下·佚名
  卷第三十二·霁仑超永
  成唯识论述记卷第五(本)·窥基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三卷·宝亮
  佛教的教史教法和今后的建设·太虚
  总次·朱时恩
  不空罥索咒心经·佚名
  卷六·佚名
  卷一百(西晋居士聂道真译)·佚名
  卷四·佚名
  根本救灾在全国人心的悔悟·太虚
  卷第二十八·佚名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六十一卷·宝亮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四·许及之

    钦定四库全书 涉斋集卷四       宋 许纶 撰七言古诗 次韵转庵读中兴碑 千秋金镜唐元龟苞桑镜见龟灼知女主为祸已云惨天宝之乱尤危疑九龄早悟绸缪诗其奈哥奴基棼丝外人何得与家事旋闻潜纳河洲雎席夸禄儿李裴

  • 列传第四十八·魏徵

    ○西域 汉氏初开西域,有三十六国,其后分立五十五王,置校尉、都护以抚纳之。王莽篡位,西域遂绝。至于后汉,班超所通者五十余国,西至西海,东西四万里,皆来朝贡,复置都护、校尉以相统摄。其后或绝或通,汉朝以为劳弊中国,其官时废时

  • 臧榮緒晉書卷三·汤球

      五行志史通書志云。臧榮緒競志五行。大較多實。   童謠   羊祜以伐吳必藉上流之勢。又時吳有童謠曰。阿童復阿童。銜刀浮渡江。不畏岸上獸。但畏水中龍。祜聞之曰。此必水軍有功。但常思應其名者耳。御覽四百

  • 第四十四回 尽愚孝适贻蜀乱 保遗孤终立代王·蔡东藩

      却说晋廷防备石虎,遣将调兵,慌张的了不得。忽有探马来报,赵兵退向东阳去了,建康城中,方稍稍安定。嗣闻石虎已回临漳,乃下诏解严,但授南中郎将桓宣为平北将军,都督江淝前锋征讨诸军事,领司州刺史,仍镇襄阳。石虎还都后,复遣

  • 名山藏卷之六十六·何乔远

    晋江何乔远选臣林记(成化臣二)◆臣林记(成化臣二)叶盛朱英韩雍王越孔镛陶成毛吉叶祯叶盛朱英○叶盛叶盛字与中昆山人正统中以进士授兵科给事中进都给事中屡言事事不克自尽欷歔颦蹙若关在身 【 故事中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五百二十五·佚名

    嘉靖四十二年九月丙子朔○丁丑荣府惠安王载塾薨赐祭葬如例谥宣懿○己卯 孝恭章皇后忌辰 奉先殿行祭礼遣清平伯吴家彦祭 景陵○惠济扯巴寺畨僧剌麻舍儿坚昝等来朝贡方物宴赏如例○庚辰诏锦衣卫逮讯道士龚中佩及刑部员

  • 科试考一·王世贞

    国家初起,右武,其于文事,亦不数数焉,大要各以其途进。然庚戌诏,见天子意在矣。百余年来,日以益重,非从此出者,多见摈异途,不辄当要津,此岂一朝一夕哉!作《科试考》。 初设科举条格诏:洪武三年五月初一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闻成周

  • 第一五三详光绪十四年四月十七日一一三二三—一○·佚名

    新竹知县方,详请邮政总局,将案情转详于巡抚刘五品衔、台湾府埔里社通判、署台北府新竹县,为详请察核转详事。本年四月十六日,奉宪台札开:「奉爵抚宪批本总局详,台湾北路右营新竹翁游击(云云照札叙至)此札

  • 三一○ 谕内阁准刘纯炜在四库全书馆总校上行走·佚名

    三一○ 谕内阁准刘纯炜在四库全书馆总校上行走乾隆四十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乾隆四十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内阁奉上谕:据军机大臣奏,刘纯炜呈请在四库全书处効力等语。刘纯炜着准其在四库全书馆总校上行走。钦此。(军机处上谕档

  • 傅慎微传·脱脱

    傅慎微,字几先。他的祖先是秦州沙溪人,后来迁徙到建昌。傅慎微移居长安。宋朝末年,他中了进士,逐渐升任河东路经制使。宗翰攻下汴京后,派娄室平定陕西。傅慎微率领军众迎战,战败被俘,被送到元帅府。元帅宗翰喜爱他的才学,不杀

  • 目录·顺治

    大清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圣训目录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卷一论治道敬天圣孝圣学谦德节俭儆戒卷二敦睦谕羣臣求言纳諌任官卷三考绩选举诫饬臣下卷四理财恤民赈济

  • 卷一百一十九 循吏列传第五十九·司马迁

    【索隐】:案:谓本法循理之吏也。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孙叔敖者,【正义】:说苑云:“孙叔敖为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

  • 卽位年·佚名

    二月2月18日○癸巳,襲奠。宗親及百官,以白衣、烏紗帽、黑角帶,就門外位哭臨。○領議政河演、左議政皇甫仁、右議政南智、左贊成朴從愚、工曹判書鄭麟趾、禮曹判書許詡、都承旨李思哲、左副承旨李季甸,議殯殿。演、仁、智

  • 卷九十四·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九十四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春秋左传注疏第四十二昭公二年考异宋板传夏四月韩须如齐逆女上有圈 足利本注緜诗大雅卒章取文王有四臣取上有义字永怀堂同 公以末秋行始冬还乃书之乃上复有

  •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 第六卷·无著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 第六卷无著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决择分中法品第二云何法决择。法者。谓十二分圣教。何者十二。一契经。二应颂。三记莂。四讽颂。五自说。六缘起。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广。十

  • 第十四章 婆罗门罗睺罗时代·多罗那他

    此后,旃檀波罗王出世,护持阿波兰多迦国境,据说此王享寿一百五十岁,在位大约也有一百二十年。对于佛殿与僧伽大行供养,此外,对于佛教所做诸如此类事业的传说就没有了。此际国王的朋友婆罗门因陀罗度卢婆修持帝释法获得成就,请

  • 上方大洞真元阴阳陟降图书后解·佚名

    释七图。述阴阳陟降、四象、五行、八卦、九宫、七元等,论内丹之理。疑为房中术。与《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似为上下卷,盖亦不早于元。

  • 象山语要·陆九渊

    南宋陆九渊(1139—1193)讲学言论汇编。由门人傅子云等编录。陆九渊在讲学中提出了与朱熹格物穷理相对立的主张,他认为心即理,万物由心生,理在心中,应以“立心”求理。在治学方法上提出“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跟学人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