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六

  ●卷十六·评史门

  孔子谓:“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所谓及者,继也,非企及之及,谓宁武之愚而后人不可继尔。居乱世而愚,则天下涂炭将孰拯?屈原事楚怀王,不得志则悲吟泽畔,卒从彭咸之居。究其初心,安知拯世之意不得伸而至于是乎?贾生谪长沙傅,渡湘水为赋以吊之。所遣(遭)

  之时虽与原不同,盖亦原之志也。白乐天《咏史》诗乃谓:“士生一代间,谁不有浮沉。良时真可惜,乱世何足钦。乃知汨罗恨,未抵长沙深。”信如乐天言,则是以乱世为不〔足〕拯也,而可乎?议者谓谊所欲为,文帝不能用者,〔以绎、灌、东阳之属谗之尔。故谊之赋有云:“镆铘〕为钝,铅刀为;斡弃周鼎,宝康瓠兮。”观此是有憾于绛、灌、东阳者。虽然,勃也,婴也,敬也,皆素有长者之誉,必不肯害贤而利己。《楚汉春秋》别有绛灌,岂其是耶?〔葛常之《韵语阳秋》卷七〕

  永和中,王羲之修楔事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序以谓“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则当时篇咏之传可考也。

  今观羲之、谢安、谢万、〔孙〕绰、孙统、王彬之、凝之、肃之、徽之、徐丰之、袁峤之十有一人,四言五言诗各一首。王丰之、元之、蕴之、涣之、郗昙、华茂、庾友、虞说、魏滂、谢绎、庾蕴、孙嗣、曹茂之、华平、桓伟十有五人,或四言或五言各一首。王献之、谢瑰、卞迪、卓髦、羊模、孔炽、刘密、虞谷、劳夷、石绵、华耆、谢藤、王亻疑、吕系、吕本、曹礼十有六人,诗各不成,罚酒三觥。

  谢安五言诗曰:“万殊浑一象,安复觉彭殇!”而羲之序乃以(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盖反谢安一时之语〔耳〕,而或者遂以为未达。此特未见当时羲之之诗尔。其五言曰:“仰视碧天际,俯瞰绿水滨。寥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亲。”此诗则岂未达者耶?史载献之尝与兄徽之、操之俱诣谢安,二兄多言,献之寒温而已。既出,客问优劣。安曰:“小者佳。‘吉人之词寡’,以其少言,故知之。”今王氏父子昆季毕集,而献之之诗独不成,岂亦“吉人之词寡”耶?景中,〔会〕

  稽太守蒋堂修永和故事,尝有诗云:“一派西园曲水声,水边终日会冠缨。几多诗笔无停缀,不似当年有罚觥。”盖为献之等发也。〔葛常之,同上卷五〕

  会稽、临安、金陵三郡皆有东山,俱传以为谢安携妓之所。按谢安本传:初,安石寓居会稽,与王羲之、许、支遁游处,被召不至,遂栖迟东土(山)。唐裴冕与吕渭等《鉴湖联句有》“兴衰(里)还寻戴,东山更问东。”此会稽之东山也。本传又云:安石尝往临安山中,坐石室,临浚谷,悠然叹曰:“此与伯夷何远?”今余杭县有东山。东坡有《游余杭东西岩》诗,注云:即谢安东山。所谓“独携缥缈人,来上东西山”者是也。此临安之东山也。本传又谓,及登台辅,于土山营墅,楼馆林竹甚盛,每携中外子侄游集。今土山在建康上元县崇礼乡。

  (载)《建康事迹》云:安石于此拟会稽之东山,亦号东山。此金陵之东山也。

  李白有《忆东山》二绝〔云〕:“不到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他(还)自散,明月落谁家?”“我今携谢妓,长笑绝人群。欲报山东(东山)客,开关扫白云。”

  不知所赋者何处之东山也。陈轩乃录此诗于《金陵集》中,将别有所据耶?《南史》载宋刘π经始钟岭以为栖息,亦号东山。金陵遂有两东山矣。〔同上,同上〕

  韩愈自监察御史贬连州、山阳(阳山)令。所坐之因,传记各异。《唐书》本传谓上疏论宫市,德宗怒,故贬。李翱《行状》谓为幸臣所恶,故贬。皇甫作《神道碑》谓贞元十九年关中旱饥,公请宽民徭,专政者恶之,故贬。按《文公集》宫市之疏不传,而《文公历官记》及《年谱》以谓京师旱,民饥,诏蠲租半。有司征求反急。愈与同列上疏言状,为幸臣所谗。幸臣者,李实也。予考退之自连山(阳山)移江陵诗云:“孤臣昔放逐,泣血追愆尤。汗漫不省识,恍如乘桴浮。或自疑上疏,上疏岂其由?”则所坐之因,虽退之犹疑之也。集中有《上京兆李实书》盛称其能,曰:“愈来京师,所见公卿大臣,未有赤心事上忧国如阁下者。”又云:“今年以来,不雨者百余日,种不入土;而盗贼不敢起,谷价不敢贵,老奸宿赃,销缩摧沮。”百余言,皆叙其敬慕之意。其后实出为华州,又有书云:“愈于久故游从之中,蒙恩奖知遇最厚,无与比者。”愈〔既〕为实所谗,不应此书拳拳如是。及观《江陵途中》诗云:“同官尽才俊,偏善柳与刘。或虑语言泄,传之落冤仇。”又《岳阳别窦司直》云:“爱才不择行,触事得谗谤。前年出官日,此祸最无妄。”又《和张十一忆昨行》云:“亻丕文未扌前崖州炽,虽得赦宥常愁猜。近者三奸悉破碎,羽窟无底幽黄能。眼中了了见乡国,知有归日眉方开。”又有《永贞行》以快亻丕文之贬,其末云:“郎官清要为世称,荒郊(郡)僻野嗟可矜。具书目见非妄征,嗟尔既往宜为惩。”

  则知阳山之贬,亻丕文之力,而刘、李(柳)下石为多,非为李实所谗也。〔葛常之,同上〕

  韩《香奁集》百篇,皆艳词也。沈存中《笔谈》云,乃和凝所作,凝后贵,悔其少作,故嫁名于韩尔。今〔观〕《香奁集》有《无题诗序》云:“余辛酉年戏作《无题诗》十四韵,故奉常王公、内翰吴融、舍人令狐涣相次属和。是岁十月〔末〕,一旦兵起,随驾西狩,文稿咸弃。丙寅岁在福建,有苏以稿见授,得《无题诗》,因追咏(味)旧时,阙忘甚多。”予按《唐书》韩传,尝与崔嗣定策诛刘季述,昭宗反正,为功臣,与令狐涣同为中书舍人。其后韩全诲等劫帝西幸,夜追及,见帝恸哭。至凤翔,迁兵部侍郎。天二年,挈其族依王审知而卒。以《纪运图》考之,辛酉乃昭宗天复元年,丙寅乃哀帝天二年。

  其序所谓丙寅岁在福建有苏授其稿,则正依王审知之时也。稽之于传,与序无一不合者。则此集韩所作无疑,而《笔谈》以为和凝嫁名于,特未考其详尔。

  《笔谈》云:又有诗百篇,在其四世孙奕处见之。岂非所谓旧诗之阙忘者乎?

  〔同上,同上〕

  汉史载韩信教陈反,有挈手步庭之议,且曰:“吾为公从中起。”汉十年,果反,高祖自将兵出。张文潜曰:“方是时,萧相国居守,而信欲以乌合不教之兵从中起,以图帝业。虽使甚愚,必知无成,信岂肯出此哉!”故其诗曰:“〔何待〕陈侯乃中起,不思萧相在咸阳。”又一诗云:“平生萧相真知己,何事还同女子谋!”则又责萧相不为信辨其枉也。余观班史,吕后与萧相谋,诈令人从帝所来称已破,群臣皆贺。相国给信曰:“虽病,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则斩信者相国计也。纵使其枉,相国其肯为辨之哉!信死则刘氏安,不死则刘氏危,相月岂肯以平日相善之故而误社稷大计乎?文潜后有一绝云:“登坛一日冠群雄,钟室苍皇念蒯通。能用能诛谁计策?嗟君终日(自)愧萧公。”〔丹阳集》,同上卷七〕

  汉成帝时张禹用事,朱云对上曰:“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居下讪上,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扳殿槛折,曰:“臣愿从龙逢比干游于地下。”如云者,可谓忠直有余矣。后世思其人而不可得,则作为韵语,以声其美。肃宗时,元载用事,故杜子美诗云:“千载少似朱云人,至今折槛空嶙峋。”武后时,傅游艺用事,故卢照邻诗云:“昔有平陵男,姓朱名阿游。愿得斩马剑,先断佞臣头。”言当时立朝之士不能如云以二人之恶而告于上也。若二人者,奸谀百倍张禹矣。腥臊之血,岂足以污尚方之剑乎?朱(宋)景文云:“朱游英气凛生风,滨死危言悟帝聪。殿槛不修旌直谏,安昌依旧汉三公。”信乎,去佞如拔山也!

  〔同上〕

  五王之诛二张也,张柬之启其谋,桓彦范任其事,敬晖、崔元、袁恕己各效其力,坐使天后还政,中宗即阼,诚为社稷之奇勋。然尚有可恨者焉。薛季昶劝除武三思,〔而彦范乃谓如机上肉,留为天子藉手。”彦范辈岂不知中宗非刚断之主乎!彼之意以为三思方乱韦氏,而中宗孱懦,一听其所为。苟诛三思,必不利于己,故不肯诛耳。不旋踵而自罹杀身之祸。实自取之也。张文潜云:“系狗不系首,反噬理必然。智勇忽迷方,脱匣授龙泉。区区薛季昶,先事仅能言。留祸启临淄,败谋岂非天!〔同上〕

  高祖《大风》之歌,〔虽止于二十三字,而〕志气慷慨,规模宏远,凛凛乎已有四百年基业之气。《史记乐书》谓之《三侯章》,令沛得以四时歌舞宗庙。

  盖欲使后之子孙知其祖创业之勤,不可怠于守成尔。武帝《秋风词瓠子歌》已无足道,及为赋以伤悼李夫人,反复数百言,绸缪恋谬于一女子,其视高祖岂不愧哉!《艺文志上自造赋》二篇,其一不得而见耶?〔并同上,同上〕

猜你喜欢
  卷七百四十八·彭定求
  苏氏·唐圭璋
  史隽之·唐圭璋
  孔夷·唐圭璋
  ●卷四·钱振锽
  彭寿之·隋树森
  新催妆曲·徐志摩
  卷七十九·陆游
  卷一百二十三·冯惟讷
  卷一·吴雯
  卷三百四十一·曹学佺
  卷四十·陈邦彦
  奉和张燕公早霁南楼·张说
  卷三·张籍
  江村小景·田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三十二出 谲讽·李渔

    〖杏花天〗(末冠带,二役随上)居官力任端风化,遇坚贞逢人便夸。有个义夫节妇难婚嫁,我不念谁人念他?吏久厌鞶带,官闲理剑书。不教尘念尽,那得宦情疏。下官苏州太守卜康民。地处冲繁,事多盘错,未得挂冠之便,难萌解绶之心。目下闻得

  • 卷五·曹庭栋

    钦定四库全书宋百家诗存卷五嘉善曹庭栋编传家集司马光字君实夏县人以父防入官年二十登宝元初进士厐籍荐除馆阁校理英宗朝进龙图阁直学士神宗朝加资政殿学士退居洛阳凡十五年田夫野老皆知为司马相公自称迂叟着迂书四十

  • 御选宋诗卷五十五·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宋诗卷五十五七言律诗十一刘克庄答友生读易防禅事事奇高情已恨挂冠迟清于楚客滋兰日贫似唐人乞米时家为买琴添旧债防因养鹤减晨炊君看江表英雄传何似孤山一卷诗渔梁春泥滑滑雨丝丝一路阴寒少霁时水入

  • 姚合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姚合( 775-854后),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南) 人。宰相姚崇曾孙。元和十一年(816)登进士第,授武功县主簿,又为富平、万年二县尉。宝历中( 825-827),任监察御史,迁户部员外郎,出任荆州、杭州二州刺史。后入朝为刑、户二

  • 卷三百四十八 元豐七年(甲子,1084)·李焘

      起神宗元豐七年八月盡是年九月   八月戊辰朔,門下省言:「刑部奏鈔,宣德郎樂京據例當作情理稍輕,不礙選注。京本坐言役法,本部不敢用例。」詔樂京情重,刑部引例不當。(朱本刪去,新本復存之。樂京事已見熙寧四年十二月。

  • 第八十六卷 文苑 一 三·缪荃孙

    常 州 府 三 清(上)龚百药龚百药,字介眉。三益孙。学问该博,下笔辄数千言。年十八,举顺治丙戌乡试。性落拓,不事生产。诗歌倜傥豪迈,与董以宁、邹祗谟、陈玉瑾称毗陵四家。坐墨误废,益肆力诗、古文词,性情工力,迥出

  • 通志卷一百七十四·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儒林传第三后魏梁越 卢丑 张伟 梁祚 平恒 陈竒 刘献之 张吾贵 刘兰 孙恵蔚 徐遵眀 董徴 李业兴【子崇祖】北齐李 孙灵晖【马子结石曜】冯伟 张买奴 刘轨思鲍

  • 辛纂传·魏收

    辛雄从父兄辛纂,字伯将。学业博涉文史,性情温良雅正。初为官任兖州安东府主簿。与秘书丞同郡李伯尚有旧交,伯尚与咸陽王元禧一同叛逆,事败后逃窜到辛纂处。事情被发觉后,被免去官职。过了十多年,应朝请为官。渐转为太尉骑兵

  • 常景传·李延寿

    常景,字永昌,从小聪明过人,开始读《论语》、《毛诗》,老师教一遍他就会读。长大后才思敏捷,好写文章。廷尉公孙良举荐他为律博士。文帝亲自看到他的名字,不久,任他为门下录事。正始初年,朝廷召集尚书、门下两省官员在金墉中书

  • 毛澄传·张廷玉

    毛澄,字宪清,江苏昆山人。考中弘治六年(1493)第一名进士,授职修撰,参预编写《会典》成书后,升右谕德,在东宫任直讲。武宗当时还是太子,告诉孝宗说毛澄讲课明白易懂,孝宗大为高兴,秋夜正在举行宴席,当即就撤了宴席给毛澄作为赏赐

  • 卷九 攻取中原·李有棠

    太宗天会五年,即宋高宗建炎元年也。夏五月庚寅朔,宋高宗即位,罗索克宋河中府,及解、绛、慈、隰诸州,岢岚、宁化、火山等城。时汴京平,诸将西趋陕津,略定河东郡县。托克索取宪州,败其援军。贝勒宁温珠噜等攻保德,未下,托克索进兵

  • 礼记析疑卷四十一·方苞

    翰林院侍讲衔方苞撰儒行儒有衣冠中传记所称有髙冠长佩以自异者有短衣厉饰以自雄者儒者则循礼随俗而不使见者怪诧所谓中也其大让如慢小让如伪大让如慢如不受爵禄君大夫请见而谢不可之类小让如伪如毎饭必先告饱待侑然后

  •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佚名

    【原文】“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①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②,是名须陀洹。”&ldq

  • 卷第九·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九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妄说自得上人法学处第四摄颂曰。最初劫比罗  渔人众五百苾刍住兰若  自显记相违尔时薄伽梵。在广严城猕猴池侧高阁堂中。时有五百渔人。于胜慧河边结侣而住。时彼

  • 金文靖集·金幼孜

    十卷。明金幼孜(1368—1431)撰。金幼孜名善,以字行,号退庵,新淦 (今属江西)人。建文二年(1400)进士,授户科给事中。永乐初,累迁谕德兼侍讲,帝重其学,北征时,所过山川要害,辄命记之,有旨据鞍起草立就。洪熙元年(1425)

  • 南涧甲乙稿·韩元吉

    诗文别集。南宋韩元吉(1118—1187)撰。 二十二卷。 元吉有 《南涧诗余》已著录。元吉原有集七十卷,又自编词一卷名《焦尾集》,久佚。清乾隆间修《四库全书》 时,自《永乐大典》中辑其诗、文词,厘作二十二卷。卷一至七

  • 老舍诗选·老舍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本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以小说和话剧驰名,写新诗,亦工旧体诗,有《老舍诗选》行世。

  • 金刚三昧经论·元晓

    新罗元晓著述的书。共3卷1册。这本书是对《金刚三昧经》的注释,在元晓写这本注释书之前,尚没有人论及该经。在《宋高僧传》第4卷《元晓传》里,说明了著述《论》的缘起:原来元晓起名叫《疏》,但唐朝的翻经三藏们把疏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