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二十出 借兵

〖一江风〗(小生巾服,带丑,挑行李上)忆鸳盟,好事虽然定,两下仍孤另。他那里迹如萍,甚日重来,我和他濯影湖波,共入西施镜?送别林天素,回到佘山,不觉已经数月。想他这个时候,一定来在途间了,故此束装而来,先到湖边等候。此番不须另觅居停,竟到江怀一家中借寓便了。谈玄借草亭,围棋共纸枰,临邛略解我相如病。

〖前腔〗(外上)重嘤鸣,意气逢人赠,肝胆无留剩。怪同盟,好事相瞒,巧话相欺,且看他首尾如何应?我江怀一与董、陈二友,同结岁寒之盟,虽隔云山,时通书尺。近来契阔多时,心上好生怀念。董思白瞒我娶亲,虽然是他不是,怎奈多年好友,到底丢他不下。不知几时同来湖上,把臂谈心,消我近来的鄙吝也呵!床头酒不斟,杖头钱不倾,只为着朋侪吝。

(小生带丑重唱“谈玄”三句上)

(外)呀!眉公来了。(见介)请问董思老所娶的人,近来得意么?

(小生)并无此事,几乎屈杀了他。

(外)这等说起来,难道杨家老儿的话,是骗我的不成?

(小生)不是杨家骗你,也不是董家欺你,另有一个欺骗之人。

(外)是那一个?

〖梁州序〗(小生)是个空门魑魅,浮屠奸佞。(外)这等说,是个和尚了。莫非就是是空么?(小生)然也。是他暗使奸谋,代他人婚娶,假冒此公名姓。(外)怎么有这等事?如今杨家女儿在那里?可曾访着了么?(小生)波间捞月,镜里攀花,何曾摸着些儿影?(外)这等,只消去寻着是空,同他讲话便了。(小生摇手介)色空空色两无凭,此时呵,又不知何处门敲月下僧?都一样,没巴柄。

(外)原来有这等奇事,说来令人发指!天下不过这般大,四海不过这样宽,小弟定要寻着此人,断他的头来下酒。只可惜那个聪明女子,不知填了那个的淫坑?即使追得转来,也是一块有瑕之玉了。

(小生)正是。这也罢了,只是林天素去了许久,为甚么还不转来?

〖前腔〗(外)迢迢长路,巍巍高岭。便是梦游也得三更,你谈何容易,又没个长房暗缩归程!(小生)他原说不消三月转来的,如今已过期了。(外)虽是他期人携雨,约刻行云,怕依不得神女风流性?(小生)闻得闽中路上盗贼蜂起,我着实替他担忧。(外)他是个女中豪杰,自有应变之才,不必替他忧虑。一任那豺狼当道势纵横,这娘子军偏取次行,况又是才俊杰,貌书生。

(副净上)身出刀枪里,书藏衣带中。若还逃不出,两命总成空。(见介)

(小生、外)呀!平头你转来了,姐姐在那里?

(副净)姐姐么,如今在强盗窝里。

(小生、外惊介)呀!难道被掳了不成?如今现在何处?你快讲来。

(副净)不消讲得,有书在此,二位相公请看。

(付书,小生看介)呀!果然被掳了,如何救得他出来?

(付书,外看介)

〖节节高〗(小生)空将二目瞠,叹无能!这拏云妙手将谁倩?辜负你坚贞性,密迩情,稀奇行;惭愧我力绵无术将伊拯,只好把遭逢委向红颜命!(合)细筹妙算靖幺麽,休教倒授干戈柄。

(外)眉公,不须着急,小弟有个契友就在闽中。他一向慕你的才名,托我求赠言一首。你若肯赋一诗赠他,提兵救难之事,包在小弟身上。

(小生)是那一个?

(外)镇海大将军。是闽中第一个豪杰,与小弟有八拜之交。仗他的兵威,平此小寇,直如摧枯拉朽一般。你如今题一柄扇头赠他,诗中寓着求救之意;小弟再写一封恳切的书,着平头星夜送去。他见了书扇,自然出兵援剿。不但救出佳人,还可为苍生除害。

(小生)若得如此,恩同再造。这等,小弟一面做诗,老兄一面写书,再羁迟不得了!

(外)取笔砚过来。

(小生写扇,外写书介)

〖前腔〗(外)寒暄叙不成,直书情:友妻陷入虎狼阱,专望你提精劲,救娉婷,锄枭獍。夸言曾向良朋逞,急求我友相呼应!(合前)

平头把书、扇收好了,星夜赶到闽中,往镇海大将军的帅府投递。他见了书,自然救你姐姐出来。

(副净收书、扇介)晓得了。

〖尾声〗(外)你道是:崔家小姐的须臾命,全仗你白马将军半万兵。(小生)惭愧我张珙无能仗友灵。

猜你喜欢
  第一卷·佚名
  第十九回 依舅家雪贞迨吉·陈端生
  第四折·佚名
  张雨·隋树森
  原序·翁卷
  四集卷九十六·乾隆
  卷第二十·陈与义
  卷401 ·佚名
  卷三百二十三·陈思
  卷二百九十七·曹学佺
  卷三十六·陈邦彦
  卷八·陈邦彦
  卷三百九十二·佚名
  提要·张翥
  第三十九场·田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一幕·老舍

    第一 场时间 一九五八年初春,早晨。地点 北京某胡同内。人物 平海燕 王仁利 李珍桂 林三嫂 井奶奶 刘超云诸所长 李天祥〔幕启:某胡同的一株大树下,树叶刚出芽。平海燕立,王仁利倚树而坐。平海燕 怎样啦?大叔!王

  • 第十五回 弃南都昏主被囚 捍孤城遗臣死义·蔡东藩

      却说扬州被清兵攻入,警报传至南京,与雪片相似。马士英急遣总兵郑鸿逵,副使杨文骢,率师堵截江上。这郑杨两人,统是马党,钻营奔去,得了一个高官,晓得什么兵略,只把炮弹隔江乱放,诡报胜仗。偏这清兵故意趋避,到了炮弹声歇,他却

  • 雍正实录卷之五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卷之四百四十六·佚名

    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六月。丁丑朔。上诣仪鸾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安。至乙巳皆如之。  ○御勤政殿义国使臣萨尔瓦葛觐见。  ○谕军机大臣等、有人奉德国构衅侵权。亟宜妥为防范一摺。所陈

  • 卷三十九·叶盛

    ●水东日记卷三十九寰宇通志序表凡例○寰宇通志序表凡例寰宇通志有景泰七年五月十五日御制序,是月初九日所上表,陈德遵笔也。总裁则阁中五人,纂修彭时等四十二人,有引用书目,有凡例。此书印装已备,方欲

  • 卷八十五·阿桂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八旬万寿盛典钦定四库全书八旬万夀盛典卷八十五歌颂【五】万夀恭拟念雅十章【谨序】大学士【臣】王杰钦惟我皇上跻敬日强安仁益夀歛时五福庆衍无极今岁恭逢圣夀八旬?膺天佑欢腾宙合庆溢臣民皇

  • 卷七十一、改订藏印条约·黄鸿寿

    德宗光绪十六年,春二月,驻藏大臣升泰与英国总理印度大臣兰士丹,在孟加腊城,会议藏印条约八款成。初英人既并有印度,急欲北图西藏。先收哲孟雄、不丹、廓尔喀三国为保护藏人惧英之逼,并憾哲部之私结英人,遂于光绪十四年正月遣

  • 吴家高·周诒春

    吴家高 字忆琴。年二十八岁。生于江苏苏州。本籍住址。苏州城内滚绣坊七十二号。兄家煦。字和士。任中华书局编辑。已婚。子一。初肄业上海爱国学社。及南洋中学。为童子世界报编辑。又为南京锺英中学教员。光緖三十

  • 景公怜饥者晏子称治国之本以长其意第八·晏婴

    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者,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

  • 卷四·夏僎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详解卷四宋 夏僎 撰臯陶谟臯陶谟曰若稽古臯陶曰允廸厥德谟明弼谐据臯陶谟一篇从首至尾虽皆是禹与臯陶相答问之辞其寔陈于帝舜之前故子云谓臯陶以智为帝谟史记谓帝舜朝禹臯陶相与帝前陈此法则知实

  • 原序·惠栋

    九经古义原序汉人通经有家法故有五经师训诂之学皆师所口授其后乃着竹帛所以汉经师之説立于学官与经并行五经出于屋壁多古字古言非经师不能辨经之义存乎训识字审音乃知其义是故古训不可改也经师不可废也余家四世传经咸

  • 道行品法句经第二十八(二十有八章)·佚名

    道行品者,旨说大要度脱之道此为极妙。八直最上道,四谛为法迹。不淫行之尊,施灯必得眼。是道无复畏,见净乃度世。此能坏魔兵,力行灭邪苦。我已开正道,为大现异明。已闻当自行,行乃解邪缚。生死非常苦,能观见为慧。欲离一切苦,行

  • 荣枯一如·佚名

    药山禅师在庭院里打坐,身旁坐了两位弟子,一位叫云岩,一位叫道吾,他忽然指着院子里一枯一荣的两棵树,先对道吾问道:&ldquo;那两棵树是枯的好呢?还是荣的好呢?&rdquo;道吾回答道:&ldquo;荣的好。&rdquo;药山再问云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四十卷·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四十卷迦旃延子造五百罗汉释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使揵度十门品之四◎二法。色法无色法。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为止人见为显智希有故。止人见者。此色无色法。毕竟无人。为显智

  • 纬略·高似孙

    笔记。宋高似孙撰。十二卷。似孙字续古,号疏寮,浙江余姚人。淳熙进士。历官校书郎、处州太守等。有《史略》、《骚略》诸书传世。自称“既辑《经略》、《史略》、《集略》,事有佚者、琐者为《纬略》。盖与诸《略》相

  • 梦蕉亭杂记·陈夔龙

    陈夔龙(署“庸庵居士”)著。作者六十八岁时将一生经历和耳闻目见史事记为随笔若干条,由其子昌豫录之。于光绪、宣统两朝朝章国故、治乱兴衰之表现及原由记述尤详。有为他书所未载之内幕材料,具较高史料价值,可供研究

  • 洞真高上玉清隐书经·佚名

    《洞真玉清隐书经》,早期上清派经典之一,约出于东晋。《无上秘要》卷四七引「洞真玉清隐书四卷八诀」;《上清大洞真经目》着录「上清高上灭魔洞景金玄玉清隐书四卷」,当即此书。原书有四卷八篇,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但

  • 大乘起信论·马鸣

    佛教经典。马鸣菩萨造。有二译。旧译者为梁之真谛,一卷,新译者为唐之实叉难陀,二卷。说如来藏缘起之理。近代许多学者认定它是南北朝后期中国人托名之作。该书提出的“心性本觉,妄念所蔽”的命题,对中国佛学产生了重大的影