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十一

  ●卷二十一·留题门

  澧(醴)阳道旁有甘泉寺,因莱公丁谓曾留行记,从而题咏者甚众,碑牌满屋。孙讽有:“平仲酌泉曾顿辔,谓之礼佛遂南行。高台下瞰炎荒路,转使高僧薄宠荣。”人独(皆)传道。余独恨其语无别。自古以直道见黜者多矣,岂皆贪宠荣者哉!又有人云:“此泉不洗千年恨,留与行人戒覆车。”害理尤甚。莱公之事,亦例为覆车乎?因过之,偶为数韵,其间有云:“已凭静止鉴忠精,更遣清冷洗谗喙。”盖指二公也。〔《溪》卷九〕

  黄州麻城县界有万松亭,连日行清阴中,其馆亭亦可爱。适当关山路,往来留题无数。东坡伤来者不嗣其意,富有诗云:“十年栽种百年规,好德助(无)

  人无(助)我仪。”又云:“为问几株能合抱,殷勤记取《角弓》诗。”中坏(间)尝彻碑(牌)〔刻〕,有士题云:“旧韵无仪字,苍髯有恨声。”不(亦)

  可录。〔《溪》卷九〕

  张祜喜游山而多苦吟,凡所历僧寺,往往题咏。如《题僧壁》云:“客地多逢酒,僧房却厌(献)花。”《题万道人禅房》云:“残阳过远水,落叶满疏钟。”

  《题金山寺》云:“僧归夜船月,龙出晓堂云。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

  《题孤山寺》云:“不雨山长润,无云水自阴。断桥荒藓涩,空院落花深。”如杭之灵隐天竺,苏之灵岩楞伽,常之惠山善权,润之甘露招隐,皆有佳作。李涉在岳阳,尝赠其诗曰:“岳阳西南湖上寺,水阁松房遍文字。新钉张生一首诗,自余吟着皆无味。”信知僧房佛寺题其诗〔以〕标榜者多矣。〔葛常之《韵语阳秋》卷四〕

  温公治第洛中,辟园曰独乐。其心忧乐,未始不在天下也。其自作记有云:“世有人肯同此乐,必再拜以献〔之〕矣。”东坡赋诗云:“儿童诵君实,走卒知司马。”盖名(言)其得人心也。又云:“抚掌笑先生,年来学(效)暗哑。”

  疑未尽命名之意。〔同上,《溪诗话卷一〕

  沈约命王筠作《郊居十咏》书于壁,不加篇题,约云:“此诗指物程形,无假题署。”老杜赠《李潮八分歌》云:“吾甥李潮下笔亲。”“开元以来数八分,潮也奄有二子成三人。〔况潮小篆迫秦相。”“巴东逢李潮”,“潮乎潮乎奈汝〕

  何?”退之《招杨之罘》:“之罘南山来,文字得我惊。”“我令之罘归,失得柏与马。之罘别我去,计出柏马下。我自之罘归,入门思而悲。之罘别我去,能不思我为?”“作诗招之罘,晨夕抱饥渴。”尝戏谓此二诗真不须题署也。〔黄常明,同上卷五〕

  子美诗:“诛茅初一亩,广地方连延。敢谋土木丽,自觉面势坚。经营上元初(始),断手宝应年”〔五六两句《溪诗话》在第二句下〕又《题衡山县学堂》云:“旄头彗紫微,无复俎豆事。”“乌乎已十年,儒服敝于地。”

  “衡山虽小邑,首倡恢大义。”“讲堂非曩造,大屋加涂。下可容百人,墙隅亦深邃”“林木在庭户,密干叠青翠。有井朱夏时,辘轳冻阶。”“采诗倦跋涉,载笔尚可记。”岂不是《草堂县学纪(记)》。〔同上,卷四〕

  李翱皇甫集中皆无诗,世传翱有“县君好砖渠”一诗并《传灯录》载《答药山》一偈。只有《浯溪留题》一篇而已。〔《韵语阳秋》卷三〕

  《许彦周诗话》云:牧之《题桃花夫人庙》诗:“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度几春。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仆尝谓此诗为二十八字史论。

  〔《渔隐从话》后集卷一五〕

  苕溪渔隐曰:牧之于题咏好异于人。如《赤壁》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题商山四皓庙》云:“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

  皆反说其事。至《题乌江亭》则好异而畔于理,诗云:“胜败兵家事不(不可)

  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

  〔同上〕

  《许彦周诗话》云:牧之作赤壁诗:“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验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谓赤壁不能纵火,即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没(捉)

  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同上〕

  《南唐书》云:韩熙载自江南奉使中原,为《感怀诗》题于馆壁云:“仆本江北人,今作江南客。再去江北游,举目无相识。秋风吹我寒,秋月为谁白?不如归去来,江南有人忆。”苕溪渔隐曰:“余家有韩熙载《家宴图》,图中题此诗后四句,尝以问相识间,云是古乐府。今观此书,方知其误也。”〔同上卷一八〕

  苕溪渔隐曰:《题吴江三贤堂内陆龟蒙》诗云:“千首文章二顷田,囊〔中〕

  未有一钱看。却因养得能言鸭,惊破王孙金弹丸。”《谈苑》云:陆龟蒙居笠泽,有内养自长安使杭州,舟出舍下,弹(其一)绿头鸭。龟蒙遽从舍出,大呼曰:“此绿头(鸭)有异,善人言。□(适)将献天子,今持此死鸭以诣官。”内养少长宫禁,信然,厚以金帛遗之。因徐问龟蒙曰:“此鸭何言?”龟蒙曰:“常自呼其名。”《游道场山何山》诗云:“白水田头问行路,小溪深处是何山。高人读书夜达旦,至今山鹤鸣夜半。”汪彦章《何山何氏书堂记》云:寺有何氏书堂,图记相承以何氏为晋何楷。楷尝读书此山,后为吴兴太守,以其居为寺而名其山。〔同上卷二七〕

 

  ●卷二十一·寄赠门

  子美诗(寄李员外云):“远行无自〔苦〕,内热比何如?”寄(上人)

  云:“旧来好事今能否?老去新诗谁与传?”岑参云:“乔生作尉别来久,因君为问平生否?魏君校理复何如?前月人来不得书。”“夫子素多疾,别来未得书。

  北庭苦寒地,体内今寒(何)如?”乐天《寄梦得》云:“病后能吟否?秋来曾醉无?”退之《赠崔立之》云:“长女当人(及)事,谁助出蜕缡?诸男皆秀爽,几能守家规?”亦皆书一通也。〔《溪诗话》卷四〕

  张均张兄弟承袭父宠,致位严近,皆自负文材,凯觎端揆。明皇欲相均而抑于李林甫,欲相而夺于杨国忠。自此各怀觖望。安禄山盗国,相禄山,而均亦受伪命。肃宗反正,兄弟各论死。非房力救,岂能免乎?老杜增均诗云:“通籍逾青琐,亨衢照紫泥。灵虬传夕箭,归马散霜蹄。”言均为中书舍人刑部尚书时也。赠诗云:“翰林逼华盖,鲸力破沧溟。天上张公子,宫中收客星。”

  言尚宁亲公主禁中置宅时也。二人恩宠煊赫如是,则报国当如何?而乃ル乱天理,下比逆贼,反噬其主,夫岂人类也哉?〔黄常明《韵语阳秋》卷七〕

  杜甫累不第,天宝十三载,明皇朝献太清官,飨庙及郊,甫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故有赠集贤崔于二学士诗云:“昭代将垂白,途穷乃叫阍。气冲新(星)象表,词感帝王尊。天老书题目,春官验讨论。倚风遗鸭()路,随水到龙门。”旧注:陈希烈、韦见素为宰相,而崔国辅、于休烈者皆集贤院学士也。故末句云:“谬称三赋在,难述二公恩。”可谓不忘于藻鉴之重者矣。按唐史,是岁陈希烈为相,至八月见素代之。而《甫集》有上见素诗云:“持衡留藻鉴,听履上星辰。”则甫之文乃(章)为见素所赏,非希烈也。

  〔同上,同上卷五〕

  牧之《赠阿宜》:“一日读十纸,一月读十箱。”古人读书以纸计。范云就袁叔明读《毛诗》,日诵九纸。又袁俊家贫无书,每从人假借,必皆抄写,自课日五十纸为计。〔《溪》卷六〕

 

  ●卷二十一·故事门

  余尝论李广以私憾杀灞陵尉,□(其)褊忮险刻,决非长者。所以不侯,非直杀降之谴也因观收云:“明年定起故将军,未肯先诛灞陵尉。”恐亦寓此意。

  〔《溪诗话》卷八〕

  史传袭称兄弟为友于,故渊明诗云:“再喜见友于。”子美云:“友于皆挺拔。”又:“山鸟山花吾友于。”《南史》:到荩从武帝登北顾楼赋诗,荩受诏便就,上以示其祖溉云:“荩定是才子,番恐卿从来文章假手于荩。”后每和御诗,上辄手诏戏溉曰:“得无贻厥之力乎?”退之《玉川诗》云:“谁谓贻厥无基址。”二事正可对也。〔《溪》卷八〕

  坡云:“宾鸿社燕巧相违。”《月令》来宾事,常疑人未曾用(及),及观梦得《秋江晚泊》云:“莫霞千万状,宾鸿次第飞。”顾况云:“安得凌风翰,肃肃宾天京?”杜“别浦雁宾秋”。〔同上,同上〕

  东坡《游金山》诗云:“江山如此不归山,江山(神)见怪惊我顽。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盖与江神指水为盟耳。句中不言盟誓者,乃用子犯事,指〔水〕则誓在其中,不必诅神血口然后谓之盟也。《送程六表弟》云:“浮江溯蜀有成言,江水在此吾不食。”〔亦此意也。〕〔黄常明,同上〕

  老杜“复见(道)诸山得银瓮。”〔旧〕注引《礼记》山出器车注。盖《瑞应图》曰:王者宴不及醉,刑罚中人,不为非,则银瓮出。昌黎:“我有双饮盏,其银得朱提。”见《汉志》朱提银八两为一流,注,朱提属犍为,乃邑名也。

  〔《溪》,卷四〕

  乐天以长庆二年自中书舍人为杭州刺史。冬十月至治,时仍服绯。故《游恩德寺》诗序云:“俯视朱绂,仰睇白云,有愧于心。”及难(观)《自叹诗》云:“实事渐销虚事在,银鱼金带绕腰光。”《戊申咏怀》云:“紫泥丹笔皆经手,赤绂金章尽到身。”以今观之,金带不应用银鱼,而金章不应用赤绂,人皆以为疑,而不知唐制与今不同也。按唐制,紫为三品之服,绯为四品之服,浅绯为五品之服,各服金带又制,衣紫者鱼袋以金饰,衣绯者鱼袋以银饰。乐天时为五品,浅绯金带佩银鱼宜矣。刘长卿有《袁郎中喜章服诗》云:“手诏来筵上,腰金向粉闱。勋名传旧阁,蹈舞着新衣。”郎中亦是五品,故其身章与云天司。〔葛常之《韵语阳秋》卷五〕

 

  ●卷二十一·书事门

  近世作文者多以紫荷囊作侍从事用。如宋景文诗所谓“荣观耸麟族,赋笔助荷囊”之类,□(承)袭面用者非一,而不知其误也。按《晋书舆服志》书(云)

  文武百官皆有囊绶,八座尚书则荷紫,以生紫为袷囊缀之服外,加于左肩则所谓荷紫者非芰荷之荷,乃负荷之荷也。《南史》载周舍尝问刘香(杳)曰:“着紫荷囊,相传云挈囊,竟何所出?”杳曰:“《张安世传》云:持橐〔簪〕笔事孝武帝数十年。注曰:橐,囊也。”盖人徒见《南史》有“着紫荷囊”四字,遂作一句读之,殊未知《晋书》紫荷(荷紫)之义也。〔《丹阳集》、《韵语阳秋》卷六〕

  王俭少年以宰为(相自)命,尝有诗云:“稷契康虞夏,伊吕翼商周。”又字其子曰玄成,取仍世作相之义。至其孙训亦作诗云:“旦康世巧(功),萧、曹佐氓俗。”大率追俭之意而为之,后官亦至侍中。〔同上,同上〕

  杜云:“十暑岷山葛,三霜楚户砧。”“九钻巴巽火,三蛰楚祠雷。”其书岁月也新矣。乐天云:“吴郡两回逢九月,越州四度见重阳。”“去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又:“前年九月(日)余杭郡,呼宾命宴虚白堂。去年九月(日)到东洛,今年九月(日)来吴乡。两边蓬鬓一时白,三处菊花同色黄。”其质直叙事,又自(是)一格。〔黄常明《溪诗话》卷三〕

  岑参《送颜平原诗序》云:“十二年春,有诏补尚书郎十数公为郡守。上亲赋〔诗〕觞群公于蓬莱,仍赐以缯帛,宠饯加等,故参为长篇述其事。”安禄山乱,明皇曰:“河北二十四郡无一忠臣耶?”及闻平原固守,乃曰:“朕不识真卿何如人,所为若此!前吕(日)宴赍真文具耳。”退之云:“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可谓切中时病。凡世之趋附权势以图身利者,岂问其人贤否,果能为国为民哉?及其败也,相推入祸门而已。聋俗无知谄祭非鬼,无异也。

  〔《溪》卷二〕

 

  ●卷二十一·感事门

  《三山〔老人〕语录》:《登慈恩寺塔》诗,讥天宝时事也。山者,人君之象,“秦山忽破碎”,则人君失道矣,贤否自(不肖)混淆而清浊不分,故曰:“泾渭不可求”。天下无纲纪文章而上都亦然,故曰:“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于是思古之圣君不可得,故曰:“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是时明皇方耽于氵㸒乐而不已,故曰:“惜哉瑶池饮,日宴昆仑丘。”贤人君子多去朝廷,故曰:“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惟小人贪窃禄位者在朝,故曰:“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同上,《渔隐丛话》前集卷一二〕

  《西清诗话》云:退之《宿龙宫滩》诗云:“浩浩复汤汤,滩声抑更扬。”

  黄鲁直曰:“退之才(裁)听水句尤见工。〔所〕谓浩浩汤汤抑更扬者,非请客里夜卧饱闻〔此〕声,安能周旋妙处如此耶?〔《渔隐丛话》,同上卷一六〕

  东坡云:《南涧中》诗:“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去国魂已远(游),怀人泪空垂。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索寞竟(竞)何事,徘徊只自知。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柳仪曹诗忧中有乐,乐中有忧。盖绝妙古今矣。

  然老杜云:“王侯与蝼蚁,同尽随丘墟。”仪曹何忧之深也。〔同上卷一九〕

  《蔡宽夫诗话》云:子厚之贬,其忧悲憔悴之欲(叹)发于诗者,特为酸楚。

  悯己伤志,固君子所不免,然亦何至是,卒以愤死,未为达理也。乐天既遇(退)

  闲,放浪物外,若真能脱屣轩冕者,然荣辱得失之际,铢铢校量而自矜其达,每诗未尝不着此意,是岂真能忘之者哉,亦能(力)胜之耳。惟渊明则不然,观其《贫士责子》与其他所作,当忧则忧,遇喜则喜,忽然忧乐两忘,则随所遇而皆适,未尝有择于其间。所谓超世遗物者,要当如是而后可也。观三人之诗,以意逆志,人岂难定(见)。以是论贤不肖之实,亦何可欺乎?〔同上〕

  《隐居诗话》云:《乐天题海图屏风》诗略曰:“或者不量力,谓兹鳌可求。

  牵不动,纶绝沉其钩。一鳌既顿颔,诸鳌齐掉头。喷风激飞廉,鼓波怒阳秋(侯)。遂使江汉水,朝宗意亦休。”吾读此诗,感刘隗、李训、薛文通等事,为之太息。〔同上卷二一〕

  老杜所以为人称慕者,不独文章为工,盖其语默所主,君臣之外,非父子兄弟即朋友黎庶也。尝观韦应物诗及兄弟者十之二三。《广陵觐兄》〔云〕:“牧(收)情且为欢,累日不知饥。”《冬至寄诸弟》云:“已怀时节感,更抱别离酸。”《元日寄者弟》云:“日月昧远期,念君何〔时〕歇!”《社日寄》云:“遥思里中会,心绪怅(恨)微微。”《寒食》〔云〕:“联骑定何时,吾今颜已老。”又云:“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早(草)青青。”《初秋寄》云:“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闻蝉寄诸弟》云:“缄书报是时,此心方耿耿。”

  《登郡楼寄诸季》云:〔“迨兹闻雁夜,重忆别离秋。”《怀京师寄》云〕“上怀犬马恋,下有骨〔肉〕情。”余谓观此集者,虽谗阋交愈,当一变而怡怡也。

  〔黄常明《溪诗话》卷一○〕

猜你喜欢
  ●卷四·吴殳
  卷三十六·董康
  ◆须溪先生刘辰翁(须溪集)·顾嗣立
  第二十一出至第三十出·徐霖
  第三十三出 神诉·洪昇
  七言巻一·洪迈
  古诗镜卷十六·陆时雍
  卷四百九十一·曹学佺
  卷二百五十·曹学佺
  卷一百八十·曹学佺
  简斋集补钞·吴之振
  原序·方回
  卷二百七十九·陈廷敬
  御选明诗卷二十五·康熙
  御选元诗卷十六·康熙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十四·王奕清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历代诗余卷三十四目録【起五十六字至五十七字】步蟾宫【又一体】锺过蒋捷【三首】无名氏夜行船【又一体】赵长卿杨无咎【二首】黄机许棐高观国史达祖吴文英【三首】周密【二首】前调【又一体】欧阳修

  • 卷491 ·佚名

    张耒 江南曲 平湖碧玉烟波阔,芰荷风起秋香发。 采莲女儿红粉新,舟中笑语隔烟闻。 高系红裙袖双卷,不惜浮萍沾皓腕。 争先采得隐船篷,多少相欺互相问。 吴儿荡桨来何事,手指荷花示深意。 郎指

  • 卷三十·郭知达

    钦定四库全书九家集注杜诗卷三十  宋 郭知达 编近体诗滟滪【赵云按丽道元注水经云鱼复水门之西江中有防石为滛预石冬出水三十余丈夏则没亦有裁出矣今公句云灔滪既没孤根深为之既没至夏时而言语曰滟如如洑瞿唐不独

  • 提要·尹廷高

    (臣)等谨案玉井樵唱三卷元尹廷髙撰廷髙字仲明别号六峯遂昌人卷首有廷髙自记载其父竹坡诗一聨盖即戴复古石屏集以其父遗诗冠首之意竹坡名栋宋宝佑间尝为绍兴府幕官见此君亭诗话而廷髙行履不槩见惟遂昌县志称其大徳间任处

  • 皇清开国方略巻五·阿桂

      太祖髙皇帝【天命元年丙辰二年丁巳三年戊午】  天命元年春正月壬申朔诸贝勒大臣恭上  尊号  时环境诸部归附益众  太祖勤劳国政靡间昼夜每五日一视朝焚香告天宣读古来嘉言懿行及成败兴废所由训诫国人以议

  • 卷之五百三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崔猷传·令狐德棻

    崔猷字宣猷,博陵安平人,是汉朝尚书崔萛的十二代孙。祖父崔挺,曾任魏国光州刺史,封泰昌县子,追赠辅国将军、幽州刺史,谥号为“景”。父亲崔孝芬,曾任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兼任吏部尚书,被齐神武杀害。崔猷自小喜好学习,风度闲静

  • 一零九、靖郭君相齐威宣王与湣王不同时辨·钱穆

    《史记 年表》:“齐湣王三年,封田婴于薛。”今按:田婴号靖郭君,事齐威、宣王,不与湣王同时。《齐策》:“楚威王战胜于徐州,欲逐婴子于齐。”婴子即田婴也。(鲍云:“田婴时未封,故曰婴子。”)其事

  • 选举一五·徐松

    发解真宗天禧元年正月十一日,南郊赦书:「开封府国子监曾经省试陪位举 人,将来科场,特与免取文解。」 六月五日,诏以西京奉安祖容圣,河南府旧举人特免将来文解。 二年十月三日,开封府发解官任布等上言,望依南省例誊录进士试卷,

  • 第六章 2·辜鸿铭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辜讲孔子祖国在位的国君(鲁哀公)问孔子,他的学生中哪个最有才华?孔子回答:“那是颜回。他从来不因自己的烦恼而使别人

  • 卷七十二·程川

    <经部,五经总义类,朱子五经语类  钦定四库全书朱子五经语类卷七十二钱塘程川撰礼十三小戴礼记三问一夫均受田百畆而有食九人八人七人六人五人多少之不等者何以能均曰田均受百畆此等数乃言人勤惰之不齐耳上农夫勤于

  •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三十九·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银青光禄大夫试光禄卿慈觉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胜慧波罗蜜多品第十一之七尔时佛告舍利子。汝等勿谓精进行太子得授记已。起于异见而生疑惑。所以者何。是精进行太子。已于过去九十九俱胝岁。

  • 思印气诀法·佚名

    思印气诀法。撰人不详。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述以印驱邪捉鬼、治病安宅诸术,包括存思、诵咒、步罡、闭气、服饮等。

  • 太上洞房内经注·佚名

    《太上洞房内经注》,此经乃中央黄老君降授周真人,实际应为六朝上清派道上所怍。梁陶弘景《周氏冥通记》已提及此书。原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内言存思洞房三神之法。洞房乃人首九宫之一,据称宫中有中央黄

  • 绘芳录·西泠野樵

    又名《红闺春梦》。章回小说。近代西泠野樵著。八十回。据书首光绪四年(1878)浙江始宁竹秋氏自序,知西泠野樵为竹秋氏别号,然真实姓名不可考。书叙祝柏青、陈小儒、王兰、江汉槎、云从龙、冯宝诸人,皆为名士,柏青与名妓慧

  • 宋史纪事本末[四库本]·陈邦瞻

    纪事本末体中国宋代史专著。陈邦瞻撰。最早刻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是为原刻本。后有淮南巡抚黄吉士的合刻本,明末有江苏太仓张溥的论正本以及清代的江西书局本、广雅书局重刻本等10余种版本。1977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校

  • 让台记·吴德功

    历史著作。作者吴德功,台湾彰化人。另著《戴案纪略》、《施案纪略》行世。此书记叙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台湾割让日本之事,始于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十四日清政府与日本国签订《马关条约》割台,终于九月二十七日日本近

  • 金光王童子经·佚名

    佛说金光王童子经,一卷,宋法贤译。说金光童子过去之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