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四(本末合)(尽贤首品)

续华严略疏刊定记卷第四(本末合)(尽贤首品)

静法寺沙门慧苑述

光明觉品第九

将释此品。四门同前。

初释名中二。先显得名。后辨释名。先得名者。梵本中名如来光明网能觉悟品。谓佛足下轮网相中放光。还名光网。照十方佛会。觉悟菩萨。令发意来此故。

释名者。如来是能放光主。光明网是所放光体。能觉悟是光业用。此断如来之光明网依主。或有财。简菩萨等故。是佛所有故。光明网之能觉悟。亦通两释。曾音声等觉悟故。光明有此觉业故。若总言如来光明网觉悟之品。唯依主也。

二来由者。略由二义。一由答前八问故来。谓一佛放光照遍法界。此答威德如日威光。一举能现一切事物。二光所现剎。答开示之意遍历诸句。三光现剎中有佛菩萨。答剎庄严。四文殊说法显佛功德及真实理。答佛性。五光所觉悟诸来菩萨。各於本剎净修梵行。答佛剎清净。六诸来菩萨本剎金色乃至平等色等。其中有依体立名者。答剎体性也。如以金为体名金色金刚为体名金刚色等。七诸来菩萨本剎各各别别成。名体亦异。此答剎成就。八光所照剎中。皆有百亿如来成正觉。此答佛大菩提。亦可众见世尊。遍空世界中。皆坐莲华藏师子座。是答佛住。佛知大众心念请已。各随其类为现神通令众皆见。是答佛威德。余如前说。

二显前二品名谛别遍。即是此品融遍故来也。谓前所明名谛一切方遍一切。今此品明佛及众会。一即一切前后共显。是故来也。

三宗趣者。以佛光照一切剎中菩萨为宗。觉悟彼诸菩萨令来此为趣。宗趣门中但说宗趣。不烦强说余法。

四释文者。此中光处照所大数有二十六节。於中前九别显。后十七同辨。则为十段。此非二十六度放光。亦非一放。而次第巡照。但一放光同时顿照尽空世界。然以言不并彰。说有前后。又为引机入法。令渐睹见故。说有二十六节也。

就初段中二。先明佛以身光照现事境令众目睹。后尔时一切处文殊下智光赞述令众悟法。或此智光之言。但是分文。非显经称。经名如来光故。今正文殊菩萨门故。前中二。初显能照之光。后照此下明所照之境。前中文云足轮下者。谓足下轮相中也。足下放光表三义故。一涉达所因起自足下。时行万行信为至初。为表说信故此放光也。二信望后住最为至劣。足下於身独为至卑。表说劣门故此放也。三表为本所依之义。谓身能步涉依足下为本。将诣菩提。信为根本。故此放也。下文云信为道元功德母。智度第九云足下放光者。身得住处。皆由於足。与此得也。言百亿光明者。显光数也。以所照世界虽无边限。然彼悉与娑婆世界及密训等。是得类剎皆有百亿四天下等为所照境。是故光明亦放百亿。

二所照境中二。先照现本剎染净等事。二如此处下现自法会普遍之相。前中三。初总标。次百亿阎浮下别显。后其中下通结。初中照是能照光。此三千等是所照境。然此界量诸说不同。若依真谛部异执记云。以一四天下为一数。从此一数至十。十至百。百至千。是小千世界。三倍小千。为三千。谓一倍至十小千。二倍至百千。三倍至千千。此为三千世界也。又作三倍增。以为大千。谓一倍至三千。二倍至百三千。三倍至千三千。此为大千世界也。若依长阿含第十八云。千日月。千须弥山。千四天下六欲天。千梵天。是名小千世界。千小千名中千世界。千中千界名三千大千世界。杂阿含第十六。亦得此说。若依俱舍十一。释有二义。初明依处分量。后正明三千大千。言处量者。彼云夜摩等天宫依处量有几。有余师说。此上四天依处量同妙高山顶。有余师说。上倍倍增。有余师言。初静虑地宫殿依处等一四州。第二静虑等小千界。第三静虑等中千界。第四静虑等大千界。有余师言。下三静虑如次。量等小中大千。第四静虑量无边际。言三千者。彼云齐何量小中大千。颂曰。四大州日月。苏迷虑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说名一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坏。顺正理三十一。大同俱舍。然说三千大千。唯至梵天故。彼云圣教唯说至梵世故。依大乘中。亦诸异。杂集第六。佛地第六。瑜伽第二。智度皆同。前引长阿含等。若依显扬第一。大意同前。然说三千世界三灾所坏。故知初禅小千。二禅中千。三禅大千。若依金光明。三千世界遍无色界。彼云是诸仁王。手擎香炉。供养经时。其香遍布。於一念顷。遍至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乃至百亿非想非非想天。若依此经。唯至第四静虑。故次下云照百亿色究竟天。问此上诸说。何者为定。

答若约至教定量。则此经为定。若依各随机说。则一切皆定。

二别显中三。初辨照现人中。次百亿菩萨下明照现八想。后有百亿须弥下照现欲色天。初中三。一四州。二大海。三轮围。四州者。按俱舍等说。中印度当阎浮提中。从中向北。三处各有三重黑山。黑山北有雪山。雪山北有香醉山。香雪两间有阿耨达池。池侧有林。名为瞻部。树形大高。生果甘美。洲因林称。亦依果名。号瞻部提。提此云洲。缀文习古。犹曰阎浮。弗婆者。此云胜身。胜余州故。提如前说。瞿耶尼者。或曰瞿陀尼。瞿牛也。陀尼货也。交关货易用牛如钱故。郁怛罗句卢。此云胜生。亦曰胜处。以彼洲人。定寿千岁衣食自然故。佛本行集经第十三云。此阎浮提纵广正等七千由旬。西瞿尼八千由旬。东弗婆提九千由旬。北郁单越十千由旬。俱舍十一云。南瞻部如东三边各二千。南边有三半。东洲如半月。三边如瞻部。如东边三百半。西洲圆无缺。径二千五百。北俱卢。畟方面各二千等。释曰。此中二千三半等数。皆由旬量也。四洲人面。各象当洲地形。二大海者。谓外醎海。三轮围者。匝此四洲铁围山。谓须弥山在四洲处中。四宝所成。北金。东银。南吠瑠璃。西颇胝迦。从此外有重金山。周匝围绕。一由乾陀罗。乃至第七尼民陀罗。此七山外有四大洲。四大洲侧。各有二中洲。八中洲外。有八十亿小洲。此外方有铁轮围山。周匝如轮。此上九山。皆下入海。八万四千由旬。住金轮上。若依俱舍。九山入水。皆八万由旬。若论高量。唯须弥与入水等。余八望须弥。半半渐卑。谓由乾陀山。四万二千。乃至铁围三百一十五由旬半。余一百八十步。此依三十里由旬计也。九山纵广。皆等高量。若依俱舍。高广数准折可知。

出其九山间有八大海。前七名内。广同内面山量。第八名外。广三亿二万二千由旬。此依十十变数量也。问一三千界内。计有万亿四天下。何故此中但云百亿。

答此之数量诸说不同。然有二种。一经论翻异。二数法差别。初翻异者。如俱舍翻洛叉为亿。此经译俱胝为亿。故此中云。光照一亿十亿百亿千亿等。梵本皆曰俱低为亿故。此中云。光照一亿十亿百千亿等。梵本皆曰俱低。测法师深密经记。第六中云。俱低相传释有三种。一者十万。二者百万。三者千万。谓此一俱胝三千大千世界。或至百数。或至千数。或百千数。

二数法差别者。按此方黄帝笇法。数有三等。谓上中下下等数法。十十变之。中等数法。百百变之。上等数法倍倍变之。诸经论中数乃四等。谓下中上上上上。下等数者。如俱舍第十二云。解脱经说。六十数中阿僧祇耶。是其一数有一无余。数始为一。十一为十。十十为百。十百为千。十千为洛叉。十洛叉为度洛叉。十度洛叉为俱低。乃至十大跋罗搀为阿僧企耶。印度俗中。亦同此说。又诸经论。亿万已前亦同此变。中等数者。百百变位。故大婆沙一百七十七云。积一至百千名洛叉。洛叉至百千。名俱低。百千俱低名阿庾多。佛本行集经第十二云。一百百千是名俱低。乃至广说。皆百百变位。二[?夕]一百百千者。一百千是万也。一百个百千是亿也。梵文巧略千字两用。又此经阿僧祇品。晋朝本云。百千百千名一俱梨。今此本云。一百洛叉名一俱低。斯并依中等数也。上等数者。千千变之故。大智度第四云一一名二。二二名四。三三名九。十十名百。十百名千。十千名万。千万名亿。千万亿名那由佗。上上等数者。位位变之。谓将总位为后。别不数积。此别数等前总位故。此经阿僧祇品云。俱低俱低为一阿庾多。阿庾多为一那由佗。乃至广说。皆倍倍变。若依十十变数。则一三千界有百亿四天下。若依百百变数。则有百亿四天下。今计一小千界。有一千四天下。数此至百万。名为万。是则中千。总有十万。计十中千。乃有一亿。百中千有十亿。千中千有百亿也。

二照现八相中。但显五种。余隐略故。不说。问佛此放光。是成道后。第二七日。如何现前。生受出家。现后涅盘。

答下文云。佛於一念。显现三世一切佛事。八相微细也。一一相内具余七故。

三照现欲色天中及后总结。并易可知。

二现自法会中二。先现本会。二佛神力下现新集会。前中云百亿如成。亦如是坐者。此明一会遍一切处。非是多处。各别有会。余遍法界。世界中亦如是遍。此乃圆融自在法会。非余境界。

二集新众中。佛神力者。是前各随其类。现神通也。问前品已说文殊新集。何故今此更说新成。

答今言新集。只是前品新来说法所由事须还牒彼故。问此中现同前品文殊金色界来。复言文殊遍一切处。定不相违。

答法界之身常来遍不相障[得-彳]何以。故即体即用故。此即佛以法界身。放法界光。令众以法界眼睹文殊法界身。如方为行所似迹境。

二颂中十偈总意显一切相即平等无差。於中分二。初一颂反显其义。后九颂顺释。初颂意云。答谓离染。外得解脱。不染着世者。此非证理之智眼。梵本云彼。圣道眼下九顺释中。一出佛体。即无体无体即体。二见剎及佛不[得-彳]依。正历然而一性平等。曾无动摇。是不坏二相也。三即佛及所说平等也。四见佛及自身位平等第三句释无能证智无住法性。五知五蕴即无为。故不堕数。数即差别之异名。六远离世出世三见名超越。若知法者。知彼二性平等之法。七於回向菩提。能所心平等。大品云。须菩提言。回向心不在菩提心中。菩提心不在回向心中。帝释难云。何故尔耶。须菩提言。不以世谛如幻梦说。但以第一义谛说。是二心虚空非心相。乃至云。若有二法。可有回向。譬如我东西行。南有止宿故。回东趣向东。与回向处有异故。可有回向。不得但有东而言回向。无有异故。八出众生生与我平等。九解了一多平等。谓解多由一起。解一由多生。无一不成。无一不成来多无多。亦无一多。彼一多相由生尽故。一多之念息。一多相平等。此会差别归平等性。是理事无[得-彳]。非事事无[得-彳]。应审其文。勿谬解也。

第二节光照十方各十佛土长行得义。十偈分二。初六叹佛德。后四叹菩萨。前中初一叹佛苦因为物求菩提。上半所为。谓无明故造业。贪爱故润业。生死境转。此二为彼除。此求菩提也。准梵本中。第二句应云爱刺。但随遂下半明能为可出。二欲佛为物转不退正见法轮。谓今生求一切法。离断常二边之见。故云普也。此颂亦即释前颂中第三句。谓与众生说此法。即是为物自求菩提。三叹佛精勤弘掉挃生。四叹佛慈力降魔。五叹佛大智断惑。唯在一念。六叹佛法鼓警机。

后四叹菩萨德者。一游剎不取舍难。二念佛深广生喜难。三为佗苦己难。四护正法舍命难。初中意云游诸亿剎。化众生时。不坏无边有坏。亦不着者不取。不坏者不舍。以此游剎。是自在也。二念佛中。上半所念佛。谓德广如空。障尽常净。下半能念心。若忆念生喜。所愿皆满。三为佗苦己中。上半为物受苦之时处。下半为物受苦之心。谓若自业自受虽多时多处之苦。未足为难。此皆为佗故为难丰。四护法舍命中。上半正无我所时不[得-彳]舍命护法。下半正舍命护法时了了见无我。

第三节。光照十方各百世界。长行同前。十颂分二。初一内德盈满。后九外化普周。前中初三句能调之人。末句所调之器。前中初二句了俗如幻。达真无[得-彳]。次句於真心净。於俗无着。亦可俱净俱无着。下句所调可知。

后九是佛悲愿自在。其云或见者有多义。一或多机异处各感见一。二或同处各见。三或异时别见。四或同时异见。五或同时异处见。六或同处异时见。七或时异处异见。八或同时同处见。九或一人於同异处互处见多人所见。十或一人於同异俱见。时处见。一切人所见。以是普眼机故。然佛不分身无思普现也。九中一颂生时如暗夜月现。二行七步时现具德丈夫。三顾盻时观方现笑。四师子吼时说我独尊等。五出家时示行三事。一脱俗系缚。二修古佛行。三舍喧观寂。六坐道场时障尽德圆。七转法轮时因悲度生。八现神通时调伏难化。九入涅盘时示灭常在。第四节。照千世界颂中十偈。初一叹佛悲智德。上半智深。下半悲济。二叹佛身从无义义。所观智百生故。如来身非有而有。有即不有。三叹佛解脱等德。准梵本中。亦通胜解。此中有五。一解脱者。此复二种。一离缚解脱德。谓离三界贪故。心得解脱。离於无明故。慧得解脱亲。光意云由离贪心及无明故。证得无为解脱涅盘。涅盘二十五云。贪嗔痴心永断灭故。心善解脱。於一切法。知无障[得-彳]故。慧善解脱。二无[得-彳]解脱德。谓於一尘中。现不可说不可说诸佛兴世等十种解脱如佛不思议法品。说二明行者禅慧德。瑜伽三十八云。明谓三明。行谓止观二品。涅盘十七云。明者名得无量善果。行名脚足。善果者。名阿耨菩提。足者名戒慧。乘戒慧足。得阿耨菩提。又明者名咒。咒谓解脱者名行吉。吉谓阿耨菩提。足名果。果谓大涅盘。又明者名光。谓不放逸。行者名业。业谓六波罗蜜。足者名果。果谓阿耨菩提。又明者名三明。一菩萨明。二佛明。三无明明。菩萨明者。即是般若波罗蜜。佛明者即是佛眼。无明明者即毕竟空。行者。无量劫为众生修行。足者明见佛性。三无数者。相得无为德。谓佛所有六根三业及一切德不堕诸数。非待对法。事即理故。四无等伦者。超下位德。谓唯佛与佛。互望说等。余无齐匹。五世间等者。离过失德。谓因明比量。但依世俗分别名言。定有定无取相得失。故曰世间。今此显佛一切功德。超世名言。离有无相。故非彼法。能出其过。如说佛声。非定有无。非常无常。三科皆尔。假名三科。实离名相。法性生故。诸因量者。谓自他共等三种比量。比量虽有三支五分。因是量主。故曰因量。因明之称亦从此立也。四叹佛六根三业。一切境界。非是有为三科所摄。五叹佛离心境妄念德。以心境本寂本寂即是解脱。六叹佛寂而常用。七叹佛寂用无[得-彳]。八叹佛无染了染。九叹佛平等度生。十叹佛非有遍有。

第五节光照十方十千世界。颂中十偈。教诸菩萨。尽十种行。一大悲行中四。一尽大心。二正救物。三令出离。四结勤令修。二信佛行。谓信坚亲近。三者乐佛德行。谓於佛功德。希望不息。由此明非相应之慧。四学念佛行。谓於四威仪。昼夜常念。此无间修也。五观三世佛行。谓三世诸佛得修行海。常观修学。心无厌倦。此无厌足修也。六学如实相观行。谓观我无我。二俱不着。所以者何。观彼二性。平等寂灭故。七学观众生平等行。谓於一切种种众生。等心观察。皆归一性。所谓无性。八学佛神通行。谓擎持一切剎。饮尽一切海。九学知诸佛国土行。谓观诸佛土所有色形体性覆际等相。即得法性故。云思惟。色与非色。一切悉知。或佛土中十八圆满内有色非色者故。或佛国土有根化法性等殊故。云色非色相也。十学知数多行。文易。第六节光照百千世界。颂中十偈。分三。初六颂叹佛即应而寂。次三颂半叹佛即寂而应。后半颂结知此法者益就。初六颂中。前五明身后一明身心。前中一叹佛难取。若以相等取佛。则乖真见倒也。於中三。一离威德取。二离色相取。三离杂种胜取。二叹应无限。谓色相虽应物。莫测其量。如前所引。普曜经说。应持量身。目连寻声。色相类知。三释疑。前之二颂乍似相违。谓前颂不许取相。后颂叹相无边故。此上半会前不违后。以即应而寂故。不可威德色强取也。下半会后不违前。以即寂而应故。乃身相具足随皆见。四明佛所有法超相故云微妙。是则心不能量。口莫能说。下半重释即应而寂故。非和合。即寂而应故。非不合。体性寂灭。重释应寂。五明六根三业得无为性。不可蕴界摄。戏论有二种。一四句中戏论谤。谓非非有非非无句。二言念戏论。谓於离言念法。而以言念称量。皆堕戏论。今此是后余可准知。后一明身心即应而寂中。皆可互标释。谓得身平等故外解脱。得心平等故内解脱。得身心平等故永住正念。或由正念。得平等也。内解脱故无着。外解脱故无系。或通无失。

二次三颂半即寂而应中。初一显心寂而应。谓他心智无照而照。说法利物。次二明身寂而应。於中。前颂随应现形一多互为。后颂无依之身。随染业行。见色种种。后半明心用而寂。第二句。梵本云。亦未曾分别。谓无分别智。本无分别而分别故。

后半颂总结。知上圣者。即为见佛。准梵本。应云。如是见佛身。此知如来法。正应云知如来自性。

第七节光照十方百万世界者。梵本中云照十百千。此是万后亿。前中间之数。谓百千为万。百万为亿。此死但是十百千。未至百百千。当知。犹在俱胝数。前即明此依百百变位。得无惑矣。偈中十颂分二。初五明离分别。后五劝众顺法观佛。前中初二明佛体甚深德具用广。后三明佛三业离妄。前中初内初句总标。后三句如次体深德具用广。后内初三句体深。末句用广。后三业中。初颂明意业。智是意所故。此有五。一光治所知。二净治烦恼。三洗荡余习。四分别不尽。方能断证。五此断证之智。离断常见。亦离能所断。证二见。下句结智乐人。二明佛身业离妄中显身与前智俱非分别所得。余句明见益。三明佛语中。转称性之法轮。此中有四。一转法轮处。二称性体。三称性用。四巧应机宜故。云方便说。

后五劝众顺法观佛中。初三观正法。后二观身土。前中初一深信诸法。离戏论分别。如此方是念佛菩提。二了差别相即无差别。谓一多差别。唯在心言。法本离言故。不可以一多而说。此会相归性也。三辨无差别之所由。即是释前颂意。云无一无多者。约体与名。体者谓多望於一。多不自多。由一故多。一望於多。一不自一。由多故一。一不自一。故无一可能有多。多不自多故无多可能有一。是故一多不能相有。体性既尔。名字亦然。故一与多。此二俱舍。二俱舍者。会相归性。由此普入佛功德也。问上下皆云。一中有多。多中有一。此乃非耶。答彼约事事无[得-彳]。此依理事镕融。各据一义。不相违也。后二颂观众生国土。初颂显依正归空。以国土寂灭。故曰无依。以众生寂灭故。无妄分别。后颂明此二俱空一异不可得也。

第八节。光照十方各一亿世界者。前第七节。梵本既云过百千照十百千。明知百千是中等万数。十百千是中等万后亿前之数百百千是中等亿故。此中梵本云。过十百千照一俱胝。胝中等俱胝翻为亿。后与下文百千百千及一百洛叉。名一俱胝同也。即彼洛叉。是中等万也。后第九第十节等所有亿名者。皆应准释。颂中十偈。皆赞佛权实双行善巧方便。初中叹无相示相方便。谓佛功德海平等一相。不[得-彳]应机有多胜劣。此中有六。一能知智无等。二所知法无边。三超有。四到岸。五寿无比。六光无比。下句结善巧。二中虽常明三世境界。而不分别。三中虽劝生趣。住无生定。而亦不为定心所系。四虽善通达一切诸法。而常修习涅业平等。解脱即涅盘异名。五中虽劝众生向大菩提趣一切智。而化生证真无智无得。如称顺也。谛实性也。六中随说证语嘿无[得-彳]。随语所及。即随证会。以证智至所言及处故。云一切行处悉已臻。此说法证双行也。若准梵本。言行双尽无[得-彳]故。梵云一切处行决定发定发趣。七中虽住涅盘。而化周遍。此寂用双行也。八中以佛真实智。了知假时数时。数虽不实。不[得-彳]於佛真智现。此真假双行也。九中同前真假。亦有名无名双行也。十中虽分明照了三世言说差别之相。而知彼相平等一味。此言无言双行也。

第九节。光照十方各十亿世界。颂中十偈。叹佛因果度生行。於中二。初一明果成度生行。后九明发因誓愿度生行。前中初二句因行圆。上句梵云极难苦行。次一句果满度到也。末句通结利佗能行。

后九中一誓断物或行。初三句举古佛。此行末句立誓。同古结行。梵本云。至仁勇猛直入中我亦当然。是其行悉断除言。与直入中。语异意同。谓佛直入生死海中。除断众生无明爱欲。二誓度放逸众生行。初二句行境。次句行所。末句立誓尽行及结。三誓为众坐说法行。初二句行境。次缘。末句起行及结。四誓度恶趣行。初三句行境。末句行心及结。五誓燃法灯照迷行。初二句行境。后二句尽行及结。六誓造法船救溺行。初二句行境。后二句尽行及结。七誓建法桥度迷行。初二句行境不见本者。本取我本。所谓无我。后二句尽行及结。问此中既云佛哀愍彼。何故前判后九是佛发因行耶。

答今言佛者。说佛因故。故云佛也。八誓度险道众生行。初二句行境。次句行缘。末句尽行及结。九信解法性度生行。初二句行缘。后二句尽行及结。第十节光照十方总结无尽世界。於中二。先明世界数量有十七节渐广至法界虚空。后彼一一下明诸世界所有物现。同前中知颂中。十偈分三。初四欲佛因果等流。次四劝物顺法见佛。后二叹佛体用广多。初中前二明等流果。后二明同类因。因果相配后二因中。前因感前果。后因感后果。谓由前因意业。顺观诸法性相。神力利物。获十力智。见劫平等。而不[得-彳]三世之事历然故。云获相似果也。后因意业柔忍禅观法性。证业教物故。获常欢喜普遍宣扬等流果也。次四劝物顺法见佛中。前二求法宣说。后二闻法见佛悟真离着。前中先求后。说求。中谓求法为具众福除二见。更无别意故。云情无异句。标无异求。次二句显正所求。末句明顺求见佛。后说中。初二句说法益物。次句显正宣说时心不离实际。末句顺事理故得见佛也。义利者。令众生得离恶摄善故。此世佗世益故。福德智慧益故。上四对中。皆先义后利应知。后二中先闻菩提分而悟真。后见十力空而悟真。前中初二句闻菩提分。次句悟真。末句悟故见佛。后中会上求说闻等三见佛义。若见佛如幻。此即离着真见。若取相分别见。如盲见非见。初三句取相不亡故不见。末句离执故见。后重赞佛身普遍无尽中。前颂明用应无尽。上半喻显举众生随业受身无尽。下半法合明佛身随器应现无穷。后颂明体真普遍。上三句喻显。末句法合。佛体湛然遍而无易。上来三品明答初十果问竟。

无余涅盘。何以故此少善根究竟故。

第六正教甚深中。先问后答。问中二。初直难。后然其下遮难。前中二。初总告勤首。后佛教下正显相违。前中以勤修速脱故问此菩萨也。后相违中二。先按定。后云何下相违。前中二义。一佛教唯一断惑之法。二感者。同见此理共许故成按定。准涅盘经。见有眼见闻见。今此闻见后相违中亦二义。一违教力。邪机见断惑之教而惑不断。二违同见。谓见教同而断惑不同故。云不即悉断。后遮难者。是文殊假说之言。而谓勤首设汝救云虽多同见一断惑教。然由见教者勤情有殊故。断惑不等者。理亦不然。救在文外故。此遮云然其色等。於中文二。初明见教者不别。谓皆禀五蕴界系惑传故。云无有差别。故不可偏以勤惰救难。后是则下明教法唯二。故反显云若言唯由勤惰有迟速者。是则不由教一与不一何殊。应不藉此一味教。般下答意由教力勤力因所成断无断断无断无方断故。颂云当於佛法中勇猛常精进。

答中十颂分二。初一许说开章。谓上半除伪称实而说。下半开二章门。后九依章别释。於中初一颂释前速解脱章。文显可知。后八颂释前难出难章。於中一樵湿火灭喻。喻惑障厚淳者暂得闻教。即望惑灭。由障厚故。不能复进。所闻速失。二钻火频息喻。喻闻教数间断生意良难。三阙缘求火喻。喻於教不能正闻受持。四闭目求见喻。喻对明师我慢懈怠不能谘启。五无手足欲遍射地喻。喻无信手以持定弓。无戒足以遍步惑地。以劣闻慧箭。射破厚烦恼地。不可得法望灭一切。八端坐望遍腾空喻。喻离闻望自悟。

第七正行甚深中。先问后答。问中二。初总法首者。谓欲明行法故。而此菩萨。后如佛下正显相违。於中二。初直难后难。后能受持下遮难。前中二初按定。后何故下相违相。前中心领义理名受。受已恒观不失曰持。由此受持。悉能断惑。此理共许故成按定。后相违中三。初总显。次随贪下别明。后势力下结成。初中云既常观察正理现前则应悉断烦恼。无由间起。何得亦有不断者。般次别明中十一句。总相言者。持法本望灭惑。今乃旧惑不除。更增新起惑。法能灭惑。其理安立。文中一於诸有情及资具名等。爱乐染着故。二於诸有情被讥毁等。起植害心。不安隐故。三於真俗境。不如实知。随毁誉等故。四恃财法等贡高陵物计己胜故起解法等慢。五於自遏恶。不欲他起。恐失利誉。藏其短故。六因他语难。或为余缘故。愤发现前。乃至执杖故。七由先忿发。结怨不舍故。八於财法等已之者。生不忍耐。戚行转故。九於财法等秘吝不能舍故。十为求名利。憍现有德。诡诈惑乱故。十一为罔冒他。曲顺其情。憍设方便故。结成中。云势等者。谓虽闻义理。以诸惑势力强故心随被起。是故诸惑常不离心。此显唯闻教。其力少不能令惑灭也。后遮难者。是文殊假纵之言。救在文外。而谓法首云。纵汝救云受持正理是善心。贪等是不善心。善恶既殊故。不妨持法。而复起惑者。此亦不然。此中文未回。应云何故复於能受持法心行之内。起诸烦恼。谓解法是善心。起惑是不善心。此二心僧理则可尔。何故正於自法涅盘我我所心中起惑我我所贪等。上来难者。偏以自法。应断惑而不断为难。下答意不可偏取解法即断惑。要赖依法起行所曾故。惑方能断。如灯破暗缘曾方破由从缘故。破即无破无破方破此亦然矣。

答中十颂分二。初一劝听略说。后九就喻广明。前中初句劝听。次句叹问。摄顺一正理。故云如实。下半略说。谓非唯多解义理即断烦恼。要及修行方成断证入证也。法喻也。

后九喻中。皆上半喻说。下半法合。初中水漂渴死喻。喻畏行难而不行失於常命。谓三时舍命得於常命。以不坚身。易坚固身等。善戒第一云应生畏处不生畏故。二饭他自饿喻。喻说修行他依自不依。三善医自病喻。喻自解治法而不治。四贫数他财喻。喻广说菩萨行自涅盘无片修行。五王子饥寒喻。喻虽解义理然以诸障所障。不能修行故。无道火之焰。灯如之味。不能资显法身。为饥寒尔。梵本云。如有生王宫。应获曾之乐。乃受饥寒苦。多闻亦如是。六韵乐脱他喻。喻说法益他不自益。七盲书示他喻。喻与他悦他证自不证。八船师溺海喻。喻与他说法他济自不济。九巧说德行自阙喻。喻为他说德行自身无德行。

问准上所说。毁责多闻。有人乘此说多闻有过。其理如何。

答愚者不了。将为毁责。智人了达。正赞多闻。所以此多闻是成种觉正因。故责不依行向。若多闻为非。岂应责不依行。其犹阎罗责罪人偈云。汝得人身不修福。如至寂所空手归等。斯岂责彼得人身乎。此亦如是。又下文第三地中。盛赞多闻。岂一望教前后相违。故文云菩萨见诸众生随烦恼大苦失涅盘乐。思惟救法。不离无碍解脱。不离一切法如实觉。觉不离无行无生慧光。光不离禅观察智。智不离善巧多闻。是故菩萨陪於正法。勤求修习。日夜唯愿闻法喜法乃至行法。为求法故无所吝惜。不见有物难得可重。但於说法者。生难遭想。为法悉舍内外所有。无有恭敬而不能行。无有憍慢而不能舍。无有承事而不能行。无有憍慢而不能舍。无有承事而不能佐。无有勤苦而不能受。广说如彼。又如善财广求诸善知识。意在多闻。若得多闻。则识流无流法可弃可修般法正法可舍可依。知佛方便说。正直说。密意说。显了说。有余说。无余说。随自说。随他说。世俗说。胜义说。权说。实说。如是遍智方能普应众生种种根欲。与菩提心相应。若不尔者。心便劣故。与大菩提不相应也。如婆沙三十二云。多闻能知法。多闻能离罗。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盘。

第八正道甚深中二。先问后答。问中二。初总告知首者。谓所显正道智为其体故。问此菩萨也。后於佛下正显相违。於中二。初直相违。后而终下遮救辨违。前中二。初按定。谓智是众助道主故。云为上首。此理共然。故成按。后如来下显其违相。知既上首。则唯应赞智。余度非首。何亦同赞。为无正助胜劣耶。为有正助谬赞助耶。文中十句。六度四无量名释如章。后遮难者。是文殊假纵之言。而谓智首纵汝救云知虽上首。然以根性宜果故。略随佛赞者。理亦不然。救在文外故。此遮云。而终无有唯以一法得出离成菩提者。谓若由诸度。各独出离。容各别赞。既不如是。何各赞耶。此则难者。以正则赞难下答者。以随根性分异各随赞胜答。

答中十偈分二。初一叹问许说。谓上半叹问应机。下半牒问许说。后九正答前问。於中二。初二颂标随非随二章。后七颂依章别释。前中初一据非随按接引接实而说。正助论要。谓三世佛无有以一法而得出世者。今经本第三句中。准梵文。脱以字故。翻直本云。不有以一法已出。说中尊亦不现出有。亦不当出。复回文应云。过去未来世。现在说中尊。无有以一法。出现於世者。后一依随根接引。各别赞中。言随其所应度者。显引摄方便故。且随赞非即究竟。唯此一也。余文可知。

后七别释中二。初三颂释前依权随根各赞。后四释后依实正助皆要。前中初二颂半。明众生各有烦恼偏重处及欲乐不同。佛即就彼先治引摄。故此治引。於此相应。即於此赞。於余则非。余亦如是。文中六度四无量准释可知。后半颂总结别赞。乃顺曾修之义。后四颂据实释中。各上半喻显。下半法合。初中万行之本。不越防恶进善。施为进善之首。或为防恶之初。此二若坚万行有据故喻室基也。二中由忍外顺违。则外坏。不能破坏善法。策进自励则内行增顺故。以城郭防外养内为喻。三中菩萨众。或唯赖定慧降伏故。喻王力能静中外。四中四无量行利他。即菩萨自利故。喻轮王也。

第九一道甚深中。亦先问后答。问中二。先明告贤首者。能会此违唯柔顺胜惠故。问此菩萨。后诸佛下显相违相。於中二。先举法直难。后无有下遮救逆难。前中二。先举共许以为按定。谓诸如来因皆齐一故。云一道。感果不殊故云而得出离。后云何下正示违於果违因故。於中三。初总标。次所谓下别显。后各有下总结。初中可知。

次别显中十事。此十多分同上世界成就品中诸门所显。

又第一世界异者。此有十种。一染净。二大小。三形状。四体性。五所依。六庄严。七佛出。八劫住。九转变。十无差别。今略显二门。余如成就品说。初染净异者。如下文寿量品说。始从娑婆释迦佛土。终至胜莲华界首佛剎。总有百万阿僧祇重粗妙差别。谓纯染纯净半染半净多分染净少分染净等。二大小异者。如释迦佛土。唯一三千界。法华第四说。法明佛土。如一恒沙三千界量。智度云以三千界为一数。数至恒沙。为一世界性数。性至恒沙。为一世界海。数至无量恒沙。为一世界种数种。至无量十万恒沙。为一佛土。释曰。准智度。释法华法明佛土。是世界性土。若准上文华藏界品说。藏剎海中有世界海。征实数世界是毗卢遮那佛化境者。按智度。以恒沙为量。数至无量十方。此以剎海尘数为量。尘是一剎。殊非比也。更有多重称普贤等境。如理应思。

第二众生异者。即前染净诸剎种种差别人随异。或唯地上。或地前。或通前二。或兼二乘。或曾凡夫恶趣等故等。

第三说法异者。如十卷楞伽云。佛告大慧。非一切佛土言语说法。何以故。有佛国土。直视不瞬。口无言说。名为说法。有佛国土。直尔示相。名为说法。乃至云。有佛国土。动身名为说法。广说如彼。又如维摩香积品说。说法多种。曾如第一教体门辨。

第四调伏异者。即如前说。随土净染。众有胜劣。各随起病。设对治门故。

第五寿量异者。如佛名经第七卷说。梵声佛寿十亿岁。月面佛寿一日一夜。余广如彼。阿弥陀经云。彼佛寿命无量无边。法华第二云。华光佛寿十二小劫。第三云多摩罗跋旃檀香佛寿二十四小劫。大通智胜佛寿五百四十万亿那由多劫。第四云法明佛寿无量阿僧祇劫。普明佛寿六万劫。山海慧自在通王佛寿无量千万阿僧祇劫。

第六光明异者。或光色不同。或远近照异。或常放差别。如释迦佛有常光放光。普明佛唯有放光。以常放故。无别常光。如法华第四说。阿弥陀佛唯有常光。以彼常远照十方国。不得放故。

第七神通异者。谓诸如来随染净剎众生异故。现通亦异。

第八众会异者。此有三种。一根类。二多小。三会数。初根类。不如前众生界异说。二多少忘。或菩萨多声闻少。或反上。佛名经云。弥留胜王佛。初会声闻众。八十亿百千那由他。师子佛初会声闻众。有九十九亿等。广说如彼。或三乘众多。人天众少。或反上。或僧多少随剎净染故。佛寿修从故。三会数者。如佛名经第七云。弥留胜王佛四会说法。华胜佛一会说法。声德佛三会说法。放焰佛十会说法。或一经多会说。或一会说多经。广显应知。

第九教仪异者。此有三种。一立乘教别。二位名同异。三互说不说。初谓有佛唯说一我乘。或有说三。或有说五。或曾说三五。会归於一。或说无量。故下文云。十方佛土中闻说一乘音。或二三四五乃至无量乘。或有佛说渐教。或有说顿教。或有僧说。权实亦尔。二位名异者。谓诸世界众生名。宜闻不同佛名谛名乃至一切法门名字。藏经立称。皆各差别。三互说不说者。如根净土中。不说地前诸对治教。会涅盘等。或於藏教。有说不说。谓有佛土。无杀盗淫。彼佛不说。得犯方制因缘经故。无有文字言说佛土摄机示相令会经故。有修多罗。亦示相。本生。本事。曾成佛身。示未曾有。方广大用心诸用不请自现。无余五种。广说应知。

第十法住任异者。如华光佛正像法各三十二小劫。光明佛正像各住二十小劫。山海慧佛正法二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劫。像法无量千万阿僧祇劫。广如法华第二三四中说。更有应说。上来别显竟。

三总结可起遮救者诸文殊。恐贤首救云。诸佛因行虽皆曾具。然由愿乐各异故。感剎等殊。为遮此救故。云无有不具等。谓若以愿乐各异故。界亦异者。则应诸佛因行互有胜劣。互背。若尔不应得界果齐等。谓海不渴。不应成佛。不得名为应正等觉。理既不然故。云无有不曾一切佛法而成菩提。盖知诸佛因果。曾同异义。言因同者。一切行海皆同修故。因异者。用彼同因。皆同回向。种种应机果故。因果者。行海同行感果同故。异果者。由将同因回向成体种种应机果故。谓断於彼同果之体。能与种种见异之机。为增上缘。令得随见故。此如锦窠线。又如十乐佛。常同常异。融无障[得-彳]。今文殊於二种因果中。以因同果异。作相违难。贤首以因同果异。作相顺答。非但不相违。亦乃极相顺。所以者何。若无同因。异果不成。无可以回向故。若无异果。同因无用。又此遮救文亦是结成前难。会释应知。

答中十偈分三。初文殊二字标告问者。次法常尔下牒问中共许。后如本下八颂正答。初中谓今问者领答故。先呼其名。二牒问共许中二。先想牒。后一切无碍下别牒。前中二。初三字明诸佛共同之事。不待因成故。云法常尔。此不待因成之事。诸佛无异故。云唯一法。别牒中二。先两句牒前唯一道而得出离。后一颂出离果不异之相。此中言一者。同类之一。非一二之一。余文易了。

三正答中二。先七颂别明。后一颂总结。前中三。初二颂明异因果之应感。次二颂明同因之果应感。后三颂通辨同异业果。初中前颂明异因感异界。上半因。下半果。后颂明异果应异见。上半能应果。下半所应机。次二中前颂明同因之果非劣所见。后颂明彼因果唯德齐及分阶佛境者方睹。后三中二。先一颂半明三因所见剎等异。颂文巧略举剎摄余。故但说剎。三因所。谓一感者因行心乐异。二佛共同异业力。三佛地同异果力神威神力即二果力也。后一颂半明由因见剎等异。举随机心。摄余因缘。颂文略故。初后各两句苦明见异所因。中间两句明所见果异。前中上二句顺释。下二句反显。谓由心异故异见异。非佛使然。后一颂总结。云一切剎中见佛种种异者。皆如上说法。如是故。

第十佛境界甚深者。上来九段问答。明文殊一人别问九菩萨。各别文殊一人。此则以总显於别。别设显总。总别共成信中观解也。今此一段问答。明九菩萨共问文殊一人。文殊一人文殊通答九菩萨。此则以别显总。总复显别。总别共成信中观解也。文中三。初明诸菩萨同问文殊者。非上首。无以明佛境。故问之也。二我等下明问答次第。谓九菩萨是总之别。前已各说。文殊是别之总。今次当演。三唯愿下正显问词。於中二。初总标。后何等下别列。前中云妙辨才者。剖析分明曰辨。称根合理曰才。说契佛境入玄为妙。如来者如上说。境界者略有二种。一所缘。二分齐。此中通二。准文可知。后别中十一句。一总。谓佛境深广彻理遍事故。别中一因是佛因非余分故。二佛所度生佛所缘故。三诸器世间佛所缘故。四缘三世平等境之智故。五理事镕融无[得-彳]法界法故。六佛知一切众生言音性相。以一切众生言音为说法言音。不坏相而无相。唯佛境故。七佛能证智唯佛能知故。八佛能证智证所证如此唯佛所证故。九佛现世照世唯佛事业故。十三世总心佛一念知尽非余境故。

答中十偈次第答前十一句。初一答前总句上半标理事。二境下半明二境所证。谓佛境界。唯有二种。一理。二事。理是事理。则至近难测故。初句云深也。事是理事。则小分亦无限。次句云量等空也。理事非即故。次句云众生证入也。理事非离故。末句云入无所入。众生即如。不待更入故。二答因境界中。有三义。一称法性。二炽盛修。三无间顺故。无终极。如文可知。三答度境界中。物心乐皆令获益此非余境。四答入境界中。佛於众生及器二种世间。智身潜入密作利益。或现色身显益於物。五答三世平等知境界中。上半明知用。下半显知体。六答法境界中。上半明所缘无[得-彳]理事之境。下半彰从能了以得名。七答说境界中。佛了世言音。即相而无相。八答智智境界。谓所智性净法界非染识智。非妄心境。唯佛能知为众生说。九上半答之证境界。证谓能证。於中上句明障无不离故。云非业非烦恼也。下句明理无不契。能证智寂故。云无物也。所证相尽故。云无住处也。此能所俱泯。方为佛证也。下半答现境界中。虽能照智寂及所行境泯。即以此能所平等。而现世间。是故常行世间。而无所行。是名现世照世也。十答广境界中。上半明可知广。上句能依心广。下句所依时广。下半明能知智广。上句举疾知。下句委细智。上来初文殊问九菩萨。九菩萨答为别相。后九菩萨问文殊。文殊答为总相。正辨十甚深竟。

第二明明现诸事者。谓前品云。如来之下光照此三千界内四洲大海围山八相欲色界天等其中所有悉曾明现。是也。此中略显九种。初一总句法。即是下八种法多类不同故。皆云差别。二业者。一流无流业。二就流中善不善业。或是营为种种生业。三世间者。谓五趣器世间。四身者。谓五趣总根。五根者。谓二十二根及利钝等。六受生者。谓四姓家。或贤不贤圣非圣等。七持戒果者。人天身及端严无缺陋等。八犯戒果者。三途身及缺丑陋等。九国土果者。谓器世间别处种种国界洲郡县屋宅等。如是种种差别。佛光照故。悉明现会众观也。上来明现诸事竟。亦是前品所明光二十六节之初节也。

自下第二明结通中二。初结东方。后南西下结余九方。此结亦是前品从第二节已志光所照处。此中略举十数。其量分齐。如阿祇品说。余文可知。上来满段。总明第一信中解竟。

净行品第十一

将释此品。四门同前。

初释名中二。先明名者。梵本云。具折罗波哩戍提。(戍音作输律反)言具折啰者。所行也。波哩者皆也。遍也。戍提者清净也。谓由善用心令三业六根於所行三性境皆随所应成信愿行故。云所行皆清净也。

后释名者。既由於境用心巧愿。令眼等所行皆得清净。此则所行之清净。依主释也。

二来意者。前品明信中之慧解。今明信中三愿行故。次来也。

三宗趣者。以随何巧愿离遏为宗。成诸胜妙功德为趣。亦可成后德用为趣。

四释文者中。文二。先智首菩萨问举法微其因。后尔时文殊下文殊菩萨答标德显其因。前中文有十一段。一无遏三业。二得堪传法器。三成就众慧。四曾道因缘。五善知三科有及三界三世。六善顺。七觉三脱七国满六度四无量心。八得十智力。九世主敬护。十能为饶益。十一於众尊贵。问此十一段所成功德。在何住中。

答或有唯在佛果。谓第一第三第八。或唯因位。谓第二第四第六。或通因果。谓五七九十一也。就初段中十句。初总。余别。总云无过失者。谓后不害等九种是也。二别中一常心已非可害。况与诸法平等之性。而相害耶。二三业印机而现。则应无不宜故。无可机毁。三不为诸魔外道破坏。四自力不退他力不能转。五任运成就故。六念念升进。七自体离染。八於他不染。九常随知转。

第二段堪传法器德十句中。一生中国有佛法处。二种族尊贵。三崇心三寂之家。四色貌端正。五曾丈夫相诸根无缺。六记忆不忘。七决释分明。八性行仁和。九处众无畏。智度云。菩萨别有四种无畏。一总持畏。於法记持不惧忘失。二智根无畏。知根授法。不惧差失。三决疑无畏。随问能答。不惧不堪。四答难无畏。有难皆通。不惧屈滞。十性自觉悟。厌生死。求涅盘。亦常自劣察不造众恶。

第三段十慧者。一尊故。二首故。三上极故。四尊极故。五无分限故。六非筹算得故。七非心言到故。八无正偶故。非以校智故。十非口能宣故。十中后六非十大数中量无等数。所以者何。彼十大数有分限故。今此皆是称法性慧深难表诠约遮显也。

第四段十种曾道因缘者。一已有习种无倒闻重。梁摄论云。多闻熏习。与阿梨识中解性和合。一切圣人以此为因。无性摄论云。此闻习熏即是有流。而是出廿心种子性故。二有胜欲乐七求大菩提故。三诸所顺行皆善巧故。四诸波罗蜜顺违境界皆现前故。此所即是有境能生心也。五於前顺违境。皆成顺道相心中现故。六具信等根故。七曾决释明故。八会相即性不止而止故。九了性即相不观而观故。胜天王云。奢摩他者。一心不乱。毗婆舍那者。如实见法。又如涅盘深密等说。广如别章。十审细筹量故。此十皆能资道令增长故。俱名力也。

第五段十善巧者。唯义应云於蕴善巧。余九皆尔。此中有十者。一蕴。二界。三处。四缘起。余六三界三世也。善巧者。谓於十法。善知其相。然不动实性。谓一一释名出体。诸门分别。即此体等。如幻不实。若自观察。若为他说。皆如应是。初由色等。皆有重担义积聚义。同名为蕴。世间苦说蕴名为藏。物所聚故。二由生长门义。名之为处。谓依诸根境。生心心法故。三由种族义别义持义。故名为界。种族者。如一山中有多铜铁等族。说为多界。此亦如是。於一身中。有十八类诸法种族。名十八界。别者六三互望各差别故。持自种类。不相杂故。曾释三科。如别行章。四由无明缘故行起。行乃至有缘故。生老死起。如是十二。皆从缘起。五由有男女形。因欲爱受身故名为欲。望上地别故名界。六由无男女形别。因色爱受身名为色。望上下地别故名界。七由无根生色形。然以无色界爱。受四蕴身。望下二地别故名界也。八由谢往色心无有体用。名过去。九由当起色心未有体用。名等来。十由色心体用已起未灭。名现在。於此十句。皆明了性相。后镕融自在名善巧也。

第六段顺七觉三脱者。先七觉。后三脱。前中一於可观诸法自相无相而明记故名念。二观察二谛了不了法门名释法。三顺善退恶名进。四原法心悦名喜。五身心调畅名猗。六专注所缘名定。七远离沈掉而平等寂静名舍。然不同权小顺故名为善顺。皆是佛果尽无生智四智十智因故。俱名觉分。诸门分别。具如别章。后三脱中。一知一切法实相。所谓毕竟空。二知一切法无相故不受不着。三知一切法空已。不观诸法若空不空若有若无。三中后二依初立故。总名为空。若从方便名空等三昧。若从方便及根本名空等解脱门。门即三昧。是趣入解脱之方便故。解脱即是出离。般涅盘即方便净法界。广显如章。

第七段六度四无量。如别章说。

第八段。十力者。一善恶因果各相称顺名是处。翻此名非处。乃至知一切事理称与不称皆尔。如智度二十四说。二三世自业各有三世根。或三性心中受三性业根。释曰。理实业唯二性。论约名种言感三性根。故作是说。或若原不苦原根各等随自因缘受等。三信等诸根有上中下。或依乘不同。或得果迟速。或宜说广略。或宜以挫诱等。四积习成性。性即界种种不同。或入道迟速。或受化殊异。或宜赞毁。或起见各殊。或贪等厚薄。五於种种境胜解各异。彼彼境中深忍乐欲故。智度云。知众生种种解智力者欲名信喜好乐好五欲成。唯识云。信谓於实德。能深忍乐欲。乃至云。忍谓胜解。六於一切善道一切恶道一切圣道各知处。七四禅八解脱杂爱见慢名染。不杂名净。智度云。禅摄一切色界。解脱摄一切定。乃至云禅定解脱即是三昧。此力唯降魔。次第三根力以已去七力同一降故。八一切众生谢往色心名宿住。此智悉能记忆现前故。九一切众生未来随业因缘所有生死悉明了知故。十烦恼流住佛断无余。声闻但能知自流尽。佛则不尔。知自流尽。亦知他尽。如是十力各缘境时。无能胜故名为力。曾显如别章。

第九段十王敬护文易可知。

第十段十种饶益中。一为依。或名舍。长养善根故。令免一切苦事故。二救亦名护念。脱烦恼故。令得大安稳故。三归者。令离怖畏故。与作大依处故。四趣者。令至一切智。五炬者。令得晓悟实法故。破一切众生无明暗故。六明者。令得智光灭痴暗故。示现如来自在故。七照者。令入光明地中故。八导亦名导师。引彼令入真实法故。令得无上出离故。九胜导亦名大导师。此其无破大智慧故。十普导者。今见圆满法界故。

第十一段。於众尊贵福知超绝德中十种。一第一者。亦名为首。首有二种。一胜首。即后为胜是也。谓光明功德故。二大首。即后为大是也。谓犹出无二故。第二大者有二种。一上大。即后第七为上也。二无上大。即后第八为无上也。第三胜者。即后第五妙也。谓智自在胜故。第四最胜者。即后第六极妙也。谓离一切烦恼。自在最胜故。第七为上者。即后第九为无等也。谓为一切之上。无与等故。第八为无上者。即后第十为无等等也。谓无与等者互齐等故。曾释如十地论第三卷首。於前开后。以后释前。此约在家菩萨。以悲愿力。於人天中。受摄根果自体功德胜也。若依佛果治说。如来功德海满。更无所少。故称第一。此亦总句。大者体包法界故。胜者自利圆满故。最胜者利他究竟故。妙者烦恼障尽故。极妙者所知障尽故。上者望下无及故。无上者望上更无故。无等者望下无倚故。无等等者。望倚皆是无等者故。上来总明举果征因竟。第二文殊答中二。初叹问成益。后佛子若诸下正答。前中二。初明叹问。谓所问益广故曰善哉。后汝今下明成益。於中二。初明能成益心。后哀愍下明所成益境及结问。前中云饶益者利益也。安隐者安乐也。多所者显广也。故佛论第七有五释。一令顺善因名利益。令得乐果名安乐。二令离恶为利益。令摄善为安乐。三伏众生苦名利益。与众生乐名安乐。四令得此世益名利益。今得他世乐名安乐。五令得世间益名利益。今得出世乐名安乐。后明所益境中。利乐满字唯配可知。

后正益中二。初总答。后於诸下别显。前中亦二。初答。问云何得。故云若诸菩萨善用其心此显能顺因也。后答无过失三等业十一段德是所成果故。云则获一切胜妙功德。此所成果。皆从大智已相不求三有愿成故名胜也。皆从大悲为众生愿所成故名妙也。亦可前妙后胜。

后别显中二。先标所成果德。后佛子云何下显能成因行。前问中尽举果后因令此答。亦标果显因尔。前中十句。一於诸佛法心无[得-彳]者。是前问中十慧德。二住三世佛道者。是前顺七觉三脱德。三随众生住等者。应云众生随住恒不舍离。是前十王教养德。四如诸法相等者。是前於蕴等十善巧德。五断一切恶者。是前无过失等十种三业德。六具足众善者。此有二种。一是前六度四无量。二是为一切众生中第一等。於众尊重福智超绝德。七当如普贤等者。是前生处具足等十种堪传法器德。八一切行愿具足等者。是前因力等十种具道因缘德。九於一切法自在等者。是前十力德决释无碍故。十为众生。第二导师者。是前於一切众生中为依等十种饶益德。下贤首品中说胜功德。只是广说此尔。

后显能成因行中三。初总征成德之用心。二佛子菩萨下别显用心之行相。三佛子若诸下总结用心及所成德。初总征者将欲别显故。

二别显用心行相中二。先通断简诸愿四句。后总科别释。前中三。初通显三事六法。二别明三事。三以初后二事相对辨例。初中诸愿每有四句三事六法。三事者。谓初句是愿所依事。次句是愿可为境。后二句是愿所为境。得成益。此中愿是希望善欲为性。若发语言则兼善色等为性。若通心语加行。则根及寻伺。共为其性。六法者。谓初事中有二种。一者内。谓菩萨自身根识等。二者外。谓他身。或依果。或资具等。经云菩萨等故。在家等故。次事亦二种。一能发愿者。二所愿众生。经云当愿故。众生故。后事亦二种。一者自益。由此诸愿成前诸德故。二者他益。由此发愿愿众生故。此中愿即是行成回向故。一一曾成所行清净善业行故。经云知家性空等故。此后二句。或有前句是因后句是果。如云所行无逆成一切智等。或有二具是因。如云巧何师长习行善法等。或有二俱佛果。如云永离烦恼究竟寂灭等。成俱通因果。如云以法自娱了技非实等。或有三四共成一句。如云演说种种无乖诤法等。

第二别明三事中。初愿所依何。二标愿所为境。三愿所为境得利乐。初愿所依事中。略据十二门料简。一三性。二三业三十八界。四依正。五情非情。六内外身。七内外受。八内外心。九内外法。十六度非六度。十一三学非三学。十二三寂非三寂。初三性智如孝事父母等善性。背恩无惭等是不善性。菩萨在家等是无记性。其中或有通二三性者。如理思之。二三业者。谓上升楼阁等是身业。论义说法等是语业。敬心观佛等是意业。其中或有通身语。身心。心语。身语心等。并准思释。三十八界者。谓见升高路等是。初三界技乐集会等是。二三界洗涤形秽等是。三三界得义食等是。四三界洗浴身体等是。五三界敬心观佛等是。六三界余类。应知。四依正者。谓山林河池等是依也。端坐结加等是正也。入堂宇升楼阁等亦依亦正。修定修观俱非依正。或是正摄意业顺故。余准可知。自下情非情等。诸门分别。随所应释。二标愿所为境者。此中二愿。该尽法界一切有情。不同获小小教。不显普使有情成佛愿故。大乘权教愿他成佛。五种性中一性半故。三愿所为境得利乐者。由此菩萨依种种事愿他成种种德故。自获如前所说功德。今略举十种。愿他成德。自成胜德。用相属当。谓愿他不行一切不善之法。及得坚固身心无屈等。自得无过失等十种三业及断一切恶等德。二愿他皆如普贤端正第一等。自得生处具足等十种德。及尚如普贤色像第一德。三愿他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等。自得十慧德。及於诸佛法心无所碍德。四愿他具足成满一切善法等。自得因力等十种德。及一劫行愿皆具足德。五愿他具诸方便得最胜法等。自得於蕴处界等十种善巧德。及如诸法相悉善通达德。六愿他能行佛道向无余法等。自得七觉三脱德及於一切自法在德。七愿他勤修诸行趣佛菩提等。自得六度四无量德及具足众善德。八愿他所作皆辨具诸佛法等。自得十力德及於一切法自在德。九愿他善事於佛。一切护养等。自得十王护养德及随众生住恒不舍德。十愿他同佛出家。救护一切等。自得为众生依等十饶益德及为众生第二导师德。喜相如是。若细分别。一一愿成一切德。一一德一切愿所成。以此菩萨心口起愿时。不住事。不住愿。不住自。不住他。不住自行果。不住他行果。是名菩萨善用其心。一切诸愿。同此一性。是故一愿即一切愿。一切诸愿即是一愿。以如是因。成如是果。因既一多无[得-彳]。果亦多一镕融。

第三以初后二事相对辨例。且依三性相对。有二十四例。一以修善顺对修善。如自诣大小师愿他巧事师长习行善法等。二以顺善对得果。如自归法愿他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等。三以修善对修善得果。如自受和上教愿他入无生智到无依处等。四以修善对恶行。如乞食不得恭敬愿他不行一切不善法等。五以修善对离恶果。如乞食见钵空愿他心清净空无烦恼等。六以修善对离恶行果。如乞食得粗涩愿他心无染着绝世贪爱等。七以修善对修善离恶果。如入里乞食愿他入深法界心无障碍等。八以修善对离恶行得善果。如右绕塔愿他所行无逆成一切智等。九以离恶行对离恶行。十以离恶行对离恶果。十一以离恶行对离恶行恶果。十二以离恶行对修善行。十三以离恶行对善果。十四以离恶行对修善得果。十五以离恶行对离恶行得善果。十六以离恶行对修善离恶果。十七以无记行对修善。十八以无记对善果。十九以无记对修善得果。二十以无记对离恶行。二十一以无记对离恶果。二十二以无记对离恶行恶果。二十三以无记对修善离恶果。二十四以无记对离恶行得善果。上来且约自修善行等。略此属当。未显见闻他修善等发愿。若广分别。如回向品等说。其约离不善行及行无记法。亦未辨见他。略举其例。未配经文。或有或无。要者思惟。恐繁不载。经标一百四十一愿者。非菩萨弘愿只有若干务。示体或令准为之尔。上来总明先通料简诸愿四句竟。

第二总科别释者。就此一百四十一愿。长科为十段。一从初至在厄难。明在家时愿。二舍居家下。明出家受戒时愿。三若入堂宇下。明坐起裴束时愿。四手执扬枝下。明揩洗身口等时愿。五手执锡杖下。明为乞食路行时愿。六若见众会下。明在路见何物时愿。七见严饰人下。明路见人物时愿。八若见城郭下。明入城乞食时。愿九若入水下。明洗浴修行时愿。十若洗足下。明眠觉时愿。

就初段中。有十一愿。初中家是拘系迫迮之义。类身如家故。以自居家迫迮。愿他观身性空。离於逼迫。二以己事亲。愿他修事佛因。得一切世主等守护供养果。三以己爱见悲。愿他得无缘慈。四以己得欲适悦。愿他除欲得安。五声色所成非实即是以法自误。六初地永害分别欲贪及十六心已。各随地害俱生现起。七达伪即真。八正法如楼。令见普彻。九於我若爱。於所则着。不能行施。亦不称理。准梵本。应释云。舍己物。离於我所。谓己及物是我我所。俱不可得。故云悉舍。其爱字有作受者谬也。十智众聚缘成则舍聚见成佛智也。十一以自在厄。愿他得解脱身意。

第二段中有十五愿。一愿他舍三界惑家。故云心解脱。二以已入和合地。愿他说无诤一味法。三以己近善友。愿他同己。四以己求所求愿达故。愿他心不退得达。五以己出俗入道。愿他修善离苦。六须发姿饰是贪爱。今剃落如断惑证寂。七自着不正色衣。意为不生染着故。愿他行无染行得无果。八以己凡身自为出家。愿他同佛为众生故出家。九以己归佛为弟子。愿他为佛真子发大心。继佛种。梵本云。勃陀防舍写阿弩彼猘驮耶。(防音浮望反舍音作啇反写音作相我反猘音昌曳反耶音作余何反)勃陀云觉。谓能觉者。旧云佛略也。防舍写云种也。阿弩不也。彼猘驮耶者断也。译家翻不断。为绍隆尔。十以己归教理法。愿他得深广智。证教所诠。十一以己归和合众。愿他以法御众便无乖碍。十二准优婆塞戒经云。受菩萨戒。先应遍受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若尼则五戒六事五百戒。此云受学戒者。是其三戒。以己心作。愿他亦然。善学作持也。不作止持也。十三由前受三戒时。有阇梨和上故。次明此以己受二轨范师教。愿他亦具二相似益。十四以己依於和上生智故。翻此愿他得无依无生智。和上此云近读。亦曰亲教。具释如音义中。十五以己具前诸戒为方便。今后受菩萨最胜戒。是教愿他亦得二相似益。

第三段有十三愿。一以己入堂止住。愿他安住大寂室三昧。心无教动。二以己将修止观先敷座故。愿他善行华开真实果相现前。三以己正身坐。愿他得无着正体智坐佛座。四以己降魔。愿他慈善根圆不为魔动。五以己修止。愿他永心息烦恼。六以己修观。愿他得称实见法。七愿他於有为法舍坚固见。八愿他离住缚。不为住动。九以己移步。愿他移出生死。十下衣盖形丑有惭愧故。愿他以惭等善根为衣。遮诸不善。十一以己结束衣。愿他修忍进。防护诸善不令散。十二以己着上衣。愿他波罗蜜善根圆满。十三以己着三衣中第一衣。愿他预觉位。

第四段有七愿。一杨枝为治口齿之物。愿他得治惑永净之法。二嚼杨枝则口净齿坚以嚼食。愿他调惑令心净。三便利为秽不可不弃。烦恼为秽愿他除灭。四水为洗秽之用事说须就。法为除妄之要故速趣求。五以己除秽。愿他惑永柔净。六以己洗手。愿他得信手受持佛。七以净面门。愿他净戒之法门。

第五段有十二愿。一执锡入抟食会得充虚实腹。愿他为诸施大会示众实道。二持品受供。愿他得佛果诸器为应供尊。三发步趣向人所行路前有所依。愿他履佛因行证无依法界。四以己在道。愿他履信等五位是佛因路无余法者。梵本云。烦恼无余五行道路愿他心游出离真如。六七八九并可知。十愿他离六尘坌。十一悲如水柔而济故朽润心。十二险道有二种。一路险贼处。二地狭山阻。此二行险恶行住不正法。以己见险依果。愿他住平等理。不作罪难险因。梵本云。远离众恶安住诸法界。

第六段有十九愿。一见众人。多人名众苦和合义。是故见众即是见甚深法。众是缘成。成即无成故。愿他说如此法也。二见大柱有荷重之能。翻此愿他离我能之使忿恨永息。梵云萨担婆(去声轻呼)此云树也。萨担婆(入声重呼)此云柱也。由兹二物呼召声滥。古今译异。三丛林有二义。一由两物呼声相近故。从近为愿。偈呼丛林。梵云摩曩呼敬礼梵云磨擦娜。二由丛林人见皆瞻仰。愿他具众。梵云摩曩呼数礼梵云縻捺娜。二由丛林人见皆瞻仰。愿他具众德如林。见者悉瞻礼也。四五可知。六树叶密盛暑月荫人得清凉。以己所见。愿他禅定乐解脱乐。七以己见华开。愿他得现通说法等方便开晓众生。八九可知。然九中道字。梵本云菩提可翻为果。十见大河。预法流者。证具分法性水。预圣行流。真至果智所证性海。或境智一如冥同果智。岂不权小所证法流展转方入果海。若非大河。便同小水。不能直入大海。展转诸流皆亦入海故。十一波泽但是当处福水。不同河海等诸流和杂故。十二池沼者。得近穿凿引水充盈。此可同於巧思穿凿浅深寻伺使辨说圆满。十三见波更相寻取水究竟。此可同於得无断辨具演诸法。十四涌泉不待方便翻显方便。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普可解。然清流可以洗身垢。爱欲法如水。愿他以善欲法水遣心惑垢。林名无忧。西域号为河叔迦。此方虽无类困。可园苑内有华果。可知。

第七段有二十四愿。一二三四五可知。六愿获根本智。灭众苦根本。智有二种。一正体无分别智。望加行后得。名为根本。二本觉智。与始觉为本故名根本。获者得也。得正体根本智。断惑灭苦。虽通见修诸地皆有。然二处最显。谓见道及无间道。虽有流善法行苦所随解脱道。同一剎那。不足为别。约见道说。获根本智。灭众苦者。众苦不过三八。由得此智。断恶道业无明故。三涂苦灭。生老病苦亦随丧灭。由断此惑。不造十不善业。故无怨憎来会。由断分别欲贪故。无求不得及爱别离。从此唯有怨及取蕴。至无间道。得金刚心根本智。断彼二苦。虽有流善法此时犹在。己被胜智照同法性。於解脱道。不得释灭。三苦八苦。相配准知。得本觉根本智断灭苦者。此唯解脱道证理之时。始本冥合。乃名获得本觉根本。从此永无死及蕴。虽断惑理证立二道名。然同一剎那。获智亦尔。是故无间顿断见修二障种时。即是解脱道时断也。七愿他入真实慧。永无病恼者。此有二种。一约入真见道之慧。断病之苦恼及烦恼病。谓一切恶趣诸烦恼品所有粗重。是分别起。亦为身病远因。於欢喜地真见道中。一剎那断。顿证三界四谛真如。身病及惑。永不后有。二约金刚心慧。顿断一切诸烦恼病及习气随眠。证极圆满真实胜义。诸惑永亡故。八大乖违故身病。愿他知乖违体空寂故得离。九愿他信佛菩萨端正。从忍或信。是深忍欲乐。此忍是法。名为真实端正之因也。十愿他不乐不忍。十一准梵本。愿他常念诸佛菩萨恩德。十二准梵本。愿於有怨处。不加其报。十三沙门此云止息。今愿他於止息不调不静中得第一。谓大般涅盘。十四十五十六并可知。十七见他善甲。愿他行被甲精进。准梵本中。亦有加行不怯弱二种故。下句趣字。梵本是勇求之言。无师者。梵本云自然。即是佛之异称。谓愿众生勇猛求佛果。如着甲入阵而求功赏。十八铠杖不祥之器。以己不见佛他不为。十九可解。二十正命为正业以活命故。邪业活命有五种。一谁现奇特。二自说功德。三占相吉凶。四高声现威令他畏敬。五为他说法。行此五事。皆为利养。堕於邪命。今此第三句通愿他离。第四句但摄初四。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并可知。然长者以年耆。诸事长於人故。能明断也。第八段有二十三愿。一城郭防难牢固身命。是故愿他得非四相所迁之身非胜智令屈之心。二王之所都。多有胜福。慧人聚集喜乐故。愿他与具胜功德者共会。恒得法乐。或能巧集诸善根。身心适悦。三见处林宴坐幽栖可赞。愿他成佛。居闲寂法林。人天叹仰。四五可知。六未入其家。则诸家差别。入一家已。则唯一无多故。愿他入一佛乘。会三无别。与三世佛所说无异。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并可知。十三见有依自法力崇贤人重善法耻不造恶者。即愿众生还尔。藏隐守护眼等诸根。不令放逸。如藏护猫不令杀鼠。亦如以衣藏护男女形丑。十四以己见无惭不仁者。愿他行无缘慈以救物。十五自於义食希望得遂愿。愿他於佛果希望满遂。更无所欲。十六以己在间爱味故。翻此愿他得无生等禅悦之味。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二二十三并可知。然诸愿他句。初三通因果。后四唯佛果入佛者於大菩提。智证究竟故。梵本云遍了佛智。

第九段有十四愿。一以水性平等而能潜入故。愿他通达佛智所知之境。谓知过未事同现在。梵本入一切智智。二以己洗身。愿他身光心光身净心净。三准梵本。初句云殟瑟南。此云凡所受热。今云盛暑炎毒者。乃唯互热时下满句。应云离烦恼热永尽无余。四中第三句菩提。第四句涅盘。五顺文诵及持在心故。愿他顺佛说。得总持。六七八九十。并可知。十一以己右绕。愿他所行无逆者。梵云铎乞尼。此翻为右。右是顺义故。离世间品云。摄右足不违一切佛所说故。普曜第二云。菩萨便从兜术降灵。趣於右胁。菩萨所以处於右者。所行无逆故。十二再三郑重故。愿他勤求。十三十四可知。

第十段有三愿。一二可知。三云周顾十方者。谓愿他成一切智示八相。生时周顾十方。摄我独尊显无与等。上来初通料简诸愿四句。后总科别释。总明第二。别显用心行相竟。

第三总结用心能成胜德中二。初结前用心。可知。后则获下彰其胜能。於中二。初彰感果胜。则前问中一百一十句及答中十句是也。

后一切世间下彰叹胜。於中有二。初世间众不能动。略举七类。后及以下出世众不能动。略标二类。言不动者。有其二义。一正修愿时。彼世出世众叹成坏而不能。所以者何。心专注故。不住相故。以心转事。非事转心故。二此愿善根感果决定。如不动业。不动果非余善不善等诸猛利业能引故。上来有三。一总征成德之用心。二别显用心之行相。三总结用心之胜能。总明第二能成因行竟。上来有二。一先标所成果德。后显能成因行。总明别显了。上来有二。初总答。后别显。总明正答了。上来二初难问。后正答。总明文殊答了。上来二先智首问。后文殊答。总明第四释文了。上来四。一释名。二来意。三宗趣。四释文。总明净行品了。

贤首品第十二

将释此品。四门同前。

初释名者。贤善也首胜也。谓性善德胜故曰贤首。此则贤之首故。有财释也。贤首菩萨说此品故。名贤首品。此则贤首之品。亦依主释也。

二来意者。前品明信中愿行。今明信中德业。故次来也。

三宗趣者。以信德用为宗。为后成位为趣。

四释文者。夫科此品。总为四分。一经家叙述文殊前说分。二我今已为下文殊劝说分。三尔时贤首菩萨下依劝演畅分。四时贤下显实证成分。

就初结前已说。谓别品中。明由善用心使六根三业於所行境悉得清净无浊无乱。后欲显下起后宣陈。谓欲令贤首说信满菩提心功德大用。故说偈也。

第二劝说分中一颂分二。谓前半结前品已说所行清净。准亦应云说行及德。但偈最略故。后半正劝说前品修行所成胜德之用。

第三依劝演畅中二。初经家述其说人可知。后善哉下正显偈词。於中。总即三百五十七颂半。曲科为七分。一叹广说略。二菩萨发意下略辨行相。三信为道元下略示胜能。四若常信奉下所具行位。五或有剎土下无方大用。六一切如来下喻况玄旨。七第一智慧下校量劝持。

就初分中四颂分二。初一颂总标德广难量。於中少说。初句叹问叹听。次一句明德广。次一句少说。末句喻显。后三烦别辨难量难说。於中。初两颂重显前德广。次半颂重显前小说。后半颂别显前喻。就初两颂中二。初一颂半明所量德广故显量德难量。后半颂明能量人大故显德难量。就前所量德广中。初一颂明初心少时少行德已难量。后半颂明多时具多行位。比况前少以显难量。后举能量人大中。谓一切凡夫二乘及诸菩萨。於此难量。不足为广。一佛二佛乃至多佛。不能称量。亦或非广。今举十方一切如来共说不尽。此则因当难量之极也。二次半颂明说少分中。上句明初发心之广德。五句显彼难量故说少分。三末后半颂。明广前喻况。文显可知。问此中发心与初住及发心品说何别。

答总是其一。但所望异。谓此中望前是住终发心。即起信论三种发心中。名信成就发心也。初住发心即全是。此后名为初发心住。亦是约位显其心故。发心品说。约心行相宽广。举喻况德。问十信之初岂无发心耶。

答虽有发心。非正发也。所以者何。如轻毛故。仁王经等名信根故。问既是初。何德具后一切行位。

答法性行故。广如悬谈第七门说。问据法性。相收卷舒可尔。约人修行。岂十千劫即得然耶。

答人无别体。揽法以成。法既镕融。故人亦无碍。十千之与一念。一念之与多劫。於此亦无定限可得。时无别体。依色心立。色心既从性而无碍故。念声亦随理而融通。如下善财及兜率天子等所行所得。并斯人异。

第二略辨行相分中。五颂分二。初半颂总标。余文别显。标中三。一发菩提心。二发心因。三发心缘。菩提者佛果大智所证法界也。发意求者。於彼法界创起。必定当得心故。因缘有多种。或云自性住为因。习所成为缘。或云二性为因。善友及见闻等种种境界为缘。今此不尔。如后当知。若广显因缘。如菩提心章。

后别显者。此中因缘各有多种。初半颂净信为因三宝为缘。次五句四字大悲大智共为因缘。於中悲因智缘。总八法。五反显三顺释。亦可前五智缘。后三悲因。五谓不求五欲王位则利自安安名称。三谓灭苦利乐严土。严土为安生故悲门摄。次三字半颂智为因。佛法法界为缘。敬养持法求证皆智故。次一颂信知为因。三宝为缘。前据唯信。次约唯知。后据信知。次一颂信为因。佛法菩萨行法界为缘。上来因缘深重克实。因有三种。谓信悲智也。缘有十三。谓三宝八法法界菩萨行。於中异凡小等。如理应思。

第三略示胜能分中。七颂分三。初两句总标。次五颂半别释。后一颂总结。初中有两门四义。道谓菩萨万行。元者首也。由信为首万行随起。梵本云布。曾凡(蒲含)伽摩。此云导首。俗云行显是也。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者。准梵本。母有三义。一能生。二守护。三长养故。梵经云。母所生者。守护长养一切功德。此信於功德为母亦然。

次别释中有二十一种胜能。谓初半颂有三义。上句两义。一能断疑。二度爱流。梵本爱字亦是病义。谓喻贪惑智。下句一义。谓能示涅盘对二乘涅盘故。云无上道。道即果也。故梵本云。憩忙布啰写。此云安隐城。谓大涅盘城。即果也。从此异已下二十句。每一句为一胜能。初明信体无偈今心王净。二信於谛宝故。灭慢於众生及三宝。三七圣财中信为其首。由信修善生德故。后名藏。即十藏中信藏是也。四修诸正行由信受行。五由信於施福而能放。六由信佛法不思议故方能趣入。智度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慧能度故。七由信知波罗蜜增长。彼所修德八万行成就。由信为根故到佛地。九於五根中信为其首。解因顺习得明利故。十五力之中信亦为首。余如根说。十一於所对治信妄倒无体。於能治道。信与所证。体非即离。如是断惑。如是证理。此即皆由信为本也。十二佛为究竟归故。专向由信。十三信唯识理故不着境界由信。十四信生死为险难无安隐故。离难由信。十五信佛十力。不受四诳故。超天魔路。於见修道。各随对治故。超烦恼魔。於等觉位。舍有流善法及变易根故。无死蕴魔。路者是彼行处故。十六解脱即是出离涅盘。道是其因。由信生慧。慧是了由之体故云示现。十七信佛无碍境界之德。成金刚种。十八由信佛菩提。修菩提行。外增上果。由内行成。内行既由信能生长故。依果亦同。内行生长。十九由信藏喜常能观察理事。理事二无碍相故。得佛智渐渐增益。二十有二义。一者一切诸佛皆由信为根本成佛出现。二者由所应机信根熟故佛方出现。

三总结中二。初半颂法说。谓资粮等五位行中。此信行终即住初心。资粮位摄故。於行位次第之中。信在最初。为后之本。本故胜也。若无此初。后皆不有。故云最也。十信已上。於无碍境界。信不为难。在具缚地。即能信向故难得也。后半颂喻况。世间中者。言总意别也。虽言世间。意在人间。摩尼难得。唯轮王现。方有此宝故。喻行难得。准梵本中。此颂更有一句。云如鸡菩梨师子王。亦如摩尼世难得。释曰鸡菩梨者。谓但有师子顶上毛卷如旋华华形者。则已难得。况后是王者。倍更希有也。第四所具行位分中五十颂半分三。初明所具行。二若为诸佛下明所具位。三菩萨勤修下结叹功德。初中八颂半分二。先四颂半明德。三宝以成诸行。后四颂明依信展转以成诸行。前中初二颂信佛故成学戒行。於中。前一通辨学戒能具一切德。后一别显戒与学处成德各各异。然学处之名有二种。一通。二别。通谓戒定慧三俱得摄学。别即唯局持戒方便。谓先习学。解持犯相。名为修学。依解起行。名为持戒故。此以地喻学处。以本显持戒。解行同异。犹墨路矿道尔。次一颂明信佛故成供养行。次一颂信法故成求法无厌行。次半颂明信僧故成不退行。后依信展转成行中。四颂。一成根力坚明行。二远恶近善行。三广大善因行。四胜解依护行。皆具二种故。成八行可知。

第二明所具位中。三十九颂分四。初三颂明十住位。谓发心是初住名也。对修等是治地修行。二住生如来家。是生贵住。善巧方便是方便具足住。信乐心净是正心住。增上是不退住。最胜心是后三住。准释可知。二若得增上下二颂半明十行位。波罗蜜是十行总名。摩诃衍是异二乘行。则初二行。收法供养是顺理行。则次二行。摄念佛心不动及常见佛准一是定慧行。则属后六行位摄。释相可知。三若常观见下三颂明十回向位。谓佛体常住及法永不灭。是如相及法界无量等。辨才演法等是救护众生离众生相等。前五回向慈愍等是等心随顺众生回向。坚固大悲是第六随顺坚固善根回向。以普悲广施故也。四若得坚固下三十颂半明十地位。初半颂是初地。谓深法是所证真如。爱乐是极喜异名。二次半颂是离垢地。以离犯戒有为过故。三次一颂离慢等。是三四两地。以三地中於禅不着故无慢。又以求法不懈故亦名离慢。第四地得出世间道品故。云无放逸。然不舍摄生故。云兼利四。次一颂明五地位。谓双观真俗故。虽得出世处生死。而无疲厌。既於真俗互违之境。难令能令余地不过故。云勇徤无能胜。便释地名。又庄严论第十三云。菩萨化众生有二难。一勤化心无恼。二生不从化心无恼。此菩萨能退二难。於难得胜故名也。五次二颂明第六地无住悲智现前。谓神通摄物故。知十二缘生众生行故。六次一颂半明第七地。谓初一明有中殊胜行。后半明空中方便智。准释可知。七若具最胜下三颂明第八地。略辨五义。一道胜。谓无功用道故。云勇猛无上。二力胜。谓智力摧魔。三蕴胜。谓超四魔境。佛地论第一云。烦恼魔者。一百二十八烦恼并随烦恼。蕴魔者。谓五取蕴。死魔者。谓有流内法诸无常相。天魔者。谓欲界第六自在天子。如是四种。皆能损害诸善法故。名说为魔。既超天魔。既不为此四魔所动故。云不退也。四行胜。谓得无生忍。五因胜。谓此位正当大授记处故。次以有两颂。明第九地。谓此地菩萨为大法师。略有四义。一诸佛加持名佛现前。二解了诸佛深密法。三为佛忆念增长慧力。四以德严身为众说法。九若以佛德下十九颂。明第十地位分五。初八颂明三业殊胜德。於中初三颂明身相殊胜。次二颂半明身业大用。次一颂半明语业益生。次一颂意业殊胜。谓智导三业故。二若以智慧下四颂明三业广大。即三轮摄化。初一颂身业。次一颂语业。次二颂意利可知。三若智烦恼下二颂明得结法位。四若得十地下三颂明三昧分文尽分受位分。并可知。五若蒙下二颂明大用难刚也。

第三结叹其德中。三颂分三。初二颂法说。次三句喻显。后一句法合。初中三。初一颂结前具诸行。次二句出因。后二句结前具诸位。初具行中。初二句明利他悲愿悉已成就。故云无不果菩萨行海。悲愿为首故。偏举尔。后二句显利他成就之行相。谓此菩萨但成就不空三业即是度生悲愿果遂故。云见身闻名闻说法供养等。无不获益。次二句出因者。释此菩萨具一切行位所由也。上句标人。谓具诸行位故。名大士等。於此行位。相即在等。无碍自在。名威神力。下句释义。谓彼大士。所以具诸行位无碍自在者。以得法性缘起之智根名法。眼照即理之行位故常也。无有一行一位不具一切故。全无缺减也。此两句准义。令回文於后。后二句结前具诸位。上句标位。十善妙行者。谓举十地行行位等前诸行之位。诸道者。谓资粮加行等。下句难胜。谓此诸位出诸行宝故。次喻显中。初句喻大士。次句喻威神。后句喻常全二义。后一句法合可知。

第五无方大用分中。二百三颂分十。并显三昧业用。一海印三昧门。二严净下华严三昧门。三一微尘下帝网三昧门。四若叹下现供三昧门。五菩萨位在下现法三昧门。六有妙三昧下摄生三昧门。七菩萨种种下同世三昧门。八有胜三昧下毛光三昧门。九有胜三昧能出下主伴三昧门。十有胜三昧名方网下寂用三昧门。此之十门。初门依体起用。末后明用不异体中门。并显妙用自在。

初中有六颂分二。前五正明业用。后一结用所依。前中初一颂明现佛说法。二次一明体用自在。於中四义。一无思念分别。二无动佛功用。三一念遍十方。四方便多门。故摄无量不益。名化群生。日喻四义。准法应知。三次一应现八相。谓前云无量方便者。略示八相也。四次一现三乘摄化。五次一现杂相应机。后一结用归本。於中初二句总结所现诸类广多不可具说。后二句结归。其定海印者。从喻名也。如修罗四兵列在空中。於大海内。印现其像。大集经第十四云。如阎浮提一切众生身。及余外色。如是等色。海中皆有印像。以是故名大海为印。菩萨亦尔。得大海印三昧故。分明见一切众生心行。於一切法门曾得慧明。是为菩萨得海印三昧见一切众生心行所趣。释曰。彼经但说定中心现众生心行宜化不用。今此略举十种。谓一现佛。二说法。三现通。四现舍利。五成小果。六现多劫。七众生形貌。八现心乐。九行业。十音声。

第二华严三昧中二颂半分二。初二明业用。后半结归所依。前中略辨行用。有七种。一严土行。二供佛行。三光明行。四度生行。五智慧行。六说法行。七十度行。后半中上句一切自在者。总结多门所成之行无碍成就。下句结归本者。万行如华。以严十身故。结行归之。

第三帝网三昧中。四颂分二。初三颂半明定业用。后半颂明定用所因。前中二。初三句明定心境一多无碍。后两颂三句明定境一现一切。前中二。初二句明一即一切。谓以三昧等力。入一尘定。即成一切尘定。后一句明一切即一。谓前一即一切时。不坏不一故。云亦不增。后明定境一尘现多剎中二。初明於一尘现多剎。后半颂类通一切尘中现剎。前中二。初七句法说。后二句喻显。前中二。初一句总标现剎。后六句明所现剎差别之状。略显十种五对。一佛有无。二染净。三大小。四成坏。五正傍。后喻显中。缘成似有。实则非有。故如焰也。诸尘互现各各一切。复不杂乱。布列成位。曾无障碍故。如帝网也。后类通中。如定一尘现剎既尔。余一切亦尔。后所因中三。初三昧力者。此得标中。二解脱力者。谓不思解脱力。现此业用。如下文不思议法品说。於一尘中现三世佛剎等。三神通力者。谓约通自在。并如下说。

第四现供三昧中。一十八颂分三。初一颂通标。次十六颂供一切标意入别显。后一颂通结。初中二。前半颂通定。后半颂明遍供一切皆供依可解。次别显者。欲彰定力殊胜。但就一手供一佛。即明尔所多供。於中。初五明手内出供。前三色。后二声。后十一颂明手光现供。后通结中四。一结略显广。上来是略广有难思。二结广供方供一佛。三供一切佛亦尔。四结用所用可知。

第五现法三昧中。八颂分四。初一颂总标多门。二次五颂别显多门。略有二十种法门。摄化众生。三次一颂显多所用。四后一颂结用难测。第六摄生三昧者。四摄摄生也。於中。十六颂分二。初一颂总标名用。后十五颂别显业用。就别显中分四。初四颂明布施摄。於中。初二是令身安乐摄。后二是令悦自心喜摄。二次二颂明爱结摄。大品云。为众生说六波罗蜜是爱语摄故。种种梵音者。谓八种梵音。或六十种。义如别章。三次四颂明同事摄。於中。初二颂正显得事作亲识八法共同。后二颂明摄义。谓既与有缘故。以出家摄彼令明解说。四次五颂明利行摄。於中。初一颂总辨。谓十行是。佛十度也。大人法佛所行诸佛等。谓菩萨二乘。或世五通等。次二颂示过患摄。於中。前颂显为长寿众生烦恼轻而着乐者。示四相令厌。后颂显为烦恼重者现四相令厌。后二颂示佛功德令乐求。於中。前颂略举三摄生。后颂总以三轮。通结摄生。

第七得世三昧中。十八颂分二。初一颂总标示。后十七颂别显大用。於中分三。初六明身得世间利众生。一备众艺。次一为主为救。次一外器资具。次一亦巧利物。次二得仙苦行。二次六颂明身得外道转彼邪徒。初五别辨。后一总结。三后五颂明语业大用。於中。初一总辨。次三别显。於中。初云或边咒语者。梵本云。达逻鼻荼曼达罗钵底[鞥-合+(白-日+田)]。言达罗鼻荼者。是南印度中边国名也。此云销融。曼达逻者咒也。钵底[鞥-合+(白-日+田)]者句也。谓其国人禀性纯质。凡所出言。皆成神咒。若邻国侵害。不用兵杖。但以言破之。彼即丧灭。故曰销融咒句国也。或云唯童男童女方得言成咒句。余不得也。次颂中云善破於他者。谓以因修比量真能破。破彼无因论等。今信因果非外所动者。谓以真能立。立因果。此量不为他动故。末颂结意。谓一心说法。名为三昧。亦是依定起用尔。

第八毛光三昧中九十颂分三。初八十一颂显光业用二如其本行下七颂释外疑。三若有下一颂明闻光益。初辨光业中。有八十一颂分二。初八十颂别明一毛光用。后一颂类通一切毛孔光用。前中二。初七十九颂明四十五门光用。后一颂结略影广及光所依。就前四十五门中。一一各有四义。一标光。二名辨光用。三出光因。四结光果。类例相从。科为十三段。一初一光救度。二有一光明现佛法僧行塔形像等。有三一光照用。二三中出因并可知。四济度光下二光明救生用。两光因中。各有二义。一事法因。二法因可知。五欢喜光下二光是爱恋三宝以益生。初中因内。一造像令见者喜。二叹佛令闻者喜。后光明用中。一令乐三宝为因。当在佛无[得-彳]忍为果行。六福聚光下四。明福智成就。一施无福。二具四无多解智说法正解喜法善说法义无亏减者梵本云种种宣扬法句义无[得-彳]慧令照见理自在即是无[得-彳]也。四得总持。即由於法持者敬护故。七能舍光下七光辨六度或光中用及因各有二义。一持净戒。二发道心。慧光中二。初法慧令悟法。二佛慧令用见佛。余可知。八无畏光下二光慰众生用。一怖者施安。二疾者令愈。九见佛光下五光显见佛乐法妙音说法闻三学胜法用。一令见佛。西域道俗有亲识。或余众生临修之者。即延尊像。安置其前。随取一物。或缯或线。悬佛手指。令病者手执一头。一心专注。作随佛真起如起如是为之。岂直利益亡者。亦自当得此见佛光矣。二令乐正法。三令闻佛音。四施甘露法令舍施逸修功德。五令闻三学最胜法。十宝严光下八光。辨令得宝藏供佛等用。一无尽宝藏。二香严益物。三宝幢等多种名杂。四令地平严塔等。五兴香云雨香水洒塔等。六施严身具。七施珍馔。八无尽财施三宝及贫乏。十一眼净光下六光。显六根清净用。各一颂可知。十二色净光下六光。辨六尘用。於法净光中。初一颂标名及用。后一颂因结成。余并可知。上来别明四十五行光用竟。自下一颂明结略显广及光所依。谓前所说广中少许。具说则有无量恒沙。其中一一业用各别。并是菩萨一毛孔出。上来明一毛孔光用讫。自下一颂类通一切毛光用。谓一毛孔光用。既有无量恒沙数等。余一切毛孔光用。一一皆尔。上来总明第二光业用竟。

第三释外疑者。谓恐外人闻上所说光用中云。此光觉悟一切众生。而生疑云。此菩萨。悲一放光无时处之限。何故现今众生不得见耶。为断此疑。故有斯文。文中七颂分二。初总释。谓初句牒前随光因得光果。次二句正释疑。谓随彼彼众生宿缘同行等。今放光。彼彼如是见。后一句结放光智在用。后六颂别显。於中二颂法说。后四颂喻况并合。前中有七种众生得遇此光。一发得业。二爱彼行。三随喜彼。此上二三或通遥闻。或令为一。四见所作。五自修多种施行。六修供佛行。七回向大菩提行。后喻况并合。二初二颂明生盲不见日喻。於中。初颂喻显。后颂法合喻。后二句释不见疑凡夫是未修者。次二虽修其道邪劣。谓外道邪信二乘解劣。后二颂明香涂宝宫宝乘喻。亦初颂法。后令配释。可知。

第四闻光益中有三。一生净信。二起胜解。三不疑虑。以此因速成佛果故。云功德幢也。

第九主伴三昧中。六颂分二。初一颂标门显意。后五明业用。用中二。初四颂举一方业用。后一颂类通余方。就前一方中。初一颂明主定。次二颂明伴相。於中。一标。一释。后一颂主伴合举故。以星月为喻也。

第十寂用三昧中。三十四颂半分三。初一颂标名总辨。次或东方下正显业用。后是名下一颂总结。

初中谓於一切方出入交络犹如罗网。故名方网也。

二业用中。三十三颂半分六。初二颂明於十方处交络入出。以於器世网得自在故。二有五颂。明於十方佛所入出三昧无碍自在。於中。前四别辨东西二方。后一总结十方。此辨智正觉世间自在。然菩萨於三世间自在有二义。一以自身作三世间。二菩萨於三世间处示现自在。上下文中通有此义。不可局配。随文当说。如眼根下不必唯是众生世间。亦不唯是菩萨身作毛孔微尘毛端显等入出定也。今此文中。前二颂明东入西出寂用得时。后二颂明西入东出寂用。同准义翻前。非直正东入时即西出正西入时即东出。亦乃正东入时即东出。西出时即西入。复西入东出亦尔。何以故结文云三昧自在故。何故三昧得此自在。从如是因感故。谓观察理事不即不离。不即故理随事而不坏事。各各差别。不离故事随理而融通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是故入出定心虽异。而即一一即异也。一切世间一切佛菩萨一切身虽殊。而即一一即殊也。后无碍行得无碍果。法尔如是。准后结颂。十方世界互望同时。各具入出。菩萨一身遍一切佛所。此亦隐显义也。

三於眼根等下十二颂。约根境相对。以明定用。一一对中。各有八义四对。一根境无[得-彳]。谓观根入定。令从根出。乃从境出故。二入出无碍。准前文。正入出此此时入故。三境根无碍。谓於尘入定。令从尘出。乃从根出故。四理事无[得-彳]。谓眼是事正照境时。体无生。用无起。以性本寂灭无有能作者故。问境岂不然。何故不说。

答理实亦然。略故不说。又境从根起。根既如是。尘岂有异。故不得说。

四於童子下有六颂半。明於他身得自在。此有二义。一自身相广化速疾转变。一一化身相应化。或以自作他。或以他作自。如下八地中说。十身根作等故。此云於彼身入此身出等。而彼众生不觉不不知。唯应度者乃得见也。

五有二颂半。明微细自在。谓毛孔约正根体事中极细也。毛端约虚空界体事极细也。微尘约色体事可见有对中极细也。此通二义。一於彼微细境入出一多无碍。二身在彼境入出一多无碍。

六有四颂半。明於金刚地等中周遍入出。谓菩萨以定业用。其身普遍。略显五位。一普遍一切十方剎海。二遍彼剎内地树等物。三遍彼一切尘毛等中。四顿遍非前后。五圆遍非分限也。

三总结中一颂二意。一近结此第十定用无尽。二通结前十门定用。且是略说。若广分别。十方佛多劫说亦不尽。上来第五无方大用竟。

第六喻况玄旨分。名举胜显劣分。於中。七十九颂分三。初二颂总标显意。二声闻心下别辨。三彼菩提下一颂结说显德。

初中。意者为上来所说自在业用。乃似因圆。论二颂。前颂通举一切诸难思力。后颂彰喻不全似法。前中四种。一众生异业感果互望难思。谓有於他见小处而见大。他见大处而见小。时节延促。色净秽奴丑。声喧静粗耎知或香臭味甘苦触涩滑等。皆互不同。乃至一切。又由业力。六趣循环大身小身长命短命乃至一切改易迅速。实难思也。二龙变化力难思。如下说。海龙王不出自宫。於六欲天等。兴云雷电降雨。各各差别等。三佛自在力难思。如下不思议品等说。四菩萨神力难思。如下离世间品等说。然梵经别本中无此菩提力用。而有神定力用。何故不同者。以禅定即是菩提所入故也。后颂显非喻能喻中。以三昧业用。从法性所起镕融。因感法性既无世间法喻。所感定用。当知亦然。喻既不合似法。闻者仍解。所喻自非。智慧听达。焉能致之。故斯称美。

二别辨中。有二十大喻。初有三颂半。明声闻现通喻。喻菩萨自在益生德。先举劣后显胜。下并准此。东方入正定准之。二譬如日月下二颂。明日月游空现影喻。喻菩萨普应群机德。三如净水中下二颂。明水现四兵喻。喻菩萨海印现像德。四海中有神下二颂。明善音巧辨喻。喻菩萨辨才陀罗尼称根令喜德。五有一妇人下二颂。明蜜授辨才喻。喻菩萨授法益生德。六譬如幻师下二颂。明幻师巧术喻。喻菩萨不思解脱德。七天阿修罗共战下二颂。明修罗隐显喻。喻菩萨胜通自在德。八释提桓因下五颂。明象王随变喻。喻菩萨三三昧自在德。九如阿修罗下二颂。明修罗大身喻。喻菩萨现法界身。其德如上文主伴三昧用中说。准梵本。晋朝谓为其首广大如须弥者悞。今课为首与须弥齐等者正也。十天阿修罗下四颂。明帝释降怨喻。喻菩萨降伏魔怨德。十一忉利天下六颂。明天鼓说法喻。喻菩萨无思现身说法德。初颂中第二句。梵本云从天业根而出生。十二天阿修罗共斗下三颂。明天鼓安慰喻。喻菩萨慈音除恼德。十三帝释并应下三颂。明天王普应喻。喻菩萨圆身悦众德。十四他化自在下二颂。明魔王系缚遇夫喻。喻菩萨十力摄生同行德。十五三千世界下二颂。梵王殊显喻。喻菩萨解脱自在德。十六摩酰首罗下二颂。明摩酰数滴喻。喻菩萨一念普知众心德。十七众生业根下三颂。明风轮持散喻。喻菩萨大愿宿成德。十八男子下二颂。明众声悦意喻。喻菩萨妙辨悦机德。十九海有希奇下二颂。明大海包含喻。喻菩萨禅慧普修德。二十大海龙王下二十四颂半。明龙王自在喻。喻菩萨普雨法界德。於中分三。初半总标龙游自在。次二十二颂别明自在之相。后二颂举劣显胜。初标可知。

就别相中分四。初四颂半辨现其色异。经本云阎浮提中青宝色者。再勘梵本。云南阎浮提其如青山色。次四颂明现电光殊。经本云阎浮提中豪青色者。今勘梵本云。天帝释火焰摩尼色。释曰此是珠名也。第三颂第二句中云宝藏色。梵本云室利揭波。此云胜藏。胜藏即是异色宝义。此句应云胜宝色龙宫现。次三颂半明现雷声别。后十颂明所雨不同。初颂第四句云曼陀罗华及泽香者。泽香即是香油也。故梵本云。阿奴里婆。此云涂香。此句中亦云雨鬘故。总应云曼陀及鬘升涂香。释多罗名。如下第三十三中音义释文。第六颂第二句。有本云。一一雨滴如车轮者。谬也。梵本云裒讫叉。此云车轴也。此上所现云电雷雨。於一十五处。各各差别。皆是娑竭罗龙身不移动心无分别。而能如是种种应现。此喻菩萨以无功用三业随应而现。

后结说显德中。三颂分二。谓前二颂总结龙现自在。后一颂结喻非喻。就中。前半结非喻。后半结所说。略说其末句。梵本云略说彼之自在力。

第七校量劝持分中。九颂分二。初一颂约六慧结前所说。初第一慧者。慧中之首故。二广大者。照无碍法界故。三真实者。无虚妄故。四无边者。照无限量故。五胜者。慧中尊故。六殊胜者。尊慧中极。此亦可配缨络经六慧。即三贤十地等觉妙觉也。如是法门今已说者。总结前说故。

后八颂明信受难得中分二。初一总叹法。前信器少难得可知。后七别显难信难得。於中二。初约乘校量器少故信者难得。后有以下约事校量法深故难信。前中四。一初颂前半正明人天乘器信此者不可得故言甚也。后半释疑。谓有疑云。我亦信受此法。岂非世四凡夫。故此释云。今所信者。以现修净福及由发曾闻熏力故。二次一颂明求三乘。从声闻至大乘。展转渐少。三次半烦明信一乘信更微少不可有也。四后半颂举劣说胜。谓但信者尚陪难。况有能如法持诵宣说实解修行者耶。后举事校量中二。初二颂约身力校量显法深难信。后二约福力校量显法深难信。并易可知。上来七分不同。明第三大段依劝演畅分了。

第四显实证成分中三。初明现瑞现实证成。谓动地故。二魔宫下明利益显实证成。谓降魔救苦故。三十方下明佛印许显实证成。谓十方佛三业印故。上来四分不同。贤首品竟。

续华严略疏刊定记卷第四

 

猜你喜欢
  成唯識論卷第八·欧阳竟无
  凡例·佚名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第一上·良贲
  指月录卷之十·瞿汝稷
  卷二·佚名
  通例(例者略也类也举略以知类也)·志磐
  卷十六·佚名
  勉专仗佛力·印光
  降胎品第三·马鸣
  卷第三十一·佚名
  卷第一(帝年上周秦)·费长房
  卷第四十五·李通玄
  第四集 月·佚名
  菩萨戒义疏卷下·智顗
  四十二章经序·宋真宗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三十五章 庐山受枉·屠隆

    【金珑玲】〔生旦小生贴同上生〕翻身离网罟。逃名且住匡庐。〔旦〕尘不到。地淸虚。〔小生〕傍山时放鹤。临水复观鱼。〔贴〕相看眞是野人居。〔生〕夫人。我们来到匡山。傍着腾空尊师栖住。且喜风尘不到

  • 第二十五出 探婚·叶宪祖

    【步蟾宫】〔小生冠带杂随上〕龙津春碧惊时变。取上第官居京苑。友朋迎宅眷。庆团圆。拜贺令人欣羡。 下官温庭筠。叨中贾岛榜进士。昨闻杜年兄迎取年嫂到京。特来拜贺。此间已是杜爷寓所了。左右通报。〔杂报介〕 【

  • 王舍人诗集巻五·王绂

    (明)王绂 撰静夜夜久篆烟凝欲眠方掩扃梧桐窓外月悭到枕边屏芭蕉嫩緑开如扇不禁风雨秋都来浑几叶作出许多愁和董校书秋香十咏种菊根宜宿土随疎列可分移只恐人轻触先教护短篱灌菊灌时须趂暁日出露将晞栽后无多日苖添几叶

  • 卷之二百八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卷之五百二十九·佚名

    光绪三十年。甲辰。夏四月。己酉朔。享太庙。上亲诣行礼。  ○谕内阁、前据御史李灼华奏倢■<曰融>■<石木>江苏赣榆县知县徐树锷各款。当经谕令魏光焘、恩寿、确查。兹据查明覆奏。所倢■<曰融>■<石木>各款。查

  • 资治通鉴考异卷九·司马光

    宋 司马光 撰唐纪一髙祖武德元年正月王世充与李密战大败【隋书北史李密传曰世充复移营洛北南对巩县其后遂于洛水造浮桥悉众以击密密出击之官军稍却自相陷溺者数万人世充仅而获免不敢还东都遂走河阳其夜雨雪尺余众随

  • 一二二四 杭州织造额尔登布奏传谕陆费墀赔办并阅看文澜阁书籍情形折·佚名

    一二二四 杭州织造额尔登布奏传谕陆费墀赔办并阅看文澜阁书籍情形折乾隆五十二年七月初三日杭州织造臣额尔登布跪奏,为钦奉上谕事。乾隆五十二年六月二十一日接准大学士和珅传谕内开,本年六月十三日奉上谕:昨因文津等阁

  • 闗中奏议巻三·杨一清

    (明)杨一清 撰○茶马类一为修复茶马旧制以抚驭番众安靖地方事兵部覆准户部咨陜西清吏司案呈奉本部送于户科抄出督理马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杨一清奏臣受命督理茶马亲诣西宁洮州等卫地方督同兵备守备等官陜西按察司副使萧

  • 郊祀第六十九·苏舆

      周宣王時,天下旱,歲惡甚,王憂之。其《詩》曰:“倬彼雲漢,昭回於天。王曰鳴呼!何辜今之人?天降喪亂,饑饉薦臻。靡神不舉,靡愛斯牲,圭璧既卒,寧莫我聽。旱既太甚,蘊隆蟲蟲。不殄 祀,自郊徂宮。上下奠瘞,靡神不宗。後稷不克,上帝不

  • 礼记集説卷九·陈澔

    元 陈澔 撰哀公问第二十七哀公问于孔子曰大礼何如君子之言礼何其尊也孔子曰丘也小人不足以知礼君曰否吾子言之也【哀公鲁君名蒋大礼谓礼之大者何其尊言称之甚】孔子曰丘闻之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

  • 第十九品 法界通分分·佚名

    【原文】“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 五种成败章第五·佚名

    已知要得佛。要中竟要作要并得要已竟并要已,更无当要。当礼应无所著。名闻无有量。所语言说譬如明月明为弟子得明知畏脑罪从生能坏幹已知五种阴得明成败如有当稽首听。佛言:行道者当知。五阴出入成败。譬如人命欲尽在呼

  • 第五則  雪峰盡大地撮來·胡兰成

    第五則雪峰盡大地撮來前山初夏晴陽,坐在蘿葉半遮的紗窗下,讀碧巖錄的篇首垂示,只覺似聽趕駱駝者的繩鞭一揮,「劈」的打在塞外沙漠的空氣裏,那徹底的、殺刺的一聲響,不可以把來移到室內書桌上的稿紙上。但是這裏的一則垂示不

  • 卷第三十四(第五诵之六)·佚名

    十诵律卷第三十四(第五诵之六)后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罗译八法中卧具法第七佛在王舍城。尔时诸比丘。互相轻慢无恭敬行。佛见诸比丘互相轻慢无恭敬行。以是因缘故。集比丘僧。问诸比丘。于汝等意云何。谁比丘应作上座。

  • 增修教苑清规目录·佚名

        天竺大圆觉教寺住持比丘 自庆 编述卷上祝赞门第一  圣节  每日祝赞  景命四斋日祝赞  藏殿祝赞(初八日廿三日)  千秋节  善月祈禳门第二  祈祷  接官  祈晴  祈雨  祈雪  救日  

  • 会昌一品集·李德裕

    文集。一名《李文饶文集》,又名《李卫公文集》。唐李德裕(787—850)撰。20卷,别集10卷,外集4卷。德裕字文饶,赵郡(治今河北赵县)人。宰相李吉甫子。以荫补校书郎,迁监察御史。武宗时,任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以功兼太尉

  • 人间乐·天花藏主人

    清代白话章回小说。18回。清无名氏撰;题“天花藏主人编次”。今有清乾隆年间宝轮堂刊本。据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著录,又有清初刊本,目录叶有题“新镌批评绣像锦传芳人间乐”,卷首有“锡山老叟题于天花藏”的序。

  • 竹斋诗余·黄机

    一名《竹斋词》。词别集。南宋黄机撰。一卷。机字几仲,一说字几叔,东阳(今属浙江)人。主张抗金,曾与岳飞之孙岳珂唱酬,寄词给辛弃疾。此集录词九十八首,编无定例,毛晋以得旧本之先后,陆续付刻而成。《四库全书》曾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