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米芾

  芾字元章,太原人。自号鹿门居士,又号海岳外史。徙居襄阳,又徙居吴。生于皇祐三年(1051)。以母侍宣仁后藩邸恩,补校书郎、太常博士,出知无为军。逾年,召为书画博士,擢礼部员外郎,知淮阳军。大观三年(1109)卒,年五十九。或云元年卒,年五十七。有宝晋英光集。

  西江月

  秋兴

  溪面荷香粲粲,林端远岫青青。楚天秋色太多情。云卷烟收风定。

  夜静冰娥欲上,梦回醉眼初醒。玉瓶未耻有新声。一曲请君来听。

  菩萨蛮

  拟古

  蒹葭风外烟笼柳。数叠遥山眉黛秀。微雨过江来。烦襟为一开。

  沙边临望处。紫燕双飞语。举酒送飞云,夜凉愁梦频。

  水调歌头

  中秋

  砧声送风急,蟠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可爱一天风物,遍倚阑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

  渔家傲

  金山

  昔日丹阳行乐里。紫金浮玉临无地。宝阁化成弥勒世。龙宫对。时时更有天花坠。

  浩渺一天秋水至,鲸鲵鼓鬣连山沸。员峤岱舆更赑屃。无根蒂。莫教龙伯邦人戏。

  丑奴儿

  见白发

  踟蹰山下濡须水,我更委佗。物阜时和。迨暇相逢笑复歌。

  江湖楼上凭阑久,极目沧波。天鉴如磨。偏映华簪雪一窝。

  减字木兰花

  涟水登楼寄赵伯山

  云间皓月。光照银淮来万折。

  海岱楼中。拂袖雄披楚岸风。

  醉馀清夜。羽扇纶巾人入画。

  江远淮长。举首宗英醒更狂。

  又

  展书卷

  平生真赏。纸上龙蛇三五行。

  富贵功名。老境谁堪宠辱惊。

  寸心谁语。只有当年袁与许。

  归到寥阳。玉简霞衣侍帝旁。

  点绛唇

  示儿尹仁尹智

  莘野寥寥,渭滨漠漠情何限。万重堆案。懒更重经眼。

  儿辈休惊,头上霜华满。功名晚。水云萧散。漫就驿亭看。

  阮郎归

  海岱楼与客酌别作

  双双鸳鸯戏蘋洲。几行烟柳柔。

  一声长笛咽清秋。碧云生暮愁。

  钩月挂,绮霞收。浦南人泛舟。

  娟娟何处烟明眸。相望徒倚楼。

  蝶恋花

  海岱玩月作

  千古涟漪清绝地。海岱楼高,下瞰秦淮尾。水浸碧天天似水。广寒宫阙人间世。

  霭霭春和生海市。鳌戴三山,顷刻随轮至。宝月圆时多异气。夜光一颗千金贵。

  诉衷情

  献汲公相国寿

  薰风吹动满池莲。晓云楼阁鲜。绣阁华堂嘉会,齐拜玉炉烟。

  斟美酒,奉觥船。祝芳筵。宜春耐夏,多福庄严,富贵长年。

  又

  思归

  劳生奔走因粗官。揽镜鬓毛斑。物外平生萧散,微宦兴阑珊。

  寄胜处,每凭阑。定忘还。好山如画,水绕云萦。无计成闲。

  鹧鸪天

  献汲公相国寿

  暖日晴烘候小春。际天和气与精神。灵台静养千年寿,丹灶全无一点尘。

  寿彭祖,寿广成。华阳仙裔是今身。夜来银汉清如洗,南极星中见老人。

  又

  漫寿

  云液无声白似银。红霞一抹百花新。觞多莫厌频频劝。一片花飞减却春。

  蜂翅乱,蝶眉颦。花间啼鸟劝游人。人生无事须行乐,富贵何时且健身。

  浪淘沙

  祝寿

  祝寿庆生申。德日维新。期颐眉寿寿长春。五福三灵禄永永,长寿仙人。

  遐算等庄椿。□德康宁。年年欢会笑欣欣。岁岁仰依□寿域,彭祖广成。

  浣溪沙

  野眺

  日射平溪玉宇中。

  云横远渚岫重重。

  野花犹向涧边红。

  静看沙头鱼入网,

  闲支藜杖醉吟风。

  小春天气恼人浓。

  醉太平

  风炉煮茶。霜刀剖瓜。暗香微透窗纱。是池中藕花。

  高梳髻鸦。浓妆脸霞。玉尖弹动琵琶。问香醪饮么。

猜你喜欢
  卷三百六十七·彭定求
  刘云甫·唐圭璋
  十八家诗抄·卷十九·曾国藩
  第二十四出 错获·李渔
  ●第三十八出 荣晤·孟称舜
  裴少俊墙头马上·臧懋循
  皱水轩词筌·贺裳
  文选顔鲍谢诗评卷二·方回
  卷487 ·佚名
  卷二百九十·陈思
  芦川归来集补钞·管庭芬
  御选明诗卷一百十二·康熙
  双溪集巻三·杭淮
  前言·佚名
  第八出 士女同游·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楔子·佚名

    (大旦领僝儿上,诗云)天下人烦恼,都在我心头。自从员外亡化过了,可早断七也。家里别无得力的人,则有一个老院公,家私里外,多亏了他。我根前只靠的这个神奴儿。孩儿也,你休门前耍去。(僝儿云)奶奶,我要街上耍去哩。(大旦云)孩儿

  • 冻苏秦衣锦还乡·臧懋循

    冻苏秦衣锦还乡杂剧(元)无名氏撰●冻苏秦衣锦还乡杂剧目录楔子 〔音释〕第一折 〔音释〕第二折 〔音释〕第三折 〔音释〕第四折 〔音释〕题目 冰雪堂张仪用智 正名 冻苏秦衣锦还乡楔子〔冲末扮孛老同搽旦卜儿净

  • ●甲子(同治三年)·林占梅

    甲子元日,酒筵中示陈榕士、叶松潭、郑贞甫(秉经)茂才诸君暨舍弟若村旭彩瞳瞳照绮筵,花枝池上弄晴妍;人逢甲子更新运,地息兵戈胜旧年。筹饷免为愁里客,啣杯且效饮中仙。诸君已具匡时藻,纶綍旋看降日边!元宵延陈榕士、叶松潭、郑

  • 第三十五回 泄密谋二江授首 遭主忌六贵洊诛·蔡东藩

      却说魏冯后见了毒药,尚不肯饮,且走且呼道:“官家哪有此事,无非由诸王恨我,乃欲杀我呢!”嗣经内侍把她扯住,无法脱身,没奈何饮毒自尽。白整等驰报嗣主,咸阳王禧等,欢颜相语道:“若无遗诏,我兄弟亦当设法除去,怎得令失行妇人,宰

  • 卷之三十六上·佚名

    洪武元年十一月戊戌朔○己亥 上诣太庙告曰臣以今年十一月初三日冬至祀 上帝于南郊先告 祖考监知历代有天下者未尝不以祖配 天兹臣独不敢者以臣功业犹有未就政治或有缺失惧有责焉况去年 上天垂戒早暮兢惕恐无以承

  • 卷之八百二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史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七十九 苏州织造李煦奏请准纲商程增等分行食盐摺·佚名

    康熙四十七年六月 管理苏州织造.大理寺卿兼巡视两淮盐课监察御史臣李煦谨奏:恭请万岁万安。 窃上元、江宁等八县食盐,额行七万六千九百九十五引。而八县之地,乃两淮纲盐门户并私盐出没之要路也,其地最关紧要。无如棍徒张子

  • 三七 三味书屋·周作人

    癸巳上半年,鲁迅往三味书屋读书,他去那里是这年为始,还是从前一年就已去了呢,这已记不清楚了。自百草园至三味书屋真正才一箭之路,出门向东走去不过三百步吧,走过南北跨河的石桥,再往东一拐,一个朝北的黑油竹门,里边便是三味书

  • 刘宣传·宋濂

    刘宣字伯宣,其先祖本潞州人,后由陕西移居太原。宣禀性沉静刚毅,在家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自幼好读书,有治理国家的大志。宣抚张德辉至河东,见刘宣,很器重他,回朝举荐任中书省官员。宣在闲暇时去听国子祭酒许衡讲解理学。后任命

  • 一七、孔子畏匡乃过蒲一事之误传与阳虎无涉辨·钱穆

    《世家》:“孔子适卫。居项之,或谮孔子,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去卫,过匡。匡人拘孔子。孔子去匡,即过蒲。月馀,反乎卫。”又曰:“孔子去陈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斗甚疾。蒲

  • 近思録集注卷二·江永

    【朱子曰此卷为学大要】濂溪先生曰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朱子曰希望也字本作晞】伊尹顔渊大贤也伊尹耻其君不为尧舜一夫不得其所若挞于市顔渊不迁怒不贰过三月不违仁【朱子曰说见书及论语皆贤人之事也】志伊尹之所志学

  • 孝经集传卷二·黄道周

    明 黄道周 撰三才章第七曽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经者天之常也义者地之制也天有常制地不敢变法之则明因之则

  • 提要·毛奇龄

    国朝毛奇龄撰奇龄作春秋以春秋经文为据古之简书以左所述为据古之防书故此编刋经文之误以简书为名皆以左为主而附载公谷之异文辨证其谬因胡安国多从谷梁并安国亦排斥之其舎左氏而从公羊者惟襄公十四年衞侯衎出

  • 摄大乘论释 第八卷·世亲

    摄大乘论释 第八卷世亲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增上戒学分第七论曰。如是已说因果修差别。此中增上戒殊胜云何可见。如菩萨地正受菩萨律仪中说。复次应知略由四种殊胜故此殊胜。一由差别殊胜。二由共不共学

  • 止观义例纂要卷第三·从义

    永嘉沙门释 (从义) 撰二为示极理异后乘故者即止观中约三义读十法界三字以成三谛之文也辅行云初以十字独呼法界两字合呼此约真谛作所依释十数是假所依是空以能从所十法皆空故此十以空法为界名十法界次以十法两字合呼

  • 续修台湾府志·余文仪

    地方志。主修余文仪,字宝岗,浙江诸暨人。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任台湾府知府,1762年摄台湾海防同知,1764年升分巡台湾道。同年擢福建按察使。在台期间,曾以“范志”为基础,“集新旧志而增损之”,成书二十六卷。该志

  • 刍言·崔敦礼

    三卷,南宋崔敦礼撰。崔敦礼好读书,经史百家无不通览,结合平生阅历世务,偶有心得,笔录成书。自序云“言语简朴,不知缘饰,其刍荛之愚乎”,因名其书曰《刍言》。全书共分三卷,上卷言政,中卷言行,下卷言学,共三百零五篇。

  • 新华严经论·李通玄

    凡四十卷。唐代李通玄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六册。本书系就实叉难陀所译之新华严经明其玄旨,并随释经文而成。初于文前立依教分宗、依宗教别、教义差别、成佛同别、见佛差别、说教时分、净土权实、摄化境界、因果延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